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现状及对策

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现状及对策

一、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谷少委[1](2021)在《河南广利灌区水土环境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灌溉大国,灌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不仅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区域。但近些年灌区水土环境由于灌区的不合理开发而遭受威胁,如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无序排放,使灌区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遭受破坏。本论文以河南省广利灌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北方灌区水量小、河道时常干涸、排水系统复杂等特点,在2019-2020年开展了总干渠及主要排水沟水质、田间土壤取样测试,分析了灌区总干渠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灌区土壤质量状况和灌区排水沟渠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用于评价灌区水土环境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灌区水土环境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灌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灌区的水土环境状况的相关措施,以期为灌区的绿色发展以及现代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前广利灌区总体水质能够满足农业功能区用水要求,但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水体100%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44.4%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2)广利灌区总干渠水体中主要污染物(TN、TP)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以氮污染为主。TN平均质量浓度为5.80 mg/L,为地表水Ⅴ类水标准的2.9倍,氮磷比为43.04∶1,利于藻类的生长;CODCr和BOD5质量浓度较低,在监测期内,90.3%的水体都在Ⅴ类水标准以下,污染程度较轻。(3)广利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土壤耕作层相对较好,根据土壤分级标准,属于二级或三级土壤,土壤全氮也处于二级到三级之间、全磷含量平均处于四级或五级期间,建议适量减少氮肥施用,同时增加磷肥使用,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提高土壤质量。(4)广利灌区排水沟渠中污染物来源复杂,不仅有农田排水,还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且排放点复杂多样;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受降雨和补源余水汇入的影响,广利灌区的排水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灌区总排水出口(赵庄)汇集了整个灌区的排水,与其它两个取样点(宋村、上苑)相比,TN、TP、氨氮质量浓度分别高于56.9%、65.4%;6.8%、9.5%;86%、126.6%,污染物浓度较高。(5)结合广利灌区实际情况,选取了23个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灌区水土环境进行了评价。评价认为,广利灌区水土环境总体属于“好”级别,但同时灌区用水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还属于薄弱环节,建议重点加强灌区水生态健康系统的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生态需水保证率、减少地下水开采和合理使用化肥。

庄旭东[2](2021)在《暗管排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田间试验及SWAP模型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河套灌区中国农业大学永济试验基地选取典型研究区,开展暗管排水条件下葵花生长田间试验,通过观测研究区暗管排水过程、农田土壤含水率、含盐量、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矿化度以及作物生长指标和产量等,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土壤水盐动态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SWAP模型,模拟暗管排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为当地排水暗管的合理布设和防治土壤盐碱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随时间变幅较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加,含盐量逐渐减小。2020年生育期A、B、C3个小区表层土壤含盐量较2019年同比下降34.8%、6.8%和31.9%,说明淋洗+暗管排水可以有效排除表层土壤中的盐分,有助于作物前期生长。(2)通过水均衡分析,2020年整个试验区生育期内渠道侧渗量高达84.5 mm,占降雨和灌溉总量的38.6%。渠道侧渗在补给区域地下水的同时,也会对农田土壤水盐运移与分布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注重渠道渗漏对整个试验区的影响。(3)经过田间试验资料率定和验证的SWAP模型可用于模拟分析研究区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埋深1.5m,间距45m的情况下,若暗管埋深增加0.5 m时,40 cm 土壤剖面处的向下水分通量累积量增加48.2%,向下盐分通量累积量增加35.8%,增加暗管埋深对排除土壤盐分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区暗管埋深取2.0 m,暗管间距取45 m较为适宜。(4)不同灌水处理下,葵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其中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在现蕾期生长速度较快,干物质量在成熟期增长较快。2020年产量较2019年有所提升,其中A区产量增加5.3%,B区产量增加18.2%,C区产量增加12.0%,说明秋浇+暗管排水可以有效排除土壤盐分,提高作物的产量。

郑复乐,姚荣江,杨劲松,王相平,陈强,李红强[3](2020)在《改良材料对微咸水滴灌农田土壤盐分分布与离子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微咸水滴灌及改良材料配施对节水灌溉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重度盐碱地为对象,分别开展了常规黄溉、微咸水滴灌、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和微咸水滴灌配施石膏4个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于土壤盐分及其离子组成的效应?【结果】微咸水滴灌的平均脱盐率(13.46%)大于常规黄河水灌溉(7.14%),不会造成显着的盐分积累,但土壤盐分中Na+、Cl-量分别增加了91.12%和47.21%,全盐占比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土壤钠质化,并导致土壤盐分在20~40 cm土层积累;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或石膏可提高土壤脱盐率并消减土壤钠质化危害,且以微咸水滴灌配施石膏处理脱盐率最高,可达到46.30%;相比其他处理,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生育期土壤返盐现象,且土壤K+、Mg2+?SO42-的全盐占比有所提高,而微咸水滴灌配施石膏处理则会降低Na+、Cl-、Mg2+的全盐占比,提高Ca2+和SO42-的全盐占比?【结论】微咸水滴灌配施生物炭或石膏具有调控盐分运动与离子组成的双重效应,这为河套灌区盐碱地节水改良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张伟[4](2016)在《区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及其对策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情复杂,水资源问题由来己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大,水量和水质性缺水更加严峻,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更加突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史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并界定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那么如何在“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在既保持人与水的自然和谐关系,又兼顾水资源贫富区域的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的条件下,解决水资源在地区间、用水主体间和各用水目标间的优化分配问题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水资源“量”与“质”统一的角度对水资源配置内涵进行扩展,提出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展开研究。(i)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对区域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通过用水主体博弈论证水量与水质统筹分配的必要性与科学性,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模式下,全流域的总均衡取水量与排污量将小于单纯依据水量进行配置下的总均衡取水量与排污量,从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论证水量与水质统筹分配的必要性与科学性;其次,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从水资源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区域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优化模型,并验证该理论方法用于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针对区域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的大系统、多目标、非线性等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MOPSO求解算法,并通过与经典多目标算法的对比分析,从定性角度验证了该求解算法的优越性;(ii)在水资源水量水质供需系统构建与预测中首先以徐州市为例对区域进行子区划分和水功能分区、水源和用水部门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水资源供需系统进行分解。其次,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节水措施的实施以及水情所具有不确定性,在多情景模式下按不同节水方案、不同降水保证率、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对徐州市各用水部门的需水量和各水源的可供水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进行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的一次供需平衡分析;最后对现状水平年的水质可利用量进行分析,并对规划水平年的水质可利用量进行预测,从而为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奠定理论和实证基础;(iii)构建区域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依据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对区域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目标进行识别,对水资源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进行具体评价与量化,在形式上较完整地反映了区域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原则与决策机制。最后针对本文提出的改进MOPSO求解算法,通过与经典多目标算法的对比分析,从定量角度验证了在区域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中该求解算法的优越性,并进行算法设计和流程分析;(iv)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MOPSO算法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步骤,并充分考虑水情、节水措施及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等动态因素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运用优化模型对多情景模式下徐州市规划水平年的不同方案集进行了优化计算,得到了水量水质在各子区的分配关系,获得不同水平年下供需方案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最后通过对优化配置方案的供需平衡分析、目标分析和敏感度分析验证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v)针对优化配置结果中水量水质供需严重不平衡现象和可能发生的水资源突发事件,提出了一般、应急对策建议和相应的保障措施。首先根据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结果提出相应的一般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干旱、洪涝和水污染等水资源突发事件,分别设计水量和水质应急预案,以期做到水量和水质优化管理的事前控制,最大限度降低水量和水质供需缺口,提高水资源利用价值,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区域水资源系统以最优的状态运转,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层面,提出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实现的“硬件”和“软件”保障措施。

杨丽慧[5](2016)在《青铜峡灌区农业节水的农田水土环境响应研究》文中认为受大引大排的农业灌溉模式和化肥用量急剧增长的影响,宁夏灌区衍生出一系列农田水土环境问题,如农田面源污染、地下水位过高、土壤盐渍化,容泄区水污染等。1999年后宁夏灌区开始实施节水改造,农业用水比例不断下降,粗放的灌溉方式逐渐改变。为探究农业节水对灌区水土环境的影响,以青铜峡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节水以来灌区农田排水污染、地下水位以及盐渍化和灌区容泄区黄河水环境的演变趋势,并针对性提出了容泄区污染治理的控制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2000年节水以来,灌区大引大排的引水模式逐步改善,近10年的年均引水量减小20.2%,排水量减少29.7%;化肥用量的年均增速放缓,氮肥单位面积施用量低于节水前,磷肥单位面积施用量与节水前相当;种植结构变化较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下降11%,,小麦种植比例由30%缩减到16%,玉米种植比例由25%增加到32%,其中蔬菜瓜果类增幅最大;粮食产量受节水影响明显,整体上随着灌溉面积波动升降,节水11年间粮食单产增幅为15.9%。(2)基于灌区典型排水沟—银新沟和五排农田排水污染演变规律分析了农业节水对农田面源污染消减的影响:节水以来排水沟水量同步下降,农田排水期水质有所改善,银新沟7月氨氮趋于动态稳定,总磷浓度呈现降低的态势,而五排7月氨氮和总磷浓度整体均降低;排水沟农田污染输出负荷显着下降,相对节水前期,节水后期银新沟氨氮和总磷消减率分别为35.3%和41.7%,五排相应消减率为71.2%和63.7%,两沟农田污染负荷与排水量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实施农业节水有助于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3)灌溉引水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节水以来灌区地下水埋深逐渐增大。小埋深(<1.5m,重盐渍化区)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55%下降到2013年的37%。农业节水对灌区土壤盐渍化趋势产生显着影响,出现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态势。从灌区引排盐量平衡分析,实施农业节水同时应加强排水工程治理。(4)通过对黄河两站径流、水质、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青铜峡灌区引排水对容泄区水环境造成显着地影响;黄河水质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黄河水质的影响因素复杂,农业面源污染对黄河水质的污染贡献率趋于增加,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则逐渐减弱。黄河污染负荷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表明,黄河总磷负荷主要来源于化肥流失污染,化肥施用量和禽畜污染对黄河COD负荷排放贡献较大,黄河污染氨氮负荷消减措施的重点是削减排水量。黄河水污染治理方面,本文提出减少化肥用量、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加强禽畜业污染防控以及加强灌区排水水质监测和治理等建议。

巨栋[6](2016)在《跨区域水权转让模式评价及优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水资源总量短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供需逐渐失衡。从1987年黄河分水到当今全国省区水指标分配完毕和三条红线制度落实,水权制度作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已走入并逐渐融进人们生活。2014年,水利部启动内蒙古、宁夏等七省区水权工作试点,从水权确权登记和水权交易等方面进行探索。内蒙古自治区的试点方向是跨区域水权交易,通过建设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水权交易平台,严格用水企业项目审批,编制相关交易办法规则等办法,实现了大规模、有效率、可监控的水权交易,不仅从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可推广的案例,也从学术角度树立了一种新型的水权交易模式,促进我国水权改革进程走稳、加快。本文认真梳理了中国水权制度建设进程,总结对比了几种代表性的水权交易模式,结合新一轮水权试点中内蒙古试点情况,对跨区域水权模式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发现,跨区域水权交易模式的交易规模大、经济效益高、节水成效好,在我国现阶段水权制度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突出的现实性和推广意义,但该模式并不成熟,需从交易流程、定价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继续完善。加快完善和推广跨区域水权交易模式,大力推动中国水权制度改革,将有效促进我国水资源配置高效公平可持续。

周利平[7](2014)在《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绩效与满意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美国、法国、哥伦比亚和台湾开始进行参与灌溉管理改革,这项改革是将灌溉管理职责从政府部门移交给用水协会。通过组建用水协会,让农民直接参与灌溉系统管理,以改善灌溉系统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户收入。受此思潮影响,1995年,我国在湖北漳河灌溉区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用水协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截止至2011年全国成立农民用水协会7.8万个,协会管理灌溉面积约2.4亿亩,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25.9%。那么,我国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情况如何,用水协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江西省307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及江西省水利厅的3949个用水协会统计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以下4个关键问题:(1)用水协会农户参与意愿、行为及其一致性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用水协会能否使农户增产增收?(3)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如何及受哪些因素影响?(4)农户对用水协会满意度评价如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方面:(1)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实证研究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影响的内在机理;(2)基于Logistic-ISM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3)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识别了用水协会农户参与意愿(自述偏好)与参与行为(现实选择)一致性的影响因素;(4)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用水协会对农户粮食增产效果的影响;(5)构建处理效应模型,运用极大似然法和两步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实证检验了用水协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6)利用大样本数据,并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异质性条件下用水协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7)运用群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评价了农户对用水协会的满意度。对以上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结论:(1)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对农户参与协会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说明用计划行为理论来分析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具有极强的解释力。(2)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的因素呈现一定的层次结构。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的因素是由8个因素组成的具有3级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其中参与态度、村灌溉渠系完好率2个因素是表层直接因素;农户对协会性质与功能认知、农户对权利与义务认知2个因素是中间间接因素;文化程度、经营规模、非农就业人数和村经济发展水平4个因素是深层根源因素。(3)用水协会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一致性较高。在267位有参与意愿的农户中,有213位已经参与了用水协会,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一致性程度为79.78%。另外,家中14岁以下小孩数、可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从事非农就业的人口占家庭劳动力的比例、参与态度、农户对协会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农户获得用水协会信息的途径、协会管理的透明度、协会理事会规模等因素是影响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因素。(4)用水协会对提高农户水稻产量具有显着影响。参与用水协会的农户水稻产量显着高于未参与用水协会农户水稻产量。用水协会有助于农户水稻增产是由于协会中农民能够在其需要灌溉时,能得到充足的灌溉水供应。(5)用水协会对增加农户收入具有显着影响。参与用水协会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显着高于未参与用水协会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6)用水协会成立年限、是否注册、是否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参与用水会农户数、用水协会工作人员数、协会起源、协会组建边界、协会主要领导人产生方式、协会主要领导人身份、是否有工程产权证、灌溉设施完好率、灌区规模对用水协会运行绩效有显着影响。但不同类型的协会,这些因素影响机理存在差异。(7)农户对用水协会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从灌溉服务质量、用水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农户评价用水协会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利用AHP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计算农户对用水协会满意度指数,研究发现,农户对用水协会满意度综合评价是满意的。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一个研究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的分析范式,即参与意愿---参与行为---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的一致性。首先,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这不仅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方面的应用,而且也为解读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提供一种新途径。接着,运用ISM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结构及相互作用关系,弥补了现有研究仅考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及方向的不足。最后,借助二元Probit模型识别了影响用水协会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有利于更准确地用参与意愿的数据来预测参与行为。(2)丰富了用水协会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现有研究多数关注用水协会对农户单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本文既检验了用水协会对农户早晚稻产量的影响,又验证了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影响。这比以往的研究范围更广,层次也更深。(3)拓宽了用水协会绩效研究的范围。鉴于现有文献对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定性研究,缺乏系统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影响用水协会运行绩效的各因素作用机理。

王小静[8](2014)在《西北旱区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西北旱区年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用水等必然发生重要变化。因此,评估西北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对统筹区域农业用水规划和合理分配有效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北旱区152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的降水、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因子资料,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IDW)、Mann-Kendall等方法对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时空分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旱区四种主要作物,棉花、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对作物生育期内需水量及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探究并对其差异原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该区域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明确了西北旱区19612011年气候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上,沿东南-西北方向,降水和相对湿度递减而温度和日照时数增加;风速由西北和东南向旱区中心增加。时间变化趋势上,降水、温度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呈下降趋势,但趋势的显着站点数有差异。约95%的站点降水、平均温度、最低温度上升趋势显着,约14%的站点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增加趋势显着,而只有2%的站点风速增加趋势显着。各气象要素基本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突变。气候的时空变异表明,西北旱区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2)探究了西北旱区作物需水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近50年来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不显着的上升趋势,年均值为1100.4mm,西北部东南-西北条带上ET0值最高,而低值则出现在黄土高原南部地区;西北旱区ET0发生突变的年份东部较西部晚,ET0由下降趋势转变为上升趋势。主要作物棉花、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的作物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不甚一致,但有其规律性。棉花、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多年作物需水量均值分别为503.1、595.3、549.9和526.4mm;除冬小麦的作物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外,其余三种作物需水量均呈增加趋势。黄土高原及其以东地区棉花、春玉米、春小麦的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黄土高原及其以西地区则以下降趋势为主。有效降雨的主要下降趋势则主要出现在黄土高原以东地区。(3)利用敏感性及贡献率等计算方法对旱区ET0的时空分异进行了归因分析,求取了各气象因子与作物需水量的相关性,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ET0对相对湿度和最高温度的变化最敏感,但ET0变化中风速和最高温度的贡献率最大,可能是风速和最高温度多年变化量较高所致。各作物需水量均表现出对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高,与日照时数、风速及温度的相关性次之,旱区作物需水量变化与气候紧密相关。(4)案例分析了河套灌区实际灌溉量与灌溉需水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河套灌区作物小麦和玉米19902008年的毛灌溉用水量呈上升趋势,但计算的灌溉需水量呈减少趋势。据此分析了两者之间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灌溉效率的建议。

张鹏岩[9](2013)在《基于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开封市黑、柳灌区四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黑岗口、柳园口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具有代表性的临近黄河四乡为研究区,以1988、2001、2011为时间节点分析研究区土地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并运用化学分析、GIS技术和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引黄灌区内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类型、污染以及积累特征,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因素,总结了引黄灌溉自流灌区内土地变化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规律,对灌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重金属含量和分布进行了模拟与预测。本研究探索了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土地变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耦合分析,构建了引黄灌区独有的多功能土地变化分类指标体系与可持续性评价模型,论证了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多年来研究区土地变化明显,农用地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本研究选取了研究区1988、2001和2011年三期遥感影像获取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经过解译、计算和分析得出,研究区边缘区城镇化过程明显、人为影响显着。城镇建设用地通过占用农用地而扩展,非城镇建设用地间结构变化明显。农用地、滩涂、水域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工矿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总量面积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其次是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和滩涂;工矿用地变化量相对较小。各土地类型间转入、转出频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总量相对变化幅度较大,动态度最大,变化量和速度都是很大的,区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有一定增长,这表明23年间研究区内城市化过程明显,尤其是研究区南部靠近城市边缘区域,非农化程度很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距其较远的地区。对比农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可以发现,农用地流失快的地方基本上为建设用地增长快的地方,而农用地流失慢的地方建设用地增加速度也慢,二者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体现了建设用地的扩展的主要是对农用地的占用。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发现研究区未来40年里,农用地面积将持续减少,滩涂面积也将小幅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将持续增加,继续向研究区北部和西部扩展,水域和工矿用地有小幅度增加,总体趋势以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农用地的流失为特征。(2)交通是造成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Hg、Cd是整个研究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存在较强的生态风险。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反映出土地变化过程中所引起的区域土地质量变化,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r、Cu、Ni、Pb、Zn、As和Hg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Cr、Cu、Ni、Pb、Zn、As保持清洁,Hg、Cd是整个研究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为评价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区内共采集土壤样品107个,经过化学实验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排序为:Hg> Cr> Cd>Cu>Ni>As>Pb>Zn。利用K-S进行土壤重金属含量正态分布检验,各元素均符合正态分布。发现Cd存在极大值和离群值,Cr、Cu、Ni、Pb、Zn存在离群值,As和Hg没有存在。在ArcGIS9.3平台上分析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趋势,研究区西南区域和南部重金属含量较高。研究区域内8种重金属的理论变异函数拟合效果均较好,其中Cr、Zn、As符合球状模型,Ni、Cu、Cd、Pb、Hg符合高斯模型。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受人为活动与区域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人为活动对Hg、Cd的空间分布结构的影响较为突出。通过内梅罗指数、地累积指数、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得到Hg、Cd是整个研究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得出了Hg和Cd有一定程度超过河南省潮土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得出研究区土壤8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程度的累积污染;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得出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整体上属于中等污染。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得出研究区Cr、Ni、Cu、Zn、Pb、As均存在潜在生态风险,Hg和Cd存在强生态风险。同时GIS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功能,能够对污染区域的面积进行精确统计。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出不尽相同的污染分布,单因子污染指数面积所显示的污染的区域明显要大于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结果。在土壤重金属人为污染的评价结果基础上,进行了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交通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水域作为污染传播的一个载体也是造成大面积连续污染的原因之一。(3)运用情景预测模型,比照2011年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和污染面积分别预测了2021年研究区土壤中Cr、Ni、Cu、Zn、Cd、Pb、Hg、As等8种重金属含量、污染面积及分布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面积在乐观、无突变和悲观三种情景下所预测的结果存在差别显着,不同情景背景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分布有较大差异。其中在8种重金属在乐观情景下含量明显下降,土壤污染面积减少;而在无突变情景和悲观情景下8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不断增加,土壤污染面积也不断扩大,其中这两项在悲观情景下又明显比在无突变情景下要高。(4)研究区1988、2001、2011年三个时期的可持续水平较高,在评价体系分级——不可持续、初步可持续、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处于基本可持续与全面可持续水平。根据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建立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分析法,在ArcGIS9.3环境下,通过图层叠加、栅格计算,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图像空间运算,得出1988、2001、2011年三个时期的可持续等级发展水平,生成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综合指数分布图。从区域可持续水平等级结构来看,研究区可持续状况以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为主,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水平面积渐增长;不可持续面积逐步减少。从空间分布上看,三个时期的可持续水平等级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由北向南逐级递减。全面可持续区域的主要分布在农用地、滩涂和水域,在研究区的北部地区;靠近城市的研究区南部三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低,这个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从时间动态上看,研究区可持续水平趋向好的方向发展。

贾辛慧[10](2011)在《河套灌区节水灌溉对排水泵站运行参数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水泵站是河套灌区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灌溉排水的唯一排泄方式,灌区排水泵站大部分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近年灌区实施节水规划,改变了田间原有的排水模数,许多排水泵站长期低效运行,造成能源浪费。因此,开展河套灌区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关键技术的研究已显得尤为重要。众多泵站设计流量和站前、站后水位的大幅变化,对泵站实施技术的改造已迫在眉睫。而实施改造的关键前提是:准确把握节水规划后,灌区排水模数,泵站前(总排干)水量和水位,泵站后(乌梁素海)水量和水位的变化。本文采用适合于河套灌区的排水模数法,统计并预测排水量,节水后排水量几乎减少1/2。运用实用统计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泵站前、后水位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显着性分析以及最优方程的选择,结果显示,模型效果良好,显着性强。然后将泵站前、后流量代入方程计算相应的水位,最终得到扬程,其值减少了近0.6m。掌握泵站运行参数的基础上,进行泵站的重新设计或更新改造。以灌区七排干为应用实例:掌握节水后的流量水位,重新进行水泵选型。结果证明:泵站运行状况得以彻底改善,泵站效率显着提高,有效避免了能源浪费。

二、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广利灌区水土环境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区水土环境的研究
        1.2.2 生态灌区研究进展
        1.2.3 灌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4 灌区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概况
        2.1.2 水文气象地质
        2.1.3 河流水系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经济社会状况
        2.2.2 农业生产状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2 水质状况
    2.4 材料与方法
        2.4.1 样品采集
        2.4.2 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计算方法
        2.4.3 河流富营养化指数计算方法
        2.4.4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广利灌区渠灌区水土环境分析评价
    3.1 广利灌区总干渠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3.2 广利灌区总干渠水质综合变化特征
    3.3 广利灌区总干渠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评价
    3.4 广利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3.4.1 土壤基本情况
        3.4.2 土壤pH
        3.4.3 土壤有机质
        3.4.4 土壤全氮、全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环境状况分析
    4.1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总氮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2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总磷变化特征分析
    4.3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氨氮变化特征分析
    4.4 广利灌区排水沟渠污染物来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利灌区水土环境评价
    5.1 生态灌区评价概述
        5.1.1 生态灌区的理念
        5.1.2 生态灌区的特点
    5.2 灌区水土环境评价
        5.2.1 水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水土环境评价指标选取
        5.2.3 评价模型的选取与步骤
    5.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广利灌区水土环境评价
        5.3.1 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5.3.2 指标的隶属度计算
        5.3.3 广利灌区水土环境综合评价
        5.3.4 广利灌区水土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暗管排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田间试验及SWAP模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暗管排水研究现状
        1.2.2 SWAP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资料
        2.3.2 土壤基本物理参数
        2.3.3 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
        2.3.4 地下水位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2.3.5 暗管排水量及集水井矿化度
        2.3.6 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
第3章 暗管排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分布规律
    3.1 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3.2 土壤盐分分布规律
    3.3 地下水动态变化与水均衡分析
        3.3.1 地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矿化度动态变化
        3.3.2 暗管排水流量及排水矿化度动态变化
        3.3.3 水均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SWAP模型模拟
    4.1 模型原理简介
    4.2 SWAP模型的参数率定与验证
        4.2.1 模型数据输入
        4.2.2 土壤水分模块的率定与验证
        4.2.3 土壤盐分模块的率定与验证
        4.2.4 作物模块的率定与验证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土壤水分通量模拟
        4.3.2 土壤盐分通量模拟
        4.3.3 葵花产量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暗管排水条件下葵花的生长
    5.1 作物生长指标
        5.1.1 作物株高和茎粗
        5.1.2 作物叶面积指数
        5.1.3 作物干物质量
    5.2 作物产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改良材料对微咸水滴灌农田土壤盐分分布与离子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方法
    1.3 样品采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盐分总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2.2 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及其分布的影响
    2.3 改良材料施用对滴灌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2.4 改良材料对微咸水滴灌土壤盐分离子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盐分及其离子组成的影响
    3.2 改良材料对微咸水滴灌土壤盐分及其离子组成的影响
4 结论

(4)区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及其对策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框架
2 区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2.1 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概念和内涵
    2.2 基于用水主体博弈的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优越性分析
    2.3 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2.4 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求解算法的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3 区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供需系统构建及其预测
    3.1 水资源供需系统分解及情景设计
    3.2 需水预测
    3.3 可供水量预测及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3.4 可供水质分析及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
    4.1 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系统构建及运作流程
    4.2 配置基本思路
    4.3 问题描述
    4.4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模型
    4.5 模型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多情景模式下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
    5.1 优化配置流程分析
    5.2 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5.3 优化配置方案生成
    5.4 配置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对策建议
    6.1 一般对策
    6.2 应急对策
    6.3 保障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青铜峡灌区农业节水的农田水土环境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
        1.2.2 土壤盐渍化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植被
        2.1.5 区域地质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资源概况
    2.4 节水发展概况
        2.4.1 引水工程
        2.4.2 排水工程
        2.4.3 农业节水概况
    2.5 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2.5.1 水资源紧缺,用水矛盾突出
        2.5.2 农业用水效率低
        2.5.3 水土环境问题严重
第三章 节水前后灌区水土环境要素变化
    3.1 灌区引排水量的变化
    3.2 灌区施肥情况的变化
    3.3 灌区种植结构的变化
    3.4 灌区粮食生产水平的变化
    3.5 农业用水效率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区农田面源污染演变分析
    4.1 典型排水沟污染特征解析
        4.1.1 排水过程分析
        4.1.2 污染物年内分布规律
    4.2 排水沟退水污染年际变化
        4.2.1 排水沟水量年际变化
        4.2.2 排水沟水质年际变化
    4.3 排水沟农田面源输出负荷演变分析
        4.3.1 排水沟农田污染负荷的水文估算方法
        4.3.2 排水沟农田污染负荷的演变
    4.4 节水与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区盐渍化演变特征分析
    5.1 节水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5.1.1 地下水埋深年内动态分析
        5.1.2 地下水埋深年际动态分析
        5.1.3 地下水不同埋深面积变化分析
    5.2 节水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
        5.2.1 盐渍化发展现状
        5.2.2 盐渍化影响因素分析
        5.2.3 青铜峡灌区的水盐均衡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灌区排水容泄区黄河水环境演变分析
    6.1 黄河径流量的时空变化
    6.2 黄河水质的时空变化
    6.3 黄河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
    6.4 容泄区水污染特征分析
        6.4.1 主要污染物负荷结构
        6.4.2 水环境动态与灌区引排水的联系
    6.5 容泄区水污染成因分析
        6.5.1 水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5.2 污染负荷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6.6 容泄区水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6.6.1 发展农业节水,控制灌区排水量
        6.6.2 减少化肥用量
        6.6.3 加强禽畜业污染防控
        6.6.4 加强灌区排水水质监测和治理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跨区域水权转让模式评价及优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拟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第二章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进程梳理
    第一节 中国水权实践进程
        一、黄河“八七”分水
        二、西北三条内陆河分水
        三、节水型社会试点和农户水权改革
        四、黄河水权转换试点
        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六、水利部七省水权试点
    第二节 中国水权制度探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诞生
        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颁布
        三、水权制度框架与水权转让正式制度形成
        四、初始水权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五、水权制度不断完善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加严格
第三章 中国水权交易模式归纳及评价
    第一节 几种主要的水权交易模式
        一、用水户间水权交易
        二、行业间水权交易
        三、跨区域水权交易
        四、跨流域水权交易
        五、其他类型水权交易
    第二节 跨区域水权交易模式简析
第四章 内蒙古跨区域水权转让案例研究
    第一节 水权转让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交易主体
        二、实施背景
    第二节 跨区域水权转让模式构建
        一、水权出让
        二、水权收储
        三、水权受让
    第三节 水权转让的定价机制
第五章 跨区域水权转让模式总结和优化
    第一节 内蒙古水权转让案例总结与评价
        一、特点和创新
        二、问题和思考
    第二节 跨区域水权转让模式分析和优化
        一、完善水权交易流程
        二、规范水权定价机制
        三、加强交易平台建设
第六章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国水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和方向
        一、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二、政府市场两手发力
        三、妥善协调各方利益
        四、加强各类制度配套
        五、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六、建设分区域水权制度
    第二节 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布局和体系
        一、配置体系
        二、交易体系
        三、监测体系
        四、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绩效与满意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短缺:要求加强管理
        1.1.2 传统供水管理模式:无法解决水资源浪费
        1.1.3 农用水稀缺:危及粮食安全
        1.1.4 用水协会: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创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本研究的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计划行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农户参与灌溉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2.2.2 关于用水协会影响研究
        2.2.3 文献述评及研究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1 理论背景
        3.1.2 理论分析
        3.1.3 研究假说
    3.2 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
        3.2.1 量表设计
        3.2.2 数据收集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3.3.1 独立样本检验
        3.3.2 样本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3.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3.4.1 样本数据正态性检验
        3.4.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3.4.3 模型参数检验与拟合评价
        3.4.4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3.4.5 测量模型的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 Logistic-ISM 模型
    4.1 理论分析、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4.1.1 理论分析
        4.1.2 变量选择
        4.1.3 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情况
    4.2 实证研究与讨论
        4.2.1 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基于 ISM 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研究结果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说明与描述
    5.2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一致性分析
    5.3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一致性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2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一致性的影响因素:probit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用水协会对农户粮食增产效果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说明
        6.1.1 模型建立
        6.1.2 变量选择说明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变量的描述分析
        6.2.2 样本的对比统计分析
        6.2.3 用水协会与农户水稻产量统计分析
        6.2.4 用水协会与农户的农资投入统计分析
    6.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6.3.1 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及内生性检验
        6.3.2 参数估计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用水协会对农户增收绩效的实证分析
    7.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7.1.1 模型设定
        7.1.2 变量选择
    7.2 实证分析
        7.2.1 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
        7.2.2 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农业收入的影响
        7.2.3 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非农收入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1.1 理论分析
        8.1.2 研究假设
    8.2 计量模型、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8.2.1 计量模型
        8.2.2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8.2.3 变量的定义与赋值
    8.3 实证分析
        8.3.1 用水协会运行绩效总体情况
        8.3.2 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8.4 用水协会运行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8.4.1 不同灌区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4.2 不同组建边界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4.3 不同起源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4.4 是否注册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4.5 主要领导人不同产生方式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4.6 主要领导人不同身份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4.7 有无工程产权证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4.8 不同成立年限的用水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农户对用水协会满意度综合评价
    9.1 研究回顾
    9.2 用水协会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9.2.2 用水协会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
    9.3 用水协会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9.4 用水协会满意度模糊评价方法
        9.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思想
        9.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
    9.5 基于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农户对用水协会满意度评价
        9.5.1 调查问卷、信度和样本
        9.5.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9.5.3 确定指标隶属度
        9.5.4 用水协会满意度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9.5.5 用水协会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参加用水协会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西北旱区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候变化
        1.2.2 作物需水量
        1.2.3 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方法
第二章 旱区气候变化
    2.1 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
    2.2 气象要素的时间变化趋势
        2.2.1 单调趋势
        2.2.2 突变检验
第三章 旱区作物需水量
    3.1 参考作物蒸散量
        3.1.1 参考作物的计算方法
        3.1.2 ET_0的时空分布
    3.2 作物需水量
        3.2.1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3.2.2 作物需水量空间分布
        3.2.3 作物需水量时间变化
    3.3 有效降雨量
        3.3.1 有效降雨量的空间分布
        3.3.2 有效降雨量的时间变化
    3.4 灌溉需水量
        3.4.1 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3.4.2 灌溉需水量时间变化
第四章 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1 ET0的时空变异归因
        4.1.1 定性分析
        4.1.2 定量分析
    4.2 旱区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五章 河套灌区作物需水量
    5.1 河套灌区概况
    5.2 河套灌区实际灌溉用水量
        5.2.1 河套灌区灌溉用水量
        5.2.2 临河站作物需水量
    5.3 差异分析
    5.4 灌区节水改进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旱区气候变化
        6.1.2 旱区 ET0时空分异
        6.1.3 旱区作物需水量时空分异
        6.1.4 旱区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开封市黑、柳灌区四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土地变化对全球变化的意义
        1.2.2 土地变化是可持续性科学的主题
        1.2.3 土地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2.4 我国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重点
    1.3 研究思路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2.1 开封引黄灌区概况
        2.1.1 基本情况
        2.1.2 引黄的优势与地位
        2.1.3 开封引黄灌区的发展历程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
        2.2.4 自然灾害
3 数据收集与研究内容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1 土壤数据
        3.1.2 气象数据
        3.1.3 遥感数据
    3.2 研究内容
4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预测
    4.1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4.1.1 GIS 方法提取数据
        4.1.2 结果分析
    4.2 动态变化模型分析
        4.2.1 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
        4.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4.3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4.3.1 马尔柯夫模型原理及概述
        4.3.2 预测数据处理
        4.3.3 初始状态矩阵及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的确定
        4.3.4 模型的检验
        4.3.5 模型预测
    4.4 小结
5 土地变化对土壤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1 地统计分析介绍
    5.2 克里格法介绍
        5.2.1 克里格理论基础
        5.2.2 普通克里格原理
        5.2.3 土壤重金属克里格法应用
    5.3 重金属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3.1 土壤重金属含量统计分析
        5.3.2 离群值(异常值)识别
        5.3.3 土壤重金属变异函数拟合
        5.3.4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趋势分析
        5.3.5 土壤重金属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5.3.6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4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插值
    5.5 小结
6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6.1 评价标准
    6.2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
        6.2.1 内梅罗指数法
        6.2.2 地累积指数法
        6.2.3 污染负荷指数法
    6.3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6.3.1 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
        6.3.2 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
        6.3.3 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
        6.3.4 污染评价结果插值分析
    6.4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
        6.4.1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6.4.2 评价结果
    6.5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6.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6.5.2 基于统计分析法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影响因素解析
        6.5.3 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6.5.4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6 小结
7 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分布预测
    7.1 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方法与模型
        7.1.1 土壤重金属预测模型
        7.1.2 土壤重金属累积预测
    7.2 研究区 2021 年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结果
    7.3 小结
8 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
    8.1 评价原理与指标选取
        8.1.1 评价原理
        8.1.2 指标的选取
    8.2 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8.2.1 评价方法
        8.2.2 评价标准
        8.2.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8.3 权重的确定
    8.4 计算与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着作目录

(10)河套灌区节水灌溉对排水泵站运行参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概况
    2.1 河套灌区概况
    2.2 灌区排水工程
    2.3 灌区节水规划
    2.3 灌区节水后,排水工程的作用
3 排水泵站运行参数
    3.1 排水设计流量
        3.1.1 排水模数法
        3.1.2 平均排除法
        3.1.3 调蓄演算法
    3.2 灌区总排干水量
        3.2.1 年纪间变化
        3.2.2 段落间变化
    3.3 排水设计扬程
        3.3.1 内、外水位特征值
        3.3.2 排水扬程
4 泵站流量
    4.1 总排干水量
        4.1.1 节水前水量
        4.1.2 节水后水量
    4.2 乌梁素海水量
        4.2.1 节水前乌梁素海水量
        4.2.2 节水后乌梁素海水量
5 泵站扬程
    5.1 最优方法
    5.2 模型研究
    5.3 统计推断
        5.3.1 参数估计
        5.3.2 回归关系的统计推断
        5.3.3 回归参数的统计推断
    5.4 总排干水位
        5.4.1 模型建立
        5.4.2 统计分析
    5.5 节水对总排干水位的影响
    5.6 乌梁素海水位
    5.7 节水对乌梁素海水位影响
6 实例应用
    6.1 泵站的重新设计
        6.1.1 水泵选型原则
        6.1.2 设计参数
    6.2 水泵选型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广利灌区水土环境分析与评价[D]. 谷少委.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暗管排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田间试验及SWAP模型模拟[D]. 庄旭东. 扬州大学, 2021(08)
  • [3]改良材料对微咸水滴灌农田土壤盐分分布与离子组成的影响[J]. 郑复乐,姚荣江,杨劲松,王相平,陈强,李红强.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8)
  • [4]区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及其对策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张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4)
  • [5]青铜峡灌区农业节水的农田水土环境响应研究[D]. 杨丽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6(02)
  • [6]跨区域水权转让模式评价及优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巨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6(02)
  • [7]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绩效与满意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周利平. 南昌大学, 2014(01)
  • [8]西北旱区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王小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开封市黑、柳灌区四乡为例[D]. 张鹏岩. 河南大学, 2013(12)
  • [10]河套灌区节水灌溉对排水泵站运行参数影响研究[D]. 贾辛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河套灌区水资源短缺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