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于再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发于再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再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1](2021)在《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文中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倾向。而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具有残死率高、临床症状复杂、自然史及转归不明确、治疗方式及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样、随访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自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发布后,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两版指南。破裂颅内动脉瘤(RIA)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其相关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而我国关于RIA的规范性诊疗仍缺乏推荐,故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指南,旨在对RIA的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以及随访等内容进行更新与改写。

邹永杰[2](2021)在《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Lancet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全世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致死的第二高发疾病,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类型中致死致残率最高,发病率占卒中类型的10-15%。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在我国,ICH发病率高达17-51%,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剧增,ICH发病率不降反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针对ICH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的手段并不能有效改善ICH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所以寻找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提高ICH疗效的希望所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98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2010-2014年患者死亡率较2000-2004年患者下降,而存活患者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客观实时评估ICH入院时病情,是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第一环节。目前病情评估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观察,结合现有的评分量表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第一次入院地点往往在基层医院,很多基层医院缺乏CT、MRI等客观检测设备,甚至连是否为脑出血的诊断难以明确,严重影响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本研究先将生物电阻抗技术与猕猴脑出血模型相结合,初步评估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病情监测与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我们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于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以探讨该技术是否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脑出血的辅助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的预后预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ICH患者数据,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寻找影响我院ICH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2000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住院经过与病情评估,并发症,以及随访资料等进行评估入组。根据时间段分为A组2000-2004年、B组2010-2014年,对两组分别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根据9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两个时间段收治患者的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有显着差异(P<0.05);2.高血压、吸烟和饮酒依然是IC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我院收治患者的死亡率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由2000-2004年的26.9%降至2010-2014年的1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年龄、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等均为IC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和脑出血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进一步加强ICH患者病情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是未来ICH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拟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模拟临床脑出血及血肿扩大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观察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内出血量增多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规律,以明确该技术在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采取自体血注入法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对造模动物进行有创颅内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观察脑出血后出血量增加过程中及不同出血量时两种监测数值的变化情况,术后通过MRI确认模型稳定性。研究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猕猴ICH模型,术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2、3和7天,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8.67±0.89、27.33±1.11、25.33±1.11、23.67±0.89;2.MRI扫描可见左侧基底节区T1稍低信号影,T2稍高信号影,中线向右侧稍偏移,左侧脑室受压明显;3.ICH造模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由9.2±0.5mm Hg升高到27.2.±1.3mm Hg;扰动系数由102.5±6.0升高到146.5±5.3;全频相位斜率值由-0.9558±0.0038升高到-0.9445±0.0043。研究结论: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指标(扰动系数、全频相位斜率)变化的趋势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技术可以反映脑出血量的多少和脑内血肿量增多的过程,在ICH的辅助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早期病情监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入组162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使用便携式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护,测定扰动系数值,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GCS昏迷评分、NIHSS评分、脑病变部位等指标。最后经头颅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80.29±7.80,脑梗死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71.64±7.81,两组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扰动系数大于78.5时,提示脑出血的可能性大(敏感度52.4%,特异度88.9%),其曲线下面积为0.778。在4.5-24h之间测得的扰动系数具有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类型的价值。研究结论:生物电阻抗技术对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应用价值。第四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诊疗过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我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无创脑水肿监测,对监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观察并收集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入院诊疗以及随访资料进行评估入组,根据监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组患者,每组内再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时根据3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扰动系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的患者,扰动系数在急性期有随着水肿面积增大而降低的趋势;2.无创颅内压指数与患者的血肿量,绝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存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1.55时,提示患者应当行手术治疗(敏感性:73.63%,特异性:70.93%),其曲线下面积:0.78;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3.65时,提示患者死亡可能性大(敏感性:74.07%,特异性:60%),其曲线下面积:0.70;4.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11.7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17.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瞳孔变化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发现血肿扩大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脑积水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3小时,癫痫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6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水肿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梗死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3小时,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2小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协助判断患者手术时机,预测患者预后,是一种新的病情监测方法。

谭冬[3](2021)在《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NIRS脑氧监测技术床旁、连续监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动态观察记录局部组织血氧饱和度(TOI)的变化,研究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aSAH患者术后的应用;研究脑氧监测仪对a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病变的实时监测,评估aSAH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及出院后恢复情况;探讨研究aSAH术后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治疗中所起的临床意义及价值。研究方法:1.选取4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入住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入选标准:1)满足2015《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2)18≤年龄≤75岁,男女不限;3)受试者发病时间距入院不超过1天;4)有明确的CT等影像资料证明其为aSAH Fisher Ⅱ级;5)动脉瘤夹闭术后骨瓣还纳的患者。排除标准:1)头颈部有皮肤病影响探头粘贴者;2)对3M贴膜或胶带过敏者;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局限性和(或)伴颅内血肿的aSAH患者;5)颅内感染的患者;6)烦躁、精神异常的患者无法配合完成无创脑氧监测。退出标准:1)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危及患者生命;2)中途家属或患者本人要求中止研究;3)监测过程中发现不符合要求者。2.患者入院后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除外手术禁忌症由同一专家团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用脑氧监测仪监测aSAH患者的TOI,并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方式:每天监测2次,每次15min,连续监测10天,患者病情突发变化时可持续监测。无创脑氧监测仪探头粘贴的注意事项:1)粘贴部位需用75%酒精进行脱脂;2)严格按照无创脑氧监测仪操作说明书粘贴探头;3)探头应与皮肤紧密贴合,否则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4)粘贴位置为前额上。针对aSAH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病情,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下予以口服、静点或泵入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动态观察并记录脑氧监测仪中的TOI监测数值。病情变化时随时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CT结果调整临床治疗方法。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评分)对出院6个月的患者进行恢复情况评估。分析NrRS脑氧监测技术在aSAH治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0例患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无创脑氧监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TOI值63.33%±9.71%,前交通动脉瘤TOI值63.91%±6.24%,大脑中动脉动脉瘤TOI值66.00%±7.39%,大脑后动脉动脉瘤TOI值64.75%±7.46%,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TOI值65.79%±6.57%。患者入院时记录的GCS评分的分数与TOI的相关系数0.599(P<0.01,95%CI:0.396-0.747)。平均TOI值与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629(P<0.01,95%CI:-0-801-0.431)。预后良好患者的TOI值为67.59%±4.85%,预后不良患者的TOI值为59.69%±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05,P<0.01)。住院治疗期间无死亡患者,出院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GOS评分在4-5分的患者有27例,即27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率为67.5%,GOS评分在1-3分的患者有13例,即13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为32.5%;出院后共有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TOI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的相关系数为0.710(P<0.01,95%CI:0.454-0.854)。TOI在预测患者预后良好(GOS:4-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P<0.01,95%CI:0.644-0.974),预测的最佳分界值为63.5%,其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76.9%。结论:1、NIRS脑氧监测技术能反应患者的意识状态、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及脑血管痉挛情况,便于临床医师观察和评估aSAH患者术后病情变化;NIRS脑氧监测技术能反应不同瘤体部位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且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2、NIRS脑氧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床旁无创连续的监测,可以及时判断手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宏发,黄樱[4](2021)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神经急症。SAH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大约80%的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尽管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管理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发病率仍然很高(9/10万),同时该病临床表现出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1/3的幸存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研究表明继发性癫痫是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还可能会增加aSAH患者某些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风险。不同人群aSAH后继发癫痫的风险不同,而癫痫发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仍处于研究当中,结果尚有争议,但癫痫的发生势必会影响患者的进一步康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拟对a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针对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秦超,刘竞丽[5](2020)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主要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是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伴脑膜刺激征,神经影像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SAH的治疗目的是根除出血病因如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消除脑水肿控制颅内压增高,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继发性脑缺血,积极处理脑积水等并发症。ISAT(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ail)和BRAT(Barrow Ruptured Aneurysm Trial)两项国际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由神经内外科、介入科和神经重症学科组成的多学科协作是SAH取得良好临床转归的重要保障。

张军,李汉永,罗卫东,熊妍,喻灿,李旭成[6](2020)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3例,根据是否继发癫痫分为癫痫组46例与无癫痫组16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和吸烟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癫痫组与无癫痫组合并高血压(15例比22例)、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22例比24例)、动脉瘤数量多发(23例比41例)、颅内血肿(15例比26例)、脑积水(15例比21例)和神经功能后遗症(14例比2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91、23.840、11.113、6.737、10.306、9.161,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颅内血肿、脑积水和神经功能后遗症为影响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361(1.476~3.421)、3.012(1.935~1.845)、1.494(1.027~1.845)、2.785(1.684~3.982)、1.920(1.283~2.984)、1.637(1.171~2.316)]。结论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影响因素较多,为降低继发癫痫发生,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魏云[7](2020)在《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视神经鞘直径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对于ONSD能否评估SAH患者的神经预后的研究较少,且对于颅内压增高的ONSD临界值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研究其视神经鞘直径等数据,为患者测定颅内压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血管病外科住院治疗病例资料完整符合条件的109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61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41例使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7例行DSA检查后未见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神经鞘直径,围手术期血糖等数据;根据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 RS评分≤2),预后不良(m RS评分>3分),分析各组临床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CT上选取合适的窗宽及窗位(本研究使用WW=300,WL=35),可以清晰显示视神经鞘的走行,结合CT三位重建效果可以清楚的测量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ONSD直径;2.本研究共纳入109名患者,预后良好者78例,视神经鞘直径均值为(4.96±0.55)mm,95%可信区间为4.875.07mm,其中最大值为5.35mm,最小值为3.20mm;预后不良者31例,视神经鞘直径均值为(5.57±0.78)mm,95%可信区间为5.285.87mm,其中最小值为4.60mm,最大值为6.15mm;预后不良组ONSD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动脉瘤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糖监测联合ONSD及ONSD/ETD比值对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1.头部CT可以清楚显示视神经走行,选取合适位置可以测量视神经宽度。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与视神经鞘宽度呈正相关。3.颅内高压与视神经鞘宽的呈正相关。4.视神经鞘宽度和眼球横经比值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5.ONSD可以结合相关数据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但还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确定其临界值。

姚帅帅[8](202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各项临床观测指标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早期评估,探索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能否作为有效的生物学指标,预测迟发性脑缺血是否发生,以达到早期防治,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方法: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收住院,住院期间行介入栓塞手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分组: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组、未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组,依据不同预后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GOS评分1~3分)和预后差组(GOS评分4~5分),分析年龄、性别、民族、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血糖、血脂、各种临床评分、并发症等对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能否作为有效的生物标记物预测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找出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预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最佳截值。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73例,年龄、性别、民族、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在不同分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2.影响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GC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凝血酶原时间(PT)与是否发生迟发性脑出血具有相关性(P<0.05),且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GCS评分是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28,P=0.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可得知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预测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最佳截值是14.98(曲线下面积为0.959,P=0.000,敏感度为91.7%,特异度90.20%)。3.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患者入院时GCS评分、WFNS评分、出血破入脑室、再出血、血钠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且再出血及血钠是导致患者预后变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可作为预判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生物学标记物,当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率>14.98,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采取动态脑血流监测、脑氧和监测、颅内压监测等监测方法,评估患者脑部供血情况,早期采取干预治疗,防治迟发性脑缺血;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会增加患者的致死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治脑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仝允逸[9](2020)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患颅内动脉瘤的相关风险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尤其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时可导致更差的预后,再出血大多发生在初次出血后的72小时内。实际临床工作中,病人收治入院后在行动脉瘤确诊性影像学检查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缩短这段时间及对病人的严格管理以降低动脉瘤二次破裂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因此寻找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Hijdra总评分、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此类病人患有颅内动脉瘤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由颅脑CT平扫确诊的18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按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分为动脉瘤组(阳性组)和非动脉瘤组(阴性组),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任何一种血管影像检查动脉瘤阳性的患者则纳入动脉瘤组,DSA阴性则将患者纳入非动脉瘤组,CTA或MRA未发现动脉瘤的患者则进一步行DSA检查明确诊断,阴性则纳入非动脉瘤组。收集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Hijdra总评分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有差异的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素。结果:(1)阳性组病例共126例,阴性组病例共57例,将患者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转变为二分变量,对计量资料年龄、Hijdra总评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采用卡方检验,对以上所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年龄(χ2=1.317,P=0.253)、性别(χ2=2.593,P=0.107)、饮酒史(χ2=1.555,P=0.212)、高血压病史(χ2=1.985,P=0.159)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χ2=5.618,P=0.018)、改良Fisher分级3-4级(χ2=9.219,P=0.002)、Hunt-Hess分级4-5级(χ2=6.183,P=0.013)、Hijdra总评分(χ2=6.677,P=0.01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上述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0.012,OR=2.662)、Hijdra总评分(P=0.042,OR=1.090)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颅内动脉瘤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吸烟史、Hijdra总评分、m 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在动脉瘤阳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动脉瘤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吸烟史、Hijdra总评分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颅内动脉瘤的独立风险因素,有吸烟史及高Hijdra总评分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颅内动脉瘤风险。

张召腾[10](2020)在《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脑动脉瘤诊断、早期修复及神经重症管理的改善,脑动脉瘤死亡率较前下降,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术后仍有较多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a SAH治疗的重要部分。腰大池引流和腰椎穿刺作为a SAH术后脑脊液外引流的主要方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研究腰大池引流(LD)和腰椎穿刺(LP)用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前瞻性或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由该数据库收录起始至2019年12月。由2名研究者对检索所获文献进行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个研究,总计23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可缩短患者发病后头痛时间[MD=-3.33,95%CI(-3.71,-2.95),P<0.000 01],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RR=0.47,95%CI(0.40,0.55),P<0.000 01],降低脑积水发生率[OR=0.29,95%CI(0.22,0.38),P<0.00001],改善患者短期预后[OR=1.78,95%CI(1.40,2.26),P<0.000 01],腰大池引流组颅内感染率高于腰椎穿刺组[RR=2.18,95%CI(1.28,3.74),P=0.004],两者在脑梗死发生率[OR=0.70,95%CI(0.47,1.03),P=0.07]、死亡率[OR=0.5,95%CI(0.13,1.09),P=0.08]和再出血发生率[OR=0.74,95%CI(0.39,1.40),P=0.35]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显示,与腰椎穿刺相比,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缩短患者头痛时间,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改善患者短期预后,不能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两者在再出血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腰大池引流有较高的颅内感染风险。限于目前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且数量有限,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再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再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RIA的流行病学与结局
    1.1 RIA的流行病学
    1.2 RIA的自然病史和转归
2 RIA的手术治疗
    2.1 RIA患者状态的临床评估
    2.2 RIA的术前辅助检查
    2.3 RIA的治疗时机
    2.4 RIA的术前处理
        2.4.1 一般对症治疗:
        2.4.2 生命体征监护:
        2.4.3 水和电解质平衡与血糖管理:
        2.4.4 其他预防性用药:
    2.5 RIA治疗术中的麻醉管理
        2.5.1 麻醉前评估:
        2.5.2 麻醉监测:
        2.5.3 麻醉方法:
        2.5.4 麻醉药物:
        2.5.5 麻醉管理要点
        2.5.5.1 颅内压管理方面:
        2.5.5.2 血流动力学管理方面:
        2.5.5.3 术中脑保护方面:
        2.5.5.4 电解质管理:
        2.5.5.5 呼吸管理:
        2.5.5.6 体温管理:
        2.5.5.7 血糖管理:
        2.5.5.8 血液管理:
    2.6 RIA的血管内治疗
        2.6.1 单纯弹簧圈栓塞:
        2.6.2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2.6.3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2.6.4 FD置入:
        2.6.5 覆膜支架置入:
    2.7 开颅手术治疗
        2.7.1 夹闭手术:
        2.7.2 复合手术:
        2.7.3 术中监测及影像:
    2.8 围手术期特殊用药
        2.8.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8.2 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2.8.3 抗癫痫药物:
3 RIA并发症的防治
    3.1 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1.1 动脉瘤再破裂:
        3.1.2 血栓栓塞:
        3.1.3 弹簧圈或支架移位:
        3.1.4 分支血管出血:
    3.2 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2.1 牵拉损伤:
        3.2.2 静脉性梗死:
        3.2.3 动脉性梗死:
        3.2.4 动脉瘤再破裂:
        3.2.5 颅神经麻痹:
    3.3 术后恢复期并发症防治
        3.3.1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的定义:
        3.3.2 EBI概述:
        3.3.3 脑血管痉挛的处理:
        3.3.4 迟发性脑缺血的处理:
        3.3.5 SAH相关性脑积水:
        3.3.6 癫痫:
        3.3.7 血容量及电解质平衡:
        3.3.8 贫血:
        3.3.9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3.3.10 心肺并发症:
        3.3.11 认知功能障碍:
        3.3.11.1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机制:
        3.3.11.2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定量表:
        3.3.11.3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障碍的既往研究:
        3.3.11.4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
        3.3.12 SAH相关性脑水肿:
4 RIA的随访
    4.1 随访方式及时间点
        4.1.1 随访方式
        4.1.1.1 DSA:
        4.1.1.2 MR血管成像(MRA):
        4.1.1.3 CTA:
        4.1.2 随访时间:
    4.2 随访期宣教
        4.2.1 生活质量总体评价:
        4.2.2 复发处理:
5 指南说明

(2)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神经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
第二章 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表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治疗
        2.2.2 特殊诊疗
    2.3 监测方法
        2.3.1 脑氧监测
        2.3.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
        2.3.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2.3.4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
    2.4 技术路线图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6.1 数据来源
        2.6.2 数据采集
        2.6.3 数据录入
    2.7 伦理学问题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TOI
    3.3 TOI与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4 TOI与aSAH术后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的相关性
    3.5 NIRS脑氧监测对aSAH患者的预后预测分析
        3.5.1 不同预后患者TOI之间的差异比较
        3.5.2 TOI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5.3 TO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应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氧监测仪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患者体质
    1.1 年龄
    1.2 性别
2 疾病因素
    2.1 责任动脉瘤位置
    2.2 多发动脉瘤
    2.3 神经功能分级
    2.4 入院GCS评分
    2.5 Fisher评分
3 伴随疾病
    3.1 高血压
    3.2 癫痫
4 并发症
    4.1 颅内血肿、脑积水和缺血性脑梗死
    4.2 动脉瘤再出血
5 手术方式

(7)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视神经鞘直径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综述
        1.1.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流行病学特点
        1.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1.1.3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进展
        1.1.4 视神经鞘及周围结构的解剖
        1.1.5 ONSD测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治疗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分组
        2.2.3 随访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3.2 视神经鞘及周围结构在CT下的表现
    3.3 ONSD与SAH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3.4 ONSD/ETD比值与SAH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5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3.6 颅内压与ONSD测量值关系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炎症反应导致迟发性脑缺血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数据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第四章 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动脉瘤分布情况
    4.3 不同分组间实验室数据的比较
    4.4 不同分组间临床数据的比较
    4.5 不同分组间回归分析
    4.6 DC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第五章 讨论
    5.1 一般情况
    5.2 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因素
    5.3 预后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迟发性脑缺血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患颅内动脉瘤的相关风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方法和分组
        1.1.2 诊断与评分标准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2.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再出血
        1.3.2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机制
        1.3.3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素
        1.3.4 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再出血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检索策略
附录Ⅱ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附录Ⅲ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附录Ⅳ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RCT)
附录Ⅴ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Cohrot Study)
附录Ⅵ 结果总结表
脑脊液外引流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再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08)
  • [2]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邹永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D]. 谭冬. 河北大学, 2021(11)
  • [4]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J]. 刘宏发,黄樱.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02)
  • [5]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 秦超,刘竞丽.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10)
  • [6]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J]. 张军,李汉永,罗卫东,熊妍,喻灿,李旭成.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5)
  • [7]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视神经鞘直径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D]. 魏云. 吉林大学, 2020(08)
  • [8]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 姚帅帅. 西藏大学, 2020(02)
  • [9]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患颅内动脉瘤的相关风险因素[D]. 仝允逸.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D]. 张召腾. 海南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继发于再出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