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华,王发权,胡涛[1](2021)在《钡餐造影及CT扫描在食管癌患者术前分期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食管癌患者术前分期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民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食管癌患者,均行X线钡餐造影及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食管癌分期检出率及二者联合检查食管癌的分期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二者单独及联合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X线钡餐造影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中晚期食管癌检出率明显低于CT检查(P<0.05);X线钡餐造影分期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不具有一致性(Kappa=0.048),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差(Kappa=0.100),二者联合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38);X线钡餐造影、CT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诊断食管癌Ⅰ~Ⅱ期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联合检查诊断食管癌Ⅲ~Ⅳ期准确度明显高于单独检查(P<0.05)。结论 X线钡餐造影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较高,CT检查在中晚期食管癌诊断中价值较高,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食管癌Ⅲ~Ⅳ期诊断准确度,对临床食管癌的分期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朱蕻潮,陶维静,黄婧,王书中,谭维琴,谷彪,陈丽娟[2](2021)在《18F-FDG PET/CT对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确诊的12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利用病理诊断结果来评价PET/CT影像表现的准确性,当没有病理诊断时,以临床和其他影像学随访(6个月)作为参考标准,对PET/CT诊断远处转移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完成了PET/CT检查,其中46例患者提示远处转移,74例患者提示无转移或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经病理及临床随访,PET/CT检查提示的46例远处转移患者中,假阳性所占比例为4.34%(2/46),其余44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由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转为姑息性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其中9例患者PET/CT检查时在同机CT检查阴性的组织内发现了转移灶。74例无远处转移患者中,假阴性所占比例为4.05%(3/74)。PET/CT诊断食管癌远处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3.6%、97.2%及95.8%。远处转移组与无远处转移组食管原发灶SUVmax值分别为(13.58±6.30)、(14.26±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579)。结论18F-FDG PET/CT在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尤其在CT检查显示阴性的组织内可以发现新的转移灶;无法利用食管原发病灶SUVmax对患者是否发生肿瘤远处转移进行判断。

李洪来,鲁北,于华,张雪峰[3](2021)在《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检查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前T、N分期准确性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检查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前T、N分期准确性,放疗效果和生存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29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分为钡餐造影组、CT扫描组和联合组,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3组患者进行术前T、N分期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评估价值。另根据钡餐造影结合CT评价标准将放疗后3个月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缓解(NR);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3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并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食管癌钡餐造影单独诊断术前分期的灵敏度为67.57%,特异度为70.97%,曲线下面积为0.681(95%CI:0.616~0.747); CT扫描单独诊断术前分期的灵敏度为77.42%,特异度为72.00%,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0.691~0.802);两者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6.46%,特异度为69.23%,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829~0.906),诊断效能优于单独使用。CR组的1年和3年总生存率均显着高于PR组和NR组,CR组、PR组和NR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6、22.5、11.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食管癌患者3年生存率有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术前Ⅱ~Ⅲ期(HR=3.762,P=0.012)、CT最大管壁厚度> 1.2 cm(HR=3.518,P=0.009)、治疗后淋巴结体积>1.0 cm3(HR=2.604,P=0.005)、病变位于胸中上段(HR=0.284,P=0.007)、放疗后3个月NR(HR=3.362,P=0.001)。结论: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检查可以明显提高食管癌术前T、N分期准确性,基于钡餐造影联合CT扫描的放疗后3个月的疗效判断标准有助于更好地评估食管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且术前分期、CT最大管壁厚度、治疗后淋巴结体积、病变位置、放疗后3个月的疗效均为影响食管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吕宁宁[4](2021)在《99mTc-3PRGD2 SPECT显像与薄层CT显像术前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99mTc-HYNIC-PEG4-E[PEG4-c(RGDfK)]2(99mTc-3PRGD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图像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探讨二者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食管癌患者32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37-81(52.64±14.92)岁。分别进行薄层CT扫描及99mTc-3PRGD2SPECT显像。显像后1周内均行食管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远处转移和邻近器官侵犯。99mTc-3PRGD2SPECT显像:注射剂量为11.1 MBq/kg,注射后1小时进行颈部至上腹部断层显像。所得图像采用视觉分析法分析。阳性标准为连续两个及以上层面发现淋巴结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摄取高于纵隔)。薄层CT显像: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薄层CT显像检查。从颈部到肾门水平,沿头足方向进行扫描。阳性标准为区域淋巴结最短径大于1.0cm。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分析。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基于每个淋巴结、基于每位患者、基于不同淋巴结区域和基于淋巴结分期)对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评价和对比。诊断指标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纳入的32名患者中,共计有18名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共计42枚。术中共清扫了168枚淋巴结,颈段淋巴结、胸上段淋巴结、胸中段淋巴结、胸下段淋巴结和腹段淋巴结分别为51枚、43枚、27枚、14枚及33枚。薄层CT显像共发现117枚淋巴结,其中阳性25枚,阴性92枚;99mTc-3PRGD2SPECT显像共发现143枚淋巴结,其中阳性34枚,阴性109枚。基于每个淋巴结分析时,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各诊断指标显着高于薄层CT显像:敏感性(80.95%VS.59.52%,P<0.05),特异性(86.51%VS.73.02%,P<0.05),准确率(85.12%VS.69.64%,P<0.05),阳性预测值(66.67%VS.42.37%,P<0.05)和阴性预测值(93.16%VS.84.40%,P<0.05)。基于每位患者分析时,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的准确率(87.50%VS.62.50%,P<0.05)高于薄层CT显像。基于不同淋巴结区域分析时,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颈部和胸上段区域淋巴结的敏感性(92.86%VS.57.14%,P<0.05)和准确率(90.20%VS.72.55%,P<0.05)高于薄层CT显像。在淋巴结分期方面,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的准确性(78.12%VS.53.12%,P<0.05)高于薄层CT显像。结论:99mTc-3PRGD2SPECT显像对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诊断颈部和胸上段区域淋巴结时,其敏感性和准确性显着高于薄层CT显像。

刘童[5](2021)在《外泌体micro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管癌(E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因EC死亡的病例超过40万例,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六位。食管癌主要组织学亚型有两种,包括食管腺癌(EAC)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其中ESCC占所有EC患者的80%,在东亚地区发病率较高,中国又是其中的高发区。因此,明确ESCC发生发展的机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食管在胸部解剖学上临近心脏、肺等重要器官,当ESCC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其恶性程度远高于其他肿瘤类型。因此,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是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ESCC患者合并淋巴结转移时,其总体生存率由70%下降到18%。此外,患者的放疗、化疗、根治性食管切除术或微创内镜肿瘤切除术,以及淋巴结清扫区域的确定,主要取决于ESCC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淋巴结转移的准确预测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方法并没有一个金标准。现阶段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方法,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常用于预测术前淋巴结转移状态;然而,仍有40%的ESCC患者由于不能准确的检测到淋巴结转移灶导致错误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不充分。此外,虽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例如淋巴血管侵犯、较高的T分期和肿瘤较差的分化程度通常被认为是淋巴结转移的预测的另一种方法,但这些信息只有在手术后才能真正的获知,无法进行术前预测及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因此,临床医生迫切需要能够术前准确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新型无创性生物标志物,以更准确地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改善ESCC患者的预后。外泌体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释放到微环境中的30-150nm大小的微泡,外泌体含有蛋白质、RNA(包括microRNAs、lncRNA、mRNA等)和脂质等,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下,它们的内容物往往不同,反映了原始宿主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这使得外泌体可以作为精准医疗和液体活检的可靠载体。因此,外泌体可作为临床无创性生物标志物广泛应用于ESCC的诊断、预后和复发监测。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微小非编码RNA(18-26nt),能够靶向mRNA的3’-非翻译区(3’-UTRs)的特异性序列,导致靶向mRNA的表达抑制,在肿瘤的形成、进展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与mRNA和lncRNA的不稳定、游离DNA的甲基化修饰和circRNA的低丰度相比,外泌体miRNAs是能够稳定存在并且含量较高,同时具有较为成熟的提取及检测方法,因此外泌体miRNA可以作为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血清外泌体miRNA在ESCC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效能。外泌体相关功能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被传递至临近细胞,并通过体循环实现远处转运。因此,miRNAs可以通过外泌体的介导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起源细胞通过分泌外泌体将miRNA传递至受体细胞,并调控受体细胞中下游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在肿瘤微环境的构建和肿瘤的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序和分析,并在临床队列中建立基于外泌体miRNA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随后将此模型与CT检查联合构建临床nomogram模型来预测术前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并且我们在两个独立的临床队列中验证了nomogram模型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在肿瘤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淋巴管在为肿瘤干细胞提供庇护的同时使其实现全身循环,促进肿瘤的远处转移和耐药。肿瘤淋巴管密度(LMVD)的增加为癌细胞的扩散搭建了桥梁,促使肿瘤细胞渗透入淋巴管完成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此外,肿瘤细胞自身恶性表型的变化在肿瘤淋巴结转移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课题探究了 ESC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320b在ESCC肿瘤微环境中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重要调控功能,初步阐明外泌体和细胞内miR-320b识别各自调控的靶基因及下游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协同促进ESCC淋巴结转移进程中的新机制,为ESCC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提供新靶点。第一部分:外泌体micro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术前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目的寻找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肿瘤标志物用于ESCC淋巴结转移术前预测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明确外泌体microRNA在ES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构建可用于ESC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评估所构建的模型在ESCC淋巴结转移方面的预测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前期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N=307)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N=59)胸外科共366例ESCC患者血清样本。利用SBI血清外泌体提取试剂盒分离血清来源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Western blot和ZetaView粒径追踪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此沉淀物。2、筛选阶段,选取经病理诊断明确且未接受过治疗的10例淋巴结转移阴性(LN-)ESCC患者及1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LN+)ESCC患者血清外泌体样本进行二代高通量测序,获取miRNA表达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筛选用于预测ESCC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生物标志物。3、训练阶段,选取95例LN-患者及83例LN+患者血清样本,使用试剂盒提取总RNA后,通过qRT-PCR验证各候选外泌体miRNA的在LN-患者以及LN+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做差异分析;随后,根据表达量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基于血清外泌体miRNA的ESC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初步评估该模型在ESCC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能力。4、验证阶段,将预测模型在91例LN-患者及97例LN+患者血清样本中进行验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在验证组中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效能。5、为进一步提升ESC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能力,本课题将4-miRNA模型联合临床CT检查结果构建临床nomogram模型。ROC曲线、拟合优度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以及决策曲线分析进一步评估此模型在ESCC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预测效能、校准能力以及临床获益度。6、从临床角度出发,本课题进一步分析了该临床模型在T1期ESCC患者中针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7、使用R studio软件针对模型中miRNA的下游靶向mRNA进行Gene Ontology(GO)分子功能相关分析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在筛选阶段,我们对20例ESCC患者,包含10例LN-患者和10例LN+患者血清外泌体进行了全基因组mi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6959个注释的miRNAs中筛选出91个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分子。进一步,我们舍弃表达量较低的miRNA分子并采用反向逐步消除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4个候选 miRNA 分子(chr8-23234-3p、chr 1-17695-5p、chr8-2743-5p 和 miR-432-5p)。2、训练阶段,q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LN-患者血清外泌体样本对比,chr 8-23234-3p、chr 1-17695-5p、chr 8-2743-5p 在 LN+患者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量上调而miR-432-5p的表达量显着下调。随后,我们使用logistic回归在训练组中构建4-miRNA预测模型用于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系数,随后将验证组中的表达量数据代入公式获得相应风险系数,ROC曲线分析显示此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具有良好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效能。3、进一步联合4-miRNAs预测模型和临床CT检查结果构建临床nomogram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训练组样本和验证组样本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效能(AUC分别为0.880和0.869)。拟合优度曲线分析显示,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淋巴结转移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并且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二者无显着差异。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中临床模型在20%-80%阈值内的临床获益率显着优于“全治疗”、“无治疗”或CT检查。4、针对T1期ESCC患者,此模型依然能够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成功识别患者中的LN+个体。5、KEGG分析显示,4-miRNA下游相关信号通路涉及MAPK和PI3K-AKT等促癌信号通路,提示4-miRNA有可能在ESCC的增殖和转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1、本研究发现 chr8-23234-3p、chr1-17695-5p、chr8-2743-5p 和 miR-432-5p在血清外泌体中稳定存在并且表达丰度较高。chr 8-23234-3p、chr 1-17695-5p和chr 8-2743-5p在LN+患者血清外泌体中表达量显着升高,而miR-432-5p的表达量显着降低。2、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成功建立基于4-miRNA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后进一步联合临床CT诊断结果构建临床nomogram模型用于更精确的鉴别LN+患者。3、ROC曲线、拟合优度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证明了此临床nomogram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校正能力以及临床获益度,有望成为ESCC淋巴结转移术前预测的新型无创性生物标志物。第二部分:外泌体及肿瘤细胞内miR-320b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外泌体荷载miRNA在ESCC淋巴结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miR-320b在肿瘤微环境不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调控的靶基因和下游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为探寻淋巴结转移治疗靶点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方法1、将二代高通量测序数据分为5例N1期组,5例N3期组和10例LN-组,并分别对LN-vs LN+及N1期vs N3期进行miRNA表达谱的对比分析,将差异miRNAs表达谱取交集后筛选在ESCC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功能的miRNA分子。2、qRT-PCR检测两个独立样本队列共366例ESCC患者血清中外泌体miR-320b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3、收集己建立miR-320b过表达和敲减ESCC细胞株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通过qRT-PCR检测各组外泌体中miR-320b表达量的差异。将各组外泌体与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s)共培养48小时后,通过成管实验、Western blot及Transwell等实验评估外泌体miR-320b对HLECs细胞成管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小鼠KYSE150细胞脚垫模型构建后,使用瘤内多点注射的方法将各组外泌体分别注射入肿瘤瘤体内,小动物成像系统和免疫组化技术OHC)用于探讨荷载miR-320b的外泌体是否可以在体内水平促进ESCC的淋巴结转移。4、使用miR-320b过表达、敲减慢病毒载体及空载体分别转染KYSE150和EC9706细胞系后,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EdU、WestemBlot、Transwell以及Wound Healing实验评估miR-320b对ESCC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以及EMT进程的影响。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构建后,使用瘤内多点注射的方法将适量各组外泌体注射入肿瘤瘤体内,小动物成像系统和IHC用于探讨荷载miR-320b的外泌体是否可以在体内水平促进ESCC肿瘤的生长。5、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IHC分别检测各细胞和各处理组中miR-320b下游靶基因PDCD4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miR-320b-PDCD4相关挽救实验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的检测,明确miR-320b促进ESCC淋巴结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6、qRT-PCR实验评估METTL3过表达或敲减后KYSE150细胞中pri-miR-320b、premiR-320b和成熟miR-320b的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证明DGCR8与METTL3之间的相互作用;RNA结合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RIP)和RNA甲基化免疫共沉淀(MeRIP)实验用于探宄METTL3过表达后KYSE150细胞中与DGCR8蛋白结合的pri-miR-320b的表达量变化,以及METTL3过表达对pri-miR-320b发生m6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结果1、将LN-vs LN+组对比差异miRNA与N1期vs N3期组对比差异miRNA表达谱取交集,并经过预实验验证后筛选出miR-320b作为候选miRNA分子探宄其在ESCC淋巴结转移中的重要作用。2、使用两个独立样本队列验证发现,miR-320b在LN+患者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N-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外泌体miR-320b在N2-3期ESCC患者血清样本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N1期患者。3、外泌体相关实验表明,ESCC细胞分泌的miR-320b不是直接释放到外界环境,而是由外泌体包裹并受到双层膜结构保护。过表达miR-320b的KYSE150细胞能够高效的将miR-320b装载到外泌体中并分泌入细胞培养液;荷载miR-320b的外泌体与HLECs细胞共培养后,受体细胞中miR-320b表达水平显着升高。4、外泌体相关体外实验表明,外泌体miR-320b被HLECs摄取后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受体细胞中PDCD4mRNA的3’-UTR区域抑制细胞中的PDCD4表达来促进AKT的磷酸化,以不依赖VEGF-C途径的方式促进HLECs细胞的成管能力和迁移能力;体内实验证明,荷载miR-320b的外泌体能够促进原位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使其密度显着增加,并且证明了外泌体miR-320b能够显着提高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ESCC肿瘤细胞内miR-320b相关功能实验表明,高表达miR-320b能够显着提高ESCC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以及EMT相关进程;体内实验证明,高表达miR-320b的外泌体能够促进皮下原位肿瘤组织的生长。6、WestemBlot及IHC实验结果表明,ESCC肿瘤细胞内miR-320b通过抑制PDCD4的表达促进AKT通路的激活,从而增强ES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7、qRT-PCR结果表明,过表达METTL3能够促进miR-320b的加工过程,降低细胞内pri-miR-320b的表达水平,同时增高pre-miR-320b和成熟miR-320b的表达水平;相反,敲减METTL3将抑制pri-miR-320b的加工过程。Co-IP实验证明DGCR8能够与METTL3相互作用,并且二者结合需要pri-miRNA的参与。RIP和MeRIP实验证明,过表达METTL3能够促进pri-miR-320b与DGCR8结合以及pri-miR-320b的m6A甲基化修饰。结论1、血清外泌体miR-320b的表达水平在ESCC淋巴结转移发生时显着升高,并且与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2、外泌体miR-320b能够被HLECs摄取,并且调控受体细胞中的PDCD4-AKT通路,促进淋巴管形成和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3、ESCC细胞中高表达miR-320b能够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从而发挥促进ESCC肿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协同作用。4、本课题研宄的ESCC淋巴结转移相关METTL3/m6A-miR-320b-PDCD4-AKT调控轴参与了ESCC肿瘤微环境调控以及肿瘤细胞自身的EMT进程,二者协同促进了ESCC的淋巴结转移。

罗何三[6](2020)在《基于治疗前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治疗前CT影像组学特征用于预测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放化疗疗效和局部无复发生存(Lo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LPFS)时间的可行性,构建可预测患者放化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状态和LPFS的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辅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行根治性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资料,经过层层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其放疗前的定位CT文件。第一部分,我们纳入226例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160例和验证组66例,通过3D slicer软件勾画感兴趣肿瘤体积(Volume of interest,VOI),用python工具包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LASSO回归进行降维和特征选择,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通过多因素分析构建预测患者放化疗后CR的nomogram模型,并进行验证,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用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纳入221例患者,按7:3随机分为组训练组155例和验证组66例,用3D slicer勾画VOI,通过python工具包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LASSO-Cox算法进行降维和特征选择,构建组学标签Rad-score,Cox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LPFS的因素,建立nomogram模型,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采用校准曲线和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第一部分中,有7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筛选出来构成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可预测患者放化疗后CR状态,单因素分析显示Rad-score与患者放化疗后的CR状态存在显着相关,训练组和验证组AUC分别为0.812(95%CI:0.742-0.869)和0.744(95%CI:0.632-0.851)。多因素分析显示,Rad-score和临床分期是患者放化疗后CR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35和0.023,以此构建nomogram模型,训练组AUC为0.844(95%CI:0.779-0.897),敏感性为 67.86%,特异性为 86.54%,验证组 AUC 为 0.807(95%CI:0.691-0.894),敏感性77.27%,特异性为77.27%,分类精度为64.77%。Delong检验表明,该模型优于临床分期标准,训练组和验证组P值分别为<0.0001和0.026。决策曲线表明风险阈值大于25%时,nomogram模型优于临床分期标准。第二部分中,筛选出17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该标签可将患者分为局部复发高风险和局部复发低风险的两组,其LPFS生存曲线显着分开,训练组P<0.001,验证组P=0.026。多因素分析发现,Rad-score、N分期和放疗后CR状态是食管鳞癌放化疗后LPFS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均小于0.05。Nomogram模型满足PH检验(P=0.21),训练组和验证组的 C-index 分别为 0.745(95%CI:0.700-0.790)和 0.723(95%CI:0.654-0.791)。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的LPFS与实际LPFS具有较高的吻合度。NRI分析表明该模型优于临床分期。结论我们基于放化疗前CT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患者放化疗后CR和LPFS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优于临床分期,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预后分层的参考依据,辅助临床医生为接受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周志强[7](2020)在《18F-FDG PET/CT检查在食管癌患者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食管癌患者为例,观察分析18F-FDG PET/CT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行PCT/CT检查的食管癌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予以肿瘤分期,并对所有患者采取常规CT检查和18F-FDG PET/CT检查,观察分析18F-FDG PET/CT检查对病灶检出情况,以及不同分期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情况。结果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有41处淋巴结转移灶,28处远处转移灶,5处原病灶。N分期、M分期阶段,常规CT检查的灵敏度低于18F-FDG PET/CT检查,而特异度高于18F-FDG PET/CT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CT检查比较,在食管癌分期中,予以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能有效准确判断患者TNM分期,而且还能有效反映机体肿瘤负荷情况。

曹建伟,耿明飞,周福有,朱东山,李辉[8](2021)在《X线透视下食管癌活动度检查和胸部CT在评估胸上段食管癌可切除率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X线透视下食管癌活动度检查和胸部CT在评估胸上段食管癌可切除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2015年在我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221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其中男141例、女80例,中位年龄59(47~79)岁。术前患者均常规行X线透视下食管癌活动度检查及胸部增强CT扫描,判断肿瘤是否发生外侵,分析两种术前判断方法与术中实际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食管癌活动度评分1~6分的患者数分别为70例、85例、32例、29例、2例和3例。食管癌活动度检查预测食管癌外侵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95%CI 0.85~0.93,P<0.001),最大约登指数处所对应的截断点值为>3。根据ROC曲线活动度评分,将4~6分认为是外侵,1~3分认为是无外侵。与胸部增强CT扫描比较,X线透视下食管癌活动度检查的灵敏度75.0%,特异度89.3%,准确度88.2%,误诊率10.7%。胸部增强CT检查判断外侵的灵敏度75.0%,特异度66.8%,准确度67.4%,误诊率33.2%。两种方法比较,前者的检查特异度更高,误诊率更低。实际侵犯气管与活动度检查符合率86.7%,实际侵犯其它部位患者与活动度检查符合率85.7%。结论 X线透视下食管癌活动度检查可提高判断胸上段食管癌可切除率的准确性,是胸部CT检查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判断病变与气管关系方面有更大优势。

陈望,张剑,陈殿森[9](2020)在《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食管癌的诊断和分期以及疗效评估常用影像检查手段较多,诸如传统X线检查、CT检查、超声内镜等,目前磁共振在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估中应用日益增多,具有较大潜力。

阎辉,杨永雁[10](2020)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食管癌T、N分期及对调强放疗后临床效果评估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食管癌T、N分期及对调强放疗后临床效果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90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食管癌的TNM分期标准[6]结合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MSCT检查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SCT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6.67%(60/90),对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3.33%(75/90)。MSCT扫描图像可见管壁呈环状或不规则增厚,可形成肿块突向腔内或腔外,管腔变小而不规则,或偏向一侧。食管胸上段见软组织肿块,上自杓会厌破裂,下至主动脉弓水平,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食管腔狭窄,气管、甲状腺、邻近血管受压移位,纵膈可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食管癌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并对肿瘤分期作出准确判断,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参考,值得广泛应用。

二、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钡餐造影及CT扫描在食管癌患者术前分期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分期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X线钡餐造影及CT检查对食管癌诊断情况分析
    2.2 联合检查对食管癌诊断情况分析
    2.3 各组诊断准确度比较
3 讨论

(2)18F-FDG PET/CT对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PET/CT图像分析
    1.4 手术病理或临床及影像学随访
    1.5 患者分组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食管癌患者PET/CT检查转移灶分布情况
    2.218F-FDG PET/CT在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中的诊断效能
    2.3 两组食管癌患者原发病灶SUVmax值比较
3 讨论

(3)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检查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前T、N分期准确性以及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X线钡餐造影检查
        1.2.2 螺旋CT扫描检查
        1.2.3 临床分期判定标准
        1.2.4 钡餐造影联合CT扫描的食管癌放疗后3个月的疗效评价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食管癌钡餐造影、CT扫描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诊断术前分期结果
    2.2 食管癌钡餐造影、CT扫描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诊断术前分期的效能
    2.3 钡餐造影联合CT扫描的疗效评价与生存分析
    2.4 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Cox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99mTc-3PRGD2 SPECT显像与薄层CT显像术前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价值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影像学技术在食管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及进展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99m)Tc-3PRGD_2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3.4 ~(99m)Tc-3PRGD_2断层显像
    3.5 ~(99m)Tc-3PRGD_2断层显像图像处理及分析
    3.6 薄层CT图像判读
    3.7 外科手术治疗
    3.8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病理结果
    4.2 ~(99m)Tc-3PRGD_2SPECT显像和薄层CT显像结果的比较
        4.2.1 基于每个淋巴结的~(99m)Tc-3PRGD_2SPECT显像和薄层CT的比较
        4.2.2 基于每位患者的~(99m)Tc-3PRGD_2SPECT显像和薄层CT的比较
        4.2.3 ~(99m)Tc-3PRGD_2SPECT显像与薄层CT按区域评价淋巴结的结果比较
    4.3 ~(99m)Tc-3PRGD_2SPECT显像与薄层CT术前评价淋巴结分期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外泌体micro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外泌体micro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术前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外泌体及肿瘤细胞内miR-320b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6)基于治疗前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放化疗疗效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患者临床资料采集
        1.4 定位CT图像的采集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评估和随访
        1.7 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析
        1.8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患者临床特征与临床CR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2.3 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和筛选
        2.4 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与验证
        2.5 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患者放化疗后CR状态的效能
        2.6 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标签Nomogram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7 Nomogram模型临床应用价值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食管鳞癌放化疗患者的预后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采集
        1.4 定位CT图像的采集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评估和随访
        1.7 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析
        1.8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患者临床特征与放化疗后LPFS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和筛选
        2.4 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与验证
        2.5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LPFS的多因素分析
        2.6 基于影像组学特征nomogram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2.7 基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与传统TNM分期预测的比较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Python软件中pyradiomics工具包中包含的影像组学特征
中英文缩写索引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18F-FDG PET/CT检查在食管癌患者分期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食管癌分期评定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经18F-FDG PET/CT检出的价值
    2.2 N分期不同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
    2.3 M分期不同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
3 讨论

(9)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EUS的应用
2 X线检查的应用
3 CT检查的应用
3 MRI检查的应用
4 PET-CT的应用
5 影像组学的应用
6 展望

(10)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食管癌T、N分期及对调强放疗后临床效果评估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90例患者手术病理情况
    2.2 MSCT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分析
    2.3 MSCT检查图像表现
3 讨论

四、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钡餐造影及CT扫描在食管癌患者术前分期评估中的临床价值[J]. 王建华,王发权,胡涛. 食管疾病, 2021(04)
  • [2]18F-FDG PET/CT对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J]. 朱蕻潮,陶维静,黄婧,王书中,谭维琴,谷彪,陈丽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9)
  • [3]食管钡餐造影联合CT检查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前T、N分期准确性以及生存预后分析[J]. 李洪来,鲁北,于华,张雪峰. 现代医学, 2021(07)
  • [4]99mTc-3PRGD2 SPECT显像与薄层CT显像术前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价值的对比研究[D]. 吕宁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5]外泌体micro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临床意义及分子机制研究[D]. 刘童. 山东大学, 2021(11)
  • [6]基于治疗前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D]. 罗何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7]18F-FDG PET/CT检查在食管癌患者分期中的诊断价值[J]. 周志强. 当代医学, 2020(31)
  • [8]X线透视下食管癌活动度检查和胸部CT在评估胸上段食管癌可切除率中的价值[J]. 曹建伟,耿明飞,周福有,朱东山,李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1(09)
  • [9]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诊治中的应用[J]. 陈望,张剑,陈殿森. 食管疾病, 2020(03)
  • [10]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食管癌T、N分期及对调强放疗后临床效果评估价值分析[J]. 阎辉,杨永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8)

标签:;  ;  ;  ;  ;  

食管癌术前CT检查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