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天赋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凡教育的理解与反思

开发天赋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凡教育的理解与反思

一、开发资优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常教育的认识与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李法瑞[1](2020)在《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建设,不难发现各国都在不断优化和加强对资优学生的课程改革,从理念、目标、内容、形态、实施、设置及评价等多个维度呈现出特色。这些发展趋势,可为我国提供可借鉴方案,即改革课程与教学以满足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需求,加强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课程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讨论,构建"大—中—小"相互衔接的协同连贯课程体系。

凌琳[2](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曹慧敏[3](2020)在《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现状调研》文中研究指明资优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资优教育也是国际教育界广受关注的一个主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已经有了很多广泛且成功的尝试和实践。但在国内,受到大众数学教育的影响,社会对资优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关于资优教育的研究近几年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针对资优生的培养措施或是政策制定也十分缺乏。资优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以,提高对资优生教育的关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笔者以“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现状调查”为研究课题,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优教育政策、数学资优生相关文献等资料,以多种学习环境要素观中的共同要素多基础,参考PISA测试调查问卷等其他相关资料,编制《初中各年级数学资优生学科特征测试题》、《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测试卷筛选出具有数学资优生思维特征的学生,以这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学习环境,针对目前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吸引更多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学习环境各方面优劣并存。支架的支持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两方面所呈现的现状较好,在情境、工具方面呈现的状况一般,而资源方面呈现的状况较差,学生的资源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在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评价指标虽呈现多维化特点但侧重于可量化的结果性指标。此外,部分资优生家庭囿于“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关心程度和支持程度也比较差。2、初中数学资优生在目前的环境下情绪情感比较稳定,数学观也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数学责任感有待提高。3、大部分数学资优生因为其数学资质,有学习更丰富的数学的需求,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学生只能通过课后自主学习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学习、缺乏稳定且专业的求助对象等。4、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采取专门的措施培养数学资优生,小部分学校在培养数学资优生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措施都较简单,主要以开设加深课程为主。学校在筛选参加课程的学生时存在指标单一、方法简陋等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量化的指标。

李晓玉[4](2016)在《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文中认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资源竞争,超常教育则是培育此类人才的关键活动。作为落实超常教育根本途径的超常课程,其各环节的选取与运作的优良则直接决定超常教育的价值与成效。鉴于此,有必要全面审视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反思其不足,分析其原因,并努力寻找改进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消解潜藏于其课程内外的阻滞因素以提升超常教育质量。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超常中学生课程的对策。首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个层面审视了我国超常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设定失当,课程内容选择凡庸,课程实施组织机械化,课程评价运作程式化。其次,从价值追求、能力、文化及支持四个层面剖析了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问题存在的成因:第一,价值层面表现为学校办学宗旨的不定期悖离,超常教育特质文化的阙如;第二,能力层面表现为超常教育领域师范专业性匮乏,教师课程意识弱,工具理性过度;第三,观念层面表现为负面性应试教育观念桎梏,传统课程理念的长期束缚;第四,支持层面表现为学生课程权赋予力度不足,课程相关制度体系欠完善,办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再次,基于该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了解决超常中学生课程问题的对策:第一,在课程目标中,融问题意识与创新人格目标培养,高考、奥赛、科研目标富集并行,构建“SMARTER”上升型目标系;第二,在课程内容中,创设教研共同体,交赋教师、学生课程话语权,差异层级与能力所及相适应;第三,在课程实施中,以复式“影子培训”带动发展,盘活实施过程僵化元素的转化,开发课程实施的“三计划”辅助;第四,在课程评价中,架构多元化课程价值的理念,创设超常学生三型评价标准,建构整合式自选题目组测评。

刘达卓[5](2016)在《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数学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渗透与涌入社会系统的各个角落,人们身处数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冲击、震撼及由此带来的变革和便利,数学教育也因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诸多带有深刻社会背景与深层社会原因的数学教育问题。数学教育凸显的社会层面问题促使我们基于社会学视角审视、观照社会层面中的数学教育问题、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并尝试探究其破解之道。数学教育社会学视角是出于对社会中群体或事件的观照,是源于对人的观照,也即人文主义的观照。将数学教育研究从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进路转向到数学教育社会学,是数学教育发展进程的必然走向,是研究范式的实然探寻,是当下数学教育生态的显性诉求,是数学与数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数学教育社会学视角与观照理念的提出和相互渗透标志着数学教育研究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正逐步迈向生机勃勃的现代社会,落实到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数学教育社会学在研究领域上既可通达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又可抵达形而下的数学教育生态,是衔接、平衡、关联、贯通这两极的现实枢纽。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在考察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路径、现状及问题困境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出了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通过运用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解读数学教育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其教与学困境的破解之道。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结论与创新之处简述如下:第一,以溯源数学教育发展渊源、梳理数学教育发展脉络和树立数学教育呈现的问题意识为基点,回顾国外数学教育研究路径,探究国外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渊源、问题与成果;同时厘清我国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萌发,审视我国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继续研究的空间。第二,以问卷、访谈、观察、案例分析为"多维互证",从诸多问题中选取对数学的认知、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涉和数学对人和国家的意义这三类最常见、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展开透视、分析、解读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其中有些问题,可以从数学教育哲学视角来解读;但数学教育哲学更多立足于哲学思辨和本体论研究,不能给予恰适公民阶层理解的解读和践行的路径,数学教育哲学的立场更适合数学教师或数学教育研究者层次理解。我们提出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正是对社会阶层中大多数群体或事实,尤其想观照到弱势群体、小众群体或个体成员在数学教育中呈现的问题意识,通过自下而上,由"点"及"线"再及"面"的观照,来深入厘清数学在社会层面的渗透与影响,以及社会层面的群体和事件对数学及其数学教育的影响。在对诸多问题透视和问题澄明下,提出数学教育社会学是观照与破解当下我国数学教育教学领域中诸多问题的新视角。第三,建构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就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理论意义进行澄清。澄清与进一步明确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哲学作为内部理论基础,给数学教育社会学提供了丰富、厚重、深刻与深邃的理论底蕴。澄清与进一步明确科学知识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作为外部理论基础,分别给予数学知识和数学课程以理论支撑,科学知识社会学是数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源泉,教育社会学是数学课程社会学的理论源头。第四,就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展开论述。初步从数学教育最为关切的三个层面:知识、课程、教与学入手展开。数学学科以知识立足,以课程作为传播载体,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以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的学习、成长与进步为关键要素来决定数学传承和发展。第五,基于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解读数学教育问题。数学教育公平问题、大众数学教育、数学资优生教育、数学学习困难生教育、数学教育目标分层等热点难点问题,安置在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系统、深入地观照、审视和解读。第六,提出一个"人文主义观照"的思想意识,人文主义观照也即是社会学视角的开启和回应,以期基于此来审视与破解数学教育中呈现的诸多问题困境。经比较研究、分析可以得知当下数学教育呈现的诸多问题(如数学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方式等)的根源不在于数学知识本身难易,而在于数学教育思想意识层面的缺失。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召唤我们找寻人文主义观照,进而从思想根源上破解此困境。窥其全貌来看,本研究致力于初步建构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所建构的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能深层次阐释和解读数学教育呈现的诸多问题;而"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能为当下数学教育诸多困境提供一条崭新的破解之道。本研究是困惑于原有理论不能深入、系统、全面地解读一些当下数学教育问题,在长期实践、思考、调研和层层论证下提出新理论以求突破;但本研究以及研究所得尚处于初创阶段,从而这些都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与不断完善。

付艳萍[6](2016)在《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是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核心问题,并提出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主要是高中阶段)机制。如何推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资优教育是面向资优生提供的适合其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的教育。鉴于其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资优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框架。这对于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发现,在理论层面,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先后历经三大资优教育范式,包括资优儿童范式、才能发展范式与适才教育范式。三大范式在资优的认识、教育目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策略上存在差异。资优教育范式的不断演进,推动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政策层面,通过纵向分析不同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资优教育政策发现,按照政策价值取向的不同,这些政策经历关注期、摇摆期、稳定期与深化期四大发展阶段。横向来说,联邦及各州政府制定了全面的资优教育政策,其内容包括资优生识别、教育教学服务、财政资金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管理与服务等五个方面,这为高中资优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体现美国政府对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重视。实践层面,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校内外机构的结合。其中,资优高中是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包括传统的私立精英高中、作为老牌名校的考试高中以及方兴未艾的州长高中。此外,其他一般高中的AP课程、IB课程与双注册项目,以及社会机构实施的暑期学校、网络教育项目与校外竞赛等资优教育项目,是高中资优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具体实践而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教师资源、经费来源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总之,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来自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然而,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方面的问题。首先,美国高中资优教育面临着社会范围内对于其合理性、教育形式、招生标准与教育效果的争议;其次,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育对象较为单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受标准化改革影响等问题。深入分析发现,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文化传统、教育思想、政治立场以及价值取向等。总之,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实现了理论、政策与实践三大层面的协同并进,具有明确的国家利益导向,并获得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特别是,尽管饱受国内社会舆论的争议,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始终在包容中寻求发展,这对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我国高中资优教育的未来发展建议,具体包括:建构高中资优教育的合理性认知,肯定示范性高中的存在价值;政府承担主要职责,从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建立与教育研究者的沟通联系入手,为推动高中资优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寻找改进高中资优教育实践的多方面路径,包括拓宽资优教育范围、采取多元化选拔标准、提供丰富的课程以及加强资优教师的能力建设;鼓励校内外教育力量的协同参与,构建四位一体的资优教育支持体系;高中资优教育应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联系,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普通教育发展,引领全民优质教育。

闫东[7](2016)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未来社会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能力突出而且天赋出众的孩童可以获得自己潜力被充分挖掘的机会。中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建构和渴求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地步。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强调对于民族的进步来讲,创新是灵魂,也为兴旺发达源动力,更是民族不断前进的基本保障。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彻底变更了人类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方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信息的掌握,人们的渠道都愈加的多样化,教育原本在空间上所受到的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学习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可以确信的说教育界原本所采取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迈入革命性的巨变时代,教育模式将和网络、信息技术等诸多的新科技结合在一起,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快速前行。现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长期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忽视创新,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底蕴、背景下缺乏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即缺乏培养学生方面的方法创新。因此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质减负,解放学生,让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凸显重要。本文围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构而展开,主要包括:(1)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构的相关研究(2)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3)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会有如下几点结论:(1)对于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逻辑上的起点主要是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个性飞扬;解放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解放教师,让学生学的有效。(2)层级互动式教学的思想构建于社会学和哲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上。“问题导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层级互动、课堂展示、学习报告、问题解决”与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认识论高度符合,也和我国的知行学说相符合。无论是自主,还是合作,都与知识建构这一基本理论相符合。“展示突破”与多元智力理论彼此符合;“学习报告、问题解决”符合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的相关学习理论。分析“层级互动”这一模式,其对社会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予以了充分的体现。(3)对问题导引、学案导学所对应的生产方式予以综合化的运用,借助于此,帮助师生减负,帮助学生实现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主题可以描述为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产出效益予以提高,借助于此,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在理论上,其建构的基础包括了哲学、社会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依托于层级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展开。(4)层级互动式教学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提质减负,而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关注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没有互动共做。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强化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和实验思维两种模式,对教学环节注重展示和探究与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说不但与数学教学的学科特征相符合,同时也和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从理论层面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选择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授课,极具可行性。(5)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教学实践对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予以检验。实践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显着,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初步验证了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守的基本策略之一。分析本研究,其主要的创新点可以描述为(1)模式创新: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具有可操作性;(2)管理创新: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即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项瑞芳[8](2016)在《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着力于解决如下两个问题:初中阶段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称为是资赋优异初中生?如何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首先本研究以“千鸟格经纬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文来初中2010级、2011级和2012级3个年级6个课程实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行动中进行的量的研究的方式,对课程实验班选拔出的262名学生进行甄别,找出符合资赋优异基本要求的学生242人;接着将对学生资赋优异的甄别和资优行为的甄别统合起来,从培养的角度对这242名学生进行分层分类——依据学生资优行为的表现程度将学生划分为资优生、扩大的资优生和低成就者三个层次;依据学生的资赋优异类型将学生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资赋优异类型;以此形成“三层次四类型”的分类分层甄别模型。其次,在“三层次四类型”甄别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本研究以“资优三合充实模式”培养理论为基础,一方面借鉴其中的分层培养理念,选择成熟的分层培养理论,对资优行为表现在“三层次”的学生分别实施三种不同的培养策略:资优生的培养采用导师制策略;低成就者的培养采用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扩大的资优生的培养则采取导师制和积极的认知干预相结合的策略,这是鉴于扩大的资优生进可成为资优生退则变成低成就者的考虑。另一方面,借鉴其中的专项训练策略,以弥补缺失的“资优因子”为目标,以创造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注度水平,提出针对“四类型”资赋优异学生实施“四水平”的专项训练。因此,最终探索出“三层次四水平”的培养模型,能够有效针对“三层次四类型”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最后,本研究以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2012级的12名低成就者为例,以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为指导理论,采用在行动中进行质的研究的方式,从“作文”和“获得任课教师的表扬”两个角度,对12名低成就者实施一个半学期的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证明,此培养策略在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低成就者中实施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帮助低成就者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可用于提高低成就者群体的资优行为表现程度。

柴子佳[9](2015)在《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研究 ——以学而思教育培训机构课程为例》文中认为教育应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不同资质的学生常常无法获得差异化的教育。资优教育因受教育资源限制加以政治和伦理方面的考虑,常被人冠以“有违公平”的头衔,其发展的过程中充满着争议和波折。在我国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明确提出“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义务教育中的学校教育目标与培养尖端人才的目标显然是不同的,各国都重视资优教育,推出资优教育的法律政策、设立专门的培养机构、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等。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数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尖端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探索小学数学资优教育的发展途径,无论对于国家培养尖端人才还是对于资优生个人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情。对小学数学资优生的课程进行研究,解决小学数学资优生教育的最基本问题。本研究以资优教育理论为基础,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选取一个资优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超常儿童培养课程》进行研究,该课程体系较完整、课程使用者较多。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法,以该课程的内容及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分析课程内容所体现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任务水平及与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对课程内在结构进行解剖。最后,得出了该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的整体设计特点,即基本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出资优教育特色;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渗透,内容设计采用加速充实制,课程任务水平较高;在体系结构上,具有整体性,课程教材体系具有开放性。同时,该课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课程中未能体现教育性原则,教育目标体系不健全,重思维轻实践导致学习形式单一以及教师用书的功能性不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小学资优生课程开发的建议。首先建议形成小学数学资优教育目标体系,确立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立多维度的课程目标,再按照课程目标细化教学目标,规范目标的表述;第二,在现有数学资优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调整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开放与创新,建议以“综合与实践”模块为载体贯彻教育性原则;最后,实现信息技术与资优课程资源的统整。

张凡[10](2014)在《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聚焦于大学阶段,而且还延伸到了中小学阶段。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基石,承担着培养学生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所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北京市十所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验学校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课程设置的价值点以及问题,从而得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的基本点和可通用的框架体系。本文通过对十所学校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实施对象与方式、课程体系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课程设置类型主要有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课程设置的特点主要有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大学先修课、与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程、翱翔计划课程等特点;对其中两所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设置多样化程度较高、教师自由度大,但也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偏重学科导向、教师自编教材有较大局限性、各教育阶段课程衔接不够充分、资源和人力需进一步提升等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缺乏相应的教师培训系统等。立足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构建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原则、结构体系与实施建议。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应遵循适恰性、多样性、结构性、区分性、发展性原则;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综合特色类课程,相应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发展、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综合素质。

二、开发资优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常教育的认识与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资优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常教育的认识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3)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尖端人才对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
        1.1.2 大众数学对数学资优生的影响
        1.1.3 我国学生的高层次数学认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2 研究目的
        1.2.1 呈现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学习环境现状,并尝试寻找背后的原因
        1.2.2 发现初中数学资优生在现有环境下的困惑和需求
        1.2.3 尝试提出改善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的相关建议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数学资优生
        2.1.2 学习环境
    2.2 资优生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加德纳多元智力说
        2.2.2 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能学说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数学资优生特征
        2.3.2 资优教育相关的政策、法案
        2.3.3 资优生甄别机制
        2.3.4 资优教育课程类型
        2.3.5 资优教育教师培训
        2.3.6 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分析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访谈法
    3.5 研究工具设计
        3.5.1 《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编制及使用说明
        3.5.2 《初中各年级数学资优生学科特征测试题》编制及使用说明
        3.5.3 问卷信度分析
        3.5.4 问卷效度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分析
        4.1.1 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支架分析
        4.1.2 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资源分析
        4.1.3 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分析
        4.1.4 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分析
        4.1.5 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工具分析
        4.1.6 教师对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学习评价分析
        4.1.7 初中数学资优生家庭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分析
        4.1.8 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综合分析
    4.2 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感受分析
        4.2.1 初中数学资优生情绪情感分析
        4.2.2 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态度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建议
    5.3 研究不足
附录A 初中各年级数学资优生学科特征测试题
附录B 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表2-1和表2-2参考文献罗列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超常教育课程开展具有必要性
        2.超常教育课程开展具有可行性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概况
        3.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超常中学生
        2.超常中学生课程
一、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后果
    (一)课程目标设定失当
        1.应试观念呈现递增发展趋势
        2.缺乏深入而延续的前瞻性空间
    (二)课程内容选择凡庸
        1.课程内容缺乏学科间的视域融合
        2.课程文本缺乏差异关照的层次感
    (三)课程实施组织机械化
        1.“思维经济”的泛化实施观
        2.基于工具理性的机械组织
    (四)课程评价运作程式化
        1.与普通教育评价模式划一
        2.各学科课程评价模式趋同
    (五)以上四类问题持续的后果
        1.国家层面:国际朝野竞争力难以提升
        2.学校层面:超常学校教育成效难凸显
        3.家庭层面:教育效果无法触及期望域
        4.学生层面:削弱自身期望价值的实现
二、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问题的归因
    (一)价值追求层面:悖离初衷,片面追求
        1.学校办学宗旨的不定期悖离
        2.超常教育特质文化的阙如
    (二)能力层面:修业不专,意识薄弱
        1.超常教育领域师范专业性匮乏
        2.教师课程意识弱,工具理性过度
    (三)观念层面:应试根深,传统深种
        1.负面性应试教育观念桎梏
        2.传统课程理念的长期束缚
    (四)支持层面:赋权受限,制度失范,资源不足
        1.学生课程权赋予力度不足
        2.课程相关制度体系欠完善
        3.办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
三、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课程目标的超越:渗透性、战略性、上升性
        1.融问题意识与创新人格目标培养
        2.高考、奥赛、科研目标富集并行
        3.构建“SMARTER”上升型目标系
    (二)课程内容的超越:融合性、动态性、契合性
        1.创设教研共同体,推动师师视域有机融合
        2.动态式赋权:交赋教师、学生课程话语权
        3.层层突破式:差异层级与能力所及相适应
    (三)课程实施的超越:专业性、互通性、辅助性
        1.以复式“影子培训”带动发展
        2.盘活实施过程僵化元素的转化
        3.开发课程实施的“三计划”辅助
    (四)课程评价的超越:多元性、标准性、自主性
        1.架构多元化课程价值的理念
        2.创设超常学生三型评价标准
        3.建构整合式自选题目组测评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学生1访谈提纲
    附录 2:学生2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数学"发展新阶段的诉求
        (二) 数学教育发展进程的实然走向
        (三) 数学教育凸显的问题意识
        (四) 多重身份对数学教育的审视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相关概念辨析
    四、研究思路、方法、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历史回顾: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史与思
    一、国外数学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渊源
    三、国外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
    四、国内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萌发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继续研究的空间
第二章 问题透视: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实然探寻
    一、问题透视
        (一) 问题一:各个群体对数学认知现状问卷调查
        (二) 问题二:数学与社会关涉的深度访谈
        (三) 问题三:数学与人、国家关涉的问卷调查
        (四) 研究者澄明:呼唤最本真的认知回归
    二、理想的数学认知
        (一) 数学家们对数学的论述
        (二) 各个群体的数学认知
        (三)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作为
    三、数学与社会的关涉
        (一) 数学知识与社会
        (二) 数学领域与社会
        (三)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作为
    四、数学素养的意义
        (一) 数学素养对人的意义
        (二) 数学素养对国家的意义
        (三)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作为
    五、小结
第三章 理论建构:数学教育社会学
    一、理论建构
        (一) 意义诠释
        (二) 理论框架
    二、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
        (一) 数学发展脉络
        (二) 现代数学哲学渊源与成果
        (三)后现代视域下的数学哲学
        (四) 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关涉
    三、数学教育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
        (一) 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
        (二) 欧内斯特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
        (三) 郑毓信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
        (四) 数学教育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关涉
    四、科学知识社会学与数学知识社会学
        (一) 知识社会学
        (二) 科学知识社会学
        (三)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数学知识社会学的关涉
    五、教育社会学与数学课程社会学
        (一) 教育社会学
        (二) 教育社会学对(数学)课程社会学的影响
        (三) 教育与社会
    六、小结
第四章 基本观点:知识、课程、教与学
    一、数学知识社会学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对象、性质与关联范畴
        (三) 理论坐标系
        (四) 数学知识合法化的标准:谁主沉浮
    二、数学课程社会学
        (一) 数学课程与社会功能
        (二) 数学课程与道德教化
        (三) 数学课程与意识形态
        (四) 数学课程与社会分层
    三、数学教与学
        (一) 数学的科学与人文属性
        (二) 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 数学的教与学
    四、小结
第五章 理论聚焦:数学教育公平及小众、大众数学教育
    一、数学学科与教育公平性探究
        (一) 数学学习与遗传因素
        (二) 数学学习与地区差异性
        (三) 数学学习与家庭背景
        (四) 数学学习与师资水平
        (五) 数学学习的其它相关因素
    二、数学资优生教育
        (一) 关于数学能力、数学资优生和数学资优教育
        (二) 资优生及数学资优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三) 数学资优生案例分析
    三、小众数学教育
        (一) 数学学习困难生数学教育
        (二) 小众数学教育
        (三) 女性数学教育
    四、大众数学教育可行性论证
        (一) 学习的真谛
        (二) 数学家学习成长路径分析
        (三) 数学教育+兴趣+努力=数学成绩
    五、小结
第六章 破解困境:人文主义的观照
    一、人文主义
        (一) 溯源
        (二) 钩沉
        (三) 融合
    二、人文主义差异下的数学学习差异性探究
        (一) 数学文化差异
        (二) 数学理念差异
        (三) 数学学习状态差异
        (四) 呼唤人文主义观照
    三、人文主义观照下的数学教育走向
        (一) 人文主义观照的意义
        (二) 人文主义观照下的教育走向
        (三) 人文主义观照下的数学教学举措
    四、小结
第七章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社会学的取向
        (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数学认知
        (二) 社会学视角下的数学问题
        (三) 社会学视角下的其他问题
    二、社会的呼唤:数学教育社会学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呼唤
        (二) 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 资优与资优生
        (二) 资优教育
        (三) 高中资优教育
    三、高中资优教育研究的述评
        (一) 关于资优教育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资优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 关于资优教育实践的研究
        (四)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范式演进
    一、资优儿童范式
        (一) 智力水平
        (二) 分轨教学
    二、才能发展范式
        (一) 特殊才能
        (二) 多元因素
        (三) 资赋与才能
    三、适才教育范式
        (一) 学习需求
        (二) 反应干预教学
    四、不同范式差异比较
        (一) 资优认识
        (二) 教育目的
        (三) 教育对象
        (四) 教育策略
第三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政策变迁
    一、资优教育政策的阶段性发展
        (一) 关注期(1931-1964)
        (二) 摇摆期(1965-1982)
        (三) 稳定期(1983-2000)
        (四) 深化期(2001-至今)
    二、资优教育政策的内容
        (一) 资优生的识别
        (二) 教育教学服务
        (三) 财政资金支持
        (四) 教师专业发展
        (五) 管理与服务
    三、资优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 重视资优教育发展
        (二) 政策内容较为全面
        (三) 各州政策存在差异
        (四) 积极回应理论研究
第四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实践现状
    一、高中资优教育的实践机构
        (一) 高中资优教育机构概述
        (二) 资优教育的专门学校:资优高中
        (三) 具有资优教育项目的教育机构
    二、高中资优教育的实践内容
        (一) 教育目标
        (二) 招生选拔
        (三) 课程教学
        (四) 教师资源
        (五) 经费保障
    三、高中资优教育的实践特点
        (一) 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二) 富有挑战性的教育
        (三) 全方位的政府支持
        (四) 校内外机构相结合
第五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中资优教育的社会争议
        (一) 合理性的争议
        (二) 教育形式的争议
        (三) 招生标准的争议
        (四) 教育效果的争议
    二、高中资优教育的内部问题
        (一) 教育对象较为单一
        (二) 教育质量存在差异
        (三) 标准化改革的影响
第六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传统
        (一) 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
        (二) 个人主义与多元文化
        (三) 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
    二、教育思想
        (一) 进步主义与资优教育
        (二) 要素主义与资优教育
    三、政治立场
        (一) 两党执政理念的对立
        (二) 教育政策取向的摇摆
        (三) 教育政策实施的趋同
    四、价值取向
        (一) 公平与卓越的矛盾
        (二) 公平与平均的误读
        (三) 超越矛盾与误读
第七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 实现理论政策实践的并进
        (二) 体现明确的国家利益导向
        (三) 需要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
        (四) 在争议与包容中寻求发展
    二、我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 树立高中资优教育的合理性认知
        (二) 政府承担责任并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 改进资优教育实践的多方面路径
        (四) 校内校外教育力量的协同参与
        (五) 以资优教育引领全民优质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尚待发展
        (二)新一轮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有关问题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二)国外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国外普通高中数学创新人才培养给我们的启示及思考
        (四)简析当前国内外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问题
        (一)探析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构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三)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目的、价值及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一、“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的内涵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特征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动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自主性特征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合作学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现实依据
第三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要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图
    五、学生主体地位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六、教师主导作用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七、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运行保障
        (一)内部保障:小组成为动车,自主走向管理
        (二)外部保障:彰显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小组考核评价方案及评价细则
        (三)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基本架构
    八、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
    九、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程建构假设
        (一)国内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现状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建构假设
第四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目的
        (一)实践总体目标
        (二)实践具体目标
    二、实践设计
    三、实践实施
        (一)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三大战略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推进策略
    四、实验班教学案例评析
    五、实践效果
        (一)实践数据分析
        (二)问卷测量分析
        (三)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六、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检验
    七、结论与反思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类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二、英文文献类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8)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
        1.1.2 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1.1.3 理论存在的“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要求
        1.1.4 现实中资优教育的实践探索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行动中进行的综合研究
        1.5.2 研究设计:五阶段行动研究
        1.5.3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文献回顾与述评
        2.1.1 “资优”的定义及述评
        2.1.2 资优生的特质及述评
        2.1.3 低成就者介绍及述评
        2.1.4 资优生的甄别述评
        2.1.5 资赋优异学生培养理论模型及培养策略述评
    2.2 实践探索现状与述评
        2.2.1 世界各国(地区)资优教育推行现状与述评
        2.2.2 我国大陆资优教育推行现状与述评
第三章 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基本情况
    3.1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原因分析
        3.1.1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教育理念
        3.1.2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基础保障
    3.2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甄别及课程体系
        3.2.1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甄别现状
        3.2.2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课程设计策略
        3.2.3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课程体系架构
        3.2.4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3.3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实践探索的特点
        3.3.1 甄别程序标准化、甄别内容多元化
        3.3.2 “压缩+拓展”的课程体系设计符合资优生培养策略
        3.3.3 培养模式符合“资优三合充实模式”理论的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分类分层研究
    4.1 资赋优异初中生分类分层的提出
    4.2 资赋优异的甄别与资优行为的甄别
        4.2.1 被试情况介绍
        4.2.2 甄别工具
        4.2.3 资赋优异的甄别及资优行为的甄别
    4.3 “三层次四类型”的分类分层
        4.3.1 资赋“四类型”
        4.3.2 资优行为“三层次”
        4.3.3 “三层次四类型”的甄别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研究
    5.1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的提出
    5.2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的内涵
        5.2.1 “三层次”培养策略
        5.2.2 “四水平”专项训练
        5.2.3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
    5.3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理念在课程实验班的贯彻实施
        5.3.1 分层培养理念的贯彻实施
        5.3.2 导师制培养策略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5.3.3 专项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指导下的初中低成就者的培养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情况介绍
        6.2.2 干预方法
    6.3 研究过程及结果
        6.3.1 第一阶段的干预过程及结果
        6.3.2 第二阶段的干预过程及结果
        6.3.3 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变化
    6.4 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讨论
    7.3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各科“菜单式作业”
    附录1.1 语文“菜单式”作业样卷
    附录1.2 数学“菜单式”作业样卷
    附录1.3 英语“菜单式”作业样卷
附录2 甄别工具
    附录2.1 瑞文标准智力测验(略)
    附录2.2 创造性倾向测试
    附录2.3 学习动机量表
附录3 班主任工作手记
    附录3.1 青春有意,对话有情——迫在眉睫的青春期亲子交流
    附录3.2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资优生的品行教育与个性发展案例分析
附录4 研究者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邮件往来
    附录4.1 研究者与学生的沟通
    附录4.2 研究者与家长的沟通
    附录4.3 研究者与教师的沟通
附录5 访谈提纲
    学生访谈提纲一
    教师访谈提纲一
    学生访谈提纲二
    教师访谈提纲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研究 ——以学而思教育培训机构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资优和资优生
        1.2.2 数学资优生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国内外资优教育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资优”研究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2.2 国外资优教育研究现状
        2.2.1 多元资优教育观
        2.2.2 资优教育课程理念
        2.2.3 资优教育课程模式
        2.2.4 资优教育课程开发
        2.2.5 资优教育课程实施
    2.3 国内资优教育研究现状
第三章 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3.1 资优教育理论基础
        3.1.1 资优教育三个维度的争议
        3.1.2 本研究的理论取向
    3.2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
第四章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案例研究
    4.1 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案例的选择
        4.1.1《超常儿童培养课程》介绍
    4.2 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案例研究框架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内容
        4.2.3 技术路线
    4.3《超常儿童培养课程》课程内容研究
        4.3.1 《超常儿童培养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4.3.2 《超常儿童培养课程》与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比较
        4.3.3 《超常儿童培养课程》课程任务水平分析
        4.3.4 《超常儿童培养课程》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内在一致性
    4.4《超常儿童培养课程》的内在结构研究
        4.4.1.学生用书
        4.4.2 教师用书
第五章 研究结论
    5.1 引言
    5.2 整体课程设计特点
        5.2.1 落实基本数学素养培养要求,体现资优课程特色
        5.2.2 多种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整合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5.3 课程内容特点
        5.3.1 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概括
        5.3.2 内容设计采用加速充实模式
        5.3.3 高认知水平的课程任务
    5.4 体系结构特点
        5.4.1 整体性
        5.4.2 教材体系的开放性
    5.5 有待改善的不足
        5.5.1 未能充分体现教育性原则
        5.5.2 教育目标体系不健全
        5.5.3 重思维能力轻实践能力
        5.5.4 教师用书功能性不足
第六章 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开发的建议
    6.1 关于资优课程目标的建议
        6.1.1 确立小学数学资优生的培养目标
        6.1.2 依据培养目标确立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6.1.3 按照课程目标的维度细化教学目标
    6.2 关于课程内容的建议
        6.2.1 坚持资优课程内容选择的开放与创新
        6.2.2 优化资优课程内容组织结构,丰富资优生的学习体验
    6.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地域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1.2.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培养的意义
        1.2.2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的意义
        1.2.3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相关概念
        1.3.2 国内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本研究基本概念界定以及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拔尖创新人才
        2.1.2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2.1.3 课程
        2.1.4 课程设置
    2.2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理论依据
        2.2.1 创新人才观
        2.2.2 现代课程观
    2.3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
        2.3.1 重新回归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德育内容
        2.3.2 强化早期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创新
        2.3.3 国家课程方案的空间和弹性提供了机会
3 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
    3.1 十所学校课程设置概况
        3.1.1 北京市早期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设置情况表
        3.1.2 课程设置类型
        3.1.3 十所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3.2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任教教师的访谈与分析
        3.2.1 访谈内容
    3.3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3.1 课程偏重学科导向
        3.3.2 教师自编教材存在较大局限
        3.3.3 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不够充分
        3.3.4 课程设置的个性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3.3.5 资源和人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3.4 问题之原因分析
        3.4.1 缺乏相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3.4.2 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标准
        3.4.3 缺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培养系统
4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构建与实施建议
    4.1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
        4.1.1 适恰性:课程内容加深、拓广以及独立探究
        4.1.2 多样性:认知、情感与能力的兼顾
        4.1.3 结构性:课程结构的关联与内化
        4.1.4 区分性: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原则
        4.1.5 发展性: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及未来发展
    4.2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建构
        4.2.1 课程设置考虑因素
        4.2.2 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4.3 实施建议
        4.3.1 基础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4.3.2 拓展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4.3.3 研究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4.3.4 综合特色类课程实施建议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开发资优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常教育的认识与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 李法瑞.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04)
  • [2]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3]初中数学资优生学习环境现状调研[D]. 曹慧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 李晓玉. 渤海大学, 2016(08)
  • [5]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D]. 刘达卓.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6]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D]. 付艳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7]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闫东. 西南大学, 2016(01)
  • [8]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D]. 项瑞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小学数学资优生课程研究 ——以学而思教育培训机构课程为例[D]. 柴子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10]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 张凡. 首都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开发天赋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对超凡教育的理解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