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例报告

重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例报告

一、嗜酸粒细胞重度增多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谭钰思[1](2021)在《IL-5和IL-17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计数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 NP)分型,检测IL-5和IL-17在各组患者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探究两种细胞因子与不同类型CRSw NP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且术前诊断为CRSw NP患者40名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以单纯鼻中隔偏曲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6名为对照组,依据外周血EOS计数将CRSw NP患者分为嗜酸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 NP)组和非嗜酸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ECRSw NP)组。术前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血常规报告、鼻内镜报告、鼻窦CT图像等,每位患者均在术前进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以及鼻腔Lund-Kennedy内镜粘膜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术中收集观察组患者的鼻息肉组织,对照组收集患者下鼻甲粘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组织及血清中IL-5、IL-17的表达情况。收集各项实验数据,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CRSw NP组、NECRSw NP组鼻息肉组织和对照组下鼻甲粘膜中均有IL-5、IL-17的表达,且两组IL-5及IL-17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ECRSw NP组、NECRSw NP组血清和对照组血清中均有IL-5、IL-17的表达,且两组IL-5及IL-17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ECRSw NP组中,鼻息肉组织EOS计数与血清EOS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758,P<0.05),鼻息肉组织IL-5与SNOT-22呈正相关关系(r=0.827,P<0.05),血清IL-5与患者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r=0.737,P<0.05)、鼻腔Lund-Kennedy内镜粘膜评分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727,P<0.05)。5.NECRSw NP中,鼻息肉组织IL-17水平与患者术前内镜评分呈正相关(r=0.527,P<0.05),血清IL-17水平与患者术前SNOT-22呈正相关关系(r=0.469,P<0.05)。结论:1.IL-5和IL-17在CRSw NP患者表达上调,提示IL-5和IL-17可能参与CRSw NP发病的免疫过程。2.IL-5和IL-17可作为评估CRSw N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工具,其中IL-5与ECRSw NP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7可用于NECRSw N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陈晓杨,陈秋惠,张颖[2](2019)在《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3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指患者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eosinophil count,AEC)> 1. 5×109/L持续6个月以上,并伴有组织损伤,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综合征。据WHO监测及统计,HES的发病率约为0. 036/10万,而死亡率约为9. 3%[1]。HES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如皮肤、肺部、胃肠道、心脏、神经系统等,其中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周围神经病、脑梗死及脑病[2]。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42岁,因右上肢及双下肢活动不灵1 d于2015年7月22日入院。入院前1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不能抬起,双下肢无力,难以独立行走。既往史:

庄乾萌[3](2019)在《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的:对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来说,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出胃肠道炎症的症状,它的主要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于消化道中,而且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黑便或者血便等现象。患有该疾病的部分患者有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发病率较低,患者并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所以在医生的临床工作中,会出现对这种病症造成误诊与漏诊的情况。本文主要对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胃肠炎病因、误诊原因、诊断、治疗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患者提供有效的研究案例,进而能够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与重视。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威海市三甲医院确诊,并且以难治性的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患者中,选择24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案例,同时,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嗜酸性细胞胃肠炎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发病诱因、和误诊原因、治疗预后等多方面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有24例患者患有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表现为消化道溃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疾病可以发生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在34.92岁左右,在所有患者中,表现为单纯的粘膜型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41.7%。其他的患者均是合并肌型与合并浆膜型。在所有患者之中上消化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占比为45.83%,上消化溃疡部位是胃窦、幽门的患者占41.67%,食道及其他部位占12.5%,梗阻是在所有消化道溃疡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将会对患者治疗之前的数据与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数据进行对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在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CT检查,以及应用钡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之后并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的患者表现为梗阻,或者表现为腹腔积液,而造成误诊的原因是普通消化道溃疡以及慢性胃炎和球炎、消化道肿瘤和阑尾炎。在对上消化道溃疡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一线药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根据对多项实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若患者自行停药,或者用药剂量减量至最小剂量时,可能出现症状复发的现象。但是根据目前的观察来看大部分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效果十分良好,而且通过访问调查我们发现所有进行研究的患者均未出现癌变现象。患上EGE疾病的患者会首先出现腹痛现象,随后伴随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通过内镜检查之后发现患者内镜下胃肠粘膜呈充血、糜烂、溃疡。因为该疾病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所以造成漏诊与误诊的情况较多,再加上嗜酸性胃肠炎属于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因此造成误诊的几率也随之增高。除以上原因之外,该疾病的患病症十分复杂,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如果不进行特殊详细检查,那么将很难确诊。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在临床少见,临床症状与内镜检查均无特异性。临床工作中,该疾病经常出现漏诊或者是误诊的情况,而通过内镜检查,表现为反复难治性的上消化道溃疡,特别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过正规的抗溃疡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之后,其治疗结果仍然显示为无效时,需要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考虑。6个部位以上的病理活检及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等多种手段有利于提高该病的首次确诊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EGE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易误诊,浆膜型属罕见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且作用迅速。

申舟如[4](2019)在《混合型肺曲霉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结合1例混合型肺曲霉病哮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混合型肺曲霉病的临床表现、诊治,提高临床对混合型肺曲霉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混合型肺曲霉病哮喘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原学资料及诊疗情况,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混合型肺曲霉病的特点及诊疗。结果:(1)我院1例年轻女性哮喘患者,经哮喘规范治疗多年病情稳定,但近1年症状控制不佳,表现为喘息、咳嗽、咳黏稠脓痰,支气管镜下可见痰栓,肺CT显示肺内部分病灶呈游走性并中心性支扩,外周血嗜酸细胞及血清总IgE明显升高,曲霉皮试阳性,血清CEA明显升高但全身PET/CT、B超检查未发现肿瘤依据,诊断哮喘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予口服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好转。后患者病情再次反复,肺内病灶明显增多,诊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ABPA重叠IPA),予长期抗真菌及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有效,肺内病灶吸收,血清CEA逐渐下降。最终长期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ABPA,激素逐渐减量至停药,随访患者病情稳定。(2)文献复习结果:共收集国内外MTPA病例39例,ABPA重叠IPA最多,共15例(38.5%),其中14例有哮喘病史,14例有全身激素使用史。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93.3%)、呼吸困难(100.0%)、发热(73.3%),肺部影像表现为结节、高密度斑片影(100.0%)、支气管扩张(56.2%)及空洞(43.7%)。9例(60%)好转,6例(40%)死亡,治疗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全身激素及联合治疗。ABPA合并曲霉球12例(30.8%),8例有哮喘病史,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91.7%)、呼吸困难(83.3%)、咯血(75%)。肺部影像表现为曲霉球(100.0%)、空洞(83.3%)、支气管扩张(66.7%)。12例(100%)经治疗均好转,治疗包括使用全身激素、抗真菌药物、肺叶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曲霉球合并IPA共10例(25.6%),基础疾病包括结节病、HIV、肺结核、恶性肿瘤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咯血(70.0%)、咳嗽咳痰(60.0%)、发热(50.0%)。肺部影像表现为肺部结节、高密度斑片影(70.0%),空洞(100.0%)、曲霉球(100.0%)。5例(50%)好转,5例(%)死亡,治疗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肺叶切除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联合治疗。ABPA重叠曲霉球并IPA共2例(5.1%),1例有哮喘病史且长期口服激素,2例患者均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及发热。肺部影像表现为空洞、曲霉球、支气管扩张。1例(50%)经抗真菌联合激素治疗有效,1例(50%)仅激素治疗死亡。结论:1 MTPA最常见类型为ABPA重叠其它类型肺曲霉病,最常见的致病曲霉为烟曲霉;2含ABPA类型的MTPA患者多有哮喘病史,哮喘合并MTPA增加疾病复杂性;3全身激素的使用可能是ABPA重叠IPA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重叠IPA类型的MTPA病死率高。

王柔嘉,胡晓霞,郭孟乔,龚胜蓝,倪雄,吕书晴,王健民[5](2018)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B异常的髓系肿瘤三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B异常的髓系肿瘤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及伊马替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3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B异常的髓系肿瘤患者,荟萃分析国内文献报道的22例同类患者,并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31例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比较,分析其临床和血液学特征及伊马替尼的疗效。结果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与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B异常的髓系肿瘤患者的年龄、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性别(χ2=5.080,P=0.01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t=4.908,P=0.001)、嗜酸粒细胞绝对值(χ2=17.230,P=0.001)、血红蛋白水平(t=2.770,P=0.0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国内报道24例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B异常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3~108个月),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后总血液学缓解率为91.7%(22/24),总分子学缓解率为75.0%(18/24),中位获得缓解时间3个月(1~8个月),其中伴PDGFRA患者分子学缓解率为76.5%(13/17),伴PDGFRB患者分子学缓解率为85.7%(6/7), 1例(4.2%)死于复发。结论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B异常的髓系肿瘤具有独特的血液学和临床特征,使用伊马替尼治疗有显着疗效。

陈小红[6](2017)在《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病因极其复杂,可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系统,导致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有限,误诊率高。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若症状轻可以无任何异常,症状重则除了累及血液系统外,还可导致全身其他系统受损;病因也多样化,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惑。因此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的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对临床诊治指导非常重要。尽管已有较多成人HE相关文献,但国内儿童HE文献较少,而且儿童有别于成人,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改变,以及医学检测技术的提升,HE的病因也可能发生改变。目的:通过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5年5月共6年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构成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与病因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19人(占21.6%),腹痛15人(占17.0%),咳嗽,气急14人(占15.9%),皮疹13人(占14.8%),便血11人(占12.5%),腹泻6人(占6.8%)等为主,病因以感染性疾病28例(31.8%),其中呼吸道感染11例,寄生虫感染9例,败血症4例,泌尿系感染2例,蜂窝织炎1例,胆囊炎并胰腺炎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25例(28.4%),嗜酸细胞胃肠炎20例(22.7%),免疫缺陷病3例(3.4%,均呈中重度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因新生儿溶血症,血液系统肿瘤导致各2例(各占2.3%),因嗜酸细胞膀胱炎,嗜酸性血管性肉芽肿,肾病综合征各1例;不明原因5例5.7%)。结论:儿童HE最常见病因是感染,其次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等。住院患儿HE临床症状以发热,腹痛,咳嗽和或气急较为常见;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其常见病因,寄生虫为最常见的明确病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亦不能排除HE,部分有组织浸润,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增多患儿有原发性免疫缺陷可能。

夏淑兰,陈平,黄信刚,孔祥龙,罗红[7](2013)在《肺鳞癌并发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肺癌伴类白血病反应(1eukemoid reaction,LR)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报道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2011年10月收治的1例肺癌并嗜酸粒细胞型LR,对国内外文献共报道的55例肺癌伴LR的临床症状、外周血象、骨髓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国内共报道了16例肺癌伴LR,国外近10年共统计和报道了39例肺癌伴LR。55例LR中仅3例为嗜酸粒细胞型,50例为中性粒细胞型,2例未报道具体类型。以"肺癌"和"类白血病反应"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结果有相关文献12篇,共报道16例肺癌合并LR,有13例取得肺癌病理组织类型,14例行骨髓学检查。以"lung cancer"和"leukemoid reaction"加时间限制"10 years"在Pubmed里可检索到6篇相关文献,共统计39例肺癌并LR,均取得肺癌病理类型及骨髓学结果。以"lung cancer"和"eosinphil"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无相关报道。结论肺癌合并嗜酸粒细胞型LR尚属罕见。LR一般发生在肿瘤晚期,骨髓检查对其诊断很重要,一旦出现提示疾病预后差,大多在16个月内死亡。

卢会秀[8](2010)在《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皮肤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或皮肤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相关的因素包括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遗传病等,因此皮肤科医生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皮肤科见于哪些疾病及各种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会对该组疾病的深入、全面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了2009年一年内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年内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分析,以初步的揭示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情况和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方法:查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及绝对数,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6%,且嗜酸细胞绝对数≥0.6×109/L为标准,按照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分为轻度(0.6-1.5×109/L)、中度(>1.5且≤5.0×109/L)、重度(>5.0×109/L)升高,从而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分析,包括病种、升高的程度及可能的病因。结果:2009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共67例,占入院患者的11.9%(67/565);其中重度升高者占10.4%(7/67),中度升高者占40.3%(27/67),轻度升高者占49.3% (33/67) ;按疾病来分湿疹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5.4%(17/48)、红皮病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45.8%(11/24)、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4/12)、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15.9%(7/4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之间无差别。结论:1一年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67例患者中以湿疹患者为主(17/67);2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以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等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3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无差别。

王微[9](2008)在《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临床病理学研究【目的】探讨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①收集本院病理科存档的伴淋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8例(淋巴瘤组)、淋巴结异型增生5例(中间组)及反应性淋巴结增生8例(对照组)的淋巴结活检石蜡包埋切片和临床资料;②回顾性分析三组病例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网型测微尺半定量法观测);③对三组病例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免疫表型;④18例进行石蜡切片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TCRγ和/或TCRβ及IgH基因重排;⑤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①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中位年龄53岁(4~73岁),男:女=1.57:1。就诊时均以浅表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肿大淋巴结个数超过3个者占83.3%(15/18),偶见单个11.1%(2/18)或双个5.6%(1/18),伴有B症状者占44.4%(8/18);②伴有数量及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淋巴滤泡增生为特征性组织形态学改变,平均每低倍视野下(3.17±2.28)个淋巴滤泡,低于对照组(5.25±1.04)个,高于中间组(2.60±0.89)个;③滤泡间区或副皮质区扩大,有数量不等中等大小、胞浆透亮的瘤细胞浸润,易见核分裂象(包括异常核分裂)。核分裂象平均(59.83±14.39)个/mm2,显着高于中间组(28.40±12.66)个/mm2与对照组(15.50±12.32)个/mm2:④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不同程度增生,平均(3.44±1.15)条/HPF,与中间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免疫组化显示滤泡间区或副皮质区主要为弥漫性较单一的T细胞标记细胞增生(包括核分裂象阳性),CD10阴性(仅1例阳性)、CD30及B标记阴性:⑥生发中心CD21/CD23染色显示滤泡呈圆形或不规则网状结构,位于残留滤泡内。⑦CD68阳性组织细胞多少不等,散在分布;⑧滤泡间区或副皮质区Ki-67阳性率约为(38.24±13.42)%/mm2,范围(24.2~63)%/mm2,显着高于中间组(18.28±11.43)%/mm2和对照组(17.67±8.84)%/mm2。⑨TCRγ和/或TCRβ基因重排检出率72.2%。【结论】伴有淋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具有相对的特征性,尽管容易与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混淆,但是结合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绝大部分病例是可以诊断的,小部分不典型病例采用PCR检测基因重排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仍无法确诊的病例需要长期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第二部分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EL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骨髓活检标本进行常规塑料包埋,通过H-G-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甲苯胺兰染色观察并分析CEL骨髓活检病理学特点。有4例患者随访资料。【结果】(1)13例CEL患者男:女为12:1。中位年龄40岁(23~67岁)。具有CEL的各种相关表现如贫血、出血、发热等,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组织。(2)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达(18.1±16.2)×109/L;(3)骨髓活检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占绝对优势,其他各系如中性粒细胞、红系及巨核细胞相对减少。网状纤维染色(+)6例,(2+)4例,(3+)3例。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少数肥大细胞散在分布。(4)随访4例患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结合CEL患者临床表现,骨髓活检在CE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宁群[10](2005)在《补益肺肾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哮喘不仅能够引起患者的日常活动受限,而且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损害,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形成严重的威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探索能有效提高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目的: 1.本研究主要观察中医补益肺肾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补益肺肾法对哮喘的作用机制,客观地评价中医对哮喘的治疗作用,为探索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有效干预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2.研究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及其它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探索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有效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3.对影响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非盲法的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持续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30 例。两组的西医治疗相同,均根据英国胸科协会治疗支气管哮喘指南和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进行,用药为吸入激素和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补益肺肾的药物——冬虫夏草软胶囊,服用二个月。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访,共随访至六个月。运用“成人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生存质量进行评分,于入组时、入组后 1 月、2 月、3 月、4 月、5 月、6 月各进行一次评分,共 7 次;哮喘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哮喘发作频率、夜间因哮喘而觉醒次数、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使用频率、激素使用量、治疗等级、无症状天数等指标于入组时、入组后 2 月、4 月、6 月时各进行一次评估,共 4 次;肺功能和血清学指标于入组时和入组后 2 月时各测一次,共 2 次。结果: 治疗组对 AQLQ 生存质量的各维度(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功能状况、对刺激源的反应、对自我健康的关心)及总均分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以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功能状况、及 AQLQ 总分两组间差别更明显,但未达到统计学有意义水平。治疗组对 SF-36 中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心理健康、情绪角色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对身体疼痛、精力、总体健康的改善幅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有意义水平。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喘息、咳嗽、咯痰、胸膈满闷、哮鸣音、症状总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症状总分的改善上差异显着,P 为 0.05;对胸膈满闷的改善非常显着,P<0.01;对喘息的改善两组差别极为显着,P<0.001;治疗组对喘息、胸膈满闷以及总体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哮喘总体症状的控显率为13.3%,总有效率为 6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 8.7%、25.1%。 两组患者喘促气短、乏力、少气懒言、精神倦怠、易外感以及证候总分的改善均非常显着。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喘促气短、乏力、自汗、精神倦怠、证候总分的改善显IV 补益肺肾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着优于对照组,P<0.05。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易外感、畏风寒、面色恍白、小便频数、性欲减退等证候的控显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未产生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总体证候改善的控显率为 3.3%,总有效率为 6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 0%、26.1%。对症状与证候总体的改善治疗组控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10.0%、7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 0%和 13.0%,组间比较的 P 值为 0.000,说明治疗组对哮喘症状、中医证候的总体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经治疗后其哮喘发作次数、夜间因哮喘而觉醒的次数逐渐减少,无症状天数逐渐增多,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次数和激素的用量明显减少。其中,无症状天数的增加P<0.01,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次数的减少 P<0.05,两组间差异显着。治疗组接受较高级别治疗的患者逐渐减少,而接受较低级别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多。治疗组对血清指标 IgE、sICAM-1、IL-4、MMP-9 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其中 IgE、MMP-9两组间比较 P<0.05,sICAM-1、IL-4 两组间比较 P<0.01。对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证候学受损重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较低。既往使用激素治疗超过 3 个月的患者其生存质量高于未使用激素治疗或使用不足 3 个月者。中长程患者(病程>5 年)AQLQ 和 SF-36 生存质量均较差,对治疗的反应性也较差。低中龄组(<60 岁)AQLQ 生存质量的损害较重,中高龄组(>40 岁)SF-36 生存质量的损害较重;低龄组经治疗干预后生存质量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中、高龄组,中龄组生存质量对治疗的反应性较差。女性 AQLQ 生存质量较男性受损更为明显,但女性对治疗的反应较男性稍好。生存质量与其它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生存质量与其它观察结果之间存在轻到中度相关。结论: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运用中医补益肺肾法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尤其是哮喘非特异的生存质量。补益肺肾法不仅能显着改善哮喘患者的躯体健康,继而改善与躯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躯体角色功能,并且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亦有显着的改善作用;2.补益肺肾法能较平稳地减少哮喘患者激素和快速支

二、嗜酸粒细胞重度增多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酸粒细胞重度增多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IL-5和IL-17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3)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过敏史与过敏性疾病史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
    3.4 临床分型以及EGID类型
    3.5 确诊方式以及误诊情况分析
    3.6 治疗经过与疗效评估
4. 讨论
5. 总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混合型肺曲霉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临床资料与结果
4、附图
5、文献复习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病例分析 皮肤科住院患者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67 例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9)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论文
        1.前言
        2.病例与分组
        3.第一节:临床特征研究
        4.第二节:病理组织学特点研究
        5.第三节: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研究
        6.第四节:基因重排PCR检测研究
        7.第五节:随访及预后预测因素研究
        8.第六节:PTL-U的鉴别诊断
        9.总结
        10.参考文献
    四、综述: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论文
        1.前言
        2.仪器与试剂
        3.材料与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四、综述:T细胞淋巴瘤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含待发表文章)
致谢

(10)补益肺肾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二 支气管哮喘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三 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研究概述
    附:《成人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及其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诊疗标准
    临床资料
    临床观察结果
        一 补益肺肾法的疗效分析
        1 AQLQ生存质量观察结果
        2 SF-36 生存质量观察结果
        3 哮喘症状观察结果
        4 肺肾气虚证候的观察结果
        5 症状与证候综合疗效观察结果
        6 血清学指标疗效分析
        7 肺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8 哮喘发作频率观察结果
        9 治疗等级随时点变化的观察结果
        二 生存质量与其它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 AQLQ生存质量与SF-36 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2 生存质量与症状证候的相关性
        3 生存质量与肺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4 生存质量与哮喘发作频率和用药量的相关性
        5 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三 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症状证候学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2 激素的使用史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3 病程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4 年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5 性别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6 各影响因素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嗜酸粒细胞重度增多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IL-5和IL-17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谭钰思.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3例报告[J]. 陈晓杨,陈秋惠,张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12)
  • [3]上消化道溃疡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分析[D]. 庄乾萌. 山东大学, 2019(03)
  • [4]混合型肺曲霉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申舟如.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B异常的髓系肿瘤三例并文献复习[J]. 王柔嘉,胡晓霞,郭孟乔,龚胜蓝,倪雄,吕书晴,王健民. 白血病·淋巴瘤, 2018(12)
  • [6]8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D]. 陈小红. 浙江大学, 2017(01)
  • [7]肺鳞癌并发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1例并文献复习[J]. 夏淑兰,陈平,黄信刚,孔祥龙,罗红. 国际呼吸杂志, 2013(18)
  • [8]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D]. 卢会秀.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9]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D]. 王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10]补益肺肾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 王宁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重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