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副总统的自白

一位年轻副总统的自白

一、一个年轻副院长的忏悔(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王茹芬[2](2020)在《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研究》文中指出修女院在中世纪英格兰拥有悠久的历史及健全的运行机制。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经历由盛转衰的过程。13世纪,英格兰修女院刚刚完成大规模的修建与复兴,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14世纪后期至15世纪修女院逐步衰落。通过回顾13-15世纪英格兰修女院的发展进程,能够更清晰把握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社会的时代特征。本文以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这一时期修女院修道动机、修女院人员组成及宗教生活、修女院功能、修女院衰落及影响等问题。正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回溯了13世纪之前英格兰修女院发展概况,并简单阐述了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数量及分布状况。7世纪英格兰修女院兴起,经历8世纪衰落,9到10世纪的复兴与修建,在12和13世纪达到鼎盛。第二部分分析了英格兰女性进入修女院的经济基础及其原因。首先,女性修道需要入院捐赠,这就意味着进入修女院的女性处于英格兰社会的中上阶层;其次,中世纪教会厌女观、贞女观中对贞洁的推崇,鼓舞了更多女性走进修女院;最后是世俗动机,女性或是为了逃避婚姻,或是受到亲属吸引,或是被抛弃,或是选择养老之所而进入修女院。第三部分论述了修女院的人员构成和宗教生活。修女院是由管理阶层、普通修女、见习修女、牧师、仆人等构成,并分析了修女在修女院的宗教生活,旨在表明修女院运行机制是健全的,修女生活是丰富的。第四部分探讨了修女院的功能。修女院的发展对女性及儿童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对穷人起到了救济的作用,并向修女院周围居民提供了宗教服务。第五部分对英格兰修女院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修女院的衰落一方面受到王权加强、教皇权威衰落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修女院自身原因所造成。最后,总结分析了修女院存在对英格兰社会的影响,涉及英国文化、世俗社会、天主教等三个方面。

施新佳[3](2017)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文中指出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不同的社会场域和意识形态导向使得两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方针上形成了不同特色。两校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事活动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也大相径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精英文学传统和工农兵文学范式。西南联大赓续“五四”新文学传统,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着精英文学传统,注重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讲究精致的艺术品位,追求审美的现代性,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将文学视为政治的一翼,在战火纷飞的解放区,把文学的社会动员功能放大到极致,掀起沸反盈天的大众文学运动:街头诗、新秧歌、旧剧改造……虽然,西南联大和“鲁艺”的文学审美取向明显不同,成就各有千秋,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衡量之、对比之,但它们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此后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乃及新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当代文学史都表现为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样态的龃龉和此消彼长。梳理和解读它们背后潜隐的信息符码,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话语支持。

徐锦庚[4](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指出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苍耳[5](2016)在《舟城文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卷第0章何为彼岸我垂垂老矣,两眼昏花,步履蹒跚。每天黄昏在大西洋海边拄着龙头拐杖漫步,眺望浩渺无际但幻影迭出的大洋波面。我的白天属于美洲鹫盘旋不已的弗吉尼亚(Virginia),属于拥有美人鱼雕塑和二战屡立功勋的64号航母的诺佛克(Norfolk);夜晚则属于太平洋西岸的舟城,属于客厅墙上那幅有关舟城的油画—矗立于扬子江边的一座雄峻古塔。那是舟城不可替代的唯一地标,你看塔下灰蒙蒙的成片屋舍因它而不再卑微、昏暗,甚至有了一种朝上飞升的感觉。这

老彦[6](2015)在《八月往事》文中研究说明引子在我有限的记忆中,有意义的往事总是发生在八月盛夏之夜。比如这里的往事,就发生在新世纪的头一年,也是八月的盛夏之夜。具体来说是八月三十日晚上,以及以这一时间为中心,前前后后的人与事。这么多年来,我就只记得这些。对我来说,记不住就不是往事,记住了就是往事。其实,历史何尝不是这样?!

路易丝·彭妮,李红侠[7](2015)在《美丽之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19世纪初期,天主教会意识到他们遇到了问题。还必须承认,问题可能还不止一个。不过,在当时首要的是日课问题,即天主教众修士每日进行的八次圣歌吟唱。吟唱内容包括单声圣歌和格里高利圣咏。歌曲风格朴素,吟唱者谦逊有德。不客气地说,这一时期天主教会的日课吟唱,其内容已是面目全非。尽管各种宗教仪式每日照常进行,零散分布在各处的修道院也到处在传唱着所谓的"格里高利圣咏"。但是,就连罗马教廷都认为,这些所谓的圣歌已经面目全非。相较而言,以往的圣歌至少是优雅而

史生荣[8](2014)在《教授之死》文中指出1将烙好的油烙饼摞在一起放入盆里,再盖上盖子,不冷不热焐着,既不凉,又软和。这是他今天的杰作,感觉也是做得最精心最拿手的一次。揭开盆盖,再将每一张翻看一遍,每一张都黄中泛金,连焦煳点都没有,看着都有食欲。妻子万兰最爱吃他烙的这种千层油烙饼,她曾和他学做过几次,都说不如他做的好吃。其实这也不算家乡的特产,家乡家家都这么做,母亲做得更好一些。东学潮希望今天她看到油烙饼,人也变得可爱一点,然后再和她商量读博的事。万兰总是用钥匙自己开门。趁她换鞋,东学

刘雪芹[9](2014)在《战乱时期兴起的女子大学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近代上海社会研究》文中认为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天主教在中国设立的唯一女子大学,是上海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的综合性女子大学,是耶稣圣心修女会在亚洲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学院历时14年,培养学生千余名,毕业生395名,在中国女子教会大学史和上海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大多数学校或关闭或内迁,震旦女大却于此时在沦陷区创办,且成就不菲,为什么呢?这是本文主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意识下,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了选择上海的原因;论述了圣心会的国际战略和上海圣心会的教育事业及其特点;探讨了学院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学院的社会网络;解析了学院如何在与国民党、日军、法租界、共产党、天主教等各种势力的博弈中寻求平衡;最后从战乱时期上海独特的政治环境、非常时期的正常需求、学院与法租界、日本关系、学院的唯一性和顺应战乱的特殊举措五个方面,综合回答学院取得成就的深层次原因。

田建宏[10](2014)在《小律师办案记》文中提出引子我是个律师。工作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把自己办理过的案件记录下来。随着"律龄"的增长,我对这种记录兴趣越来越大。我为好人伸张正义,也为坏人辩护开脱,每个案件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有人说法庭是个舞台,每天上演着人间的悲喜剧,只是角色固定,演员也就是那几个人:法官、律师、原告、被告,而故事也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我常常在工作之余,翻阅我的《记录簿》,那时我的感觉是:生活比虚构离奇。比如,我在电脑上敲下这几行文字之前,

二、一个年轻副院长的忏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年轻副院长的忏悔(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13世纪之前英格兰修女院
    一、7-8世纪修女院的兴起
    二、9-12世纪修女院的发展
    小结
第二章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女性修道原因
    一、女性修道的经济基础
        (一)入院捐赠
        (二)入院捐赠与世俗嫁妆的区别
    二、女性修道的宗教因素
        (一)厌女观
        (二)贞女观
    三、女性修道的世俗动机
        (一)职业选择
        (二)亲属吸引
        (三)收容之所
        (四)安全养老
    小结
第三章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成员构成与宗教生活
    一、修女院成员构成
        (一)管理阶层
        (二)普通修女
        (三)见习修女
        (四)其他人员
    二、修女院宗教生活
        (一)祈祷、诵经与劳动
        (二)修行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功能
    一、教育功能
        (一)修女教育
        (二)世俗儿童教育
    二、慈善功能
        (一)慈善救济
        (二)慈善服务
    三、宗教功能
    小结
第五章 英格兰修女院的衰落及影响
    一、修女院衰落原因及结果
        (一)英国王权加强
        (二)罗马教皇权威衰落
        (三)修女院经济窘迫
        (四)修女行为的越轨
        (五)16世纪修女院的解散
    二、修女院的影响
        (一)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二)对世俗社会的影响
        (三)对天主教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 Words
绪论西南联大、“鲁艺”与中国新文学史
    一、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
    二、已有研究成果回溯与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争语境下的建校历程与校园氛围
    第一节 抗战烽火下的艰难起步
    第二节 冲突渗透中的思想指引
    第三节 矛盾交融中的教育理念
第二章 救亡强音中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节 抗战救亡话语的出场与沸腾
    第二节 西南联大:群体呼号中的个体诘问
    第三节 “鲁艺”:个体认同后的群体“聚焦”
    第四节 个体与群体的纠结
第三章 现实观照中的思想启蒙
    第一节 西南联大:批判现实的延续
    第二节 “鲁艺”:歌颂与批判的交响
    第三节 启蒙、革命与农民书写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精神气度与思想改造
第四章 生命存在与人性深度的探询
    第一节 生命存在:诗性品格、救世情怀的对立与对话
    第二节 救亡、革命、爱情、自我多重碰撞中的人性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体式探索与语言风貌
    第一节 战争不同阶段的文体选择与语言风貌
    第二节 西南联大:学院派的文体实验与“新文言”风貌
    第三节 “鲁艺”:民族形式的新变与革命白话的兴起
第六章 外国文学资源的移植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西南联大的盛行
    第二节 苏联文学对“鲁艺”的吸引
    第三节 “亲欧美”与“亲苏俄”的价值取向
第七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生成与建构
    第一节 “社会场域”的导向与文学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精神传统的赓续与文学观念的再认
    第三节 主体定位的选择与文学价值的追求
第八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及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不同维度下的文学创作路径
    第二节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
    第三节 多样现代性的分化与融合
    第四节 两种文学样态的文学史价值及当下启示
结语 话语讲述的时代和讲述话语的时代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美丽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8)教授之死(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9)战乱时期兴起的女子大学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近代上海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 圣心会来沪
    第一节 圣心会及其教育事业
        一、圣心会发展史
        二、圣心会的教育事业及其特色
    第二节 上海圣心会及其教育事业
        一、上海圣心会的创立
        二、上海圣心会的教育事业
        三、上海圣心会的教育特色
第二章 学院创办
    第一节 创办缘起
        一、缘起教字第13号提案
        二、“借壳”立案登记
        三、诞生于战火之中
    第二节 学院梗概
    第三节 结缘上海
        一、近代上海交通便捷
        二、提案执行人陆伯鸿是上海人
        三、近代上海是女学沃土
        四、近代上海对教会学校高度认可
        五、上海是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大本营
        六、近代上海发达的经济具备“贵族学校”的生源基础
        七、上海租界有着稳定的政治环境
第三章 学院理念
    第一节 精英教育
        一、上海女性推崇“精英教育”
        二、校园设施“沪上所罕见”
        三、校园生活西化
        四、系科与课程设置凸显女性特色
    第二节 圣心人格培育
    第三节 家长制管理
        一、家庭式校园
        二、行政管理:“合二为一
        三、经费管理:圣心会托底
        四、教务管理:修女主导
第四章 学院师生
    第一节 无奈的抉择:世俗化的男女师资队伍
    第二节 当梦想照进现实:从天主教家庭的贤妻良母到为人民服务
第五章 政学之间
    第一节 尽可能远离政治
        一、抗日战争时期
        二、解放战争时期
        三、新生政权时期
    第二节 学院的进步活动
    第三节 执着坚守宗教信仰
结语
    一、战乱中上海的相对安定
    二、非常时期的正常需求
    三、学院与法租界“国籍”相同
    四、学院与日本的特殊关系
    五、学院的唯一性与特殊举措
附录一 参考资料
附录二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生名册
附录三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37-1947年肄业生一览表
附录四 关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 口述资料摘选
后记

四、一个年轻副院长的忏悔(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修女院研究[D]. 王茹芬.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D]. 施新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4]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5]舟城文本[J]. 苍耳. 百花洲, 2016(05)
  • [6]八月往事[J]. 老彦. 黄河, 2015(02)
  • [7]美丽之谜[J]. 路易丝·彭妮,李红侠. 译林, 2015(02)
  • [8]教授之死[J]. 史生荣.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6)
  • [9]战乱时期兴起的女子大学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近代上海社会研究[D]. 刘雪芹.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小律师办案记[J]. 田建宏.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2)

标签:;  ;  

一位年轻副总统的自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