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及酸分解动力学

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及酸分解动力学

一、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酸分解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郭鹤龄[1](2019)在《多酚类聚合物聚合机理的研究及功能材料的制备》文中认为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是一类天然、绿色、无毒、廉价的富含多羟基化合物,在生物医药、催化、农业、传感、水处理等邻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溶液体系,少有人关注多酚类化合物在非水溶剂条件下的反应,这将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此外,基底表面涂层是由长时间浸润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这使得大部分单体在溶液中生成了不溶物,分散在溶液中,大大浪费了原材料,同时也降低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利用多酚类化合物经氧化形成高反应活性的醌,可作为亲电子基团和亲核基团发生发应,报道了在有机溶剂体系中多酚类化合物能够在不同结构的胺作用下发生反应,并根据胺的结构和表面能的不同,可以在基底表面构建不同浸润性能的涂层;通过利用多酚可以和胺发生反应形成涂层并具有特殊浸润性能,结合氧化剂和喷涂工艺,可快速制备原位共沉积的特殊浸润性涂层,并研究其稳定性和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应用;利用酚-金属能够快速络合的性质,结合喷涂法,在基底表面快速形成原位共络合的酚-金属络合涂层,探索溶液pH值对多酚-金属络合配位数以及对在平面基底沉积成膜的可行性和均匀性的的影响,并探索多酚-金属络合涂层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本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以不同类型的有机胺作为质子捕获剂,通过胺捕获多酚聚合过程产生的H+,促进自由基活性物种的产生而加速多酚的聚合。增加胺的浓度,降低胺的pKb均可以增强胺捕获质子的速度,从而加速多酚在有机溶剂中的反应。利用邻醌基团是不稳定的中间体和高反应性的亲电基团,可以与亲核基团发生二次反应,验证多酚可与伯胺和仲胺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且根据胺不同的结构和表面能,在基底表面形成不同浸润性的涂层。(2)利用邻苯三酚与十八胺在溶液中缓慢形成超疏水涂层的特点,结合喷涂法和氧化剂CuSO4/H2O2,快速在基底表面形成具有微纳双级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化学物质的超疏水涂层。通过对超疏水涂层进行SEM、AFM、WCA、FTIR、XPS等表征,发现超疏水涂层表面的微纳结构和低表面能的化学成分对表面特殊浸润性起决定性作用,并研究了材料表面的稳定性,探索了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3)利用多酚可与金属形成稳定的酚-金属络合涂层,结合喷涂方法可实现快速无容器涂装的优势,以多酚为有机配体连接基底表面,金属离子在连接酚类物质中起无机交联剂的作用。酚类和金属离子能迅速原位络合,然后粘附在基底。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和金属离子探索喷涂成膜的最优条件、涂覆厚度以及涂层表面的润湿性,从而实现对基底的大面积涂覆。且以二配位为主的络合涂层具有优异的超亲水性,能够进行油水分离试验。这些经络合涂层改性的超亲水棉织物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和环保性,在大型表面工程和油水分离绿色工艺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魏晓丹[2](2015)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类吡唑啉—烯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典型的β-二酮,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HPMBP)可以和过渡金属或稀土离子形成多种配合物,广泛应用为萃取剂、荧光材料中间体。同时,其还可与含氨基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缩合反应,并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作用,生物活性明显增强,显示了广谱的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性质。本论文以HPMBP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得到了3种新型吡唑啉-烯胺结构的配体及多种新型金属配合物,并培养了一个配体晶体和两个配合物单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导率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所得到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所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分别进行了荧光性能探究;研究了锌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用MTT法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并进一步探究了H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铜和锌配合物对26S蛋白酶体活性的抑制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合成得到HPMBP缩对氨基苯乙酸甲酯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培养得到了配体和配合物[Zn(L1)2]的单晶。通过表征得到其化学组成分别为C26H23N3O3(HL’)和[M(L1)2](M=Cu(Ⅱ)、Zn(Ⅱ)、Mn(Ⅱ)、Cd(Ⅱ)Co(Ⅱ)、Ni(Ⅱ))。配体具有吡唑啉-烯胺结构,它与金属离子配位时通过质子转移使C-N单键转化为C=N双键,形成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可知:配体HL1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晶胞参数a=7.8603(10)A,b=11.0199(15)A,c=13.9938(17)A,α=107.838(12)。,β=100.159(11)°,γ=103.577(12)°,V=1080.5(2)A3,F(000)=448,Dc=1.049 g·cm-3,R1=0.0593,wR2=0.0906,ρcalcd=1.308 g·cm-3,独立衍射点为3811。具有吡唑啉-烯胺结构的两个配体分子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二聚体;相邻的二聚体通过分子间的氢键键合作用及C-H…π相互作用连接产生一维链状结构;最后通过C-H…π相互作用进一步连接产生2-D层结构;相邻的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连接形成3-D网状结构。配合物[Zn(L1)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金属离子M(Ⅱ)为4配位,参与配位的原子有两个配体中反应得到的C=N上的N原子和质子转移形成的C-OH中的O原子,形成扭曲的四面体结构,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和C-H…π相互作用以及范德华力,进一步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2)合成了HPMBP缩对氨基苯甲酰胺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通过表征得到其组成分别为C24H20N4O2 (HL2)和[M(L2)2(H2O)2] (M=Cu(Ⅱ)、Zn(Ⅱ)、Mn(Ⅱ)、Cd(Ⅱ)、Co(Ⅱ)、Ni(Ⅱ))。配体具有吡唑啉-烯胺结构,它与金属离子配位时通过质子转移形成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培养得到一个配合物的单晶:[Co(L2)2(H2O)2],由晶体结构数据可知其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金属离子Co(Ⅱ)为6配位,为不规则的六配位八面体结构,参与配位的原子有两个配体中反应得到的C=N上的N原子和质子转移形成的C-OH中的O原子,两个配位水中的O原子。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C14-H14…O1及C30-H30…O1以氢键的形式连接形成二聚体;氢键C42-H42B…N7将二聚体连接产生一维链状结构;这些链进一步通过范德华力连接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3)合成了H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体及其一系列金属配合物,通过表征,确定了其化学组成分别为C24H21N3O2 (H2L3)(?)[ML3(H2O)2] (M=Cu(Ⅱ)、Zn(Ⅱ)、Mn(Ⅱ)、Cd(Ⅱ)、Co(Ⅱ)、Ni(Ⅱ))。配体具有吡唑啉-烯胺结构,它与金属离子配位时通过质子转移使形成希夫碱金属配合物。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金属离子M(Ⅱ)为5配位,配体参与配位的原子有酚羟基和质子转移形成的C-OH中的O原子,反应得到的C=N双键中的氮原子。(4)对所合成的配体及部分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探究,筛选出荧光性较好的配合物:[Zn(L1)2]、[Cd(L1)2]、[Co(L1)2]、[Mn(L2)2(H2O)2]、[Co(L2)2(H20)2]、 [Ni(L2)2(H2O)2]、[NiL3(H2O)2]。对应配体的荧光性质较弱,而配合物的最大激发峰和最大发射峰位置都发生了偏移,且荧光强度显着增强,原因是配体在脱氢与金属配位后,共轭体系的扩大导致前线轨道能级差缩小。(5)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Zn(L1)2](2b)和[ZnL3(H2O)2] (4b)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金属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是以部分插入作用进行结合的。(6)本文采用MTT法,通过探究5种金属配合物[Zn(L1)2] (2b), [Co(L2)2(H2O)2](3e),[CuL3(H2O)2] (4a), [ZnL3(H2O)2] (4b), [CdL3(H2O)2] (4c),对于人体乳腺癌MDA-MB-231细胞恶性增殖的抑制作用效果,初步筛选出有较强抑制作用的4a和4b,并进一步验证了其对于26S蛋白酶体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与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张鹏飞[3](2014)在《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吲哚-2,3-二酮(2,3-indolinedione),又名靛红,是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及人体的具有活性的天然内源性化合物,也是许多药物的重要合成原料之一,吲哚-2,3-二酮可用来合成国产传统抗肿瘤药物——靛玉红,同时也具有抗细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抗癌、预警帕金森病及调节脑内激素的平衡等重要生物活性。自上世纪以来,癌症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寻找效果好、副作用低的抗癌药物是生物化学领域的重大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许多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将吲哚-2,3-二酮应用于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对开发更高药效的抗癌新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吲哚-2,3-二酮类衍生物具有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及希夫碱配合物也有很多的奇特性质,本文选择不同结构的氨基化合物与海洋活性小分子吲哚-2,3-二酮合成了六个系列希夫碱配体,将这些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得到了三十二种未见报道的希夫碱配合物,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推测其可能的配位方式和化学结构;并对配体和部分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培养得到了四个化合物的单晶,其中两个为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了单晶的精细结构并讨论了其量子化学计算。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氨基-4-甲基苯酚配体C15H11N2O2(简写为HL1)及其六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1(CH3COO)· H2O](M=Cu、Zn、Ni、Mn、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2)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体C15H11N2O2(简写为HL2)及其六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2(CH3COO)]·2H2O (M=Cu、Zn、Ni、Mn、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3)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配体C15H11O3N2(简写为HL3)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3(CH3COO)]· H2O (M=Cu、Zn、Ni、Mn、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4)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对氨基水杨酸配体C15H9O4N2(简写为HL4)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4(CH3COO)]·3H2O (M=Cu、Zn、Ni、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5)5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L-苯丙氨酸的配体C17H13O3N2(简写为HL)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5(CH3COO)]·3H2O (M=Cu、Zn、Co)5;[ML(CH3COO)]·2H2O (M=Ni、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6)吲哚-2.3-二酮缩L-6色氨酸配体C19H14O3N3(HL)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6(CH3COO)]·2H2O(M=Cu、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ML6(CH3COO)]·3H2O (M=Ni,Zn,均为二价金属离子)。(7)利用Achar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积分法,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了配合物某步热分解反应机理、热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其结果如下:配合物CuL(CH3COO)· 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4(1-α)[-ln(1-α)]-3,E=972.04kJ·mol-1, lnA=197.51,r=0.9989≠,△S=54.57J·mol-1·K-1,△G≠=940.84kJ·mol-1;配合物[CdL(CH3COO)]·2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是: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4(1-α)[-ln(1-α)]-3E=255.52kJ/mol,lnA=45.98,r=0.9995≠,△S=12.68J/mol·K≠,△G=248.04kJ/mol;配合物[CuL3(CH3COO)]· H2O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α)2,其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α)2-1,E=362.30kJ·mol, lnA=69.84≠,r=0.9995,△S=19.28J·mol-1·K-1,△G≠=351.19kJ·mol-1。[ZnL5(CH3COO)]·3H2O、[CoL4(CH3COO)]·3H2O和[CuL6(CH3COO)]·2H2O的热分析数据略。(8)测定了希夫碱配体及其部分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了其荧光1性质。结果表明:[NiL(CH3COO)·H2O]1、[CdL(CH3COO)·H2O]、[CuL2(CH3COO)]·2H22O、[ZnL(CH3COO)]·2H2O[NiL2(CH3COO)]·2H2O2、[CdL(CH3COO)]·2H2O、[CuL3(CH3COO)]· H2O、[ZnL3(CH3COO)]· H2O、[CuL4(CH3COO)]·3H2O、[ZnL4(CH3COO)]·3H2O、[CoL4(CH43COO)]·3H2O、[CdL(CH3COO)]·3H2O、[NiL5(CH3COO)]·2H2O、[ZnL6(CH3COO)]·3H2O、[CoL6(CH3COO)]·3H2O的荧光性质较好。与配体相比,部分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激发峰和发射峰位置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9)合成了四个化合物晶体,分别为:吲哚-2,3-二酮缩2-氨基-4-甲基苯1酚(a同HL)、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b同HL2)、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c)和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d)。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a和b的结构类似,为希夫碱晶体;化合物c和d的结构类似,并且c和d发生了质子转移变成了其互变异构体,质子由吡唑酮环上的N原子转移到了希夫碱C=N双键上的N原子上,而不是预想得到的希夫碱。晶体结构测试表明:配体a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化学式为:C15H11N2O2,晶胞参数为a=12.6211(11),b=8.7100(7),c=11.2835(10),α=90,β=90.7800(10),γ=90,V=1240.28(18)3,F(000)=528,Dc=1.351g/cm3。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 R1=0.0391,wR2=0.0919和R1=0.0699,wR2=0.1135;晶体c属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化学式为:C15H11N2O2,晶胞参数为a=8.8111(9),b=11.4716(12),c=11.4947(14),α=115.376(2),β=99.5470(10),γ=97.6320(10),V=1007.74(19)3,F(000)=420,Dc=1.316g/cm3。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 R1=0.0643,wR2=0.1479和R1=0.1068,wR2=0.1833;晶体b和晶体d数据略。运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希夫碱前线轨道的能量和分布、分子静电势(MEP)、自然键轨道NBO电荷分布和稳定化能E2分析,探索分子轨道与活性的关系,对分子可能的活性位点进行了预测。(10)以蛋白酶体为靶点,对合成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对金属配合物采用MTT比色法进行初步筛选,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抑制情况。发现其中三种配合物[CdL3(CH3COO)]·H2O(C1)、[CoL4(CH3COO)]·3H2O(C3)和[ZnL6(CH3COO)]·3H2O(C5)对于人体乳腺癌细胞的增值较好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化学结构和抗癌活性的关系,本论文选取了与上述三2种配合物结构相近的配合物CdL(CH3COO)·2H2O(C2)、CoL2(CH3COO)·2H2O(C4)和[ZnL5(CH3COO)·3H2O(C6),研究了以上六种配合物对于类糜蛋白酶体(CT-like)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C1、C3和C5是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来抑制人体乳腺癌细胞的恶性增值。同时本文研究了其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初步探讨了金属配合物化学结构及抗癌活性之间关系,提出了含有苯环与吸电子官能团相连的希夫碱配合物可能具有优异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的猜测,对于设计合成新型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冀淑方[4](2014)在《含酰胺类四硫富瓦烯(TTF)凝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指出四硫富瓦烯(TTF)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因为其不仅是良好的电子给体,而且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因此在能源材料、分子器件和超分子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含酰胺类TTF衍生物在生物模拟和超分子化学等方面更受到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其分子间存在丰富的氢键作用。含酰胺类TTF的有机低分子量凝胶的研究也已迅速发展。该类凝胶能够显示氧化还原响应,并形成半导体的纳米结构。虽然已有一些相关的报道,但是金属离子对凝胶性质以及功能的影响还有待深入探索。本篇论文合成了一系列烷基取代的二乙二胺型酰胺类TTF衍生物DMT–TTF–(CONHCH2CH2NHCnH2n+1)2(L1n=4, L2n=8, L3n=12, L4n=1),制备出辛基和十二烷基取代二乙二胺的低分子量TTF衍生物凝胶(L2n=8, L3n=12);并以L1与Ni(II)、Cu(II)形成的配合物为结构模型,研究金属配位对L3有机凝胶膜的光电流响应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TTF衍生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总结了酰胺类TTF衍生物和二氧四胺型配体的研究现状。另外,也对基于TTF单元的氧化还原响应型凝胶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二、合成了两个烷基取代的二乙二胺型酰胺类TTF衍生物的低分子量凝胶因子,DMT–TTF–(CONHCH2CH2NHCnH2n+1)2(L2n=8, L3n=12),评价了其形成凝胶的能力;通过SEM、IR和UV–vis表征其形貌和光谱性质,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探讨其电化学性质和光电流性质;得到了L1与Ni(II)和Cu(II)配合物,以此为结构模型,讨论了Ni(II)和Cu(II)配位作用对有机凝胶光电流性质的影响,发现平面正方金属配位构型能够显着增强光电流性质,并讨论了可能的机理。三、研究了L3凝胶的氧化及成胶性质。分别利用四氯苯醌、TCNQ和I2氧化十二烷基取代的酰胺类TTF凝胶L3,并成功制备出四氯苯醌–L3氧化凝胶。加入四氯苯醌后其成胶能力明显增强;通过IR、UV–vis和AFM研究L3凝胶氧化膜的形貌和光谱性质;通过循环伏安法探讨了四氯苯醌氧化后的L3凝胶在离子识别方面的性质,最后讨论了金属离子对其光电流性质的影响。四、合成了化合物DMT–TTF–(CONHCH2CH2NHCnH2n+1)2(L4n=1),制备了L4与Ni(II)、Cu(II)的配合物,以及L1和L4与HSO4ˉ、HNO3、H2C2O4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利用单晶衍射测定了所合成配合物以及复合物晶体结构,并通过IR和UV–vis研究其光谱化学性质,为研究氧化后凝胶对金属离子和阴离子识别打下理论基础。

左健[5](2013)在《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氨基酸是生命的内源物质,是生物体细胞生长所必需的生理活性物质。氨基酸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在医药、催化、光学、材料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前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通过反应引入各类功能基团使其衍生化,合成新型的氨基酸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合成了6个系列28种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培养了三个配合物的单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及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表征,推断出可能的化学结构。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解析配合物的晶体得到其空间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三元金属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检测所有的金属配合物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抑制能力,筛选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配合物。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探讨了氨基酸希夫碱铜三元配合物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H2L1)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1)(H2O)2]·nH2O (M=Cu, Zn, n=2; M=Co, Mn, n=3),[M(L1)(NO3)(H2O)x]·nH2O (M=La, x=3, n=2),[M(L1)(Phen)]·nH2O (M=Cu, n=1)。H2L1=C11H11NO6,Phen:1,10-菲罗啉2.合成了2,4-二羟基苯乙酮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H2L2)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2)(H2O)2]·nH2O (M=Cu, n=0; M=Co, n=2; M=Zn, n=3),[M(L2)(NO3)(H2O)x]·nH2O (M=Sm, x=2, n=2; M=La, x=3, n=3),[M(L2)(Phen)]·nH2O (M=Cu,n=3)。H2L2=C12H15NO73.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缩L-缬氨酸希夫碱(H2L3)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3)(H2O)2]·nH2O (M=Zn, n=1; M=Co, n=2; M=Cu, n=3),[M(L3)(NO3)(H2O)x]·nH2O (M=Yb, x=2, n=1; M=Er, x=3, n=2),[M(L3)(Phen)]·nH2O (M=Cu,n=2)。H2L3=C12H15NO44.合成了2,4-二羟基苯乙酮缩L-缬氨酸希夫碱(H2L4)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4)(H2O)2]·nH2O (M=Cu, n=1; M=Zn, Co, n=2),[M(L4)(NO3)(H2O)x]·nH2O(M=Er, x=2, n=3; M=La, x=3, n=2),[M(L4)(Phen)]·nH2O (M=Cu, n=4)。H2L4=C13H17NO45.合成得到了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的单晶,其组成分别为:[Cu(L5)(Phen)]·9H2O,[Cu(L5)(Bpy)]·3H2O。H2L5=C13H17NO4S, Bpy:2,2’-联吡啶[Cu(L5)(Phen)]·9H2O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C2,晶胞参数为a=22.510(2),b=21.479(2), c=14.8300(17), α=90°, β=92.7460(10)°, γ=90°, V=7162.0(13)3,F(000)=2888。配体H2L5以脱两个质子、三齿配体的形式与铜原子形成并列排布的五元、六元螯合环。配体中的羧基氧原子、亚胺氮原子与铜原子形成五元螯合环;酚羟基氧原子、亚胺氮原子与铜原子形成六元螯合环;1,10-菲啰啉的两个氮原子与铜原子形成另一个五元螯合环。配合物中的铜原子处在五配位、畸变的四角锥配位环境中。[Cu(L5)(Bpy)]·3H2O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晶胞参数为a=11.0970(11), b=19.101(2), c=13.203(12), α=90°, β=114.1490(10)°, γ=90°, V=2553.7(4)3,F(000)=1156。[Cu(L5)(Bpy)]·3H2O中配体的配位方式与[Cu(L5)(Phen)]·9H2O的相似,只是2,2’-联吡啶代替1,10-菲啰啉与铜配位形成五元螯合环。这两个配合物均通过O-H…O氢键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二维网状结构。6.合成了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希夫碱(H2L6)铜的三元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Cu(L6)(Phen)]·3H2O,[Cu(L6)(Bpy)]·3H2O。H2L6=C16H19NO4。得到了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的单晶。[Cu(L6)(Bpy)]·3H2O属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晶胞参数为a=9.2950(10),b=9.7861(11), c=14.3819(15), α=79.9710(10)°, β=74.7180(10)°, γ=85.745(2)°,V=1242.1(2)3, F(000)=566。配体中的氮、氧原子与铜原子配位形成五元、六元螯合环,配合物之间通过O-H…O氢键形成了梯子式的二维网状结构。7.利用Achar的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的积分法计算程序,对热分解动力学进行拟合,对部分配合物进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机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其中,配合物3a相关步骤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函数符合反应方程:f(α)=(1-α)2;配合物2e和3d的符合反应方程:f(α)=1/3(1-α)[-ln(1-α)]-2;配合物2f、4e和5d的符合反应方程:f(α)=1/4(1-α)[-ln(1-α)]-3;配合物4f的符合反应方程:f(α)=1/2(1-α)3。8.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比较其荧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对应的配体相比,配合物[Cu(L1)(H2O)2]·2H2O、[Zn(L1)(H2O)2]·2H2O的激发峰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蓝移,发射峰一个发生了红移,一个发生了蓝移,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Zn(L2)(H2O)2]·3H2O、[La(L2)(NO3)(H2O)3]·3H2O的激发峰和发射峰都发生了轻微的红移,且荧光强度有所降低;配合物[Zn(L3)(H2O)2]·H2O、[Yb(L3)(NO3)(H2O)2]·H2O、[Zn(L4)(H2O)2]·2H2O、[Er(L4)(NO3)(H2O)2]·3H2O的激发峰和发射峰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蓝移,且荧光强度有所减弱。9.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氨基酸希夫碱铜的三元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当第二配体为1,10-菲啰啉时,配合物[Cu(L1)(Phen)]·H2O、[Cu(L2)(Phen)]·3H2O、[Cu(L3)(Phen)]·2H2O、[Cu(L5)(Phen)]·9H2O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Cu(L4)(Phen)]·4H2O以部分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当第二配体为2,2’-联吡啶时,配合物[Cu(L5)(Bpy)]·3H2O与CT-DNA之间则为静电作用。通过对[Cu(L5)(Phen)]·9H2O和[Cu(L5)(Bpy)]·3H2O的空间结构进行对比发现,配合物中配体的共平面性越好,越有利于其以插入方式与CT-DNA发生相互作用,配合物与CT-DNA结合的能力越强。10.对配合物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采用MTT法对28种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进行体外药物抗肿瘤实验,筛选出[Cu(L1)(Phen)]·H2O、[Cu(L2)(Phen)]·3H2O、[Cu(L3)(Phen)]·2H2O、[Cu(L4)(Phen)]·4H2O、[Cu(L5)(Phen)]·9H2O、[Cu(L6)(Phen)]·3H2O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元配合物。检测筛选出的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抑制活性,确定配合物的作用靶点为蛋白酶体;利用浓度及动力学实验考察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利用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技术对细胞凋亡的形态进行检测。研究发现,上述铜的三元配合物均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前列腺癌细胞(PC-3)蛋白酶体活性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某些不同第二配体的三元铜配合物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当1,10-菲啰啉(Phen)作为第二配体时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而当第二配体换为2,2’-联吡啶(Bpy)时,则抗肿瘤活性很小。如: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铜(II)-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而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很小。这表明第二配体的选择对整个三元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有重要作用。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对配合物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靶向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第二配体是1,10-菲啰啉时,所得到的配合物能顺利地到达20S蛋白酶体的β6位点,配合物中的铜离子可以与β6位点形成共价键,生物活性基团可以与β6位点内的氨基酸残基形成多种氢键。这些共价键和氢键将配合物牢牢地固定在β6位点,从而阻挡蛋白质分子通过β6位点通道进入具有类糜蛋白酶活性(CT-like)的β5位点,抑制20S蛋白酶体内的类糜蛋白酶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吴玉芹,李立冬,吴俊方[6](2012)在《含萘酚直链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对Cu2+的识别》文中研究表明以β-萘酚为原料合成了两种含萘酚直链多胺化合物,并用IR、1H NMR、Ms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这两种化合物对金属阳离子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均对Cu2+具有高选择性识别能力,说明在主客体识别中分子尺寸的匹配和化合物中基团的空间合理排布是化合物和Cu2+间能发生相互作用的重要根据。

吴玉芹,吴俊方,李立冬[7](2011)在《直链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文中研究表明以β-萘酚为原料合成了两种直链多胺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表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这两种化合物对金属阳离子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均对Cu2+具有高选择识别能力。讨论了主客体识别作用的原因.

王强[8](2011)在《蛋氨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氨基酸是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是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酶等的基本结构单元,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生物化学过程。氨基酸希夫碱及其配合物具有抗病毒、抑菌、抗癌等生物活性和较好的载氧、催化性能,在农业、医学、催化、材料、生物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通过反应引入其它不同结构和活性的基团,从而合成出新的氨基酸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结构、性质与生物活性,对指导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活泼羰基化合物与L-蛋氨酸缩合得到了5个系列希夫碱配体,将这些配体与金属离子反应得到了80种新型的的希夫碱配合物,培养了两个希夫碱配合物的单晶。采用元素分析、热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推断出粉末状金属配合物可能的化学结构;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出了单晶的精细结构;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并对部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了铜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主要工作如下:(1)合成了邻香草醛缩蛋氨酸希夫碱(KHL1)及其配合物,培养了配位聚合物{[CuL1(H2O)2]·[CuL1(H2O)]3·4H2O}n和四核配合物[Cd4(L1)4(H2O)2]·3H2O的单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CuL1(H2O)2]·[CuL1(H2O)]3·4H2O}n,属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ī。晶胞参数为a =5.2027(5)(?),b = 16.6916(16)(?) ,c = 20.237(2)(?),α= 88.895(10)°,β= 84.127(1)°,γ=83.577(10)°,V = 1737.2(3)(?)3,F(000) = 848,Dc = 1.561 g/cm3, R1 = 0.0760,wR2 = 0.2095。该配合物属于配位聚合物,整个分子包含两个独立单元,且处于不同的配位环境。独立单元一由1个铜离子、2个配位水分子及1个希夫碱配体所组成,Cu(1)离子具有稍畸变的四方锥体配位几何。独立单元二是通过羧基桥连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Cu(2)离子具有扭曲的四方锥体配位几何结构。配合物[Cd4(L1)4(H2O)2]·3H2O,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晶胞参数为a = 22.035(2) (?),b = 14.362(6) (?) ,c = 20.237(2)(?),α= 90°,β=104.8940(10)°,γ=90°,V = 7037(?)3,F(000) = 3416,Dc = 1.605 g/cm3, R1 = 0.1993, wR2 = 0.4536。镉配合物分子由4个镉离子、2个配位水分子、4个希夫碱配体和3个未配位水分子所组成四核分子,整个分子通过O–H…O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其余8种配合物的可能组成分别为:[ML1(H2O)2]·nH2O (M=Zn、Co、Ni, n=1; M=Mn, n=2)、[LnL1 (NO3)(H2O)2]·nH2O (Ln=La、Pr, n=1; Ln= Sm、Yb, n=2 )。(2)合成了2-羟基-1萘甲醛缩蛋氨酸希夫碱(KHL2)及其配合物,配合物的可能组成分别为:[ML2(H2O)2]·nH2O (M=Zn, n=0; M= Cu、Mn, n=1; M= Co、Ni, n=2), [LnL2(NO3)(H2O)2]·nH2O (Ln=Er、Sm, n=1; Ln=La、Pr, n=2), [YbL2(NO3)(H2O)2]·2CH3OH (L2 = C16H15NO3S)。(3)合成了吡啶-2-甲醛缩蛋氨酸希夫碱(KL3)及其配合物,配合物的可能组成分别为:[M(L3)2]·nH2O (M= Mn, n=0; M=Ni、Zn, n=1; M= Co、Cu, n=3), [LnL3(NO3)2]·nH2O (Ln=La、Sm, n=1; Ln=Yb, n=2; Ln=Er、Pr, n=3), [M(Phen)L3]·Ac·nH2O (M=Co、Cu, n=1; M=Ni、Zn, n=2; M=Mn, n=3), [Ln(Phen)(NO3)L3]·NO3·nH2O (Ln=La、Sm, Er, n=2; Ln= Pr、Yb, n=3) (L3 = C11H13N2O2S,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Ac = CH3COO)。(4)合成了噻吩-2-甲醛缩蛋氨酸希夫碱(KL4)及其20种金属配合物,配合物的可能组成分别为:[M(L4)2(H2O)2]·nH2O (M= Co、Cu, n=1; M=Ni, n=2; M=Zn、Mn, n=3), [LnL4(NO3)2(H2O)]·nH2O (Ln=Er, n=0; Ln=La、Sm, n=2; Ln=Pr, Yb, n=3), [ML4(Phen)(H2O)]·Ac·nH2O (M=Co、Cu, Ni, n=2; M=Zn、Mn, n=3), [LnL4(Phen)(NO3)(H2O)]·NO3·nH2O (Ln=Sm、Pr、Yb, n=1; Ln=La、Er, n=2) (L4 = C10H12NO2S2,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Ac = CH3COO)。(5)合成了2-乙酰基吡啶缩蛋氨酸希夫碱(KL5)及其配合物,配合物的可能组成分别为:[M(L5)2]·nH2O (M= Zn, n=1; M= Cu、Ni、n=2; M= Co、Mn, n=3), [LnL5(NO3)2]·nH2O (Ln=Sm、Yb, n=2; Ln=La、Er、Pr, n=3) , [M(Phen)L5]·Ac·nH2O (M=Cu, n=0; M=Co、Mn, n=2; M=Ni、Zn, n=3), [Ln(Phen)(NO3)L5]·NO3·nH2O (Ln=Pr、Yb, n=1; Ln=La、Sm、Er, n=2) (L5 = C12H15N2O2S,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Ac = CH3COO) (L5 = C12H15N2O2S,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Ac = CH3COO )。(6)利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对配合物进行了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了相关的动力学方程及动力学参数。(7)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比较了其荧光特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配合物[ZnL1(H2O)2]·H2O、[ZnL2(H2O)2]、[LaL2(NO3)(H2O)2]·2H2O、[PrL2(NO3)(H2O)2]·2H2O、[Zn(L3)2]·H2O、[LaL3(NO3)2]·H2O、[Zn(L4)2(H2O)2]·3H2O、[LaL4(NO3)2(H2O)]·2H2O、[Zn(L5)2]·H2O、[LaL5(NO3)2]·3H2O、[SmL5(NO3)2]·2H2O、[PrL5(NO3)2]·3H2O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它们与对应的配体相比,配合物的激发峰和发射峰位置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兰移或红移,且相对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是配体的2~3倍。(8)研究了Cu(Ⅱ)配合物[CuL2(H2O)2]·H2O、[CuL4(Phen)(H2O)]·Ac·2H2O ,Zn(Ⅱ)配合物[Zn(L3)2]·H2O分别与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模式。实验结果显示:配合物[CuL2(H2O)2]·H2O、[CuL4(Phen)(H2O)]·Ac·2H2O与DNA发生了插入作用,配合物[Zn(L3)2]·H2O与DNA发生了静电作用。配合物中配体的共平面性越好、平面面积越大、空间位阻越小,其与DNA作用越显着,越有利于其以插入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9)对合成的16种铜、锌希夫碱配合物,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得到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2种铜配合物[CuL2(H2O)2]·H2O、CuL4(Phen)(H2O)]·Ac·2H2O。对CuL4(Phen)(H2O)]·Ac·2H2O、CuL2(H2O)2]·H2O的进一步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这两种配合物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内的内糜蛋白酶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与配合物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并且前者的抑制效果优于后者。更重要的发现是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的差异与金属离子的选择及配体的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同一配体,铜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优于锌配合物。此外,共平面性好、空间位阻小、含杂原子的配体所形成的金属配合物抗肿瘤活性效果更佳。

李改莉[9](2011)在《环多胺型仿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纺织印染行业是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棉型织物前处理废水排放量大,漂白是棉织物前处理过程中耗水量最大的工序,传统的高温高碱双氧水漂白工艺能耗高,不利于环保。因此,对棉织物的漂白工艺进行改进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降低双氧水的漂白温度,必须采用活化剂促进双氧水在较低温度下的分解,而已有的双氧水活化剂或不溶于水;或者仅在40℃条件下催化作用较好,再升高温度就会失去活化作用,但在常规的洗涤温度下棉织物上的杂质不易去除,这就限制了已有的双氧水活化剂在棉织物漂白中的应用。因此,为实现织物的低温漂白,必须开发新型双氧水活化剂。由于生物酶催化高效、专一,采用金属仿酶模拟生物酶催化双氧水漂白是一条有效途径。本课题选择环多胺金属配合物仿酶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本文首先合成了1,4,7-三甲基三氮杂环壬烷为配体,然后合成了三甲基三氮杂环壬烷的铁(Ⅲ)、铜(Ⅱ)、钻(Ⅱ)、铁(Ⅱ)4种金属配合物,采用红外、元素分析、热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分别讨论了漂白浴温度、pH、配合物的浓度等条件对金属配合物催化双氧水分解的影响规律。在应用实验部分,将4种金属配合物应用于3种不同的棉织物漂白工艺实验中,研究了温度、配合物浓度、稳定剂浓度等工艺条件对织物白度的影响规律,得出了配合物应用的最佳工艺条件配合物催化漂白效果最好的是棉织物的温堆工艺,三甲基三氮杂环壬烷的铜(Ⅱ)、钴(Ⅱ)两种金属配合物催化漂白织物白度高,织物强力损失小,是棉织物温堆漂白工艺中理想的双氧水活化剂。与传统高温高碱双氧水漂白工艺相比较,降低了漂白温度和pH值,定程度上实现了低温低碱漂白。

郝学奎[10](2009)在《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CSAX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基体,首先在弱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EPI)作交联剂与玉米淀粉作用生成交联淀粉(CSt),然后在弱酸性条件下,以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单体,合成交联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SA),最后此接枝共聚物和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磺化生成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Crosslinked Starch-graft-polyAcrylamide-co-sodium Xanthate,简称CSAX)。用FTIR光谱、元素分析、电子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等对CSt、CSA、CSAX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环氧氯丙烷的用量,硝酸铈铵的剂量,NaOH和二硫化碳的重量百分比、温度、时间等合成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因为在CSAX分子中同时含有聚丙烯酰胺侧链和黄原酸基,所以CSAX具有同时除浊和捕集重金属离子双重功能。通过实验室配水和实际生产废水的絮凝实验,证明CSAX具有良好的絮凝功能,为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了一剂多用的途径,可望减少水处理的单元数,或者降低处理负荷和成本,使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变的简单易行。论文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一)研究了交联淀粉的制备条件对CSAX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最佳合成条件为:玉米淀粉50 g,1% (w/v) NaCl溶液75 mL,15% (w/v) NaOH溶液20 mL,环氧氯丙烷4 mL,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30℃,获得交联淀粉的沉降积为45 mL。二)研究了交联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条件及对CSAX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最佳合成条件为:交联淀粉40 g/L,丙烯酰胺的浓度为0.939 mol/L,硝酸铈铵的浓度为6.67×10-4mol/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45℃,此时CSA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较高,分别为86.6%和72.7%,侧链的分子量可达2.64×107。三)研究了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的制备条件及对CSAX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在催化剂NaOH浓度为3 mol/L,交联淀粉-丙烯酰胺接枝聚合物浓度为50 g/L, CS2浓度为1.6mol/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3h的条件下,产品CSAX中的硫含量较高,为7.41%。四)研究了CSAX絮凝性能。在实验中分别用CSAX处理了含铜、铬、镍、汞以及多种金属离子的实验室配水和兰州综合电镀厂的生产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配水条件下,无论是水样含一种金属离子还是多种金属离子,CSAX对其都有较好的去除能力。用CSAX处理兰州综合电镀厂的生产废水,其表现为对重金属离子Cu2+、Pb2+、Cd2+有较高的去除能力,但对Cr(Ⅵ)、Ni2+、Zn2+的去除不显着。五)对CSAX形成絮体形态的研究表明,絮体的表面和内部具有高度不规则性,絮体的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通过实验研究絮体的特性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絮体的分形特征,在原水浊度为100 NTU, pH值为5.0,Cu2+的浓度为25mg/L, CSAX的投加量为30mg/L的条件下,CSAX的絮凝效果最好,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为2.0。证明可以通过监测絮体的分形维数来监控絮凝过程。六)探讨了CSAX的稳定性和技术经济。表明CSAX在低温、避光的条件下,存放稳定性较好,基本不会影响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另外,CSAX的生产成本低,处理废水时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酸分解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酸分解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多酚类聚合物聚合机理的研究及功能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酚类化合物的定义及来源
    1.3 酚类化合物种类
    1.4 化学特性
    1.5 多酚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1.6 多酚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1.6.1 多酚自氧化聚合
        1.6.2 多酚-金属网络体系(MPN)
        1.6.3 多酚与亲核基团的二次反应
    1.7 应用
        1.7.1 生物应用
        1.7.1.1 给药
        1.7.1.2 传感和成像
        1.7.1.3 .人工造孢
        1.7.2 能源和环境应用
        1.7.2.1 作为储能装备
        1.7.2.2 可控湿润和自动清洗
        1.7.2.3 分离
        1.7.3 .新兴应用
    1.8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胺诱导多酚在有机溶剂中的聚合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多酚在有机溶液中聚合的吸光度测试研究
        2.3.2 在乙醇溶液中对不同模板沉积聚多酚
        2.3.3 包覆基底的表面图案化
        2.3.4 样品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胺诱导多酚在有机溶剂中聚合的过程
        2.4.2 胺诱导多酚聚合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2.4.3 胺诱导多酚聚合沉积涂层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4.4 胺诱导多酚聚合沉积涂层的接触角(WCA)分析
        2.4.5 胺诱导多酚聚合产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6 胺诱导多酚聚合涂层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分析
        2.4.7 胺诱导多酚聚合涂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4.8 胺诱导多酚聚合涂层的厚层度和X射线衍射(XRD)能谱分析
        2.4.9 胺诱导多酚聚合在基底上图案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涂组装的原位共沉积超疏水涂层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实验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邻苯三酚/十八胺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3.3.2 喷雾法制备超疏水涂层
        3.3.3 超疏水棉的稳定性评价
        3.3.4 油水分离
        3.3.5 油包水乳液的制备
        3.3.6 表征
    3.4 结果和讨论
        3.4.1 原位共沉积超疏水性酚醛涂层的示意图
        3.4.2 胺-多酚聚合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3.4.3 胺-多酚聚合沉积涂层的稳定性分析
        3.4.4 胺-多酚聚合沉积涂层表面的形貌和润湿性能分析
        3.4.5 胺-多酚聚合沉积的涂层表面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6 胺-多酚聚合沉积涂层表面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4.7 胺-多酚聚合沉积涂层形成的可能机理分析
        3.4.8 胺-多酚聚合沉积涂层最优喷涂组装次数的选择
        3.4.9 胺-多酚超疏水涂层的稳定性测试
        3.4.10 胺-多酚超疏水涂层棉吸附混油
        3.4.11 胺-多酚超疏水涂层棉作为分离膜分离混油
        3.4.12 胺-多酚超疏水涂层棉作为分离膜分离乳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涂组装的原位共沉积超亲水络合涂层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pH依赖性的多酚络合涂层的制备
        4.3.2 油-水分离:
        4.3.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多酚-金属络合涂层的制备
        4.4.2 用喷涂法制备的多酚-金属络合涂层表面受溶液pH值的影响
        4.4.3 多酚-金属络合涂层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分析
        4.4.4 多酚-金属络合涂层的接触角(WCA)分析
        4.4.5 多酚-金属络合涂层的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4.6 多酚-金属络合超亲水涂层作为分离膜分离油水混合物
        4.4.7 多酚-金属络合超亲水涂层作为分离膜分离水包油乳液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及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类吡唑啉—烯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配位化学概述
        1.1.1 配合物研究现状
        1.1.2 配合物的应用研究
    1.2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HPMBP)及其配合物概述
    1.3 配合物与DNA作用研究概述
        1.3.1 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法
        1.3.2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方法
    1.4 蛋白酶体抑制剂概述
        1.4.1 泛素结构
        1.4.2 蛋白酶体结构及功能
        1.4.3 蛋白酶体抑制剂分类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配合物的合成
        1.6.2 单晶的培养
        1.6.3 配合物的表征及应用
    1.7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HPMBP缩对氨基苯乙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2.1.3 HPMBP缩对氨基苯乙酸甲酯配体(HL~1)的合成
        2.1.4 HL~1系列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元素分析
        2.2.2 晶体结构分析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紫外光谱分析
        2.2.5 ~1H NMR谱分析
        2.2.6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2.2.7 HPMBP缩对氨基苯乙酸甲酯金属配合物的化学结构
    2.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PMBP缩对氨基苯甲酰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3.1.3 HPMBP缩对氨基苯甲酰胺配体(HL~2)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元素分析
        3.2.2 配合物3e的晶体结构分析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1H NMR谱分析
        3.2.5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3.2.6 HPMBP缩对氨基苯甲酰胺金属配合物的化学结构
    3.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4.1.3 H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体(H_2L~3)的合成
        4.1.4 H_2L~3系列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元素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紫外光谱分析
        4.2.4 ~1H NMR谱分析
        4.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4.2.6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4.2.7 H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金属配合物的化学结构
    4.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
        5.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5.1.3 配合物的合成
        5.1.4 溶液的配制
        5.1.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5.1.6 荧光光谱研究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配合物2b与DNA之间相互作用
        5.2.2 配合物4b与DNA之间相互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
        6.1.2 主要仪器及测试条件
        6.1.3 溶液的配制
        6.1.4 实验方法和步骤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金属配合物对人体乳腺癌MDA-MB-231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
        6.2.2 金属配合物对26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3)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配位化学研究概述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1.2.1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1.2.2.1 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
        1.2.2.2 催化领域方面的应用
        1.2.2.3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2.2.4 光致变色领域的应用
        1.2.2.5 腐蚀领域的应用
    1.3 吲哚—2,3—二酮(靛红)及其希夫碱配合物概述
    1.4 蛋白酶体抑制剂概述
        1.4.1 泛素结构
        1.4.2 蛋白酶体结构
        1.4.3 蛋白酶体功能与应用
        1.4.4 蛋白酶体抑制剂分类
        1.4.5 蛋白酶体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 2-氨基-4-甲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靛红缩2-氨基-4-甲基苯酚配体(HL~1)的合成
        2.2.4 配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元素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紫外光谱分析
        2.3.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2.3.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3.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2.4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化学试剂
        3.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1.3 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希夫碱配体(HL~2)的合成
        3.1.4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元素分析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紫外光谱分析
        3.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3.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3.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3.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化学试剂
        4.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4.1.3 吲哚-2,3-二酮缩2-甲氧基-5-3氨基苯酚希夫碱配体(HL~3)的合成61
        4.1.4 配合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元素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紫外光谱分析
        4.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4.2.5 配合物[CuL~(3)(CH_(3)COO)] · H_(2)O的热分析
        4.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4.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对氨基水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化学试剂
        5.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5.1.3 吲哚-2,3-二酮缩对氨基水杨酸希夫碱配体(HL~4)的合成
        5.1.4 配合物的合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元素分析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紫外光谱分析
        5.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5.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5.2.7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5.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苯丙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化学试剂
        6.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6.1.3 吲哚-2.3-5二酮缩苯丙氨酸希夫碱配体(HL~5)的合成
        6.1.4 配合物的合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元素分析
        6.2.2 红外光谱分析
        6.2.3 紫外光谱分析
        6.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6.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6.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6.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L-色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7.1 实验部分
        7.1.1 化学试剂
        7.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7.1.3 6 吲哚-2,3-二酮缩L-色氨酸希夫碱配体(HL~6)的合成
        7.1.4 配合物的合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元素分析
        7.2.2 红外光谱分析
        7.2.3 紫外光谱分析
        7.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7.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7.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7.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氨基苯酚类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
    引言
    8.1 实验部分
        8.1.1 实验试剂
        8.1.2 实验仪器
        8.1.3 希夫碱配体的合成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元素分析
        8.2.2 单晶结构测定
        8.2.3 量子化学计算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配合物抗癌活性研究
    引言
    9.1 实验部分
        9.1.1 实验试剂
        9.1.2 实验仪器
        9.1.3 所需吲哚-2,3-二酮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9.1.4 主要溶液配制
        9.1.5 试验方法和步骤
    9.2 结果与讨论
        9.2.1 希夫碱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影响
        9.2.2 希夫碱配合物对26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9.2.3 配合物C1, C2对人乳腺癌细胞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诱导其凋亡作用
        9.2.4 配合物C3, C4对人乳腺癌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9.2.5 配合物C5, C6对MDA-MB-231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9.2.6 结论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含酰胺类四硫富瓦烯(TTF)凝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四硫富瓦烯及其衍生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1.2 酰胺类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及种类
        1.2.1 单臂酰胺类 TTF 衍生物
        1.2.2 双臂酰胺类 TTF 衍生物
    1.3 基于 TTF 单元的氧化还原响应型凝胶体系的研究现状
    1.4 二氧四胺配体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长烷基链酰胺类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有机凝胶及其性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合成部分
        2.2.2.1 前体原料的合成
        2.2.2.2 DMT–TTF–(CONHCH_2CH_2NHCnH_(2n+1))_2(L~1n=4, L~2n =8, L~3n =12)合成
        2.2.2.3 配合物的合成
        2.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2.2.4 膜的制备和光电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成胶能力和形貌
        2.3.2 过渡金属离子配位的膜
        2.3.3 模型化合物1和2
        2.3.4 光电流响应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长烷基链酰胺类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氧化态有机凝胶及其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四氯苯醌–L3凝胶和膜的制备
        3.2.3 电化学和光电流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3的氧化及成胶性质
        3.3.2 氧化 L~3膜的形貌和光谱表征
        3.3.3 电化学性质
        3.3.4 光电流性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烷基二乙二胺型酰胺类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 Ni(II)、Cu(II)配合物及复合物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合成部分
        4.2.2.1 配合物的合成
        4.2.2.2 复合物的合成
        4.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的合成
        4.3.2 光谱性质
        4.3.3 晶体结构的讨论
        4.3.3.1 配合物[Ni(L~4)] (3)晶体结构的讨论
        4.3.3.2 配合物[Cu(L~4)(DMF)] (4)晶体结构的讨论
        4.3.3.3 复合物[(H_2L~4)SO_4(CH_3OH)] (5)晶体结构的讨论
        4.3.3.4 复合物[(H_2L~4) C_2O_4(CH_3OH)] (6)晶体结构的讨论
        4.3.3.5 复合物[(H_2L~1) 2NO_3] (7)晶体结构的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论文的总结
    5.2 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配位化学概述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1.2.1 希夫碱缩合反应机理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
        1.2.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2,4-二羟基苯甲醛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仪器
        2.1.3 实验细胞
        2.1.4 配合物的合成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元素分析
        2.2.2 红外光谱
        2.2.3 紫外可见光谱
        2.2.4 摩尔电导率
        2.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2.6 配合物的结构
        2.2.7 荧光光谱
    2.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2.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2.3.2 荧光光谱研究
        2.3.3 粘度测定
    2.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4.1 配合物 2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4.2 配合物 2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5 结语
第三章 2,4-二羟基苯乙酮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配合物的合成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元素分析
        3.2.2 红外光谱
        3.2.3 紫外可见光谱
        3.2.4 摩尔电导率
        3.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3.2.6 配合物的结构
        3.2.7 荧光光谱
    3.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3.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3.3.2 荧光光谱研究
        3.3.3 粘度测定
    3.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4.1 配合物 3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4.2 配合物 3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5 结语
第四章 2,4-二羟基苯甲醛缩L-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仪器
        4.1.3 配合物的合成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元素分析
        4.2.2 红外光谱
        4.2.3 紫外可见光谱
        4.2.4 摩尔电导率
        4.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4.2.6 配合物的结构
        4.2.7 荧光光谱
    4.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4.3.2 荧光光谱研究
        4.3.3 粘度测定
    4.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4.1 配合物 4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4.2 配合物 4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5 结语
第五章 2,4-二羟基苯乙酮缩L-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
        5.1.2 仪器
        5.1.3 配合物的合成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元素分析
        5.2.2 红外光谱
        5.2.3 紫外可见光谱
        5.2.4 摩尔电导率
        5.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5.2.6 配合物的结构
        5.2.7 荧光光谱
    5.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5.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5.3.2 荧光光谱研究
        5.3.3 粘度测定
    5.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5.4.1 配合物 5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5.4.2 配合物 5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5.5 结语
第六章 邻香草醛、2-羟基-1-萘甲醛类氨基酸希夫碱铜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生物活性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配合物的合成
        6.1.4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元素分析
        6.2.2 红外光谱
        6.2.3 紫外可见光谱
        6.2.4 摩尔电导率
        6.2.5 晶体结构
    6.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6.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6.3.2 荧光光谱研究
        6.3.3 粘度测定
    6.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6.4.1 配合物 6a、6b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6.4.2 配合物 6c、6d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6.4.3 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具体机理研究
    6.5 结语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6)含萘酚直链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对Cu2+的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2-羟基萘甲醛的合成[10]
    1.3 化合物a的合成
    1.4 化合物b的合成
    1.5 主体分子对金属阳离子的识别性能测试
        1.5.1 溶液的配置
        1.5.2 主体对金属阳离子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3 结 论

(8)蛋氨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配位化学概述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应用现状
    1.4 蛋氨酸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1.5 配合物与DNA 作用
        1.5.1 作用方式
        1.5.2 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蛋氨酸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化学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配体的合成
        2.1.4 配合物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元素分析
        2.2.2 红外光谱
        2.2.3 紫外-可见光谱
        2.2.4 摩尔电导率
        2.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2.6 核磁共振氢谱
        2.2.7 配合物的结构
    2.3 单晶结构分析
        2.3.1 Cu(Ⅱ)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
        2.3.2 Cd(Ⅱ)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
    2.4 荧光光谱
    2.5 结语
第三章 蛋氨酸缩2-羟基-1-萘甲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化学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配体的合成
        3.1.4 配合物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元素分析
        3.2.2 红外光谱
        3.2.3 紫外-可见光谱
        3.2.4 摩尔电导率
        3.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3.2.6 核磁共振氢谱
        3.2.7 配合物的结构
    3.3 荧光光谱分析
    3.4 结语
第四章 蛋氨酸缩吡啶-2-甲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化学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配体的合成
        4.1.4 配合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元素分析
        4.2.2 红外光谱
        4.2.3 紫外-可见光谱
        4.2.4 摩尔电导率
        4.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4.2.6 核磁共振氢谱
        4.2.7 配合物的结构
    4.3 荧光光谱
    4.4 结语
第五章 蛋氨酸缩噻吩-2-甲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化学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配体的合成
        5.1.4 配合物的合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元素分析
        5.2.2 红外光谱
        5.2.3 紫外-可见光谱
        5.2.4 摩尔电导率
        5.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5.2.6 核磁共振谱
        5.2.7 配合物的结构
    5.3 荧光光谱分析
    5.4 结语
第六章 蛋氨酸缩2-乙酰吡啶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主要化学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配体的合成
        6.1.4 配合物的合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元素分析
        6.2.2 红外光谱
        6.2.3 紫外-可见光谱
        6.2.4 摩尔电导率
        6.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6.2.6 核磁共振氢谱
        6.2.7 配合物的结构
    6.3 荧光光谱分析
    6.4 结语
第七章 配合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研究
    引言
    7.1 实验部分
        7.1.1 主要化学试剂
        7.1.2 主要实验仪器
        7.1.3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配合物[CuL~2(H_20)_2]·H_20 与DNA 的相互作用
        7.2.2 配合物[Zn(L~3)_2]·H_20 与DNA 的相互作用
        7.2.3 配合物[CuL~4(Phen)(H_20)]·Ac·2H_20 与DNA 的相互作用
    7.3 结语
第八章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引言
    8.1 实验部分
        8.1.1 主要化学试剂
        8.1.2 主要实验仪器
        8.1.3 实验步骤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希夫碱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8.2.2 512 对PC-3 细胞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8.2.3 53 对PC-3 细胞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8.2.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结构关系的初探
    8.3 结语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环多胺型仿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印染行业漂白工艺发展概况
    1.2 双氧水漂白技术
        1.2.1 双氧水性质
        1.2.2 漂白机理
        1.2.3 双氧水漂白工艺的发展趋势
    1.3 双氧水漂白活化剂
        1.3.1 酰胺基类化合物活化剂
        1.3.2 烷酰氧基类化合物活化剂
        1.3.3 N-酰基己内酰胺化合物活化剂
        1.3.4 甜菜碱衍生物两性型活化剂
    1.4 仿酶类新型活化剂
        1.4.1 仿酶简介
        1.4.2 漂白系统中仿酶金属配合物研究现状
    1.5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的仿酶催化研究进展
        1.5.1 环多胺的结构及其特点
        1.5.2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2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实验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2.1 配体1,4,7-三甲基三氮杂环壬烷的合成
        2.2.2 合成1,4,7-三甲基三氮杂环壬烷的金属配合物
        2.2.3 配合物的晶体培养
        2.2.4 表征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1,4,7-三甲基三氮杂环壬烷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2.3.2 配合物(A)[Fe~Ⅲ(Me_3tacn)]Cl_3·H_2O的结构分析
        2.3.3 配合物(B)[Cu~Ⅱ_3(Me_3tacn)_2]Cl_6·2H_2O的结构分析
        2.3.4 配合物(C)[Co~Ⅱ_3(Me_3tacn)_2]Cl_6·3H_2O的结构分析
        2.3.5 配合物(D)[Fe~Ⅱ_3(Me_3tacn)_2]Cl_6·4H_2O的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双氧水分解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高锰酸钾法测定双氧水分解率的实验原理
    3.3 配置滴定工作液
        3.3.1 配置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3.3.2 配置模拟漂白工作液
        3.3.3 测试配合物催化分解双氧水的实验步骤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筛选具有催化活性的环多胺金属配合物
        3.4.2 配合物(C)催化双氧水分解的单因素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漂白实验中催化剂和稳定剂的筛选
        4.2.1 应用棉织物漂白实验筛选催化剂
        4.2.2 应用棉织物漂白实验筛选稳定剂
    4.3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汽蒸工艺
        4.3.1 配合物(B)催化双氧水汽蒸漂白棉织物
        4.3.2 配合物(C)催化双氧水汽蒸漂白棉织物
    4.4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冷堆工艺
        4.4.1 配合物(B)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冷堆工艺
        4.4.2 配合物(C)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冷堆工艺
    4.5 环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双氧水浸渍漂白棉针织物
        4.5.1 配合物(B)催化双氧水浸渍漂白棉针织物
        4.5.2 配合物(C)催化双氧水浸渍漂白棉针织物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CSAX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2.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2.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2.1.3 重金属废水的排放标准
    2.2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现状
        2.2.1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方法
        2.2.2 重金属废水化学法处理存在的问题
    2.3 絮凝理论及絮凝剂
        2.3.1 无机盐及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2.3.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4 配位理论及高分子金属络合剂
        2.4.1 价键理论
        2.4.2 软硬酸碱理论
        2.4.3 电负性理论
        2.4.4 高分子金属络合剂
第3章 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 实验仪器和装置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装置
    3.3 制备方法
        3.3.1 交联淀粉的制备
        3.3.2 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3.3.3 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的制备
    3.4 性能测试方法
        3.4.1 絮凝实验
        3.4.2 交联度的测定
        3.4.3 聚丙烯酰胺侧链分子量的测定
        3.4.4 激光光散射法测定CSAX的分子量
        3.4.5 CSAX的Zeta电位和粒度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表征
        3.5.2 CS_2/H_2O_2和CAN引发体系的对比
        3.5.3 EPI的用量对淀粉的交联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4 CAN用量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5 丙烯酰胺的浓度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6 反应温度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7 反应时间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8 NaOH用量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9 CS_2用量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10 温度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11 时间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12 CSAX的稳定性
    3.6 小结
第4章 CSAX的性能研究
    4.1 CSAX对水溶液中铜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1.1 实验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CSAX对水溶液中铬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2.1 实验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4.3 CSAX对水溶液中镍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3.1 实验
        4.3.2 结果和讨论
        4.3.3 小结
    4.4 CSAX对水溶液中汞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4.1 实验
        4.4.2 结果及讨论
        4.4.3 小结
    4.5 CSAX对水溶液中铜、镍、铬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5.1 实验
        4.5.2 结果与讨论
        4.5.3 小结
    4.6 CSAX对水溶液中多种金属离子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6.1 实验
        4.6.2 结果与讨论
        4.6.3 小结
第5章 CSAX对实际废水处理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镀铜废水
        5.3.2 镀铬废水
        5.3.3 综合电镀废水
    5.4 小结
第6章 CSAX絮体形态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试剂、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形维数的确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CSAX剂量下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3.2 原水pH值不同时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3.3 原水浊度不同时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3.4 原水Cu~(2+)浓度不同时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4 小结
第7章 技术经济分析
    7.1 技术分析
    7.2 经济分析
        7.2.1 产品原材料
        7.2.2 运行费用分析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8.2.1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发展现状
        8.2.2 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酸分解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酚类聚合物聚合机理的研究及功能材料的制备[D]. 郭鹤龄.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2]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类吡唑啉—烯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魏晓丹.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3]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D]. 张鹏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4]含酰胺类四硫富瓦烯(TTF)凝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冀淑方. 苏州大学, 2014(09)
  • [5]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左健.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6]含萘酚直链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对Cu2+的识别[J]. 吴玉芹,李立冬,吴俊方.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2(08)
  • [7]直链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J]. 吴玉芹,吴俊方,李立冬.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4)
  • [8]蛋氨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D]. 王强.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9]环多胺型仿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性能研究[D]. 李改莉. 东华大学, 2011(08)
  • [10]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CSAX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郝学奎. 兰州交通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酰胺多胺配体Cu(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及酸分解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