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Parlay API 规范的下一代网络服务架构

基于 Parlay API 规范的下一代网络服务架构

一、基于Parlay API规范的下一代网络业务架构(论文文献综述)

唐凯凯[1](2014)在《基于NGN多业务融合平台的典型应用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已经成为通信业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下一代网络的逐渐成熟,下一代网络业务提供模式正不断上升为主导地位,其中,第三方应用提供模式凭借抽象的业务开放技术受到业界的青睐,尤其是Parlay X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已成为主流的、被业界公认的开放业务接口。近年来,视频监控系统在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一个行业内部往往需要部署多种业务系统,如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等,各种系统业务平台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就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利用下一代网络,以软交换技术构建视频监控系统,在软交换系统和Web Service基础上,提供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使得视频监控系统在管理、扩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本文概述了下一代网络及业务层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对系统设计中用到的Parlay X规范和Web Service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Parlay X API的业务层融合方案。在该方案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了一个基于Parlay X Web服务的视频监控系统,特别是对客户端、服务器端和监控前端三大模块的分析和设计。最后,在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之后,本文以Eclipse为开发平台,采用Axis作为SOAP消息处理机,对原型系统进行了实现与测试,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案,使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在网络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监控业务的融合。

王辉[2](2008)在《基于IMS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简称IMS)作为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简称NGN)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IMS能提供端到端的多媒体通信,把丰富多彩的因特网业务直接移植到移动通信网络之中,方便了新业务的开发。其新型的业务开发模式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基于IMS的移动定位增值业务的开发深入地研究了这一重要的开发模式。对现有的IMS业务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后,本文选取了Parlay/OSA平台进行增值业务的开发,并详细讲解了其业务开发流程。采用这种新型开发方式,用户可以根据标准的Parlay API接口进行业务开发,而不用了解底层的网络结构,大大缩短了业务的开发周期。本文先对Parlay技术进行了介绍,具体探讨了移动定位业务所需的几种Parlay接口:用户交互UI接口、用户定位UL接口、通用消息GM接口等,然后利用这些Parlay/OSA API接口实现了移动定位业务的开发。主要工作有:分析移动定位业务功能,设计业务总体框架;进行流程图、时序图以及类图的设计;根据类图用JAVA语言进行定位业务的程序设计,完成源代码的编写;最后用Ant工具编写构建文件。完成业务设计后,选取了仿真平台爱立信网络资源网关Ericsson NRG软件进行本业务的测试和仿真,介绍了测试与仿真的详细方法和结果,并对得到的正确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开发出了有现实意义的移动定位增值业务应用软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其它增值业务软件中的一部分,对研究下一代网络技术和移动增值业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树伟[3](2007)在《基于OSA Parlay/Parlay X下一代网络业务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NGN通过开放式的业务接口来实现业务/控制的分离,使得业务开发独立于通信网的具体技术,已经成为通信行业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目前,Parlay/OSA API是在电信业界影响最大的开放网络API,它是一种开放的、安全的与底层网络无关的NGN API,可降低第三方业务提供商开发电信业务的复杂性。但Parlay/OSA规范只涉及到对外的接口,没有涉及实现开放业务能力的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问题。基于Parlay/OSA规范进行实际业务开发,还需要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的支持。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旨在让运营商用最新的技术创建和部署电信网络业务,它以可靠且可控制的方式将电信网络的能力开放给应用开发者,同时提供安全、管理访问和其它执行环境特征的能力,方便开发者快速的创建、测试、部署和管理电信业务。分析和研究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及基于它的业务开发技术对进行实际业务开发、测试和部署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论文以Parlay/OSA规范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Parlay/OSA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分析了其业务体系结构。接着,文章以大篇幅深入研究了Parlay/OSA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揭示了Paxlay/OSA和Web Services的内在联系,详细分析了Parlay X Web Services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的实现和问题,并给出一个Parlay X SMS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实例。从中看出,使用Web Services作为Parlay/OSA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在业务的开发和部署上都要较CORBA简单的多。在此基础上,文章对Web Services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的主要实现接口Parlay X Web Services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体系结构、业务提供能力、服务描述、业务开发模型等问题,并分析了Parlay X Web Service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及其改进。文章最后选择Appium-XWay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其系统环境、体系结构,并研究了基于平台进行Parlay X业务开发的模块组件,以TPC业务为典型示例,详细地给出了基于Parlay X Web Services的业务实现技术和开发流程,并在Appium-Xway业务平台上实现了TPC业务原型系统。验证了使用Web Services作为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的优势,并提供了开发人员快速开发、测试和部署Parlay X业务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参考价值。

杨斌[4](2007)在《NGN应用层接口及其在增值业务开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网络在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NGN应用层接 Parlay、Parlay X、 JAIN和SIP协议及与其相关的CORBA、WEBSERVICE、XML、SOAP等技术的详细分析,探讨NGN应用层API在增值业务开发中的应用,解决目前在传统网络上普遍存在的网络封闭、业务开发门槛高、难度大、业务生成和业务部署周期长,业务开发投资过大等问题。最后给出了Parlay X接口的实际应用例子以及广州电信在增值业务发展方面的一些建议。

李强[5](2007)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ParlayX网关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传统电信网和Internet网络相融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分离,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相分离。基于这两种分离,业务的实现真正独立于网络,从而为构建跨网络的业务提供了可能。在下一代网络中,软交换是核心控制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出于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的目的,软交换提供了开放业务接口供业务层使用,这一接口一般采用Parlay/OSA作为标准。尽管Parlay/OSAAPI提供了开放的、通用的电信网络能力控制接口规范,但是Parlay/OSAAPI仍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业务接口,要求使用者有较高的电信背景知识,再加上基于CORBA的分布式计算实现,使得学习、使用Parlay/OSAAPI比较困难。而与此同时,Internet上的Web Service技术不断发展,与传统的分布式技术相比在易用性、安全性等多个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于是结合了WebService技术的ParlayX规范被定义了出来,同时ParlayX进一步对电信网络能力进行了抽象,给第三方的业务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更简洁、易于理解的开放业务接口。本文深入研究了下一代网络的各种业务提供技术,分析了ParlayX技术的优势,并在Ark软交换系统上设计了一个ParlayX平台,具体的工作如下:1.分析和比较了下一代网络的主要业务提供技术,包括:脚本技术(CPL)、基于SIP的技术、JAIN技术和Parlay技术。从而确认ParlayX在NGN开放业务接口技术中的重要地位。2.详细、深入的比较了Parlay API和ParlayX在呼叫控制接口方面的差异,并得出结论:Parlay API给第三方提供的是安全的网络控制能力,而ParlayX给第三方提供的是业务使用能力。3.在Ark软交换系统上设计了一套ParlayX网关,主要包括一个ParlayX网关的消息传输平台;并基于这一平台实现了Third Party Call接口。

戴爽[6](2006)在《软交换系统中应用业务编程接口程序设计》文中指出软交换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电信网络和IP网络的融合,并逐渐过渡到基于分组传输的下一代网络。作为呼叫控制核心,软交换设备是一个开放式的增值业务提供平台,综合已有网络的业务能力,同时向网络边缘的第三方应用开放核心能力和资源,使得向融合网络下的用户提供丰富的增值业务成为可能。本文从电信网业务的发展引入了软交换及其下一代网络的体系架构,然后介绍了一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开放式业务接口规范——Parlay/OSA的体系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最后结合具体实践,选用Appium Gbox作为Parlay业务开发环境,对软交换网络中的呼叫禁止业务进行设计,实现了软交换网络中经SIP协议到Parlay网关再经Parlay API到Parlay应用服务器的整个业务流过程。从而得出结论:Parlay/API是底层网络能力的抽象,彻底屏蔽了底层网络的复杂性,使得上层业务与底层的异构网络无关,第三方应用可以基于Parlay网关提供的API方便地实现新的增值业务。

彭晋[7](2007)在《NGN开放业务体系安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下一代网络是以IP技术为核心的,可以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的,融合的网络。其发展趋势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的方向演进。NGN中开放的业务体系架构及多种业务参与的环境与网络传输的IP化、网络控制的软件化之间在网络安全这个层面上的矛盾日益凸现。IP传输网络和通用计算平台上的控制实体以及开放的网络能力给NGN带来了比传统电信网更多的安全威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NGN中开放的业务体系架构出发,探讨适用于NGN业务开放体系的安全机制,满足业务与网络的安全需求。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概括如下:1、根据NGN业务运行环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UML安全描述扩展,用于描述NGN业务的安全需求。进而提出了一个NGN安全技术框架,将安全需求描述和具体的安全机制融合到该框架中,通过各种适应于不同环境、不同场景的安全机制来满足NGN业务的安全需求,从而实现业务安全从问题域到实现域的映射。2、使用描述逻辑对NGN业务体系中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机制进行了形式化分析,通过描述逻辑的推理算法解决访问控制决策、策略一致性等问题。并使用本体描述语言描述基于属性访问控制的策略和用户属性、上下文属性等因素,将本体的概念用于描述基于属性访问控制机制中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建立访问控制的领域模型。3、探讨了Parlay API环境中,开放网络能力体系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引入时限谓词/变迁Petri网对业务的行为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异常行为并提出了基于时间窗的Parlay API调用序列误用检测方法和基于Parlay API序列匹配的异常检测方法。

乔秀全[8](2007)在《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及业务智能化支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开放和融合是当前网络发展的趋势。未来的融合业务将需要跨越多种承载网络、跨越多个运营商域,具有普遍访问,按需组合,上下文处理,无缝应用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的业务环境。这对传统的电信网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涉及到了业务层面、网络和终端的不同层次的演进和融合。本文主要针对融合网络的业务层面展开研究,主要包括未来的融合业务网络环境、融合业务生成方法、语义化的电信网络能力服务及基于语义Web服务的统一业务环境、业务上下文信息的处理和推理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进一步归纳如下:(1)针对现有的业务生成技术存在的缺陷,将模型驱动架构(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软件开发方法系统的应用到融合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业务生成中,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使得业务逻辑模型独立于具体开放接口技术以及实现平台技术,增强了应用的重用性和移植性。提出利用MDA元建模的方法来构建电信业务领域元模型,然后将该元模型映射为一个标准的UML Profile,从而形成基于UML2.0的增加了电信业务特征的融合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统一业务建模语言UML2.0++。提出了一种描述模型转化规则语言的方法和具体的元模型,在现有的MDA工具上实现了模型转化规则和模型转化引擎相分离的方法,增强了模型转化引擎的通用性、模型转化规则的灵活性和扩展性。(2)在业务层面,针对目前基于API的开放接口技术缺乏语义的精确描述能力,提出了实现电信网和互联网在面向服务的计算环境下语义融合的思路和方法。根据电信业务网络能力的特点,提出扩展OWL-S的具体方法。并利用本体形式化的方法来建模电信业务领域知识,结合扩展了的OWL-S,提出对电信业务网络能力服务进行语义层面的精确描述方法。(3)分析了泛在融合业务智能化的机理,提出了未来融合业务智能化机理中业务相关的上下文信息的融合处理机制,将本体建模和概率统计相结合,构建了统一的表示上下文信息的结构、语义、以及上下文元信息(如时间、可信度)的本体建模框架,来支持业务上下文信息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推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业务上下文认知模型的构建方法,并仿真验证了利用贝叶斯网络来进行不确定性上下文信息的推理方法。

李立[9](2007)在《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一代网络是一种可以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性的开放网络,代表了电信网络的发展方向。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不断涌现的新的业务需求,下一代网络在网络能力开放之后再进一步开放业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下一代网络的资源共享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然而目前对于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还很匮乏。以OGSA为代表的网格技术的出现为研究解决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问题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因此研究如何借助于网格技术解决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问题将是一个有意义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下一代网络中的资源共享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本论文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GRSM,并基于GRSM首次提出了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GRSEN,解决了下一代网络的资源共享问题。所提出的GRSEN作为GRSM的实现实例借助于网格技术将下一代网络资源统一封装成网格服务,并定义了虚拟服务和虚拟组织来解决NGN资源共享问题。采用离散数学和Z语言对GRSM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了形式化定义,从而准确描述了GRSM解决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问题的方法。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定义了GRSEN的资源模型,为GRSEN的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以及共享资源的管理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一种融合网格技术的下一代网络服务支撑环境-GOSSEN,并基于GOSSEN提出了NGN业务能力开放模型及业务交互模型,从而解决了下一代网络网络能力和业务能力以一致的方式开放的问题,进而为下一代网络的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在GOSSEN的核心组件—融合网格的增值服务执行环境(GSEE)的设计中,利用网格技术对资源共享和协同的支持,在系统过载时采用“疏导为主”的方法,将服务请求调度到有空闲处理能力的外部服务器中执行,从而解决传统NGN应用服务器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3)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软件框架的GOSSEN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区别定义系统框架和构件框架,并对这两种框架分别采用黑盒框架设计和白盒框架设计的方法。提高了GOSSEN系统的可重用性,进而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和可靠性。(4)提出了GRSEN的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SPN模型。分析GRSEN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改进的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算法—PASED算法,该算法在满足基于优先级任务调度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系统吞吐量。所提出的GRSEN任务调度系统模型和算法对通用服务网格系统也具有普遍意义。

薛海强[10](2007)在《网络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会话控制、业务适配和电信软件建模》文中指出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网络发展的方向,业务控制方式和业务提供方式是下一代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业务和传输的分离是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在下一代网络中,软交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控制传输网络,支持开放的业务开发,向用户提供灵活、丰富的业务是下一代网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支持固定网络的软交换技术已经成熟,支持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软交换技术是研究的重点,在本文中,作者深入研究了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会话控制技术、业务适配技术以及电信软件建模和分析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内容构成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可以简要归纳如下:1、在对软交换技术、移动网络业务、多媒体网络业务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创新性的提出了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会话控制模型,并在863项目“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中,采用这种会话控制模型实现了在一套软交换系统中同时支持多媒体业务和移动业务,通过了863专家组的验收。2、在深入分析移动业务呼叫控制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类似补充业务的软交换系统切换控制方式,并实现了这切换控制方式。3、深入分析了智能网基于半呼叫的业务控制方式和PARLAY全呼叫的业务控制方式之间矛盾,提出了在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中同时支持半呼叫和全呼叫两种控制模式的业务控制方式,并在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采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智能网业务和PARLAY业务的同时支持。4、和普通软件系统相比,电信系统对软件的实时性、并发行、可靠性、正确性有较高的要求,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面向数据的电信软件形式化建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分析电信软件的并发性和正确性,并采用这种方法对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会话控制模型作了形式化建模和分析。

二、基于Parlay API规范的下一代网络业务架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arlay API规范的下一代网络业务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GN多业务融合平台的典型应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课题的研究难点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下一代网络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下一代网络(NGN)
        2.1.1 NGN 概述
        2.1.2 NGN 体系结构
        2.1.3 NGN 开放业务接口技术
    2.2 Parlay X Web Service 介绍
        2.2.1 Parlay X 概述
        2.2.2 Parlay X 接口能力
        2.2.3 Web Service 概述
        2.2.4 Parlay X Web Service 业务发现
    2.3 SIP 协议
        2.3.1 SIP 会话元素
        2.3.2 SIP 会话消息
        2.3.3 SIP 协议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Parlay X 的业务层融合方案
    3.1 业务融合概述
        3.1.1 业务层融合的意义
    3.2 现有业务层融合方案及其缺点
    3.3 基于 Parlay X API 的业务层融合方案
        3.3.1 Parlay X API 在网络中的位置
        3.3.2 基于 Parlay X API 的业务层融合系统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Parlay X Web 服务的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功能需求
    4.2 总体结构设计
        4.2.1 常用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4.2.2 基于 Parlay X 的视频监控系统架构
    4.3 结构模块分析
        4.3.1 服务器模块
        4.3.2 客户端模块
        4.3.3 监控前端模块
    4.4 Parlay X 网关接口设计
    4.5 主要业务流程
        4.5.1 视频连接与实时浏览
        4.5.2 视频录制
        4.5.3 视频回放
        4.5.4 视频终止
        4.5.5 创建视频会议
    4.6 Parlay X 视频监控接口到 SIP 信令的映射
    4.7 视频会议语音交互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开发工具简介
    5.2 服务器端实现
        5.2.1 Web Service 平台接口实现
        5.2.2 SIP 信令协议接口实现
    5.3 客户端实现
        5.3.1 客户端界面实现
        5.3.2 库文件的编译
        5.3.3 连接的实现
        5.3.4 视频接收的实现
    5.4 监控前端实现
        5.4.1 视频发送实现
    5.5 系统测试
        5.5.1 测试环境
        5.5.2 互通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IMS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IMS 的下一代网络技术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2.2 IMS 产生的背景
    2.3 IMS 的体系结构
        2.3.1 IMS 网络层次结构
        2.3.2 IMS 网络组成
    2.4 IMS 业务应用主要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ARLAY/OSA 的业务生成技术
    3.1 PARLAY/OSA 发展
    3.2 PARLAY/OSA 的体系结构
    3.3 PARLAY API 框架接口
    3.4 PARLAY API 业务接口
    3.5 PARLAY API 的业务开发流程
    3.6 基于PARLAY/OSA API 实现的增值业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IMS 的移动定位业务的设计与实现
    4.1 定位业务概述
    4.2 移动定位业务功能描述
    4.3 移动定位业务总体框架设计
        4.3.1 业务整体结构设计
        4.3.2 框架结构的具体设计
    4.4 移动定位业务流程图和时序图设计
        4.4.1 业务流程图设计
        4.4.2 应用程序的时序图设计
    4.5 移动定位业务程序设计
        4.5.1 业务的程序代码
        4.5.2 业务程序的编译生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定位业务的仿真与测试
    5.1 开放业务平台
        5.1.1 开放业务平台概述
        5.1.2 开放业务平台的选取
    5.2 业务仿真软件ERICSSON NRG
        5.2.1 自动测试工具 ATT
        5.2.2 模拟器Ericsson NRG Simulator
    5.3 执行业务测试与仿真
        5.3.1 业务测试
        5.3.2 业务仿真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OSA Parlay/Parlay X下一代网络业务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NGN业务模型与Parlay/OSA开放业务架构
    2.1 NGN概念与业务体系结构
        2.1.1 NGN特点与概念
        2.1.2 NGN体系结构
    2.2 Parlay/OSA开放业务架构
        2.2.1 Parlay/OSA规范概述
        2.2.2 Parlay/OSA体系结构
        2.2.3 Parlay/OSA基本运作机制
        2.2.4 Parlay/OSA业务体系结构与业务的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
第三章 Parlay/OSA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
    3.1 Parlay/OSA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分析
    3.2 基于CORBA的Parlay/OSA实现
        3.2.1 CORBA简介
        3.2.2 Parlay/OSAAPI特点
        3.2.3 基于CORBA的Parlay API接口模型
    3.3 Parlay/OSA和Web Services技术的融合
        3.3.1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
        3.3.2 Web Services和CORBA的比较
        3.3.3 Parlay/OSA和Web Services的融合
        3.3.4 Parlay X Web Services发布、发现和绑定机制
    3.4 Parlay/OSA到Java的映射
第四章 Parlay X技术研究
    4.1 Parlay X Web Services特点
    4.2 Parlay X与Parlay API映射关系
    4.3 Parlay X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
    4.4 Parlay X Web Services与Parlay/OSA功能及调用模型比较
    4.5 Parlay X规范定义的服务及服务定义
        4.5.1 Parlay X规范定义的服务
        4.5.2 Parlay X服务定义
    4.6 Parlay X SMS业务发布、发现和绑定实例
    4.7 基于Parlay X的业务开发模型
    4.8 Parlay X的不足及应用中的改进
第五章 基于Appium-XWay下一代网络业务平台的Parlay X业务实现
    5.1 Appium-XWay业务平台研究
        5.1.1 电信应用服务器Appium-XWay
        5.1.2 业务生成环境Appium SCE
    5.2 支持Parlay X业务开发的Appium-XWay模块及组件研究
    5.3 基于Appium-XWay业务平台的Parlay X第三方呼叫业务开发实例
        5.3.1 Parlay X第三方呼叫服务及流程描述
        5.3.2 基于Appium-XWay业务平台的Parlay X第三方呼叫业务开发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软交换技术的ParlayX网关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简介
    1.2 工作总结
    1.3 论文简介
第2章 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
    2.1 下一代网络(NGN)
        2.1.1 NGN的概念
        2.1.2 NGN的基本特征
    2.2 软交换技术
        2.2.1 软交换技术特征
        2.2.2 基于软交换的NGN体系结构
        2.2.3 软交换的功能
        2.2.4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的软交换(Ark)
    2.3 NGN的业务层
        2.3.1 NGN业务模型
        2.3.2 NGN的业务特点
        2.3.3 NGN开放业务接口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技术
    3.1 非PARLAY的业务提供技术
        3.1.1 脚本技术---CPL(Call Processing Language)
        3.1.2 JAIN技术
        3.1.3 基于SIP的技术
    3.2 PARLAY API
    3.3 PARLAYX WEB SERVICE
        3.3.1 WebService
        3.3.1.1 Web Service组件
        3.3.1.2 Web Service协议栈
        3.3.2 ParlayX体系结构
        3.3.3 几个重要的ParlayX Interface
        3.3.3.1 Third Party Call
        3.3.3.2 Call Notification
        3.3.4 其他的Interface
    3.4 各种业务提供技术的比较
        3.4.1 Parlay与CPL技术的比较
        3.4.2 Parlay与JAIN的比较
        3.4.3 Parlay与SIP业务提供技术的比较
    3.5 PARLAYX与PARLAYAPI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ARLAYX网关设计
    4.1 ARK系统的业务适配层
        4.1.1 业务适配层整体结构
        4.1.2 ParlayX网关的实现分析
    4.2 WEB SERVICE实现分析
        4.2.1 Web Service的线程模型
        4.2.2 Ark软交换系统的线程模型
    4.3 PARLAYX的总体设计
        4.3.1 ParlayX网关的整体结构
        4.3.2 ParlayX两种业务模式
    4.4 WGS的设计
        4.4.1 模块设计
        4.4.1.1 WS Server
        4.4.1.2 WS Client
        4.4.1.3 Receiving Thread
        4.4.1.4 MsgDispatcher
        4.4.2 线程模型
        4.4.3 与PXA的接口
        4.4.3.1 消息头
        4.4.3.2 Model1消息体的格式
        4.4.3.3 Model2消息体的格式
    4.5 PXA的设计
        4.5.1 PXA各个模块
        4.5.1.1 PSA模块
        4.5.1.2 XProxy
        4.5.1.3 SI
        4.5.1.4 SME和SM
        4.5.2 接口
        4.5.2.1 X-B接口
        4.5.2.2 X-C接口
        4.5.2.3 X-D接口
        4.5.3 典型的交互流程
        4.5.3.1 模式一的消息序列图
        4.5.3.2 模式二的消息序列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PARLAYX平台的实现
    5.1 WSG的实现
        5.1.1 XSocketThread
        5.1.1.1 数据描述
        5.1.1.2 方法描述
        5.1.2 WS Server
        5.1.2.1 数据描述
        5.1.2.2 方法描述
        5.1.3 WS Client
        5.1.3.1 方法描述
        5.1.4 MsgDispatcher
        5.1.4.1 数据描述
        5.1.4.2 方法描述
    5.2 PXA的实现
        5.2.1 UniframeAdapter
        5.2.1.1 数据描述
        5.2.1.2 方法描述
        5.2.1.3 SI和SIManager
        5.2.2 PXAManager
        5.2.2.1 数据描述
        5.2.2.2 方法描述
        5.2.3 LifeCycleManager
        5.2.3.1 数据描述
        5.2.3.2 方法描述
    5.3 THIRD PARTY CALL接口的实现
    5.4 测试
        5.4.1 测试环境
        5.4.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致谢

(6)软交换系统中应用业务编程接口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章节
第二章 软交换系统和Parlay/OSA体系结构
    2.1 软交换技术概述
        2.1.1 软交换的设计思想
        2.1.2 软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
        2.1.3 软交换的增值业务架构
    2.2 Parlay/OSA的体系结构
        2.2.1 Parlay的标准化进程
        2.2.2 Parlay的组成
        2.2.3 Parlay与网络协议的映射
第三章 软交换系统下增值业务方案设计
    3.1 软交换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3.2 软交换系统方案设计
        3.2.1 软交换设备
        3.2.2 信令网关
        3.2.3 媒体网关
        3.2.4 协议实现
    3.3 基于应用编程接口的增值业务设计
        3.3.1 方案选择
        3.3.2 业务内容和属性设计
        3.3.3 业务模块设计
        3.3.4 关键技术——Parlay API
        3.3.5 业务开发环境选择
第四章 增值业务的实现和测试
    4.1 业务实现环境
    4.2 呼叫禁止业务软件设计
        4.2.1 基本呼叫流程
        4.2.2 业务模块详细设计
    4.3 测试及验证
        4.3.1 演示环境搭建
        4.3.2 业务功能演示
        4.3.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程序源码
个人简历

(7)NGN开放业务体系安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工作介绍
    1.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NGN开放业务体系安全问题综述
    2.1 NGN开放业务体系及相关技术
        2.1.1 NGN的基本概念
        2.1.2 NGN的开放业务体系
        2.1.2.1 NGN业务体系的角色模型
        2.1.2.2 NGN业务体系的结构模型
        2.1.2.3 NGN业务体系的资源模型
        2.1.2.4 NGN业务体系的开放性
        2.1.3 NGN的业务与业务生成方式
        2.1.3.1 NGN业务类型
        2.1.3.2 NGN业务生成方式
    2.2 NGN开放业务体系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2.2.1 NGN业务体系的安全威胁分析
        2.2.2 NGN业务体系的安全特征
    2.3 网络安全体系研究现状
        2.3.1 FGNGN
        2.3.2 GSM
        2.3.3 3GPP
        2.3.3.1 UMTS的安全原则与目标
        2.3.3.2 UMTS的安全体系结构
        2.3.3.3 IMS的安全体系
        2.3.4 Web Service的安全研究
    2.4 NGN业务体系中的安全机制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GN业务安全技术框架
    3.1 NGN业务的安全需求分析
        3.1.1 NGN业务安全需求分析流程
        3.1.2 NGN安全需求模型
        3.1.2.1 安全领域模型
        3.1.2.2 安全元素在UML Profile中的定义
        3.1.2.3 NGN网络模型
        3.1.2.4 NGN安全威胁评价
        3.1.2.5 NGN业务安全描述
    3.2 NGN业务安全技术框架的结构
    3.3 认证安全服务及安全技术
    3.4 网络链路安全服务及安全技术
        3.4.1 基于安全服务应用编程接口的安全能力提供
        3.4.1.1 基于GSS-API的安全服务
        3.4.1.2 基于NGSS-API的安全服务
        3.4.2 基于安全协议的安全能力提供
        3.4.2.1 基于IPsec的安全服务
        3.4.2.2 基于TLS的安全服务
    3.5 网络节点安全服务及安全技术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GN中基于属性访问控制的建模与形式化分析
    4.1 访问控制概述
    4.2 NGN安全访问控制机制的需求
    4.3 描述逻辑与本体描述语言简介
        4.3.1 描述逻辑
        4.3.2 本体描述语言OWL
    4.4 NGN中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及其描述逻辑模型
        4.4.1 NGN中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4.4.2 NGN中基于属性访问控制的逻辑描述与推理
        4.4.3 上下文属性的描述逻辑表示
    4.5 基于本体的访问控制策略语言
    4.6 策略判定与策略执行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4.8 参考文献
第五章 NGN开放网络能力的安全检测机制
    5.1 Parlay API及其现有安全机制
    5.2 Parlay API的可用性风险
    5.3 基于Parlay API的业务行为模式分析
        5.3.1 TC Pr/T Net的定义
        5.3.2 基于TC Pr/T Net的NGN业务建模示例
        5.3.3 对异常行为的度量
    5.4 针对Parlay API的入侵检测概述
    5.5 基于时间窗的Parlay API误用检测
    5.6 基于Parlay API调用序列的异常检测
        5.6.1 基于基本序列匹配算法的检测
        5.6.1.1 自体集合的定义
        5.6.1.2 基于自体集合的检测
        5.6.1.3 实例说明
        5.6.1.4 漏报与误报分析
        5.6.2 基于改进序列匹配算法的检测
        5.6.3 检测算法适用场景小结
    5.7 本章小结
    5.8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及业务智能化支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项目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1.4.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融合业务网络的发展和演进技术研究
    2.1.引言
    2.2.电信网和互联网在业务层面的融合历程
    2.3.未来融合业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2.4.未来的泛在融合网络的参考模型
    2.5.本章小结
    2.6.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研究
    3.1.引言
    3.2.电信网和互联网在语法层面融合的业务体系结构
    3.3.业务生成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4.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方法—模型驱动架构(MDA)
    3.5.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框架
        3.5.1.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的概念模型
        3.5.2.视点分离的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
        3.5.3.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生成方法涉及到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要点
    3.6.支持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业务的统一建模语言的构建方法
        3.6.1.电信领域的软件建模语言体系
        3.6.2.互联网领域的传统软件建模语言
        3.6.3.基于MDA的元建模体系的统一建模语言构建方法
    3.7.电信业务领域元模型的构建方法
        3.7.1.电信业务领域元模型的框架结构
        3.7.2.业务需求捕获元模型
        3.7.3.独立于具体接口技术和实现平台的抽象电信业务元模型
        3.7.4.开放接口技术相关的元模型
        3.7.5.通用能力元模型
        3.7.6.实现平台相关的元模型
    3.8.模型转化技术在业务生成中的研究
        3.8.1.MDA的模型转化原理
        3.8.2.现有的模型转化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8.3.一种改进的基于元模型的模型到模型的转化方法
    3.9.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环境构建及业务逻辑执行环境
        3.9.1.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环境(MdSCE)
        3.9.2.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过程
        3.9.3.业务逻辑执行环境(SLEE)
    3.10.模型驱动的融合业务的建模描述实例
        3.10.1.业务需求建模
        3.10.2.高层抽象的业务模型建模
    3.11.本章小结
    3.12.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语义化描述方法研究
    4.1.引言
    4.2.语义Web技术
        4.2.1.语义Web分层体系结构
        4.2.2.资源描述框架(RDF)和资源描述框架模式(RDFS)
        4.2.3.本体(Ontology)建模原理
    4.3.面向服务的计算架构和语义Web服务技术
        4.3.1.面向服务的计算架构(SOA)
        4.3.2.语义Web服务
    4.4.面向语义Web服务的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资源的统一业务架构
        4.4.1.未来的支持语义互操作的融合网络的统一业务架构
        4.4.2.现阶段业务层面支持电信网和互联网语义互操作的业务架构
    4.5.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语义化描述方法研究
        4.5.1.直接扩展ServiceProfile的方法
        4.5.2.间接的扩展ServiceProfile的方法
    4.6.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构建及形式化描述研究
        4.6.1.常用的领域本体的建模方法
        4.6.2.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
        4.6.3.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概念模型及其形式化编码
    4.7.结合电信业务领域本体的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语义化描述
        4.7.1.对OWL-S的ServiceProfile属性的扩展
        4.7.2.电信网络能力服务的ServiceModel和ServiceGrounding的描述
    4.8.本章小结
    4.9.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业务上下文本体建模及不确定性推理研究
    5.1.引言
    5.2.业务的智能化机理
    5.3.语义Web服务环境下基于MDA的智能化业务生成及执行机理
        5.3.1.语义Web应用的开发现状
        5.3.2.现有业务生成方法的局限性
        5.3.3.模型驱动的上下文感知的个性化业务生成思路
        5.3.4.语义Web服务环境下的个性化智能业务的执行机理
    5.4.业务的上下文信息本体建模方法
        5.4.1.业务上下文信息
        5.4.2.业务上下文的本体建模框架
    5.5.基于本体建模语言(OWL)的上下文信息确定性推理
        5.5.1.基于OWL语言的上下文信息推理
        5.5.2.基于用户自定义规则的上下文信息推理
    5.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不确定性推理的研究
        5.6.1.贝叶斯网络基础理论
        5.6.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业务上下文认知框架
        5.6.3.业务上下文认知模型的实验环境及仿真分析
    5.7.本章小结
    5.8.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论文的总结和创新
    6.2.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录
    A.表示师生关系的RDFS的实例
    B.扩展了电信网络能力特征参数的OWL-S ServiceProfile
    C.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专利
    期刊论文
    合作文章
    国际和国内会议论文
    专利申请
    技术报告
致谢

(9)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项目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下一代网络和网格技术概述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2.1.1.1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技术优势
        2.1.1.2 下一代网络应用服务器的基本概念及功能组成
        2.1.1.3 应用服务器的相关技术概述
        2.1.1.4 应用服务器研究概况
        2.1.2 网格技术概述
        2.1.2.1 网格定义及特征
        2.1.2.2 网格的分类
        2.1.2.3 网格体系结构
        2.1.2.4 服务网格的研究
    2.2 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研究综述
        2.2.1 网格与NGN或电信网络结合的相关研究
        2.2.2 网格形式化描述模型研究
        2.2.2.1 网格形式化框架
        2.2.2.2 EVP模型
        2.2.2.3 网格自动机
        2.2.2.4 VSP模型
        2.2.3 网格信息服务研究
        2.2.4 网格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研究
        2.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3 本章小结
    2.4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
    3.1 NGN资源共享场景举例
        3.1.1 场景一 专有数据的访问
        3.1.2 场景二 NGN业务平台之间业务资源的开放及互通
        3.1.3 场景三 用户使用NGN中共享的业务资源
    3.2 下一代网络中资源共享的需求
    3.3 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
        3.3.1 相关术语定义
        3.3.2 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
        3.3.3 融合网格的NGN资源共享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3.3.3.1 资源层
        3.3.3.2 服务层
        3.3.3.3 虚拟服务层
        3.3.3.4 虚拟组织层和用户及应用层
        3.3.4 GRSM中服务访问机制的形式规约
        3.3.4.1 形式规约与Z语言
        3.3.4.2 GRSM-SAM的Z归约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GRSM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GRSEN
    4.1 GRSEN的体系结构
        4.1.1 资源层实体
        4.1.2 服务层实体
        4.1.2.1 GOSSEN
        4.1.2.2 GEGW
        4.1.3 虚拟服务和虚拟组织层实体
    4.2 GRSEN的资源模型
        4.2.1 NGN资源模型相关研究
        4.2.1.1 网络能力资源模型
        4.2.1.2 业务资源模型
        4.2.1.3 SID
        4.2.2 GRSEN资源模型的定义方法
        4.2.2.1 GRSEN资源模型定义模式
        4.2.3 GRSEN资源集合
        4.2.3.1 网络能力资源
        4.2.3.2 业务资源
        4.2.3.3 其它资源
        4.2.4 GRSEN资源共享关系
        4.2.4.1 GRSEN三类资源的关系
        4.2.4.2 GRSEN资源与服务层NGN网格服务的关系
    4.3 GRSEN服务举例
    4.4 本章小结
    4.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GOSSEN设计研究
    5.1 GOSSEN总体结构与设计分析
        5.1.1 GOSSEN的需求定义
        5.1.2 网格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5.1.2.1 基于CORBA的Parlay技术分析
        5.1.2.2 Parlay WebService和Parlay X技术分析
        5.1.2.3 网格技术分析
        5.1.3 GOSSEN系统结构
        5.1.3.1 业务能力开放模型
        5.1.3.2 业务交互模型
    5.2 GOSSEN中基于软件框架的设计方法
        5.2.1 相关技术介绍及分析
        5.2.2 GOSSEN设计的软件工程方法
        5.2.3 GOSSEN系统框架设计方法
        5.2.3.1 GOSSEN系统框架中构件的更新方法
        5.2.4 GOSSEN构件框架设计方法
        5.2.4.1 容器构件框架设计
        5.2.4.2 调度器构件框架设计
    5.3 GSEE设计及任务调度研究
        5.3.1 GSEE系统的任务调度
        5.3.2 流程举例
        5.3.3 GSEE的SPN建模
        5.3.4 GSEE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5.3.4.1 AS的SPN模型
        5.3.4.2 仿真条件
        5.3.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GRSEN的任务调度研究
    6.1 GRSEN的任务调度
        6.1.1 GRSEN的调度系统
        6.1.2 GRSEN中基于任务优先级的任务调度
    6.2 GRSEN基于优先级任务调度的SPN模型
        6.2.1 模型建立
        6.2.1.1 SMTDS
        6.2.1.2 NMTDS
        6.2.2 SPN建模
        6.2.2.1 SMTDS的SPN模型
        6.2.2.2 NMTDS的SPN模型
        6.2.3 仿真实验
        6.2.3.1 实验的任务调度策略
        6.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4 实验结论
    6.3 基于SMTDS的SPN模型的调度算法
        6.3.1 SMTDS的SPN模型扩展
        6.3.2 Pba算法SPN模型调度策略
        6.3.2.1 PRS的调度策略
        6.3.2.2 PSQF的调度策略
        6.3.2.3 PSED的调度策略
        6.3.2.4 PASED的调度策略
        6.3.2.5 PMFCD的调度策略
        6.3.3 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6.3.3.1 响应时间计算方法
        6.3.3.2 吞吐量计算方法
        6.3.4 仿真实验
        6.3.4.1 实验一
        6.3.4.2 实验二
        6.3.5 实验结论
    6.4 GRSEN分布式任务调度系统建模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6.6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总结和创新点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网络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会话控制、业务适配和电信软件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项目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电信网络的演进和网络融合
    2.1 电信网络的演进
        2.1.1 智能网
        2.1.2 Internet的成功和对电信网络的挑战
        2.1.3 电信网络和Internet的比较分析
        2.1.4 下一代网络方面的研究
    2.2 下一代网络的结构
        2.2.1 下一代网络的组织模型
        2.2.2 下一代网络的分层模型
    2.3 固定和移动融合(FMC)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会话控制技术
    3.1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
    3.2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控制器
        3.2.1 软交换控制器软件设计思路
        3.2.2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的功能结构
    3.3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会话控制模型研究
        3.3.1 呼叫控制模型的研究现状
        3.3.2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会话控制分析
        3.3.3 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会话控制模型
        3.3.4 会话控制模型分析和比较
    3.4 切换控制技术
    3.5 业务适配技术
    3.6 本章小节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软交换系统业务适配设计
    4.1 智能网业务控制架构
        4.1.1 智能网的介绍
        4.1.2 智能网的业务提供架构
        4.1.3 智能网中的业务控制模式
    4.2 PARLAY业务控制架构
        4.2.1 PARLAY简介
        4.2.2 PARLAY网络业务接口
        4.2.3 PARLAY框架接口
        4.2.4 PARLAY中的业务控制
    4.3 软交换系统业务支持方案
        4.3.1 半呼叫和全呼叫的信令冲突
        4.3.2 半呼叫视图和全呼叫视图的媒体冲突
        4.3.3 支持全呼叫和半呼叫的业务控制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会话控制模型形式化分析研究
    5.1 形式化建模技术介绍
        5.1.1 mCRL简介
    5.2 电信软件形式化建模和分析方法
        5.2.1 面向数据的电信软件建模方法
        5.2.2 基于进程代数的软件功能性分析
        5.2.3 优缺点分析
    5.3 会话控制模型形式化建模分析
        5.3.1 会话控制模型系统定义和功能分析
        5.3.2 会话控制模型子系统划分
        5.3.3 形式化建模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附录A: 会话控制模型和协议验证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基于Parlay API规范的下一代网络业务架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GN多业务融合平台的典型应用设计与实现[D]. 唐凯凯.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2]基于IMS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D]. 王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 [3]基于OSA Parlay/Parlay X下一代网络业务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树伟.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6)
  • [4]NGN应用层接口及其在增值业务开发中的应用[A]. 杨斌. 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 2007
  • [5]基于软交换技术的ParlayX网关设计与实现[D]. 李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6]软交换系统中应用业务编程接口程序设计[D]. 戴爽.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1)
  • [7]NGN开放业务体系安全机制的研究[D]. 彭晋.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8]模型驱动的业务生成方法及业务智能化支撑技术研究[D]. 乔秀全.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9]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的研究[D]. 李立.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网络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会话控制、业务适配和电信软件建模[D]. 薛海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基于 Parlay API 规范的下一代网络服务架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