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例未婚妊娠相关因素分析

601例未婚妊娠相关因素分析

一、601例未婚先孕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昭凯[1](2021)在《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其中婚检是最重要的一级预防策略。目前,上海市的婚检率较低,而新生儿缺陷发生率较高。优化婚前保健相关工作,提高围婚期人群的优生健康素养,对于预防出生缺陷有积极作用。研究目的:研究上海市某区婚检情况与出生缺陷的关系;了解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参加婚前保健服务的情况,并分析该人群参加婚检的影响因素;研究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做比较分析;为今后某区改善婚前保健服务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面,首先通过回顾性资料,探讨分析某区9年婚检资料与2年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资料;通过描述分析,比较已婚检和未婚检人群的基本情况,优生健康素养具备率等情况;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收集,分别纳入统计分析。使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相关变量对人群优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的影响因素及差异状况。定性研究方面,通过对调查对象访谈,分析其对婚检的认知和优生健康素养水平,以及期望获得相关健康信息的方式渠道等,为改进婚检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形成建议对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一)某区婚检率持续降低,疾病检出率上升。9年来婚检率从最高峰时的35.08%,降至2019年的12.88%。而疾病检出率逐年上升,由1.11%上升至17.31%。男性在检出人数及检出率上均远高于女性,尤其是男性疾病检出总人数约为女性的3.5倍(1968/561)。(二)某区2018年和2019年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1.26‰和9.24‰,其中先心疾病占第一位。(三)已婚检和未婚检人群的不良孕产史比例均较低,已婚检人群在个人月收入和计划妊娠比例方面高于未婚检人群,而常规体检比例则低于未婚检人群。约75%的女性婚后2年左右首次怀孕,未婚先孕者占5.89%。遗传缺陷家族史知晓比例低,女性为47.61%,男性为45.13%。(四)已婚人群的婚检知晓率较高,为95%;婚检参与度较低,为54.20%。对婚检存在错误认知,认同单位/普通体检不能替代婚检的女性仅为67.36%,男性仅为69.03%;在未参加婚检的人群中,有37.05%的人认为已做常规体检没必要参加婚检。(五)人群优生健康素养总体具备率较低,为7.11%。已婚检人群具备率为9.94%,未婚检人群具备率为3.76%,已婚检高于未婚检人群(P<0.05);不良孕产史(OR=2.354)、婚检(OR=2.207)和计划妊娠(OR=37.274)为优生健康素养重要影响因素(P<0.05)。(六)访谈结果显示:民政和亲朋依然为人群获取婚检信息主要参考渠道,优化婚检服务细化咨询指导内容覆盖更多人群,需提高专业人员知识水平和待遇。研究结论:(一)提高婚检率,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衔接婚前和孕前保健。重点宣传常规体检和婚检的区别,纠正人群错误认识。尝试开展旅行结合专科体检项目。(二)以预防出生缺陷为宣传重点,调整检测项目,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母子健康手册,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现优生健康素养的提升。(三)树立婚检仪式感,促进计划妊娠。牢固树立健康孕育下一代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特别需要唤起丈夫的责任感,提升婚检参与度。(四)以婚姻登记为关口,针对未参加婚检、无不良孕产史和暂时无生育计划的人群,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开展宣传,多宣传广覆盖,提升人群健康素养。

唐龙妹[2](2020)在《中国育龄妇女人工流产水平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前,人工流产仍然是全球的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大约有9900万非意愿妊娠,其中56%以流产告终。按全球每年流产数量为5590万估计,每千名15-44岁育龄妇女流产次数约35次。近些年中国每年人工流产例数在900多万例,其中约有50%是重复人工流产。虽然我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流产服务,总体上人工流产是有效和安全的,但人工流产,特别是反复多次的人工流产,或多或少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人工流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层面,经济的发展、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教育普及程度等都可能引起当地人工流产水平的改变;从个体层面,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避孕健康知识水平等因素都可改变个人因意外妊娠而进行人工流产的可能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人工流产水平。因此,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研究和了解人工流产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策略和措施,预防人工流产,减少人工流产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高育龄妇女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利用官方统计数据以及不同时期调查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我国人工流产的现状以及人工流产的影响因素。第一部分中国近五十年人工流产及其并发症流行趋势和未来预测分析目的:分析人工流产及其并发症的变化趋势,了解人工流产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几年人工流产水平。方法:收集1971年-2018年中国人工流产例数、1988年-2018年育龄妇女人数、1990年-2018年活产数以及2002年-2018年人工流产所致子宫穿孔、人流不全、感染等并发症数量,估计不同年份人工流产率、人工流产活产比、人工流产所致并发症发生率。使用动态数列分析法,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使用有序样品聚类法对人工流产例数进行聚类,分析人工流产与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性。借助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预测2019-2025年中国人工流产例数、人工流产率及人工流产活产比。结果:1971年-2018年中国人工流产例数从370万到970万,中国人工流产例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发展速度为101.96%;各年份中国人工流产例数波动较大;1971年开始中国人工流产例数逐渐增长,1980年-1990年之间保持在高峰状态,从1991年开始下降,到2000年下降到低点后基本保持平稳。1988年-1998年中国人工流产率下降明显,定基比发展速度从104.39%下降到49.33%,1998年以后相对稳定;1988年-2018年人工流产率平均发展速度为98.53%。1990年-2018年中国人工流产活产比的定基比发展速度从100.45%下降到44.41%,平均发展速度为98.68%,1990年-1997年下降趋势明显,2014年达到最低点后,2015年-2018年稍有上升。2002年-2008年中国人工流产相关并发症从27.40/万下降至12.3/万,2008年后稳定在13/万上下;人工流产所致子宫穿孔的发生率较低,在0.25/万-0.85/万之间波动且幅度小;人流不全发生率也呈现出2002年-2008年逐渐下降,2008年后保持稳定的状态,最高峰为2002年(23.96/万),最低谷为2008年(10.48/万);人工流产术中感染的发生率2002年-2005年缓慢上升(3.11/万-3.95/万),2005年后缓慢下降趋势(2.59/万-0.72/万)。有序样品聚类将1971年-2018年的人工流产例数聚为3类,分别是1971-1979年(为限制生育政策形成和全面推广阶段),1980-1994(“独生子女”政策阶段),1995-2018年(独生子女政策逐步调整放开阶段)。ARIMA模型预测2019年-2025年中国人工流产数在970万上下波动,95%置信区间在741万-1199万之间;人工流产率在28.25‰上下波动,95%置信区间在21‰-35‰之间;人工流产活产比则稳定在58.30%附近,95%置信区间在为38%-82%之间。小结:1971年以来,中国的人工流产水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而波动,人工流产例数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未来几年,中国人工流产总数将稳定在每年970万左右,人工流产率约为27‰左右。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工流产数量仍然巨大,需建立规范、有效的服务体系,增进生殖健康知识,提高避孕药具正确使用率,降低人工流产水平,最终减少甚至避免可能造成的危害。第二部分中国不同地区人工流产差异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比较不同分组方式人工流产水平差异,分析地方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水平、人口构成对人工流产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我国2002-2018年31省(市、自治区)人工流产例数、人工流产率、人工流产活产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人口比重等数据。按照GDP排名分为3组、城镇人口比重是否大于50%分为2组,是否为少数民族地区分为2组,比较不同分组方式的人工流产水平的差异。使用秩相关分析法分析人工流产与GDP和城镇人口比重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GDP、城镇人口比重、是否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对人工流产例数、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的影响。借助k均值聚类法,以2002年-2018年各年份人工流产相关数据为变量,对31个省份进行聚类,分出不同流产水平地区,并对比按人工流产水平分组和其他3种分组方式包含省份的差异。结果:2002年-2018年各省份人工流产数量与GDP的秩相关系数在0.763-0.883之间,人工流产活产比与GDP的秩相关系数在0.535-0.796之间,人工流产率与GDP的秩相关系数在0.4以下;不同GDP水平分组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存在差异,高GDP组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平均水平最高,中GDP组其次,低GDP组最低。各省份人工流产数量与城镇人口比重的秩相关系数在0.205-0.375之间,人工流产率与城镇人口比重的秩相关系数在0.475-0.686之间,人工流产活产比与城镇人口比重的秩相关系数,除2016年为0.692外,其他年份均在0.7以上。不同城镇人口比重组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不同,城镇人口比重高的组人工流产率和人流活产的平均水平高于城镇人口比重低的组。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的平均水平低,非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工流产和人工流产活产比的平均水平高。k均值聚类将31个省份聚为3类,Ⅰ类地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6个省(市),属于高人工流产水平地区;Ⅱ类地区包括天津市、山东省、广西壮族自区等11个省(市、自治区),属于中等人工流产水平地区,Ⅲ类地区包括青海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等14个省(自治区),属于低人工流产水平地区;聚类分析的3个不同人工流产水平组包含的省份与其他分组方式包含省份的情况不完全一致。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人工流产例数主要受城镇人口比重的影响,人工流产活产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是否自治区,而人工流产率则同时受到GDP、城镇人口比重和是否自治区的影响。小结:中国不同地区人工流产水平不同。人工流产受多种因素影响,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宽松的省份,人工流产水平高;地区经济水平高、城镇人口比重大的地区,人工流产水平较高。管理者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第三部分基于两次欧盟调查数据的中国重复人工流产分析目的:使用两次欧盟资助项目中人工流产数据,分析不同时期中国重复人工流产的差异以及影响重复人工流产的因素。方法:两次横断面调查(2005-2007年和2015-2016年)分别涉及3个城市24家医院和全国30省(市、自治区)90家医院,所有在调查期间因意外妊娠而至样本医疗机构进行人工流产的早期妊娠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用于流产妇女人口学特征、重复流产比例以及流产原因比较。通过对年龄、学历、职业、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调整两次调查流产女性人口学特征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使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ZNBI)分析重复人工流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6125名人工流产女性参与研究,第一次调查9497人,第二次调查16628人。与第二次调查比较,第一次调查的人工流产女性年龄偏小,初中及以下低学历者较少,无业/待业者比例少,未婚、无子女者较多,两次调查女性在年龄、学历、职业、婚姻和生育状况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第一次调查重复人工流产比例为44.97%,第二次调查重复人工流产比例为5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PSM调整后第一次调查重复人工流产比例为60.28%,明显高于第一次调查结果11.11%(P<0.001)。零膨胀负二项回归的零膨胀模型显示,第二次调查人工流产妇女中重复流产发生的比例低于第一次调查(ORadj及95%CI:13.932(8.396,23.119),下同);大专(0.460(0.306,0.691))、高中/职中/中专(0.189(0.100,0.359))和初中(0.117(0.046,0.299))学历者发生重复人工流产的危险性高于大学及以上者;与无业/待业妇女者比较,从事服务行业女性发生重复人工流产的危险性较高(0.193(0.069,0.535));已婚和已育妇女发生重复人工流产的危险性较高(0.310(0.198,0.485)和0.083(0.054,0.127))。零膨胀计数模型显示,第二次调查时平均重复人工流产次数是第一次调查的91.9%(95%CI:(87.9%,96.0%),下同);年龄在21-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以及40岁以上的人工流产女性的重复流产次数分别是20岁及以下人工流产女性的1.779(1.624,1.950)倍、2.547(2.309,2.809)倍、3.272(2.960,3.618)倍、4.011(3.618,4.448)倍和3.932(3.465,4.461)倍;与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工流产女性平均人工流产次数比较,大专学历者是其平均次数的1.176(1.111,1.246)倍,其他学历者约是其平均次数的1.3倍;除管理人员外,其他各类职业的人工流产女性平均流产次数约是无业/待业者的60%-95%;已婚女性平均重复人工流产次数是未婚者的92.9%(87.9%,98.2%);已育者平均重复流产次数是未育者的1.171(1.098-1.249)倍。两次调查重复流产女性意外妊娠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原始数据中第二次调查“避孕失败”的比例(52.13%)高于第一次调查(51.32%),而PSM调整后第二次调查“避孕失败”的比例(52.52%)低于第一次调查(56.83%)。原始数据和PSM数据均显示,第一次调查“未避孕”原因中“不想避孕/不认为会怀孕”和“未准备好避孕工具情况下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各占40%;第二次调查“不想避孕/不认为会怀孕”的比例超过75%,“未准好避孕工具情况下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不到20%;两次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论是原始数据还是PSM数据,第一次调查时构成比排前两位的“避孕失败”的原因均是“紧急避孕”和“安全套/膜/栓”,而第二次调查排名前两位的则为“安全套/膜/栓”和“安全期避孕”,两次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结:中国重复流产比例较10年前降低。婚育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是人工流产女性重复流产的影响因素。目前女性意外妊娠的原因发生改变,“不想避孕/认为不会怀孕”以及安全套/膜/栓避孕或安全期避孕导致避孕失败是重复人工流产女性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

王婧[3](2020)在《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于都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基于Anderson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以下简称“Anderson模型”)深入分析两者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可及性以及孕产期健康水平的相关建议,并为其他地区改善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和健康水平,完善孕产期保健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根据Anderson模型,构建本研究理论模型框架,编制《于都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调查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于都县育龄妇女(15-49周岁)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从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因素三个维度描述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一共收集了740名孕产妇的数据信息,其中包含农村户口孕产妇347名,城镇户口孕产妇393名。在740名孕产妇中,有贫困孕产妇33名,35岁以上孕产妇48名,分娩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孕产妇218名,超过50%的孕产妇为初中文化程度,有40.7%的孕产妇认为孕产期保健服务非常必要。(2)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情况:在孕产妇自评健康状况方面,有44.2%的孕产妇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没有孕产妇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高危孕产妇比例为11.5%,有6.8%的孕产妇患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其中35岁以上的孕产妇高危孕产妇率和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患病率最高,城镇户口孕产妇的高危孕产妇率和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患病率高于农村户口孕产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孕产妇高危比例的因素为倾向特征维度中的年龄和就业状况,对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患病率有影响的因素是倾向特征维度中的文化程度(p<0.05)。(3)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通过对孕产妇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孕早期检查服务利用率为86.4%,早孕建卡服务利用率为87.3%,高危筛查服务利用率为87%,≥5次产前检查服务利用率为91.9%,艾滋病病毒检测服务利用率为94.9%,梅毒病毒检测服务利用率94.5%,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服务利用率为95.5%,产前筛查服务用率为78.8%,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为4.1%。由此可以发现,≥5次产前检查服务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服务利用率较高,达到90%以上,其余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均未达到90%的标准,其中产前筛查服务利用率和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共性影响因素为倾向特征维度中的户籍和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使能资源维度中的到服务机构的交通距离(p<0.05)。产前筛查服务和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相对较低,在产前筛查服务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除户籍、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外,还有倾向特征维度中的分娩次数、使能资源维度中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和需求因素维度中的是否为高危孕产妇(p<0.05),对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仅为倾向特征维度中的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p<0.05)。≥5次产前检查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的服务利用率较高,影响≥5次产前检查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因素除了有户籍、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以及到达服务机构交通时间之外还有倾向特征维度中的文化程度(p<0.05),影响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均包括需求因素维度中的自评健康状况(p<0.05)。研究结论医疗保障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孕产妇经济负担,高龄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基本检查项目和建议检查项目的服务利用率差别较大。为改善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和健康状况,需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育龄妇女孕产期健康素养和保健意识。

冯文娟[4](2020)在《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豫东L镇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性别角色、婚姻家庭面临着崭新挑战,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现代化意识主导下的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必然会随之改变,继而引发婚姻感受和评价的变动。作为中部农村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90后”群体,在成长经历上,大多数作为“留守儿童”被隔代照顾;婚姻市场上,男性面临严重的婚姻挤压;婚姻缔结方式上,由传统单一媒人介绍向多元化相识途径转变;在权力分配上,家庭权力从丈夫主导向夫妻平权方向发展;“女高男低”的婚配模式逐渐流行;婆媳家庭地位从“婆高媳低”向“婆低媳高”转变。中部农村地区“90后”同期群的婚姻感受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婚姻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稳定,然而近期以来,“80、90后成为离婚主力军”的流行话语在网络上被广泛渲染,该群体的婚姻感受究竟如何?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婚姻家庭的婚姻实践和婚姻观念是否发生变化?一系列的问题亟待回答,因此对该主题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部农村地区已婚“90后”为研究对象,以豫东L镇为调查地点,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收集资料,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究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超过两成的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水平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综合性的。在个体维度中,随着婚龄的增加,婚姻趋向于不满意;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婚姻更容易满意;外貌自评越高,婚姻趋向于满意。在婚际维度中,亲朋好友介绍或者自由恋爱途径缔结的婚姻比专业媒人介绍缔结的婚姻,其婚姻满意的可能性更大;性生活和谐时,婚姻满意的可能性大;理智的矛盾处理方式,婚姻趋向于满意;拥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中部农村地区“90后”对配偶满意的可能性更高;权力分配上,与丈夫掌握家庭权力或者夫妻共同掌权相比,妻子掌权,婚姻生活趋向于不满意。在家庭维度中,婆媳关系越好,婚姻满意的可能性越大;多子女家庭的夫妻婚姻感受差。基于对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从以下角度提高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水平:关注身体健康、提高教育水平;择偶过程中注重夫妻教育匹配,积极调试性生活,理性解决矛盾,家庭权力合理分配,加强夫妻之间情感交流;积极维护婆媳关系,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维护家庭稳定,提高婚姻满意度。

何甜田[5](2019)在《中国女性流动人口未婚先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女性流动人口未婚先孕率随女性生育年龄、生育时期与时代变化而呈现出的特征与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2-2016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分层年龄—期间—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HAPCCCREM)分析女性流动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594 873名女性流动人口中,有22. 2%的女性是未婚先孕。未婚先孕率在21世纪初出现大幅增长,达到25%左右。女性生育年龄越小,出生世代越晚,未婚先孕率越高。并且农业户口、汉族、有婚前流动经历的女性发生未婚先孕的可能性更高,而教育可以降低未婚先孕发生的可能性。结论实际情况中,女性流动人口的未婚先孕率在25%以上,处于较高的水平。社区卫生人员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教育,特别是农业户口、教育水平偏低、年龄偏小的女性。

李向红[6](2018)在《医院门诊中未婚妊娠女性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医院门诊未婚妊娠女性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2016年本院行人工流产的未婚妊娠女性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了解并分析女性焦虑、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结果:5年间门诊人工流产的未婚妊娠女性逐年增加,但发生焦虑、抑郁比例逐年下降;<20岁、小学及以下文化及妊娠≥2次比例均逐年升高,而焦虑、抑郁比例逐年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文化程度高、年份近、妊娠次数≥2次是未婚先孕女性焦虑、抑郁及抑郁合并焦虑心理状态的保护因素。结论:近年来,本院门诊收治的人工流产未婚妊娠女性人数增加,但其焦虑、抑郁发生比例有所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受年龄、文化程度、妊娠次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医疗机构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孙建荣[7](2017)在《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生殖健康需求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生殖健康需求,为临床防治生殖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详细统计所有入选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未婚女性对避孕方法、妊娠、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及妇科病防治等内容的知晓状况。了解其对妊娠、生殖道感染、避孕内容、人工流产等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结果 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中,48.50%的女性最近1次避孕时选用避孕套,69.00%的女性在近6个月内选用避孕套进行避孕,35.50%的女性每次均避孕,44.00%的女性与男伴共同决定避孕,42.60%的女性不好意思购买避孕药具。性行为后70.00%的女性出现1次妊娠,65.00%的女性因未避孕而妊娠,71.10%的女性人工流产1次,93.50%的女性选择在医院行人工流产。51.00%的女性通过书刊、报纸或杂志了解生殖健康知识,21.50%的女性通过广播电视传媒了解。56.00%的女性对避孕节育知识有需求,62.00%的女性对人工流产知识有需求,45.00%的女性希望与医生进行一对一咨询,37.00%的女性希望电话咨询。结论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低,缺乏正确的性知识、避孕知识及生殖健康知识,对性知识及生殖健康知识有较大需求,故医生需为未婚青年女性提供个性化的生殖健康服务。

李丁,田思钰[8](2017)在《中国妇女未婚先孕的模式与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着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婚先孕几率越高;婚前流动经历对农业户籍、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妇女发生未婚先孕的影响更大。

李晓杰[9](2015)在《农村未婚生育与文化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以G村为例》文中指出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未婚生育现象作为文化的产物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将主要从文化角度对农村未婚生育进行分析,介入到G村村民的生活中,以G村未婚生育者及家庭和普通村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实地观察法深入剖析他们选择未婚生育的原因,探讨它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农村未婚生育与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做了描述性研究。传统生育文化中的男孩偏好、养儿防老等生育观念为未婚生育提供了精神指导。一直以来,未婚生育者受传统生育文化中的影响颇深,将生养儿子作为家庭的首要任务,从而使得先生一个儿子再结婚的这种未婚生育形式增多。制度文化中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抑制了人们的生育需求,并且由于它的执行力度和社会控制的缺失也导致了未婚生育现象的增多。同时,生活在以未婚生育现象增多的村落文化中的未婚女青年对未婚生育这一现象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并将未婚生育这个小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现代文化的发展更是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对未婚生育这一现象的社会容忍度也在提高。另外,现代文化的多元化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未婚生育和文化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未婚生育使得男孩偏好的传统文化更加根深蒂固,人们对未婚生育现象的社会容忍度也在同步上升。另外,它还弱化了制度文化,促进了婚恋观多元化。

简敏婷,李晓宁,周舒冬,叶小华,徐英,许雅[10](2015)在《已婚育龄妇女未婚先孕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已婚育龄妇女未婚先孕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937名本地和358名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 295名已婚育龄妇女中,未婚先孕420人,未婚先孕率为32.43%;未婚先孕者中未婚先育、因孕结婚、婚前人工流产、同时有婚前人工流产和未婚先育及同时有婚前人工流产和因孕结婚者分别为48人(11.43%)、262人(62.38%)、60人(14.29%)、15人(3.57%)及35人(8.33%);流动人口、年龄为2029和3039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中专/职中的妇女未婚先孕率较高,分别为37.43%、46.95%和34.03%、34.81%和38.93%,其OR值分别为1.634、4.711和2.447、2.487和2.144。结论未婚先孕率较高,应重点加强青春期、流动人口和未婚育龄男女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以保证妇女身心健康,并更好地落实优生优育政策。

二、601例未婚先孕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1例未婚先孕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上海市某区9 年婚检资料与2 年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二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调查设计
    四、调查实施
    五、调查结果
    六、小结
第三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 与优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筛选
    二、优生健康素养具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婚检和优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多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访谈调查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
    三、伦理方面
    四、访谈提纲内容
    五、资料分析方法
    六、访谈结果
    七、小结
第五部分 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 与优生健康素养的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二、建议
    三、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婚前保健服务及预防出生缺陷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2)中国育龄妇女人工流产水平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国近五十年人工流产及其并发症流行趋势和未来预测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不同地区人工流产差异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两次欧盟调查数据的中国重复人工流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中国人工流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描述孕产期健康状况及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
        1.4.2 分析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因素
        1.4.3 提出改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及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专家咨询法
        1.5.3 专题小组讨论法
        1.5.4 问卷调查法
        1.5.5 实地调研法
        1.5.6 数理统计法
    1.6 质量控制
        1.6.1 调查方案设计
        1.6.2 调查员的选择与培训
        1.6.3 现场调查协调
        1.6.4 问卷质量核查
        1.6.5 数据整理录入
    1.7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孕产期保健服务评价标准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研究现状
        2.3.2 国内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研究现状
        2.3.3 贫困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2.4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反贫困理论
        3.1.2 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理论
        3.1.3 Anderson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3.2 理论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
4 结果与分析
    4.1 于都县孕产妇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4.1.1 倾向特征维度
        4.1.2 使能资源维度
        4.1.3 需求因素维度
        4.1.4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
    4.2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4.2.1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4.2.2 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单因素分析
    4.3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4.3.1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多因素分析
        4.3.2 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4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评价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医疗保障政策减轻了贫困孕产妇经济负担
        5.1.2 高龄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
        5.1.3 基本检查项目和建议检查项目的服务利用率差别较大
        5.1.4 贫困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5.1.5 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需要加强
        5.1.6 贫困地区孕产妇健康素养和保健意识有待提高
    5.2 建议
        5.2.1 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5.2.2 健全贫困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体系,提升孕产期保健工作效率与质量
        5.2.3 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科能力建设,提高卫生资源可及性
        5.2.4 提高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健康素养,增强孕产期保健意识
6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西省于都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豫东L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婚姻
        1.2.2 婚姻满意度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第2章 理论基出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2.2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2.2.1 研究框架
        2.2.2 研究假设
    2.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资料来源
        2.3.2 研究方法
第3章 中部农村地区“90后”已婚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3.1 调查区域概况
    3.2 中部农村地区“90后”已婚群体的基本特征
        3.2.1 个体特征
        3.2.2 婚际特征
        3.2.3 家庭特征
    3.3 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度状况
        3.3.1 配偶满意度
        3.3.2 婚姻生活满意度
第4章 婚姻满意度与个体、家庭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1 婚姻满意度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1.1 婚姻满意度与教育水平
        4.1.2 婚姻满意度与婚龄
        4.1.3 婚姻满意度与外貌自评
    4.2 婚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2.1 婚姻满意度与婆媳关系
        4.2.2 婚姻满意度与婚前家庭条件
        4.2.3 婚姻满意度与户籍匹配
        4.2.4 婚姻满意度与子女数目
第5章 婚姻满意度与婚际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1 婚姻满意度与夫妇年龄差、教育匹配的相关性分析
        5.1.1 婚姻满意度与夫妇年龄差
        5.1.2 婚姻满意度与教育匹配
    5.2 婚姻满意度与婚前交往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2.1 婚姻满意度与结识途径
        5.2.2 婚姻满意度与婚前同居、未婚先孕
    5.3 婚姻满意度与婚后生活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3.1 婚姻满意度与性生活和谐程度
        5.3.2 婚姻满意度与矛盾处理方式
        5.3.3 婚姻满意度与权力分配
第6章 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度的Logistic模型分析
    6.1 二元Logistic模型介绍与变量选择
        6.1.1 二元Logistic模型介绍
        6.1.2 变量选择与赋值
    6.2 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果分析
        6.2.1 控制变量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2.2 个体因素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2.3 婚际因素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2.4 家庭因素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3 研究假设验证
        6.3.1 个体因素
        6.3.2 婚际因素
        6.3.3 家庭因素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美貌在婚姻中的“溢价效应”
        7.1.2 自由恋爱与理智处理矛盾有助于婚姻满意度提高
        7.1.3 婚前同居与性生活和谐显着改善婚姻满意水平
        7.1.4 “女高男低”模式比例增加但对婚姻满意水平影响式微
        7.1.5 婆媳关系对婚姻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5)中国女性流动人口未婚先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女性流动人口未婚先孕的HAPC模型分析
    2.2 未婚先孕率的变化趋势
    2.3 未婚先孕的影响因素
    2.4 户口和流动经历的期间效应
3 讨论

(6)医院门诊中未婚妊娠女性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年份女性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2.2 各年份中不同年龄女性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2.3 各年份不同文化程度女性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2.4 各年份不同妊娠次数女性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2.5 影响未婚妊娠女性焦虑、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7)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生殖健康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的避孕行为
    2.2 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的性行为后果
    2.3 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了解途径
    2.4 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的生殖健康需求
    2.5 200例未婚先孕青年女性安全性行为与避孕方式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8)中国妇女未婚先孕的模式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1.1 未婚先孕作为研究问题
    1.2 未婚先孕观测的可能偏误
2 研究假设与方法
    2.1 未婚先孕现象增长的理论分析
    2.2 用社会调查数据对未婚先孕进行观测
    2.3 具体数据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未婚先孕的年龄—队列—时期模式
    3.2 婚前流动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4 结论与建议

(9)农村未婚生育与文化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以G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婚姻生育与制度文化研究
        1.2.2 未婚生育研究
        1.2.3 生育观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第二章 对象调查
    2.1 G村简介
    2.2 G村未婚生育的现状
第三章 农村未婚生育与相关的文化因素
    3.1 农村未婚生育与传统的生育文化
        3.1.1 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
        3.1.2 养儿防老的生育文化
    3.2 农村未婚生育与制度文化
        3.2.1 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需求的抑制
        3.2.2 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与社会控制的缺失
    3.3 农村未婚生育与村落文化
        3.3.1 以未婚生育女性作为参照群体
        3.3.2 未婚生育的从众行为
    3.4 农村未婚生育与现代文化
        3.4.1 多元的现代文化标准与传统贞操观念的淡化
        3.4.2 多元的价值观与对未婚生育社会容忍度的提高
        3.4.3 现代文化的多元标准与“理性”选择的提供
第四章 农村未婚生育与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
    4.1 未婚生育对文化因素的影响
        4.1.1 未婚生育对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
        4.1.1.1 生育观念由“多子多福”变成少生、优生,但男孩偏好仍没有改变
        4.1.1.2 乡土社会中的生育观念由以家庭本位为主变成以个人本位为主
        4.1.1.3 生育动机中由以“传宗接代”为主变成以“满足亲子感情”为主
        4.1.2 未婚生育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由不能接受到宽容、接受的态度转变
        4.1.3 未婚生育对制度文化的影响
        4.1.3.1 由先婚后育到先育后婚的生育顺序
        4.1.3.2 制度文化的弱化
        4.1.4 未婚生育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多元婚恋观的确立
    4.2 文化因素对未婚生育的影响
        4.2.1 传统生育文化对未婚生育的影响:未婚生育者及家庭的男孩偏好
        4.2.2 村落文化对未婚生育的影响:未婚生育者及其家庭生育观念的转变
        4.2.3 制度文化对未婚生育的影响:婚姻挤压加重未婚生育
        4.2.4 现代文化对未婚生育的影响:对未婚生育现象的容忍度进一步提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已婚育龄妇女未婚先孕情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601例未婚先孕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某区已婚人群婚检认知与优生健康素养研究[D]. 马昭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中国育龄妇女人工流产水平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D]. 唐龙妹.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D]. 王婧.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部农村地区“90后”婚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豫东L镇的实证研究[D]. 冯文娟.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中国女性流动人口未婚先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何甜田. 中国妇幼保健, 2019(16)
  • [6]医院门诊中未婚妊娠女性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 李向红.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8(09)
  • [7]200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青年女性生殖健康需求分析[J]. 孙建荣. 中国妇幼保健, 2017(15)
  • [8]中国妇女未婚先孕的模式与影响因素[J]. 李丁,田思钰. 人口研究, 2017(03)
  • [9]农村未婚生育与文化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以G村为例[D]. 李晓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10]已婚育龄妇女未婚先孕情况及影响因素[J]. 简敏婷,李晓宁,周舒冬,叶小华,徐英,许雅.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3)

标签:;  ;  ;  ;  ;  

601例未婚妊娠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