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空间网格项目检测介绍

2空间网格项目检测介绍

一、2个空间网架工程的检测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邱斌[1](2021)在《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板网架结构广泛应用于设置悬挂吊车的工业建筑中,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悬挂吊车的数量、吨位及运行频率在不断地增加,由此引发的网架结构疲劳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357)“基于健康监测的平板网架结构疲劳动态可靠性分析与疲劳寿命评估”,针对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在役网架结构在悬挂吊车作用下的应力状态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了网架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悬挂吊车的载荷效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应力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悬挂吊车荷载效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网架结构在吊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基于网架结构的实测载荷数据,结合数据信号处理、雨流计数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了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编制方法,并得到了网架结构在不同荷重分布参数下的疲劳应力频值谱,为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提供依据。(3)针对网架结构中螺栓球节点用M30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常幅和变幅疲劳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发现疲劳破坏均发生在螺栓与球啮合处的第一圈螺纹位置,并建立了常幅和变幅疲劳S-N曲线。通过疲劳断口形貌分析及螺栓应力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失效机理。此外,开展了M30高强螺栓在欠拧情况下的常幅疲劳试验,得到了相应的S-N曲线。通过对比发现M30高强螺栓在仅拧入3个螺栓深度的情况下,其疲劳强度大幅降低。(4)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以及不同网格划分尺寸对高强螺栓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选取合适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缺口系数。同时对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连接的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螺栓球节点中高强螺栓的疲劳破坏机理。(5)采用S-N曲线法、局部应变法及损伤容限设计法对螺栓球节点中M30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结合已有的疲劳试验数据及理论分析,针对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在其计算参数方面提出了修正建议。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后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评估精度,适用于高强螺栓的疲劳寿命分析。(6)基于Palmgren-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及疲劳强度S-N曲线,对网架中所测关键构件的两类节点构造细节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随后,建立了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失效极限状态方程,探讨了方程中各参量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参数取值,采用Monte-Carlo模拟法计算了所测关键构件的可靠度指标,并讨论了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及吊车荷载增大对疲劳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是否考虑低应力幅损伤程度减弱,对疲劳可靠度指标计算结果影响很大,作低应力幅损伤弱化处理后,可靠度指标明显提高。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疲劳载荷效应增长率越大,疲劳可靠度指标越低。随着吊车荷载的增大,疲劳可靠度指标降低显着。

刘凡姣[2](2021)在《当代类蒙古包空间类型之竹结构选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类蒙古包建筑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所谓类蒙古包建筑意为形制与空间布局类似与蒙古包,建造材料与结构却为土木的固定式建筑,它是蒙古族文化未来持续演化的发展趋势与民族共时,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与民族精神的延续,其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与蒙古包建筑相似,但蒙古包建筑在材料、结构、构造、建造逻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严谨性,而类蒙古包建筑正是缺少这种严谨性,因此,本文试图对当代类蒙古包建筑的空间形式进行竹结构选型研究。收录在圆明园刊、建筑遗产中的《圆明园蒙古包形制考》、《清代宫苑中的穹庐—圆明园含经堂蒙古包研究》文献中记载的清代圆明园皇家含经堂蒙古包,《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的元大都的汗廷金帐(又称竹宫),均选用了竹结构作为蒙古包建筑的结构形式,民间则采用与竹材相似的杆件如细木、柳枝等类竹作为蒙古包结构材料。竹材较为经济且相对环保,运输方便,结构力学性能好,它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在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破坏,后期因地域性的限制使用较少,但现代竹已完全摆脱了“地域建筑”的标签,没有特定的“应时应地”的地区要求,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下,它的防火、防虫、开裂、防腐等问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均可解决,且竹结构自古至今自成体系,不被“单一”功能空间所束缚,与类蒙古包的空间形式相契合。本文通过对当代类蒙古包的空间形式进行梳理,总结当代类蒙古包的空间类型,在竹结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探讨传统竹结构和现代竹结构中不同竹结构的结构特性,了解不同时期结构特性,以其归纳整理,将当代类蒙古包的空间类型与不同竹结构形式下的空间类型进行整合归类,探析与当代类蒙古包空间类型相似的空间形式,对符合当代类蒙古包空间形式的竹结构进行选取,为后续当代类蒙古包竹结构转译设计提供理论性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对竹结构类蒙古包适应性进行解析,并对类蒙古包进行转译设计,指导当代类蒙古包的实地营造。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传承和发展当代类蒙古包的空间形式,对类蒙古包的结构形式进行创新,满足草原牧区的现实需求,对创造新型牧区人居环境,不断创新类蒙古包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肖运蔚[3](2021)在《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杆系结构损伤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杆系结构是建筑工程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一旦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伤,轻则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重则造成巨大损失。随着小波和小波包分析发展,利用其对奇异信号敏感的特点,其在损伤诊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分析和数值仿真的方式对平面和空间框架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定位分析。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损伤诊断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现有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分类。然后对小波分析和小波包分解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2)基于平面单层和多层模型,分别设置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损伤位置、不同损伤数量等工况,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获取其前八阶位移模态,探讨了小波分析和小波包分解对结构损伤识别的能力。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基于位移模态的小波分析不能识别结构的损伤,需要对位移模态的曲率进行小波分析才能实现损伤定位。通过对位移模态和模态曲率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利用分解后的高频信号均可以识别结构是否存在损伤及确定损伤位置,表明小波包分解在损伤识别方面优于小波分析。(3)通过对空间单层和多层框架结构设置不同损伤工况,利用小波包对位移模态进行分解,然后对分解后高频结点信号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后的信号重构,探讨了分解信号和重构信号对空间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其重构信号可以确定结构的损伤位置。

李志敏[4](2021)在《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体育建筑中,体育馆为其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功能需求逐步从专项功能向多项功能需求转变。近年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上升,人们并不单单对音乐厅、排练厅等建筑考虑音质设计,也对体育建筑提出了音质需求。由于人们对体育建筑的功能需求不断从竞技活动向文娱活动的需求过度,馆内单一的比赛活动空间并不足以满足其他的活动需求,带有舞台的多功能体育馆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空间需求。如何在不同功能下提供良好的音质效果成为诸多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部分学者虽对其音质优化作出了相关探讨,但专门针对带有舞台的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现场实测法以及软件模拟法对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为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及音质优化策略提供方法支撑。首先对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概念与规范要求进行综合性分析,明确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评价指标,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建筑概况、音质设计要求、舞台与比赛空间音质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归纳音质优化的结果,对以上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效果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根据调查研究的三个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所存在的音质问题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在体形因素(平面形式、顶面形式、舞台形式及剖面形式)、界面因素(顶界面、侧界面与底界面)、噪声因素上的音质需求。并详细介绍计算机仿真模拟的必要性,从体形优化策略(平面角度、剖面角度、舞台设计)、界面优化策略(侧界面、顶界面、底界面及界面材料)、噪声优化策略方面总结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策略。最后本文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模拟分析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对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咸阳西藏民族学院体育馆以及兰州理工大学的建筑概况、音质设计指标,提出具体的音质优化措施,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式提升馆内的音质效果,验证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为当今的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阮益权[5](2020)在《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对其价值的挖掘和生命的延续;结构作为技术手段解决了建筑形式的构建。结构是旧工业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元素,对旧结构的价值重现和新结构介入的结构表现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结构表现是有意识地利用结构特殊的形式所带来的表现力,结合个人情感、结构理性、人文和审美需求,从技术到艺术不同层面,使结构在建筑中具有超越实用功能的多重价值表现。结构表现广泛存在于结构理性主义、结构表现主义、高技派等建筑作品之中,结构表现具有理性内涵和艺术内涵。根据结构表现的要求和改造的建构逻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结构表现分为三个研究层次: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对于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研究,首先确认旧结构的保护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经过价值判断后,需采用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旧结构进行保护。通过将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分为建筑形态、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工业构筑物若干层次,进行结构表现的理性内涵、艺术内涵和表现策略研究。对于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研究,是基于对旧结构保护再利用、建造年代可识别、新旧结构结合逻辑的原则上进行的。根据新结构与旧结构的受力关系,将新结构介入形式分为独立介入、新结构依附于旧结构,根据空间操作,新结构介入有更复杂多样的方式。新旧结构的关系可以从受理逻辑和视觉关系来探讨,新旧结构的理性和艺术表现内涵,提出了结构表现的策略:从结构形态、结构肌理、结构形体、结构功能不同方面,采用模仿演变、差异对比、衬托突出、新旧呼应等手法进行表现。对于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研究,分旧结构的加固技术、连接节点、改造材料三方面进行结构表现的内涵和策略研究。加固技术可根据是否改变受力体系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针对不同材料和体系的结构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连接节点种类繁多,可采用对比和协调的方式进行结构表现。不同改造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根据材料视觉上体现的“新”和“旧”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表现策略。最后根据文章的研究逻辑,从旧结构再利用、新旧结构结合、构造措施三个层次对典型案例——西安大华纱厂1935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造结构表现分析研究并提出结论。

苟康康[6](2020)在《基于压电主动传感技术的空间结构螺栓球节点连接区健康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基建工程的发展,空间结构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航站楼、候车厅、体育场等公共建筑。螺栓球节点连接形式因其安装便捷、施工周期短、不产生附加偏心距等优点,是目前最常见的空间结构节点连接形式之一。但在安装和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螺栓旋拧不到位、环境侵蚀、疲劳效应等,而作为公共建筑,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螺栓球节点空间结构进行健康监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对空间结构安全性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其疲劳破坏机理、极限承载能力等方面的,而空间结构在线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对螺栓球节点在安装、使用过程中由于螺栓、套筒破坏或外界载荷和干扰导致螺栓球节点受力状态和连接状态达不到预期值,进而发生节点连接失效的问题,利用压电陶瓷传感器,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法和时间反演法对螺栓球节点连接区进行健康监测方法研究。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由螺栓球节点组成的缩尺网架模型,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上述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利用小波包能量分析法和时间反演法对螺栓球节点连接区进行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包括压电陶瓷传感器工作原理、螺栓球节点接触面积理论以及小波包能量分析法和时间反演法基本理论。通过简化图形、特性分析及计算推导,在理论上验证了小波包能量分析法和时间反演法监测螺栓球节点的可行性,这部分研究是整个论文工作的理论基础。(2)设计制作了一个螺栓球空间网架模型,并在该模型上进行了校核试验,建立螺栓球节点连接在不同松动状态下,扭矩与杆件轴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先,介绍了模型的组成单元,各个部件的规格以及材料属性;接着分别以向连接区施加不同扭矩,模拟不同连接状态为试验工况,并使用应变片测量不同扭矩作用下被连接杆件的应变,进而得到被连接杆件轴力;最终,获得施加在套筒的扭矩与杆件轴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为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法和时间反演法的螺栓球节点连接区受力监测提供了基础。(3)以一个缩尺的螺栓球节点网架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压电陶瓷传感器片,验证了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法的螺栓球节点连接区健康监测技术的有效性。通过对螺栓球节点连接区的套筒施加不同扭矩的试验工况,使连接区处于不同的松紧状态。对压电陶瓷传感器接收到的不同工况下应力波进行小波包分析,得到相应的应力波能量大小并进行对比,验证对螺栓球节点连接区连接状态进行监测的有效性。再根据扭矩与杆件轴力关系,建立能量值与杆件轴力的关系,验证小波包能量分析法对连接区受力状态监测的有效性,并以能量值计算危险指数RMSD作为指标衡量结构安全性。之后进行抗干扰性试验,并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验证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4)考虑到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监测结果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影响,为了提高健康监测方法的抗噪性,进一步引入时间反演法。以一个缩尺的螺栓球节点网架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压电陶瓷传感器,验证了基于时间反演法的螺栓球节点连接区健康监测技术的有效性和抗噪性。试验工况为向连接区施加不同扭矩。信号波在结构中传递,最终形成一个有峰值的聚焦信号,通过对比不同扭矩状态下聚焦信号的峰值大小,验证时间反演法对螺栓球节点连接区连接状态监测的有效性。再结合扭矩与杆件轴力的关系,建立聚焦信号峰值与杆件轴力的关系,验证时间反演法对连接区进行受力监测的有效性。为了验证了时间反演法具有一定的抗噪性,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在试验工程中,通过使用金属棒摩擦杆件的方式模拟噪声,最终结果证明在有外界噪声干扰情况下,时间反演法仍能有效地对螺栓球节点连接区进行有效地监测。

韩冬辰[7](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梁琪[8](2020)在《BIM思维下复杂异形结构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急需提升,BIM技术顺应了这一需求,然而BIM正向设计之路任重道远,多数应用仍处于先有设计后有BIM的翻模阶段,计算机的潜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BIM能够真正为项目增值的案例也不多,BIM的出现反而增加了设计的负担,另一方面,随着设计创新以及对美观的要求,复杂异形结构越来越多,理清复杂背后的逻辑对复杂形体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离不开参数化设计手段,且桥梁工程在这一应用中有其特殊性,因此,如何从设计的源头出发,将正向设计引入设计工作流已经成了打通基建BIM全生命周期应用的关键。以此为目的,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总结了桥梁工程BIM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梳理了BIM在桥梁设计各阶段的主要应用,分析了当前设计行业应用BIM的模式及主要障碍,以Revit结合Dynamo实现自动化放桩和参数驱动变截面箱梁的例子,侧面反映了过于强调模型精细化的BIM核心建模软件难以胜任初步概念设计的事实。(2)介绍了参数化设计的定义和优势以及应用的层次,借助Rhino+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平台,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解释了参数化的形体创作思路,结合桥梁工程的特点,给出了参数化手段实现地形分析、选线与线路拟合、智慧模型、数据提取的方法,针对拱桥、桁架桥、斜拉以及悬索桥给出了具体的算法生形过程,并进行参数调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3)给出了“参数化+有限元+BIM”的正向设计工作框架,解释了BIM与参数化的关系以及二者结合的必要性,介绍了基于参数化骨架线的模型重构思路,针对不同类型构件开发了GH运算器实现了自动寻找变截面位置生成截面轮廓、以及对异形构件自动剖分节段的功能,同时利用GH算法和GHPython实现了参数化模型计算信息(节点、单元和截面)的快速提取,并整合为Midas梁单元模型进行结构整体力学分析,对局部异形构件采取几何清理并导出INP文件用ABAQUS实体单元分析。(4)以某非对称外倾拱桥为例,从设计初期入手,将设计的制约因素量化为影响设计的参数通过GH算法生形加入到了形体创作过程当中,得到了符合设计需求,灵活可调的初步设计模型,成功实现了复杂模型与Midas的快速交互,并以此探究形体布置参数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同时打通了与BIM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并进行了BIM其他相关应用,展现了参数化结合BIM的正向设计工作流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刘峰[9](2019)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数据缺失修复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文中认为大跨度空间结构建筑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水平,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由于结构在长期服役期间因为环境腐蚀,材料老化导致结构性能退化,存在着安全隐患。结构健康监测能消除结构的安全隐患,预测结构的性能变化,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以及因此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本文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重大重点工程为背景,对结构进行长期健康监测的研究,对建立的健康监测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提出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改进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后期监测缺失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且以深圳大运会主场馆钢屋盖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了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健康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历史,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说明了数据缺失的研究对于安全评估的重要性,提出了几种修复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其优劣性。(2)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并对其结构布置进行了详细说明。自主研发的健康监测系统是由传感器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处理及控制系统、安全评估系统和安全预警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分工明确,又相互依存,共同对结构的杆件应力、结构的竖向位移、支座的水平位移和整体的振动进行长期健康监测,充分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3)根据机场提供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所做的3D3S航站楼钢网架模型,针对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钢网架结构重新建立了Midas Gen有限元模型,介绍了模型的参数设置和荷载分布,分析了结构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杆件的受力情况、位移和振型频率,将这两个软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最佳的测点布置方案。此外,开始监测的时候结构处于接近完工状态,需要确定结构的初始状态,运用逆向思维,将目前结构上的施加的荷载逐项减去,能得到结构的初始状态,通过分析,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4)介绍了支持向量机算法、重要参数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提出用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重要参数,并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将其运用到数据缺失的插补和重建,以深圳大运会主场馆钢屋盖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并与单测点线性回归、多测点线性回归和传统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插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小范围内的数据修复,布谷鸟改进支持向量机修复能力要优于线性回归和传统支持向量机回归的修复能力,该方法能大大降低数据修复时的工作量和计算量,并且保证了重建数据的精确度,满足评价指标和工程精度的要求。

林金燕[10](2019)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和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文中指出为了防止土木工程结构在服役的过程中遭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破坏,研究学者提出了很多识别方法对现役结构的损伤进行检测,进而及早地维修和加固结构。其中,模态应变能识别方法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指标,它同时考虑刚度和振型的影响,比仅采用一种模态参数的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采用Timoshenko梁的理论对模态应变能进行推导,然后介绍其损伤定位机理和识别指标,进而建立一个空间钢桁架数值模型来验证该指标的损伤定位效果,并重点讨论损伤程度、损伤杆件位置及损伤单元数量对识别效果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杆件识别效果不同,中部杆件的识别效果较端部杆件的识别效果好;损伤杆件数量较少时,识别结果较准确;由于损伤程度的不同,多损伤情况易受到周边干扰单元的影响,容易存在误判漏判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振动信息的损伤识别法通常采用传感器来测量动态信号,并通过某种数学处理手段构造损伤指标来发现损伤、定位损伤和估计损伤量。该测量方法虽然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很高,但由于在复杂的结构中测量时,需要测点数目很多,且受结构设计的影响不太好放置,传感器布置的问题是当前损伤识别领域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本文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它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在拍摄范围内进行全场测量。采用该测量方法获取空间钢桁架试验模型的模态参数,将其用于计算三种不同损伤状态的模态应变能变化率进而识别损伤状况,并和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的识别结果进行比较,最终验证了这种测量手段在损伤识别工作中的有效性。由于试验中的测量信号受噪声干扰较大,本文应用小波阈值去噪技术对加速度和位移信息合理地降噪,达到满意的降噪效果,最终降噪后比降噪前更准确地识别出单损伤的位置,损伤单元受到周边单元的干扰程度都有所降低,而空间钢桁架结构的两根杆件损伤的情况较为复杂,降噪后虽然干扰程度降低,但还容易出现漏判的现象。总的来说,在工程实测中,小波阈值降噪可以作为损伤识别工作的一个有效的信号处理工具,用于提高DIC测量的精度。

二、2个空间网架工程的检测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个空间网架工程的检测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1.2.1 疲劳问题研究回顾与现状
        1.2.2 疲劳寿命评估研究
        1.2.3 疲劳载荷谱研究
        1.2.4 疲劳可靠性研究
    1.3 网架结构疲劳问题的研究进展
        1.3.1 网架结构疲劳性能的研究进展
        1.3.2 网架结构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与有限元分析
    2.1 网架结构的基本概况
    2.2 网架结构受力分析
        2.2.1 基本设计参数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2.3 计算结果分析
    2.3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方案
        2.3.1 应力测点布置
        2.3.2 数据采集系统
        2.3.3 应变传感器安装
        2.3.4 现场测试与数据采集
    2.4 网架结构的应力实测数据分析
        2.4.1 吊车空载运行工况
        2.4.2 吊车负重运行工况
        2.4.3 吊车组合作业工况
        2.4.4 吊车起吊和卸载工况
        2.4.5 吊车刹车制动工况
        2.4.6 邻跨吊车作业工况
    2.5 吊车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2.5.1 网架结构的悬挂吊车荷载效应
        2.5.2 吊车荷载的计算与模拟
        2.5.3 有限元分析及验证
        2.5.4 吊重增大后网架结构的应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编制与理论分析
    3.1 疲劳载荷数据的测取
    3.2 载荷谱编制对象的确定
    3.3 载荷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1 载荷时间历程的压缩处理
        3.3.2 载荷时间历程的平稳性检验
        3.3.3 基于雨流计数法的统计计数
        3.3.4 载荷幅均值的概率分布及检验
    3.4 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3.4.1 极值荷载的确定
        3.4.2 二维载荷谱编制
        3.4.3 程序载荷谱编制
    3.5 网架结构疲劳应力频值谱的理论分析
        3.5.1 吊车载荷现场调查与统计分析
        3.5.2 疲劳应力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3.5.3 网架结构的疲劳应力频值谱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栓球节点中M30 高强螺栓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4.1 M30 高强螺栓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4.1.1 疲劳试件设计
        4.1.2 高强螺栓的材料性能
        4.1.3 试验设备及方法
        4.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5 疲劳失效机理分析
        4.1.6 高周疲劳损伤模型
        4.1.7 试验结果与规范值对比
    4.2 M30 高强螺栓的变幅疲劳性能试验
        4.2.1 疲劳试件
        4.2.2 试验加载方案
        4.2.3 变幅疲劳试验结果
        4.2.4 变幅疲劳损伤
        4.2.5 变幅疲劳S-N曲线
    4.3 M30 高强螺栓欠拧的常幅疲劳性能试验
        4.3.1 试验设计
        4.3.2 试验加载方案
        4.3.3 疲劳破坏形式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螺栓球节点中高强度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5.1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5.1.1 V型切口的应力集中系数
        5.1.2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5.1.3 高强螺栓的应力集中系数
        5.1.4 高强螺栓应力集中系数的参数分析
        5.1.5 高强螺栓的疲劳缺口系数
    5.2 S-N曲线法
        5.2.1 光滑试件的S-N曲线估算
        5.2.2 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5.2.3 缺口效应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5.2.4 基于S-N曲线法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5.2.5 修正的S-N曲线法
    5.3 局部应力应变法(LSA)
        5.3.1 概述
        5.3.2 基于LSA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5.3.3 修正的局部应力应变法
    5.4 损伤容限设计法(DTDM)
        5.4.1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
        5.4.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5.4.3 高强螺栓裂纹扩展参数确定
        5.4.4 基于DTDM的高强螺栓疲劳寿命评估
    5.5 三种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设置悬挂吊车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分析
    6.1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寿命评估
        6.1.1 焊接空心球节点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6.1.2 螺栓球节点高强螺栓连接的疲劳寿命评估
        6.1.3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后网架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
    6.2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
        6.2.1 网架结构的疲劳极限状态方程
        6.2.2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特性
        6.2.3 疲劳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6.2.4 设置悬挂吊车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6.2.5 考虑吊车运行频率增长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6.2.6 考虑吊车荷载增大的网架结构疲劳可靠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当代类蒙古包空间类型之竹结构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蒙古包
        1.3.2 类蒙古包
        1.3.3 竹结构
    1.4 研究综述
        1.4.1 当代类蒙古包结构国内外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4.2 竹结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类蒙古包空间类型解析
    2.1 传统蒙古包原型空间解析
        2.1.1 空间组织秩序
        2.1.2 传统蒙古包空间分化
    2.2 类蒙古包的发展及传承使用现状
        2.2.1 类蒙古包的演变
        2.2.2 类蒙古包的传承使用现状
        2.2.3 本节小结
    2.3 建筑空间形式解析
        2.3.1 空间平面解析
        2.3.2 空间剖面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建筑结构体系解析
    3.1 传统竹结构特性
        3.1.1 梁柱式结构
        3.1.2 穹顶式结构
        3.1.3 编织式结构
        3.1.4 大跨度竹棚式
    3.2 现代竹建筑结构特性解析
        3.2.1 二维受力结构体系
        3.2.2 三维受力结构体系
        3.2.3 本节小结
    3.3 竹建筑节点构造方法
        3.3.1 传统竹节点构造方法
        3.3.2 现代竹建筑节点构造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结构类蒙古包适应性与应用途径
    4.1 内蒙地区气候特性下现代竹结构的适宜性
        4.1.1 内蒙地区气候条件
        4.1.2 原竹在内蒙地区建筑中应用前景
        4.1.3 现代技术下竹结构在内蒙地域的应用
        4.1.4 本节小结
    4.2 竹结构形式下类蒙古包多元化空间
        4.2.1 空间平面形式多元化
        4.2.2 空间剖面形式多元化
    4.3 空间差异下竹结构选型
        4.3.1 空间平面差异下竹结构选型
        4.3.2 空间剖面差异下竹结构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竹结构类蒙古包建筑设计呈现
    5.1 设计整体概述
    5.2 气候特征下竹结构类蒙古包建筑设计呈现
        5.2.1 气候环境对建筑结构耐久性处理呈现
        5.2.2 气候环境造成竹结构变形及构件替换处理
    5.3 竹结构形式下类蒙古包结构设计呈现
        5.3.1 结构设计呈现
        5.3.2 结构节点设计呈现
        5.3.3 结构适宜建造呈现
    5.4 竹结构形式下类蒙古包空间形式设计呈现
        5.4.1 空间平面设计呈现
        5.4.2 空间剖面设计呈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录
附录 B 表录
附录 C 设计图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杆系结构损伤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结构损伤诊断的方法
    1.3 损伤识别的四个层次
    1.4 小波分析的发展历程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小波及小波包分析的理论知识
    2.1 小波分析理论
        2.1.1 傅里叶变换
        2.1.2 小波变换简介
        2.1.3 多分辨分析
    2.2 小波包分析
        2.2.1 小波包的定义
        2.2.2 小波包的性质
        2.2.3 小波包的空间分解
        2.2.4 小波包算法
    2.3 几种常用的小波
        2.3.1 Heer小波
        2.3.2 Daubechies小波系
        2.3.3 biorthogonal小波系
        2.3.4 Coiflet小波系
        2.3.5 SymletsA小波系
        2.3.6 Morlet(morl)小波
        2.3.7 Mexican Hat(mexh)小波
        2.3.8 Meyer函数
    2.4 小波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小波包平面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3.1 ANSYS概述
    3.2 平面单层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3.2.1 平面单层框架模型的建立
        3.2.2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
        3.2.3 基于小波包的损伤识别
    3.3 平面双层框架结构损伤分析识别
        3.3.1 平面双层框架模型的建立
        3.3.2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分析
        3.3.3 基于小波包的损伤分析识别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小波包的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4.1 概述
    4.2 单层单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4.2.1 空间有限单元模型的建立
        4.2.2 基于小波包对模型三工况一的损伤识别
        4.2.3 基于小波包对模型三工况二的损伤识别
    4.3 基于小波包对模型四的损伤识别
        4.3.1 两层空间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基于小波包对模型四工况一的损伤识别
        4.3.3 基于小波包对模型四工况二的损伤识别
    4.4 本章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音质设计的基础研究
    2.1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概述
        2.1.1 多功能体育馆
        2.1.2 舞台
    2.2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设计规范要求
        2.2.1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2.2.2《剧场 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50356-2005
        2.2.3 《体育场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BJ131-2012
        2.2.4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T28049-2011
        2.2.5 《声学室内声学参量测量》GB/T36075.1-2018
    2.3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评价指标
        2.3.1 混响时间
        2.3.2 语言清晰度
        2.3.3 允许噪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音质设计的调查研究
    3.1 渭南富平中学体育馆
        3.1.1 建筑概况
        3.1.2 音质设计要求
        3.1.3 舞台空间音质现状
        3.1.4 比赛空间音质现状
        3.1.5 优化结果与分析
    3.2 阿拉善盟体育馆
        3.2.1 建筑概况
        3.2.2 音质设计要求
        3.2.3 舞台空间音质现状
        3.2.4 比赛空间音质现状
        3.2.5 优化结果与分析
    3.3 湘潭县第一中学体育馆
        3.3.1 建筑概况
        3.3.2 音质设计要求
        3.3.3 舞台空间音质现状
        3.3.4 比赛空间音质现状
        3.3.5 优化结果与分析
    3.4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在音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4.1 容积较大
        3.4.2 混响时间较长
        3.4.3 语言清晰度低
        3.4.4 音质优化的位置选择不当
        3.4.5 噪声问题的忽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音质设计的影响因素
    4.1 体形因素对音质的影响
        4.1.1 平面形式
        4.1.2 顶面形式
        4.1.3 舞台形式
        4.1.4 剖面形式
        4.1.5 体形因素小结
    4.2 界面因素对音质的影响
        4.2.1 顶界面
        4.2.2 侧界面
        4.2.3 底界面
        4.2.4 界面因素小结
    4.3 噪声因素对音质的影响
        4.3.1 噪声优化的原则
        4.3.2 围护结构的噪声影响
        4.3.3 相关设备的噪声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策略与手段
    5.1 体形优化策略
        5.1.1 从平面角度出发
        5.1.2 从剖面角度出发
        5.1.3 从舞台设计出发
        5.1.4 小结
    5.2 界面优化策略
        5.2.1 侧界面优化策略
        5.2.2 顶界面优化策略
        5.2.3 底界面优化策略
        5.2.4 界面材料的选用
        5.2.5 小结
    5.3 噪声优化策略
        5.3.1 门厅、休息室、走廊等处的噪声控制
        5.3.2 相关设备的噪声控制
    5.4 计算机仿真模拟的必要性
        5.4.1 计算机模拟仿真原理
        5.4.2 计算机模拟仿真流程
        5.4.3 计算机模拟仿真误差分析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案例实践
    6.1 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
        6.1.1 建筑概况
        6.1.2 设计指标及要求
        6.1.3 音质优化措施
        6.1.4 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
        6.1.5 小结
    6.2 咸阳西藏民族学院体育馆
        6.2.1 建筑概况
        6.2.2 设计依据及要求
        6.2.3 音质优化措施
        6.2.4 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
        6.2.5 小结
    6.3 兰州理工大学体育馆
        6.3.1 建筑概况
        6.3.2 设计指标及要求
        6.3.3 音质优化措施
        6.3.4 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
        6.3.5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规范名称
附录 B 音质参量解释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范围及动态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结构表现与旧工业建筑改造
    2.1. 结构表现的定义与特点
        2.1.1. 结构表现与相关理论
        2.1.2. 结构表现的内涵与效果
    2.2. 结构表现视角下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要求
        2.2.1. 建筑目的与结构安全的要求
        2.2.2. 旧工业建筑结构价值保护的要求
        2.2.3. 表现结构内涵与审美要求
    2.3. 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
        2.3.1. 旧工业建筑结构改造的三个阶段
        2.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判断的五个方面
        2.3.3. 旧工业建筑改造结构表现的三个层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结构再利用的结构表现
    3.1.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价值保护
        3.1.1. 结构的原真性保护
        3.1.2. 结构的完整性保护
    3.2. 旧工业建筑的结构内涵挖掘
        3.2.1. 工业建筑形态的表现内涵
        3.2.2. 不同材料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3. 不同受力结构体系的表现内涵
        3.2.4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内涵
        3.2.5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内涵
    3.3. 改造中旧工业建筑结构的表现策略
        3.3.1. 旧工业建筑形态表现策略
        3.3.2. 旧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的表现策略
        3.3.3. 旧工业建筑结构构件的表现策略
        3.3.4. 旧工业构筑物的表现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旧结构结合的结构表现
    4.1. 改造中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原则
        4.1.1. 保护再利用原则
        4.1.2. 建造年代可识别原则
        4.1.3. 新旧结构逻辑性结合原则
    4.2. 改造中新结构介入与新旧结构关系
        4.2.1. 新结构介入的方式
        4.2.2. 新旧结合的逻辑性与视觉关系
    4.3.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内涵
        4.3.1. 结构的理性表现
        4.3.2. 结构的艺术表现
    4.4.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策略
        4.4.1. 结构的物质表现和功能表现
        4.4.2. 新旧结合的结构表现手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构造的结构表现
    5.1. 旧结构的加固技术的表现内涵
        5.1.1. 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1.2. 间接加固法的结构表现内涵
    5.2. 旧结构加固技术的结构策略
        5.2.1. 不同加固方式的视觉表现
        5.2.2. 加固方案的综合考虑因素
    5.3.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内涵
        5.3.1. 连接节点的类型
        5.3.2.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
    5.4. 连接节点的结构表现策略
    5.5.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内涵
        5.5.1. 改造材料的性能表现
        5.5.2. 改造材料的视觉表现
    5.6. 改造材料的结构表现策略
        5.6.1. 修旧如旧
        5.6.2. 修旧如新
        5.6.3. 修新如旧
        5.6.4. 修新如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研究与评价
    6.1. 研究案例的选定
        6.1.1. 我国工业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背景
        6.1.2. 选定大华纱厂改造项目的原因
    6.2.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和表现
        6.2.1. 旧结构的内涵挖掘
        6.2.2. 建筑构件限定空间
        6.2.3. 工业构筑物功能活化
    6.3. 新旧结构结合产生新形式
        6.3.1. 改变空间与形式
        6.3.2. 重建建筑边界
    6.4. 体现匠心的构造设计
        6.4.1. 可识别的加固体系
        6.4.2. 标准化的连接节点
        6.4.3. 巧用改造材料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压电主动传感技术的空间结构螺栓球节点连接区健康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结构健康监测
        1.3.1 整体健康监测法的研究现状
        1.3.2 局部结构健康监测法的研究现状
    1.4 空间结构螺栓球节点
        1.4.1 空间结构的节点形式
        1.4.2 螺栓球节点的应用
        1.4.3 空间结构螺栓球节点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
    1.6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压电主动传感技术的空间螺栓球节点连接区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压电陶瓷传感器工作原理
        2.2.1 极化现象与压电效应
        2.2.2 压电材料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
        2.2.3 压电陶瓷传感器的种类
    2.3 螺栓球节点接触面积理论
    2.4 小波包能量分析法基本理论
        2.4.1 傅里叶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
        2.4.2 小波变换分析
        2.4.3 小波包能量分析法
        2.4.4 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法的螺栓球节点健康监测基本原理
    2.5 时间反演法基本理论
        2.5.1 时间反演过程与数学表达式
        2.5.2 基于时间反演法的螺栓球节点健康监测基本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模型和校核试验简介
    3.1 引言
    3.2 试验模型
    3.3 试验工况
    3.4 校核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小波包能量分析法螺栓球节点健康监测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
    4.3 试验设计
    4.4 试验过程
    4.5 试验结果分析
    4.6 试验抗干扰性分析
        4.6.1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时间反演法螺栓球节点健康监测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试验目的
    5.3 试验设计
    5.4 试验过程
    5.5 试验结果分析
    5.6 时间反演抗噪性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7)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BIM思维下复杂异形结构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概述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2.1 BIM的定义及其优势
        2.1.1 起源与定义
        2.1.2 BIM的优势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BIM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2.3.1 桥梁BIM的特点
        2.3.2 BIM在桥梁建设各阶段的应用点及意义
        2.3.3 桥梁BIM的经典案例
    2.4 各主流平台桥梁BIM解决方案
        2.4.1 Autodesk桥梁BIM解决方案
        2.4.2 Bentley桥梁BIM解决方案
        2.4.3 Dassault桥梁BIM解决方案
        2.4.4 其他软件
    2.5 国内设计行业应用BIM的几种模式及推进中的障碍
        2.5.1 设计应用模式
        2.5.2 BIM应用中存在的障碍
    2.6 小结
第3章 参数化算法生形与桥梁设计
    3.1 究竟什么是参数化设计
        3.1.1 参数化设计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3.1.2 参数化设计的优势
        3.1.3 参数化设计的几个层次
    3.2 参数化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3.2.1 理论研究
        3.2.2 工程实践应用分析
        3.2.3 应用瓶颈
    3.3 参数化设计平台
        3.3.1 Rhino+Grasshopper平台介绍
        3.3.2 算法生形的典型案例
    3.4 桥梁工程参数化设计的一般流程
        3.4.1 一般流程
        3.4.2 参数化地形分析
        3.4.3 选线与线路拟合
        3.4.4 模型智慧选项
        3.4.5 参数化模型数据提取
    3.5 常见桥型的算法实现与基本应用
        3.5.1 拱桥
        3.5.2 钢桁梁桥
        3.5.3 斜拉桥
        3.5.4 悬索桥
    3.6 小结
第4章 BIM结合参数化的正向设计工作流
    4.1 从传统设计到正向设计
        4.1.1 传统设计的一般流程
        4.1.2 正向设计工作框架
    4.2 参数化与BIM的关系
        4.2.1 参数化与BIM的关系
        4.2.2 参数化与BIM结合的必要性
    4.3 参数化模型与BIM模型的数据交互
        4.3.1 Rhino与 Revit交互的方法
        4.3.2 模型转换实例
    4.4 几何模型与分析模型的数据交互
        4.4.1 计算模型转换思路
        4.4.2 模型转换计算实例
    4.5 小结
第5章 某非对称外倾拱桥的参数化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算法生形
    5.3 计算模型交互
    5.4 PD-FEA结构优化
    5.5 BIM其他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数据缺失修复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
        1.2.1 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
        1.2.2 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历史
    1.3 数据缺失修复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青岛胶东机场航站楼健康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介绍
    2.2 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2.3 健康监测研究内容
    2.4 设计准则
    2.5 航站楼健康监测系统的整体框架
        2.5.1 硬件配置
        2.5.2 传输系统
        2.5.3 数据分析软件功能模块
        2.5.4 数据文件保存
        2.5.5 实时在线预警
    2.6 监测方案
        2.6.1 监测范围
        2.6.2 测点布置
        2.6.3 现场监测的注意因素
        2.6.4 监测频率的确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站楼钢结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为例
    3.1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设置
        3.1.1 截面尺寸及材料属性
        3.1.2 荷载参数
    3.2 计算软件及有限元模型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3.3.1 内力分析
        3.3.2 位移分析
        3.3.3 屋架结构振动响应测试
    3.4 结构初始状态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布谷鸟算法改进支持向量机
    4.1 支持向量机算法
    4.2 支持向量机工具箱介绍
    4.3 支持向量机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思路
    4.4 布谷鸟搜索算法
        4.4.1 布谷鸟搜索算法假定
        4.4.2 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基本流程
    4.5 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S-SVR数据缺失修复研究——以深圳大运会主会场为例
    5.1 监测数据的选取
    5.2 基于测点相关性的插补方法
        5.2.1 基于单测点相关性的插补方法
        5.2.2 基于多测点的相关性插补
    5.3 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数据缺失插补
        5.3.1 核函数的选取与参数的选择
        5.3.2 插补结果分析
        5.3.3 不同训练样本数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和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1.2.1 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1.2.2 基于振动响应的损伤检测方法
        1.2.3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识别方法
        1.2.4 基于智能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1.3.1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2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模态应变能损伤识别的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模态分析理论
        2.2.1 梁的弯曲振动微分方程
        2.2.2 振型函数的正交性
        2.2.3 频响函数
        2.2.4 模态参数识别
    2.3 空间Timoshenko梁的单元模态应变能
        2.3.1 单元位移函数
        2.3.2 空间Timoshenko梁单元的应变及应力表达式
        2.3.3 空间Timoshenko梁单元的模态应变能
    2.4 单元模态应变能损伤识别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空间钢桁架结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空间钢桁架结构的模型设计
    3.3 钢桁架结构仿真模拟
        3.3.1 损伤工况的设立
        3.3.2 模态参数获取
        3.3.3 基于模态应变能变化率的损伤定位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与小波阈值降噪理论
    4.1 引言
    4.2 数字图像相关性(DIC)的研究现状
    4.3 数字图像相关性(DIC)的基本原理
    4.4 DIC误差分析
        4.4.1 系统误差
        4.4.2 随机误差
    4.5 小波阈值降噪相关理论
        4.5.1 小波分析理论
        4.5.2 多分辨率分析
        4.5.3 小波降噪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IC和加速度传感器试验的损伤识别对比
    5.1 实验模型
    5.2 实验目的
    5.3 振动信号的采集
        5.3.1 实验设备
        5.3.2 软件参数设置
        5.3.3 实验工况设置
        5.3.4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5.3.5 实验振动信号
    5.4 基于DIC和加速度传感器试验的损伤识别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模态分析
        5.4.2 损伤定位结果与对比
        5.4.3 小波软阈值降噪及损伤识别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2个空间网架工程的检测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设置悬挂吊车平板网架结构的疲劳载荷谱及疲劳寿命研究[D]. 邱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当代类蒙古包空间类型之竹结构选型研究[D]. 刘凡姣.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杆系结构损伤诊断研究[D]. 肖运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带舞台多功能体育馆的音质优化设计研究[D]. 李志敏. 长安大学, 2021
  • [5]结构表现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D]. 阮益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压电主动传感技术的空间结构螺栓球节点连接区健康监测方法研究[D]. 苟康康.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6)
  • [7]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8]BIM思维下复杂异形结构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分析[D]. 梁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数据缺失修复数值模拟计算分析[D]. 刘峰.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10]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和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D]. 林金燕.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2空间网格项目检测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