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工业用表面活性剂问世

一种新型工业用表面活性剂问世

一、一种工业用新型表面活性剂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王宁宁[2](2021)在《磁流变液传动系统动力传递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的固-液两相智能材料,其工作机理受外加磁场控制和调节。磁流变传动是以磁流变液为动力和运动传递介质的一种新型传动技术,具有响应迅速可逆、控制简单、低能耗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机电设备软启动、软制动、无级调速和过载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磁流变液传动系统动力传递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研究了磁流变效应的作用机理,获取了磁场强度对磁流变效应的影响特征;分析了磁流变液的选材原则以及不同属性材料对磁流变液性能的影响特性,研究了磁流变液制备方法,制备出五种包含纳米Fe3O4球形导磁颗粒添加物的高性能磁流变液,并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磁流变液综合性能最佳时纳米Fe3O4球形导磁颗粒添加物的质量分数。通过理论分析获取了软磁性颗粒在磁场作用下所受的作用力以及软磁性颗粒体系所具有的能量,建立了软磁性颗粒的运动方程和软磁性颗粒体系的能量方程;研究了磁流变液微观结构演变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策略和模拟加速方法,并分别对大颗粒数量磁流变液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微观结构演变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获取了不同颗粒数量的磁流变液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微观结构演变规律。设计了基于工业CT的磁流变液微观结构特性研究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案,搭建了磁流变液工业CT扫描实验台,开展了不同颗粒体积分数的磁流变液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工业CT扫描实验,获取了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整体、局部以及样品内部的三维微观结构特征,定量捕捉到颗粒链长度的变化规律和软磁性颗粒体系的分布特点。研究了挤压强化技术在磁流变制动器中集成设计的工作模式和可行性,开发出一种新型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对其磁路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并通过电磁场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磁路设计的合理性,获取了各主要设计环节对工作间隙磁感应强度的影响规律。设计并搭建了磁流变液制动、挤压和温度测试实验系统,开展了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的性能测试实验,获取了制动转矩在温度场上的映射特征,磁流变液温度在不同滑差功率和不同散热条件下的变化特点,制动转矩在不同挤压压强作用下的增强规律,以及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在挤压作用下的工作性能,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的可靠性和挤压强化技术集成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磁流变液传动系统动力传递机理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大功率磁流变传动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共有图124幅,表22个,参考文献137篇。

张明昌[3](2020)在《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倍吸水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材料,不仅可以吸收本身数百倍的水分,而且具有很好的保水性能。此外,它在水以及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会发生溶解。由于具备这些优异的性能,树脂已经被开发为农业领域中的保水剂、医疗卫生行业的缓释药物载体、建筑工程中的防水剂、食品工业中的保鲜剂等产品。目前,全球高倍吸水树脂的市场值达到了90亿美元。然而,市场现有的高倍吸水树脂产品多为以石油为原材料的一次性产品,存在回收利用率低,生物降解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选取木材和林业的廉价副产品-锯屑作为一种框架结构,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合成单体制备高倍吸水树脂。考察了过硫酸铵(APS)含量、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含量、丙烯酸(AA)含量、丙烯酰胺(AM)含量、丙烯酸中和度、反应温度对高倍吸水树脂润胀率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合成树脂进行了各方面的性能表征。此外,本文用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了一种矿区抑尘剂。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类型、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树脂浓度对抑尘剂的p H值、渗透性、抗蒸发性、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最后,在优化配比条件下,讨论分析了抑尘剂对煤粉的抗风蚀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得到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优化工艺为:AA含量为8 g;AM:AA的比例为1:6;交联剂含量为0.6%;引发剂含量为0.3%;AA的中和度为50%;反应温度为60℃。高倍吸水树脂在去离子水和0.9%Na Cl溶液中的润胀率分别达到738.12 g/g和90.18 g/g。(2)通过FTIR、XRD和SEM表征手段,对锯屑和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SW-AA-AM)的官能团、结晶度和微观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证实成功制备了SW-AA-AM。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具有连续多孔的表面结构,具有出色的溶胀能力、热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此外,试验证明树脂可以作为一种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内部水分挥发的保水剂。(3)本研究基于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法所得结果和成本效益两方面的考虑,确定了抑尘剂溶液的优化配方为:表面活性剂类型为曲拉通X-100、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15%和树脂浓度为0.02%。优化抑尘剂溶液的p H值为6.89;粘度为13 m Pa·s;表面张力为31.279 m N·m-1;抗蒸发性为15.5%;渗透深度为30 mm。(4)抗风蚀试验结果表明,本高倍吸水树脂型抑尘剂的粉尘抑制性能相比传统的卤化物和水有了很大的提升。经过抑尘剂处理的煤尘表面光滑完整,且煤粉凝聚紧密,可以很好地抵抗外界的影响。本研究以未经任何化学处理的木材锯屑为引发位点,一步法制备了高倍吸水树脂。在此基础上,高倍吸水树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了一种应用于矿区道路与煤堆的抑尘剂,在抗风蚀方面与传统抑尘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不仅能为锯屑的利用提供一种新方向,为制备经济、高效、环保的工业高倍吸水树脂提供潜在的选择,而且可推动高倍吸水树脂在矿区抑尘领域的应用研究。

闫光远[4](2020)在《基于离子层外延生长法合成超薄金属氧化物纳米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石墨烯问世以来,超薄二维纳米材料(也叫超薄纳米片)己经迅速崛起并在纳米技术的很多研究领域占据关键地位。由于超薄的原子级厚度和超高的比表面积,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可以表现出与其体相或其他纳米结构更加不同的优异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已经在很多研究领域包括磁性材料、催化剂、能量储存和转化、传感器、电子和光电设备以及生物医学器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的合成方法主要适用于层状材料,而对于适合非层状材料的合成方法却很有限,因此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依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拓展一种能够适用于多种研究领域的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不仅可以解决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合成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大大丰富二维纳米材料的种类,并给众多研究领域带来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同时,作为最具吸引力的功能材料之一,金属氧化物基超薄二维纳米材料表现出独特的电子跃迁、电学和光学等特性,因此研发新型的金属氧化物基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一种简单的离子层外延生长法(ILE),合成了三种新型的超薄金属氧化物二维纳米材料,并分别探索了其在磁学、电催化和光电催化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而表明了离子层外延生长法可以作为一种在多种研究领域均适用的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策略,为不同研究领域设计和开发性能优异的超薄二维纳米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采用离子层外延生长法合成了超薄二维形貌的磁性材料,超薄氧化铈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片(hy-CeO2-x)。该方法采用混合的有机表面活性剂分子硬脂酸(SA)和油酰胺(OAM)在水-空气界面引导纳米片的生长,得到厚度在0.67 nm到3.01 nm范围内的六边形超薄纳米片。磁性测试结果表明,hy-CeO2-x纳米片的磁性随厚度减小而增强。当它们的厚度降低到0.67 nm时,纳米片的饱和磁化强度(Ms)显着增加到0.149 emu/g,此饱和磁化强度的数值分别是报道过的典型CeO2薄膜和CeO2纳米颗粒的约5倍和20倍。这种强健的铁磁性归因于有机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无机CeO2-x纳米片之间的杂化作用,该杂化稳定了高浓度的氧空位(Vo),并且促使了有机表面活性剂分子层与氧化铈层之间的电子转移。通过在hy-CeO2-x纳米片表面进行原子层沉积(ALD)Al2O3薄膜,使Vo浓度由15.5%增加到20.6%,从而使饱和磁化强度进一步增加到0.19 emu/g。对纳米片在不同的气体氛围下(H2,Ar和空气)的退火处理调节了 Vo浓度和有机层与无机层之间的键合状态,进一步证实了 hy-CeO2-x纳米片中强健的铁磁性归因于有机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CeO2-x纳米片之间的杂化作用。将离子层外延生长法的应用拓展至合成超薄二维形貌的电催化剂材料。通过该方法合成了超薄La2O3纳米片,并结合随后的Ar退火处理使纳米片表面析出纳米颗粒,最终得到具有纳米颗粒杂化的2.27 nm La2O3超薄纳米片(La2O3@NP-NS)。AFM和TEM结果证实了 La2O3@NP-NS是一种细小晶态的La2O3纳米颗粒镶嵌在非晶的La2O3超薄纳米片基质表面的结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La2O3@NP-NS纳米片厚度降低到2.27 nm时,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氧反应(OER)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表现出较低的过电势310 mV,较小的塔菲尔斜率43.1 mV dec-1和电荷转移电阻38Ω。同时在310 mV过电势时,2.27 nm La2O3@NP-NS的质量活性(6666.7 A g-1)比基准的 IrO2(4.4 A g-1)和 RuO2(2.05 A g-1)高出 3 个数量级,比商业 La2O3(0.048 A g-1)高出5个数量级。该纳米片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11小时的连续OER反应后,依然能保持90%的电流密度。将离子层外延生长法进一步拓展至合成超薄二维形貌的光电催化剂材料。通过此方法合成了厚度为2.47 nm的In2O3超薄纳米片,将此超薄In2O3纳米片引入到Si纳米线阵列(NW)基光电极Si NW/TiO2表面作为助催化剂,形成的新型复合光电极Si NW/TiO2/2.47nm In2O3 表现出了较低的起始电位 0.6 V vs RHE(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和高达2.25%的光能转化效率,同时在电势1.6 V vs RHE下,表现出高达36.9 mA cm-2的饱和光电流密度,此光电流密度数值分别是相同电势下未负载超薄In2O3纳米片的Si NW/TiO2光电极和将In2O3纳米颗粒(NP)作为表面助催化剂时的Si NW/TiO2/In2O3 NP光电极的约16倍和335倍。同时表现出5小时的光电化学稳定性。揭示了 Si NW/TiO2/2.47 nm In2O3表现出优异的光电催化性能机理是由于In2O3超薄纳米片在光电极Si NW/TiO2表面作为助催化剂时,可以在不降低光吸收率的前提下,显着地提高光电极的电荷分离效率和电荷注入效率。同时揭示了光电极稳定性的增强是由于In2O3超薄纳米片在光电极Si NW/TiO2表面的负载保护了 Si基光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不被腐蚀。基于以上研究开发了三种性能优异的超薄金属氧化物二维纳米材料,并成功把离子层外延生长法推广到合成新型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应用之中,表明了 ILE法可以作为一种适用于多种领域的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这对于解决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合成难的问题和进一步丰富二维纳米材料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China Information Center of Daily Chemical Industry;[5](2019)在《九十载行业引领,创世纪科技寻源——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九十年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自1929年成立以来90年的历史渊源和沿革,介绍了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解决当时行业内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而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以及为行业技术进步、满足市场需求、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做出的历史贡献,让人感受到一个有90年历史的科研院所的静水流深的力量。未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将以厚重的历史积淀为起点,继续引领中国日化行业向绿色、健康、高质方向转型、升级和发展。

吴志宇[6](2019)在《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利用马来酸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烷基糖苷为主要原料,通过两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酒石酸酯(APG-ET)。针对原料烷基糖苷(APG)常温下水溶性差的缺点,衍生物烷基糖苷酒石酸酯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时其表面张力也明显降低。表面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25℃时,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平衡表面张力依次为1.54×10-4mol/L和23.65 mN/m,与烷基糖苷相比,衍生物APG-ET具有更好的水溶性。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衍生物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合成与鉴定。本文分两步法合成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第一步,以月桂醇烷基糖苷与马来酸酐进行直接酯化反应,形成烷基糖苷琥珀酸酯中间体;第二步,以甲酸、双氧水的混合水溶液对中间体上的双键进行环氧化过程,同时环氧结构水解,形成具有邻二醇结构的烷基糖苷酒石酸酯。产品的结构由高效液相色谱(HPLC)、碘量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以及GB/T 1677-2008(环氧值的测定)等方法确定。最优反应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并利用Minitab正交分析软件进行正交实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步酯化反应可以顺利进行,烷基糖苷的平均转化率达到87.1%;第二步通过“碘量法”得到双键的平均转化率可以达到98.3%,根据标准GB/T 1677-2008得到环氧开环的平均收率达到81.3%。(2)衍生物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表面性质及吸附行为。本论文利用Wilhelmy悬片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平衡表面张力(γeq);利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量0.01100s范围内的动态表面张力;采用Ward-Tordai方程分析烷基糖苷酒石酸酯以及月桂醇烷基糖苷的吸附行为。同时,计算并分析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参数和有效扩散系数。平衡表面张力结果显示:衍生物烷基糖苷酒石酸酯表面张力明显降低,表明APG-ET在空气/水界面具有较强活性。同时,由于亲水集团数量的增加,APG-ET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明显增大。另外,界面所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占据的分子面积Amin值也明显增大。动态表面张力参数显示:与原料烷基糖苷相比,APG-ET更快达到介平衡区,更容易吸收到界面,而且具有更低的吸附能。根据Ward-Tordai方程,计算并分析有效系数Deff值,结果表明,随着体相浓度的增加,Deff的分布逐渐减小。研究还发现,吸附行为在整个吸附过程中并不总是受扩散控制。

王云[7](2019)在《单、双尾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仅仅是在某一阶段需要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而后的分离过程反而因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增加了分离难度。开发容易回收和可重复利用的表面活性剂可减轻因表面活性剂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压力。开关型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控制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开”和“关”使其在活性与非活性之间转换的表面活性剂,通过控制“开关”在需要其表面活性功能时使其产生表面活性,在不需要表面活性功能时丧失表面活性,因此能够解决传统表面活性剂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上述问题。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以CO2/N2为引发剂在活性和非活性之间转换,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本文采用辛胺、癸胺、十二胺和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缩醛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首先通过羰胺缩合反应生成具有烷基长链的乙脒化合物,然后通CO2使烷基乙脒碳酸化生成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合成了一系列的双尾脒基碳酸氢盐和单尾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分别包括N,N’-双辛烷基乙脒基碳酸氢盐、N,N’-双癸烷基乙脒基碳酸氢盐和N,N’-双十二烷基乙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N’-辛烷基-N,N-二甲基乙脒基碳酸氢盐、N’-癸烷基-N,N-二甲基乙脒基碳酸氢盐和N’-十二烷基-N,N-二甲基乙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并采用1H NMR及ESI-MS对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双尾脒基碳酸氢盐和单尾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均为目标产物。同时以N,N’-双十二烷基乙脒的合成为例,通过改变反应时间、温度、投料摩尔比和溶剂,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双尾乙脒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以无水甲醇为溶剂,四氢吡咯为催化剂,投料摩尔比n(长链烷基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缩醛)=2.2:1,在80℃温度下反应4 h。同样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以N’-十二烷基-N,N-二甲基乙脒的合成为例确定了单尾乙脒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以四氢呋喃为溶剂,投料摩尔比n(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缩醛:长链烷基胺)=1.2:1,在60℃反应2 h。在冰浴条件下向合成的乙脒化合物的乙醚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目标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采用表面张力法对合成的双尾和单尾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开关性能、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双尾和单尾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随着疏水碳链的增长,引起分子疏水作用增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参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88)(8,cmc及min值降低,cmc,p20,(88)(8/20和Гmax值增大。以N,N’-双十二烷基乙脒基碳酸氢盐为例验证了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开关性能和可重复性。对于同样长度疏水碳链的双尾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的(88)(8和((88)(8)均低于相应单尾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更强的表面活性。本论文合成的一系列具有长链烷基的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剂,其开关性能和表面活性较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崔绮嫦[8](2016)在《芳香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及其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许多芳香食用植物精油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具有高安全性、低毒副性等优点,但其易挥发性、溶解性差和气味大,限制了其应用于食品体系中,改善植物精油的挥发性和水溶性、掩盖其气味,是植物精油作为天然防腐保鲜剂在食品领域中工业化应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筛选12种食用植物精油对食品常见腐败微生物的抗菌活性,联合复配增效,以溶媒、乳化、包埋等稀释载体来改善植物精油的水相溶解性能,探究稀释载体对植物精油抗菌活性的影响,评价其质量及稳定性,并探究植物精油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为食用植物精油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比较12种芳香食用植物精油(牛至、百里香、肉桂、山苍子、丁香、迷迭香、茴香、茶树、桉叶、香柠檬、香紫苏、鼠尾草)对模式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黄曲霉、桔青霉、酿酒酵母)的液相抗菌效果,结果表明,模式菌对植物精油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特别是枯草芽孢杆菌对精油抗菌敏感性最强;综合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牛至和百里香精油,浓度达到250μL/L时表现出广谱的抗菌性,而肉桂精油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抗真菌活性。采用棋盘稀释法进一步研究精油间的协同效应,牛至-百里香复配时表现出显着相加效果。2、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牛至油和百里香油、肉桂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分别是香芹酚、百里香酚、反式肉桂醛,是植物精油中最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3、以无水乙醇、1,2-丙二醇、丙三醇为溶媒剂,改善植物精油的水溶性及水相抗菌活性,发现无水乙醇为溶剂时虽能有效地提高植物精油的水溶性,但从整体抗菌效果来看,1,2-丙二醇为溶剂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植物精油抗菌活性。4、以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牛至-百里香复合物(1:1)为油相构建拟三元相图,制备微乳液,其外观为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液体。当Km=3:1时,微乳区域的面积最大(29.55%),最小可稀释比为9:1,其对应的S/O为6.76:1;测定三个微乳液配方的粒径分布、多分散指数(PDI)、粘度、zeta电位,其中配方F3的粒径最小(13.0+0.6nm),PDI值最低(0.231+0.020),zeta电位适宜(-22.23±0.24mV),且具有良好的耐盐、耐酸碱、耐糖、耐贮藏性;而与无水乙醇作溶剂相比,配方F2的抗菌活性大大减弱。5、以p-环糊精为壁材、牛至-百里香复合物(1:1)为芯材制备植物精油微胶囊,外观为白色疏松状粉末,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大部分微胶囊产品为表面光滑、致密的方块状晶体,颗粒大小不一且多裂纹,具有该植物精油特有的气味,柔和而不刺鼻,回收率为79.8%,包埋率高达86%,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植物精油在包埋前后的成分变化,发现包埋过程对精油成分的影响不大;在100℃热水中,最大溶解度仅为2.5g/L,溶解性能差;在28℃和80℃储藏条件下,微胶囊里植物精油的保留率仍达83%以上,降低了植物精油的挥发性;而与无水乙醇作溶剂相比,其抗菌活性也大大减弱。6、探究了植物精油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以无水乙醇作溶剂制备植物精油复合物溶液(牛至:百里香=1:1),在室温30℃下,0.05%植物精油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菌落总数在试验5d内保持在103CFU/mL范围内浮动,霉菌经处理1d后符合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汁(浆)微生物限量标准。在冷藏4℃下,0.025%植物精油(1,2-丙二醇作溶剂)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试验60d内,基本达到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汁(浆)微生物限量标准。通过感官评价和理化性质分析,发现植物精油对浓缩液感官指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气味和口感方面,达到显着性差异,0.025%植物精油添加量是感官可接受水平,该添加量下对浓缩液氨基态氮、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甚少。

余鹏鸣,张威,王丰收,董万田[9](2015)在《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应用的研究结果,着重介绍了不同分子结构的对称型及不对称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同时概述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日化行业、纺织印染行业、金属缓蚀剂等诸多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席曼[10](2015)在《新型含酯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民用和工业洗涤、纺织、石油、食品、医药、建筑、航空等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表面活性剂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现在对表面活性剂制备及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但具有特殊应用性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仍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开发性能温和、易生物降解、有利于环保等特殊应用性能的产品将是表面活性剂行业的主要发展发向。本文以丙三醇为基本骨架合成了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低聚阴离子和两性等五类含酯基的表面活性剂,通过FT-IR、1HNMR和XPS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最大气泡法测定它们的表面张力(γ),利用γ~lgc曲线得到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其值对它们制备乳化沥青时的加入量具有指导意义。利用制备的表面活性剂作为沥青乳化剂,制备了一系列乳化沥青,并对相应乳化沥青的拌合稳定性及其它指标进行了测试,发现M1和Ms作为沥青乳化剂属于慢裂型乳化剂,M2和M4系列属于中裂型乳化剂,M3系列属于快裂型乳化剂,而M1、M4系列和Ms制备的乳化沥青的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路面乳化沥青的需求标准。为了得到单一的胶束形貌,选取两种结构相近但极性相反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Ml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2.3对PS-b-PAA嵌段共聚物在DMF/H2O混合体系中的自组装胶束形貌进行调控,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M1使胶束形貌由球形转变为短棒和长棒状胶结束,最终向囊泡转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2-3使胶束形貌由球形转变为片层。结合Zeta电势和粘度等分析了二者对胶束形貌产生不同影响的可能有两个:一是两种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不同,与带有-COOH的PAA嵌段的静电作用不同,导致其烷基链与嵌段共聚物的相互作用不同;二是同浓度的两种表面活性剂电离出的离子浓度不同,产生的静电效应不同,以致添加少量的M1即可对胶束形貌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抑菌性能,因此选取制备的三亲阳离子表面活性剂M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与三种模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在Au芯片上构建了三个模型表面Au-CH3, Au-OH和Au-COOH,利用QCM-D技术观测M1在三个表面上的固定情况,并对固定M1之后的表面进行蛋白质吸附试验。结果表明,M1在三个表面上的固定量是Au-COOH表面上最多,其次是Au-CH3表面,最少的是Au-OH表面;因此M1在表面上的固定的驱动力是静电相互作用,其次是疏水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果,讨论了三种蛋白质在固定了M1之后的表面上的吸附情况,发现固定了M1之后的表面能抑制溶菌酶的吸附,可使牛血清蛋白的吸附维持平衡,对于纤维蛋白原能诱导其吸附。由于带负电荷的肝素(Hep)和带正电荷的溶菌酶(LYZ)之间有静电相互作用,通过层层自组装(LbL)方式将它们固定在聚碳酸亚丙酯(PPC)的表面上以改进PPC的血液相容性,通过XPS证实了改性表面的制备成功。层层自组装过程和接下来的纤维蛋白原(Fib)吸附实验在QCM-D中实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Fib在PPC表面上是side-on形式吸附,因此导致大量的血小板吸附;而PPC-g-(LYZ-co-Hep)3表面因有优秀的抗纤维蛋白原吸附性,因此Fib分子在其表面形成相对松散的吸附层;另外结合抗血小板、红细胞和溶血性试验,证明PPC-g-(LYZ-co-Hep)3表面由于LYZ的亲水性和Hep的抗凝血性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在血管组织工程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一种工业用新型表面活性剂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工业用新型表面活性剂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磁流变液传动系统动力传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磁流变动力传动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传动用高性能磁流变液研究
    2.1 磁流变效应及磁流变液组分
    2.2 磁流变液性能指标及影响因素
    2.3 高性能磁流变液制备及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磁流变液微观结构数值模拟
    3.1 磁流变液系统理论分析
    3.2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工业CT的磁流变液微观结构特性研究
    4.1 工业CT介绍
    4.2 工业CT实验系统设计
    4.3 实验内容、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设计与磁路分析
    5.1 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设计方案研究
    5.2 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结构设计
    5.3 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磁路设计
    5.4 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电磁场仿真
    5.5 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磁场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挤压强化磁流变制动器性能实验研究
    6.1 磁流变液制动、挤压和温度实验系统设计
    6.2 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
    6.3 实验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SAR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高倍吸水树脂发展趋势
    1.3 高倍吸水树脂分类
        1.3.1 淀粉系
        1.3.2 纤维素系
        1.3.3 合成树脂系
        1.3.4 其他天然材料系
    1.4 高倍吸水树脂合成方法
        1.4.1 溶液聚合法
        1.4.2 本体聚合法
        1.4.3 固相聚合法
        1.4.4 反向悬浮聚合法
    1.5 高倍吸水树脂作用机理
    1.6 高倍吸水树脂应用
    1.7 锯屑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8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制备
        2.3.2 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表征
        2.3.3 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性能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AR最佳合成工艺
        2.4.2 SAR合成机理
        2.4.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4.4 X射线衍射分析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6 热稳定性分析
        2.4.7 保水性分析
        2.4.8 重复利用性分析
        2.4.9 高倍吸水树脂作为保水剂分析
    2.5 本章小结
3.高倍吸水树脂型抑尘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正交试验设计
    3.5 抑尘剂的性能表征
        3.5.1 pH值测试
        3.5.2 粘度测试
        3.5.3 表面张力测试
        3.5.4 抗蒸发性能测试
        3.5.5 渗透性能测试
        3.5.6 抗风蚀性能测试
    3.6 结果与分析
        3.6.1 正交实验结果
        3.6.2 正交实验分析
        3.6.3 正交实验的优化配方
        3.6.4 抗风蚀性能
    3.7 本章小结
4.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基于离子层外延生长法合成超薄金属氧化物纳米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1.3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1.3.1 微机械剥离法
        1.3.2 机械力辅助液体剥离法
        1.3.3 离子插入辅助剥离法
        1.3.4 离子交换辅助剥离法
        1.3.5 氧化辅助液体剥离法
        1.3.6 选择性蚀刻辅助液体剥离法
        1.3.7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8 湿化学合成法
        1.3.9 离子层外延生长法
    1.4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在磁学、电催化和光电催化领域的应用
        1.4.1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在磁学领域的应用
        1.4.2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在电化学析氧反应中的应用
        1.4.3 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在光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超薄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合成及其磁性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合成
        2.2.2 材料表征
        2.2.3 磁性性能测试
    2.3 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形貌表征
        2.3.1 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形貌
        2.3.2 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片形貌的影响
        2.3.3 前驱体对纳米片形貌的影响
    2.4 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成分表征
    2.5 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2.6 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磁性性能
    2.7 CeO_(2-x)有机杂化纳米片的磁性机制
        2.7.1 氧空位和有机表面活性剂层诱导室温铁磁性机制
        2.7.2 Al_2O_3原子层沉积和退火工艺对纳米片室温磁性性能的影响
        2.7.3 低温下纳米片的磁性机制
    2.8 本章小结
3 超薄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合成
        3.2.2 电催化电极的制备
        3.2.3 材料表征
        3.2.4 电催化性能测试
    3.3 La_2O_3纳米片的形貌成分与结构表征
        3.3.1 La_2O_3纳米片的形貌表征
        3.3.2 La_2O_3纳米片的成分表征
        3.3.3 La_2O_3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3.4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形貌成分与结构表征
        3.4.1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形貌与成分
        3.4.2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结构
    3.5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电催化性能
        3.5.1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过电势
        3.5.2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塔菲尔斜率
        3.5.3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电化学阻抗
        3.5.4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质量活性
        3.5.5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转换频率
        3.5.6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稳定性
    3.6 La_2O_3纳米颗粒杂化纳米片的电催化机制
    3.7 本章小结
4 超薄In_2O_3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In_2O_3纳米片的合成
        4.2.2 光电催化电极的制备
        4.2.3 材料表征
        4.2.4 光电催化性能测试
    4.3 In_2O_3纳米片的形貌成分与结构表征
        4.3.1 In_2O_3纳米片的形貌表征
        4.3.2 In_2O_3纳米片的成分表征
        4.3.3 In_2O_3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4.4 In_2O_3纳米片/Si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5 In_2O_3纳米片/Si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
        4.5.1 In_2O_3纳米片/Si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的光电流密度
        4.5.2 In_2O_3纳米片/Si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的光能转化效率
        4.5.3 In_2O_3纳米片厚度对复合Si基光电极光电性能的影响
        4.5.4 Si纳米线长度对复合Si基光电极光电性能的影响
        4.5.5 TiO_2层对复合Si基光电极光电性能的影响
        4.5.6 In_2O_3纳米片/Si纳米线阵列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九十载行业引领,创世纪科技寻源——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九十年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渊源
2 科研贡献
    2.1 民国时期油脂化学工业初建阶段的科研工作
    2.2 日化工业初建时的科研工作
        2.2.1 合成洗涤剂工业初建时期的科研工作
        2.2.2 合成脂肪酸工业创立前的研究工作
    2.3 日化工业技术改造与发展时期的科研工作
        2.3.1 配合合成洗涤剂工业快速发展的科研工作
        2.3.2 合成脂肪酸工业建立与发展时期的科研工作
        2.3.3 合成洗涤剂和合成脂肪酸工业“三废”治理的科研工作
    2.4 表面活性剂和民用及工业用制剂全面发展时期的科研工作
        2.4.1 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
        2.4.2 民用和工业用制剂的研究开发
    2.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制转后的科研工作
        2.5.1 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2.5.2 工程化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究开发
        2.5.3 应用基础研究
        2.5.4 环保、标准等公益性的研究工作
3 未来方向

(6)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烷基糖苷及其衍生物简介
        1.2.1 烷基糖苷
        1.2.2 烷基糖苷的合成
        1.2.3 烷基糖苷衍生物
    1.3 烷基糖苷酒石酸酯表面活性剂概述
        1.3.1 酒石酸的理化性质
        1.3.2 酒石酸的生产方法
        1.3.3 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选择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过程及原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合成机理
        2.2.3 合成过程
        2.2.4 转化率及产物结构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1 酯化反应过程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反应历程
        2.3.3 月桂醇葡糖苷转化率分析
        2.3.4 环氧开环反应过程
        2.3.5 产物对照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所用仪器
        3.2.2 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APG-ET与 C_(12)-APG的平衡表面张力
        3.3.2 APG-ET与 C_(12)-APG的泡沫性能
        3.3.3 APG-ET与 C_(12)-APG的润湿性能
        3.3.4 APG-ET与 C_(12)-APG的乳化性能
        3.3.5 APG-ET与 AES的复配性能
    3.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动态表面张力及吸附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所用仪器
        4.2.2 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APG-ET与 C_(12)-APG的动态表面张力
        4.3.2 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扩散系数
    4.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论
    5.1 总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7)单、双尾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开关型表面活性剂概述
    1.2 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1 温度开关型表面活性剂
        1.2.2 电化学开关型表面活性剂
        1.2.3 光开关型表面活性剂
        1.2.4 酸碱开关型表面活性剂
        1.2.5 CO_2 开关型表面活性剂
    1.3 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4 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1.4.1 Sm/TMSCl/H_2O(微量)体系法
        1.4.2 直接法
        1.4.3 缩醛法
        1.4.4 酰氯法
        1.4.5 原乙酸三乙酯法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2 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双尾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1 合成机理
        2.2.2 N,N’-双烷基乙脒基碳酸氢盐的合成
        2.2.3 产物的结构表征
        2.2.4 实验条件优化
    2.3 单尾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3.1 合成机理
        2.3.2 N’-长链烷基-N,N-二甲基乙脒基碳酸氢盐的合成方法
        2.3.3 产物结构表征
        2.3.4 实验条件优化
    2.4 小结
3 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3.1 表面活性
        3.1.1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
        3.1.2 临界胶团浓度(cmc)的测定
        3.1.3 脒基碳酸氢盐表面活性参数的测定结果
    3.2 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开关性能研究
    3.3 泡沫特性
    3.4 乳化性能
    3.5 热重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部分产物1HNMR、MS谱图
附录

(8)芳香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及其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精油的概述
        1.1.1 植物精油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1.1.2 植物精油的抗菌机理
        1.1.3 植物精油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1.2 微乳液的概述
        1.2.1 微乳液的简介
        1.2.2 微乳液的形成机制
        1.2.3 微乳液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3 微胶囊的概述
        1.3.1 微胶囊的简介
        1.3.2 微胶囊技术在植物精油中的应用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创新性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食用植物精油对食品有害微生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草药浓缩液腐败微生物的初步分离鉴定及模式菌的确定
        2.3.2 食品腐败微生物对植物精油抗菌敏感性的研究
        2.3.3 植物精油对食品腐败微生物抗菌活性研究
        2.3.4 植物精油联合抑菌效果的研究
        2.3.5 植物精油抗菌成分及构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稀释载体对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植物精油的溶解性能
        3.3.2 溶剂对植物精油水相抗菌活性的影响
        3.3.3 植物精油微乳液体系的优化
        3.3.4 植物精油微乳液的质量评价
        3.3.5 植物精油微乳液的稳定性评价
        3.3.6 植物精油微乳液的抗菌活性研究
        3.3.7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质量评价
        3.3.8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稳定性评价
        3.3.9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抗菌活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抗菌效果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杀菌效果的研究
        4.3.2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抑菌效果的影响
        4.3.3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品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1对称型α,ω-双烷基二甲基季铵盐
        1.1.1以亚甲基或带有羟基的亚甲基链为连接基团
        1.1.2连接基团含芳环
        1.1.3连接基团为聚氧乙烯醚和聚硅氧烷
        1.1.4连接基团为糖基
    1.2亲水基或疏水基带有杂环和杂原子的对称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1.3不对称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1.3.1 1-卤代长链烷烃与二胺反应
        1.3.2二卤代烷烃与长链烷基二甲基叔胺反应
        1.3.3以环氧氯丙烷为原料
2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2.1日用化学
    2.2纺织印染
    2.3金属缓蚀
    2.4材料制备
    2.5生物技术
    2.6油气开采
    2.7化学反应与分离
    2.8其他
3结束语

(10)新型含酯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2.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2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概况
        1.2.3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1.2.4 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
    1.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1 在乳化沥青方面的应用
        1.3.2 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
        1.3.3 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方面的应用
        1.3.4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4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1.5 本论文研究特色及意义
第2章 含酯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表征及在乳化沥青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理化性质
        2.2.2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3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2.2.4 乳化沥青的制备
        2.2.5 乳化沥青的形成机理
        2.2.6 乳化沥青的拌和稳定度
        2.2.7 乳化沥青其他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析
        2.3.2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与临界胶束浓度
        2.3.3 制备乳化沥青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相似的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PS-B-PAA自组装形貌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及理化性质
        3.2.2 PS-b-PAA及其与表面活性剂溶液自组装
        3.2.3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类型对胶束形貌的影响
        3.3.2 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对胶束形貌的影响
        3.3.3 Zeta电势
        3.3.4 粘度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QCM-D研究三亲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修饰后芯片表面的表征
        4.3.2 表面的亲水性对固定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3.3 血浆蛋白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性聚丙撑碳酸酯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步骤和方法
        5.2.3 表面表征
        5.2.4 血液相容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PPC的表面表征
        5.3.2 LYZ与Hep在PPC表面上的层层自组装过程
        5.3.3 纤维蛋白原的吸附过程
        5.3.4 血小板粘附
        5.3.5 红细胞粘附
        5.3.6 溶血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情况
致谢

四、一种工业用新型表面活性剂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磁流变液传动系统动力传递机理研究[D]. 王宁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锯屑基高倍吸水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张明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离子层外延生长法合成超薄金属氧化物纳米片及其性能研究[D]. 闫光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5]九十载行业引领,创世纪科技寻源——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九十年发展历程[J]. China Information Center of Daily Chemical Industry;.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9(10)
  • [6]烷基糖苷酒石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志宇.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2019(01)
  • [7]单、双尾脒基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王云.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芳香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及其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D]. 崔绮嫦.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1)
  • [9]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J]. 余鹏鸣,张威,王丰收,董万田. 印染助剂, 2015(09)
  • [10]新型含酯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席曼. 东北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工业用表面活性剂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