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成本控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行政成本控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一、行政成本控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邱实[1](2021)在《机构改革“工具导向”批判》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有效控制机构总体数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机构运行机制的优化。但是,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依然存在机构隐性"膨胀"、改革被动性特色明显、改革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机构改革的"工具导向"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国家治理—体制改革—行政改革—机构改革的"递推"过程促使机构改革"工具导向"生成。在"工具导向"的作用下,机构改革呈现出改革理念"精简"化、改革实践任务化和改革周期定势化的样态,对我国机构改革的动态性、适时性和有效性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机构改革"工具导向"生成原因和局限表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加强机构改革的"职责导向"建设,推动机构组织结构优化,加强政府机构的现代化改革。

赵杰禹[2](2021)在《Q市税务局行政成本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邢春政[3](2021)在《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的影响与治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行政成本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也影响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国独特的政府主导性市场经济生产方式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不竭动力。一般说来,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以法律规制或是经济手段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转,这其中需要政府深厚的财力支撑。不可避免的是,随着政府的机构扩张,人员增多,会带来政府行政成本迅速增长的局面,这使得学者开始关注政府行政成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行政成本的增长能否持续推动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政府作为党和国家体制改革深化的主体,控制行政成本对国家的执政能力和政府体制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国内近几年行政成本和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来揭示二者之间的逻辑。本文以探寻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力源泉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对目前主要使用的经济模型进行初步的阐述,建立基础的模型。同时对模型提出假设,对已经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并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进一步分析。针对实证结果得出几点结论,行政成本的内部结构具有异质性;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控制行政成本是经济高效增长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拟通过以上结论来指导中国新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下的经济增长。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行政成本,并从宏观政策调控和微观具体措施实施两个角度提出合理压缩行政成本和树立科学成本效率观等矫正的政策。

徐刚[4](2021)在《编外扩张的源头治理:历史、制度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机构编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政党治理、集中治理等制度优势,但也存在着编外扩张的"管"或"放"、"异"或"同"以及"去"或"留"等悖论。对编外扩张进行源头分析,可以发现在历史渊源上,编外扩张呈现出"老人老法、新人新规"的历史轨迹;在制度根源上,单位变迁趋势下存在编外扩张的成本迭代控制及制度偏差;在价值本源上,国家治理取向下存在编外扩张的行政效率极化及价值偏离。而对编外扩张源头予以反思,可将其归结为以要素割裂化为特征、以高速度为目标的发展型体制逻辑。由此,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应实现从新人新规到适才适岗、从成本控制到资源统筹、从行政效率到治理效能的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分析尝试从历史、制度及价值源头探究编外扩张难题,探寻编外扩张治理对中国特色机构编制改革的启示。

陈忠谊[5](2021)在《经济发达镇“镇改市”后的新治理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浙江龙港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浙江龙港的撤镇设市为破解全国经济发达镇发展的共性问题提供了新路径。但撤镇设市后,在行政成本降低和严控行政编制的双重约束下,又面临"人少事多"新治理困境。撤镇设市建构的"大部制""扁平化"的治理体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安排,才能实现既定治理目标和治理效能,同时释放体制机制创新红利。通过创新推动政府职能实质性转移和建立约束行政成本增长的长效机制,并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方可破解当前龙港设市后的治理困境。

沈歆[6](2021)在《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以莲都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为我国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指明了方向,对促进各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政府承担着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职能。而县域政府是最基础的政府管理层级,同时也承担着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责任。县域政府在职能上所发挥的作用,一定程度反映在本县域的财政支出结构上。因此,构建服务型县域政府,需在财政支出结构上紧跟步伐,及时优化调整出适应本县域服务型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选取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为研究方向,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县域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选取丽水市莲都区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三方面实现创新,探究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促进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积极消除莲都区财政支出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以及不合理的扰动因素,从而推动莲都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为我国其他相似县域政府财政支出优化改革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我国县域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总体概况,得出我国县域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县域财政支出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随后通过莲都区2015年到2019年财政支出数据对比分析,得出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存在的四方面问题: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范围科学性有待加强、莲都区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不够、旅游业与涉农服务管理投入失衡、民生支出中社会保障服务投入不足。主要原因为:政府职能转变期支出调整滞后、行政成本控制严格性有待加强、涉农服务投入与农旅联动发展认知不足、社会保障服务范围受限且相关机制不健全。通过对美国科罗拉多州、英国威尔士、北京市密云区等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总结归纳出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过程中应重点优化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机制,同时需重视长期地域产业发展与融资规划的启示。最后,结合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原因,本文总结出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针对性优化建议:一是优化服务型政府职能下的财政支出科学化收支管理;二是服务型政府职能下提高行政效率;三是结合本地域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服务事业与管理的基础比重;四是增加服务型支出中民生支出比重。

王璐璐,唐大鹏[7](2021)在《政府部门行政成本与绩效——基于生态环境部机构改革视角》文中提出2018年启动的机构改革不仅优化和调整了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也为分析政府部门行政成本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对部门绩效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宝贵场景。当前,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政府部门行政成本管控与部门绩效管理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即将成本绝对数变化作为绩效评价主要标准。文章以机构改革前后的生态环境部为研究对象,科学划分部门行政成本为行政运行与业务履职两类成本,发现虽然政府部门行政成本绝对数增加,但其中人均行政运行成本降低,人均业务履职成本提高,这些成本变化带来生态环境部的部门绩效提升。基于此,文章提出探讨部门行政成本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时,应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对部门行政成本进行分类管控,并构建政府部门行政成本的科学管理体系。

刘洋[8](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于丽春[9](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提出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张曾莲,王雅倩[10](2021)在《政府绩效审计改革能降低行政成本吗?》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政府行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审计部门在传统政府审计基础上加入"绩效"理念,有助于监督政府各项公共管理活动,对行政成本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结论表明: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的样本依然满足政府绩效审计会降低行政成本的假设;进一步分析中引入了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财政支出效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经过DEA分析得到政府行政成本效益,发现多数省份处于低效状态。研究结论对于促进绩效审计有效性和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行政成本控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成本控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机构改革“工具导向”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一,机构“精简—膨胀”反复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二,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第三,机构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机构改革“工具导向”的生成及其影响性
    第一,现代国家治理递推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递推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行政体制改革递推机构改革。
三、机构改革“工具导向”的表现及局限性
    (一)改革理念的“精简”化
    (二)改革实践的任务化
    (三)改革周期的定势化
四、机构改革“工具导向”的矫正进路

(3)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的影响与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行政成本的概念
        2.1.2 行政成本统计口径与数据
        2.1.3 行政成本基本变化趋势与指标分析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廉价政府理论
        2.2.2 目标管理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3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
    3.1 研究假设
    3.2 变量选择和基本统计描述
    3.3 统计线性回归模型初步建立和估计
    3.4 稳健性检验
    3.5 政府行政成本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3.5.1 门槛效应
        3.5.2 门槛效应检验
第4章 行政成本对经济控制的相关结论
    4.1 行政成本内部构成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异质性
        4.1.1 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不同
        4.1.2 不同比例的行政成本内部结构对整体的经济刺激有着不同的效果
    4.2 行政成本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门槛效应
        4.2.1 第一门槛值以下省份经济状况对于行政成本拉动效果的不敏感
        4.2.2 存在行政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较优区间
    4.3 控制行政成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第5章 我国目前行政成本治理策略
    5.1 基于政府管理角度
        5.1.1 合理压缩行政成本
        5.1.2 调整行政成本占GDP比例
        5.1.3 考虑不同区域差异控制行政成本
        5.1.4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5.2 基于实际措施角度
        5.2.1 树立科学成本效率观
        5.2.2 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5.2.3 推行电子政务
        5.2.4 建立科学机制,强化成本控制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编外扩张的源头治理:历史、制度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编外扩张的悖论
二、“老人老法、新人新规”:编外扩张的历史渊源
    (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扩张的历史轨迹
    (二)编外扩张的“老人老法、新人新规”
    (三)“老人老法、新人新规”的历史偏向
三、成本迭代控制:编外扩张的制度根源
    (一)单位变迁趋势下的编外控制状态
    (二)编外扩张的成本迭代控制
    (三)成本迭代控制的制度偏差
四、行政效率极化:编外扩张的价值本源
    (一)国家治理取向下编外岗位的行政属性
    (二)编外扩张的行政效率极化
    (三)行政效率极化的价值偏离
五、编外扩张的源头治理
    (一)发展型体制:对编外扩张源头的反思
    (二)编外扩张的源头治理策略
        1.新人新规到适才适岗。
        2.成本控制到资源统筹。
        3.行政效率到治理效能。

(5)经济发达镇“镇改市”后的新治理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浙江龙港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龙港实践:县级市的创新样本
    1.治理机制协同化
    2.治理结构扁平化
    3.治理手段信息化
    4.区域治理融合化
    5.治理主体多元化
二、“人少事多”:当前撤镇设市后政府运行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1.“大部制”的技术追求,并不必然带来政府的高效运转
    2.内设机构的“松散联合”,导致部门内部协调效率低
    3.上下联动机制缺失,弱化了“大部制”改革成效条块关系是我国政府体制中基本的机构性关
    4.政府职能转移意愿强烈,但制度设计和承接客体能力尚不到位
    5.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干部晋升空间受限
    6.法律法规滞后于改革,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考验政府智慧
三、破解困局:实质性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政府权责范围
    2.推进政府职能向市场和社会实质性转移
    3.完善政府职能转移体制机制设计,提升转移客体能力建设
    4.建立行政成本增长约束机制,实现成本增长和职能转移的动态平衡

(6)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以莲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县域服务型政府概念特征
        2.1.1 县域服务型政府概念界定
        2.1.2 县域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2.2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定义与特征
        2.2.1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定义
        2.2.2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特征
    2.3 构建现代县域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2 后工业社会理论
        2.3.3 县域政府职能结构重心位移理论
3 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相关实践
    3.1 县域服务型公共财政支出概况
    3.2 县域服务型公共财政支出的整体性问题
4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莲都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
        4.1.1 莲都区经济民生发展概况
        4.1.2 莲都区财政收支主要指标分析
        4.1.3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分析
    4.2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4.2.1 莲都区财政支出结构范围科学性有待加强
        4.2.2 莲都区行政成本过高效率不够
        4.2.3 旅游业与涉农服务管理投入失衡
        4.2.4 民生支出中社会保障服务投入不足
    4.3 莲都区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原因分析
        4.3.1 政府职能转变期支出调整滞后
        4.3.2 行政成本控制严格性有待加强
        4.3.3 涉农服务投入与农旅联动发展认知不足
        4.3.4 社会保障服务范围受限且相关机制不健全
5 国内外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成功经验借鉴
    5.1 美国与英国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特征
        5.1.1 美国科罗拉多州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5.1.2 英国威尔士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5.2 我国北京密云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5.3 启示与经验借鉴
6 莲都区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建议
    6.1 优化服务型政府职能下的财政支出科学化收支管理
        6.1.1 强化服务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
        6.1.2 强化服务型政府转型期的财政支出进程管理
    6.2 服务型政府职能下提高行政效率
        6.2.1 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节约行政成本
        6.2.2 建立莲都区服务型政府支出监管制度体系
    6.3 结合本地域产业发展提高农村服务事业与管理的基础比重
        6.3.1 结合本地域产业发展改变农业投资方向
        6.3.2 加大对农村服务事业与管理的财政补贴
    6.4 增加服务型支出中民生支出比重
        6.4.1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中科教文卫事业比重
        6.4.2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就业保障比重
7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政府部门行政成本与绩效——基于生态环境部机构改革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机构改革前后生态环境部职责与机构设置情况
三、部门职责变化带来的政府部门行政成本变化
四、生态环境部行政成本变化对部门绩效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8)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三)协同学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一)目标不一致
        (二)行动不一致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一)政治维度
        (二)经济维度
        (三)社会维度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一)组织载体
        (二)运行前提
        (三)技术支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一)合作需求
        (二)合作困境
        (三)生成逻辑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政府绩效审计改革能降低行政成本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梳理与假设提出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
    (二)政府行政成本相关文献
    (三)假设提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及共线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更换被解释变量
    (三)缩短时间年限
    (四)增加控制变量
    (五)倾向得分匹配
六、进一步分析
    (一)政府绩效审计影响政府行政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二)政府行政成本效率分析
七、结论

四、行政成本控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构改革“工具导向”批判[J]. 邱实. 兰州学刊, 2021
  • [2]Q市税务局行政成本控制策略研究[D]. 赵杰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的影响与治理策略研究[D]. 邢春政.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编外扩张的源头治理:历史、制度及价值分析[J]. 徐刚. 政治学研究, 2021(02)
  • [5]经济发达镇“镇改市”后的新治理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浙江龙港的考察[J]. 陈忠谊.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6]县域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以莲都区为例[D]. 沈歆.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政府部门行政成本与绩效——基于生态环境部机构改革视角[J]. 王璐璐,唐大鹏. 财会通讯, 2021(06)
  • [8]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9]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10]政府绩效审计改革能降低行政成本吗?[J]. 张曾莲,王雅倩.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1(01)

标签:;  ;  ;  ;  ;  

行政成本控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