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腈润滑剂分子结构与摩擦学性能的关系

磷腈润滑剂分子结构与摩擦学性能的关系

一、Relationship betwee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phosphazene lubricants(论文文献综述)

郭玉梅,谈莉,杨红梅,李久盛,曾祥琼[1](2021)在《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的润滑特性》文中认为以无金属酞菁复配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制备一种环境友好型润滑油添加剂,采用SEM、FTIR、Raman、TGA验证其结构。采用UV-Vis考察其在偏苯三酸酯TM320基础油中的分散性,发现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分散稳定性好。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MS-10A评价其在偏苯三酸酯TM320基础油中的润滑特性,结果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摩擦因数和磨斑直径分别较纯基础油下降了25.3%和24.1%。通过XANES和SEM-EDS分析发现,摩擦表面的摩擦膜由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组成,表明可能是酞菁的强配位空穴和胺边缘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强吸附协同增效,使其在摩擦过程中能在摩擦副表面快速形成有效的界面润滑膜。

马琳,鲁昱,靳亚英,李文倩,凡明锦[2](2021)在《胆碱杂环二酸离子液体水润滑添加剂的制备及结构-性能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以胆碱和杂环二酸为原料,在去离子水中原位制备了添加剂[Ch]2[Hdc],并研究了它们的摩擦学性能、腐蚀性、水生生物毒性与分子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水溶液的运动黏度随着水中生成的[Ch]2[Hdc]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当[Ch]2[Hdc]的分子结构对称性较低、极性较大时,水的黏度增加值相对较大.这是由于添加剂分子极性较大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导致溶液的黏度增幅更大.摩擦学性能测试发现,当[Ch]2[Hdc]的浓度相对较低时,水溶液的减摩抗磨性能与[Ch]2[Hdc]分子在摩擦副表面的吸附能力有关,分子极性较大,吸附能力较强的[Ch]2[Hdc]可在摩擦副表面形成更为牢固的润滑保护膜,因而能有效改善水的减摩抗磨性能,反之则不能.当[Ch]2[Hdc]的浓度相对较高时,水溶液的减摩性能与其黏度呈反相关关系,抗磨性能则与其黏度呈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润滑剂黏度相对较大时,其内摩擦力较大,因而表现出较高的摩擦系数,即较差的减摩性能;然而,黏度相对较大的润滑剂则可以在摩擦副表面形成更为牢固的润滑保护膜,因而表现出较低的磨损体积,即较好的抗磨性能.腐蚀试验结果表明,[Ch]2[Hdc]可显着降低水对金属基底材料的腐蚀性.毒性试验显示[Ch]2[Hdc]对绿藻和海虾毒性远远小于传统离子液体L-B104.

丁隆新,常伟豪,袁小亚,郑旭煦[3](2021)在《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环境友好型材料,石墨烯超薄的片层结构、出色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高温和自润滑等性能使其在润滑油领域备受关注。综述石墨烯、功能化石墨烯(各种有机分子对石墨烯的共价和非共价修饰)和石墨烯与其他纳米粒子(氟元素、金属单质、金属化合物等)的复合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石墨烯的物理摩擦吸附膜、摩擦化学膜、自修复效应、复合材料滚珠效应等抗磨减摩机制;指出石墨烯添加剂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不同制备方法或不同功能化的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最佳掺量及抗磨减摩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结构的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在不同工况和不同润滑域中的抗磨减摩性能和机制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石墨烯、功能化石墨烯、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设计研究较少;提出石墨烯添加剂研究的发展方向,如建立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结构与抗磨减摩性能关系的大数据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等模型对新型高性能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的分子结构进行理论设计和可控合成。

古现豪[4](2021)在《镍—羟基硅酸镁—二硫化钼复合润滑涂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改善一种润滑耐磨涂层的摩擦学性能为目的,通过对涂料配方以及制备工艺的改良,制备出一种低摩擦系数、耐磨的新型固体润滑涂层,研究了该新型复合固体润滑涂层的摩擦学性能,分析了涂层减摩抗磨机理。首先,在已有配方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润滑相(羟基硅酸镁,MSH)和填料(纳米Ni)优化固体润滑涂料,结果发现:纳米Ni的添加使得涂层摩擦系数下降,适量的MSH能够增加涂层的耐磨性,且Ni和MSH在减摩抗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等设备对摩擦区域进行形貌和成分表征,对固体润滑涂层的磨损机制和减摩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添加纳米Ni后磨屑呈薄片状,磨屑更容易在对摩件表面形成转移膜,主要的磨损形式为循环应力造成的滑动表面疲劳和粘着磨损。通过改进基材表面预处理工艺和涂层固化工艺对固体润滑涂层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基材粗糙度对涂层的耐磨性有影响,当基材经1000目金相砂纸打磨后,涂层耐磨性较好;固化温度为220℃时能够有效改善涂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测试了改进后涂层的特性(形貌、厚度、粗糙度、附着力),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研究了不同转速、载荷下涂层的摩擦学性能,得出结论:转速为500rpm、载荷为2N时,涂层表现出最佳的摩擦学性能。最后探究了贮存时间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涂层在经过168h和360h的室温贮存后,其润滑性能与耐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综上所述,镍和羟基硅酸镁的添加可以提高复合固体润滑涂层的摩擦学性能,对于二硫化钼复合固体润滑涂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实际应用意义。

贾丹[5](2021)在《润滑材料数据库平台设计及机器学习性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对高品质润滑油的需求量占润滑油总需求量正逐年上升,而高品质润滑油的设计及开发技术严重依赖国外,自主研发面临很大困难。在润滑油产品的开发与改进中,性能检测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国润滑油性能评价主要依靠经验或大量实验与数据分析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润滑油的设计与开发周期,致使润滑油发展十分缓慢。将材料数据库与机器学习相结合是润滑材料研发的新方法,为润滑油的性能快速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于提升装备运行可靠性以及指导润滑油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润滑油及其添加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括试验测试与模拟计算等多样化数据存储与分析数据库,建立数据的自动录入、检索,模拟计算及性能预测一体化数据平台;基于分子模拟计算,分析润滑油及其添加剂分子的结构参量与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确定润滑油分子参量对摩擦学性能和热氧化性能的影响权重,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润滑油分子结构-性能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润滑油热氧化性能和摩擦学性能预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并提出了一种精确、稳定的性能预测集成学习算法,通过将润滑材料数据库与机器学习相结合,为高性能润滑油的开发提供有力证据。基于上述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设计了润滑材料数据存储与数据分析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润滑材料试验检测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文件等多样化数据导入;建立了基于不同数据格式(表格、文档)之间转换与关键信息提取的数据检索功能;集成了支撑材料快速评价的模拟计算软件调用以及性能预测等模块。该数据库涵盖商用润滑油、基础油、添加剂、润滑脂、固体润滑膜等,数据内容包括了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的化学结构式、材料的物性参数、试验参数和材料主要性能等,满足高通量计算设计结果的归纳与数据挖掘的需要,为润滑材料性能的快速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及分析开发平台。(2)以四种典型酯类油(双酯、季戊四醇酯、三羟甲基丙烷酯和偏苯三酸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链长结构的酯类油分子参量模拟计算,分析了酯类油分子的成键性质、化学活性、分子轨道等对其使役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酯类油的分子总能量和偶极矩存在明显差异,是影响酯类油抗氧化性、水解稳定性和润滑性等宏观性质的重要参数。HOMO-LUMO能级结果表明,酯类油分子结构中酯基(或苯环与酯基形成的共轭结构)的活性最高,在润滑金属的过程中,酯类油会在金属表面吸附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保证了良好的摩擦性能,适当增加双酯分子两端碳链长度,可提高其抗磨性能。静电势结果表明,酯基中的C=O键呈负电性,易与金属阳离子结合或被水中的H+攻击,使其分子结构发生破坏,影响润滑或水解稳定性。电子结构结果阐明了酯类油的分子轨道贡献与分布。模拟计算结果可为机器学习筛选出的特征参量重要性的原因提供科学解释。(3)基于分子模拟计算的润滑油分子结构参量,计算了润滑油结构参数相对于磨损量的影响权重,确定润滑油分子特征参量为:低轨道能量和偶极矩;同样,根据润滑油结构参数相对于起始氧化温度的影响权重,确定润滑油分子特征参量为:分子能量、低轨道能量、HOMO-LUMO能量、偶极矩、脂水分配系数。之后,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预测和抗氧化性能预测方法的初步研究,建立了润滑油计算特征参数与磨损量之间、计算特征参数与氧化起始温度之间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预测集代入模型中进行了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开展了润滑油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预测研究,阐明了不同机器学习方法对于润滑油性能预测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基于Stacking理论的润滑油机器学习性能预测集成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润滑油摩擦学性能集成学习预测方法,最终建立了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精准预测系统,丰富和完善了润滑材料数据库功能,提升了润滑油性能评价技术,加快润滑油的研发及应用进程。

杨志权[6](2021)在《基于系列氨基酸离子液体的水基润滑添加剂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损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能量,同时也对机械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此有必要添加液体润滑剂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传统的油基润滑剂可以有效的提高减摩抗磨性能和降低摩擦副的磨损率。然而,油基润滑剂成本高、导热系数低、易燃性高、闪点低、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了它的大范围使用。与此相比,水性添加剂成本低、耐火,导热性能好,环保等优点。但水会引起金属表面严重腐蚀,同时水的低粘度,使得摩擦副之间难以形成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膜,增大了摩擦副的磨损率。离子液体是一种很好的润滑添加剂,具有低熔点,优异的热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有机化合物的相容性,大大改善了摩擦磨损的问题。把离子液作为添加剂可以有效改善水的摩擦学性能。在过去的研究中,设计的离子液体作为水基添加剂存在易造成环境污染,润滑性能不佳、稳定性差、溶解性欠缺等问题,同时部分含卤族元素的离子液体如四氟硼酸盐,六氟磷酸盐和含有氯离子的离子液体易腐蚀金属基材,这些问题限制了离子液体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使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以润滑添加剂在特定工况下的应用为背景,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氨基酸型离子液体,设计的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优异减摩抗磨性能、良好防腐性能和低毒性。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七种新型离子液体(四丁基磷-组氨酸离子液体,简称:P4444-His,四丁基磷-丝氨酸离子液体,简称:P4444-Ser,四丁基磷-色氨酸离子液体,简称:P4444-Trp,四丁基磷-苯丙氨酸离子液体,简称:P4444-Phe,四丁基磷-赖氨酸离子液体,简称:P4444-Lys,四丁基磷-半胱氨酸离子液体,简称:P4444-Met,四丁基磷-蛋氨酸离子液体,简称:P4444-Cys)被合成、表征,并作为一种候选的水基润滑添加剂。正如预期的一样,所制备的P4444-His,P4444-Ser,P4444-Trp,P4444-Phe,P4444-Lys,P4444-Met,P4444-Cys显着增强了以水为基础的功能润滑剂的减摩和抗磨能力,实验中摩擦系数与磨损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P4444-Trp表现出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平均摩擦系数降到0.1412左右。与水相比摩擦系数下降54%,磨损体积下降98%。2.筛选出最佳的氨基酸型P4444-Trp离子液体,考察了不同浓度(0.3 wt%,0.5 wt%,1wt%,2 wt%),不同载荷(50 N,100 N,150 N),和不同频率(10Hz,25 Hz,50 Hz)条件下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P4444-Trp离子液体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选定1%P4444-Trp条件下,改变频率,当频率从较小的时候(10 Hz)增大时(25 Hz),摩擦系数与磨损体积均降低,我们推测此时的摩擦状态为摩擦膜的生成速率大于摩擦膜消耗的速率,当频率达到一定大时(如实验中的50 Hz),摩擦膜的生成速率小于摩擦膜消耗的速率,使得磨损体积增大。选定1%P4444-Trp条件下,改变载荷。随着载荷增加,摩擦系数减小,磨损体积增大。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极性元素P和N转移到摩擦界面,参与摩擦化学反应,形成摩擦化学反应膜。此外,通过N-P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水体系的减摩抗磨性能。3.对氨基酸型P4444-Trp离子液体的防腐性、生物相容性和抑菌性进行了考察,通过泡片试验,QCM试验,AFM试验和Tafel试验我们发现所设计的离子液体具有优异的防腐蚀性能,这可能是由于离子液体在金属表面的吸附。离子液体中含有咪唑和苯环,且离域中存在较多的孤立对电子,电子云密度大。离子液体中咪唑环上的离域电子和苯环上π电子可以与金属的空d轨道配位,形成配位键,阻隔了金属与水的直接接触,提高了水基润滑剂的抗腐蚀性能,通过抑菌试验和生物相容性实验我们发现,所设计的离子液体具有对植物具有极低的毒性,同时发挥了季磷盐优异的杀菌效果,对细菌滋生的抑制效果明显,有助于消除微生物对金属基底的腐蚀。

姜涛[7](2020)在《合成基础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分子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摩擦是材料表面和界面上的宏观及微观动态行为,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研究润滑流体的性质和摩擦现象对于减少磨损和节约能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含氧燃料被公认是较有效的石化替代燃料。研究发现,柴油机中使用碳酸二甲酯-柴油混合燃料有助于降低炭烟排放。部分燃料未燃烧,会进入到润滑油中导致燃油稀释。同时,随着柴油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对润滑油的性能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润滑油的基础油做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模拟稀释的基础油,在活塞环-缸套之间的摩擦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简述柴油机内部的运动方式,分析了柴油机中活塞环-缸套之间的燃油稀释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根据对润滑油组成的了解以及柴油发动机对润滑油的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合成基础油作为试验研究对象。简要的阐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的基本原理、分子力场、边界条件、运动方程的求解算法以及模拟计算中参数的统计方法。(2)通过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模拟研究了碳酸二甲酯-柴油混合燃料在不同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针对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往复式非稳态运动,分析了在燃油稀释的情况下,不同基础油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偏苯三甲酸酯和烷基萘可以有效抑制混合燃油稀释基础油引起的摩擦磨损性能恶化。(3)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建立了微观分子体系剪切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求解该模型,阐明了不同合成基础油分子的结构和混合燃料稀释对润滑性能的影响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具有苯环结构的基础油分子,能更稳定的吸附在摩擦副表面,保证润滑油膜的稳定性和较低的运动阻力,是理想的基础油组分,与试验结果相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基础油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含氧燃料在润滑和摩擦学中提供一个新的潜在应用。

刘玉莲[8](2020)在《Cu纳米添加剂的吸附调控机制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添加剂会通过物理/化学吸附或摩擦化学反应与摩擦副表面相互作用而达到减摩抗磨的目的。但无论生成吸附膜还是摩擦反应膜,添加剂在摩擦副表面的吸附是润滑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新型润滑材料的快速发展,纳米添加剂表现出了超滑、极压、自修复等突出的润滑性能。然而,纳米添加剂在油体系中的吸附行为既不同于小分子、也不同于在水溶液环境中的行为,会受表面性质、粒径尺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全新的摩擦副材料的种类也在不断涌现,如何针对不同摩擦副材料,合理设计、优化纳米添加剂的形态、尺寸、表面性质来实现纳米添加剂的高效应用,目前尚缺乏针对纳米添加剂的吸附特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以Cu纳米添加剂为研究对象,在油润滑体系中系统研究不同表面性质、团聚粒径的Cu纳米添加剂在金属、碳膜摩擦副表面的吸附行为及摩擦学性能,揭示纳米添加剂的吸附速率、平衡吸附质量等吸附特性对其摩擦学性能影响的规律,建立切合实际的摩擦机制模型,量化探讨纳米添加剂的吸附特性对其在油润滑体系中的边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建立其构效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Cu纳米添加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行为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溶剂化处理粒径约4 nm的Cu纳米微粒,以改变其表面性质和团聚粒径分布。在保证Cu纳米添加剂能稳定分散于基础油十二烷的前提下,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Cu纳米添加剂的表面电势从-103 m V增大到-246 m V,Zeta电位从-1.7 m V变化为-9.6 m V。具有相同表面电势的Cu纳米添加剂,在油中的团聚粒径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大团聚粒径从6 nm增大到60 nm。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研究Cu纳米添加剂的表面电势、团聚尺寸对其在金属摩擦副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以及吸附行为与其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Cu纳米添加剂团聚粒径相同时,其在金属摩擦副表面的吸附质量仅与表面电势有关,表面电势越高,相应的平衡吸附质量越大;当Cu纳米添加剂表面电势相同时,随着团聚粒径的增大,所受到的流体推动力增加,从而导致吸附质量减小。最终得到团聚粒径为20 nm、表面电势为-246 m V的Cu纳米添加剂在金属表面拥有最大平衡吸附质量。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UMT)研究了添加有不同表面性质和浓度的Cu纳米添加剂的十二烷润滑剂在钢/钢(GCr15钢)摩擦副体系中的摩擦学性能。钠米添加剂的加入使系统摩擦系数降低35%,磨损率降低36%,其减擦抗磨机制在于Cu纳米添加剂在钢表面形成富集润滑膜,以减少摩擦副间的粘着磨损。Cu纳米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与其吸附行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平衡吸附质量越大,钢表面磨损率越低;另外,Cu纳米添加剂的吸附速率越大,磨合期越短,摩擦越易达到稳定状态。(2)Cu纳米添加剂在碳膜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QCM-D研究Cu纳米微粒的表面电势、团聚尺寸对其在类金刚石薄膜(DLC)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DLC表面含氧基团的增多有利于Cu纳米添加剂在DLC表面的吸附,DLC表面的羟基、环氧极性基团对Cu纳米添加剂产生的诱导偶极作用弱于与金属表面之间的静电引力,导致其在DLC表面的平衡吸附质量低于金属表面。对同一DLC表面,Cu纳米添加剂在DLC表面的吸附规律与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行为一致,Cu纳米添加剂表面电势越高,相应的平衡吸附质量越大。利用UMT-5研究了添加有不同表面性质和浓度的Cu纳米添加剂的十二烷润滑剂,在DLC/钢(GCr15钢)摩擦副体系中的摩擦学性能。同样发现,Cu纳米添加剂在DLC表面的吸附行为与其摩擦学性能一致。随着Cu纳米添加剂在DLC表面的平衡吸附质量增大,DLC的磨损率先降低,然后趋于一恒定值。摩擦机制分析表明,当Cu纳米添加剂平衡质量达到3000 ng/cm2时,可以完全隔离DLC与GCr15之间的黏着磨损,促使DLC表面发生石墨化,从而减小磨损。尽管Cu纳米添加剂平衡吸附质量进一步增大,DLC固体润滑机制并未改变,磨损率保持恒定。因此,Cu纳米添加剂与DLC的协同润滑机制,促使Cu纳米添加剂对DLC/十二烷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抗磨性能存在饱和值。在DLC固液复合润滑系统中,研究了Cu纳米添加剂与多种减摩剂、抗磨剂、抗氧剂、分散剂、清净剂、粘脂剂等多种商用添加剂的复配摩擦学性能。通过改变Cu纳米添加剂的表面性质,发现高表面电势的Cu纳米添加剂可以较好地克服分散剂、减摩剂、抗氧剂、粘指剂、抗磨剂的竞争吸附问题,并且与商用碳膜发动机专用润滑油相比,其抗磨性能提高了近30%。

张建文[9](2020)在《含氮硼酸酯的离子液体水溶液摩擦学性能实验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凸显以及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应用于润滑领域的水基润滑剂愈发体现出其优良的特性。然而,水基润滑成膜性能较差,极压性能低等使得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广受桎梏,因此需要在水体中添入表面活性剂来改善其润滑性能。离子液体作为润滑方向的新型材料,不断显现出其强大的性能,另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不同种类的水基润滑剂有着良好的协同作用。本文选取并制备了两种水基添加剂:含氮硼酸酯(BN)和双羟乙基月桂酸(BOEAL),配置了不同浓度的润滑剂试样,并对其进行了系列的摩擦学性能试验。(1)设计并合成双羟乙基月桂酸离子液体(BOEAL),并对试样进行红外线光谱分析(FTIR),参照多种即有的红外参数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分析,证实所得产物为纯双羟乙基月桂酸离子液体(BOEAL)。(2)利用MRA-10四球摩擦实验仪对于BOEAL溶剂、BOEAL-BN溶剂在不同浓度、不同转速、不同载荷下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实验结果:BOEAL离子液体添加到去离子水中可以使其减摩能力降低到0.08左右,加入含氮硼酸酯与其复配之后使得水溶液的减摩能力进一步下降到0.07,同时两种润滑剂的协同效果使得摩擦副的跑合过程显着缩短,摩擦系数的稳定性得以提高。(3)利用NGY-6膜厚仪、接触角测量仪、旋转流变仪分别研究了水基润滑液的成膜特性、润湿性、粘温特性等,实验结果:1)相对于纯水来说两种润滑剂在滑动速度700mm/s以下均可以形成稳定的润滑膜;2)离子液体溶液在钢摩擦副上接触角显着小于纯水;3)黏度测试均表现为良好的牛顿流体力学性能。(4)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中的介观模拟分析了BOEAL、BOEAL-BN润滑液中,水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散、团聚现象,进一步分析了其与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实验、仿真手段表明BOEAL离子液体可作为极压添加剂用于水基润滑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N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BOEAL胶束的形成,两种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可起到较好的润滑效果。图57幅,表11个,参考文献80篇。

耿旭[10](2020)在《丙二醇EO/PO嵌段聚醚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和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工业上的节能减排成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有的油基润滑液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于是水基润滑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丙二醇EO/PO嵌段聚醚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EO与PO配比相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L35和L45两种润滑添加剂。并针对L35润滑液在抗磨、极压等性能上的不足,向其中加入三乙醇胺油酸皂TOS,形成复配溶液,进行相关性能作用的机理分析。(1)通过四球试验机对几种润滑液的减摩、抗磨以及极压性能进行了试验。嵌段聚醚L35溶液在高浓度时的减摩性能非常优异,浓度为15%时的摩擦系数小到0.019,明显的改善了纯水的减摩性能。相比之下,L45抗磨性能较好,平均磨斑直径小于L35溶液。向嵌段聚醚L35中加入TOS后,抗磨性能十分突出,15%浓度时磨斑直径减小了35%。复配后的溶液因其中含有N元素,15%浓度溶液的极压值提高至纯L35溶液的10倍。(2)使用三维光学形貌仪采集了摩擦磨损试验后钢球磨痕中心截面曲线数据,并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分析,发现在5%浓度下L35润滑后钢球曲线拟合的R平方值高达0.99,高于同浓度下的L45溶液。向L35溶液中加入TOS后,低浓度溶液润滑下的钢球表面拥有较少的犁沟和划痕,表面更加光洁。(3)通过接触角测量仪测试溶液的润湿性能,发现L45溶液的接触角明显小于L35溶液,润湿性能较好。而向L35溶液中加入TOS后,也可以降低嵌段聚醚L35溶液的表面张力,提高其润湿性能,浓度为1%时润湿性能提高了19.2%。(4)利用旋转流变仪对几种润滑液的流变学性能进行研究,其中发现L35、L45以及L35+TOS三种溶液常温下牛顿流体特性明显。在嵌段聚醚EO/PO的比例相同时,其黏度值差别不大。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L45分子链长要高于L35,分子的缠绕程度更加剧烈,会导致黏度比L35略高一点。而L35+TOS的混合溶液中的黏温系数有所减小,溶液的黏温性能得到改善。所以,L35、L45以及L35+TOS三种润滑添加剂加入到纯水中都有着较好的润滑效果,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工况及要求进行选用,有望成为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新型水基润滑液。图8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2篇。

二、Relationship betwee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phosphazene lubrica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ship betwee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phosphazene lubricants(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的润滑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样品制备
        (1)N-正己基-1-辛胺的制备。
        (2)GO的制备。
        (3)GO酰氯化。
        (4)fGO的制备。
        (5)Pc-fGO的制备。
    1.2 结构表征
    1.3 不同体系的分散性
    1.4 摩擦学性能研究
        1.4.1 四球试验
        1.4.2 摩擦膜XANES分析
        1.4.3 摩擦膜SEM-EDS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Pc-fGO的表征
    2.2 分散性研究
    2.3 摩擦学性能研究
        2.3.1 四球试验
        2.3.2 XANES分析
        2.3.3 SEM-EDS分析
3 结论

(3)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添加剂的抗磨减摩性能
2 石墨烯的功能化修饰及其抗磨减摩性能
    2.1 有机分子共价键修饰
        2.1.1 有机酸修饰
        2.1.2 有机胺修饰
        2.1.3 卤代烃和有机醇修饰
        2.1.4 其他有机分子修饰
    2.2 有机分子非共价键修饰
3 石墨烯与其他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及其抗磨减摩性能
    3.1 氟化石墨烯
    3.2 金属纳米粒子
    3.3 金属化合物
    3.4 新型石墨烯类纳米碳复合材料
4 石墨烯添加剂的抗磨减摩机制
    4.1 物理摩擦吸附膜
        4.1.1 物理摩擦吸附膜的形成
        4.1.2 石墨烯结构的影响
        4.1.3 石墨烯浓度的影响
        4.1.4 接触速度的影响
        4.1.5 施加载荷的影响
    4.2 摩擦化学膜
    4.3 石墨烯自修复效应
    4.4 纳米滚珠效应
5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4)镍—羟基硅酸镁—二硫化钼复合润滑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绪论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MoS_2复合固体润滑涂层研究现状
        1.3.2 固体润滑涂层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润滑涂层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涂层制备方法
        2.2.1 基材表面预处理
        2.2.2 配料
        2.2.3 喷涂
        2.2.4 表干与固化
    2.3 试验设计过程
    2.4 表征分析
        2.4.1 涂层磨痕区域三维形貌与表面粗糙度表征
        2.4.2 SEM和 EDS
    2.5 本章小结
3 固体润滑涂层配方及制备工艺优化
    3.1 涂层配方优化
        3.1.1 添加纳米Ni对涂层的影响
        3.1.2 添加人工合成MSH对涂层的影响
        3.1.3 添加复合粉体对涂层的影响
    3.2 制备工艺优化
        3.2.1 基体表面预处理优化
        3.2.2 固化工艺优化
    3.3 本章小结
4 固体润滑涂层特性参数及摩擦学性能
    4.1 优化后涂层特征参数
        4.1.1 涂层形貌测试
        4.1.2 涂层厚度测试
        4.1.3 涂层粗糙度测试
        4.1.4 涂层附着力测试
    4.2 不同工况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转速对于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载荷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3 涂层贮存时间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固体润滑涂层润滑机理探究
    5.1 微观形貌分析
    5.2 元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润滑材料数据库平台设计及机器学习性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润滑材料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2.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传统材料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2.3 面向数据驱动的材料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3 润滑油分子模拟计算发展现状
    1.4 润滑油机器学习性能预测研究现状
        1.4.1 基于机器学习的材料性能预测研究现状
        1.4.2 润滑油性能预测研究现状
        1.4.3 集成学习算法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润滑材料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2.1 引言
    2.2 数据库系统平台的开发语言与软件
        2.2.1 数据库类型
        2.2.2 Web服务器
        2.2.3 脚本语言与开发框架
    2.3 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2.4 润滑材料数据库系统框架的搭建
        2.4.1 搭建满足模拟-试验的集成开发环境
        2.4.2 搭建数据库网站前台/后台系统框架
    2.5 数据库网站登录及注册页面的搭建
    2.6 数据库系统功能模块的构建
        2.6.1 数据库功能模块的设计
        2.6.2 润滑材料数据库平台的优化与数据收集
    2.7 结论
第三章 润滑油分子模拟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润滑油分子模拟计算方法
        3.2.1 分子模拟简介
        3.2.2 分子模拟计算软件
        3.2.3 分子模拟方法
    3.3 润滑油分子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3.3.1 润滑油材料的选择
        3.3.2 分子总能量
        3.3.3 分子偶极矩
        3.3.4 HOMO-LUMO能级
        3.3.5 静电势
        3.3.6 电子结构
    3.4 结论
第四章 润滑油机器学习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机器学习方法概述
    4.3 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预测方法
        4.3.1 试验材料
        4.3.2 润滑油添加剂分子结构参量计算
        4.3.3 润滑油特征参量的选取
        4.3.4 特征参量与磨损量之间的机器学习模型
    4.4 润滑油抗氧化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4.4.1 试验材料
        4.4.2 润滑油分子结构参量计算
        4.4.3 润滑油特征参量的选取
        4.4.4 特征参量与起始氧化温度之间的机器学习模型
    4.5 结论
第五章 润滑油性能集成学习预测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集成学习模型构建方法
        5.2.1 集成学习方法
        5.2.2 润滑油集成学习性能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5.3 不同机器学习方法性能预测差异性对比
        5.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3.2 支持向量机模型
        5.3.3 神经网络模型
    5.4 润滑油集成学习性能预测系统的建立
        5.4.1 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集成学习模型构建
        5.4.2 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集成学习模型构建
        5.4.3 支持向量机-多元线性回归集成学习模型构建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6)基于系列氨基酸离子液体的水基润滑添加剂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液体润滑
        1.2.1 液体润滑状态
        1.2.2 润滑剂
        1.2.2.1 油基润滑剂
        1.2.2.2 水基润滑剂
        1.2.2.2.1 水基润滑剂概述
        1.2.2.2.2 水基润滑剂存在的问题
    1.3 添加剂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的概述
        1.4.2 离子液体作为润滑剂的应用
        1.4.3 绿色离子液体润滑剂
        1.4.4 离子液体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研究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氨基酸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氨基酸型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2.2.3 水溶性润滑剂的制备
        2.2.4 摩擦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摩擦磨损实验
        2.3.2 表面形貌
        2.3.3 小结
第三章 P_(4444)-Trp离子液体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摩擦学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氨基酸型P_(4444)-Trp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3.2.3 水溶性润滑剂的制备
        3.2.4 摩擦表征
        3.2.5 润滑机理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摩擦磨损试验
        3.3.2 润滑机理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P_(4444)-Trp离子液体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防腐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氨基酸型P_(4444)-Trp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4.2.3 水溶性润滑剂的制备
        4.2.4 铸铁片腐蚀试验
        4.2.5 电化学腐蚀试验
        4.2.6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CM)试验
        4.2.7 原子力显微镜(AFM)试验
        4.2.8 抑菌试验
        4.2.9 生物毒性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铸铁片腐蚀试验
        4.3.2 电化学腐蚀试验
        4.3.3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CM)试验
        4.3.4 抑菌试验
        4.3.5 生物毒性实验
        4.3.6 可能的润滑防腐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合成基础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柴油机的燃油稀释
        1.2.1 工作方式
        1.2.2 摩擦副及其润滑
        1.2.3 燃油稀释
        1.2.4 含氧燃料简介
    1.3 柴油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动机油的发展现状
    1.4 润滑油的主要组成
        1.4.1 润滑油中的基础油
        1.4.2 润滑油中的添加剂
    1.5 不同分子结构对润滑油的影响
    1.6 分子动力学在润滑油中的研究进展
    1.7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流程
    2.2 分子动力学计算原理
    2.3 分子动力学求解方法简介
        2.3.1 Verlet算法
        2.3.2 蛙跳Verlet算法
        2.3.3 速度Verlet算法
        2.3.4 Beeman算法
        2.3.5 Gear预测校正算法
    2.4 分子动力学力场
        2.4.1 CHARMM力场
        2.4.2 AMBER力场
        2.4.3 COMPASS力场
    2.5 边界条件和积分步长
    2.6 系综
        2.6.1 微正则系综
        2.6.2 正则系综
        2.6.3 等温等压系综
        2.6.4 等压等焓系综
        2.6.5 巨正则系综
    2.7 Materials Studio软件介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成基础油润滑的实验研究
    3.1 主要试验仪器
        3.1.1 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
        3.1.2 旋转摩擦磨损试验机
        3.1.3 超景深三维显微镜
    3.2 试验原料及试剂
    3.3 实验方案及过程
        3.3.1 燃料混合物制备
        3.3.2 实验过程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DMC对柴油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4.2 合成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表征
        3.4.3 摩擦学机理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油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模型构建
    4.2 MD模拟
        4.2.1 不同模拟条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2.2 不同基础油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 模拟分析
        4.3.1 压力对界面润滑行为的影响
        4.3.2 速度对界面润滑行为的影响
        4.3.3 温度对界面润滑行为的影响
    4.4 不同基础油的剪切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Cu纳米添加剂的吸附调控机制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润滑油添加剂在边界润滑区间的作用机制
        1.2.1 边界润滑特性
        1.2.2 润滑油添加剂在边界区的吸附理论及其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1.3 润滑添加剂的吸附行为及对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润滑添加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吸附的影响
        1.3.2 摩擦副特性对添加剂吸附行为的影响
        1.3.3 添加剂在DLC摩擦副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摩擦学性能研究
    1.4 纳米添加剂的吸附行为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1.4.1 纳米微粒在润滑体系中的吸附与摩擦学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1.4.2 铜纳米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1.4.3 纳米微粒吸附理论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制备
        2.2.3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TG分析
        2.3.2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FI-IR分析
        2.3.3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稳定性分析
        2.3.4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接触角和表面张力分析
        2.3.5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表面电势分析
        2.3.6 Cu纳米添加剂样品的团聚粒径分布
        2.3.7 Cu纳米添加剂调控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纳米添加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纳米添加剂表面性质对其在金属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3.3.2 Cu纳米添加剂的团聚粒径对其在金属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
        3.3.3 Cu纳米添加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摩擦学性能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纳米添加剂在碳膜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u纳米添加剂在DLC膜表面的吸附行为
        4.3.2 Cu纳米添加剂在DLC膜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摩擦学性能的关系
        4.3.3 商用添加剂在DLC膜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摩擦学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9)含氮硼酸酯的离子液体水溶液摩擦学性能实验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基润滑理论概述
        1.2.1 膜厚与润滑状态关系
        1.2.2 水基润滑研究现状
    1.3 水基润滑添加剂
        1.3.1 高分子水基添加剂
        1.3.2 纳米粒子水基润滑添加剂
        1.3.3 含氮杂环水基润滑添加剂
        1.3.4 离子液体水基润滑添加剂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添加剂的设计、制备、配置
    2.1 引言
    2.2 离子液体的设计、制备、表征
        2.2.1 离子液体性质及分类
        2.2.2 离子液体合成方法
        2.2.3 离子液体设计
        2.2.4 合成产物表征
    2.3 含氮硼酸酯(BN)的选择
    2.4 小结
3 离子液体水溶液减摩抗磨性能实验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减摩抗磨性能试验设计
        3.2.2 表面形貌分析实验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实验
    3.3 离子液体水溶液减摩抗磨实验结果分析
        3.3.1 浓度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减摩性能的影响
        3.3.2 载荷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减摩性能的影响
        3.3.3 转速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减摩性能的影响
    3.4 磨损表面形貌及XPS分析
        3.4.1 浓度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抗磨能力的影响
        3.4.2 载荷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抗磨能力的影响
        3.4.3 转速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抗磨能力的影响
        3.4.4 摩擦副表面XPS分析
    3.5 离子液体水溶液极压性能分析
    3.6 小结
4 离子液体水溶液成膜性能试验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成膜性能试验设计
        4.2.1 仪器参数与润滑剂
        4.2.2 润滑方式的选择
    4.3 离子液体水溶液成膜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4.3.1 浓度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成膜性能的影响
        4.3.2 载荷对BN-B_(OEA)L、B_(OEA)L水溶液成膜性能的影响
    4.4 润滑膜对减摩抗磨性能影响分析
    4.5 小结
5 B_(OEA)L离子液体及其复配水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流变性能实验设计
        5.2.1 设备选择与参数设计
        5.2.2 润滑剂牛顿与非牛顿特性
    5.3 离子液体水溶液流变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剪应变率与剪切力的关系
        5.3.2 浓度对剪切速率与黏度之间关系的影响
        5.3.3 温度对剪切速率与黏度之间关系的影响
        5.3.4 含氮硼酸酯BN对于B_(OEA)L黏度影响
    5.4 小结
6 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B_(OEA)L离子液体水溶液的介观结构
    6.1 引言
    6.2 基本原理
    6.3 模型与Flory-Huggins参数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单一润滑剂DPD模拟与成膜、流变性能关系
        6.4.2 复配润滑剂DPD模拟与成膜、流变性能关系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丙二醇EO/PO嵌段聚醚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基润滑液研究现状
        1.2.1 水基润滑理论
        1.2.2 润滑添加剂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添加剂的选择
        1.3.1 选择添加剂
        1.3.2 配置溶液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嵌段聚醚水溶液的润湿特性及流变性能研究
    2.1 本章引言
    2.2 润湿性能试验设备及方案
    2.3 润湿特性分析
    2.4 流变理论及试验方案设计
        2.4.1 水溶液的流变理论
        2.4.2 流变试验方案
    2.5 流变性能分析
        2.5.1 剪切应力与速率的变化关系
        2.5.2 浓度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2.5.3 温度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2.5.4 25℃时L35、L45水溶液流变性能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嵌段聚醚水溶液的减摩抗磨性能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试验设备及方案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准备及方案
    3.3 嵌段聚醚溶液减摩抗磨性能影响分析
        3.3.1 嵌段聚醚溶液浓度影响分析
        3.3.2 嵌段聚醚溶液载荷影响分析
        3.3.3 嵌段聚醚溶液转速影响分析
    3.4 极压性能分析
    3.5 磨损后微观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三乙醇胺油酸皂在嵌段聚醚中的润湿及流变行为
    4.1 本章引言
    4.2 润湿性能分析
    4.3 流变性能研究
        4.3.1 复配溶液的流体特性分析
        4.3.2 浓度对黏度的影响
        4.3.3 温度对黏度的影响
    4.4 复配前后溶液的流变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复配溶液的减摩抗磨性能分析
    5.1 本章引言
    5.2 减摩抗磨性能研究
        5.2.1 浓度影响分析
        5.2.2 载荷影响分析
        5.2.3 转速影响分析
    5.3 复配溶液润滑后钢球微观形貌分析
    5.4 极压性能对比
    5.5 稳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Relationship betwee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phosphazene lubrica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酞菁复合物的润滑特性[J]. 郭玉梅,谈莉,杨红梅,李久盛,曾祥琼. 润滑与密封, 2021(10)
  • [2]胆碱杂环二酸离子液体水润滑添加剂的制备及结构-性能关系研究[J]. 马琳,鲁昱,靳亚英,李文倩,凡明锦. 摩擦学学报, 2021(05)
  • [3]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 丁隆新,常伟豪,袁小亚,郑旭煦. 润滑与密封, 2021(08)
  • [4]镍—羟基硅酸镁—二硫化钼复合润滑涂层研究[D]. 古现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润滑材料数据库平台设计及机器学习性能预测方法研究[D]. 贾丹.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6]基于系列氨基酸离子液体的水基润滑添加剂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 杨志权.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合成基础油组分的润滑性能及其分子模拟研究[D]. 姜涛. 广西大学, 2020(07)
  • [8]Cu纳米添加剂的吸附调控机制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D]. 刘玉莲. 河南大学, 2020(02)
  • [9]含氮硼酸酯的离子液体水溶液摩擦学性能实验及机理研究[D]. 张建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丙二醇EO/PO嵌段聚醚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 耿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磷腈润滑剂分子结构与摩擦学性能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