使用常见的 Windows 控件

使用常见的 Windows 控件

一、对常用Windows控件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萱[1](2021)在《基于React Native的避孕知识问卷App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危险废弃物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对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环境监测要考虑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在自然和人类的作用下,环境特征动态变化着。为了能随时得到资源变化,研究了动态监测方法,开发了一款移动应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和发展,使用这些移动设备和终端的中国网民逐年扩大,移动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近几年也一直呈现出井喷之势。环境的改变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影响,针对现在育龄人群对避孕节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常用的避孕方法优缺点了解甚少,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了解不全面,以及对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的问题。为了要使育龄夫妇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就要对本人健康状况知情,对本人的生育史和生理现象知情,对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筛查评估系统通过答卷的形式,本系统设计并实现了移动端问卷筛查系统。同时,几乎所有的应用都会在i OS和Android操作系统上分别开发一款移动应用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React Native框架可以跨平台开发。基于以上现状,本论文旨在实现基于React Native框架的问卷筛查系统。此移动应用的开发技术同样也可以应用到环境监测移动端的开发中去,可以实现动态监测数据。为了有效地提高问卷筛查App的实用功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提出了制定组件。首先,分析了页面布局组件模式和组件的设计方法,提出设计更改表单项组件,增加页面灵活度和可伸缩性,并且也给移动端系统的软件开发方向指明了新的途径和方向。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本文主要内容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创新内容是制定组件。(1)移动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概要设计系统业务需求和系统功能需求,详细设计系统功能、数据库设计以及网络架构模块。根据系统设计,实现问卷调查App功能模块,为不同终端和网络条件下的育龄人群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决策力评估以及知识评估功能。(2)组件的研究实现本文通过基于组件化的思想,设计制定组件。通过将表单中的的组件设计成可配置的,来满足在使用表单时通过组件可以实现改变页面布局,尺寸大小、增删表单项的需求。将传统需要更新代码来实现新需求的编写方式,转化为利用配置组件的方式进行配置。使页面不需要进行重复的代码开发,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

杨石雄[2](2021)在《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随着情感计算理论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识别人体的情绪状态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相比基于用户的语音语调、姿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基于多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技术可更真实地获取参与者内在表达。但是,对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领域的软件系统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观察和研究主流生理信号采集装置的配套软件发现:(1)软件系统功能局限于信号实时采集、显示、存储和预处理,缺少使用情感诱发素材(尤其是沉浸式虚拟现实场景素材)设计刺激呈现方式和顺序的功能;(2)缺少包含外部数据集的接口的情感识别数据处理功能;(3)功能单一分离,无法使用同一软件实现情感诱发、信号采集和情感识别功能,缺少统一的操作界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电子科技大学移动计算中心现有的用于情感识别的多模生理信号采集装置的基础上开展其配套软件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系统。通过分析目前主流的生理信号采集装置的配套软件的缺陷和本中心项目的系统需求,在实现脑电、脉搏波、皮肤电和皮肤温度生理信号实时采集、显示和存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设计和集成了以下功能:(1)图片、音视频和VR场景素材的情感诱发刺激呈现方式和顺序功能;(2)包含外部数据集接口的离线情感识别功能,包括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降维、特征融合、特征标准化和特征分类等;(3)部署一个在线情感识别系统。(2)设计了一个以VR场景作为情感诱发素材的情感诱发实验范式,对被试筛选、实验设备、实验流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叙述,并根据实验范式使用软件进行实际测试,成功验证其可行性。(3)使用DEAP数据集对离线和在线情感识别功能进行实际测试。(1)对离线情感识别功能进行功能测试,成功验证情感识别的数据离线处理功能的有效性;(2)在线情感识别功能测试是通过部署已训练好的模型,对10名被试使用8个VR场景进行情感识别,实际测试的效价二分类的准确率(63.75%)比测试集的70.43%低了6.68%,唤醒度二分类的准确率(58.75%)比测试集的64.72%低了5.97%。本文在软件工程和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知识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并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软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满足设计需求。

庞俊腾[3](2020)在《工业视觉交互式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规模发展,越来越多流水线生产中使用工业视觉系统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工业视觉应用的开发效率能推进工业自动化进程。目前主流的工业视觉开发软件平台存在对开发者要求高和开发效率低的问题,且对深度学习的支持有限。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设计实现一个门槛低且开发效率高的工业视觉开发平台,并为平台提供深度学习工具集。本文首先介绍了工业视觉应用场景和国内外工业视觉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工业视觉开发平台存在的不足,设计并实现了工业视觉交互式开发平台。平台支持使用Python语言进行开发,并提供机器视觉算法库、相机标定工具、图像标注工具等工业视觉应用开发过程中常用工具。为了提高平台的易用性和工业视觉应用的开发效率,除了代码语法高亮、代码分块调试运行等基础功能外,平台还设计实现了交互式编程,用户可通过拉动滚动条等方式调整函数参数,且函数的图像处理结果即时对用户可见;由于工业视觉应用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函数参数调整操作,调整过程中函数参数设置与表现效果是开发者进行函数效果分析的关键,所以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快照记录功能,协助开发者记录函数参数设置与表现效果,并随时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提高平台的功能性。本文对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工业视觉应用开发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并实现了用于工业视觉应用开发的深度学习工具集和图形化界面。传统机器视觉算法无法解决泛化能力要求高的工业视觉问题,由于深度学习的强泛化能力,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工业视觉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设计并实现深度学习工具集,以图形化界面的方式引导用户进行工业视觉应用开发,注重平台的易用性。最后,将工业视觉交互式开发平台用于工件计数和工件定位应用开发,分别使用机器视觉算法库和深度学习工具集进行开发,并将工件定位应用部署于工件分拣系统中。通过案例的编写验证了平台的功能性和有效性。

芦雅静[4](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动模仿真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显着增长,城市公共交通的问题逐渐突出。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安全、运量大的特点逐渐成为中大型城市大力建造和发展的交通方式。建立一个系统的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仿真平台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和新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文课题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动态模拟仿真平台”,简称“动模仿真平台”。它小比例的建造了真实的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以此来模拟实际地铁运行时的各种工况和故障状态以及各个牵引变电所的能量流动。动模仿真监控系统是根据整个平台对上层监控的需求而设计的。它主要完成了两个功能,首先是设计通信组网,使得上层指令和多个底层的数据能够双向通信。其次是设计上位机软件,软件作为可视化的监控窗口呈现底层的运行状况和下发对底层的实时指令。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仿真平台的底层系统的结构,根据底层控制板的DSP28377和CPLD的特点和平台使用要求选择了HLK-RM08K作为通信芯片,根据实验平台的搭建场地环境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组网方案。并且确定了上层系统与底层的通信信息,制定了通信协议。以上三者构成监控系统的通信部份。其次,通过已知的线路条件,列车信息和综合优化控制原则,根据牵引计算的原理对列车运行进行牵引计算,获得列车运行时每米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等信息,用折线图的形式展现结果。同时,将牵引计算结果保存到Access数据库,作为平台运行的一类数据信息。用.Net平台下的C#语言编写Winform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采用C/S网络通信模式,能够直观的展现动模仿真平台的各个底层结构,并且对底层进行控制,实现了人机交互模式。图53幅,表5个,参考文献61篇。

杨静[5](2020)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软件测试一直都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软件测试作为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所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迭代式开发的普及,传统测试方法的缺陷越来越明显:项目的开发周期短、测试周期长,很可能导致软件测试跟不上软件迭代而影响整个项目周期;测试任务繁琐重复且依赖测试人员能力等。为了解决这些缺陷,软件开发企业纷纷引进自动化测试。但是在中小型企业引进自动化测试初期,也会遇到部分测试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熟练使用自动化测试技术、测试人员不清楚如何在测试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自动化测试技术、引进自动化测试前期企业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型企业在引入自动化测试初期遇到的问题,本项目旨在打造一个自动化测试平台,包括产品需求、测试用例、定时任务、测试结果、缺陷管理和用户管理模块六个模块。针对每次测试任务中的接口回归测试、网站主流程和移动端应用主流程测试,测试用例模块设计了接口测试用例、Web测试用例和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测试用例三个子模块,在这三个子模块中分别编写测试用例并与产品需求模块中的产品关联,手动或定时执行完测试用例后可以在测试结果模块查看本次测试执行结果,相关负责人邮箱会收到本次测试的测试报告,执行不通过的测试用例会自动写入缺陷管理模块。本人全程参与了自动化测试平台的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现以及项目测试。平台采用关键字驱动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实现了测试数据、业务和脚本的分离;后端选择了基于Python语言的Django框架,前端采用了Bootstrap框架,使用了My SQL数据库存储数据。自动化测试平台有效的解决了中小型企业引入自动化测试初期遇到的问题,实现了接口自动化测试、Web自动化测试、App自动化测试,最终达到了预期目标。

赵梦倩[6](2020)在《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与显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现代战争朝着信息战的方向发展,实时准确地获取战场情报是现代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地面监视雷达具有方便携带、实时监测、监视范围广、探测距离远、定位精度高、全天候工作等优点,因此地面监视雷达在边境等区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雷达数据处理与航迹显示是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来对从雷达信号处理机获取的原始点迹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的结果显示在上位机界面上。论文主要研究了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与显示控制技术。首先,本文介绍了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的背景及相关理论研究,并分析比较了航迹滤波的几种常用算法的优缺点,结合应用背景、工程实现难度等选取了α-β滤波;其次,介绍了地面监视雷达系统的组成,并分析了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子系统的功能需求,根据需求,给出了基于上位机的雷达数据处理与显控软件的设计方案;再次,根据设计方案,完成了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与显控软件的具体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通信、数据处理、显示控制、数据存储等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最后在实测中验证雷达数据处理的效果和显示控制功能的正确性。实测结果表明,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与显控软件能够准确地对目标进行跟踪并显示,符合设计要求。

张阳[7](2019)在《球面光学元件疵病检测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光学元件是光学系统中的最基本单元,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光学系统的性能。作为衡量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表面疵病因此备受关注。光学元件的表面疵病对光学系统危害极大,特别是在高能激光系统中甚至会导致系统瘫痪。目前对疵病检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面元件领域,而球面检测因为技术难度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疵病检测原理,以及软件开发环境和开发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基于显微暗场散射成像原理下的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系统,采用多种开发平台联合开发了一款软件系统,实现了从图像采集、图像拼接、到疵病类型判别与信息提取的检测过程。本文用VC++和MFC开发了疵病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实现了计算机与系统各硬件之间的通信。以单片机作为下位机,并用Keil C51编写了下位机软件,用来控制旋转台与摆动台,以环形扫描的方式实现子图像的采集。鉴于MATLAB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本软件图像处理部分的程序采用MATLAB编写,再将其转换为DLL动态链接库文件,由C++程序调用,实现了子图像分类、拼接以及疵病信息提取等图像处理功能,并对常用的边缘检测算法和图像滤波算法采用实验比较的方法选出了更适合于处理疵病图像的算法,提高了图像边缘连续性及滤波去噪的效果。最后,用电子显微镜完成了对疵病的像素标定,获得了疵病的像素个数和实际尺寸之间的关系。搭建实验平台完成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检测系统与其软件能有效识别表面疵病并提取疵病信息,并且测量精度足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花露莹[8](2019)在《基于双端开发模式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GIS的发展,GIS在移动数据采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移动数据在进行采集之后,还有通过数据库进行规范的管理,并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进行成果的输出和展示,因此对于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对野外数据采集软件的设计十分多样,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标准和为其服务的软件,但这些软件在开发模式上大同小异,一般分为两类——其一为了满足和桌面端的一致性,选择Windows系统下的移动设备进行开发,进而满足在移动端的需求;其二则是为了移动设备的强大拓展功能,在Android系统或IOS系统下的移动设备进行开发。但是这两种开发模式都有着一定的劣势,前者由于Windows系统下的移动设备一般在拓展功能上都略有不足,因此需要外接设备来满足需求,但是这样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就十分累赘;而后者虽然拥有移动设备的GPS定位、拍照、方向传感器等强大的拓展功能,但是由于移动设备的自身硬件条件不足,加上系统开发的限制较多,因而在软件开发中无法满足或很难实现许多需求,在开发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桌面端在开发上的优势远远大于移动端,在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上也优于移动端,但是由于桌面端的设备一般都不是便携式的,因此无法随身携带使用,在有此需求的工作中无法满足条件。因此本文希望结合桌面端强大的开发优势,对移动端的开发进行辅助和拓展,希望能够实现功能更加强大的移动端软件开发,实现“重桌面,轻移动”的开发模式。本文从野外数据采集软件作为切入点,探讨在双端开发模式中,桌面端将如何对移动端的开发进行辅助,而在开发中又能够从哪些方面对移动端进行“减负”和“增正”。在研究中,首先需要对当前的移动端软件模式的开发架构和数据库建设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找到当前模式中所不能达到或很难达到的需求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双端开发模式的开发架构设计;在架构设计后,需要对开发模式进行详细的阐述,从对移动端工作量的减轻、移动端软件功能的拓展和数据的一致性三方面对双端开发模式进行完善;接下来利用双端开发模式对野外数据采集软件进行功能设计,希望可以在双端模式中切实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最后通过对矿山核查软件系统的开发对该模式进行验证,确保其可以达到“重桌面,轻移动”的目的。

李志龙[9](2019)在《车辆荷载引起的埋地管顶竖直压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埋地管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正确计算管道管顶压力是管道结构设计中的基础。本文以车辆动荷载引起的埋地管道的管顶压力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已有的计算方法和荷载模型进行研究,使用理论分析、程序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等,对车辆动荷载引起的埋地管道的管顶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数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目前管顶覆土压力的计算方法、车辆荷载的计算方法、目前主流管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和车辆荷载的简化分析的分析模型,为以后计算和分析奠定基础。(2)设计了软件程序,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对管顶压力的影响。管顶土压力计算时,分析了不同算法下管径、埋深、回填土内摩擦角、回填土重度对管顶覆土压力的影响;车辆荷载计算时,分析了轮载、管顶埋深、荷载距管道对管顶附加压力的影响;对比了目前主流国家管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结果表明:管顶竖直压力随着管道埋深的增大逐渐增大,曾国熙算法总体上比Marston计算的值偏小;回填土内摩擦角对管顶竖向土压力影响不大;回填土容重的增加,管顶竖向应力呈线性增加;随着车辆轮载的增加,管顶竖向应力呈线性增加。Boussinseq解总体大于分布角法解;管顶附加荷载随着车辆荷载与管道轴线的距离的增大迅速减小。(3)使用FLAC3D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交通荷载参数对管顶压力的影响。分别使用均布荷载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和波动荷载模型进行分析。静力分析中对比了不同管道埋深对管顶压力的影响、管顶附加压力的变化、荷载距管道对管顶附加压力的影响,同时对比了Boussinesq法和分布角法的计算结果。动力分析中,分析了不同荷载幅值对管顶竖向应力的影响、管顶附加应力随加载时间的变化、管顶附加应力的分布及车速对竖向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顶总压力存在一个最小值,与之对应的埋深就是按照管顶竖向总应力最小得到的管道最佳埋深;管顶最大竖向应力与荷载幅值呈近似线性关系;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管顶竖向竖向应力的变化规律为先快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再逐渐减小。

陈斯博[10](2019)在《多机协同飞行地面站监控软件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近些年来,由于微处理器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控制理论的极大发展,无人机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无人机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了广泛应用。随着无人机在空中的任务执行时间越来越久,航程越来越长,任务内容越来越复杂,使得其地面监控系统愈发重要。同时,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正朝着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传统地面监控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了。因此本文将设计一款能够同时监控多架无人机,拥有简洁的用户界面,操作高效的地面站监控软件。首先,针对常规无人旋翼飞行器进行地面站监控软件需求分析。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硬件、操作系统、开发环境、开发语言、开发工具以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其次,对软件总体架构进行设计,按照层次结构将软件分为用户界面层和后台逻辑层,按照功能,将用户界面层分为软件设置模块和监控模块,将后台逻辑层分为数据模块和通信模块。对层级和模块单独进行设计,对每个模块要实现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对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数据之间的交互逻辑,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最后,进行软件综合测试与应用。测试了软件的运行稳定性和功能特性,测试了图传的延迟。应用方面,进行了单架无人机和多架无人机的应用。基本实现了软件的预期需求。

二、对常用Windows控件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常用Windows控件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eact Native的避孕知识问卷App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1.2.2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1.2.3 移动应用开发现状研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理论
    2.1 React Native
    2.2 Dav
    2.3 Ant Design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系统业务需求
    3.2 系统功能需求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系统功能设计
    4.4 系统功能架构
    4.5 数据库设计
    4.6 网络架构
        4.6.1 客户端
        4.6.2 服务器端
    4.7 组件
        4.7.1 组件设计
        4.7.2 组件设计流程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环境配置
    5.2 编程实现
    5.3 功能实现
    5.4 组件实现
        5.4.1 核心代码实现
        5.4.2 制定组件实现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2.1 移动端功能测试
        6.2.2 组件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基础
    2.1 软件工程思想
    2.2 开发框架和工具
    2.3 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理论基础
        2.3.1 生理信号预处理
        2.3.2 生理信号特征提取
        2.3.3 生理信号特征降维
        2.3.4 生理信号特征分类
    2.4 虚拟现实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
    3.1 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需求分析
        3.1.1 软件需求概述
        3.1.2 软件功能性需求
        3.1.3 软件非功能性需求
    3.2 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总体设计
        4.1.1 开发环境搭建
        4.1.2 软件功能模块总体设计
        4.1.3 人机交互界面总体设计
    4.2 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信号采集模块的详细设计
        4.2.2 信号采集模块的实现
    4.3 情感诱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情感诱发模块的详细设计
        4.3.2 情感诱发模块的实现
    4.4 情感识别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情感识别模块的详细设计
        4.4.2 情感识别模块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测试与分析
    5.1 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整体测试与分析
        5.1.1 测试方案
        5.1.2 功能测试与结果
        5.1.3 性能测试与结果
    5.2 信号采集和情感诱发功能测试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方案
        5.2.3 测试与结果
    5.3 离线情感识别功能测试
        5.3.1 测试目的
        5.3.2 测试方案
        5.3.3 测试与结果
    5.4 在线情感识别功能测试
        5.4.1 测试目的
        5.4.2 测试方案
        5.4.3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工业视觉交互式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交互式编程介绍
    2.2 需求分析
        2.2.1 总体概况
        2.2.2 功能性需求
        2.2.3 非功能性需求
    2.3 平台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互式开发平台
    3.1 方案概述
    3.2 开发平台客户端
        3.2.1 界面设计与实现
        3.2.2 交互式编程设计与实现
        3.2.3 项目管理
    3.3 网络通信
    3.4 开发平台服务端
        3.4.1 UML类图
        3.4.2 脚本解析运行
    3.5 工作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度学习工具集
    4.1 界面设计与实现
        4.1.1 工具集主界面
        4.1.2 模型选择窗口
        4.1.3 数据集选择窗口
        4.1.4 模型训练窗口
        4.1.5 模型评估窗口
    4.2 功能实现
        4.2.1 预训练模型
        4.2.2 图像数据增强
        4.2.3 模型训练
        4.2.4 模型评估
        4.2.5 模型导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案例
    5.1 实验环境
    5.2 工件计数案例
        5.2.1 标准编程开发过程
        5.2.2 交互式编程开发过程
        5.2.3 结果对比分析
    5.3 工件定位案例
        5.3.1 开发过程
        5.3.2 结果分析
    5.4 工件分拣系统
    5.5 功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城市轨道交通动模仿真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仿真平台发展
        1.2.2 牵引计算研究
        1.2.3 上位机软件平台发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动模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2.1 动模仿真平台概述
        2.1.1 平台整体布局
        2.1.2 平台建设原则
    2.2 动模仿真平台底层系统
        2.2.1 牵引供电模拟设备
        2.2.2 列车模拟设备
        2.2.3 系统控制单元
    2.3 动模仿真平台监控系统
        2.3.1 车地通信机制
        2.3.2 列车调速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动模仿真平台通信组网系统
    3.1 通信组网理论
        3.1.1 以太网通信
        3.1.2 无线局域网通信
        3.1.3 网络分层模型
    3.2 平台通信组网设计
        3.2.1 无线通信组网
        3.2.2 以太网通信组网
        3.2.3 平台通信协议
    3.3 红外定位设计
        3.3.1 硬件设计方案
        3.3.2 软件算法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牵引计算设计
    4.1 牵引计算理论基础
        4.1.1 力学理论
        4.1.2 运动学理论
        4.1.3 常见牵引策略
    4.2 牵引计算算法设计
    4.3 牵引计算程序设计
        4.3.1 线路条件输入
        4.3.2 计算仿真结果
        4.3.3 计算结果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1 软件平台概述
        5.1.1 Visual Studio.NET平台
        5.1.2 Win Form窗体控件
    5.2 监控软件功能实现
        5.2.1 平台需求分析
        5.2.2 列车运行与控制
        5.2.3 信息显示模块
        5.2.4 运行模式模块
        5.2.5 视频监控模块
    5.3 动模仿真监控软件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参与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软件测试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人主要工作与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项目相关技术简介
    2.1 Django框架
    2.2 Bootstrap4 框架
    2.3 Selenium简介
    2.4 Appium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自动化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3.1 用户分析
    3.2 可行性分析
    3.3 自动化测试平台功能性需求
        3.3.1 自动化测试过程功能性需求
        3.3.2 用户管理功能性需求
    3.4 自动化测试平台非功能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自动化测试平台概要设计
    4.1 架构设计
    4.2 平台模块划分及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逻辑设计
        4.3.2 数据库物理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化测试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平台开发环境搭建
    5.2 平台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2.1 用户信息管理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5.2.2 平台登录退出子模块实现设计与实现
        5.2.3 接口测试用例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5.2.4 Web测试用例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5.2.5 App测试用例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5.2.6 测试结果模块设计与实现
    5.3 Jenkins持续集成服务器
        5.3.1 自动化测试平台持续集成设计与实现
        5.3.2 定时任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平台测试
    6.1 功能性测试
    6.2 非功能性测试
    6.3 测试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与显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地面监视雷达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雷达数据处理与显控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面监视雷达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外地面监视雷达的发展特点
        1.2.3 雷达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雷达数据处理基本原理
    2.1 雷达数据处理流程
    2.2 目标运动模型
        2.2.1 匀速模型
        2.2.2 匀加速模型
        2.2.3 Singer模型
    2.3 点迹预处理
        2.3.1 和差测角
        2.3.2 点迹凝聚
    2.4 航迹起始
    2.5 航迹关联
        2.5.1 航迹滤波预测
        2.5.2 建立关联波门
        2.5.3 航迹关联算法
    2.6 航迹终止
    2.7 本章小结
3 地面监视雷达系统方案
    3.1 地面监视雷达系统组成
    3.2 雷达数据处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3.3 雷达数据处理子系统方案设计
        3.3.1 基于上位机的雷达数据处理方案设计
        3.3.2 显控模块方案设计
        3.3.3 数据存储模块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总体设计
        4.1.1 软件总体框架
        4.1.2 数据结构设计
        4.1.3 多线程与队列
    4.2 接口通信模块
    4.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点迹预处理
        4.3.2 航迹处理
    4.4 显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状态显示与系统控制界面设计
        4.4.2 目标航迹显示界面设计
    4.5 数据存储的设计与实现
        4.5.1 数据库存储
        4.5.2 文本文档存储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
    5.1 串口通信调试
    5.2 数据处理模块调试
        5.2.1 数据过滤
        5.2.2 点迹凝聚
        5.2.3 航迹关联
        5.2.4 和差测角
        5.2.5 距离角度修正
        5.2.6 航迹滤波
    5.3 显控模块调试
    5.4 数据存储验证
        5.4.1 数据库存储
        5.4.2 文本文档存储
    5.5 精度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球面光学元件疵病检测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技术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疵病检测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1 疵病检测原理
    2.2 疵病检测系统
    2.3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2.4 软件框架
        2.4.1 图像采集模块
        2.4.2 图像处理模块
    2.5 开发环境与关键技术
        2.5.1 开发环境
        2.5.2 关键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图像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3.1 运动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
        3.1.1 SST42D2121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
        3.1.2 串口通信
        3.1.3 下位机程序设计
    3.2 图像采集模块上位机软件
        3.2.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2.2 运动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
        3.2.3 相机模块上位机软件
    3.3 数据库
    3.4 本章小结
4 图像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4.1 子图像分类
    4.2 图像配准
        4.2.1 基于图像灰度的配准算法
        4.2.2 一种改进的配准算法
    4.3 图像融合
        4.3.1 图像变换矩阵
        4.3.2 图像插值
        4.3.3 图像融合
    4.4 疵病信息提取
        4.4.1 图像滤波
        4.4.2 图像二值化
        4.4.3 孔洞填充和去除小面积
        4.4.4 疵病统计与特征提取
        4.4.5 像素标定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与误差分析
    5.1 搭建实验平台
    5.2 疵病检测
    5.3 实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8)基于双端开发模式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Android软件开发
        1.2.2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1.2.3 移动GIS开发包
        1.2.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开发架构设计
    2.1 常见开发模式
        2.1.1 Windows系统下的移动开发
        2.1.2 Android系统下的移动开发
    2.2 双端开发模式
        2.2.1 传统架构弊端
        2.2.2 软件架构
    2.3 本章小结
3 双端开发模式
    3.1 双端开发模式简述
    3.2 模式优势
        3.2.1 工作量的减轻
        3.2.2 功能的拓展
        3.2.3 数据库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模式的功能实现
    4.1 功能模块设计
    4.2 属性界面显示
        4.2.1 桌面端
        4.2.2 移动端
    4.3 拓扑成果展示
        4.3.1 拓扑关系的必要性
        4.3.2 模式改进
    4.4 野外数据库建立
        4.4.1 矢量数据库表设计
        4.4.2 模板库表设计
        4.4.3 野外数据库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野外核查系统的设计
    5.1 项目介绍
    5.2 属性界面显示
        5.2.1 属性模板设计
        5.2.2 与数据库对应
    5.3 成果输出与展示
    5.4 与原模式对比
        5.4.1 工作量对比
        5.4.2 功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车辆荷载引起的埋地管顶竖直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交通荷载理论研究现状
        1.2.2 交通载对管道影响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埋地管道竖向应力计算理论
    2.1 引言
    2.2 埋地管道土压力计算理论
    2.3 地面车辆荷载计算
        2.3.1 现行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2.3.2 Boussinesq点荷载法
        2.3.3 分布角法
    2.4 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车辆荷载计算
    2.5 车辆动荷载的简化模型
        2.5.1 均布荷载模型
        2.5.2 移动恒载模型
        2.5.3 波动荷载模型
        2.5.4 冲击荷载模型
        2.5.5 随机荷载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埋地管道竖向应力软件设计
    3.1 软件开发目的与目标
        3.1.1 软件开发目的
        3.1.2 研究目标
        3.1.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流程
        3.2.2 模块构成
    3.3 软件结构
    3.4 数据结构设计
        3.4.1 数据储存选择
        3.4.2 数字字典
    3.5 界面模拟
        3.5.1 界面概述
        3.5.2 工程基本信息界面
        3.5.3 管道埋置参数界面
        3.5.4 车辆荷载参数界面
        3.5.5 计算方法界面
    3.6 不同参数对埋地管道的竖向应力的影响
        3.6.1 管径对管顶竖直土压力的影响
        3.6.2 埋深对管顶竖直土压力的影响
        3.6.3 回填土的内摩擦角对管顶土压力的影响
        3.6.4 回填土重度对管顶土压力的影响
        3.6.5 车辆轮载对管道附加应力的影响
        3.6.6 管顶埋深对管道附加应力的影响
        3.6.7 管道距离对管道附加应力的影响
        3.6.8 不同国家设计规范的计算结果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埋地管道竖向压力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4.2.1 基本简介
        4.2.2 FLAC3D优缺点
        4.2.3 FLAC3D主要处理计算流程
    4.3 FLAC3D模拟理论基础
        4.3.1 岩土本构模型
        4.3.2 Shell壳结构单元
        4.3.3 Shell壳结构单元建模及连接
        4.3.4 Shell壳单元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4.3.5 FLAC动力分析
    4.4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4.4.1 基本假定
        4.4.2 几何模型建立
        4.4.3 参数选择
    4.5 均布荷载模型模拟
    4.6 均布荷载模型模拟分析
        4.6.1 轮载距离管道轴线水平位置对管顶竖向应力的影响
        4.6.2 管顶土体中的竖向附加应力
        4.6.3 管道埋深对管道受力的影响
    4.7 动力模拟计算参数
    4.8 动力模拟结果分析
        4.8.1 荷载幅值对管顶竖向应力的影响
        4.8.2 管顶竖向应力随加载时间的变化
        4.8.3 管顶竖向附加应力分布
        4.8.4 车速对管顶竖向应力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管顶竖直土压力计算软件代码

(10)多机协同飞行地面站监控软件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面站监控软件需求分析与开发平台选择应用
    2.1 引言
    2.2 软件需求分析
    2.3 开发平台硬件选择
        2.3.1 开发平台的硬件需求分析
        2.3.2 开发平台的硬件选择
    2.4 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及开发语言选择
        2.4.1 操作系统选择
        2.4.2 软件开发环境及语言选择
    2.5 关键技术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控软件总体设计与设置模块
    3.1 引言
    3.2 软件架构设计思路
    3.3 软件架构
    3.4 用户界面层
        3.4.1 用户界面层设计要求
        3.4.2 用户界面层实现
    3.5 后台逻辑层
    3.6 层级间数据交互
        3.6.1 主循环激励机制
        3.6.2 线程间访问机制
    3.7 程序初始化配置流程
    3.8 用户界面层设置模块
        3.8.1 添加新无人机
        3.8.2 通信连接设置
        3.8.3 视图布局设置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界面层监控模块设计
    4.1 引言
    4.2 监控模块需求分析
    4.3 姿态仪
    4.4 空速表
    4.5 电子地图功能
        4.5.1 电子地图设计与实现
        4.5.2 航迹规划功能设计与实现
        4.5.3 JavaScript容器添加
        4.5.4 电子地图实例化
    4.6 参数列表
    4.7 用户界面层各模块布局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台逻辑层通信模块设计
    5.1 引言
    5.2 通信基础
        5.2.1 OSI七层模型
        5.2.2 OSI工作原理
    5.3 传输层的协议选择
        5.3.1 TCP协议
        5.3.2 UDP协议
        5.3.3 传输层的协议选择
    5.4 通信协议
        5.4.1 通用协议格式
        5.4.2 通用协议通信机制
        5.4.3 数传协议
        5.4.4 图传协议
        5.4.5 多架无人机通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后台逻辑层数据模块设计
    6.1 引言
    6.2 数据模块需求分析
    6.3 数据库的分析与选择
    6.4 数据模块
        6.4.1 数据缓冲区
        6.4.2 数据更新区
        6.4.3 数据存储区
        6.4.4 模块间数据访问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监控软件综合测试与应用
    7.1 引言
    7.2 软件综合测试
        7.2.1 软件运行测试
        7.2.2 自定义布局测试
        7.2.3 图像传输测试
    7.3 软件应用
        7.3.1 单架无人机应用
        7.3.2 多架无人机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对常用Windows控件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eact Native的避孕知识问卷App设计与实现[D]. 李子萱.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2]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石雄.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工业视觉交互式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D]. 庞俊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城市轨道交通动模仿真监控系统设计[D]. 芦雅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杨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地面监视雷达数据处理与显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赵梦倩.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球面光学元件疵病检测软件设计[D]. 张阳.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8]基于双端开发模式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 花露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车辆荷载引起的埋地管顶竖直压力研究[D]. 李志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多机协同飞行地面站监控软件设计与应用[D]. 陈斯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使用常见的 Windows 控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