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酸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超强酸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一、超强酸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夏扬帆,杨水金[1](2021)在《合成丁酸丁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丁酸丁酯既是一种溶剂,又可作为色谱分析的标准物质,常用于有机合成和香精等领域,但现阶段其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纯度不高以及制备过程中的污染等不利因素导致丁酸丁酯的应用受限。因此,筛选活性高、绿色且价格低廉的催化剂,开发环境友好的合成工艺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本文综述无机盐、磺酸及其盐、有机铵盐、分子筛及离子交换树脂、酶、离子液体、固体超强酸、杂多酸等催化剂催化合成丁酸丁酯工艺的最佳条件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及其催化机制,对其在丁酸丁酯工业催化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对丁酸丁酯的高效、绿色化生产提供参考。

庄苍伟[2](2021)在《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文中指出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引导,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以及化学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绿色化学备受关注。其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废弃的每一个阶段。固体酸催化剂,能有效解决传统酸催化剂腐蚀设备、难回收、反应选择性差,污染环境等问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绿色环保型催化剂。该类催化剂被广泛应用在烷基化反应、聚合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等众多有机合成反应,是实现绿色合成化学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固体酸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应用,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构建改性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含氮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以磷酸和五氧化二铌为原料制得磷酸改性铌酸催化剂(Nb-OH·PO4(1 mol)),并以此为催化剂催化吡唑并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反应以苯并吡喃酮、醛及氨基吡唑各0.5 mmol为原料,以0.015 g的Nb-OH·PO4(1 mol)为催化剂,在130℃微波辐射下,1 m L丙三醇溶剂中一锅反应20 min,高效构建十二种吡唑并[3,4-b]吡啶化合物,产物收率57-79%。该方法简便易操作,反应耗时短,选择性好且产率高,对环境友好。2.基于企业实际,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构建了质子酸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正丁酯。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加入不同B酸和L酸改性得到多个固体酸。筛选发现以2 mol/L的硫酸改性得到H2SO4(2 mol)-ATP固体酸催化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为:原料柠檬酸和正丁醇摩尔比为1:5,催化剂为H2SO4(2 mol)-ATP,用量为酸质量的4%,反应温度140℃,回流反应6 h,以96.8%的酯化率得柠檬酸三正丁酯。催化剂可回收利用,使用4次仍能以90%以上酯化率得目标产物。该催化剂制备成本低,可重复性好,设备腐蚀性小,对环境友好,是该类反应的理想型催化剂。该方法为柠檬酸三正丁酯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3.构建金属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柠檬酸三异丁酯。催化剂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利用多种金属改性得到不同的金属改性ATP固体酸,并以此为催化剂催化柠檬酸三异丁酯的合成。实验发现,以Sn金属改性制备得到SO42-/Sn O2-ATP催化效果最佳。最终最佳反应条件为:柠檬酸和异丁醇原料摩尔比为1:5,催化剂为SO42-/Sn O2-ATP,用量为酸质量的6%,在140℃回流反应6.5 h,以84.4%的酯化率得到柠檬酸三异丁酯,催化剂可重复回收利用,使用4次反应仍有80%以上的酯化率。该反应绿色环保,催化剂可重复回收,是一种较好的合成柠檬酸三异丁酯的方法。

王永杰[3](2021)在《SO42-/ZrO2基固体酸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具有部分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潜力。通过酯交换反应和酯化反应将动植物油或餐饮废油中的三酸甘油酯和脂肪酸转化为烷烃单酯类化合物是目前合成生物柴油的常用方法。与固体碱催化剂相比,固体酸催化剂能同时催化酯交换和酯化反应的进行,对游离脂肪酸含量高的低阶原料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在诸多固体酸催化剂中,硫酸化氧化锆因其超强酸特性,在合成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中显示出的更为诱人的应用潜力。然而,经传统制备方法所得氧化锆载体存在孔隙率差、比表面积低及受热晶相易转变等缺点,导致其在负载硫酸基团后所得固体酸材料普遍存在酸量低、结构稳定性差及反应过程中硫组分极易流失等问题,严重限制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大量文献研究结果证明,借助金属原子的均匀掺杂结合介孔结构的引入,以提高氧化锆载体热稳定性和增大比表面积的同时,改变其表面Zr物种的配位状态、电子性质及Zr-OH含量,有望在增强氧化锆载体与硫酸基团键合作用实现SO42-大量稳定固载的同时,调变材料表面酸中心的类型、分布及强度。鉴于此,本论文致力于合成具有较大比表面,稳定性更好的介孔氧化锆材料,并借助Al原子的高效均匀掺杂,改善氧化锆载体的结构稳定性和表面电子性质,以期获得具有更为优异合成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催化性能的硫酸化氧化锆基固体酸催化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溶剂热辅助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得到有序介孔Zr-Al复合氧化物载体材料,用于硫酸基团的大量稳定固载。XRD、氮吸附等表征结果证实,所得固体酸材料SO42-/Zr O2-Al2O3具有规整有序的二维六方介孔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一的介孔孔径。介孔孔壁中Al原子达到近原子水平上的高度均匀掺杂及骨架Al-O-Zr键的形成,可有效调变氧化锆载体与硫酸基团间的键合方式,致使通过调节Al原子的掺杂量可实现对所得材料表面酸量、酸中心类型及强度进行精细调控。在Zr/Al为1下制得的Zr-Al复合氧化物载体在负载硫酸基团后,所得固体酸样品的酸量、B酸和L酸中心比值及超强酸中心含量显着增强,致使该样品在较低温度下显示出优异酯交换反应催化性能,可在100℃低温条件下实现大豆油的完全转化,且生物柴油的产率高达100%。并且在经5次重复使用后,其对生物柴油的收率仅仅减小了15%。(2)针对锆-铝复合氧化物载体中锆和铝利用率低,导致硫酸基团引入量少这一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制备高性能硫酸化有序介孔锆-铝复合氧化物基固体酸材料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将包裹有机表面活性剂胶束且孔壁表面富含Si-OH的有序介孔氧化硅材料SBA-15引入到溶解有铝源的前驱体溶液中,在接近氧化硅等电点的p H值条件下高温水热处理,实现大量Al均匀嫁接于SBA-15氧化硅介孔骨架;随后,在N2气氛下对Al-SBA-15孔道内的有机表面活性剂胶束进行高温炭化处理,致使炭化收缩后的有机表面活性剂与Al-SBA-15介孔孔壁间存在明显间隙,进而在Al-SBA-15介孔孔壁表面上实现氧化锆的均匀涂覆;高温焙烧脱除炭化后的表面活性剂胶束,并促使Al-SBA-15孔壁表面的Al-OH物种与涂覆在孔壁上的Zr-OH物种发生高温聚合反应,得到氧化锆层在介孔孔壁表面均匀涂覆且含有大量Zr-O-Al键的Zr O2/Al-SBA-15材料,并以此为载体用于硫酸基团的高效稳定固载。通过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锆、铝物种的利用率以提高其对硫酸基团的键合能力和增加硫酸盐物种的引入量,致使所得有序介孔硫酸化Zr O2/Al-SBA-15复合固体酸材料不仅具有高度规整有序的介孔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一的介孔孔径,且表现出更强的酸量。与文献报道的各种可用于合成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的固体酸材料相比,经本方法所得样品显示出更优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及重复使用性能,可在140℃条件下实现大豆油完全转化成生物柴油,且在10次重复使用过程中,其对生物柴油的收率仅仅从100%降低到78%。

刘赛赛[4](2021)在《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酸催化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催化剂,因其独特的优势,未来有望代替传统液体酸在工业上的应用。但固体酸催化剂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失活。SO42-/MxOy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固体酸,其来源广、制备简单,但存在活性组分易流失、比表面积小等不足。本论文以乙酸和乙醇的酯化作为探针反应评价新型稳定性固体酸SO42-/MxOy的催化性能,考察不同金属氧化物载体、不同活性组分前驱体及其他固体酸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探究了硅烷改性、氧化镧改性对SO42-/MxOy能的影响;最后考察SO42-/MxOy在其他缩合反应中的性能。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以Al2O3、ZrO2等九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单一氧化物载体和混合氧化物载体制备固体酸,实验筛选得到催化效果较好的是Cr2O3-Fe2O3混合金属氧化物载体,较优的活性组分前驱体是S2O82-,得到的固体酸为S2-CrFe。对部分固体酸进行XRD、N2吸附-脱附等温线、FTIR、NH3-TPD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金属氧化物混合对其晶相结构没有影响,对比表面积和酸性有影响。对制备固体酸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结果是:Cr2O3与Fe2O3的质量比为1:1,过硫酸铵浸渍液浓度为1 mol/L,固体酸焙烧温度为55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S2-CrFe,其催化酯化反应的产物收率为91.2%。考察S2-CrFe的稳定性,发现在经过四次循环使用后,其催化活性下降较严重。其次,分别用硅烷和稀土元素镧对S2-CrFe进行改性。实验中将S2-CrFe分别浸渍在不同体积分数的TMCS环己烷溶液中,结果表明,15 V%的TMCS改性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S2-CrFe中分别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氧化镧,结果表明,3wt%的氧化镧改性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XRD结果表明,硅烷或氧化镧的改性对S2-CrFe的结构没有影响;FTIR和NH3-TPD结果显示,La能增强固体酸的酸性;CA结果显示,硅烷和La均能增大S2-CrFe表面与纯水的接触角,即增强疏水性,但La的改性效果不如硅烷。经过四次重复使用后,S2-CrFe-Si-15、S2-CrFe-La-3依然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乙酸乙酯收率高于60%。最后,将S2-CrFe、S2-CrFe-Si-15、S2-CrFe-La-3应用到其他缩合反应中。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合成乙酸丁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使用S2-CrFe,产物乙酸丁酯的收率为78.8%;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反应中,新型固体酸表现出的稳定性相对较好。采用单因素法对合成缩酮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使用S2-CrFe,产物EMD的收率为60.2%;经过四次重复使用,S2-CrFe性能有所下降,而S2-CrFe-Si-15和S2-CrFe-La-3总体上能保持和新鲜固体酸一样的催化效果。

滕桂平[5](2020)在《结构脂质合成及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结构脂质(SLs),是结构脂质合成研究的热点领域,本研究选择以紫苏油、辛酸和癸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法、酶法合成制备MLCT,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及结果如下:一、用气相色谱法结合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对7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选择以富含α-亚麻酸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紫苏油为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原料,与中碳链饱和脂肪酸原料—辛酸、癸酸通过酸解的形式进行合成制备,为考察合成反应的各种实验影响因素,建立了高纯辛酸甲酯、癸酸甲酯等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标准曲线,以测定合成产物中结构脂质甘油三酯的辛酸、癸酸含量并计算其插入率。二、进行了固体超强酸SO42-/ZrO2催化紫苏油与辛酸、癸酸反应合成MLCT的系统实验研究,以合成得到的结构脂质上辛酸、癸酸插入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温度、时间、超强酸用量、脂肪酸含量与植物油的摩尔比四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该合成反应实验因素影响顺序为:反应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最佳反应实验条件为: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为140 oC,底物摩尔比1:3,催化剂用量3%,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经3次平行验证实验,辛酸、癸酸的平均插入率分别3.54%、7.51%。化学法合成结构脂质总体反应效率较低。三、以具sn-1,3位置特异性的脂肪酶Lipozyme TL IM为催化剂,系统进行了离子液体及超临界CO2两个体系中酶催化紫苏油与辛酸、癸酸反应合成MLCT结构脂质的实验研究。(1)在离子液体体系中,以合成得到的结构脂质甘油三酯上辛酸、癸酸插入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底物摩尔比四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显示,离子液体体系下酶法合成反应实验因素影响顺序为:脂肪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最佳反应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为40 oC,反应时间15 h,底物摩尔比1:3,酶用量为总底物的8%,在此条件下3次平行验证实验得到辛酸、癸酸的平均插入率分别为30.88%、65.31%。(2)在超临界CO2体系中,以合成得到的结构脂质上辛酸、癸酸插入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底物摩尔比以及体系压力五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超临界CO2体系下酶法合成反应实验因素影响顺序为: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底物摩尔比,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为40 oC,时间6 h,酶添加量为11%,底物摩尔比为1:3,体系压力30 MPa,在此条件下3次平行验证实验得到辛酸、癸酸的平均插入率分别为:33.16%、75.30%。(3)在酶法超临界CO2体系合成MLCT的最优条件下,进行了超临界和离子液体双绿色混合体系的初步实验研究,辛酸、癸酸的插入率分别为44.27%、101.46%,初步结果显示混合体系合成效率更高。四、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合成MLCT结构脂质在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和超临界CO2体系中比固体超强酸SO42-/ZrO2化学催化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且反应产物色泽好;酶法中的超临界CO2体系好于离子液体体系,是一种非常由前景的MLCT合成路线及体系。五、对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分析合成产物MLCT结构脂质甘油三酯组成的方法学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对超临界流体色谱色谱柱种类,系统背压,流动相B种类及流速、梯度洗脱程序进行了考察,发现色谱柱种类、系统背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较大;建立的SFC法对经过酶法合成得到的MLCT结构脂质分离效果较好,用QDa质谱得到物质质量电荷比,结合碳数规则,在通过GC分析已知脂肪酸种类的基础上,初步推导出合成得到的MLCT结构脂质甘油三酯组成类型,但对合成原料紫苏油甘油三酯组成分离分析难度较大。

刘玥[6](2020)在《添加聚乙二醇对Beta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傅克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芳香酮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农药、医药、香料等领域应用广泛。以Al Cl3等均相Lewis酸为催化剂的傅克酰基化反应(Friedel-Crafts acylation,FCA)是生产芳香酮的主要方法,但该法存在催化剂消耗量大、回收利用困难、易造成环境危害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围绕环境友好的固体酸催化剂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着进展。其中,Beta分子筛是一类性能较为优异的固体酸催化剂,被成功用于苯甲醚或邻苯二甲醚和酸酐的FCA工艺中。然而,Beta分子筛的合成周期普遍较长,且存在对取代基较多的芳烃活化能力差、失活速度快等问题。因此,如何能找到简单有效的合成方法,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Beta分子筛FCA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在分子筛合成体系中引入聚乙二醇(PEG)添加剂和调变晶化历程等方式,对分子筛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合成出具有不同晶粒大小的Beta分子筛。通过多种表征技术对分子筛的结构、形貌及酸性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其在傅克酰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水热晶化法,通过在合成体系中添加适量PEG,制备出系列小晶粒Beta分子筛。考察了PEG添加量、晶化时间等参数对分子筛晶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少量PEG能够合成出粒径较小的Beta分子筛(200-300nm);随着PEG添加量的逐渐增加,分子筛晶粒尺寸有所增大(可达600nm左右),但依然小于未引入添加剂所得的Beta分子筛。所制备的小晶粒Beta分子筛对邻苯二甲醚与乙酸酐酰基化合成3,4-二甲氧基苯乙酮反应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性能明显优于常规方法合成的Beta分子筛。分子筛晶粒尺寸的减小能够使反应物分子更容易接触到分子筛的酸性位点,继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反应后的催化剂通过高温焙烧处理可以基本恢复催化活性,可多次循环使用,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和再生性。2.通过在合成体系中引入PEG添加剂,并结合干胶转化-水蒸气辅助晶化的的方式,制备出系列Beta分子筛。调整PEG的添加量会影响分子筛的晶化速度和晶粒大小。引入适量的添加剂并结合干胶-水蒸气处理,能够有效缩短Beta分子筛的晶化时间,能够在12–48h内完成分子筛的晶化,且具有很高的结晶度和更小的晶粒尺寸(100nm以下)。催化反应评价结果表明:该法制备得Beta分子筛催化剂对邻苯二甲醚与乙酸酐的酰基化反应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催化活性,分子筛尺寸的降低,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可接触的酸性位点增加,继而有效提高了FCA反应的催化活性。

闫云[7](2019)在《季铵盐类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蒽醌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工业上常采用苯酐法合成蒽醌,即苯与苯酐催化合成邻苯甲酰苯甲酸(BBA),然后再由BBA脱水生成蒽醌。在第一步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中,传统上常以无水AlCl3作催化剂,但存在腐蚀设备,污染环境,催化剂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而离子液体不仅是“绿色溶剂”,还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以季铵盐氯铝酸离子液体作为酰基化反应催化剂,催化活性较高,反应条件温和。本论文对季铵盐类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阴/阳离子的季铵盐类离子液体,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Hammett指示剂联用的方法测定了不同阳离子的季铵盐离子液体的酸强度,结果表明Me3NHCl-2.5AlCl3和Et3NHCl-2.5AlCl3的酸强度较大。在80℃下反应3h,分别合成了Et3NHCl-2.5AlCl3和Me3NHCl-2.5AlCl3,并用其催化苯与苯酐反应。分别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的方法,考察反应条件对Et3NHCl-2.5AlCl3和Me3NHCl-2.5AlCl3催化苯与苯酐反应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在n(BEN):n(Et3NHCl-2.5AlCl3):n(PHA)=5:2:1、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4h条件下,BBA的收率为95.7%;在n(BEN):n(Me3NHCl-2.5AlCl3):n(PHA)=5:2: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4h条件下,BBA的收率为96.6%。然后,分别以SiO2和CMPS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Et3NHCl-2.5AlCl3,并将固载化催化剂Et3NHCl-2.5AlCl3/SiO2和Et3NHCl-2.5AlCl3/CMPS用于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产物BBA的收率分别为83.5%和81.6%。研究发现浸渍法固载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较差,但是通过补加活性组分Et3NHCl-2.5AlCl3可以使其恢复活性接近新鲜催化剂的水平。为了减少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流失,采用接枝法固载离子液体,考察了接枝条件对接枝效果的影响,发现在季胺化过程中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且在n(-Cl):n(三乙胺)=1:3、温度为70℃、时间为12h条件下,氯球季胺化程度最大,为0.643g三乙胺/gCMPS;在接枝AlCl3过程中,以甲苯为溶剂,接枝量较大,为0.382g AlCl3/g季胺化CMPS。考察了接枝法固载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重复使用性,当其重复使用三次,活性基本不变,BBA的收率均在46%以上。最后,利用量化计算密度泛函的方法,对AlCl3催化苯与苯酐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加入过量的三氯化铝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反应机理与羰基碳正离子历程接近。同时通过计算,分析了离子液体R3NHCl-AlCl3(R=Me,Et)催化合成BBA的反应机理。在R3NHCl-AlCl3催化苯与苯酐反应过程中,会形成离子液体与苯酐的非羰基氧和其中一个羰基氧络合的过渡态;结合过渡态的活化能以及虚频数据,认为反应路径更接近羰基碳正离子机理。

张亨杰[8](2019)在《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酮缩甘油的研究》文中提出丙酮缩甘油是一种优质的有机溶剂,增塑剂及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丙酮缩甘油主要是由甘油与丙酮在酸催化下合成,但利用传统液体酸催化时会存在废酸污染和设备腐蚀、产物分离困难等问题。而固体酸是一种绿色的催化剂,对环境污染较小,在多种反应领域都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分离回收方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较优方案,引起了催化领域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竹粉为原料,以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为磺化剂,制备得到一系列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并考察所制备的碳基固体酸催化丙酮与甘油合成丙酮缩甘油的催化效果,筛选确定了适宜的催化剂;然后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对该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酮缩甘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竹粉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为磺化剂,通过一锅法同时完成碳化和磺化两个过程,并且对催化剂分别进行氮气热处理、空气热处理、ZnCl2预处理、H202预处理等制备得到一系列碳基固体酸催化剂;也通过先碳化制备活性炭,再用浓硫酸磺化尝试制备多孔碳基固体酸。将上述制备获得的催化剂与商业树脂固体酸催化剂进行对比。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固体酸进行表征,其中经过氮气热处理的碳基固体酸的表面酸度最大,而活性炭法制备的固体酸的比表面积最大,但其表面酸度最小。将上述固体酸在相同条件下用于催化合成丙酮缩甘油,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用经过氮气热处理的碳基固体酸催化甘油和丙酮反应时,丙酮缩甘油的收率最高。(2)为了进一步研究经过氮气热处理的碳基固体酸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丙酮与甘油的原料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甘油与丙酮合成丙酮缩甘油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0min,丙酮与甘油的原料摩尔比为5:1,催化剂用量为甘油质量的0.4%。在该条件下进行实验时,甘油的转化率达到了 86.65%,丙酮缩甘油的收率达到了 84.72%。(3)对经过氮气热处理的碳基固体酸催化甘油与丙酮合成丙酮缩甘油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在消除内扩散和外扩散对反应的影响的条件下,在适宜的催化剂用量下(甘油质量的0.4%)和反应温度范围(313.2-333.2K),建立了 2级丙酮缩甘油合成反应动力学模型,确定获得了动力学模型参数。该反应的动力学模型的指前因子k0为1.01 ×106 L·mol-1·s-1,活化能Ea为61.13kJ·mol-1。

李芳浩[9](2019)在《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缩醛(酮)是一类新型香料,它具有性质稳定,香气独特,原料丰富,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近年来在制药业、食品工业和精细化工中被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其品质以及需求量的提高,缩醛类香料的合成备受关注。传统的缩醛(酮)生产工艺中,常用质子酸(如:H2SO4、HCl、磷酸)催化醛(酮)和醇进行缩合反应制得。质子酸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但反应过程环境污染严重。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等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它们仍存在相对活性低、热稳定性差、易积碳、易失活等缺点,因此,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高效、无污染、易分离的催化剂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杂多酸是一种公认的环境友好型固体超强酸,本论文选用Keggin结构的磷钨酸为结构单元,通过金属离子改性或金属氧化物固载来提高磷钨酸的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性,同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金属氧化物和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采用FT-IR、TGA、XRD、BET、SEM、XPS及固态31P MAS NMR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制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构建优化条件下缩醛反应的动力模型,为其它缩醛(酮)香料的清洁制备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第二章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不同金属离子改性磷钨酸催化剂,并同时对其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部分银改性磷钨酸即Ag H2PW12O40催化剂在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中表现出了最好的催化性能。强Br?nsted酸性及Br?nsted和Lewis酸性位间的协同效应是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原因。以Ag H2PW12O40为催化剂,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的最优实验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5:1,催化剂量5.7 wt%,反应时间3 h,带水剂量14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达到92.7%。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7.5exp(-23.8/RT)CACB。第三章考察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杂多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20HPW/Ti O2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Lewis酸中心(金属氧化物)与Br?nsted酸中心(磷钨酸)间的协同效应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4:1,催化剂量6.8 wt%,反应时间3.2 h,带水剂量13.7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1%。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3.96exp(-23.24/RT)CACB。第四章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对其结构和催化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Ce Fe Ti O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其酸强度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7:1,催化剂量6.9 wt%,反应时间2.9 h,带水剂量12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6.9%。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0.97×104exp(-46.65/RT)CACB。第五章以果糖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考察其在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正硅酸乙酯和果糖的摩尔比1:1,氮氛围下,500°C煅烧5 h的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高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稳定性有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6:1,催化剂量6.4 wt%,反应时间3.3 h,带水剂量11.8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4%。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20.198exp(-27.7/RT)CACB。

张易葳[10](2017)在《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最近几十年,有机合成领域中的绿色化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因为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绿色化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研究的思路主要是从绿色催化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超强酸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强酸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合成丁酸丁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类催化剂
    1.1 无机氯化物
    1.2 硫酸盐
    1.3 分子筛和离子交换树脂
    1.4 固体超强酸
    1.5 杂多酸
2 有机类催化剂
    2.1 磺酸及其盐
    2.2 有机铵盐
    2.3 酶
    2.4 离子液体
    2.5 多孔有机物
3 结语

(2)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酸催化剂分类及应用
        1.2.1 氧化物类固体酸
        1.2.2 沸石分子筛类固体酸
        1.2.3 阳离子交换树脂类固体酸
        1.2.4 超强酸类固体酸
        1.2.5 天然粘土矿类固体酸
    1.3 杂氮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1.3.1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1.3.2 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铌酸催化的香豆素修饰吡唑并[3,4-b]吡啶衍生物的绿色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模板反应和催化剂的筛选
        2.3.2 催化剂的表征
        2.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4 底物拓展及机理探讨
    2.4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改性凹凸棒土催化柠檬酸三正丁酯的绿色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板反应及催化剂筛选
        3.3.2 催化剂的表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催化剂回收实验
    3.4 放大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凹凸棒土催化柠檬酸三异丁酯的绿色合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4.2.4 酯化率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模板反应及催化剂筛选
        4.3.2 催化剂的表征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催化剂回收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第六章 实验部分
    6.1 实验主要仪器
    6.2 化合物的合成
        6.2.1 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4 的合成通法(第二章)
        6.2.2 柠檬酸三正丁酯的合成通法(第三章)
        6.2.3 柠檬酸三异丁酯的合成通法(第四章)
        6.2.4 酯化率的计算方法(第三、四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SO42-/ZrO2基固体酸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意义
    1.1 生物柴油概述
        1.1.1 生物柴油及其优点
        1.1.2 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1.1.3 生物柴油发展现状
    1.2 生物柴油生产方法
        1.2.1 直接混合法
        1.2.2 微乳液法
        1.2.3 高温热裂解法
        1.2.4 超临界法
        1.2.5 酯交换法
    1.3 固体酸催化剂概述
    1.4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1.5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1.5.1 SO_4~(2-)/M_xO_y型固体酸的酸中心模型
        1.5.2 SO_4~(2-)/M_xO_y型固体酸失活机理
        1.5.3 SO_4~(2-)/M_xO_y型固体酸催化剂的改性
    1.6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物化性能测试
        2.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2.3.3 SEM表征
        2.3.4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表征
        2.3.5 热重(TG)分析
        2.3.6 NH_3-TPD表征
        2.3.7 红外光谱分析
        2.3.8 X射线光电子谱测试(XPS)
        2.3.9 H_2-TPR表征
        2.3.10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
    2.4 催化剂的制备
    2.5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第三章 SO_4~(2-)/ZrO_2-Al_2O_3固体酸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序言
    3.2 SO_4~(2-)/ZrO_2-Al_2O_3固体酸的表征
        3.2.1 SO_4~(2-)/ZrO_2-Al_2O_3固体酸材料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3.2.2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3 SO_4~(2-)/ZrO_2-Al_2O_3介孔酸材料的电镜表征
        3.2.4 SO_4~(2-)/ZrO_2-Al_2O_3介孔酸材料的XPS表征
        3.2.5 SO_4~(2-)/ZrO_2-Al_2O_3介孔酸材料的TG表征
        3.2.6 SO_4~(2-)/ZrO_2-Al_2O_3介孔酸材料的NH_3-TPD测试
        3.2.7 SO_4~(2-)/ZrO_2-Al_2O_3介孔酸材料的吡啶红外表征
    3.3 SO_4~(2-)/ZrO_2-Al_2O_3复合酸材料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3.3.1 酯交换反应条件探究
        3.3.2 Zr/Al比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3.3.3 催化剂重复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_4~(2-)/ZrO_2/Al-SBA-15 固体酸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序言
    4.2 有序介孔SO_4~(2-)/ZrO_2/Al-SBA-15 复合固体酸材料的表征
        4.2.1 有序介孔Al-SBA-15 碳化前后的TG分析
        4.2.2 不同Al、Zr的引入方式对固体酸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比表面性质等情况影响
        4.2.3 Al的引入对固体酸催化剂上硫酸根负载的影响
        4.2.4 Al的引入对催化剂酸性质的影响
    4.3 SO_4~(2-)/ZrO_2/Al-SBA-15 催化剂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4.3.1 酯交换反应条件探究
        4.3.2 SBA-15 上负载不同金属的SO_4~(2-)/ZrO_2/Al-SBA-15 固体酸催化剂性能测试
        4.3.3 SO_4~(2-)/ZrO_2/Al-SBA-15-C和SO_4~(2-)/ZrO_2-Al_2O_3/SBA-15-C催化剂的重复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
1 绪论
2 文献综述
    2.1 固体酸简介
    2.2 固体酸稳定性研究进展
        2.2.1 固体酸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2.2.2 固体酸催化剂疏水性的提高
        2.2.3 固体酸催化剂抗烧结性能的提高
        2.2.4 固体酸催化剂酸性的调节
    2.3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
        2.3.1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概述
        2.3.2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酸性形成的机理
        2.3.3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表征
        2.3.4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改性
        2.3.5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型固体酸的应用
    2.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目标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内容
        2.4.3 研究目标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3.2 固体酸性质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3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3.2.4 接触角测定分析(CA)
        3.2.5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3.3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3.3.1 合成乙酸乙酯反应步骤及装置
        3.3.2 乙酸乙酯定性分析
    3.4 固体酸催化剂在其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3.4.1 合成乙酸丁酯反应步骤及装置
        3.4.2 乙酸丁酯定量分析
        3.4.3 醇酮缩合反应步骤及装置
        3.4.4 醇酮缩合产物定量分析
4 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硫酸化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固体酸的制备
        4.2.1 金属氧化物载体的来源
        4.2.2 单一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酸的制备
        4.2.3 混合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酸的制备
    4.3 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4.3.1 固体酸XRD分析
        4.3.2 固体酸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4.3.3 固体酸FTIR分析
        4.3.4 固体酸NH_3-TPD分析
    4.4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4.4.1 单一氧化物载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4.2 活性组分前驱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4.3 混合氧化物载体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4.5 固体酸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4.5.1 载体各组分质量比的优化
        4.5.2 活性组分浸渍液浓度的优化
        4.5.3 固体酸焙烧温度的优化
    4.6 新型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性能比较
    4.7 固体酸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4.8 本章小结
5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的稳定性改进研究
    5.1 引言
    5.2 改性固体酸的制备
        5.2.1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的固体酸的制备
        5.2.2 氧化镧改性的固体酸的制备
    5.3 改性固体酸的表征
        5.3.1 改性固体酸XRD分析
        5.3.2 改性固体酸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5.3.3 改性固体酸FTIR分析
        5.3.4 改性固体酸CA分析
        5.3.5 改性固体酸NH_3-TPD分析
    5.4 改性机理推测
        5.4.1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机理推测
        5.4.2 氧化镧改性机理推测
    5.5 三甲基氯硅烷改性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5.5.1 不同三甲基氯硅烷负载量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5.5.2 硅烷改性固体酸的稳定性研究
    5.6 氧化镧改性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评价
        5.6.1 不同氧化镧掺杂量对固体酸性能的影响
        5.6.2 镧改性固体酸的稳定性研究
    5.7 两种改性方法的比较
    5.8 本章小结
6 新型固体酸在酸催化反应中的拓展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乙酸丁酯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6.2.1 合成乙酸丁酯反应的条件优化
        6.2.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乙酸丁酯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6.2.3 新型固体酸合成乙酸丁酯的机理推测
    6.3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缩酮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6.3.1 合成缩酮反应的条件优化
        6.3.2 新型固体酸在合成缩酮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6.3.3 新型固体酸合成缩酮的机理推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5)结构脂质合成及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肪、甘油三酯与脂肪酸
        1.1.1 脂肪(油脂)
        1.1.2 甘油三酯与脂肪酸
        1.1.3 三种不同链长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和生物活性
    1.2 结构脂质
        1.2.1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
        1.2.2 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LCT)
        1.2.3 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
    1.3 结构脂质的研究现状
        1.3.1 结构脂质合成方法
        1.3.2 结构脂质分析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及合成原料确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主要实验方法
    2.3 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与讨论
        2.3.1 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的分析
        2.3.2 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的改进
        2.3.3 7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2.3.4 中长链甘油三酯脂肪酸组成定量分析标准曲线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LCT结构脂质的化学法合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底物摩尔比的影响
        3.3.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5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LCT结构脂质的酶法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实验方法
    4.3 离子液体体系下酶法合成MLCT结果与分析
        4.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3 底物摩尔比的影响
        4.3.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3.5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4.3.6 结论
    4.4 超临界CO_2 体系下酶法合成MLCT结果与分析
        4.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3 底物摩尔比的影响
        4.4.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4.5 体系压力的影响
        4.4.6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4.4.7 结论
    4.5 离子液体与超临界CO_2混合体系下酶法合成结构脂质初步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构脂质甘油三酯组成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超临界流体色谱甘油三酯组成分析方法学建立
        5.3.1 超临界流体色谱色谱柱的考察
        5.3.2 系统背压的考察
        5.3.3 流动相B种类的考察
        5.3.4 流动相流速的考察
        5.3.5 梯度洗脱程序的考察
        5.3.6 超临界流体色谱甘油三酯组成分析方法
    5.4 结构脂质合成反应产物甘油三酯组成分析
    5.5 紫苏油甘油三酯组成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添加聚乙二醇对Beta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傅克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Friedel-Crafts反应的研究进展
        1.1.1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
    1.2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催化剂
        1.2.1 传统的酸催化剂
        1.2.2 杂多酸催化剂
        1.2.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1.2.4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1.2.5 粘土催化剂
        1.2.6 分子筛催化剂
    1.3 分子筛概述
        1.3.1 Beta分子筛简介
        1.3.2 Beta分子筛的酸性
        1.3.3 Beta分子筛合成方法
    1.4 分子筛合成过程中添加剂的作用
        1.4.1 促进分子筛生长
        1.4.2 调控分子筛尺寸和性质
        1.4.3 调控分子筛孔道尺寸
    1.5 小晶粒分子筛对反应的影响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2.3 催化剂表征测试方法
    2.4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第三章 添加聚乙二醇水热合成Beta分子筛催化傅克酰基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性能评价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XRD分析
        3.3.2 SEM分析
        3.3.3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3.3.4 NH3-TPD分析
        3.3.5 聚乙二醇辅助合成小晶粒Beta分子筛形成机理
    3.4 催化剂性能评价
        3.4.1 不同添加量的影响
        3.4.2 不同晶化时间的影响
        3.4.3 不同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不同反应液比例的影响
        3.4.5 不同催化剂量的影响
        3.4.6 Beta-xP催化性能
        3.4.7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聚乙二醇水蒸气辅助法合成Beta分子筛催化傅克酰基化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分子筛Beta-R的制备
        4.2.2 催化剂性能评价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NH3-TPD分析
    4.4 催化剂性能评价
        4.4.1 不同添加量的影响
        4.4.2 不同晶化时间的影响
        4.4.3 不同模板剂量的影响
        4.4.4 Beta-R催化性能
        4.4.5 催化剂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季铵盐类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蒽醌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蒽氧化法合成蒽醌
        1.2.2 苯乙烯法合成蒽醌
        1.2.3 萘醌法合成蒽醌
        1.2.4 苯酐法合成蒽醌
    1.3 芳香烃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固体酸催化剂
        1.3.2 液体酸催化剂
    1.4 季铵盐氯铝酸离子液体的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1.4.1 烷基化反应
        1.4.2 酰基化反应
        1.4.3 烯烃聚合反应
        1.4.4 异构化反应
        1.4.5 缩合反应
        1.4.6 电沉积反应
        1.4.7 其他反应
    1.5 氯铝酸离子液体的固载化及应用
        1.5.1 固载方法
        1.5.2 固载型氯铝酸离子液体的应用
    1.6 离子液体催化反应的量化计算与应用
        1.6.1 离子液体的构象
        1.6.2 离子液体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1.6.3 离子液体催化反应机理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2.1.1 反应原料与试剂
        2.1.2 试剂的预处理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2.3.1 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2.3.2 离子液体固载化
        2.3.3 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
    2.4 定量分析
        2.4.1 色谱条件
        2.4.3 标准样品的制备
        2.4.4 外标法标准曲线的测定
        2.4.5 产物BBA的定量计算
    2.5 表征方法
        2.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Hammett指示剂联用
        2.5.3 热重分析(TG-DTA)
第三章 季铵盐氯铝酸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不同种类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
        3.3.1 不同阴离子的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
        3.3.2 不同阳离子的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及表征
    3.4 离子液体的合成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3.4.1 Me_3NHCl-2.5AlCl_3与Et_3NHCl-2.5AlCl_3的红外表征
        3.4.2 离子液体中AlCl_3的含量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3.4.3 离子液体的合成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3.4.4 离子液体的合成时间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3.5 Me_3NHCl-2.5AlCl_3与Et_3NHCl-2.5AlCl_3催化合成BBA
        3.5.1 Et_3NHCl-2.5AlCl_3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
        3.5.2 Me_3NHCl-2.5AlCl_3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
    3.6 小结
第四章 Et_3NHCl-AlCl_3的固载化及其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浸渍法固载Et_3NHCl-2.5AlCl_3
        4.3.1 载体的预处理
        4.3.2 固载型催化剂的FT-IR图
        4.3.3 固载型Et_3NHCl-2.5AlCl_3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
        4.3.4 固载型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4.4 接枝法固载Et_3NHCl-AlCl_3
        4.4.1 氯球的季胺化
        4.4.2 季胺化氯球接枝AlCl_3#
        4.4.3 Et_3NHCl-2.5AlCl_3/CMPS的催化性能及重复使用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催化合成BBA反应的量化计算及分析
    5.1 前言
    5.2 计算方法选择
        5.2.1 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过程分析
        5.2.2 计算方法
    5.3 三氯化铝催化合成BBA反应过程分析
        5.3.1 三氯化铝催化合成BBA反应机理
        5.3.2 反应过程中氯化氢释放机理分析
        5.3.3 小结
    5.4 R_3NHCl-AlCl_3(R=Me,Et)催化合成BBA的反应机理
        5.4.1 Me_3NHCl-AlCl_3催化合成BBA反应机理
        5.4.2 Me_3NHCl-AlCl_3催化反应过程中氯化氢释放机理分析
        5.4.3 Et_3NHCl-AlCl_3催化合成BBA反应机理分析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酮缩甘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原料甘油
        1.1.2 原料丙酮
        1.1.3 缩醛(酮)反应
    1.2 固体酸催化剂
        1.2.1 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物
        1.2.2 杂多酸催化剂
        1.2.3 分子筛
        1.2.4 离子交换树脂
        1.2.5 固体超强酸
        1.2.6 碳基固体酸
        1.2.7 固体酸催化剂总结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催化剂的制备
    2.5 催化剂的表征
        2.5.1 酸度测定
        2.5.2 元素分析表征
        2.5.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5.4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2.6 实验装置、操作与分析方法
        2.6.1 丙酮缩甘油的合成实验装置
        2.6.2 分析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合成丙酮缩甘油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测评结果
        3.2.1 XRD表征结果
        3.2.2 总酸度与磺酸基团密度
        3.2.3 不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3.2.4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3.3 碳基固体酸催化丙酮缩甘油的研究
        3.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 原料比的影响
        3.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丙酮缩甘油合成反应动力学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内外扩散的消除
        4.2.1.1 内扩散的消除
        4.2.1.2 外扩散的消除
        4.2.1.3 消除内外扩散后的反应结果
        4.2.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2.3 相关动力学参数
        4.2.4 动力学方程的获得及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缩醛(酮)反应的研究背景
    1.2 缩醛(酮)类香料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固体酸催化剂
        1.2.2 离子液体催化剂
        1.2.3 生物酶
    1.3 论文的技术研究路线
    1.4 论文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2.3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2.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表征
        2.3.2 不同金属改性磷钨酸盐催化活性研究
        2.3.3 AgH_2PW_(12)O_(40)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2.3.4 AgH_2PW_(12)O_(40)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2.4 反应机理探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2.3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3.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3.3.2 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
        3.3.3 20 HPW/TiO_2 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3.3.4 20 HPW/TiO_2 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2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4.2.3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4.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表征
        4.3.2 不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活性研究
        4.3.3 CeFeTiO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中的应用
        4.3.4 CeFeTiO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4.4 反应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5.2.2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2.3 新型硅碳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5.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5.3.2 不同配比C-Si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
        5.3.3 C-Si(1:1)固体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中的应用
        5.3.4 C-Si(1:1)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化学特点
2. 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1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2.2 分子筛催化剂
    2.3 固体碱催化剂
    2.4 生物催化剂
3. 小结

四、超强酸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成丁酸丁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J]. 夏扬帆,杨水金.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21(06)
  • [2]固体酸催化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及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D]. 庄苍伟.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3]SO42-/ZrO2基固体酸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王永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稳定性硫酸化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 刘赛赛. 浙江大学, 2021
  • [5]结构脂质合成及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D]. 滕桂平. 贵州大学, 2020(01)
  • [6]添加聚乙二醇对Beta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傅克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D]. 刘玥. 吉林大学, 2020(08)
  • [7]季铵盐类氯铝酸离子液体催化苯与苯酐酰基化反应研究[D]. 闫云.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8]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合成丙酮缩甘油的研究[D]. 张亨杰. 浙江大学, 2019(03)
  • [9]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芳浩.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2)
  • [10]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J]. 张易葳. 文理导航(中旬), 2017(12)

标签:;  ;  ;  ;  ;  

超强酸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