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虚拟光驱实现局域网远程共享

使用虚拟光驱实现局域网远程共享

一、利用虚拟光驱在局域网中实现远程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霍建同,肖利民,霍志胜,徐耀文[1](2021)在《广域虚拟数据空间中边缘缓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广域虚拟数据空间系统中边缘客户端访问和共享远程数据时,数据冗余传输造成大量网络带宽浪费的问题,通过研究广域虚拟数据空间系统中的缓存技术,提出边缘缓存机制优化数据访问通路,将数据以文件粒度缓存在靠近边缘客户端的位置,从而提升上层应用访问和共享数据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作为虚拟数据空间系统的补充,提出的边缘缓存系统可提升广域数据共享的性能。

夏志新[2](2021)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研究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驾驶已经成为汽车领域研究热点。自动驾驶仿真技术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由于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企业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浏览器的自动驾驶云仿真技术开始萌芽。Uber等国外无人驾驶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发展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国内从事无人驾驶研究的高校和企业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开源源代码的自动驾驶仿真平台较少。受制于网络传输限制,基于浏览器的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大多仍处于初期研发阶段,对人工智能(AI)算法训练和远程执行人工智能模型的支持尚不完善,配置较为繁琐,常依赖于具体的企业平台。因此有必要研究自主可控的、开放源代码、方便部署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基于浏览器的自动驾驶云平台仿真软件,为后续开发更大规模的开源共享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套基于“瘦客户端”思想的B/S架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系统。该系统可装载基于浏览器的前端人机交互界面,并且可集成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仿真模块。此外,此系统还支持分布式服务器扩充。用户运用该系统,可减少繁琐的配置和脱离操作系统依赖,仅依赖于浏览器即可实现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算法的调用和仿真测试。(2)实现了基于HTML5、Web GL技术的浏览器人机交互可视化仿真界面、基于My SQL的仿真数据库、高并发的后台服务器。仿真界面允许用户上传多种三维仿真模型和设置相应参数,包括汽车、道路、障碍物等,并支持搭建汽车在行驶过程常见的场景,包括:单车超车、双车超车、等候行人等;仿真页面具有算法接口,允许用户上传用于远程云训练和可远程执行的人工智能代码和模型;该仿真界面支持访问后台服务器数据库,实现仿真数据交互。仿真数据库结合了权限模块,保障仿真数据安全。后台云服务器实现了线程池、非阻塞传输(NIO)等技术,可支持高并发的多用户请求。(3)实现了自动驾驶云平台中的激光点云感知模块和路径规划模块,并对两大模块完成测试。激光点云感知模块基于Python、Py Torch,搭建点云感知服务器,并利用具有目标检测算法“SECOND”,通过点云感知模块的功能性测试,完成对汽车、行人、自行车的目标检测。后者基于Node.js技术,搭建用于路径规划的服务器,并运用路径规划“图搜索”算法,通过路径规划模块的功能性测试,最终在浏览器中实现仿真云平台中汽车的自动驾驶。

赵泽华[3](2021)在《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4.0时代,旨在实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从而实现物理对象、人类和逻辑实体之间的无缝集成,这种新的模式有望大大改善工业生产系统,例如减少设备的故障和停机时间,减少维护,提高生产量和灵活性等,目前许多工业自动化系统都依赖于传感、计算以及执行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或称为及时性)通信。由IEEE 802.1TSN任务组开发的基于时间敏感网络(TSN)标准的以太网技术的进步正在显着改善时间同步以及降低最坏情况下的通信延迟。目前生产支持TSN功能的系统平台及设备的厂商有很多,实际上,为了方便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这些厂商将这些功能集成在自己的厂商硬件中,这意味着,即使是一个开源系统,但是如果想要利用这些开源系统进行TSN技术的应用开发,就绕不过配套的厂商硬件,因此,开发一个可以脱离厂商硬件的系统平台,有望打破现状,为后面TSN技术的应用拓展奠定基础。同时现代数据中心的布局结构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传统的静态模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覆盖网络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传统的TSN跨域互联主要聚焦在同一个局域网域内的TSN域跨域互联,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利用VLAN标记将一个局域网划分为不同的TSN域,从而在这些TSN域之间实现TSN的跨域互联,而两个通过三层网络进行连接的二层局域网,实际上是被隔离的,并未实现跨域互联。基于以上几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在调研了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首先对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功能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选择了适合本文研究的SDN控制器方案,结合SDN控制器设计提出了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2)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首先利用开源工具及技术手段,利用实验室的支持TSN功能的设备搭建实验环境,对时间敏感网络的时间同步、流量整形等基本功能进行实现,证明了打破厂商硬件限制的可行性。之后对本文提出的TSN配置增强功能进行实现,包括设计WebUI、对选取的netconf接口进行测试,编写实现本文的netconf-cilent方案,搭建测试环境,利用实现的TSN配置增强功能对TSN节点进行配置下发工作,在对应的TSN节点中利用命令行查看配置已生效。(3)提出利用VxLAN实现的TSN的跨域互通方案,并搭建测试环境,对互通方案的有效性和指标进行验证和测试。本文这方面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利用开源库open vSwitch+mininet在虚拟环境中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之后在实际环境中利用物理设备及open vSwitch搭建环境,实现了设计方案,对方案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平均的延时抖动在0.65微秒,平均的往返延时达到了2.28毫秒。之后利用选择的SDN控制器TF,结合openstack在虚拟环境中对设计的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之后在实际环境中,利用物理设备及TF控制器搭建测试环境,实现了测试方案,对方案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平均的延时抖动在0.28微秒,平均的往返延时在1.088毫秒,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徐志翔[4](2021)在《密集型仓储异构设备分布式监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物流是现代仓储物流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密集型仓储的出现,仓储规模不断扩大,仓储作业流程更加复杂多样,应用于不同作业场景的新型仓储物流设备越来越多。大量仓储异构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各不相同,导致异构设备数据难以集成,给仓储设备的监控及高效、协同搬运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单体式仓储监控系统(Warehouse Control System,WCS),存在系统耦合严重、算力过于集中、并发处理能力与可扩展性差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多异构设备、大规模、多库型的密集仓储分布式监控需求。因此,为实现WCS对异构设备的高效灵活监控,提高仓储作业的执行效率与可视化程度,本文基于OPC UA工业通信技术、现代网络服务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研究密集仓储异构设备分布式监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密集仓储异构设备数字化映射技术途径针对多异构设备协同搬运的复杂仓储作业场景,借鉴数字孪生技术理念,将物理仓储设备如四向车、提升机、输送机等一一映射为对应的数字设备对象,建立虚实设备双向映射机制,通过访问数字设备对象,实现异构设备的统一监控与高效灵活控制。为消除因仓储设备的异构性造成的通信差异,采用OPC UA工业通信技术,对仓储异构设备数据进行统一读写。基于面向对象建模,通过OPC变量订阅将物理设备状态实时映射为数字设备对象属性,利用异步编程模型将物理设备行为同步映射为数字设备对象方法,使得虚实设备事务生命周期一致。对数字设备对象方法进行多层封装,构建层次化的数字设备访问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对仓储设备的简易、鲁棒控制。(2)基于服务的分布式仓储设备监控集成应用技术为满足多异构设备、任务并发、大规模、库型种类丰富的密集仓储监控需求,突破单体架构的算力瓶颈,提高WCS的鲁棒性与可扩展性,提出了分布式仓储监控服务关键技术。对仓储业务功能进行分析,利用微服务架构思想设计了设备监控、作业控制、仓储单元管理、Web应用等微服务,从系统结构上支持对不同类型仓库的监控。基于仓储异构设备数字化映射与Web服务技术,将数字设备对象封装为设备监控服务,实现仓储设备的远程访问,为仓储设备的Web可视化监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Rabbit MQ消息队列技术,实现不同仓储服务间的异步通信,克服因分布式导致的业务不一致问题,并对仓储业务进行集成。(3)提出了一种仓储设备实时Web可视化监控技术针对传统人工监控数据准确性低、覆盖不全、危险性高等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的仓储设备实时可视化监控技术。基于仓储设备监控服务与实时Web技术,设计不同的仓储设备数据推送策略,将实时变化数据从设备监控服务主动推送至客户端。利用前端可视化技术,对仓储设备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实现设备健康状态(如通信质量、设备故障、电量等)、实时运行状态(如运行速度,当前位置等)、货位状态等Web可视化监控,满足移动智能终端的监控需求,提供丰富的用户监控体验。综上所述,课题受上海市科委会科研项目(17DZ2283800)、2018年度松江区面向协同服务的高效智能化仓储系统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2018-01)资助。利用OPC UA工业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现代网络服务技术、前端可视化技术,研究并开发了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仓储监控系统,并在企业密集仓储现场得到了有效验证,为面向协同、高效的现代仓储物流提供可借鉴的关键技术基础。

胡浪[5](2020)在《双模宽量程伽马辐射无线监测系统研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核能的开发与利用逐步扩大,那么核能利用带来的辐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为此,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核设施环境辐射连续监测系统,我国也有相应的环保部门及单位。目前国内外在环境辐射剂量连续监测系统中采用的探测器测量量程范围较窄,难以满足核设施正常运行与事故监测兼顾的要求。针对当前核辐射监测仪器的量程不足和现场测量的需求,结合对当前国内外市场的核辐射监测仪器的调研,依据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核设施环境的宽量程无线组网通信的区域辐射监测系统。区域辐射监测系统由环境参数监测终端、组网通信设施、区域辐射监测服务站三个部分组成。环境参数监测终端有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终端、氢气浓度监测终端、臭氧浓度监测终端等,其中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终端以Na I(Tl)闪烁体配以强耐辐照能力的快速型光电倍增管作为前端探测器,后级采用电压脉冲甄别测量与累积电流测量相配合的测量方法,在环境级辐射剂量监测时选用脉冲计数测量,在高剂量监测时采用累积电流测量,因此可在8个量程范围内获得较高精度的剂量测量结果,并配有无线通信模块,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系统采用基于Wi Fi无线的组网通信方式,通过电力猫、中继器等组网设施实现了大覆盖面积组网通信。系统采用工控机作为区域服务站,配以专用的辐射监测软件,实现实时辐射监控。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宽量程辐射剂量监测系统能够在8个量程的辐射剂量率范围内实现监测,并具备声光报警功能,可适用于60Co辐照厂中辐照井外剂量监测等应用场合。

张宝霞[6](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王慕雪[7](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连锐男[8](2020)在《基于IDV架构的桌面虚拟化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虚拟化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学校等机构开始应用桌面虚拟化产品,以提升办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桌面虚拟化系统的核心思想是“集中管理、分布显示”,一方面为用户提供虚拟桌面环境,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桌面环境进行办公或学习,提供了灵活、安全的桌面体验;另一方面所有用户的虚拟桌面交由系统后台进行集中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计算机运维成本。传统的桌面虚拟化技术架构是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架构,特点是“集中存储、集中运算”,其特点决定了用户必须通过网络才可以访问自己的桌面,并且VDI架构产品对网络带宽和服务器计算、存储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为克服VDI架构下的服务器投入成本高、网络依赖高、集中风险、外围设备支持差等缺点,Intel公司率先提出了新型的IDV(Intelligent Desktop Virtualization)架构,这是一种新颖的技术观念,其采用的是“分布运算、集中存储”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服务器负责管理和传输虚拟机镜像,终端负责运行虚拟桌面,这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计算压力和降低了带宽要求,也从根本上提升了虚拟桌面的用户体验。本文基于对桌面虚拟化领域的研究调查,首先对桌面虚拟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介绍,总结国内外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对比传统的VDI桌面虚拟化架构和新型的IDV架构,其次确立系统研发所需使用到的相关概念和技术,最后重点剖析桌面镜像的存储和桌面之间的通信技术。在完成相应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后,本文将面向教学实验场景,设计并开发基于KVM与IDV架构的桌面虚拟化系统,并重点研究桌面虚拟化Linux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其中,本文通过Libvirt API实现对虚拟桌面及各类虚拟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基于NFS、Ceph和本地存储方案构建镜像资源存储池;基于Open v Switch构建VXLAN Tunnel实现虚拟桌面跨物理网络的通信方案。本文最后对客户端的运行效果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采取了可行优化方案,改善用户的桌面体验。

王哲[9](2020)在《云平台虚拟桌面架构中SPICE协议的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云计算技术高速发展,作为现代云计算关键技术之一的虚拟化技术同样也发展迅速。虚拟化技术从早期的基于硬件的虚拟化发展到现在基于软件的虚拟化,这其中便诞生了桌面虚拟化的概念。虚拟桌面架构作为目前主流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强调了将用户的桌面计算环境放置于数据中心,而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对远程虚拟桌面进行访问。这样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服务端的资源,解决了客户端资源过剩的问题。在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的数据全都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而这其中虚拟桌面协议是关键的技术之一。虚拟桌面协议的传输效率与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用户端的使用体验,目前应用在市场上较为主流的商业虚拟桌面协议有RDP、ICA和PCoIP等。在开源软件中,SPICE协议是为数不多可以与商业协议相提并论的虚拟桌面协议。SPICE协议作为一款出色的开源虚拟桌面协议,其功能基本完整,在大部分内网环境中都能很好的工作,但是在某些特定的云计算环境中依然存在许多的优化空间。本文在特定的云计算环境中对市场上主流的商业和开源虚拟桌面协议进行分析。发现了这些协议都多少存在一定使用限制,例如无法支持广域网环境中的高清视频播放、大型3D动画处理,数据传输占用过多带宽,对终端设备有一定的性能要求等等。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针对开源协议SPICE进行深入剖析,深入了解SPICE协议的设计核心与关键技术。然后针对在特定云计算环境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基于SPICE协议的虚拟多通道技术提出了构建一个网络探测通道,对SPICE连接过程中的网络环境进行实时探测,对探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然后调整不同虚拟通道的传输优先级与图像处理的方式,以满足不同的网络环境。其次针对SPICE协议在视频数据处理不够优化的问题,本文采用更加高效的视频编码技术HEVC对原协议中的编码算法进行替换。在本文的设计中还针对了高交互等特殊场景提出了对应的优化方案。最后根据云平台中的实际需求如USB设备重定向、客户端国际化等,对SPICE进行功能上的完善。本文针对SPIEC协议优化的目的是解决在特定云计算环境、云平台中,现有虚拟桌面协议表现不佳的问题。在SPICE原有协议的基础上,本着高可用性和高拓展性对现有协议进行优化。最终优化后的协议在高交互场景中响应速度提升了快一倍。其次,在视频播放时占用的带宽量降为了原来的12%左右。

颜光[10](2018)在《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也快速的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的浮现,同时支持新技术的硬件设备也渐渐的普及。国内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加,校园网络的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大量新的应用不断呈现,早期建设的校园网络已无法满足现在师生对网络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给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网络应用环境,本课题拟为某高职院校打造一个高速、安全、便捷、绿色的校园无线网络以及对有线网络进行千兆接入更新。无线校园网络与学校有线网络相融合,在网络管理、校园网认证上均实现了统一,校园网络结构进一步简化,网络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包括访问速度以及效率等。根据对该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进行调查分析,我们着重对该高职院校的整体网络架构进行了新的设计和规划。主要选择了更加合适的三层网络结构,对核心网络也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同时对核心设备进行了升级,如交换机,防火墙等。通过改造促进了校园网络中新设备与老设备的兼容性更加合理。随着学校新的应用系统出现,各服务器的运维变的很困难。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课题研究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改造的方案,充分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且使数据得到了更可靠的保障。为解决光纤管网覆盖范围小的问题,设计了满足网络、视频监控等系统建设要求的骨干光纤管网方案。随着设备越来越多,原有机房已经无法满足使用的需要,本文论述了校园网的现状、分析了校园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升级改造方案,详细阐述了相关主要设备的选型标准。为了满足全校师生对无线网络的需求,本次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案新增了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经过高校网络的升级换代,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虚拟化使服务器管理更加科学方便,提高了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双活存储系统使数据安全更加安全;新骨干光纤管网已基本覆盖了校区的重要场所。新的中央机房也为整个校园网的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质量上乘,环境稳定。高清晰度网络监控系统的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安全与发展。总体而言,本次校园网升级方案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利用虚拟光驱在局域网中实现远程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虚拟光驱在局域网中实现远程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广域虚拟数据空间中边缘缓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设计并实现了边缘缓存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2)在广域虚拟数据空间系统中实现了边缘缓存系统
2 相关研究工作
3 边缘缓存架构和关键技术
    3.1 广域虚拟数据空间边缘缓存架构
    3.2 边缘缓存系统的关键技术
        3.2.1 边缘缓存索引机制的设计
        3.2.2 边缘缓存替换策略
    3.3 边缘缓存集群方案的设计
        3.3.1 同构集群结构设计
        3.3.2 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请求路由方法
        3.3.3 基于SWIM协议的集群成员维护方法
    3.4 缓存数据一致性的设计
        3.4.1 边缘缓存系统内的数据一致性机制
        3.4.2 边缘缓存系统与广域虚拟数据空间系统之间的一致性机制
    3.5 边缘缓存系统与广域虚拟数据空间系统接口设计
4 边缘缓存系统在广域虚拟数据空间系统中的实现
5 实验验证
    5.1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
    5.3 功能测试
        (1)边缘缓存服务节点功能测试
        ① 边缘缓存文件查询
        ② 边缘缓存文件添加
        ③ 边缘缓存文件同步
        ④ 边缘缓存文件删除
        (2)边缘缓存客户端功能测试
        ① 边缘客户端挂载测试
        ② 请求路由方法测试
        ③ 边缘客户端POSIX接口兼容测试
    5.4 边缘缓存性能测试与分析
        (1)在有无边缘缓存系统的情况下广域虚拟数据空间系统的性能
        (2)局域网环境下网络文件系统与边缘缓存系统的性能对比
6 结束语

(2)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有自动驾驶云平台的现存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相关技术简介
    2.1 自动驾驶仿真技术
        2.1.1 自动驾驶系统和仿真概述
        2.1.2 自动驾驶感知简介及仿真研究
        2.1.3 自动驾驶路径规划和相关决策仿真技术
    2.2 云仿真相关技术概述
        2.2.1 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2.2.2 分布式架构
        2.2.3 云仿真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轻量化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
    3.1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3.2 仿真云平台前端界面设计和实现
        3.2.1 前端浏览器页面功能设计
        3.2.2 前端浏览器页面架构设计
    3.3 仿真云平台的后端服务器设计和实现
        3.3.1 支持前端动态页面微服务器的具体搭建方法
        3.3.2 高并发场景下后端服务器设计和实现
    3.4 仿真云平台的图形交互模块设计和实现
        3.4.1 仿真云平台人机交互仿真方式
        3.4.2 仿真主页的图形界面开发技术
        3.4.3 仿真云平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3.5 仿真云平台基于权限管理的仿真数据库设计
        3.5.1 仿真云平台的权限模块构建
        3.5.2 仿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3.5.3 仿真数据库中表的关键点阐述
    3.6 本章小结
4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激光点云感知模块设计与测试
    4.1 感知模块的原理及设计路线
    4.2 SECOND激光点云目标检测模型的分析与训练
    4.3 激光点云感知模块的前端浏览器实现
        4.3.1 浏览器加载时序激光点云
        4.3.2 激光点云的连续渲染及切换
    4.4 激光点云感知服务器的构建
    4.5 激光点云感知模块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车辆路径规划模块设计与测试
    5.1 路径规划模块的原理及设计路线
    5.2 路径规划模块的坐标系表示方法
    5.3 路径规划模块的路径表示方法
    5.4 图神经搜索算法模型
    5.5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构建
        5.5.1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运行流程
        5.5.2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搭建
        5.5.3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算法部署
        5.5.4 路径规划服务器与前端图形界面交互
    5.6 仿真云平台路径规划模块测试
        5.6.1 单车超车场景下的测试结果
        5.6.2 双车超车场景下的测试结果
        5.6.3 多行人马路通行行为下的测试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线程池工具类的创建代码
附录B 仿真汽车的渲染与运动控制代码
附录C 激光点云渲染与切换代码
致谢

(3)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2.1 时间敏感网络及相关技术介绍
        2.1.1 IEEE 802.1AS时间同步
        2.1.2 流量调度与流量整形
        2.1.3 IEEE 802.1Qcc
    2.2 软件定义网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设计
    3.1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总体方案
        3.1.1 SDN控制器选择
        3.1.2 北向接口
        3.1.3 南向接口
    3.2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实施方案
    3.3 TSN配置增强功能
        3.3.1 应用层面WebUI服务
        3.3.2 配置层面流程设计
        3.3.3 数据层面netconf-cilent/server设计
    3.4 TSN组网增强功能
        3.4.1 传统静态网络与覆盖网络
        3.4.2 互联技术
        3.4.3 VxLAN
        3.4.4 VxLAN互联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实现及验证
    4.1 时间敏感网络基本功能实现及验证
        4.1.1 时间同步的实现及验证
        4.1.2 流量调度与流量整形的实现及验证
    4.2 TSN配置增强功能的实现及验证
        4.2.1 WebUI方案实现
        4.2.2 netconf-cilent/server方案实现
        4.2.3 环境搭建及验证
    4.3 TSN组网增强功能的实现及验证
        4.3.1 虚拟环境中的实现及验证
        4.3.2 实际环境中的实现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密集型仓储异构设备分布式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仓储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数字化仓储研究现状
        1.2.3 实时Web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密集仓储异构设备数字化映射技术
    2.1 密集仓储设备监控需求分析
        2.1.1 密集仓储系统概述
        2.1.2 问题需求分析
    2.2 仓储异构设备数据统一读写
        2.2.1 OPC UA工业控制标准概述
        2.2.2 仓储设备通信协议分析
        2.2.3 OPC服务器与OPC客户端
    2.3 数字仓储资源映射
        2.3.1 实体关系分析
        2.3.2 数据库表设计
        2.3.3 仓储实体对象关系映射
    2.4 数字仓储设备对象映射
        2.4.1 虚实设备映射关系
        2.4.2 设备状态映射
        2.4.3 设备动作映射
        2.4.4 数字设备动作方法多层封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密集仓储设备服务化及Web实时可视化监控
    3.1 分布式仓储监控系统
        3.1.1 微服务架构概述
        3.1.2 仓储监控系统服务架构设计
        3.1.3 系统业务集成
    3.2 基于数字化的仓储设备监控服务化
    3.3 基于服务化的仓储设备实时WEB可视化监控
        3.3.1 Signal R实时web技术概述
        3.3.2 设备健康状态监测
        3.3.3 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
        3.3.4 仓储设备远程控制
        3.3.5 设备速度曲线可视化
        3.3.6 仓储货位状态可视化
    3.4 仓储设备异常故障处理与监控实时性分析
        3.4.1 设备常见异常故障处理
        3.4.2 设备远程监控实时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仓储监控系统实现与应用
    4.1 系统概述
        4.1.1 系统开发技术规格
        4.1.2 系统功能结构
    4.2 系统数据库实现
    4.3 仓储设备监控实现
        4.3.1 OPC UA与设备PLC通信
        4.3.2 数字设备
        4.3.3 设备监控服务
        4.3.4 可视化监控
    4.4 系统测试与应用
        4.4.1 服务端性能测试
        4.4.2 设备远程监控测试
        4.4.3 系统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贡献与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双模宽量程伽马辐射无线监测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
        1.1.1 环境辐射监测
        1.1.2 国家放射性安全监测
        1.1.3 放射源使用场所辐射监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辐射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1.3.2 辐射探测器终端设计
        1.3.3 辐射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研制的理论
        2.1.1 辐射剂量学中的基本量
        2.1.2 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形式
        2.1.3 放射性探测原理
    2.2 系统整体架构
        2.2.1 系统架构设计
        2.2.2 通信架构设计
        2.2.3 数据流设计
    2.3 探测器终端的硬件架构
        2.3.1 探测器整体架构
        2.3.2 辐射探测器架构
        2.3.3 其他探测器架构
    2.4 辐射监测系统的相关软件架构
        2.4.1 固件程序设计
        2.4.2 辐射探测器参数配置软件架构
        2.4.3 辐射监测系统软件架构
第3章 辐射探测器终端硬件设计
    3.1 辐射探测器的传感器选型
        3.1.1 辐射探测器对比
        3.1.2 辐射探测器设计
    3.2 辐射探测器的外围电路设计
        3.2.1 光电倍增管偏压设计
        3.2.2 高压电源设计
        3.2.3 前置放大器设计
    3.3 双模宽量程辐射检测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3.1 单道脉冲幅度甄别器
        3.3.2 电流积分测量电路
    3.4 处理器相关电路设计
    3.5 探测器终端电源设计
    3.6 辐射探测器的机械结构设计
第4章 辐射监测系统相关软件设计
    4.1 辐射监测系统相关软件概述
    4.2 辐射探测器终端的固件程序设计
    4.3 辐射探测器终端的配置软件设计
        4.3.1 整体架构
        4.3.2 通信协议设计
        4.3.3 软件的具体实现
    4.4 区域辐射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4.1 软件整体架构
        4.4.2 测量流程设计
        4.4.3 通信设计
        4.4.4 数据存储设计
        4.4.5 软件的具体实现
    4.5 视频监控设计
第5章 测试与数据分析
    5.1 机械机构及电子学设备实物
    5.2 电子学链路测试
        5.2.1 前置放大器性能测试
        5.2.2 高压电路性能测试
    5.3 辐射剂量测量分析
    5.4 软件性能测试
    5.5 应用案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2.2 自愈网的概念
    2.3 MSTP技术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2.4.1 SDH工作原理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4.5 MSTP自愈网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7)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1.1 翻译任务介绍
    1.2 翻译文本描述
    1.3 翻译工具介绍
    1.4 翻译过程设计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1.1 缩略词术语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2.1 直译法
        3.2.2 拆译组合法
        3.2.3 不译法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8)基于IDV架构的桌面虚拟化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桌面虚拟化
        1.3.1 .桌面虚拟化的发展史
        1.3.2 .桌面虚拟化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桌面虚拟化及客户端依赖技术介绍
    2.1 .桌面虚拟化介绍
        2.1.1 .桌面虚拟化原理
        2.1.2 .桌面虚拟化分类
    2.2 .桌面虚拟化主流架构介绍
        2.2.1 .VDI虚拟桌面基础架构
        2.2.2 .IDV智能桌面虚拟化架构
    2.3 .桌面虚拟化的核心技术
        2.3.1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2.3.2 .远程桌面协议
    2.4 .客户端依赖技术研究
        2.4.1 .QEMU-KVM虚拟化环境
        2.4.2 .Libvirt虚拟化管理工具
        2.4.3 .Rsync数据镜像备份工具
        2.4.4 .Inotify文件系统监控工具
        2.4.5 .NFS网络文件系统
        2.4.6 .Ceph分布式文件系统
        2.4.7 .Open v Switch虚拟交换机
        2.4.8 .Expect自动化交互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桌面虚拟化客户端框架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需求背景分析
        3.1.2 .系统角色划分
        3.1.3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 .客户端设计目标
    3.4 .客户端框架结构设计
    3.5 .客户端逻辑架构设计
    3.6 .客户端功能结构与模块设计
    3.7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桌面虚拟化客户端具体实现
    4.1 .客户端项目组织结构
    4.2 .客户端整体类图
    4.3 .客户端窗口功能结构
    4.4 .桌面管理模块实现
        4.4.1 .桌面初始化与销毁
        4.4.2 .桌面运行状态管理
        4.4.3 .桌面个性化配置
    4.5 .镜像管理模块实现
        4.5.1 .存储池管理
        4.5.2 .本地镜像管理
        4.5.3 .云端镜像制作与更新
    4.6 .桌面监控模块实现
        4.6.1 .桌面运行状态监控
        4.6.2 .桌面占用资源监控
    4.7 .个人功能模块实现
        4.7.1 .用户登录
        4.7.2 .用户注销
        4.7.3 .用户设置
        4.7.4 .教师考勤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5.1 .系统部署的硬件配置与软件环境
    5.2 .系统构建与部署
        5.2.1 .客户端程序IDV-Client
        5.2.2 .服务端程序IDV-Server
        5.2.3 .后台管理项目IDV-Web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CPU测试
        5.3.2 .内存测试
        5.3.3 .网络测试
        5.3.4 .磁盘测试
        5.3.5 .测试结果分析
    5.4 .系统功能测试
        5.4.1 .学生/教师相关功能测试
        5.4.2 .管理员相关功能测试
    5.5 .系统部分界面展示
        5.5.1 .客户端登录界面
        5.5.2 .客户端学生/教师界面
        5.5.3 .客户端管理员界面
        5.5.4 .管理员后台管理界面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云平台虚拟桌面架构中SPICE协议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虚拟桌面架构
    2.2 虚拟桌面协议
        2.2.1 RDP协议
        2.2.2 ICA协议
        2.2.3 RFB协议
    2.3 SPICE基础框架
        2.3.1 客户端架构
        2.3.2 服务端架构
        2.3.3 SPICE协议指令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ICE协议优化与设计
    3.1 SPICE协议框架优化需求分析
        3.1.1 优化背景
        3.1.2 功能需求
        3.1.3 性能需求
    3.2 SPICE优化的关键技术点分析
        3.2.1 虚拟多通道
        3.2.2 图像数据的处理与传输
        3.2.3 图像压缩技术
    3.3 优化方案与设计架构
        3.3.1 总体设计
        3.3.2 网络探测评估模块设计
        3.3.3 图像处理优化设计
        3.3.4 USB自动重定向模块设计
        3.3.5 客户端国际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ICE协议优化的实现
    4.1 网络探测评估模块实现
        4.1.1 SPICE客户端中的实现
        4.1.2 SPICE服务端中的实现
    4.2 图像处理优化实现
        4.2.1 SPICE协议中的实现
        4.2.2 SPICE服务端中的实现
        4.2.3 SPICE客户端中的实现
    4.3 USB自动重定向模块实现
        4.3.1 SPICE客户端中的实现
        4.3.2 SPICE服务端中的实现
    4.4 客户端国际化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网络探测功能测试
        5.2.2 文字编辑测试
        5.2.3 视频播放测试
        5.2.4 USB设备自动重定向测试
        5.2.5 客户端国际化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性能测试指标
        5.3.2 性能测试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园网研究现状
    1.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概况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5 本章总结
第二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研究
    2.1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
    2.2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网络结构问题、主干核心问题、网络安全问题
        2.2.2 服务器管理以及数据的安全
        2.2.3 光纤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2.2.4 中央机房较陈旧
    2.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升级改造总体需求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网络升级改造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3.1 多核心结构
    3.2 VLAN技术
    3.3 防火墙
    3.4 三层交换技术
    3.5 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
    3.6 双活存储技术
    3.7 VPN技术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需求分析
    4.1 校园网建设需求
    4.2 网络改造实施的基本原则
    4.3 校园网改造的总思路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升级方案的设计
    5.1 校园网建设的组网技术规范
    5.2 无线场景建设
    5.3 网络分层设计思想
    5.4 校园网骨干网络的总体设计
        5.4.1 核心层的设计
        5.4.2 汇聚层的设计
        5.4.3 接入层设计
        5.4.4 校园网无线覆盖的总体设计
        5.4.5 综合布线
    5.5 校园网络IP地址以及VLAN的规划
        5.5.1 Vlan简介和功能
        5.5.2 Vlan的规划
        5.5.3 IP地址规划
    5.6 校园网安全系统设计
        5.6.1 校园网安全建设依据
        5.6.2 安全体系架构的设计
        5.6.3 校园网主要安全设备的指标
    5.7 数据中心设计
        5.7.1 建设原则
        5.7.2 项目规划设计
        5.7.3 设备采购数量
    5.8 校园网主要设备的选型及清单
    5.9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四、利用虚拟光驱在局域网中实现远程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域虚拟数据空间中边缘缓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霍建同,肖利民,霍志胜,徐耀文. 大数据, 2021(05)
  • [2]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研究和实现[D]. 夏志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D]. 赵泽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密集型仓储异构设备分布式监控关键技术研究[D]. 徐志翔. 东华大学, 2021
  • [5]双模宽量程伽马辐射无线监测系统研制[D]. 胡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8]基于IDV架构的桌面虚拟化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 连锐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云平台虚拟桌面架构中SPICE协议的研究与优化[D]. 王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颜光.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使用虚拟光驱实现局域网远程共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