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一、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谢青云,高峰畏,雷泽华,蒋康怡,龚杰,赵欣[1](2021)在《脾动脉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探讨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入选脾功能亢进患者65例,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23例, 年龄(58.5±9.8)岁。65例患者中, 26例行脾动脉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非选择组), 39例行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高选择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外周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升高, 高选择组在术后4、12和24周时的白细胞计数以及12和2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非选择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和24周, 高选择组的总胆红素、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非选择组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选择组与高选择组患者0/Ⅰ/Ⅱ/Ⅲ级疼痛发生率间比较(5/10/11/1比12/22/7/0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其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高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较非选择性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疗效更稳定、持久, 更能促进机体血液相关指标恢复, 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改善以及门静脉高压症状的缓解。

魏颖颖[2](2020)在《负荷腹式呼吸对伴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负荷腹式呼吸对乙肝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此干预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如何减轻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寻找简单有效的方法,并提供数据支持和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符合条件的乙肝肝硬化伴有脾功能亢进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区为单位,一个病区为干预组(共58例),另一病区为对照组(共58例)。对照组按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负荷腹式呼吸训练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长海痛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腹式呼吸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通过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6h的长海痛尺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332,P=0.741,P>0.05;干预组术后的 12h、24h、48h、72h、96h、120h 的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t=1.994、6.223、8.529、10.715、11.212、16.426;P=0.049、0.000、0.000、0.000、0.000、0.000,P<0.05;两组患者疼痛都伴随护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轻,术后48h、72h、96h、120h疼痛程度明显比术后12h、术后24h的轻,P<0.05。3.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20.44±6.42、21.41±6.73分,抑郁评分为22.51±5.29、23.14±7.86分,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 12.53±2.16、19.73±4.86 分,抑郁评分为 14.52±3.48、20.24±5.63 分,与干预护理前相比,P<0.05。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2.76%、干预组为96.55%,χ2=6.0647;P=0.0015,P<0.05。5.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排气时间为第(21.05±2.17)h,对照组排气时间为第(36.51±2.64)h,干预组排气时间显着早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t=25.6482,P<0.05)。干预组中重度腹胀发生率12.07%,对照组中重度腹胀发生率43.10%,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1.负荷腹式呼吸可以减轻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伴随护理时间增加疼痛程度越轻。2.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行负荷腹式呼吸锻炼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心理。3.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行负荷腹式呼吸锻炼,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4.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行负荷腹式呼吸锻炼能够将患者排气时间缩短,促进排气,同时能够缓解腹部胀痛的症状,缓解疼痛。

高雨佳[3](2020)在《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体积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脾亢改善情况,探究用简单、无创的模型血小板/脾脏体积之比(platelet spleen volume ratio,PSVR)评估部分脾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流量下降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院26例行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资料,男性1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5岁,Child-Pugh A级11例,B级11例,C级4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3天、术后1个月行多层螺旋CT上腹部增强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常规、生化及凝血等实验室检查:⑴观察PLT、TBIL、ALB、WBC、PT、Child-Pugh分级等血液学指标术后变化;⑵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脾脏体积、脾静脉与门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的变化。⑶应用ROC曲线分析ΔPSVR预测部分性脾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流量下降程度;⑷观察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结果⑴PSE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上升,凝血酶原时间减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术后1个月脾脏体积明显缩小,脾静脉内径缩小,脾静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门静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门静脉血流量与PLT、PSVR呈负相关,与脾脏体积呈正相关;利用ROC曲线分析ΔPSVR的最佳截断值为1.94,AUC=0.917,95%CI:0.6610.991,P<0.001,灵敏度=87.50%,特异度=88.89%;⑷术后大部分患者(23/26例)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胸水、腹水,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亢患者可有效缓解脾亢,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脉压力,应用PSVR这一指标能较准确预测部分性脾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流的下降程度,对临床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张立鹏[4](2019)在《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研究脾动脉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8年间创伤性脾破裂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20例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另外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介入治疗疗效,对比接受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患者术后一周的血压、血细胞变化,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脾动脉介入栓塞组患者均治疗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血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介入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痛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反应性发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行选择性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创伤小、能够保留部分脾脏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陈亚东[5](2019)在《肝硬化脾亢部分脾栓塞术后机体免疫改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分别于术前与术后检测患者的外周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CD3+、CD4+、CD8+、CD4+/CD8+比值、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NK细胞、B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目的是研究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行PSE术后的疗效并探讨PSE术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行PSE治疗的患者共60例,有3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7.5±10.1岁;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29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3例、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1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8人、B级15人;术前17人无腹水、13人少量腹水、3人中等量腹水;术前白细胞计数(2.34±0.74)×109/L、血小板计数(36.88±13.68)×109/L、红细胞计数(3.5±0.67)×1012/L。所有患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并经临床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术前签署相关治疗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使用500-700μm聚乙烯醇栓塞微球(8Spheres)或三丙烯(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PSE治疗,栓塞体积控制于50%-70%,于术后1周复查上腹部平扫+增强CT,利用CT后处理软件测算栓塞体积;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复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比较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术后1周、1月、I年复查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B淋巴细胞、T 辅助细胞(Thl/Th2)亚群相关细胞因子(IL-2、IL-4、IL-6、TNF-α、IFN-γ)等相关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学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免疫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外周血细胞的改变PSE术后白细胞升高,术后一天升高至正常水平,一周快速上升至最高水平,而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于正常水平以上,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和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血小板升高,一月上升至最高水平随后逐渐下降,观察至1年数值均高于术前,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和术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红细胞计数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红细胞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学指标的变化PSE术后IgA升高,一月时升高较明显,稍高于正常值,术前与术后1月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IgA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gG稍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gG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gM稍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gM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3+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3+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4+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4+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8+降低,术前与术后一周、一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8+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4+/CD8+比值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4+/CD8+比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B淋巴细胞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B淋巴细胞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NK细胞稍有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NK细胞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L-6升高,1月时较明显,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比较有差异,术前与术后IL-6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L-2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L-2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L-4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比较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L-4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TNF-α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TNF-α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FN-γ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FN-Y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PSE在改善脾功能亢进的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纠正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以CD3+、CD4+、CD4+/CD8+、IgA及IL-6升高为主,而CD8+明显下降,此外对IgG、IgM免疫因子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其他免疫学指标如B淋巴细胞、NK 细胞、IL-2、IL-4、TNF-α、IFN-γ 等无显着改变。2.PSE不会造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特别是对体液免疫无明显影响。3.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主要以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迅速而明显升高为典型表现,峰值分别出现在术后1周和1月,而对红细胞计数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常中飞,李强,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张国栋[6](2016)在《血管介入治疗在脾破裂出血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脾脏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居于首位。外科干预是治疗脾脏破裂的传统方法,但外科切除脾脏的死亡率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识到脾脏切除术后免疫力下降导致严重感染,因而对脾外伤的患者倾向于保脾治疗。1981年首次应用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创伤性脾脏出血,20世纪90年代以后,脾动脉栓塞术作为非手术方法治疗脾破裂出血得到认可。本文就动脉介入栓塞术在脾破裂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地位进行叙述,为临床治疗路径的制定提供参考。

邱东东[7](2016)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影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因素。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复习1997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的10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hepatic cirrhosis hypersplenism)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栓塞方法、部位、材料、栓塞范围不同以及术中是否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共分为6组。A组:16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4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B组:15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C组:14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D组:20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下极动脉,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E组:20例,使用Embosphere微粒栓塞脾下极动脉,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F组:15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范围为40%-70%且术中未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比较不同栓塞材料、不同栓塞部位、不同栓塞范围各组PSE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各时间点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及术后1周、1月PV内径、SV内径变化,同时并观察各组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A组(<40%)、B组(40%-70%)、C组(>70%)术后1周、1月、3月、6月WBC、PLT、RBC计数与术前进行比较,WBC、PLT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计数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RBC计数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组别术后同一时间点WBC、PLT、RBC计数经方差分析,WBC、PLT术后1周、1月、3月、6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计数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70%)血细胞计数上升幅度最大。2.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术后pv、sv内径进行比较:a组(<40%)、b组(40%-70%)、c组(>70%)术后1周和1月pv、sv内径经b超检测与术前的进行比较,a组(<40%)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40%-70%)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40%-70%)术后1月pv由术前18.1±2.4mm降至14.4±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由术前13.3±1.3mm降至11.2±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70%)术后1周、术后1月pv由术前18.4±1.9mm降至13.1±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由术前13.5±1.5mm降至10.1±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pv内径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sv内径术后1周、1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c组(>70%)pv、sv内径缩小最明显。3.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b组(主干)、d组(脾下极)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wbc、plt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一组别术后1周、1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b组(主干)与d组(脾下极)术后同一时间段的血细胞计数进行两两比较,b组(主干)对wbc、plt的提升较d组(脾下极)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rbc术后1周、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b组(主干)对rbc的提升较d组(脾下极)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d组(明胶海绵)、e组(微球)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wbc、plt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别术后1周、1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rbc计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d组(明胶海绵)与e组(微球)术后同一时间段的wbc、plt、rbc进行两两比较,e组(微球)对wbc、plt的提升效果优于d组(明胶海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a组(<40%)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为31.2%,b组(40%-70%)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为80.0%,c组(>70%)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最高,达92.9%,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40%)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4.28±1.21(d),b组(40%-70%)为7.17±2.37(d),c组(>70%)为15.45±1.57(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0%)中高热人数比例为25.0%,b组(40%-70%)中高热人数比例为40.0%,c组(>70%)中高热人数比例最高,达85.7%,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40%)中高热持续时间为5.13±0.78(d),b组(40%-70%)为9.37±1.68(d),c组(>70%)为13.24±0.89(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b组(主干)中重度疼痛人数比例为80.0%,d组(脾下极)为30.0%,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主干)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7.17±2.37(d),d组(脾下极)为5.36±0.47(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主干)、d组(脾下极)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主干)中高热持续时间为9.37±1.68(d),d组(脾下极)为4.15±0.32(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d组(明胶海绵)、e组(微球)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胶海绵)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5.36±0.47(d),e组(微球)为3.13±0.18(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明胶海绵)中高热人数比例为40.0%,e组(微球)为10.0%,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胶海绵)中高热持续时间为4.15±0.32(d),e组(微球)为3.09±0.16(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对术中有无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b组(使用庆+地)、f组(未使用庆+地)术后疼痛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未使用庆+地)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为10.29±0.62(d),b组(使用庆+地)为7.17±2.37(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未使用庆+地)中高热人数比例为80.0%,b组(使用庆+地)中高热人数比例为40.0%,术后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未使用庆+地)中高热持续时间为12.43±1.56(d),b组(使用庆+地)为9.37±1.68(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栓塞范围越大,血细胞计数改善越显着,PV、SV缩小越显着,其中栓塞范围<40%,PV、SV缩小不明显,但栓塞范围越大,疼痛、发热的程度越严重且其持续时间越长,推荐栓塞范围控制在40%-70%之间。2.脾动脉主干栓塞临床疗效优于脾动脉下极栓塞,但术后疼痛及发热持续时间长于脾动脉下极栓塞,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3.Embosphere栓塞微粒球在PSE术中使用具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明胶海绵颗粒,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4.术中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可减轻发热的程度并减少疼痛及发热持续时间。

姜兵,王朝阳[8](2016)在《小颗粒、超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颗粒、超选择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VA(200500μm)小颗粒、超选择至脾段动脉及以下动脉行PSE治疗。观察术前、术后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组63例患者于栓塞后23 d,白细胞和血小板即开始回升,其中以白细胞回升最快,一般1周左右恢复到正常范围。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复查及1年随访,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有1例患者在1周后出现门静脉血栓,余无其他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小颗粒、超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爱民,周红艳,蒋寒,谭代林,彭卫军,张海青[9](2015)在《脾中下叶动脉栓塞术治疗晚期血吸虫肝病所致脾亢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脾中下叶动脉栓塞术在晚期血吸虫肝病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8例晚期血吸虫肝病合并巨脾患者,均经CT和/或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重度脾功能亢进。超选择性置管于脾中下叶动脉内行介入栓塞处理(n=20),常规置管于脾动脉主干末端、采用低压流控法行栓塞脾脏外周组织(n=18)。结果 38例均成功栓塞,成功率100%。对于纠正脾功能亢进,改善外周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明显的疗效,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脾中下极动脉栓塞法能准确控制栓塞部位和面积,栓塞术后综合征和术后其他并发症明显减轻,特别是对肺部、胸腔、左膈的影响较小,便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结论晚期血吸虫肝病所致脾功能亢进采取超选择性插管入脾中下极动脉后行栓塞治疗临床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较脾动脉主干末端行栓塞治疗明显降低,不适反应程度轻,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滕红,赵张平,徐兴明,谢英,陈友琼[10](2014)在《超选择性插管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超选择性插管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45例,其中单纯脾功能亢进15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脾挫裂伤3例;根据脾动脉造影的表现及患者的病情,制定脾动脉栓塞的部位及范围,采用同轴导管技术进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记录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超选择性插管行部分脾动脉栓塞,能准确控制脾动脉栓塞位置及程度,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明显的降低手术风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负荷腹式呼吸对伴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疼痛比较
    3.3 焦虑抑郁比较
    3.4 两组满意度比较
    3.5 两组患者排气时间与腹胀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负荷腹式呼吸必要性
    4.2 负荷腹式呼吸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4.3 负荷腹式呼吸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4.4 负荷腹式呼吸提高患者疼痛干预满意度
    4.5 负荷腹式呼吸对排气时间及腹胀的影响
    4.6 小结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5.1 研究的创新性
    5.2 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式呼吸对患者术后疼痛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腹式呼吸的概述
    2 腹式呼吸训练的方法
    3 术后疼痛影响因素
    4 疼痛的测评工具
    5 腹式呼吸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应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脾栓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长海痛尺
    附表3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附表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表5 负荷腹式呼吸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个人简历
致谢

(3)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体积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介入手术
        2.2 CT检查技术及脾脏体积测量
        2.3 超声技术与测量
        2.4 血液学指标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PSE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PSE术后脾脏体积变化
    3.PSE术后血液学指标变化
    4.PS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5.血小板/脾脏体积(PSVR)预测门静脉血流变化
    6.PSE术后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PSE的治疗机制
    2.栓塞方式
    3.栓塞材料
    4.栓塞范围
    5.PSE临床疗效
    6.总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造影表现
    2.临床指标对比
    3.术后血细胞对比
    4.术后并发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创伤性脾破裂诊疗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肝硬化脾亢部分脾栓塞术后机体免疫改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血管介入治疗在脾破裂出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脾损伤的分型和分级
二、脾破裂治疗原则及诊疗流程[6-8]
三、血管造影术在脾脏损伤中的应用和血管内介入治疗[8-10]。
    1. 适应证:
    2. 禁忌证或不推荐适应证:
    3. 血管造影术:
四、脾动脉栓塞术在脾脏损伤中的应用
    1. 栓塞材料:
    2. 栓塞技术:
五、脾动脉栓塞术围手术期处理
六、栓塞后常见并发症[6]
七、脾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评价[10-13]
    1. 技术成功率:
    2. 临床成功率:
    3. 止血成功率:
    4. 影响脾动脉栓塞疗效的因素:
八、小结

(7)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组
    2.5 随访
    2.6 研究方法
        2.6.1 资料与方法
        2.6.2 手术方法
        2.6.3 术前准备
        2.6.4 主要器械
        2.6.5 术后处理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
    3.2 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前后PV、SV内径进行比较
    3.3 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前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
    3.4 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前后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
    3.5 对不同栓塞范围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3.6 对不同栓塞部位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3.7 对不同栓塞材料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3.8 对术中有无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PSE术后疼痛及发热进行比较 ..· 223.9 各组并发症统计
    3.9 各组并发症统计
第4章 讨论
    4.1 疗效分析
        4.1.1 PSE术后血细胞计数的变化
        4.1.2 PSE术后PV、SV内径的变化
    4.2 影响PSE术后疗效的因素
        4.2.1 栓塞范围的选择
        4.2.2 栓塞部位的选择
        4.2.3 栓塞材料的选择
    4.3 术中是否使用抗生素+激素对PSE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8)小颗粒、超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1. 2 治疗方法
    1. 3 术后处理
    1. 4 观察指标
    1. 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
    2. 2 脾栓塞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 1 栓塞范围
    3. 2 栓塞层面
    3. 3 栓塞材料
        3. 3. 1 栓塞材料选择
        3. 3. 2 栓塞材料颗粒大小选择

(9)脾中下叶动脉栓塞术治疗晚期血吸虫肝病所致脾亢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1. 2 分组
    1. 3 设备、材料及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超选择性插管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2.2 术后反应:
3 讨论

四、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脾动脉非选择性与高选择性插管后部分脾栓塞术在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对比研究[J]. 谢青云,高峰畏,雷泽华,蒋康怡,龚杰,赵欣.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12)
  • [2]负荷腹式呼吸对伴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D]. 魏颖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3]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体积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分析[D]. 高雨佳.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D]. 张立鹏.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肝硬化脾亢部分脾栓塞术后机体免疫改变的临床研究[D]. 陈亚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6]血管介入治疗在脾破裂出血中的应用[J]. 常中飞,李强,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张国栋.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14)
  • [7]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邱东东. 南昌大学, 2016(03)
  • [8]小颗粒、超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应用[J]. 姜兵,王朝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6(01)
  • [9]脾中下叶动脉栓塞术治疗晚期血吸虫肝病所致脾亢疗效分析[J]. 陈爱民,周红艳,蒋寒,谭代林,彭卫军,张海青.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12)
  • [10]超选择性插管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意义[J]. 滕红,赵张平,徐兴明,谢英,陈友琼. 四川医学, 2014(05)

标签:;  ;  

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