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的超声诊断:一例报告

克罗恩病的超声诊断:一例报告

一、超声诊断克隆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仲全,李苹,敬基刚,庄华[1](2016)在《右下腹肠壁增厚型肠道病变的超声影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右下腹肠壁增厚型肠道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眉山市中医医院、眉山中铁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经内镜活体组织检查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右下腹肠壁增厚型肠道病变共416例的超声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其中包括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肿瘤、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克隆病、肠结核),并对误诊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416例病变中,炎症性疾病304例,肿瘤性疾病90例,先天性疾病22例;在超声声像图的表现为囊性团块19例,囊实性混合性团块77例,实性团块320例;416例患者中,肠壁呈弥漫型改变56例,多节段型改变54例,局限型改变306例。结论超声检查对右下腹肠壁增厚型肠道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张遇乐,关步云,王娜[2](2013)在《儿童克隆病的超声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儿童克隆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经超声诊断为克隆病住院病例25例,超声检查观察病变肠管的位置及内部回声,测量病变肠管的厚度,观察肠管壁内部回声,再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内部血流分布,重点观察和研究胃肠道管壁全层结构声像图变化及其特征,同时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总结克隆病的超声表现及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超声检查诊断克隆病25例中,23例与纤维肠镜检查一致率为92%(23/25例),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88%(22/25例)。结论克隆病超声声像图具有特殊性改变,能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依据。

王子干,许春梅,周峰,朱建常,张楠,李飞,秦辉,祁海燕,段芳,冯秀云,岳静,杜明明,付吉鹤,赵玉,陈鹏[3](2013)在《超声在回盲瓣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辅以口服20%甘露醇肠道充盈法或(和)经肛门结肠灌水法诊断回盲瓣综合征(IV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IVS患者各种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总结,并与保守治疗后复查及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37例IVS患者保守治疗后复查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特发性IVS28例(75.7%,28/37),继发性IVS9例(24.3%,9/37,原发病包括急性阑尾炎5例、Meckel憩室2例、末端回肠炎1例、升结肠癌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2%(33/37),误诊率为10.8%(4/37,特发性IVS1例,继发性IVS3例)。37例IVS患者超声图像以7.0~10.0MHz线阵探头显示清楚,空腹时检查可见3种特征性超声征象,均见于右下腹回肠末段至回盲瓣区,其中"面包圈征"显示率91.9%(34/37),平均大小(1.9±1.6)cm×(0.8±0.3)cm;"短套袖样征"显示率91.9%(34/37),平均大小(2.1±0.4)cm×(1.3±0.2)cm;"玫瑰花结状征"显示率83.8%(31/37),平均大小(1.4±0.2)cm×(1.0±0.2)cm,探头加压后部分征象形态可变。特发性IVS患者经20%甘露醇肠道充盈法可显示回肠末段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轻微增厚,管壁柔软;回盲瓣增大,图像典型者增大的回盲瓣呈"鳄鱼嘴样"伸向结肠腔内。结论经腹部高频超声辅以20%甘露醇小肠充盈法检查对IVS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方法简便、准确,值得推广应用。

包梅[4](2013)在《胃肠肿瘤100例超声检查体会》文中认为2005年至现在对100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急腹症患者100例,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腹腔肿块等临床表现就诊。超声显示:腹腔内不同部位的"假肾征"、"靶环征"及大小不等的肿块。年龄22~76岁,女31例,男69例,均经胃镜、肠镜活检及手术

周玲玲[5](2013)在《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小儿便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出血原因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一、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①血液系统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恶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除有全身皮肤、皮下组织、关节、粘膜出血外,还可伴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②感染性疾患:如新生儿败血症、肠伤寒、副伤寒、痢疾、肠炎等。除消化道出血外,同时有全身症状。③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坏血病等。④过敏:如食物过敏,对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炎、便血,或过敏性紫癜,除有典型的四肢出血性斑丘疹及阵发性腹痛外,有时合并大量或少量便血。⑤严重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由于尿素刺激肠粘膜引起的腹泻便血。肝硬化,由于凝血机能障碍引起的便血,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的胃出血。⑥药物:应用止痛药常引起消化道出血,以阿司匹林最常见,其次为消炎痛、萘普生等。二、胃肠道局部病变引起的出血:①食管疾病:如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及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等。②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如原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原因引起的应激性溃疡、胃肿瘤、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及胆道出血等。③小肠疾病:肠套叠、肠重复畸形、美克尔憩室、血管瘤、小肠息肉、克隆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小肠肿瘤及绞窄性肠梗阻等。④结肠、直肠、肛门疾患: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息肉症、直肠息肉、血管瘤、痔、肛裂及脱肛等。根据小儿便血的颜色可分为柏油样便、暗红色血便、鲜红色血便、果酱样血便等等,与在肠腔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如为小肠出血,根据出血的量和速度,可呈柏油状或棕褐色。回肠末端和右结肠出血,多为深红色。直肠或肛门出血则是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合。由于引起小儿便血的疾病临床症状变异大,尤其是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因此手术前完全确诊的病例不多,需要借助辅助检查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超声检查作为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方法,简便、安全、实用、无创、检出率高且无辐射,对引起小儿便血的某些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超声在小儿便血疾病的诊断中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推行并广泛应用。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的83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便血的患儿,男51例,女32例,年龄2天~12岁,平均年龄2岁6个月。其中43例患儿有腹胀、腹痛、呕吐、血便、发热表现;12例患儿有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物表现;5例患儿腹痛,且以脐周痛为主,发热,均有黑便甚至鲜血便,且反复发作,大便潜血试验阳性;23例患儿无痛性慢性便血表现。2.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①仪器采用philips HDI5000和philips iU22彩色超声显像仪,常规采用高频探头,频率为5~12MHZ。对于肥胖患儿及腹腔气体较多的患儿常规检查不满意时,结合凸阵探头,频率为1~5MHZ。②检查前禁食、禁水6~8小时(临床怀疑肠套叠患儿可除外)。哭闹不合作者检查前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等患儿入睡后再进行检查。因结肠内粪便干扰者,可给予开塞露反复排便后再行超声检查。对肥胖患儿或乙状结肠和直肠常规检查图像不满意者,采用经肛门生理盐水灌肠检查法。③患儿常规取仰卧位,按照顺、逆时针两个方向,自幽门向下,依次探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进行多切面、多方位缓慢依次扫查,逐段肠管反复探查,同时适当加压探头,对远端直肠进行扫查时,患儿应该采取左侧卧位进行检查。④当发现病变或者可疑病变时,放大图像,仔细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同时对病变处进行CDFI及PW血流显示,并存储图像。结果1.83例便血患儿中,美克尔憩室患儿24例,结肠息肉患儿22例,肠套叠患儿12例,肠重复畸形患儿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5例。另外12例便血患儿中,临床上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便血,但超声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在这12例患儿中,2例患儿为白血病患儿,3例患儿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因此临床考虑这5例患儿可能为血液系统疾病所引起的便血。4例患儿有对牛奶蛋白过敏史,因此临床考虑这4例患儿可能为对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炎所导致的便血。另外3例患儿临床有肠炎病史,因此考虑这3例患儿可能因肠炎所引起的便血。2.24例超声诊断为美克尔憩室的患儿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发现超声检查误诊3例,漏诊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3.3%(20/24)。21例美克尔憩室患儿中,超声声像图均显示腹腔内探及一异常形态肠袢,壁厚薄不均,未见明显蠕动,该异常形态肠袢一端与肠管相连,一端呈盲端,病理结果显示憩室内查见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或憩室内衬小肠粘膜,肠壁血管扩张充血。其中在这21例美克尔憩室患儿中,手术及病理所见2例患儿憩室炎并感染,超声声像图显示为病变肠管内显示有不规则液性暗区,内透声差,周围肠系膜回声增强。病变肠管形状为圆锥样,还可有袋状、奶嘴样、分叶状等各种形状。2例患儿憩室与肠管交界部溃疡形成伴穿孔,声像图表现为病变处示有形态不规则无回声,周围肠间隙、腹腔及盆腔内均可见少量不规则液性暗区。1例患儿憩室壁出血,慢性溃疡形成,超声声像图上无明显特异症像。1例患儿美克尔憩室合并三处小肠套叠。1例患儿合并肠梗阻,于扩张肠管与萎瘪的肠管交界处可见一囊状无回声。3.超声检查共诊断息肉患儿22例(均经结肠镜证实),其中单发息肉21例患儿,2枚息肉1例患儿,共计23枚息肉。在这23枚息肉中,5枚息肉直径<1cm,15枚息肉直径>1cm且<3cm,3枚息肉直径≥3cm。与结肠镜比较,超声检查漏诊2例,共计2玫息肉,2玫息肉直径均<1cm。本课题超声对息肉的检出率为92%(23/25),对直径≤1cm息肉的检出率为71%(5/7),对直径>1cm且<3cm(15/15)和直径≥3cm(3/3)的检出率均为100%。4.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后经X线空气灌肠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肠套叠患儿,其中8例患儿肠套叠肿块位于右上腹部,3例患儿肠套叠肿块位于左上腹部,1例患儿肠套叠肿块自左中腹至右下腹。其中,回回结型6例患儿,回结型6例患儿。手术及病理结果肠套叠肠梗死1例,肠套叠合并肠坏死2例,肠套叠合并急性阑尾炎2例,肠套叠并美克尔憩室1例。超声声像图显示“靶环”征、“假肾”征或“套筒”征。曾有文献报道超声诊断肠套叠的准确率达100%,与我们的结果相一致。5.4例术前超声诊断为肠重复畸形的患儿,后行手术及病理发现超声误诊1例,此例患儿术前超声诊断为囊性肠重复畸形,而术后病理结果为肠系膜囊肿。3例患儿超声诊断正确,其中2例患儿病变部位均位于回肠(1例患儿合并肠套叠),1例患儿病变部位位于空肠。本课题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3/4)。6.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超声声像图均显示腹腔肠管胀气明显。3例患儿肠间隙示有少量液性暗区。2例患儿显示局部肠管壁内探及气体强回声。2例患儿显示肠壁不均匀性增厚,且以小肠壁增厚为主,肠壁厚度>3mm。1例患儿局部肠管壁较薄,且蠕动弱,彩色多普勒显示肠壁内血流信号稀少,该例患儿术中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横结肠肠坏死肠穿孔,病理结果为坏死性结肠炎伴穿孔,局部肠坏死。2例患儿临床诊断坏死性小肠炎,给予禁饮食、抗感染及止血等保守治疗后患儿病情恢复良好。另1例患儿超声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但临床指征及其它各项检查均不支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本课题超声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诊断率为75%(3/4)。7.5例临床均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程度不同的腹痛、呕吐及便血症状。超声声像图显示患儿肠管壁增厚,最厚处约1.0cm,肠管蠕动尚正常,超声考虑为腹型紫癜。临床考虑该5例患儿为过敏性紫癜所引起的便血。结论临床上引起小儿便血的疾病有很多,临床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在超声应用以前缺乏简捷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传统的检查方法主要依靠X线及内窥镜检查等方法。本课题通过对83例临床便血患儿的超声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在美克尔憩室、结肠息肉、肠套叠、肠重复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引起的便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这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的意义。但超声对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患、感染性疾患、维生素缺乏症、过敏、严重代谢障碍、药物)及某些胃肠道局部病变(食管疾患、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疾病)引起的便血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需要借助于实验室检查、内窥镜等检查方法做出诊断。

包梅,宋永慧[6](2012)在《100例急诊胃肠肿瘤超声诊断》文中指出我科自2005年至现在对100例急诊胃肠肿瘤病人进行超声检查,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急腹症病人,患者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腹腔肿块等临床表现就诊。超声显示:腹腔内不同部位的"假肾征"、"靶环征"及大小不等的肿块。年龄22-76岁,女31例,男69例,均经胃镜、肠镜活检及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胃、肠道肿瘤,其中2例胃炎,1

武心萍,杭桂芳,丁文波,周松阳,王林[7](2008)在《超声对胃肠道穿孔及穿孔部位声像图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胃肠道穿孔超声直接声像图特征,探讨胃肠道穿孔的超声诊断及其定位的新方法。方法:对64例临床拟诊消化道穿孔病例先行放射影像学常规检查和常规超声检查,再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行胃肠道超声检查,观察胃肠穿孔超声间接声像图和直接声像图,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临床确诊的64例胃肠道穿孔,其中57例超声检测到直接征象,显示率89%(57/64),57例中检测到穿孔起源部位声像图46例,显示率71%(46/64)。且有37例X线平片常规检查发现直接声像,显示率58%(37/64)。结论:超声检查胃肠道穿孔能显示穿孔的直接声像图及起源部位声像图,从而明确穿孔及穿孔部位,其敏感性高于X线,超声胃肠检查应作为临床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常规检查方法。

张琰君[8](2008)在《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正常回盲区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研究增强CT、MRI在回盲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对31具尸体行阑尾解剖研究,并以数码照片形式记录,观察阑尾的形态、测量长度、直径、位置、及其与回盲瓣的关系。2.分别对134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对108例受检者行正常阑尾TOSHIBA 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重点测量阑尾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3.分别对74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1mm)、对100例受检者行正常回盲瓣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层厚7mm),重点为正常回盲瓣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或密度特点。4.对20例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3期)扫描,主要观察增强前、后盲肠、回肠末端及阑尾的密度、CT值变化和周围血管特点。5.分别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及44例回盲区炎性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1.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短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直径分别为1.5~8.9cm,为4~7mm。2.正常阑尾常规MRI显示率为76.9%(103/134),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9cm,壁厚约1~2mm,表现为:带状等T1、等T2信号影,腔内无积液。正常阑尾CT显示率为82.4%(89/108),阑尾根部距回盲瓣的距离约2cm,直径约5mm,长约1~8cm,壁厚约1~2mm,表现为:盲肠旁圆环形或与盲肠后壁相连的盲管状等密度影。3.CT组74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100%,其密度呈肠壁样软组织。形态可分5型,鸟嘴型、靶型、唇型、类囊肿型、混合型。69例(69/74,93.2%)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5例(5/74,6.8%)位于后壁,回盲瓣高度1.20~2.80cm,前后径1.02~3.02cm,宽径1.00~2.64cm。常规MRI组100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冠位、矢位、轴位分别为88%(88/100)、14%(14/100)、10%(10/100),T1WI、T2WI呈肠壁样信号影。形态分型与CT相似。约93例(93/100,93%)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7例(7/100,7%)位于盲肠后壁。回盲瓣高度1.09~3.22cm,前后径0.74~2.67cm,宽径约0.90~2.70cm。4.受检者CT平扫盲肠、回肠末端、阑尾、右侧髂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39.3HU、39HU、34.6HU、43.5HU。回盲部结构清晰,边界清楚,周围脂肪间隙无异常密度影。CT增强扫描后盲肠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6HU、70.5HU、58.3HU。回肠末端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7.4HU、79.7HU、69HU。阑尾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为60.7HU、69.8 HU、47.6HU。右侧髂动脉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288.6HU、130HU、84.3HU。5. 25例回盲区恶性肿瘤,其中腺癌22例,淋巴瘤1例,原位癌1例,恶性胃肠间质瘤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回盲部、右半结肠、回肠末端、盲肠。病理形态:溃疡型9例、菌伞型2例、不规则型14例。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套叠2例、少量腹水1例,回盲区实性包块13例,回盲区囊实性包块1例,腹膜后多发淋巴结1例,小肠肠梗阻4例,未见异常2例。胃肠钡剂检查示回盲区偏侧性不规则分叶状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管不规则狭窄10例,回肠末端类圆形充盈缺损伴小肠梗阻2例,肠系膜区块状软组织1例,伴龛影2例,伴肠套叠1例,伴全结肠痉挛1例。CT回盲区肠壁高度不规则增厚块影14例,类圆形块影1例,伴小肠梗阻1例。阑尾受侵实变1例,右侧输尿管受侵2例,右侧腰大肌受侵1例,右侧附件转移性巨大块影1例,肝、肺同时转移1例,肝转移1例,胰头受侵伴坏死2例,大量腹水3例,肠管旁少量积液1例,肠壁外不规则分叶块影2例,肠系膜多发结节伴实变12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6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MRI高分化腺癌1例,示盲肠、回盲部肠壁明显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肠壁内缘呈结节状,肠壁外缘可见明显分叶块影,呈长T1长T2信号影,多发肠系膜淋巴结、右侧盆腔淋巴结、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胰头增大信号异常,肝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影。增强后回盲区及胰头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有小囊变区。44例回盲区炎症中,急性化脓性炎14例,其中蜂窝织炎12例,伴积脓1例,伴脓肿2例。一般慢性炎症26例,伴脓肿1例。慢性肉芽肿性炎症4例,包括克隆病2例,结核1例,梅毒1例。病变部位依次为:阑尾、回盲部、盲肠、回肠末端、右半结肠、回盲瓣。腹部超声检查示右下腹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4例,大量腹水1例,少量腹水7例,腹膜增厚5例,实性包块1例,强回声包块1例、囊性包块3例、混合性包块3例,右侧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阑尾增粗增大回声异常5例,阑尾壁轻度增厚2例,肠管粘连3例,回盲区未见异常8例。胃肠钡剂检查示肠管充盈欠佳、痉挛狭窄6例,阑尾形态异常2例,似腹膜后占位性改变2例,其中肠管边缘不规则3例,粘膜增粗、紊乱10例,气液平3例,龛影1例。CT少量腹水3例,气液平面3例,肠壁增厚2例,周围渗出改变4例,囊实性包块7例、包埋右侧输尿管1例,与周围粘连1例,盲肠积脓1例,腹腔和或盆腔积脓3例,阑尾粪石1例。结论:1.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2.阑尾的管径局部或全部>6mm,管壁厚>2mm是CT诊断阑尾炎的可靠征象。MRI可作为检查阑尾方法的一种补充。3.16排螺旋CT能获得高质量正常回盲瓣图像,能对回盲瓣是否正常提供重要帮助。MRI无X线辐射,可作为孕妇、儿童回盲瓣检查的补充方法。4.正常回盲部平扫、增强CT扫描均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的结构,缓慢轻—中度强化,这些征象有助于此区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影像学检查对回盲区炎症、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尤其是CT可准确定位病变及累及的范围,直接显示病变处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特别是判断淋巴结是否肿大、周围肠系膜、血管、输尿管受侵情况,及远隔脏器转移的情况。

王光霞,徐松,王伟,李佟,罗彦英[9](2007)在《超声造影在胃肠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胃肠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手术或CT、X线及内镜证实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良性病变的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37.12±8.21)s,增强持续时间为(22.50±5.55)s,开始消退时间为(59.62±6.94)s;24例恶性病变的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5.16±5.35)s,增强持续时间为(16.87±8.61)s,开始消退时间为(32.04±12.79)s。24例恶性病变在造影剂开始增强和开始消退时间上与8例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超声诊断胃肠肿瘤与病理符合29例(29/32),超声造影鉴别胃肠道良恶性肿瘤与病理符合26例(26/32)。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为胃肠道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用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魏然,毛文娟,张端妮,曲文洲[10](2003)在《超声诊断克隆病1例》文中研究指明 患者男性,29岁,反复右下腹痛伴发热半年,当地医院超声诊断为“阑尾包块”,给予抗炎治疗,有所缓解,目前加重来我院就诊。半年来胃纳差,餐后饱胀不适,体重下降10kg,无腹泻便秘,无便血,大便正常。查体:精神尚好,较瘦,右下腹可扪及一包块,大小约5 cm×4 cm,边界尚清,有压

二、超声诊断克隆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诊断克隆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右下腹肠壁增厚型肠道病变的超声影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肠壁增厚型肠道病变的超声影像表现特征
    2.2 声像图特点
    2.3 误诊情况
3 讨论

(2)儿童克隆病的超声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检查标准:
2 结果
    2.1 克隆病的超声检查声像图表现:
    2.2 克隆病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3 讨论
    3.1 克隆病是非特异性炎性肠疾病, 病因至今不明。
    3.2 克隆病的超声检查声像图特点:
    3.3 统计学意义:
    3.4 克隆病超声检查与结肠镜检查比较:

(3)超声在回盲瓣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1.超声检查方法:
        2.经肛门结肠灌水法检查:
    三、图像分析
    四、IVS诊断标准
结 果
    一、37例IVS患者6种超声征象显示结果 (表1)
        1.超声征象
        2.超声征象
        3.超声征象
        4.超声征象
        5.超声征象
        6.超声征象
    二、37例IVS临床治疗及超声复查结果
讨 论
    一、IVS病因及临床表现
        1.病因:
        2.基本病理改变:
        3.继发性IVS主要临床表现:
    二、超声声像图特征
    三、鉴别诊断及分析
    四、IVS超声诊断评价

(5)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超声对胃肠道穿孔及穿孔部位声像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8)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正常回盲区影像解剖研究
        实验一 31具尸体阑尾解剖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正常阑尾MRI、CT 影像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正常回盲瓣CT、MRI 影像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正常回盲部平扫、增强CT 对比影像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研究回盲区常见病影像研究
        实验一 回盲区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回盲区炎症的影像诊断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超声诊断克隆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右下腹肠壁增厚型肠道病变的超声影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J]. 李仲全,李苹,敬基刚,庄华. 华西医学, 2016(03)
  • [2]儿童克隆病的超声表现[J]. 张遇乐,关步云,王娜. 广州医药, 2013(06)
  • [3]超声在回盲瓣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 王子干,许春梅,周峰,朱建常,张楠,李飞,秦辉,祁海燕,段芳,冯秀云,岳静,杜明明,付吉鹤,赵玉,陈鹏.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3(07)
  • [4]胃肠肿瘤100例超声检查体会[J]. 包梅.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5)
  • [5]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周玲玲.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6]100例急诊胃肠肿瘤超声诊断[A]. 包梅,宋永慧.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2
  • [7]超声对胃肠道穿孔及穿孔部位声像图的临床研究[J]. 武心萍,杭桂芳,丁文波,周松阳,王林. 放射学实践, 2008(12)
  • [8]回盲区正常结构及常见病影像研究[D]. 张琰君.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2)
  • [9]超声造影在胃肠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 王光霞,徐松,王伟,李佟,罗彦英.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7(01)
  • [10]超声诊断克隆病1例[J]. 魏然,毛文娟,张端妮,曲文洲.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3(04)

标签:;  ;  ;  ;  ;  

克罗恩病的超声诊断: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