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 时代谁对谁撒谎?

.com 时代谁对谁撒谎?

一、.com时代谁骗了谁?(论文文献综述)

杨美愿[1](2019)在《悼亡与悲悯—论白先勇、聂华苓文学世界中的“家世书写”》文中指出白先勇和聂华苓作为当代中国台湾文坛的中流砥柱,旅美华人作家的杰出代表,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他们特殊的家世背景和人生经历同样引人注目。两位都出生于传统的世家大族,童年时代优越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教家风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为其从文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青年时代不幸遭遇“家道中落”的悲剧命运为其敏感的内心涂抹了一层哀凉的生命底色,也在其文学作品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郁达夫曾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在白先勇和聂华苓的文学世界中,也同样如此。本论文主要探析其文学世界中的“家世书写”,分析其“家世书写”的真正缘由,以求对这两位代表性的作家有一个系统和多面的认识。通过对这两位作家文本的解读分析,彰显他们的文学创作折射的历史光影并考察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独特影响是本论文的目的之一。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作家生平和创作概况的介绍、本选题的国内研究状况、选题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和研究思路与方法这四个部分。论文将分为三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从“述祖”时的崇敬感来谈“家世书写”。这群有着祖先崇拜信仰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对祖辈坚韧、奋斗的优良品质的赞扬和歌颂来砥砺自己不顾风雨路程而勇往前行。第二章从礼乐世家的文化熏陶来谈“家世书写”。这群受过良好家教、家风熏陶的翰墨书香之子,他们的童年时代是在大陆度过的。因此,他们一面追忆着昔日世家大族的天伦之乐,一面把钟鸣鼎食之家这种优良的家族基因渗透进自己的血液。第三章从“家道中落”的凋零感来谈“家世书写”。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传统家庭的内部瓦解,乱世的冲击与破坏都让白先勇和聂华苓耳闻目睹,深有感触。结语部分主要表现这两位作家的“家世书写”对当代中国家庭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陈柯伶[2](2018)在《网络空间“隐藏文本”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7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我国政府不仅在积极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且不断在落实各项有关互联网治理的法制法规。另一方面,一些网民面对这些互联网的治理手段采取了“另类”的应对策略,网络空间中的“隐藏文本”就是其中的一种。本研究结合卡斯特的权力网络理论,讨论了语言式的网络空间“隐藏文本”。以社会化新闻网站“抽屉新热榜”的管理公告和网络流行语“老司机”在微博中的使用情境为例,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对网络空间中的“隐藏文本”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抽屉新热榜”这个案例,讨论了网络社区中存在的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的生产问题。本研究发现网络空间“隐藏文本”联结了大众自传播的形式,体现了网民的网络建构权,网民利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创建了真实虚拟网络,人们生产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的驱动因素是复杂的,但是网络空间“隐藏文本”表现出的反权力特点是容易识别的,无论其是否凝聚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本研究还以我们熟知的网络流行词“老司机”作为切入点,探讨了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的流通问题。本研究利用主题模型区分出了“老司机”的五种日常沟通话题,这些话题表现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老司机”的主要情境,本研究发现,人们使用“老司机”仍然会保留其“隐藏文本”的属性,而且是利用这种特点来传播特定的信息,“老司机”也会以其本来意义,被放置在正式的表达场合中,网民们使用“老司机”的这种特点使“老司机”作为“隐藏文本”并不畏惧暴露,因为暴露即遮蔽;“老司机”以“隐藏文本”的方式沟通会聚焦于一组概念表达,并且会围绕核心词语扩展表达,也就是在传播中再编码相关概念网络,扩展即“污染”;在网民意识到他们创建的“隐藏文本”仍然会受到权力的清除的时候,他们利用“嫁接”的策略试图用“老阿訇”替代“老司机”,网络空间“隐藏文本”在此成为了明显的反权力工具。最后,本研究探讨了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社会启迪。

张雪君[3](2017)在《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式治理探析》文中认为1949-1956年是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制度资源、物质资源等都极度短缺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动员葆有了社会发展的基础秩序、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并实现了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我们研究治理现代化,必须从这一逻辑起点加以梳理把握。考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时期动员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与时俱进的过程,有助于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动员”的内生性诉求。笔者以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动员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查阅原始档案、《人民日报》、50年代的出版物等,管窥50年代动员模式之一斑,总结动员式治理中价值、组织、制度等诸要素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中国动员式治理模式实际上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进行建构的,党组织拥有价值、组织层面各种资源的支配能力,并通过制度建设将动员成果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研究中国的现代治理不能绕开中国共产党而空谈国家治理。将20世纪50年代党的动员实践置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党的领导、群众路线、灌输理论等框架内,并将其与政治学领域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动员式治理模式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财富严重匮乏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内生形态。基于此,在新形势下提升党的动员能力,需要关注动员的边界(强制和不参与现象)、动员与规范、党员和党的奋斗目标三个重点问题,并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解决上述要点涉及的问题。具体而言,作为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各个时期目标任务的重要方式,动员式治理必然要求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决策能力、突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期待变成推动发展的具体行动。

李玉峰[4](2016)在《清理“旧”社会 ——以内乡县公安工作为中心,1948-195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考察中共1948年5月进占内乡后到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1953年这段时期内,在内乡县如何以公安保卫网络为主来镇压、清除、监控敌对势力,以清理“旧”社会、巩固新政权的历史。论文详细研究分析了 1948-1953年间中共在内乡县清理的主要对象,清理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等。无论从官方当年自己的评价还是今天我们的考察来看,中共在内乡县清理“旧”社会的行动对于其自身目标来说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系列先后相继的军事政治斗争及其运动,如清匪、反霸、土改、镇反等各种运动,成为中共在基层实现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前导性手段。可以说,没有这些强有力的清理“旧”社会的种种行动和举措,也就没有中共在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基层社会各项改造任务的可能。论文最后分析了使得内乡县清理“旧”社会的种种运动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并进而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张萌[5](2016)在《课程知识图谱组织与搜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语义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语义搜索等内容的研究逐步深入,这些研究为互联网逐步从超链接的文档万维网(Web of Document)转变为实体相关联的数据万维网(Web of Data)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本质是一种语义网络,其构建目标在于描述真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实体和概念,以及这些实体、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图谱,搜索系统可以更好的理解用户的查询,从而为用户提供与查询更相关的内容。用户利用知识图谱,可以探索更广泛、更深入的信息,获取知识的效率将大为提高。知识图谱的构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在模式层面进行组织,语义网中所有的概念及其关系都具备一定的结构,这些结构的语义通常使用本体来描述。模式的构建是通过对知识的提炼和标识构建本体,遵循给定的模型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标准化,更有利于知识查询等后续处理。二是在数据层面对本体进行实体丰富与扩充,从无结构或半结构的Web文档中抽取结构化信息,并将其关联至实体,建立实体间的关系。基于知识图谱的语义搜索是一种智能化的搜索,由于在现有的搜索结果上额外提供了实体相关结构化信息,因此可以满足更为精确的信息搜索需求,搜索结果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匹配查询关键词的链接,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实体以及关系的搜索答案。当前万维网上存在着海量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课程数据,由于传统电子学习平台和教育资源库的局限,这些数据未能在数据层面实现课程数据之间的关联。传统的数据组织方式不仅阻碍了各种数据在语义层面的共享,而且使得异构数据之间的互操作难以实现。鉴于此,本文结合万维网国际组织推荐的语义网技术和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研发的国家863计划电子学习系统研发成果,研究了课程知识图谱组织方法和语义搜索技术,其特点是在数据层面采用关联数据技术对于课程资源中的实体及关系进行提取和关联;在模式层面,对实体相关的概念进行加工和处理,使之演进为知识本体,进而为提供智能化的搜索服务奠定基础。本文在论述了语义网、知识图谱、语义搜索理论和关键技术基础上,研究了课程知识图谱组织和语义搜索技术,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数据层面关联技术特点和资源组织规范,详细分析了关联数据组织的流程、策略、方法和技术。依据课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关联课程数据组织方法,该方法主要由数据转换、数据关联、存储与索引、数据应用等步骤组成,通过该方法,传统的教学资源可以构建成符合国际组织规范的关联课程数据,这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与重用。(2)综合研究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和过程,详细阐述了模式层本体组织和数据层实体对齐的方法。在分析本体构建方法和实例填充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数据的特点,给出了课程知识图谱构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知识点到学习对象映射以及知识点间的关系,构建课程数据相关本体模型,经过对模型的解析和实例填充,形成网状知识点关联的领域知识图谱。(3)在语义搜索方面,研究了本体搜索、子图搜索以及实体搜索的特点和方法。在知识图谱的背景下,探索使用本体表示用户概貌,通过计算实体间的语义相似度,并结合个性化的语境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确的推荐结果。同时设计了新的语义扩展算法,缓解了搜索过程中的数据稀疏问题,提高了个性化搜索的精确度。(4)进行了课程知识图谱组织与搜索的实验,主要是选取具有高质量语义关系的表格资源作为实验对象。具体的过程是先将表格的列映射为合适的本体类,然后将单元值关联至实体或字符常量,接着确定列头部间的关系,生成合适的RDF三元组,然后利用关联开放数据资源(LOD)作为背景知识,通过消息传递算法在图模型中完成语义知识的推断,并生成课程知识图谱。实验中的转换方法避免了大量的联合概率分布表计算,提升了对表格语义含义的理解,通过选择合适的URI对表格的模式和实例进行表示,完成了生成课程知识图谱的复杂任务。搜索实验结果表明表格资源的转换方法有利于信息的整合,同时提高了用户体验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本文对课程知识图谱的组织和搜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涉及知识图谱数据层实体的处理、模式层本体的学习以及实体语义搜索等具体的内容。本文依据课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新的转换和组织方法,基于关联课程数据集的实验表明本文的研究是有效的,课程知识图谱和语义搜索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纪丽萍[6](2015)在《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相比中国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程度,中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也关乎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农村的表现形态各异。鉴于中国农村兼具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二元特性,因此开展区域农村研究即具有深化独特性和拓展统一性的双重意义。本文结合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般性原则,选取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南农村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研究对象,意在揭示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以期为类似农村区域的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对公共文化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都有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主要思想内核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为主体和服务对象;以遵循群众路线为建设路径。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的嬗变历史表明:苏南农村很早就开始了与“市镇”、“市场”的各类联系,其公共文化变迁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累积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对后来乃至当代的公共文化建设有着深刻和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地域距离、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向度,把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模式梳理为:城乡一体化的协同模式、依托传统文化的自主创新模式、依托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依托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依附上级政策的被动执行模式。以上模式分别对应近郊农村、高E高C型远郊农村、高E低C型远郊农村、低E高C型远郊农村、低E低C型远郊农村。其研究表明:临近城市的苏南近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表现出速度快、效果好的趋势,而远郊农村,除了低E低C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一定困境,其他类型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势态良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效最终归因于各类因素的交合作用。综观当前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卓然,其经验可归结为:经济基础和政府力量形成双重保障;公共文化建设与社区建设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建协同推进;治理理念与创新实践并行不悖。针对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创新路径。

林进桃[7](2015)在《多元视域中的底层影像 ——1990年代以来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文中指出“底层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出现在1990年代之后的转型期中国。它既不同于左翼电影、“十七年”电影中受制于革命话语的底层叙事,也有别于1980年代电影中受制于启蒙话语的底层叙事。1990年代以来,底层叙事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分化过程,单一的主控话语操纵底层叙事的情况不复存在。在被大影像、大制作电影占据的主流市场之外,对底层人的代言与书写,仍然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争逐,其影像表达可归为三个方面。其一,执着于艺术探索的“底层电影”,其主题倾向于讲述底层个体梦想幻灭与底层代际命运轮回的故事,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暗黑基调。“底层电影”重在探索底层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通过讲述文化夹缝中底层民众的道德分化与伦理抉择,凸显出市场逻辑冲击下底层人的伦理困境,特别是电影中的妓女形象,在社会批判层面与左翼电影传统形成呼应关系。其二,主旋律基调下的底层叙事,此类影片通过道德叙事、底层成功神话的讲述、底层代言者与拯救者的设定等方式,达到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这类电影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换为道德叙事,通过底层成功者的回顾式自述,对底层奋斗和苦难的诗性讲述,设定底层的代言者与拯救者,把底层转化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存在”,加强观众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认同感。其三,消费语境中对“底层”的商业化叙事,促生了底层喜剧电影和底层女性苦情戏的繁荣。前者将“底层”作为生产笑料与噱头的重要素材,后者将底层女性的悲情与苦痛转化为商业卖点。本文肯定了部分电影对传统喜剧类型、家庭伦理剧类型的突破与创新,指出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趋于荒诞化与黑色喜剧化以及底层作为能指在影片中进一步空洞化。在消费语境中,底层题材与中产阶级题材呈现融合趋势等。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底层电影”中意识形态表达,从总体上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意识形态主导下底层叙事所处的困境。精英视角的底层处理,在叛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其“刻板印象”忽视了底层个体的丰富性与差异性,而将知识分子气质强加于底层人物身上,导致底层形象与创作者趣味出现尴尬的错位。主流意识形态对底层的表达,存在着“小我”到“大我”之间叙事的断裂;其借助巧合叙事、外力植入或天赋异禀等手段,设置出困境的解决方式,使影片欠缺足够的说服力;此外,过于明显的宣教色彩也使其隐含的意识形态被轻易指认,违背了意识形态“腹语术”原理。消费意识形态统辖之下的底层表述,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趣味进行改写的同时,取悦大众趣味,对底层进行扭曲,使底层形象进一步碎片化。总体而言,中国“底层电影”提供了社会转型期中不同于中产阶级、富人阶层的特殊影像,丰富了当代电影的叙事类型。主旋律基调下的底层叙事、消费语境中对“底层”的商业化叙事,使底层影像为更多人所关注。“底层电影”的艺术探索,使某些在市场化、产业化电影格局中被忽视、被遮蔽的底层影像为人们所知悉。本文在肯定“底层电影”这些贡献的同时,指出尊重中国电影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对底层真实的生存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表达,才是“底层电影”建构自身文化品格的关键所在。

奚同发[8](2012)在《烟花》文中研究说明从苏州回来的那晚,付晓海整个人都有些傻了。那天上午打梅雯手机——停机了。办公室电话接通,一个女声说梅雯不在,晓海道声谢谢便挂了电话。他有种不祥的预感,又拨过去,说是梅雯的同学,要组织"同学会"联系不上梅雯。还是先前接电话那女声道:"噢,这样啊,梅雯休假了,她怀孕

操家齐[9](2012)在《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公民权的实现问题。本文主要以历史制度主义和冲突与回应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实证调研、文献分析为技术手段,通过研究国家与农民之间半个多世纪来的互动关系,跟踪中国逐步走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进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国家与农民互相依靠,他们既有紧密合作的一面,也有冲突和博弈的一面,合作促进了现代国家建设,冲突和博弈也同样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国家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同样,占中国人口主体的广大农民也从传统的农民,开始向一个现代公民的身份转换。因此,可以说,农民工争取自己的权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民争取平等公民权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现代国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农民改变了国家,国家同样也改造了农民,“国民同构”,推进了现代国家建设。本文以农民工的公民权为具体研究视角,先从国家出于快速建设一个现代国家的目的,为稳定农业生产,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通过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限制农民的自由迁徙,使农民无法自己把握经济自由、人身自由谈起,而农民通过争取“包产到户”为手段,顽强争取经济权利,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包产到户”,取得对土地的支配权,从而在经济上实现独立,人身上重新获得自由。从而也为“农民工”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农民成为农民工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曲折,为争取合法打工的权利,实现自由迁徙、自由择业,农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通过努力,农民工的身份终于得到认可,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的主体。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然而,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依然不能得到平等的保障,在本文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具体分析、描述了农民工各项权利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近年来农民工争取权利、维护权益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与过去相比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本文通过富士康事件、增城事件、本田罢工等典型案例的分析,来把握其中显示出的新趋向。这些事件说明解决农民工公民权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也说明如果引导得法,将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发展,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农民的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共同成长与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可以说,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成长与发育。农民工争取公民权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与回应的过程。农民在争取公民权的过程中,一直是在扮演着传统不合理制度框架的冲撞者的角色,国家也不断为此调整着既有的制度框架,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双方不断磨合、调适,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公民权取得的过程是一个宪政赋权、行政赋权、市场赋权、社会赋权、外力赋权、自力赋权合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总体来看当今农民工公民权的进步主要还是来自市场赋权,但长远来看更需要国家主动赋权而不能过分寄希望于市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进步将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农民工在现在和过去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农民工关注的焦点从经济权利向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转移,必将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带来了社会的分化,使人们由于身份的不同、财富的多寡而出现社会地位的参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使平等、人权、公民、法治等现代性意识深入人心。农民工一方面多数接受了现代教育,在城市生活的熏陶下,其权利意识又得以普遍增强,同时维护自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也得到提高。农民工公民权的回归过程与现代国家的成型过程是同步的,农民工享有同等国民待遇之日,也将是中国完成现代国家建设之时。可以说,在今日中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农民的权益保障的不完善是国家现代化的最大的不完善,当农民工公民权得以平等实现之时,也就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

黎金娥[10](2011)在《英语核心词研究》文中指出“核心词”是指“基本词汇”中最核心的部分,有较好的稳定性,历时变化非常缓慢。同时,同一词具有包括本义在内的多个义项,可指称多种相似而又不同的事物;而同一事物又可以用多个来自不同语义场的词来指称。这些绝对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也能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本课题就是以斯瓦迪士的《百词表》为依据,对英语的核心词进行细致调查,穷尽性地搜集与核心概念相关的词汇,整理同一概念的各种形式及其它们在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本课题的研究范畴名为核心词,实为核心概念,而每个概念往往用很多词来表达的。将《百词表》中的每个词看作是一个概念,然后以它为蓝本找出语义场里所有的相关词语,然后进行细致研究,这是以前的学者很少涉及到的。我们穷尽性地收集所有表达该概念的词,尽可能有效地区分单纯词与合成词,并对代表词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每个语义场所列出的代表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确定的。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把英语与同一语系以及其他语系的多种语言进行比较,尽量用充分的语言事实来验证某些语义演变规律的共性。研究将为英语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时,我们根据义场分类的需要对核心词进行了调整,如第27位的“茎皮”和第28位“皮肤”合并;第37位的“发”分解为“头发”和“毛发”两个子概念;第51位的“胸”分解为“胸”和“乳”两个子概念。我们从词类的角度将这些词进行分类,包括代词、副词、数词、名词四个部分,其中代词部分7个词,副词部分2个词,数词部分2个词,名词部分33个词。具体到每个词,我们一一列出了每个概念下所有涉及到的成员,而成员关系复杂的,给出了义场关系表,使得语义场的内部层次、成员之间的联系清晰明了。全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英语核心词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研究了英语核心词中的名词、代词、副词、数词。其中名词主要研究肢体部位名词和动植物名词。第六章结语,概括英语核心词特点及其语言状况。研究表明英语核心词总体趋势是语义场结构扩大,语义场各成员之间的语义分割更加细致;代表词发生变化和更替的速度不一,但大多数都非常稳定;语义演变主要是基于相似性联想的隐喻和相关性联想的转喻。相似包括形状、位置和功能的相似。相关性方而有位置的邻近和功能的相关,后者包括功能产生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运用《百词表》从核心词的角度对英语词汇进行研究,将每个词看作一个概念去研究。这在英语词汇研究中还不多见。本文对英语核心词进行了相对穷尽的描写分析,并进行了词类、语义、差异性特征等方面的分类论列,丰富了英语词汇研究的成果。(2)提出了一些我们新的想法,如英语里一些表示“闪烁,发光”的词与眼睛有着某种形式的关联,那么“眼睛”和“发光体”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血”语义场的“血块”的本义是“粪便”,从“粪便”到“血”的演变是否是因为同是体内“排出”的物质呢;“流血”与“开花”之间的语义联系;“油脂”和“贿赂”、“阿谀奉承”之间联系;用拟声词给鸟命名;用幼小动物名词作总称词泛指一类动物;“下巴”向“脸”意义转换等等。这些英语中典型的语义现象,在其他的语言中能否找到语言事实证据,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二、.com时代谁骗了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时代谁骗了谁?(论文提纲范文)

(1)悼亡与悲悯—论白先勇、聂华苓文学世界中的“家世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述祖”时的崇敬感
    第一节 薪火相传:建基立业的奋斗精神
    第二节 人性光辉:艰难时世的隐忍与反抗
    第三节 时间沉浮:退出时代舞台的无奈
第二章 书香之家的文化熏陶
    第一节 立人与启蒙:读书治学传统的熏陶和形塑
    第二节 和谐与温馨:童年天伦之乐的追忆和情合
    第三节 爱国与崇德:优良传统家风的辐射和影响
第三章 家道“中落”的凋零感
    第一节 家世崩离:时代的冲击与破坏
    第二节 死亡侵袭: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第三节 内部瓦解:家庭的冲突与纠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网络空间“隐藏文本”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隐藏文本”的研究回顾
    第一节 斯科特的“隐藏文本”
    第二节 “隐藏文本”研究
    第三节 理解“隐藏文本”
第二章 网络空间“隐藏文本”
    第一节 如何思考网络空间“隐藏文本”
    第二节 曼纽尔·卡斯特的权力网络理论
        一、对“权力”理论的继承和探索
        二、网络社会中的“时空”与文化
        三、四种网络社会的权力
    第三节 权力网络理论与“隐藏文本”
第三章 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的生产
    第一节 “抽屉新热榜”
        一、研究对象的选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抽屉新热榜”的“隐藏文本”生产
        一、“抽屉”的“管理公告”
        二、“徒丁”与抽友的权力关系
        三、抽友在社区外的反抗
    第三节 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的生产特点
第四章 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的流通
    第一节 “老司机”
        一、“老司机”的由来
        二、《老司机带带我》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微博中的“老司机”
        一、主题模型的选择
        二、“老司机”主题模型
        三、“老司机”和“老阿訇”
    第三节 网络空间“隐藏文本”的流通特点
第五章 从“隐藏文本”走向“隐藏传播”
    第一节 本研究小结
    第二节 “隐藏传播”研究的学术思考
    第三节 “隐藏传播”的社会启迪
附录: 抽屉管理公告
参考文献
致谢

(3)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式治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动员式治理的基本概念
    (一)政治动员
    (二)动员式治理
    (三)政策过程中的动员
二 动员式治理中的价值引导
三 动员式治理中的组织运行
四 动员式治理与建国初期的制度建设
五 过渡时期动员式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动员式治理的形成逻辑
    (二)过渡时期动员式治理的关键问题
    (三)动员式治理与新时期党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清理“旧”社会 ——以内乡县公安工作为中心,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晚清以来国家控制和改造社会的研究
        2、关于警政史的研究
    三、资料、方法与基本结构
    四、内乡县政区变化和地理情况的说明
第一章 解放内乡
    一、内乡县解放前的政治、社会情况
        1、匪患、兵祸、天灾
        2、民团和自治
        3、新宗教团体、会社和外来宗教
        4、共产党在内乡与地方民团、国民党的角力
    二、内乡的解放和政权初建
        1、内乡解放和民团的顽抗
        2、政权初建和初步平息“匪乱”
第二章 县区乡公安保卫网络(1948-1953)
    一、公安保卫网络的建立形成过程
    二、公安干部的构成及其状况
    三、建政初期县内“敌情”、“社情”的掌握与评估
第三章 最初的清理(1948-1950)
    一、清剿“土匪”
    二、集训敌伪人员
    三、反霸斗争
    四、土改划阶级
第四章 镇压反革命(1950-1953)
    一、镇反第一阶段(1950.12-1951.10)
        1、镇反的准备
        2、逮捕
        3、审讯和判决
        4、公开展示
        5、初步清理中、内层
    二、镇反的第二、三阶段(1951.11-1953.08)
        1、第二阶段
        2、第三阶段
    三、肃毒运动
第五章 取缔会道门(1952-1953)
    一、全面取缔之前对会道门的监控和打击
    二、全面取缔会道门
    三、打击集体迷信活动
        1、打击祈雨活动
        2、抑制拜神求药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课程知识图谱组织与搜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语义搜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技术综述
    2.1 语义网
        2.1.1 语义网概念
        2.1.2 语义网体系结构
        2.1.3 语义网核心技术
    2.2 知识图谱
        2.2.1 知识图谱概述
        2.2.2 知识图谱技术
        2.2.3 知识图谱应用
    2.3 语义搜索
        2.3.1 语义搜索概述
        2.3.2 语义搜索架构
        2.3.3 语义搜索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联课程数据
    3.1 课程数据组织基础
        3.1.1 数据描述规范
        3.1.2 RDF数据模型
    3.2 关联课程数据技术基础
        3.2.1 概念定义
        3.2.2 关联规范
        3.2.3 关联特点
    3.3 关联课程数据组织方法
        3.3.1 规范化
        3.3.2 模型化
        3.3.3 数据转换
        3.3.4 加工与外联
    3.4 关联课程数据组织架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课程知识图谱组织
    4.1 知识图谱组织概述
        4.1.1 知识图谱的特点和优势
        4.1.2 知识图谱的模式层
        4.1.3 知识图谱的数据层
    4.2 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4.2.1 术语抽取
        4.2.2 概念抽取
        4.2.3 分类关系抽取
        4.2.4 非分类关系抽取
        4.2.5 公理与规则处理
    4.3 知识图谱数据层处理
        4.3.1 实体学习
        4.3.2 实体数据填充
        4.3.3 实体对齐
    4.4 课程知识图谱构建实例
        4.4.1 课程知识本体
        4.4.2 概念的提取
        4.4.3 关系的构建
        4.4.4 课程本体模型
        4.4.5 数据层处理
        4.4.6 课程知识图谱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语义搜索
    5.1 语义搜索概述
    5.2 基于图谱的搜索
        5.2.1 本体搜索
        5.2.2 实体搜索
        5.2.3 子图搜索
    5.3 语义搜索策略及方法
        5.3.1 搜索策略
        5.3.2 语义索引
        5.3.3 查询处理
        5.3.4 相似度计算
        5.3.5 个性化排序
    5.4 基于知识图谱的语义扩展
        5.4.1 语义扩展方法
        5.4.2 个性化搜索推荐
    5.5 实验与评估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课程知识图谱与搜索实验
    6.1 表格资源转换概述
    6.2 表格转换处理方法
    6.3 查询与排序
        6.3.1 查询
        6.3.2 排序
    6.4 表格数据联合推断
        6.4.1 概率图模型
        6.4.2 图模型参数化
        6.4.3 关联推断
    6.5 实验与评估分析
        6.5.1 本地课程资源
        6.5.2 外部数据资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 公共文化
        1.2.2 农村公共文化
        1.2.3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1.2.4 苏南农村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境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总体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2.1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西方理论借鉴
        2.1.1 公共哲学理论
        2.1.2 现代化理论
        2.1.3 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社会资本理论
        2.1.5 治理理论
    2.2 马克思的公共文化思想
        2.2.1 公共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解释
        2.2.2 以“人”为主体的公共文化生成与发展论
        2.2.3 作为意识形态的公共文化是“阶级利益的维护”意识
        2.2.4 特定形态的公共文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先决条件
        2.2.5 公共文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2.3 列宁的公共文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思想
        2.3.1 农民必须接受公共文化知识教育
        2.3.2 批判地继承传统公共文化遗产
        2.3.3 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农村意识形态建设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4.1 毛泽东的以农民为主体和对象的公共文化建设思想
        2.4.2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思想
        2.4.3 第三代及当前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村公共文化系统建设思想
    2.5 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启示
        2.5.1 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5.2 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
        2.5.3 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和服务对象
        2.5.4 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遵循群众路线为路径
第三章 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的历史嬗变
    3.1 1840年—1949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的变迁
        3.1.1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时期的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变迁
        3.1.2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时期的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变迁
    3.2 1949年—1978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的变迁
        3.2.1 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变迁
        3.2.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7年—1965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变迁
        3.2.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变迁
    3.3 1978年—2002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的变迁
        3.3.1 1978年—1992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的变迁
        3.3.2 1993年—2002年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的变迁
第四章 当前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模式分析
    4.1 当前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模式的划分依据
        4.1.1 农村区域与城市区域的地理距离
        4.1.2 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资源
    4.2 近郊农村:城乡一体化的协同模式
        4.2.1 模式特点
        4.2.2 案例一:苏州工业园区L镇
        4.2.3 案例二:常州新北区X镇
        4.2.4 小结
    4.3 高E高C型远郊农村:依托传统文化的自主创新模式
        4.3.1 模式特点
        4.3.2 案例一:常州武进区H镇
        4.3.3 案例二:苏州张家港市A镇
        4.3.4 小结
    4.4 高E低C型远郊农村:依托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
        4.4.1 模式特点
        4.4.2 案例:无锡江阴市Q镇
        4.4.3 小结
    4.5 低E高C型远郊农村:依托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
        4.5.1 模式特点
        4.5.2 案例:常州溧阳市Z镇
        4.5.3 小结
    4.6 低E低C型远郊农村:依附上级政策的被动执行模式
        4.6.1 模式特点
        4.6.2 案例:无锡宜兴市Y镇
        4.6.3 小结
第五章 当前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评价与创新路径
    5.1 当前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成就
        5.1.1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跨越发展
        5.1.2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愈加丰富多彩
        5.1.3 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5.1.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
    5.2 当前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
        5.2.1 经济基础和政府力量形成双重保障
        5.2.2 公共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共建共享
        5.2.3 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5.2.4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建协同推进
        5.2.5 治理理念和创新实践并行不悖
    5.3 当前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缺失
        5.3.1 缺乏专门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法规和政策
        5.3.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呈形式化与表面化
        5.3.3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低
        5.3.4 文化惠民活动供给与需求脱节
    5.4 进一步提升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效的创新路径
        5.4.1 加强加快研究,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法规先行和政策独立
        5.4.2 改进传播方式,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5.4.3 拓展经费来源,提高建设经费在各级公共财政中的支出比例
        5.4.4 坚持治理范式,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基层政府的作用
        5.4.5 合理规划空间,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5.4.6 健全参与机制,发挥农民的双重主体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7)多元视域中的底层影像 ——1990年代以来中国“底层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从一元到多元:中国电影中底层叙事的分化
    第一节 革命话语主导下中国电影中的底层叙事
        一、左翼电影中的底层:从受难者到反抗者
        二、“十七年”电影:“旧时代”的底层群像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底层叙事
        一、高加林、龚玲玲:徘徊在都市的底层形象
        二、禾禾:底层“折腾者”对农业文明的反思
    第三节 1990年代:“底层”的显影与“底层电影”的出现
        一、为什么是“1990 年代”
        二、第六代的出现与“底层电影”的自觉
        三、第五代的现实转向与底层关注
第二章 艺术探索催生的“底层电影”
    第一节 批判视域下“底层电影”的暗黑基调
        一、梦想的幻灭:“永远不可能成为城里人”
        二、命运的轮回:“父辈归来”与“子辈出走”
    第二节 反思视野中“底层电影”所出示的伦理困境
        一、“泥鳅也是鱼”,底层也有尊严
        二、底层上位的道德代价
        三、底层的两难处境与道德挣扎
    第三节“另类”典型人物:妓女的文化表征
        一、妓女:“底层电影”的重要标识
        二、贾樟柯电影中妓女形象的变迁
        三、《安阳婴儿》:对左翼传统的呼应
第三章 主旋律基调下的底层叙事
    第一节“底层电影”的道德叙事
        一、道德表述及其文化表征
        二、道德承载者:对比共构的底层影像
    第二节 底层成功神话的独特讲述方式
        一、底层成功者的回顾式自述
        二、底层奋斗与底层苦难的诗性讲述
    第三节 底层代言者与拯救者的设定
        一、煤窑中的拯救故事
        二、艰难的讨薪路
第四章 消费语境中对“底层”的商业化叙事
    第一节 作为娱乐消费的底层喜剧电影
        一、《高兴》:底层怎样生产笑料与噱头
        二、《欠我十万零五千》:现代犬儒主义的底层叙事
        三、《水煮金蟾》:底层轻喜剧的成功处理
    第二节 商业片模式下的底层女性苦情戏
        一、《漂亮妈妈》:主体性的丧失与苦情母亲的赞歌
        二、《万箭穿心》:家庭伦理题材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节 商业话语主导下“底层电影”的发展趋势
        一、底层叙事的荒诞化与黑色喜剧化
        二、底层作为能指的空洞化
        三、底层题材与中产阶级题材的融合
第五章“底层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及其困境
    第一节 精英视角的底层处理及其困境
        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叛离
        二、底层“刻板印象”与“底层电影”中的“国民性批判”
        三、错位的尴尬:“底层电影”中的知识分子趣味
    第二节 主流意识形态在底层叙事中的呈现及其裂隙
        一、从“小我”到“大我”:“底层电影”中的宏大叙事
        二、巧合叙事、外力植入或天赋异禀:强行设置困境解决方式
        三、意识形态“腹语术”的不成功
    第三节 消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底层表述
        一、底层商业电影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趣味的改写
        二、大众趣味对“底层电影”的浸染
        三、底层商业电影对底层的疏离与扭曲
结语:“底层电影”的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部分“底层电影”目录
致谢

(9)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国家的规制与农民的回应
    一、缘起:正视“熟悉的陌生人”
    二、意义:农民与国家的现代化
    三、文献综述
        (一) 公民权
        (二) 农民公民权
        (三) 农民工公民权
        (四) 问题的根源
        (五) 解决之道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 理论方法
        (二) 实证方法
第二章 不屈的抗争:包产到户的实现与自由身份的获得
    一、弱者的武器:农民“反行为”
    二、把颠倒的颠倒过来:包产到户的顽强回归
    三、人民公社的废除和农民自由身份的初步恢复
第三章 遏制与突破:农民工流动大潮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农民工政策的演进
    二、改革开放后民工潮的兴起
        (一) 清退“盲流”
        (二) 离土不离乡
        (三) 离土又离乡
        (四) 阻遏中的前行
        (五) 拐点:孙志刚事件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第四章 中国奇迹的创造者与“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农民工的贡献
    二、“非完整公民”身份
        (一) 政治权利
        (二) 经济权利
        (三) 社会权利
第五章 抗争的新趋势——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无望弃世与消极抗争:富士康跳楼事件剖析
        (一) 恐怖的“十连跳”与“富士康”代工王国
        (二) 泰勒制流水线下的三重“异化”悲剧
        (三) 各方回应与富士康后危机时代的“围城困境”解析
    二、失范性抗争:“砍手党”案例剖析
        (一) 黑道乡村:砍手党的家族背景
        (二) 堕落渊薮:砍手党在城市的聚居区
        (三) 从受辱者到抢劫犯:几位主犯的人生曲线
        (四) 原因透析
    三、暴力型集体抗争的典型范本:潮州事件及增城事件
        (一) 不应发生的“雄起”
        (二) 非典型维权
        (三) 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回应与反思
    四、新生代农民工理性集体抗争:本田罢工样本
        (一) 劳资理性互动
        (二) 意义:现行制度框架内的维权样本
        (三) 标志:新兴产业工人阶级的崛起
第六章 合力赋权:农民工公民权实现路径
    一、宪政赋权:道义的高度与事实的限度
    二、外力赋权:全球化的力量
    三、行政赋权:责任与利益的博弈
    四、市场赋权:权利的现实来源
    五、社会赋权:成长的力量
    六、自力赋权:以公民的名义
第七章 基本结论
附录一:农民工访谈笔记选登
附录二:农民工诗人杨成军诗两首
附录三:一位农民工的返乡过年日记
附录四:农民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英语核心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选题缘由
        1.1.1 研究对象
        1.1.2 选择英语核心词研究的缘由
    1.2 英语核心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步骤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步骤
2 英语核心词研究:名词篇
    2.1 身体部位
        2.1.1 毛(Hair)
        2.1.2 头(Head)
        2.1.3 耳(Ear)
        2.1.4 眼(Eye)
        2.1.5 鼻(Nose)
        2.1.6 嘴(Mouth)
        2.1.7 牙(Tooth)
        2.1.8 舌(Tongue)
        2.1.9 脚(Foot)
        2.1.10 膝(Knee)
        2.1.11 手(Hand)
        2.1.12 皮/肤(Skin)
        2.1.13 肉(Flesh)
        2.1.14 血(Blood)
        2.1.15 骨(Bone)
        2.1.16 心(Heart)
        2.1.17 肝(Liver)
        2.1.18 腹(Belly)
        2.1.19 颈(Neck)
        2.1.20 胸(Breasts)
    2.2 动植物
        2.2.1 鱼(Fish)
        2.2.2 鸟(Bird)
        2.2.3 犬(Dog)
        2.2.4 虱(Louse)
        2.2.5 树(Tree)
        2.2.6 种子(Seed)
        2.2.7 油脂(Grease)
        2.2.8 卵(Egg)
        2.2.9 角(Horn)
        2.2.10 尾(Tail)
        2.2.11 羽(Feather)
        2.2.12 爪(Claw)
3 英语核心词研究:代词篇
    3.1 我(I)
        3.1.1 代表词
        3.1.2 身体与代词
    3.2 你(You)
    3.3 我们(We)
    3.4 这(This)
    3.5 那(That)
    3.6 谁(Who)
    3.7 何(What)
4 英语核心词研究:副词篇
    4.1 不(Not)
    4.2 都(All)
5 英语核心词研究:数词篇
    5.1 一(One)
    5.2 二(Two)
6 结语
    6.1 英语核心词特点及语义场状况
        6.1.1 身体名词和动植物名词
        6.1.2 代词、副词和数词
    6.2 英语核心词语义演变的方式及途径
    6.3 创新、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工具书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目录
附录2 英语核心词词目索引

四、.com时代谁骗了谁?(论文参考文献)

  • [1]悼亡与悲悯—论白先勇、聂华苓文学世界中的“家世书写”[D]. 杨美愿.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2]网络空间“隐藏文本”传播研究[D]. 陈柯伶.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式治理探析[D]. 张雪君.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7)
  • [4]清理“旧”社会 ——以内乡县公安工作为中心,1948-1953[D]. 李玉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5]课程知识图谱组织与搜索技术研究[D]. 张萌. 武汉大学, 2016(06)
  • [6]苏南社会主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D]. 纪丽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7]多元视域中的底层影像 ——1990年代以来中国“底层电影”研究[D]. 林进桃. 上海大学, 2015(02)
  • [8]烟花[J]. 奚同发. 延河, 2012(10)
  • [9]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D]. 操家齐.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10]英语核心词研究[D]. 黎金娥.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com 时代谁对谁撒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