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课题组工作总结

天津课题组工作总结

一、天津市调研组工作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乐[1](2021)在《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盛,人们越发注重旅游、度假等休闲娱乐活动。其中,极具特色的小型度假酒店成为越来越多人外出旅游的选择。但当下小型度假酒店在配置多样性活动场所的时候,出现了功能上的无序堆砌,忽略了使用者的空间感受,难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心理需求。因此,提升小型度假酒店的空间品质非常重要。本文从空间体验的视角,以小型度假酒店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地调研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工作。首先,根据体验的特性和空间体验的感知途径总结出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性设计要素;其次,对国内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小型度假酒店的现状,发现并总结出小型度假酒店在空间主题、功能与路径、空间界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结合空间体验设计要素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小型度假酒店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最后,综合调研发现的问题和优秀案例的分析结果,得出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通过研究表明,以空间体验为导向的小型度假酒店设计策略包括:空间主题的建构、外部环境的选择、多样化事件的发生、空间路径的诱导、触动知觉和点缀符号等六个方面。最后,本次研究通过天津市蓟州区山语居酒店的设计实践对提出的策略进行验证。旨在对我国小型度假酒店设计提供参考,扩展我国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的思路。

马斌[2](2021)在《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新高考政策的出台,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更新、中学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满足许多新的需求,也面对新的挑战。在新建校园之外、一大批既有校园需要实现功能的提升、空间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在教育、建筑行业内长期积累形成的学校空间“主流模式”在承袭了相当长时间后依旧发挥着其影响。“空间需求”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应变量”,而妥善进行校园规划设计的前提之一就是探讨教育模式变革对校园空间格局提出的新要求。本文试图结合规划设计个案、探讨新型中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筑空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规划设计中(尤其是既有校园的扩建改造中)如何应对来自专业内部和周边城市环境的挑战。论文前半部分讨论在当前我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中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归纳当前校园规划设计面对的新要求、以及在实践中解决典型矛盾的一些可行思路。论文后半部分则阐述实际项目的设计研究。其中既有对论文前半部分结论的印证和在设计中的延展应用,也有对个案特殊性的总结。作为一篇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本文旨在通过具体的技术性设计与专题研究提出关于在教育变革背景下中学规划设计的新认识和可能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董正春[3](2021)在《天津市集中式长租公寓租金定价研究 ——以BY项目为例》文中提出

焦怡迪[4](2021)在《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主要依托政府部门开展,目前仍存在对测试数据的应用意识不足、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指导作用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发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效能,满足政府、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一个多维度、全面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大数据平台迫在眉睫。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UML建模法、计算机程序设计法等研究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尝试使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在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各省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现状,对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调研,从而确定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功能需求。其次,针对上述需求,对平台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主要功能包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基本维护,用户及权限管理,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成绩标准设定,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评分评价、等级评价、个体态势诊断、总体态势诊断、差距诊断等多维度数据分析,面向个体或班级的多维度体质健康评价和诊断报告,自动生成运动建议等。然后,采用Hadoop开源框架搭建大数据平台、Hive+Hbase集成搭建数据仓库、My SQL作为数据库、Sqoop完成数据传输、Java作为开发语言、Vue.js为前端框架、Springboot为后端框架、Maven进行项目管理、IDEA2017作为集成开发环境,完成了平台环境及大数据集群部署,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最后,根据平台需求分析以及详细功能设计,完成了平台各功能模块的开发,并进行了系统测试。本研究建设的大数据平台能够满足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对数据分析的基础性需求,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有序有效互动的良好局面,从而提升天津市体质健康监测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

闫菁清[5](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高速发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浪潮、公民文化需求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政府制度改革创新产物的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它通过将行政审批职能部门集中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机构,来为企业与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行政服务中心在从诞生至今的二十余年内,发挥着巨大成效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设。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纷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政务创新,开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而当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依旧沿用僵化、保守的政务办公建筑设计方法,忽略了行政改革及信息化时代背景发展需求,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明显滞后于新的政务服务模式,而显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对此的思考,本文以我国各地的市级、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针对当下时代发展需求与行政服务中心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梳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影响机制为启发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提出策略性意见,从而使行政服务中心建筑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本文以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探究阻碍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的深层困境。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它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生的转变,并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新趋势,总结出行政服务中心在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设计前期和建筑设计的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建设目标、功能配置、空间构想方面提出前期策划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空间形态、布局组织与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做出详细阐述,为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新型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王逸恒[6](2021)在《基于动态采光评价的天津市养老建筑天然采光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数量分别已达人口总数的18.7%和13.5%,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处于加速阶段。但目前养老建筑的居住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光环境方面考虑甚少。研究显示,优质的光环境对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养老建筑天然采光的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改善养老建筑的光环境对提升养老建筑的居住品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进行阐述,为后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其次对天津市养老建筑进行主客观调研,提取天津市典型养老建筑模型。客观调研分为建筑空间模型测量和室内照度测量。主观调研部分主要针对养老建筑照度舒适度和存在的天然采光问题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研。再次通过Ladybug和Honeybee,进行典型养老建筑动态采光指标DA、UDI100lx-2000lx、ASE和DGP相关数据的模拟计算,基于计算结果对典型养老建筑进行天然采光评价及分析。然后基于动态采光评价,以建筑平面进深、开间、建筑朝向、窗台高度、外窗宽度和外窗高度作为决策变量,借助Octopus平台对天津市养老建筑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多目标优化完成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收敛性判断、适应性、性能提升性验证,并采用DGP进行二次筛选,得到最优解。相较于天津市典型养老建筑模型,最终的优化结果显示:单外廊南向房间DA平均值提升至66.99%~70.99%;UDI100lx-2000lx平均值提升至74.60%~76.32%;ASE降低至0.43~0.48。单内廊南北向房间DA平均值提升至60.41%~64.60%;UDI100lx-2000lx平均值提升至80.23%~81.08%;ASE降低至0.39~0.46。此外还对其他较为不常见平面形式的养老建筑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并计算出最优解集。最后根据多目标优化解集,提出天津市养老建筑设计策略。单外廊南向养老建筑最优设计的平面长宽比为1.43~1.50,窗台高度为1.0m,朝向为南偏西4°~南偏东6°区间,外窗参数尺寸为1.9m×1.9m~2.0m。单内廊养老建筑最优设计长宽比为1.42~1.51,窗台高度为1.0m,朝向为南偏东11°~南偏东16°,外窗参数尺寸最优为1.8m×1.9m~2.0m。本文对天津市养老建筑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实现多决策变量下的多评价指标全局优化。此研究方法为养老建筑的天然采光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弥补了养老建筑天然采光设计领域在多目标驱动设计与参数化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养老建筑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宇婷[7](2021)在《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优质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综合医院,综合医院渐渐成为人们就诊的首要选择,逐渐成为城市医疗废物的主要产生来源,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医疗废物产量的激增,各地的医疗废物管理能力也在经历考验。目前,对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研究多是从人员操作层面,医疗废物的储存和运输空间在建筑学领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得知,由于在医院前期的设计中忽视了医疗废物所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而导致医院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时存在建筑空间环境的问题,医院建筑对实现有效隔离医疗废物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文从建筑设计视角,对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对医疗废物所在建筑空间的改善,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建筑设计维度出发,首先介绍了医疗废物管理在建筑设计维度的理论基础,总结造成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因素,寻找采用建筑设计方法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能力的可行性。其次,作者以北京市丰台区的综合医院为研究样本,跟随丰台区卫生健康委的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工作,采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法,借助观察法,收集医院医疗废物的储存和运输空间的现状资料。最后,结合医疗废物现有建筑空间环境,分析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储存空间和运输空间的需求,进而得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明确医疗废物在医院建筑中的位置、基于医院建筑总体规划设计的层面、科室内医疗废物的储存空间和运输空间的建筑设计层面、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层面提出优化建议。总之,本文以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空间需求为研究背景,从建筑设计视角,以提升综合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水平为目的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以后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包立征[8](2021)在《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机理及堵塞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无论是在隧道建设期还是运营期,在排水系统的各位置都有存在,是目前隧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本课题结合安岚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针对隧道灰岩裂隙水易结晶堵塞隧道排水管的问题,通过样品检测、模型拟合、机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灰岩区隧道结晶堵塞原因。探讨了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的影响因素,阐明了隧道排水系统结晶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何家寨隧道纵向排水管处结晶样进行分析,发现结晶普遍存在,样品含水率高,且结晶与围岩等级无关。对结晶样进行SEM、XRD、XRF等分析,发现晶体形态各异,呈菱形、纺锤形、层片状等,是因为受到盐离子,温度,pH和动力学效应等的影响。此外尽管晶体颜色不一,但结果表明,隧道结晶堵塞物的主要成分为以方解石形式存在的碳酸钙。XPS结果显示,样品中含Si、SiO2、CaCO3、Mg O等,主要成分为CaCO3。根据实际结垢情况,通过饱和指数法、稳定指数法、热力学溶解法对隧道排水系统进行结垢趋势分析,分析结果与隧道现场结晶堵塞程度相吻合。(2)通过分析何家寨隧道水样,发现隧道掌子面不同位置取水,水质差别大,与地质构造、环境气候等有关。隧道纵向排水水质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主要离子为Ca2+、HCO3-、SO42-等,pH较低;第二类溶液则呈强碱性,主要离子为Ca2+、Na+、K+、CO32-等。水中Na+、K+浓度一般与pH呈正相关,与混凝土作用程度强弱有关。(3)试验采用弱碱性和强碱性两种模拟水,分别研究了Ca2+浓度、温度、pH、CO2接触面、盐离子(Na+、Mg2+、K+)浓度等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得出两种条件中:Ca2+浓度、温度、pH的升高均促进了结晶的生成。此外,增大二氧化碳接触面,也有促进结晶的作用,但强碱性条件下,增大二氧化碳接触面对结晶生成作用更显着。添加盐离子均可以减缓晶体的析出,Na+、K+作用效果有限,而Mg2+在弱碱条件中结晶减缓作用程度明显。(4)通过SEM对不同条件生成的晶体进行对比和探究,发现所产生的沉淀中,往往不是生成某种单一的晶体,而是会生成不同形貌的晶体。盐离子的加入会改变CaCO3的微观形貌,晶体稳定性也略有差别。温度、pH等也能改变晶体的形貌、稳定性及粒径大小。(5)通过室内模拟隧道排水系统工艺条件,分别考察弱碱性和强碱性两种水质对结晶规律的影响,发现:波纹管相较于光面管,累计生成沉淀物更多;随着流速的增大,沉淀量逐渐减小;坡度增大,沉淀量呈减小趋势;沉淀量随管径增大而增大;强碱性水质条件下结晶沉淀速率更快,结晶量更大,且垢样黏在管壁内,较难去除。管道材质及流速相比其他工况条件,对沉淀生成量影响显着。另外通过对累计结晶生成量-时间曲线拟合,得到理想环境条件下系统运行约169天后,实验管道将完全堵塞;管道堵塞程度由20%增大到50%时,运行所需时间仅为34天,以此可以确定结晶最佳处理时间,防止管道堵塞加剧。(6)结合实地调研及前期实验结果,得出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地下水与碳酸盐岩作用而引起的溶解过程、喷射混凝土在裂隙水的长期冲刷下发生的水泥水化过程、排水管排水的结晶堵塞过程。结晶产生的原因主要为高pH水质易吸收二氧化碳,与排水溶液中钙离子反应。另外从地质、施工因素、气候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导致灰岩隧道排水管堵塞的原因。最后从除垢和防垢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除垢对策主要包括隧道纵向排水管堵塞的在线监测、定向清洗及防堵塞方法,以及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缓释剂;防垢对策主要包括排水系统工艺优化及规范施工条件。

袁艳云[9](2021)在《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河北省经济建设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共同推进的目标。2015年至今,京津成功地向河北疏解了一批奶牛,但奶源自给率不足、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有所显现,另外,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河北奶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使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疏解北京奶牛为目标的初步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促进京津冀整体奶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调整三地奶业布局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描述现状—探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四步走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首先从奶业链生产、加工、消费、政策各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遇到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情况,重点关注了“种养加匹配度”问题;紧接着,运用集聚度指标、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京津冀奶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发现了当前布局中制约京津冀奶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随后聚焦于这些问题、构建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筛选出对京津冀奶业格局演化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设计出了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奶业生产规模和养殖资源方面河北确实较京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15年来,河北也受环保政策的严格约束,奶牛存栏量有大幅下降,且土地资源呈紧缩状态,因此,在河北发展奶业也是面临约束的,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内做好规划、谋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京津冀奶业饲料种植与生鲜乳生产布局匹配度低,有明显的“种养分离”现象,养殖与加工近年来也出现了轻微的不匹配现象;再次,京津冀奶业生产的高水平,主要是由唐张石保的奶业强县支撑起来的,此外的大片区县虽然也养奶牛,但奶业生产水平低,且各区县之间奶业呈独自发展的形态,与周围区县生产要素流通少,技术交流不紧密,奶业生产空间联结程度低,这是不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加工环节也具有很高的空间集聚度,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奶业加工在京津冀呈扩散态势,本文认为这有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实证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玉米产量、青饲料播种面积、环境承载力、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力资源数对生鲜乳生产布局有显着影响。用上述9个影响因素加入“生鲜乳产量”指标,构成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京津冀204个区县分别划入奶业发展示范区、奶业重点拓展区、奶业限制性发展区与非奶业布局区,制定了奶业布局初步优化方案,进而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初步优化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做出最终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艳[10](2021)在《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已获得初步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冬季室内温度难以提高,农村住宅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住宅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究其本质为农村住宅建筑本体的建造水平低、围护结构的性能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农宅的不合理布局。其中建筑本体的不节能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该地区的形象。我国政府对居住建筑进行了节能50%、65%、75%设计标准的制定,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开展的时间早,节能工作已经有了显着成果。不同于城市地区的集中管理,农村居住建筑分散,节能工作起步晚、节能标准推行进度慢,在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和升级的时候可需要新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方式作为建筑工业化的表达工具,将其应用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津冀地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更高效、更规范的实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具有其重要意义。针对京津冀地区农宅建筑本体节能的不足,对建筑围护结构现状进行调研总结。从建筑本体的形态和布局上进行节能设计,设计了4个农宅建筑形式,并根据不同的节能设计标准(50%、65%、75%和农村节能设计标准)对围护结构的构造进行设计。用De ST软件和Airpak软件对建筑形式2和建筑形式3进行能耗模拟和室内舒适度模拟,来判断地上二层储物间和地下储物间的设置是否节能。对4个建筑形式进行24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模拟,指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组合的优劣,最终确定3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节能50%、65%、75%)。完成建筑本体设计后,对节能农宅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模块设计和构件设计。以建筑形式1为例,对传统建造方式和装配式建造方式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建议农村地区住宅建筑最低达到节能65%设计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能力和住房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节能建筑方案。

二、天津市调研组工作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调研组工作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型度假酒店的发展
        1.1.2 空间体验的引入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小型度假酒店
        1.3.2 体验和空间体验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空间体验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空间体验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有关度假酒店研究现状
        1.4.4 国外有关小型度假酒店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相关理论研究
    2.1 空间体验相关研究概述
        2.1.1 体验的特性
        2.1.2 空间体验的感知途径
        2.1.3 空间体验的相关因素
    2.2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要素
        2.2.1 主题概念
        2.2.2 场地选址
        2.2.3 功能
        2.2.4 空间路径
        2.2.5 界面
        2.2.6 陈设
    2.3 空间体验要素间的关联性
        2.3.1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层面
        2.3.2 空间体验层面与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度假酒店调研
    3.1 调研方法与对象选取
        3.1.1 调研方法
        3.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 案例调研
        3.2.1 北京古城老院精品酒店
        3.2.2 吴山居酒店
        3.2.3 安吉尔庐度假酒店
        3.2.4 莫干山宿里三号度假酒店
        3.2.5 北京顺义WHY酒店
        3.2.6 既下山SUNYATA度假酒店
    3.3 问卷调研
        3.3.1 问卷目的与形式
        3.3.2 问卷内容
        3.3.3 问卷分析
    3.4 小型度假酒店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解析
    4.1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类型
    4.2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案例分析
        4.2.1 法云·安缦
        4.2.2 慢屋·极目度假酒店
        4.2.3 九熹-大乐之野·胡陈粮仓度假酒店
        4.2.4 案例总结
    4.3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原则
        4.3.1 空间体验主题与区位环境相适应
        4.3.2 以事件提升体验
        4.3.3 空间界面注重知觉体验
        4.3.4 适当采用符号语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策略
    5.1 空间主题建构
    5.2 选择外部环境
        5.2.1 外部环境选择具有度假目的地特征
        5.2.2 考虑外部环境资源的特色化
    5.3 多样化事件的发生
        5.3.1 空间功能的多样处理
        5.3.2 空间功能的复合处理
    5.4 空间路径的诱导
        5.4.1 空间的引导
        5.4.2 空间的暗示
        5.4.3 空间的渗透性
    5.5 触动知觉
        5.5.1 界面形式
        5.5.2 界面材料质感
        5.5.3 界面色彩
    5.6 点缀符号
        5.6.1 生活工具作为陈设
        5.6.2 自然元素作为陈设
        5.6.3 艺术元素作为陈设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空间体验为指导的设计实践——蓟州区山语居酒店设计
    6.1 项目背景
    6.2 项目概况
        6.2.1 项目区位
        6.2.2 场地现状调研
        6.2.3 酒店发展定位
        6.2.4 总平面分析
        6.2.5 功能布局
        6.2.6 流线组织
    6.3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设计策略的应用
        6.3.1 主题概念
        6.3.2 外部环境的选择
        6.3.3 功能设计
        6.3.4 空间路径设计
        6.3.5 界面设计
        6.3.6 陈设设计
    6.4 技术图纸
    6.5 本章小结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性问卷调查
附录 B 图录
附录 C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2)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对象:教育改革与校园空间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论文研究框架
2 教育变革背景
    2.1 人才观念转变
    2.2 教育政策改革
        2.2.1 “3+X”方案
        2.2.2 “3+3”方案
        2.2.3 “3+1+2”方案
        2.2.4 小结
    2.3 教学方式创新
        2.3.1 慕课教育
        2.3.2 翻转课堂
        2.3.3 劳动教育
    2.4 教学组织革新
        2.4.1 “选课走班制”
        2.4.2 “选课走班制”模式的特点和问题
    2.5 技术条件支撑
        2.5.1 数字校园
        2.5.2 智慧校园
    2.6 教育改革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2.6.1 以学生为中心
        2.6.2 自由开放灵活
        2.6.3 高效复合多元
        2.6.4 智慧舒适可持续
3 国内外理论研究
    3.1 国外理论研究
        3.1.1 欧美
        3.1.2 亚洲
    3.2 国内理论研究
        3.2.1 台湾地区
        3.2.2 大陆地区
4 我国中学校园空间设计理念发展与实践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
    4.2 20世纪70-80年代
    4.3 21 世纪
    4.4 本章小结
5 新兴实践案例研究
    5.1 教学空间的集聚整合
    5.2 开放式的教育空间
    5.3 小型综合教学单元组合
    5.4 传统梳状结构的演变
    5.5 功能空间的叠合
    5.6 校园空间环境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呼应
    5.7 限制条件下出现了高密度的校园
    5.8 限制条件下的改扩建
    5.9 本章小结
6 余杭中学改扩建设计研究
    6.1 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未来校园设计面临的普遍问题
        6.1.1 传统中学校园空间模式的限制
        6.1.2 “选课走班制”教学空间设计要求
        6.1.3 改扩建项目基于限制条件的校园功能格局重塑
    6.2 余杭中学项目特有问题
        6.2.1 城市演进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6.2.2 山体带来的利弊
        6.2.3 功能空间容量不足
        6.2.4 停车与接送问题
    6.3 实地调查分析
        6.3.1 基本信息调研
        6.3.2 随机抽样访谈
    6.4 改扩建问题应对与设计实施
        6.4.1 扩建内容拟定
        6.4.2 利用山体改造解决空间扩容问题
        6.4.3 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综合体
        6.4.4 限制性条件下生活用房的改造与扩容
        6.4.5 综合性体育场馆对场地的集约利用
        6.4.6 半地下停车与智能接送解决停车与交通问题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4)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创新点
        1.3.1 个性化服务、综合性服务与拓展性服务相结合
        1.3.2 设计并实现学生体质健康诊断算法
        1.3.3 将视力指标纳入平台数据分析指标体系
    1.4 本人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
    2.2 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理论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各省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现状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访谈法
        3.2.4 UML建模法
        3.2.5 计算机程序设计法
    3.3 本章小结
4 平台需求分析
    4.1 总体需求分析
    4.2 用户组及角色定义
    4.3 用户需求分析
    4.4 功能性需求分析
        4.4.1 业务逻辑需求分析
        4.4.2 体测数据管理模块
        4.4.3 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模块
        4.4.4 数据分析模块
        4.4.5 免予执行申请模块
        4.4.6 健康档案模块
        4.4.7 运动建议模块
    4.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平台详细设计
    5.1 总体设计目标
    5.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2.1 体测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5.2.2 用户登录及权限模块设计
        5.2.3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5.2.4 免予执行模块设计
        5.2.5 健康档案设计
        5.2.6 运动建议设计
    5.3 数据分析模块算法设计
        5.3.1 评分评价算法
        5.3.2 等级评价算法
        5.3.3 身体素质类诊断指标得分的转换算法
        5.3.4 总体态势诊断算法
        5.3.5 个体态势诊断算法
        5.3.6 差距诊断算法
        5.3.7 运动建议生成算法
    5.4 数据库设计
        5.4.1 需求设计
        5.4.2 数据库概念设计
        5.4.3 数据库逻辑设计
        5.4.4 数据库物理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平台技术与环境部署
    6.1 大数据相关技术
        6.1.1 Hadoop
        6.1.2 Hbase
        6.1.3 Hive
        6.1.4 Sqoop
        6.1.5 数据仓库
    6.2 数据仓库架构设计
        6.2.1 Hbase与 Hive的性能对比
        6.2.2 Hbase+Hive集成架构及特点
        6.2.3 Hbase+Hive集成架构查询性能对比测试
    6.3 平台架构设计
    6.4 环境搭建
        6.4.1 集群配置及技术选型
        6.4.2 IDEA2017 创建父工程项目
    6.5 大数据集群部署
    6.6 集群的命令及启动
    6.7 Nacos配置中心
    6.8 Hadoop平台配置
    6.9 本章小结
7 平台的功能实现
    7.1 体测数据管理模块
    7.2 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模块
    7.3 数据分析模块
    7.4 免予执行申请模块
    7.5 健康档案模块
    7.6 运动建议模块
    7.7 本章小结
8 系统测试
    8.1 系统测试内容
    8.2 系统测试用例和结果
    8.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对现阶段研究的结论
    9.2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9.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5)“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治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快速发展
        1.1.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出
        1.1.3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行政服务中心的研究现状
        1.4.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1 行政服务中心的演变与发展概述
        2.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历史演变
        2.1.2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2.2 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2.2.1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浪潮
        2.2.2 人民公共文化需求兴起
        2.2.3 信息化发展与广泛应用
    2.3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
        2.3.1 调研总体框架
        2.3.2 问卷调查分析
        2.3.3 当前存在问题
    2.4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2.4.1 政务服务职能定位的失衡
        2.4.2 传统官僚管理体制的弊病
        2.4.3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僵化
        2.4.4 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偏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及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
    3.1 “互联网+”介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1 “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3.1.2 “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3.1.3 “互联网+”对政务服务模式的指导意义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综合概述
        3.2.1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
        3.2.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范式转变
        3.2.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
    3.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的影响
        3.3.1 服务体系指引建筑建设方向
        3.3.2 运行机制催化空间形态变化
        3.3.3 办理模式衍生布局组织转变
        3.3.4 服务理念主导空间情景氛围
    3.4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新趋势
        3.4.1 功能构成标准化与复合化
        3.4.2 空间形态多义性与开放化
        3.4.3 布局组织集约化与灵活化
        3.4.4 环境氛围智能化与体验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设计前期策略
    4.1 适应新模式的科学化建设目标
        4.1.1 基于体系的职能定位重构
        4.1.2 协同城市发展的规划选址
        4.1.3 满足发展需求的建设规模
    4.2 协同政务服务体系的功能配置
        4.2.1 市级——拓展复合化服务功能
        4.2.2 区级——设定标准化服务功能
        4.2.3 基层——与社会资源功能整合
    4.3 契合政务服务新模式的空间构想
        4.3.1 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4.3.2 功能空间配置标准
        4.3.3 功能空间规模构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5.1 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
        5.1.1 网络化取代等级化的办公空间
        5.1.2 信息化整合趋势的服务空间
        5.1.3 强化多义与复合的交往空间
        5.1.4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辅助空间
    5.2 布局组织的整体性优化
        5.2.1 集约整合的整体布局
        5.2.2 灵活自由的空间组织
        5.2.3 优化高效的流线组织
    5.3 强化服务意识的环境塑造
        5.3.1 增强建筑空间的体验感
        5.3.2 建筑边界的开放性塑造
        5.3.3 环境氛围的人性化营造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动态采光评价的天津市养老建筑天然采光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天津市养老建筑调研
    2.1 相关概念定义及要点
        2.1.1 养老建筑定义
        2.1.2 天然采光评价指标
        2.1.3 老年人视觉及心理特征
        2.1.4 养老建筑天然采光设计要点
    2.2 天津市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2.2.1 天津市光气候特征
        2.2.2 天津养老建筑现状概况
        2.2.3 调研内容确定及调研对象的选取
    2.3 天津市养老建筑天然采光实测
        2.3.1 测量地点的选取
        2.3.2 测试仪器选取
        2.3.3 测点布置
        2.3.4 测量结果
    2.4 天津市养老建筑主观调研及行为习惯调研
        2.4.1 天津市养老建筑主观调研
        2.4.2 老年人日常行为习惯调研
        2.4.3 主观调研与客观测量结果分析
    2.5 天津市养老建筑典型建筑模型提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市典型养老建筑天然采光动态模拟分析
    3.1 Ladybug和 honeybee软件介绍
    3.2 运行典型养老建筑全年动态采光模拟
        3.2.1 建立参数化模型
        3.2.2 天空模型
        3.2.3 环境参数设置
        3.2.4 生成测量点网格及确定模拟视角
        3.2.5 运行全年动态采光模拟
        3.2.6 Honeybee[+]与Honeybee精度对比
        3.2.7 进行可视化处理
    3.3 典型养老建筑全年动态采光数据
    3.4 基于动态采光的养老建筑天然采光问题分析
        3.4.1 动态采光评价指标优越性验证
        3.4.2 基于动态采光的养老建筑天然采光照度分析
        3.4.3 基于动态采光的养老建筑天然采光眩光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采光评价的天津市养老建筑多目标优化研究
    4.1 优化算法理论与软件平台
        4.1.1 多目标算法理论
        4.1.2 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3 Octopus软件平台
    4.2 建筑参数化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选取
        4.2.1 多目标优化研究中的决策变量
        4.2.2 决策变量对动态评价指标的影响性验证
        4.2.3 天然采光的动态评价指标选择
    4.3 运行Octopus进行多目标优化
    4.4 单外廊式南向养老建筑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4.4.1 优化结果的收敛性判断
        4.4.2 三维空间的分布特点
        4.4.3 最优解的优化率与优化倾向
        4.4.4 筛选最优解集并二次评价
    4.5 单内廊式南北向养老建筑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4.5.1 优化结果的收敛性判断
        4.5.2 三维空间的分布特点
        4.5.3 最优解的优化率与优化倾向
        4.5.4 筛选最优解与二次评价
    4.6 其他平面形式的养老建筑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4.6.1 平面形式一
        4.6.2 平面形式二
        4.6.3 平面形式三
        4.6.4 平面形式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采光评价的天津市养老建筑设计策略
    5.1 养老建筑居室空间采光设计标准推荐值
    5.2 建筑平面设计策略
        5.2.1 单外廊养老建筑平面设计策略
        5.2.2 单内廊养老建筑平面设计策略
        5.2.3 其他平面形式养老建筑平面设计策略
    5.3 建筑朝向设计策略
        5.3.1 单外廊养老建筑朝向设计策略
        5.3.2 单内廊养老建筑朝向设计策略
        5.3.3 其他平面形式的养老建筑朝向设计策略
    5.4 外窗参量设计策略
        5.4.1 单外廊养老建筑外窗设计策略
        5.4.2 单内廊养老建筑外窗设计策略
        5.4.3 其他平面形式的养老建筑外窗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综合医院成为医疗废物的重要产生源
        1.1.2 疫情下综合医院医疗废物产出量激增
        1.1.3 医疗废物管理对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
        1.1.4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法律层面研究
        1.2.2 管理层面研究
        1.2.3 建筑设计层面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及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综合医院
        1.4.2 医疗废物管理
        1.4.3 医疗废物所需的建筑空间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医疗废物管理在建筑设计维度的理论基础
    2.1 医院感染控制与医院建筑
        2.1.1 医院建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2.1.2 医院建筑可实现有效的空间隔离
        2.1.3 医疗废物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
    2.2 医疗废物管理方法与建筑设计
        2.2.1 基于FOCUS-PDCA循环的医疗废物管理
        2.2.2 基于医疗废物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
    2.3 影响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疗废物现有建筑设计现状调研分析
    3.1 医疗废物管理调研概述
        3.1.1 调研范围和方法
        3.1.2 调研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3.1.3 调研流程
    3.2 基于总体规划的医疗废物建筑空间现状研究
        3.2.1 医疗废物经过建筑空间的层级性
        3.2.2 医疗废物暂存的选址设置现状
        3.2.3 院区医疗废物独立出口的设置
    3.3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3.3.1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概述
        3.3.2 缺少污物间的设置
        3.3.3 污物间建筑面积小
        3.3.4 污物间与污物电梯距离远
        3.3.5 医疗废物暂存处设计现状
    3.4 医疗废物运输空间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3.4.1 医院院区运输流线长
        3.4.2 缺少污物电梯的设置
        3.4.3 转运工具无存放空间
    3.5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建筑物理环境现状研究
        3.5.1 建筑材料选择不合理
        3.5.2 建筑设施设置待完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4.1 医院建筑任务书中应明确医疗废物所在空间的设计要求
        4.1.1 医院建筑必须提供足够的医疗废物储存空间
        4.1.2 设计前期征询感染控制科室的建筑设计意见
    4.2 基于医院建筑院区场地规划的设计优化策略
        4.2.1 医疗废物暂存处规划设计建议
        4.2.2 医疗废物出口的规划设计建议
        4.2.3 医疗废物运输流线的规划建议
    4.3 科室内医疗废物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4.3.1 医疗废物产生空间建筑平面布局建议
        4.3.2 医疗废物产出量与储存间面积正相关
        4.3.3 科室内污物间和污物电梯的布置建议
        4.3.4 医疗废物建筑水平空间的布局建议
        4.3.5 医疗废物建筑垂直空间的布局建议
    4.4 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策略
        4.4.1 医疗工艺流程
        4.4.2 建筑功能分区
    4.5 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4.5.1 建筑材料选择建议
        4.5.2 建筑设施选择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的工程实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
    5.2 基于总体规划的医疗废物建筑设计处理
    5.3 基于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处理
    5.4 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处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8)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机理及堵塞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研究现状
        1.4.1 隧道堵塞病害研究
        1.4.2 隧道排水管堵塞问题研究
        1.4.3 结晶理论及结晶形成过程
        1.4.4 隧道灰裂隙水结晶影响因素研究
        1.4.5 结晶堵塞防治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课题来源
2 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质特征及垢样成分分析
    2.1 工程背景及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垢样、水样分析
        2.2.2 结垢趋势预测
    2.3 结晶现象与现场环境
        2.3.1 结晶现象
        2.3.2 现场环境
    2.4 垢样采集及分析
        2.4.1 XRD结果分析
        2.4.2 SEM结果分析
        2.4.3 XRF结果分析
        2.4.4 XPS结果分析
    2.5 水质分析
        2.5.1 水样采集和保存
        2.5.2 水质实验结果
    2.6 隧道排水管结晶趋势预测模型
        2.6.1 碳酸钙结垢趋势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评价
        2.6.2 硫酸钙结垢趋势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评价
    2.7 小结
3 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试剂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配制
        3.2.2 碳酸钙结晶的影响研究
    3.3 弱碱性条件下碳酸钙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3.3.1 成垢离子浓度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pH值的影响
        3.3.4 CO_2的影响
        3.3.5 盐离子的影响
    3.4 强碱性条件下碳酸钙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3.4.1 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3.4.2 温度的影响
        3.4.3 pH的影响
        3.4.4 CO_2的影响
        3.4.5 盐离子的影响
    3.5 结晶形貌学分析
        3.5.1 温度的影响
        3.5.2 pH的影响
        3.5.3 盐离子的影响
    3.6 小结
4 公路隧道排水系统结晶影响因素分析
    4.1 实验设备及试剂
    4.2 实验装置及设计运行工况
        4.2.1 实验装置
        4.2.2 运行工况
    4.3 实验方法设计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坡度的影响
        4.5.2 管径的影响
        4.5.3 管道材质的影响
        4.5.4 流速的影响
    4.6 综合分析
        4.6.1 影响因素分析
        4.6.2 结晶情况分析
        4.6.3 堵塞时间预测
    4.7 小结
5 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规律及防治对策
    5.1 结晶过程
        5.1.1 石灰石的溶解
        5.1.2 喷射混凝土的作用
        5.1.3 排水管结晶
    5.2 结晶产生原因分析
    5.3 堵塞原因分析
        5.3.1 地质条件因素
        5.3.2 施工因素
        5.3.3 环境气候因素
    5.4 结晶堵塞防治建议
        5.4.1 除垢对策
        5.4.2 防垢对策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
        1.2.2 具体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1.2.3 奶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1.2.4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与布局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数据说明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链与奶业产业链
        2.1.2 农业布局与奶业布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2.2.3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2.2.4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3.1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一个种养结合与比较优势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2.3.2 研究假设
第3章 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3.1 京津冀奶业的生产状况
    3.2 京津冀奶业的加工状况
    3.3 京津冀奶业的消费状况
    3.4 京津冀奶业政策梳理与比较
        3.4.1 北京市奶业政策梳理
        3.4.2 天津市奶业政策梳理
        3.4.3 河北省奶业政策梳理
        3.4.4 三地政策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4.1.1 饲料原料生产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分析
        4.1.2 生鲜乳生产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1.3 乳制品加工业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2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重心迁移分析
        4.2.1 饲料原料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2 生鲜乳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3 乳制品加工业重心迁移分析
    4.3 京津冀奶业链各环节布局匹配度分析
        4.3.1 种养加空间重叠性分析
        4.3.2 方向变动一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奶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1 奶业集聚测度方法
        5.1.1 空间集聚程度测度指标
        5.1.2 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5.2 京津冀生鲜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5.2.1 生鲜乳生产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5.2.2 全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2.3 局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集聚效应分析
    5.3 京津冀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3.1 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地理集中率
        5.3.2 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奶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6.1.1 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
        6.1.2 空间滞后模型(SLM模型)
        6.1.3 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
    6.2 变量选取与解释
    6.3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6.3.1 数据来源
        6.3.2 畜禽环境承载力测算
    6.4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分析
        6.4.1 数据处理与各变量描述统计
        6.4.2 模型选择
        6.4.3 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7.1 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
        7.1.1 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3 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综合得分
    7.2 初步优化方案
    7.3 优化方案合理性的论证
        7.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鲜乳生产布局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7.3.2 耦合协调类型与优化方案分区的匹配结果分析
    7.4 优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基于各区县功能定位
        7.4.1 京津区域
        7.4.2 河北省
    7.5 最终优化方案
第8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
        8.2.2 打造一批重点奶业区域
        8.2.3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8.2.4 配套相应的土地支撑政策
        8.2.5 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种植结构
        8.2.6 强化科技支撑
        8.2.7 满足京津奶业应急保障需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10)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京津冀地区农村实现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1.3 研究范围及意义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及用能现状分析
    2.1 京津冀地区概况
        2.1.1 战略地位
        2.1.2 人口特征
        2.1.3 经济状况
        2.1.4 自然资源状况
    2.2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
        2.2.1 建筑特点
        2.2.2 建造方式
        2.2.3 节能规范
        2.2.4 外墙现状
        2.2.5 屋顶现状
        2.2.6 门窗现状
    2.3 京津冀地区农村用能现状及潜力分析
        2.3.1 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用能现状
        2.3.2 京津冀地区农村供暖现状
        2.3.3 京津冀地区农村炊事用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3.1 外墙节能技术
        3.1.1 外墙保温
        3.1.2 外墙常用材料
        3.1.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墙构造
    3.2 屋顶节能技术
        3.2.1 屋顶形式
        3.2.2 屋顶保温材料
        3.2.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屋顶构造
    3.3 外窗节能技术
        3.3.1 外窗节能材料
        3.3.2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窗构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设计及能耗模拟
    4.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规划
        4.1.1 住宅布局
        4.1.2 体形系数
        4.1.3 功能布局
    4.2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单体设计
        4.2.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建筑形式
        4.2.2 平面设计
    4.3 不同建筑本体的农宅能耗及舒适度模拟
        4.3.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不同节能方案的农宅建筑能耗模拟
        4.4.1 方案概述
        4.4.2 模型建立
        4.4.3 参数设置
        4.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
    5.1 京津冀地区装配式农宅体系
        5.1.1 装配式农宅主体结构体系
        5.1.2 装配式农宅外围护体系
        5.1.3 装配式农宅内填充体系
    5.2 装配式节能住宅设计
        5.2.1 结构体系
        5.2.2 模块设计
        5.2.3 构件设计
        5.2.4 组合
    5.3 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综合效果分析
        5.3.1 经济性分析
        5.3.2 环境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归纳与总结
    创新点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天津市调研组工作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D]. 王金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实践[D]. 马斌. 浙江大学, 2021(01)
  • [3]天津市集中式长租公寓租金定价研究 ——以BY项目为例[D]. 董正春.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焦怡迪. 天津体育学院, 2021(11)
  • [5]“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闫菁清.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6]基于动态采光评价的天津市养老建筑天然采光优化研究[D]. 王逸恒.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D]. 高宇婷.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8]公路隧道灰岩裂隙水结晶机理及堵塞规律研究[D]. 包立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D]. 袁艳云.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10]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D]. 王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天津课题组工作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