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bB-2、PCNA和p16蛋白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C-erbB-2、PCNA和p16蛋白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一、涎腺肿瘤中C-erbB-2、PCNA和p1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袁会军[1](2019)在《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和c-My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hk1(Checkpoint kinase1,Chk1)和c-Myc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患者一般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和c-Myc在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hk1和c-Myc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以寻找预测新辅助化疗效果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对纳入实验标准的11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癌组织蜡块切片并进行Chk1和c-Myc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hk1和c-Myc的表达情况。釆用IBM SPSS Statistics24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Chk1和c-Myc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指标的关系;分析乳腺癌各分子亚型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在新辅助化疗前后与Chk1和c-Myc表达情况的关系;分析化疗前Chk1和c-Myc的表达水平与MP(Miller-Payne)分级的关系;分析Chk1和c-Myc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Log-rank法检验)分析化疗前后Chk1和c-Myc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三年、五年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性。结果1.新辅助化疗前Chk1、c-Myc在115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74.8%,化疗后在86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0.9%、50.0%。2.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中Chk1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临床分期及p53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月经状态、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ER(Estrogen receptor)、PR(Progestogen receptor)、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又称C-erbB-2)、Ki-67、TIL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Chk1的表达情况与PR和Ki-67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临床分期、ER、C-erbB-2、p53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的表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Myc在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临床分期、ER、PR、C-erbB-2、Ki-67、p53、TIL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在新辅助化疗后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临床分期及Ki-67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ER、PR、C-erbB-2和p53等临床病理特征区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c-Myc的表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的表达与c-Myc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5.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TIL与MP(Miller-Payne)分级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pCR率最高的为三阴型乳腺癌,其次为LuminalB型乳腺癌。TIL高比例患者癌化疗后达到pCR的比例最高,依次为中比例和低比例。6.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和c-Myc的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MP分级、骨髓抑制、化疗周期、化疗方案及TIL区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新辅助化疗前Chk1的表达与患者5年OS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三年OS和PFS、五年PF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后Chk1的表达与患者5年PFS和OS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三年PFS和OS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c-Myc的表达与患者三年、五年OS和PF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和c-Myc的表达情况,采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显示化疗前Chk1在乳腺癌组织中阴性和弱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OS显着高于Chk1中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hk1在乳腺癌组织中阴性表达的患者5年PFS和OS显着高于Chk1阳性的患者,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c-Myc的表达与患者三年、五年OS和PF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k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辅助化疗可增强Chk1的表达。Chk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表达阴性的患者可以获得时间较长的PFS和OS,表明Chk1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2.c-My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有显着的差异,新辅助化疗明显降低c-My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但c-Myc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没有相关性。3.Chk1和c-My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没有相关性。

张春林,陈月红,邓泽义,李春雷,李柳金,谢民强,刘兆辉[2](2016)在《中国口腔癌中高危型HPV感染率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可能与口腔癌的发病有关。迄今为止,中国人群中仍缺少大样本量的研究分析中国口腔癌中的HPV感染率及口腔感染HPV的致癌风险。本研究对中国口腔癌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以及感染高危型HPV的口腔癌致癌风险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检索CNKI、VIP、CBM和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10-24。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口腔癌患者中HPV(未分型)、HPV-16、HPV-18和HPV-16/18重叠感染率,并根据检测方法、标本类型和研究时间进行HPV-16感染率的亚组分析。纳入病例-对照研究,进行高危型HPV-16、HPV-18感染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的荟萃分析。结果共44篇文献纳入中国口腔癌中HPV感染率的荟萃分析,中国口腔癌中HPV的总感染率、HPV-16感染率、HPV-18感染率、HPV-16/18的重叠感染率分别为52%(95%CI:41%63%)、42%(95%CI:33%51%)、22%(95%CI:13%30%)和11%(95%CI:7%16%);口腔鳞癌中HPV-16感染率为42%(95%CI:32%52%)。亚组比较显示,2000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HPV感染率更高,P=0.020;PCR和非PCR检测方法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新鲜冷冻组织组和石蜡保存标本相比,虽然HPV感染率较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共15篇文献纳入口腔癌HPV-16感染风险效应的荟萃分析,OR为5.95(95%CI:3.97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5篇文献纳入口腔癌中HPV-18感染风险效应的荟萃分析,OR=1.55(95%CI:0.77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结论中国口腔癌患者中HPV感染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感染以HPV-16为主,并且有随时间增高的趋势。感染HPV-16明显增加了中国口腔癌发生的危险性。

许新才[3](2014)在《RAGE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RAGE在胃癌组织、癌旁胃正常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研究靶向抑制RAGE后胃癌细胞中与侵袭、浸润转移相关的基因AKT、PCNA、MMP-2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及靶向抑制RAGE后胃癌细胞凋亡指数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变化;最后研究RAGE对胃癌细胞中HP菌株的粘附性的影响及HP感染对胃癌细胞中RAGE表达的影响,以及HP感染及RAGE表达对胃癌细胞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180例胃癌组织、18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及30例正常胃组织中的RAGE蛋白表达并对比其表达差异,研究RAGE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其次通过构建重组的m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阻断RAGE信号的表达:1.根据不同处理因素将胃癌细胞分为实验组(Lv-shRAGE组)及对照组(NC组),其中实验组胃癌细胞通过慢病毒载体进行RAGE靶向抑制,而对照组胃癌细胞不加任何干预;2.RT-PCR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RAGE mRNA及AKT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3. PCR法及WB法检测各组细胞PCNA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活性实验(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4.PCR和WB方法测定各组细胞MMP-2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指数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变化;最后通过WB法和CFU计数法观察研究RAGE与HP之间的相互影响来明确二者与胃癌的关系:1.以MKN45(RAGE表达阴性)作为对照组,使用RAGE激动剂HMGB1和AGE预处理MKN74(RAGE表达阳性)细胞,WB法观察细胞中RAGE蛋白表达,再于上述各组细胞中滴加细菌HP悬液,CFU计数法观察两组细胞HP的粘附性差异;2.以不滴加HP悬液的MKN74细胞为对照,WB法观察在MKN74细胞中滴加不同浓度的HP悬液后孵育24h后,以及在MKN74细胞中滴加相同浓度100μM的HP悬液孵育不同时间后,各组细胞中RAGE蛋白表达情况;3.以纯MKN74细胞为对照组,分别加入100μMHP滴液,RAGE激动剂及同时加入二者,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IL-1β及IL-8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RAGE表达的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为70.0%(126/180),在癌旁胃组织为45.0%(81/180),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为40.0%(12/30),三者存在显着差异(P=0.0000),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胃癌组织中RAGE的表达比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增强(P=0.0000,P=0.0000),而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7551);而在研究RAGE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中发现:按组织学分级,人胃癌组织中,其RAG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高分化胃癌57.8%(33/57),中分化胃癌66.7%(32/48)、低分化胃癌81.3%(61/75),随着其分化程度的降低RAGE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213);按胃癌TNM分期,可分为T1至T4四期,其中RAGE阳性表达率为T1+T2期62.3%(53/85),T3+T4期其RAGE阳性表达率为76.8%(73/95),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42);通过比较有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RAG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RAGE阳性表达率78.0%(103/132),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RAGE阳性表达率47.9%(23/48),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RAGE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P=0.0002);按有无远处转移,可分为两组,其中无远处转移143例,其RAGE阳性表达率为65.7%(94/143),有远处转移37例,其RAGE阳性表达率为86.5%(32/37),有远处转移者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P=0.0242);第二部分研究结果:靶向抑制RAGE基因后,1.Lv-shRAGE组RAGEmRNA和AKT mRNA在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与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P<0.05);2.Lv-shRAGE组PCNA mRNA在Lv-shRAGE组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与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P<0.05),MTT法测得Lv-shRAGE组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着低于NC组(P<0.05);3. Lv-shRAGE组MMP-2mRNA在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与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Lv-shRAGE组通过基底膜的细胞数水平明显低于低于NC组(P<0.05);4.流式细胞分析确定Lv-shRAGE组胃癌细胞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细胞周期动力学显示,相对于NC组,Lv-shRAGE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第三部分研究结果:1. MKN74细胞加入配体HMGB1、AGE-BSA预处理后,再滴加HP细菌悬液后,RAGE蛋白含量增加了53%-79%,HP对MKN74细胞粘附性增加了65%-70%,此现象在MKN45细胞中未观察到(P<0.05),RAGE蛋白水平的增加与HP粘附性的增加是平行的,CFU计数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一致;2. WB法检测MKN74细胞中RAGE蛋白水平,并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蛋白为内参照后发现:与对照组(100.00%±6.24%)相比,加入10μM HP可观察到RAGE蛋白表达量增加(28.82%±3.09%),加入50μM HP时RAGE蛋白表达量也有所增加(44.13%±7.70%),加入100μM HP时RAGE蛋白表达量(76.37%±16.54%),加入250μM时RAGE表达量(82.45%±9.25%),蛋白电泳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P<0.05),选用100μM作为最佳浓度,在HP培养6、12、24、48小时后RAGE蛋白表达分别:140.39±15.06、145.49±4.14、174.07±18.63、186.97±13.27,蛋白电泳与上述结果一致(P<0.05);3.不加入HP和HMGB1时,细胞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mRNA水平均较低(分别为2.31±0.182,2.02±0.071),加入HP悬液后,细胞内IL-1β和IL-8mRNA水平均有所提高(分别为16.72±0.451,12.17±0.622,P<0.05),单独加入HMGB1后,细胞内IL-1β和IL-8mRNA水平也提高明显(分别为12.79±0.632,14.65±0.783,P<0.05),同时加入HP和HMGB1后,细胞内IL-1β和IL-8mRNA水平均显着提高(分别为25.74±1.644,30.43±1.362,P<0.05)。结论:在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和胃癌组织中均存在着RAGE蛋白的表达,且在胃癌组织中RAGE的表达显着增高,三者组织中RAGE蛋白表达程度存在着差异,其表达的程度与患者与胃癌的恶性程度相关指标如分化程度、侵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远处转移相关;靶向抑制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RAGE基因后,可显着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可以降低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有关的AKT、PCNA、M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胃癌细胞的侵袭性生物学特性;RAGE可促进HP对胃癌细胞的粘附性,同时HP可促进胃癌细胞中RAGE的表达,二者可能通过协同增加炎症因子的释放而强化致癌作用。

乔路敏[4](2014)在《苏木、鸡血藤及其分别联合顺铂对肺癌细胞增殖、周期的调控作用》文中指出近年来,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肺癌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且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攀升,肿瘤的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疗效得到肯定。血瘀证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是较多见的,无论是肿瘤患者表现出肿块、疼痛、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脉涩等临床症状,还是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凝固异常、微循环障碍等都体现了血瘀与肿瘤密切相关。活血化瘀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多数学者认为其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且在抗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目的:基于前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研究采用苏木、鸡血藤及其联合顺铂作用于Lewis肺癌荷瘤小鼠,通过观察它们的抑瘤作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对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基因等表达的改变,探讨苏木、鸡血藤及其联合顺铂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肿瘤时合理应用活血化瘀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长势良好处于对数期生长的Lewis肺癌细胞给100只C57BL小鼠接种在腋下,接种后将其随机分为十组,空白组(K)、顺铂组(D)、苏木低剂量组(SL)、苏木高剂量组(SH)、苏木低剂量+顺铂组(SLD)、苏木高剂量+顺铂组(SHD)、鸡血藤低剂量组(JL)、鸡血藤高剂量组(JH)、鸡血藤低剂量+顺铂组(JLD)、鸡血藤高剂量+顺铂组(JHD),自接种24小时后开始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和腹腔注射,记录成瘤时间,灌胃21天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腋下原位瘤组织,称取重量,按照公式计算抑瘤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原位瘤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原位瘤中PCNA. HIF-1a蛋白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原位瘤Cyclin D1、CDK4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原位瘤RB1、CDKN2A基因表达。结果:(1)原位瘤成瘤时间、瘤重及抑瘤率苏木、鸡血藤、顺铂及二者联合顺铂组的成瘤时间较空白组均晚;各用药组瘤重均低于空白组,除苏木低剂量组外(P>0.05),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顺铂组瘤重低于顺铂组,中药高剂量+顺铂组与顺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抑瘤率为中药+化疗组>顺铂组>单纯中药组,中药+化疗组的抑瘤率较单纯中药组或单纯化疗组更高,抑瘤作用更明显。(2)原位瘤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原位瘤的细胞周期,发现除苏木、鸡血藤低剂量组外(P>0.05),其余用药组与空白组相比细胞周期G0/G1期比例均升高(P<0.05),且中药+顺铂组与顺铂组相比G0/G1期比例也升高(P<0.05)。(3)原位瘤PCNA、HIF-1α蛋白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组化法检测原位瘤中PCNA、HIF-1α表达,结果显示各用药组PCNA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除苏木、鸡血藤低剂量外(P>0.05),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顺铂组PCNA表达量低于顺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顺铂组PCNA表达量与顺铂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除鸡血藤低剂量组外(P>0.05),其余各用药组HIF-1α的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0.05),中药+顺铂组HIF-1α表达量较顺铂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原位瘤Cyclin D1、CDK4蛋白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原位瘤中Cyclin D1、CDK4蛋白表达,结果除苏木低剂量、鸡血藤低剂量外(P>0.05),各组Cyclin D1的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P<0.05)中药+顺铂组Cyclin D1的表达量低于顺铂组,但苏木低剂量+顺铂组与顺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苏木、鸡血藤组CDK4的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顺铂组、中药+顺铂组CDK4的表达量较空白组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顺铂组CDK4的表达量与顺铂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高剂量+顺铂组CDK4的表达量较顺铂组降低(P<0.05)(5)原位瘤RB1、CDKN2A基因的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原位瘤中RB1、CDKN2A基因mRNA表达,结果提示各用药组RB1基因mRNA表达较空白组均升高,但苏木、鸡血藤低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顺铂组与顺铂组相比RB1基因mRNA表达量升高(P<0.05);各组CDKN2A基因mRNA的表达量较空白组升高,但单纯苏木组、鸡血藤低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顺铂组与顺铂组相比CDKN2A基因mRNA表达量升高,但只有鸡血藤高剂量+顺铂组与顺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木、鸡血藤及二者联合顺铂可以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增殖,并且与药物的浓度有一定相关性,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胞周期有影响,将其阻滞于G0/G1期,并且可以抑制与细胞增殖相关的蛋白PCNA、HIF-1α表达,还对P16-Cyclin D1-CDK4-RB途径具有调节作用,通过以上各环节共同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阻滞肿瘤的发生发展。

陈艳[5](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尽管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迁,但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由于食管癌难以早期发现且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低于10%。目前,内镜下活检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及确诊的主要手段。活检组织主要是依靠病理作为定性诊断,但由于病理学诊断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癌前病变缺乏准确诊断。因此,识别各种病变的转化规律是关键。现有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并进一步发生癌变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分析食管癌前病变基因的变化,筛选出特异的早期高相关基因,用于进行早期基因诊断,才是提高内镜诊断特异性和弥补病理形态学诊断不足的有效方法。而众多研究表明,食管癌癌旁组织的改变代表了早期食管癌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作为对象,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相互作用的拓扑学方法,通过分析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试图发现并确立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与国际上其他民族、地区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进行拓扑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这将为实施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建立的早期高相关基因将极大的提高内镜下活检诊断的特异度。同时也为食管鳞癌多基因发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应用半定量RT-PCR,分别在48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对42个候选基因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依据mRNA表达比率的变化,筛选出高相关基因。高相关基因进一步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进行mRNA检测,依据结果,初步筛选出早期高相关基因,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部分早期高相关基因在10例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2)扩大样本,在新的一组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运用半定量RT-PCR对筛选出的早期高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同时,以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作为对照,将4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样本,600张切片分成26组,每组1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早期高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检测。(3)对鉴定出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利用STRING9.0在线数据库和Pajek软件进行拓扑学分析,并与目前报道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早期食管鳞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比对42个候选基因在48例食管鳞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mRNA表达比率的差异,筛选出3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相关基因。(2)应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对36个高相关基因在10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了 26个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3)16例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半定量RT-PCR,以及18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26个早期高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4)对26个基因在早期个体标本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分析,大约40%的个体都呈现的有 survivin、ETV5、MMP-7、TIMP-1、MMP-2、c-myc、c-fos、MTA1、CDK4、cyclinD1、MCM4、SKP2的基因表达组合。(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26个蛋白和目前报道的在食管鳞癌早期异常表达20个蛋白质,两组数据构建的拓扑图截然不同,各组骨架结点图也不同。结论:(1)c-fos、Ki67、MCM4、ETV5、SKP2、TIMP-1、MMP-2、CDK4、MEMD、MTA1、MMP-7、c-myc、c-jun、Survivin、CyclinD1、BAG1、SP-17、c-erbB2、EphB4、CK-1、MGMT、periplakin、Snail、p33、Bax、E-cadherin 共 26 个基因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早期高相关基因。(2)联合的多基因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特异性,不同基因的26种表达组合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3)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相互作用拓扑图具有民族特异性,其网络中心结点蛋白,对于食管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孙健[6](2011)在《erbB3结合蛋白-ebp1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表明一些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口腔癌的发生、发展、预后等密切相关。通过研究ErbB-3 binding protein,eb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ACC的浸润以及淋巴转移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并研究其与ACC的病理生物学特征及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以期为评价ebpl作为涎腺腺样囊性癌早期诊断和患者预后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和有效客观指标,为临床抗肿瘤治疗寻找新的途径。[材料和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回顾性地研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ebp1表达的差异。随访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应用SPSS 1 1.0统计软件对ebp1与各涎腺腺样囊性癌病例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涎腺组织中ebpl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P=0.016)。ebp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密切相关(P<0.05)。ebp1蛋白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侵袭转移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ebp1的表达在单纯筛状和筛状管状型ACC中明显高于坏死型。T1-T2期患者中ebp1表达显着高于T3-T4期患者(P<0.05)。ebp1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高于ebp1阴性表达组,且具统计学差异(P=0.026)。[结论]ebp1的下调能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可考虑作为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王娟[7](2011)在《C-erbB-2和p16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p1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并探讨二者在结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为临床协助结肠癌分期、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对50例原发性结肠癌和距结肠癌原发灶5cm以外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结肠组织进行C-erbB-2基因和p16基因检测,分析二者在结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p16在结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肠癌组织中C-erbB-2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42﹪,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36﹪和74﹪,二者在结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C-erbB-2在中、低分化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至浆膜层以及DukesC+D期中表达升高(P<0.05),p16在高分化腺癌、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未达浆膜层以及DukesA+B期中表达升高(P<O.05),二者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O.05)。C-erbB-2和p1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P<0.01)。结论C-erbB-2表达上调和p16表达下调将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二者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高低是结肠癌细胞重要的恶性生物学特征,检测C-erbB-2和p1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对判断淋巴结转移、肿瘤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erbB-2和p1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即c-erbB-2基因阳性率越高,p16阳性率越低,从而可以推测C-erbB-2基因与p16基因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关联,联合检测C-erbB-2和p16表达情况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侵袭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阮永威[8](2007)在《Ad-p16、Ad-p53联合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乳腺癌p16,p53基因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研究目的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全球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乳腺癌,同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病呈现年轻化之势。大量研究表明,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的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p16、p53、C-cerbB-2及p21基因等。p16抑癌基因突变和/或缺失广泛存在于各种肿瘤中,参与肿瘤细胞增殖的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基因表达蛋白,发现阳性率在24%~60%不等。p53抑癌基因突变在人类肿瘤中最为常见,是目前发现与人类肿瘤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已知乳腺癌组织p53基因的突变率为15%~60%。我们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内p16、p53基因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探讨其表达对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临床和临床基础研究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内p16、p53基因蛋白和mRNA的表达。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种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16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90%(27/30),其中48.1%(13/27)为(+++);29.6%(8/27)为(++);22.2%(6/27)为(+);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6.67%(2/30),全部为(+)。乳腺癌组织中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8.3%(23/60),其中60.9%(14/23)为(+++),26.1%(6/23)为(++),13.0%(3/23)为(+);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3%(29/60),其中79.3%(23/29)为(+++),13.8%(4/29)为(++),6.9%(2/29)为(+)。RT-PCR检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的p16mRNA显着高于乳腺癌组织(P=0.023),而p53mRNA在乳腺癌组织的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01)。p16、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相关。乳腺癌细胞分化程度越高p16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而p53表达蛋白正相反;有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的病例p16蛋白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者,而p53蛋白的表达率显着增加。p16mRNA在组织学Ⅰ级的水平显着高于Ⅱ、Ⅲ级,而Ⅱ、Ⅲ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53mRNA与组织学分型无明显关系。有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的p16mRNA、p53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结论(1)p16、p5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有密切关系。(2)p16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16mRNA、p53mRNA表达与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有关。(3)p16、p53基因的缺失、突变或甲基化等改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用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4)通过特殊载体将外源性野生型p16和p53基因进行转导,以纠正p16、p53基因的异常改变,将有帮助于乳腺癌的治疗。第二部分重组p16和p53腺病毒的构建、鉴定、纯化和测定目的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缺失、磷酸化和甲基化等密切相关,其中基因突变在恶性肿瘤细胞表型中起重要作用。表明通过转导外源正常的目的基因的方法,进行修饰突变的基因可以治疗肿瘤。设计肿瘤基因治疗方案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目的基因载体系统,以达到特异性地将目的基因转送至靶细胞。非病毒载体在体内的转染效率远低于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可以有效地感染和传递目的基因,广泛地适用于分裂和静息的组织和细胞,腺病毒DNA不与宿主细胞DNA整合。腺病毒载体的缺点是如要保持转基因的持续表达可导致机体强烈的炎性和免疫反应。但是这种免疫特性可增加目的基因对肿瘤的杀伤作用。腺病毒载体易于构建,经辅助细胞培养可产生大量腺病毒载体。该研究应用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方法,构建携带抑癌基因p16、p53的C亚群5型重组腺病毒(Ad5),并对其进行鉴定、筛选和纯化;应用人胚胎肾293细胞进行扩增,并确定重组腺病毒p53(Ad-p53)、p16(Ad-p16)和Lac Z(Ad-Lac Z)的纯化程度、病毒滴度、感染率、转导率和扩增情况,以及细胞感染后p53、p16蛋白的表达状况。方法应用HindⅢ和SpeⅠ酶对含野生型p16cDNA质粒pBluescript-p16进行双酶切;应用KpnⅠ和XaⅠ酶对野生型p53cDNA质粒pGEM-p53进行双酶切。酶切后进行电泳,回收p16cDNA和p53cDNA。用HindⅢ/KpnⅠ和SpeⅠ酶对pAdCMV穿梭质粒进行双酶切,酶切后将回收的p16cDNA和p53cDNA插入定向pAdCMV中,并得到pAdCMV-p16和pAdCMV-p53。pAdCMV-p16/p53重组质粒与腺病毒质粒pJM17在293细胞内进行同源重组,p16/p53基因被转移到腺病毒基因中,生成的E1基因缺陷的重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进行繁殖,因E1基因产物的反式作用下大量增殖。以腺病毒、p16、p53特异引物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扩增产物,根据PCR扩增产物特有的片段长短筛选p53cDNA、p16cDNA阳性的重组腺病毒空斑,通过传代293细胞扩增阳性空斑内的病毒,以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机进行病毒的纯化。再次在293细胞中进行繁殖以增加滴度,最多繁殖5代。采用293细胞空斑实验(plaque formation test)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应用报告基因Lac Z以测定重组腺病毒感染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方法)检测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Western blot分析p53和p16蛋白表达。结果p16cDNA、p53cDNA插入pAdCMV得到pAdCMV-p16、pAdCMV-p53。经293细胞中进行繁殖,10-14d即可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即典型的病毒空斑,此时显微镜下可见293细胞圆缩脱落,表明pAdCMV-p16、pAdCMV-p53重组质粒与腺病毒质粒pJM17已在293细胞内发生了同源重组,p16、p53基因被转移到腺病毒基因中,培养液的上清液中含有重组腺病毒颗粒,所制备的重组腺病毒分别命各为Ad-p16、Ad-p53。PCR扩增出860bp的腺病毒DNA片段和570 bp的p16cDNA片段、642 bp的p53cDNA片段即为重组p16、p53腺病毒。空斑形成试验计算出的滴度为:Ad-p53 2.1×1010;Ad-p16 6.7×1010;Ad-Lac Z1.0×1010。当Ad-Lac Z的MOI为25时,293细胞的感染率为32%:MOI为50时,感染率达到78.9%;而MOI为100时,感染率达到98.6%,因此可以应用重组腺病毒MOI≥100感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以观察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导率(%)p16为93.8±2.5,p53为96.3±3.8。Ad-Lac Z感染的肿瘤细胞无p53和p16蛋白表达。但是,p53和p16联合感染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p53和p16蛋白表达,说明重组腺病毒可有效地介导外源基因的高效转移。结论(1)重组腺病毒能够正确携带目的基因进入靶细胞,并准确表达目的基因蛋白。(2)生产重组腺病毒载体较为经济、滴度高。(3)治疗量病毒的体积小,有助于在体内使用。第三部分Ad-p16、Ad-p53联合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研究目的正常细胞通过关卡作用以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保持细胞增殖和凋亡地平衡。发现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而发挥作用。肿瘤的发生常涉及多个抑癌基因的突变、磷酸化或/和失活。将正常肿瘤抑制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以替代失去功能的基因,而达到逆转其恶性表型、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消灭肿瘤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热点。p16和p53是人体内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直接或间接调控细胞周期,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p16和p53基因发生缺失、突变、重排、磷酸化或不表达可存在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恢复野生型p16和p53基因的功能成为抗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重要途径。紫杉醇可诱导多种肿瘤的凋亡,尤其对转移性乳腺癌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该研究对Tax、Ad-p16、Ad-p53及其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生长抑制和细胞凋亡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应用Tax、Ad-p16、Ad-p53及其联合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成瘤裸鼠模型进行动物治疗实验。观察治疗效果,为研究肿瘤治疗以及治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镜下观察Ad-p16、Ad-p53及其联合对MDA-MB-231细胞形态学以及生长抑制的影响。MTT法监测Tax、Ad-p16、Ad-p53及联合应用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分析Tax、Ad-p16、Ad-p53及其联合应用后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ax、Ad-p16、Ad-p53及其联合对MDA-MB-231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裸鼠乳房脂肪垫内注射MDA-MB-231细胞悬浮液,使裸鼠形成乳腺癌模型。应用Ad-Lac Z、Tax、Ad-p16、Ad-p53、Tax+Ad-p16、Tax+Ad-p53、Ad-p16+Ad-p53和Tax+Ad-p16+Ad-p53对成瘤裸鼠进行治疗,观察肿瘤体积和抑瘤率的变化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治疗后的肿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应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分析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状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Ad-p16、Ad-p53和二者联合感染可导致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抑制。Ad-p16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比Ad-p53强,但导致的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时间晚。Ad-p16和Ad-p53联合感染可导致细胞生长近乎停止,在细胞生长抑制和形态学改变均较单一感染明显且发生时间早。而Ad-Lac Z感染后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Tax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随着剂量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加,细胞抑制率与时间呈正相关(r=0.923,P=0.000)。与Ad-Lac Z相比较,Ad-p16、Ad-p53以及二者联合感染MDA-MB-231细胞后,对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值均为0.000)。Ad-p16的抑制率在各个时相均高于Ad-p53(P24h=0.038,P48h=0.004,P72h=0.003,P96h=0.001,P120h=0000)。Ad-p16的抑制作用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Ad-p53在72h时达到高峰后有下降趋势,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Ad-p16与Ad-p53联合感染MDA-MB-231细胞后,在各个时相的细胞抑制率均显着大于单一感染的抑制率(vs Ad-p16,P值在0.001-0.004之间;vs Ad-p53,P值均为0.000);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抑制率明显增加(120h vs72h,P=0.006),与感染时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0.89,P=0.001)。Tax与Ad-p16联合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在各个时相上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显着大于单一应用,于96h时达到高峰,抑制率达到70.96%(70.96±3.30)(vs Ad-p16,P=0.001;vs Tax,P=0.000);并且细胞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120h vs 72h,P=0.028)。Tax与Ad-p53联合有同样效果,但与Tax与Ad-p16联合的抑制率在各个时相上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值在0.069-0.86之间)。Tax、Ad-p16和Ad-p53三者联合应用,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在各个时相上均有明显增加(P值均为0.000),最高抑制率达到90%以上。Tax、Ad-p16或Ad-p53单一作用于MDA-MB-231细胞可诱导其发生凋亡,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72h时分别达到15.31%、19.34%和29.05%。但是,感染Ad-p16的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较Tax和Ad-p53晚,凋亡率明显低于Ad-p53。Tax与Ad-p16或Ad-p53联合可明显增加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Ad-p16与Ad-p53联合也可明显增加MDA-MB-231细胞的凋亡。Tax、Ad-p16和Ad-p53三者联合诱导MDA-MB-231细胞的能力明显提高,效果更加显着。Tax可导致MDA-MB-231细胞停滞于G2/M期,Ad-p16、Ad-p53或二者联合感染使MDA-MB-231细胞停滞于G0/G1期。Tax、Ad-p16和Ad-p53联合时,大多数细胞停滞于G0/G1和G2/M期。Tax、Ad-p16、Ad-p53及其联合作用于MDA-MB-231细胞72h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的凋亡梯形电泳带,而对照组仅仅呈现基因组DNA。Tax、Ad-p16和Ad-p53组裸鼠体内肿瘤明显受到抑制,第20天时与Ad-Lac Z组比较的P值均为0.000;各组较治疗前肿瘤体积虽有所减小,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6、0.895和0.138)。Ad-p16与Ad-p53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的增长,尚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减小(0d vs 16d,P=0.034;0d vs 20d,P=0.007)。Tax、Ad-p16和Ad-p53三者联合,裸鼠肿瘤减小更加明显(0d vs 12d,P=0.041;0d vs 16d,P=0.003;0d vs 20d,P=0.000)。治疗组的肿瘤组织间质明显增加,肿瘤细胞以及细胞核分裂明显减少,细胞核呈现浅蓝色,细胞核与细胞浆比例减小,可见散在的新月形核染色质和细胞核碎裂的碎片。Ad-Lac Z、Tax、Ad-p16、Ad-p53、Ad-p16+Ad-p53和Tax+Ad-p16+Ad-p53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0.9、14.7±2.6、19.5±2.5、21.3±3.1、30.5±3.2和42.3±4.3。结论(1)Ad-p16、Ad-p53和二者联合感染可导致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形态学改变和生长抑制。而此现象并非是腺病毒本身所致,而是外源性p16和p53基因所发挥的作用。(2)Tax、Ad-p16和Ad-p53在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上有明显的协同作用,p16和p53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加Tax对MDA-MB-231细胞的敏感性,p16基因可以促进p53基因所诱导的细胞凋亡。(3)Tax可导致MDA-MB-231细胞停滞于G2/M期,Ad-p16、Ad-p53或二者联合感染使MDA-MB-231细胞停滞于G0/G1期。Tax、Ad-p16和Ad-p53联合时,大多数细胞停滞于G0/G1和G2/M期。(4)Tax、Ad-p16和Ad-p53三者之间有协同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生长的作用,尤其是三者联合更加明显。在抑制肿瘤生长同时,可导致肿瘤组织细胞凋亡。

刘斌[9](2002)在《外源性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其中低分化型肿瘤具有侵袭性强、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目前,治疗低分化型粘液表皮样癌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放疗或化疗,然而,临床疗效不令人满意。因此,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抑癌基因替代疗法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有效策略之一,p53抑癌基因已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试验。PTE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chromosome 10)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抑癌基因,许多研究表明,将野生型PTEN基因导入脑胶质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产生显着的抑癌效应,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候选基因。目前,尚未见有关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基因治疗研究的报道。本实验研究以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3SP2为研究对象,首次探讨外源性野生型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表达外源性PTEN抑癌基因的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的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舌癌、口底癌、颊癌等8例细胞系中有3例PTEN蛋白表达缺失,1例为颊癌细胞系,另2例为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和高转移性舌癌细胞系,提示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其高转移特性有一定关系。应用脂质体介导方法野生型PTEN抑癌基因导入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3SP2,经嘌呤霉素筛选,免疫印迹试验和免疫 京口军巴大学派士学位论文-3.组化染色证实,转基因细胞稳定表达外源性野生型PTEN蛋白,细胞命名为M3 SPZ-PIFN,该细胞为粘液表皮样癌的抑癌基因替代疗法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转染空白载体的对照细胞命名为M3SPZ下Bp。 2.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 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软琼脂克隆测定、裸鼠异种移植等方法,发现外源性野生型PTEN抑癌基因能够有效抑制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体外和裸鼠体内生长。M3 SPZF 细胞生长缓慢,分裂相很少,细胞数量少、体积较大,部分细胞空泡变性,细胞膜彭出,细胞表面微绒毛少,线粒体数量少并发生肿胀,较多的溶酶体融合,染色质凝集,体外培养第3、5、7d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7刀5%、62尸6%和刀.46%,分裂指数为16二%O,克隆形成抑制率为 72刀%,棵鼠移植瘤抑制率达 63.82%,与对照细胞 M3 SPZ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o.01)。 3.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抑制机理的研究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3SPZ-PTEN细胞0期停滞。形态学观察和原位凋亡细胞检测可见体外培养M3SPZ-PTEN细胞及其裸鼠异种移植细胞可见凋亡形态,即细胞皱缩、胞膜膨出、染色质变集和凋亡小体形成,凋亡细胞阳性率7.5%,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刀1)。MTT 比色法结果显示M3SPZ-PTEN对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敏感性下降,细胞存活率下降了19.6o~31.3O,与对照细胞比较差别有极显着性意义(<0.01入PCR上LISA法检测出M3SPZ.PllW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率为20石%,差别有显着性意义u<0.0 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3SPZ-PTEN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表达减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减弱,细胞周期蛋白抑制剂P57蛋白表达增强,细胞周期依赖激酶cdk4表达减弱,抗凋亡基因Be12蛋白表达减弱,癌基因C-mW和H1as蛋白表达减弱,抑癌基因P16和P53蛋白表达增强。 4.Plli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粘附、迁移侵袭和转移特性的影响 体外粘附试验显示M3SPZ-PIEN细胞在Metrigel和Fn基质上粘附 lh 时的粘附抑制率分别为 34.3%和49.4%。体外迁移试验显示M3SPZITEN细胞在Matrigel基质上的移动抑制率为26刀%。体外侵袭实验显 第口旱巴大学悍士学位论文.4-示 M3SPZI皿 细胞侵袭抑制率为 31.4o。明胶电泳法检测结果表明M3SPZ-PTEN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WP-2和MMP-9活性降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3SPZ-PTEN细胞粘附分子CD44V6表达减弱、WP-2表达减弱、转移抑制基因nln23-HI蛋白表达增强。 5.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药物和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Mh’比色法结果表明M3SPZP删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吟eTX)、重组人干扰素r*FN4入丝裂霉素归MCX多西环素(DOXy和平阳霉素(PYM的敏感性增加了1石~521 倍。MTT 比色法和平皿克隆形成试验结果表明M3SPZ-PTEN细胞对 Y-射线的敏感性也增加,放射生物学参数%减小 49.6%,辐射平均致死剂量DO减小41.7%,增敏比 SER为 1.72,DW们为 1石5。 6.D。刀联合PTEN基因转染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癌细胞系的影响My比色法结果表明M3SPZF 细胞对D。Xy的敏感性增加了1石5~4.75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OXy联合PTEN基因转染组细胞*期停滞最明显。体外粘附、迁移和侵袭试验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组细胞在vetugel或rn基质表面

李良忠,林兆全,袁祥民,王新平,王光荣[10](2000)在《涎腺肿瘤中C-erbB-2、PCNA和p1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 p16、原癌基因 C- erb B- 2、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生物学特征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为涎腺恶性肿瘤有效防治提供实验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L SAB法检测涎腺恶性肿瘤 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 31例及涎腺非肿瘤组织 14例的 C- erb B- 2、PCNA及 p16蛋白的表达及变化。结果 :多形性腺瘤中 C- erb B- 2、PCNA、p16阳性率分别为 38.7%、71.0 %、77.4% ,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阳性率 76 .7%、86 .7%、80 .0 % ,但仅 C- erb B- 2两者间 P<0 .0 5。涎腺恶性肿瘤中 PCNA与 C- erb B- 2、p16间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1)免疫组化法检测抑癌基因 p16、原癌基因 C- erb B- 2、PCNA在细胞内的表达可对良恶性病变从分子水平进行评估 ,并可作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涎腺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2 ) C- erb B- 2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有关

二、涎腺肿瘤中C-erbB-2、PCNA和p1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涎腺肿瘤中C-erbB-2、PCNA和p1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和c-My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国口腔癌中高危型HPV感染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荟萃分析结果
        2.2.1 口腔癌中HPV感染率
        2.2.2 口腔鳞癌和涎腺癌中HPV感染率
        2.2.3 口腔癌HPV-16感染率的亚组分析比较
        2.2.4 口腔癌中HPV-16和HPV-18感染的风险效应分析
    2.3 敏感性分析
    2.4 发表偏倚检验
3 讨论

(3)RAGE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RAGE 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抑制 RAGE 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胃癌细胞中 RAGE 与 HP 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苏木、鸡血藤及其分别联合顺铂对肺癌细胞增殖、周期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细胞增殖、周期相关蛋白与肿瘤
        1 细胞增殖核抗原
        2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
        3 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
        4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KIs)
        5 总结
    文献综述二:血瘀证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活血化瘀法在肿瘤中的应用
        1 恶性肿瘤中的血瘀证
        2 活血化瘀法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3 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第一章 苏木、鸡血藤以及二者分别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抑瘤率的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第二章 苏木、鸡血藤以及二者分别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第三章 苏木、鸡血藤以及二者分别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PCNA、HIF-1α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第四章 苏木、鸡血藤以及二者分别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Cyclin D1、CDK4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第五章 苏木、鸡血藤以及二者分别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Rb1、CDKN2A基因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候选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初步筛查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确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erbB3结合蛋白-ebp1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病人入选标准及随访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实验方法和步骤
    1.5. 病理学分期
    1.6. 免疫组化染色标准及结果判断
    1.7. 临床随访及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E染色结果
    2.2. ebp1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组织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2.3. ebp1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2.4. ebp1与腺样囊性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3.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7)C-erbB-2和p16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Ad-p16、Ad-p53联合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中文部分
    第一部分 乳腺癌p16、p53基因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重组p16和p53腺病毒的构建、鉴定、纯化和测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d-p16、Ad-p53联合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Abstract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1 Study on breast cancer p16 and p53 gen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Foreword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s
        Conclusion
        Annexal Figure and Table
        Reference
    Part 2 Construction, identification, pur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recombinant p16 and p53 adenovirus
        Foreword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s
        Conclusion
        Annexal Figure and Table
        Reference
    Part 3 Study on breast cancer therapy combining Ad-p16 and Ad-p53 with Tax
        Foreword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s
        Conclusion
        Annexal Figure and Table
        Reference

(9)外源性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英文缩略语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回顾一 PTEN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文献回顾二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研究进展
前言
第一部分 稳定表达外源性PTEN抑癌基因的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的建立
    实验1 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系中PTEN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2 转染PTEN抑癌基因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
        实验3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形态的影响
        实验4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5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第二部分讨论
    第三部分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抑制机理的研究
        实验6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细胞周期的影响
        实验7 PTEN抑癌基因诱导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实验8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对EGF反应性的影响
        实验9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10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作用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第三部分讨论
    第四部分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影响
        实验11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体外粘附、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实验12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13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在裸鼠体内转移的影响
        第四部分讨论
    第五部分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药物和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实验14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实验15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第五部分讨论
    第六部分 Doxy联合PTEN基因转染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癌细胞系的影响
        实验16 Doxy联合PTEN基因转染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实验17 Doxy联合PTEN基因转染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实验18 Doxy联合PTEN基因转染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体外粘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实验19 Doxy联合PTEN基因转染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作用的免疫组化研究
        第六部分讨论
全文小结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涎腺肿瘤中C-erbB-2、PCNA和p1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辅助化疗前后Chk1和c-My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D]. 袁会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中国口腔癌中高危型HPV感染率的Meta分析[J]. 张春林,陈月红,邓泽义,李春雷,李柳金,谢民强,刘兆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10)
  • [3]RAGE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许新才.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4]苏木、鸡血藤及其分别联合顺铂对肺癌细胞增殖、周期的调控作用[D]. 乔路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早期高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D]. 陈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6]erbB3结合蛋白-ebp1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孙健. 复旦大学, 2011(08)
  • [7]C-erbB-2和p16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王娟. 青海大学, 2011(11)
  • [8]Ad-p16、Ad-p53联合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 阮永威. 山东大学, 2007(03)
  • [9]外源性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刘斌. 第四军医大学, 2002(02)
  • [10]涎腺肿瘤中C-erbB-2、PCNA和p1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J]. 李良忠,林兆全,袁祥民,王新平,王光荣.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C-erbB-2、PCNA和p16蛋白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