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98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围绝经期综合征98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一、9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及脑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业程[1](2021)在《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围绝经期失眠是一类以失眠为特征并伴随着一系列围绝经期症状的疾病。由于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治疗起来十分棘手,不仅如此,该病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并对患者情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增加罹患其它疾病的风险。临床上围绝经期失眠属肾阳虚兼营卫不和的患者十分常见,指导老师以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为法治疗此类患者,疗效颇佳。本研究通过阐述围绝经期失眠与肾阳、营卫之间的关系,治疗上运用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使得阴阳协调,引火归元,从而改善睡眠状况,对提高临床疗效和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及方法。方法:选取40例自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肾阳虚兼营卫不和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治疗方案以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为法,予中药口服治疗3周。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及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以下简称PSQI)、国内改良库珀曼指数量表评分(Kupperman Index,以下简称KI)及更年期评定量表评分(Menopause Rating Scale,以下简称MRS),经统计分析后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40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45-55岁,平均年龄是49.90±3.51岁。年龄段分布以45-48岁者居多,占40.0%;49-52岁者占32.5%;53-55岁者占27.5%。2.关于病情程度分度,轻度者有19例,占47.5%,中度者有15例,占37.5%,重度者有6例,占15.0%。3.关于BMI情况,BMI过低者有2例,占5%,BMI正常的有33例,占82.5%,BMI过高的有5例,占12.5%。4.关于分娩情况,分娩0次的患者有2例,占5%;分娩1次的患者有21例,占52.5%;分娩2次的患者有12例,占30.0%;分娩3次的患者有5例,占12.5%。5.关于文化程度情况,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患者有8例,占20.0%;高中的有8例,占20.0%;大专的有11例,占27.5%,本科及以上的有13例,占32.5%。6.关于职业性质情况,职业为无业的患者有13例,占32.5%;退休的有5例,占12.5%;体力劳动的有7例,占17.5%,脑力劳动的有15例,占37.5%。7.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差异比较,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国内改良KI量表评分差异比较,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MRS量表评分差异比较,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8.本研究表明,不同疗效结局之间的年龄差异比较,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效结局之间的病情程度差异比较,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以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为法,予中药口服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87.5%,其中痊愈率为0,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75.0%。结论:围绝经期失眠肾虚(肾阳虚),肾中阴阳失衡,营卫失和是重要病机。故针对此病机指导老师临床上以温肾潜阳合调和营卫为法治疗,拟二仙汤合潜阳封髓丹合桂枝汤加减进行论治。对于肾阳虚衰,虚阳浮越,肾阴阳失调,予二仙汤、潜阳封髓丹温肾助阳,镇摄浮阳,引火归元;对于营卫不和予桂枝汤调和营卫,使卫气由阳入阴;合方治之使肾阴阳和、营卫谐,诸症消,眠可安。本研究初步揭示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疗效确切,可有效治疗患者睡眠障碍,总体上改善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亦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

林丽梅[2](2021)在《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从多角度、多时点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治疗的疗效差异及评价其安全性,验证分级补泻的有效性及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受试者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门诊和招募的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病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受试者,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三组:治疗1组(大刺激量)、治疗2组(小刺激量)和治疗3组(不作手法),每组33例。治疗1组:针具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0×25mm。取穴: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关元、三阴交(双)、足临泣(双)、太冲(双)。针刺穴位得气后,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其余每穴均行以拇指向后右转为主的捻转泻法,捻转角度约360°,频率约120次/分,每个穴位行针10秒。行针时间、留针时间三组保持一致,即留针过程中每隔10分钟重复上述捻转手法一次,留针时间30分钟。治疗2组:取穴同治疗1组,穴位针刺得气后,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其余每穴均行以拇指向后右转为主的捻转泻法,捻转角度约180°,频率约90次/分。治疗3组:针刺取穴同其余两组,针刺后不行手法。三组受试者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总共治疗12次。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在基线评价期(第0周)、治疗第2周、治疗结束(第4周)、随访期(治疗结束后4周)分别进行PSQI评分、改良Kupperman评分、肝郁化火证中医症候评分疗效指标观察及记录,并对治疗前后的Spitzer生活质量评分、总体疗效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职业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的PSQI评分、改良Kupperman评分、肝郁化火证中医症候评分、Spitzer生活质量评分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PSQI评分: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组间比较上,治疗1组在各评价时点与其余两组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组在治疗第2周时与治疗3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4、第8周时与治疗3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PSQI评分方面,治疗1组、治疗2组疗效均优于治疗3组,但治疗1组起效更快,且远期疗效更稳定;3、改良Kupperman评分: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组间比较上,治疗2周时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2组与治疗3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3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及随访4周时,治疗1组与其余两组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组与治疗3组对比在治疗结束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4周时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改良Kupperman评分方面,治疗1组、治疗2组疗效均优于治疗3组,但治疗1组的远期疗效更稳定;4、肝郁化火证中医症候评分: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组间比较上,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时,治疗1组与治疗2组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3组、治疗2组与治疗3组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4周时,三组受试者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中医症候评分方面,治疗1组、治疗2组疗效均优于治疗3组,但治疗1组对比治疗2组疗效相当,无明显优势;5、Spitzer生活质量评分:三组受试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显着性升高(P<0.05)。组间比较上,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Spitzer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三组疗效相当;6、总体疗效:经治疗,三组受试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76.67%。提示在总体疗效上,治疗1组优于其余两组,治疗2组与治疗3组疗效基本相当;7、不良反应:三组受试者有个别出现针刺穴位局部疼痛或出针后穴位出血的情况,未出现其余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本研究试验方案中,大捻转刺激量针刺手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在睡眠质量、围绝经期症状、生活质量、肝郁化火证中医症候方面改善明显,可起到“泻”的作用,安全性高,相对于小刺激量和不作手法总体疗效更优,说明了分级补泻的重要性,值得在临床上得到推广运用。

许咏思[3](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陈晓璐[4](2020)在《浅针结合体针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对比浅针结合体针与口服替勃龙片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更优方案,为针灸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浅针结合体针治疗,先行体针治疗,留针的同时行浅针操作,体针选穴为关元、子宫(双)、神门(双)、三阴交(双)、太溪(双),浅针选穴为山根、百会,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4周,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替勃龙片1.25mg,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两组均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治疗前后中西医评分表、血清性激素(E2、FSH、LH)的变化情况,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设定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医证候总评分: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证候总评分(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中医证候总评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各单项评分: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中医症状各单项评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烦躁易怒、失眠、五心烦热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Kupperman总评分: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改良Kupperman总评分(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良Kupperman总评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改良Kupperman各单项评分: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改良Kupperman各单项评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失眠、易激动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E2、FSH、LH值: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可降低血清FSH、LH值,升高E2值(P<0.01);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8.89%,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浅针结合体针与口服替勃龙片在降低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FSH、LH值,升高E2值方面疗效相当。2.浅针结合体针与口服替勃龙片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相当,均能降低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改良Kupperman总评分,改善临床相关症状,但浅针结合体针疗法在改善烦躁易怒易激动、失眠、五心烦热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肯定和研究。

李艺彤[5](2020)在《热敏化腧穴埋线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临床观察热敏化腧穴埋线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影响,并与常规穴位埋线对比,通过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改良Kupperman评分(KI)、证候相关因素积分及近期临床疗效,评价热敏化腧穴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优化临床方案并在临床推广。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热敏化腧穴埋线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肾俞、关元、三阴交、肝俞将腧穴热敏化后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在相同穴位进行常规穴位埋线,均每2周治疗1次,3个月为一观察疗程。通过评估治疗前后患者PSQI、KI、证候相关因素积分及近期临床疗效指标,比较热敏化腧穴埋线及常规穴位埋线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KI评分及证候相关因素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子项目评分及总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KI总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其中治疗组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抑郁、眩晕、疲倦乏力、头痛、皮肤蚁走感、外阴阴道不适评分较前降低(P<0.05),对照组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抑郁、眩晕、疲倦乏力、关节肌肉痛、泌尿系刺激症状评分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感觉异常、失眠、皮肤蚁走感评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证候相关因素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证候相关因素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组(2例)及对照组(1例)均有患者出现局部淤青,未经任何处理淤青均于1周内吸收;未出现其他重大不良事件。结论:热敏化腧穴埋线可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缓解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减轻患者肾虚肝郁相关证候,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穴位埋线。

杨希茜[6](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研究天王补心颗粒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失眠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天王补心颗粒与天王补心饮片是否具有等效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天王补心颗粒通过调节围绝经期失眠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来发挥其临床疗效的潜在机制。方法1.理论探讨:系统的总结回顾了中医古籍及现代学者对于失眠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阐述了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可能机制。分析了围绝经期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总结出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是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病机理,滋阴安神法是围绝经期失眠的重要治法。同时也整理了天王补心方中多个单药的药理作用。为天王补心丹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1)分别从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专家门诊、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及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共收集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病例13例,分别收集患者予以天王补心颗粒治疗前、治疗后及其非失眠配偶的粪便,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法分别检测各组的肠道菌群组成。(2)分别从上述三个门诊共收集失眠病例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天王补心饮片组和天王补心颗粒组各50例,分别予以天王补心饮片和天王补心颗粒剂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其中,天王补心颗粒剂组中含有13例女性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我们在完成前述实验的基础上,再对患者使用天王补心颗粒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中医证候积分、阿森斯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围绝经期失眠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围绝经期失眠组及其非失眠配偶对照组两组肠道菌群基本信息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失眠组中含有1884种物种,对照组中含有1659种物种,两组共同含有的物种总计有1336种。各个样品均能够在界、门、纲、目、科、属、种这7个分类水平上稳定注释,且各个样品间注释程度相似。对照组与围绝经期失眠组之间存在罗氏拜瑞氏菌、瘤胃球菌、普氏菌、普拉梭菌、拟杆菌、粪便拟杆菌和蔗糖梭菌等的组成异常。其中,罗氏拜瑞氏菌、瘤胃球菌、普氏菌和蔗糖梭菌等菌群在围绝经期失眠组中较对照组占比更多,而普拉梭菌、拟杆菌和粪便拟杆菌则占比更少。2.天王补心颗粒与天王补心饮片的等效性研究及天王补心颗粒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研究本研究共完成病例100例,天王补心颗粒剂组和天王补心饮片组各50例,其中天王补心颗粒剂组内含有13例女性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天王补心颗粒/饮片治疗100例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我们首先分别对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年龄、身高、体重、BMI等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之间一般情况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我们紧接着对天王补心颗粒和天王补心饮片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天王补心颗粒剂组临床有效率为76%,而天王补心饮片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8%,两者的临床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天王补心颗粒剂干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天王补心颗粒能够显着减少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匹斯堡量表得分、中医证候评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阿森斯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等(P<0.05)。3.天王补心颗粒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天王补心颗粒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前组及治疗后组均含有1884种物种,两组间物种无明显区别。与治疗前组相比,治疗后组中罗氏拜瑞氏菌、瘤胃球菌、普氏菌和蔗糖梭菌等丰度减少,而普拉梭菌、拟杆菌、粪便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则占比增加。我们将天王补心颗粒治疗后的菌群组成与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天王补心颗粒治疗后组相关菌群的丰度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结论1.天王补心饮片和天王补心颗粒的疗效具有等效性。2.天王补心颗粒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3.围绝经期失眠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变化的主要菌种为罗氏拜瑞氏菌、瘤胃球菌、普氏菌、普拉梭菌、拟杆菌、粪便拟杆菌和蔗糖梭菌的。4.天王补心颗粒通过调节围绝经期女性失眠患者体内紊乱的肠道菌群来发挥其临床疗效。

曾珍,李艺彤,刘鸿源,潘展霞,陈贵珍,许云祥[7](2019)在《脑电图技术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回顾针灸与脑电图的相关研究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脑神经机制及脑电信息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利用脑电图技术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非侵入性的全脑时空定位和定量分析,从而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灸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评估;有望借助脑电图技术的优势,利用脑电非线性动力学手段观察针灸对该病脑电信号的影响,从脑功能网络调控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并探索评价针灸效应的客观指标,促进中西并重,传承中医药发展。

吴杨乔,刘雁峰[8](2019)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评分量表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围绝经期综合征评分量表是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工具。临床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病情程度、治疗效果有更全面、定量的表达并方便应用于研究对比,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各种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评价量表应运而生并随着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认识的加深和研究方向的不同不断改进,同时引入非特异性评价量表进行协助评估。文章就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评分量表的形成发展、组成、评价方式、适用范围等临床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常晓芳[9](2019)在《耳穴压豆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作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主要与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显着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脂质、血压、体脂分布、心脏代谢参数等)有关。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因处于特殊的生理周期,常出现潮热、心慌、胸闷、胸痛、烦躁、抑郁、疲劳、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导致患者的失眠障碍患病率高,而长期失眠又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失眠的药物治疗常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健忘、昼夜节律紊乱、恶心、口苦、停药反跳性失眠等),而非药物治疗中的耳穴贴压已显示出对睡眠质量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且无药物毒副作用,但针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目前少见报道。本文主要观察耳穴压豆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耳穴压豆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耳穴压豆在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0月某三甲综合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2.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扩冠活血改善冠脉血供、抗凝、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调脂、改善心功能、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及常规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指导、运动指导、睡眠指导、用药指导、疾病知识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选取耳穴:心、肝、肾、枕、交感、神门、皮质下、内分泌。操作者用75%酒精消毒耳廓皮肤,然后用消毒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所选的耳穴上,嘱患者自行按压,力度以感到酸、麻、热、胀、痛为宜,每天按压3~5次,每穴每次按压1~2min,睡前需加强按压一次,单侧取穴,两耳轮换,每3天更换一次,共干预4周。3.两组患者于入院当天及疗程结束当天向其发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健康调查简表,比较两组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试验完成情况 干预组患者中途退出2例,不依从2例,共完成49例,完成率92.45%;对照组失访2例,共完成51例,完成率96.22%,两组均无不良事件。两组患者完成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基线资料对比结果 干预组平均年龄50.43±2.54岁;冠心病病程14.37±16.12月;失眠障碍病程8.29±6.28月;心功能分级Ⅰ级20例,Ⅱ级29例;月经情况:月经紊乱23例,闭经26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0.65±2.51岁;冠心病病程13.37±14.36月;失眠障碍病程7.76±5.91月;心功能分级Ⅰ级22例,Ⅱ级29例;月经情况:月经紊乱18例,闭经3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月经情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状况、人均月收入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的PSQI得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4周后的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的PSQI总分差值-5.12±1.38、睡眠质量得分差值-1.04±0.41、入睡时间得分差值-1.37±0.53、睡眠时间得分差值-0.78±0.65、睡眠效率得分差值-0.88±0.56、睡眠障碍得分差值-0.39±0.53、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差值-0.67±0.66,对照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的PSQI总分差值与各维度得分差值分别为-2.33±0.97、-0.35±0.48、-0.67±0.48、-0.29±0.46、-0.53±0.61、-0.16±0.42、-0.33±0.48,两组 PSQI总分差值与各维度得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的睡眠疗效比较 干预组患者干预4周后痊愈5例,显效13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患者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5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干预组改善睡眠质量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4周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的总体健康得分差值15.80±4.83、生理功能得分差值13.37±3.87、躯体疼痛得分差值17.30±11.99、活力得分差值10.10±4.51、精神健康得分差值8.65±3.5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总体健康得分差值10.29±5.51、生理功能得分差值7.84±3.91、躯体疼痛得分差值13.16±8.59、活力得分差值5.69±4.47、精神健康得分差值6.27±3.23,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生理职能维度、情感职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得分差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耳穴压豆可有效缩短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的入睡时间,延长持续性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减轻睡眠障碍,改善日间功能,提高其睡眠质量;2.耳穴压豆可减轻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躯体疼痛,提高生理功能,增加活力,促进其精神健康,改善患者的总体健康,与其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有一定的相关性。

吴杨乔[10](2019)在《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及心理应激与症状程度相关性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滋肾宁心法对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观察滋肾宁心法对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睡眠症状改善情况。3观察绝经综合征患者心理应激情况(包括生活事件、情绪体验、应对方式)及其与绝经综合征症状轻重程度、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患者均为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门诊的患者。参考绝经综合征相关中西医诊断标准,并根据相关标准排除相应病例后,选取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30例。治疗前填写心理应激调查表、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积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观察患者心理应激程度以及其与绝经综合征病情程度、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口服用药,以8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填写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积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综合疗效:30例,治疗后临床痊愈3例(10%),显效10例(33.3%),有效14例(46.67%),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2.改良的Kupperman评分结果:治疗前后均值标准差由27.13±7.964下降至11.50±8.577;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3.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值标准差由19.13±4.981下降至9.63±5.732,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睡眠质量指数均值标准差由12.87±4.049下降至6.20±3.872,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1)。5.心理应激情况与绝经综合征症状程度的相关性:轻度、中度、重度三组之间的生活事件总数、消极情绪总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极应对总分方面,轻度组与中度组、重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激总分方面,轻度组与中度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的KI评分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理应激情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睡眠质量一般组和睡眠质量很差组之间的消极应对总分、应激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生活事件总数、消极情绪总分、积极情绪总分、积极应对总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的睡眠质量指数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显示,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明显改善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2心理应激与绝经综合征症状程度及睡眠质量具有相关性,尤其是消极应对及总体心理应激情况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程度有一定影响。

二、9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及脑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及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于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1.1.1 中医病名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1.3 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研究进展
    1.2 西医围绝经期失眠研究进展
        1.2.1 围绝经期失眠病因研究进展
        1.2.2 围绝经期失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2.3 围绝经期失眠的诊断
        1.2.4 围绝经期失眠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2.5 围绝经期失眠相关量表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的筛选
        2.2.1 围绝经期失眠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量计算
        2.3.2 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资料
        2.3.3 观察指标
        2.3.4 治疗方案
        2.3.5 疗效评价
    2.4 统计方法
    2.5 结果
        2.5.1 一般情况资料
        2.5.2 量表评分结果
        2.5.3 疗效评价
        2.5.4 疗效与年龄、病情程度的关系
    2.6 不良反应
    2.7 病案举隅
第三章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一般资料分析
        3.1.2 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2 关于围绝经期失眠的病机分析
    3.3 遣方分析及单味药药理分析
        3.3.1 方药组成及方药配伍分析
        3.3.2 单味药物药理分析
    3.4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1.1.1 睡眠障碍概述
        1.1.2 睡眠障碍分类
        1.1.3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西医认识
        1.1.4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
    1.2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历史溯源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
        1.2.4 中医治疗
        1.2.5 针刺治疗的机制研究
    1.3 补泻手法的研究进展
        1.3.1 补泻手法的古籍记载
        1.3.2 补泻手法的涵义和量化
        1.3.3 补泻手法的现代研究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2.6 中止试验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随机方法与分组
        2.3.2 样本量估算
        2.3.3 筛选及入组
        2.3.4 操作方法
        2.3.5 观察指标
        2.3.6 不良事件的处理
        2.3.7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2.4.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2.4.2 基线情况比较
        2.4.3 治疗后疗效比较
        2.4.4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结果
        2.4.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立论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评价指标的确立依据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一般情况分析
        3.4.2 疗效分析
        3.4.3 安全性分析
    3.5 补泻手法的量化
        3.5.1 补泻手法的量学要素
        3.5.2 补泻手法的量效关系
        3.5.3 刺激量量化
        3.5.4 针刺刺激量的进一步探讨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
    3.7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二、绝经期的分期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十三、小结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六、小结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一、头针研究概况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三、纳入研究特点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五、有效率比较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十、结果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四、病例选择
    五、研究方法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七、疗效评定标准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九、统计学处理
    十、结果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九)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一、 Meta文献分析
    二、 临床疗效分析
    三、 穴位作用分析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附录:(二) 症状评估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致谢
附件

(4)浅针结合体针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和终止标准
    6 脱落标准
    7 分组方法
        7.1 随机序列产生及分组
        7.2 盲法
    8 研究方法
        8.1 器械与药品
        8.2 治疗方法
        8.3 不良反应处理
    9 观察指标
        9.1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积分
        9.2 中医证候评分表积分
        9.3 血清性激素水平(E2、FSH、LH)
    10 临床疗效评定
    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比较
        1.2 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比较
        1.3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1.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各单项评分比较
        1.5 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总评分比较
        1.6 两组患者改良Kupperman单项评分比较
        1.7 两组患者的血清E2、FSH、LH值比较
    2 观察指标比较
        2.1 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2.2 中医症状各单项评分比较
        2.3 改良Kupperman总评分比较
        2.4 改良Kupperman各单项评分比较
        2.5 血清E2、FSH、LH值比较
        2.6 临床疗效比较
    3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1.1 概况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3 证型选择依据
    4 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4.1 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的影响
        4.2 针刺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的影响
    5 浅针选择依据
        5.1 浅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6 针刺穴位选择依据
    7 浅针选穴依据
    8 对照组药物选用的依据
    9 研究结果与分析
        9.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资料分析
        9.2 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分析
        9.3 改良Kupperman总评分比较分析
        9.4 中医症状各单项评分、改良Kupperman各单项评分比较分析
        9.5 对性激素影响的分析
        9.6 对临床疗效的分析
    10 创新性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热敏化腧穴埋线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二、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疗法
    第二节 中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研究进展
        一、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二、围绝经期失眠的中医疗法
    第三节 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研究
        一、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机制研究
        二、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
    第四节 腧穴热敏化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中止和脱落标准
        六、脱落病例处理
        七、脱落病例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观察
        五、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基本情况
        二、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三、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KI比较
        五、两组患者证候相关因素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七、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与总结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从肝肾论治的理论基础
        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三、选穴依据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热敏化腧穴埋线对睡眠状况的影响
        二、热敏化腧穴埋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
        三、热敏化腧穴埋线对证候相关因素积分的影响
        四、热敏化腧穴埋线与常规穴位埋线的比较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于肠道菌群研究天王补心颗粒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古医籍对失眠病名的认识
        1.2 古医籍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学者对失眠的认识
    2 滋阴安神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理论探讨
        2.1 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是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病机理
        2.2 滋阴安神法是围绝经期失眠的重要治法
    3 天王补心方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理论依据
        3.1 天王补心丹组方分析
        3.2 单味药物药理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围绝经期失眠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天王补心颗粒与天王补心饮片的等效性研究及天王补心颗粒对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的疗效研究
        1 概述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实验三 天王补心颗粒对围绝经期女性失眠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1 概述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结语
    一 结论
    二 本研究创新点
    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脑电图技术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与脑电图技术
2 脑电图技术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2.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脑神经机制
    2.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脑电图研究
3 脑电图技术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探讨
    3.1 脑电图与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理研究
    3.2 脑电图与针灸疗效评价
4 小结

(8)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评分量表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量表介绍与评价
    1. KI
        1.1 KI的形成与发展
        1.2 KI的组成、评价方式和适用范围
    2. MRS
        2.1 MRS的形成与发展
        2.2 MRS的组成、评价方式和适用范围
    3. 格林尼围绝经期量表(greene climacteric scale,GCS)
        3.1 GCS的形成与发展
        3.2 GCS的组成、评价方式和适用范围
    4. 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ENQOL)
        4.1 MENQOL的形成与发展
        4.2 MENQOL的组成、评价方式和适用范围
非特异性量表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焦虑、抑郁评价量表
        1.1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ion scale,SDS)
        1.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anxiety,HAMA)
        1.3其他心理量表
    2.社会、人格因素相关量表
        2.1人格因素量表
        2.2社会因素量表
        2.3睡眠质量评价量表
小结

(9)耳穴压豆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耳穴贴压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及心理应激与症状程度相关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绝经综合征有关心肾不交证的中医理论溯源及相关研究
        1 心肾不交理论相关研究
        2 心肾不交与绝经综合征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更年期综合征相关评分量表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
        1 更年期综合征相关量表介绍与评价
        2 非特异性量表在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9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及脑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温肾潜阳结合调和营卫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D]. 周业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疗效观察[D]. 林丽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浅针结合体针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晓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热敏化腧穴埋线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D]. 李艺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肠道菌群研究天王补心颗粒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D]. 杨希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脑电图技术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J]. 曾珍,李艺彤,刘鸿源,潘展霞,陈贵珍,许云祥. 针灸临床杂志, 2019(11)
  • [8]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评分量表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J]. 吴杨乔,刘雁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10)
  • [9]耳穴压豆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失眠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常晓芳. 新乡医学院, 2019(03)
  • [10]滋肾宁心法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及心理应激与症状程度相关性观察[D]. 吴杨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围绝经期综合征98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