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消毒用二氧化氯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

饮用水消毒用二氧化氯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

一、二氧化氯用于饮用水消毒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奇[1](2021)在《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与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与供水工程建设,对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华北某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调研,对比了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得出亟需处理的污染指标;分析了该地区饮水安全、供水管理以及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供水安全、供水管理和供水服务三个角度论述了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建议。在饮用水水质的评价中,国标法和综合水质指数(WQI)均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评价依据,分别定性和定量反映供水水质的评价方法。健康风险评估把污染物负荷与人类健康联系起来,是评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的水质评价方法。通过上述3种方法对华北某区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评估,可从不同维度评估供水水质情况,并对水质评估方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国标法和WQI评估结果显示水样合格率分别为51.4%和89.2%,对比国标法,WQI在解释地域饮用水的风险值大小以及判断该地水质是否适合饮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比前两种方法,健康风险评估不受国标限值影响,能够指出了限值之下指标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As和六价铬为主要污染物,其中Cr6+浓度低于标准限值,二者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10-6。污染物对儿童的非致癌和致癌总风险分别是成人的10倍和2倍。WQI与健康风险评估两者共同运用于饮用水水质评估,既涵盖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重要指标,又对有较大危害的非致癌和致癌指标进行了饮用水摄入的暴露评价,可定量、全面以及客观的展示水质优劣,明确了该地区饮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数、As和Cr6+。在农村供水运行与维护方面,主要问题有:供水站有6%缺少水源保护措施,14%站区环境较差,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8%的供水站供水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运维检修,导致部分水质不合格;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一般,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未按要求公示的供水站高达85%;生产安全巡查监管力度弱,约10%的供水站巡查记录和档案保存不完整;入户计量表安装率仅为30%,水费收缴困难。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欠缺,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另一方面为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和供水服务落后。基于农村供水水质、运行和维护的调研与分析,对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如下:(1)在供水安全方面,应提高村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起统筹管理作用,形成“政府指导为主、监管为主,群众参与、监督为辅”的供水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增加纳滤膜处理设备等供水配套设施,改善重金属超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2)在供水管理方面,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推行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千吨万人以下供水工程应以小型工程委托管理模式为原型,委托专业机构辅助管理。定期开展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组织职能考核和交流活动。加强供水站消防管理和水质监测,构建卫生监督体系,进行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实现动态管理。(3)在供水服务方面,明确供水服务过程的角色和功能分配,实现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提高村民的水费收缴意识,优化计量设施,利用现代化手段缴费,落实水价补贴和运行管护费用等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管理系统,促进水务数据融合与共享,打造农村智慧水务服务体系。

石艳槟[2](2021)在《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卫生状况,探讨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消除城市二次供水水质问题,提高二次供水质量,保障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吉林省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工作方案》和《吉林省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工作技术规范》,收集2016~2019年吉林省9个市、自治州的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数据,由吉林省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并经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危害因素预防控制所最终审核和汇总。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水质各项指标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不同年份、不同水源类型、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水质情况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分别为83.78%、83.29%、90.04%、88.96%,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8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江河、湖泊、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未消毒的合格率高于消毒处理(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2.07%、95.65%、96.89%、96.82%,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2018年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表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湖泊、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未消毒的合格率高于消毒处理(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6.81%、98.99%、97.91%、99.60%,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合格率显着高于地下水水源合格率(P<0.05)。以水库、深井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湖泊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深井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未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高纯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4.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依次为97.61%、97.90%、98.89%、99.13%,不同年份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水源类型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江河、深井、水库为水源的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水库为水源的合格率最高,以江河为水源的合格率最低。(3)2016~2019年吉林省不同消毒方式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氯气及游离氯制剂、高纯二氧化氯、复合二氧化氯消毒的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高,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合格率最低。结论:1.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率呈上升趋势。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浑浊度、锰和耗氧量,四年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3.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氟化物和硝酸盐,四年间毒理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4.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中主要不合格指标为总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四年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李宛玲[3](2021)在《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两种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方法,分析某市2017-201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评价该市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了解该市水质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方法和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某市2017-201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进行水质评价,分析该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该市监测了102项指标,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研究常规指标41项和非常规指标的氨氮。常规方法是指计算各监测指标合格率,其中有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判定该监测水样不合格。水质综合指数是指水质监测指标检测值经统计处理生成的无量纲相对数,以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评价标准,客观定量的评价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结果:1.2017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浅井、深井和水库,浅井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水库0.48±0.15、深井0.75±0.04,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7.77%和71.6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来源只有深井,水质综合指数5.12±0.83,水质合格率为71.17%。(2)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07±0.01、末梢水0.39±0.07和出厂水0.5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9.66%、90.65%和86.8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2.10±0.29和3.72±0.48,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9.92%和72.28%。(3)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仅消毒0.07±0.01、常规处理0.6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100.00%、90.0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1.53±0.25、仅消毒1.75±0.46、沉淀过滤2.17±0.14和未处理2.39±0.73,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3.45%、75.54%、36.36%和69.30%。(4)2017年某市城市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液氯0.07±0.01、二氧化氯0.6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9.24%、82.26%;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和紫外线,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紫外线2.95±0.46、臭氧1.98±0.14和不消毒3.49±0.79,水质合格率分别是84.32%、36.11%和57.22%。2.2018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水库和深井,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0.52±0.15、0.93±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8.89%和85.71%;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来源只有深井,水质综合指数5.54±0.69,水质合格率为63.53%。(2)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07±0.01、末梢水0.39±0.07和出厂水0.5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5.35%、94.93%和82.50%;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4.06±0.17和5.98±0.51,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7.50%和59.26%。(3)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54±0.17,仅消毒0.89±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6.55%、75.00%;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96±0.17、仅消毒1.88±0.35、沉淀过滤2.95±0.14和未处理5.44±0.66,水质合格率分别是74.42%、69.54%、33.33%和44.53%。(4)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漂白粉、不消毒、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和漂白粉消毒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液氯0.07±0.01和二氧化氯0.92±0.1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9.24%、90.83%;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和紫外线,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臭氧1.96±0.17、紫外线2.88±0.46和不消毒5.94±0.52,水质合格率分别是40.00%、80.07%和42.07%。3.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1)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深井和水库,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水库0.39±0.11和深井0.78±0.05,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8.88%和88.2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源来源有浅井和深井,浅井水样较少不做比较,深井水质综合指数3.76±0.45,水质合格率62.13%。(2)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次供水0.19±0.05、出厂水0.28±0.05和末梢水0.52±0.07,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5.35%、97.50%和94.93%;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水样类型有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综合指数分别是2.74±0.41和3.51±0.40,水质合格率分别是60.63%和63.38%。(3)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仅消毒和未处理,未处理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仅消毒0.07±0.01、常规处理0.39±0.11,水质合格率分别是100.00%、96.55%;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供水方式有常规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和未处理,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常规处理0.86±0.22、仅消毒1.25±0.24、沉淀过滤2.07±0.19和未处理2.51±0.47,水质合格率分别是54.95%、68.69%、47.37%和66.67%。(4)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漂白粉、未标注、二氧化氯和液氯,不消毒和漂白粉水样较少不做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二氧化氯0.39±0.11和液氯0.54±0.16,水质合格率分别是92.50%、99.24%;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同消毒方式有不消毒、臭氧、次氯酸钠、紫外线和未标注,次氯酸钠和未标注不做比较,水质综合指数由优到次依次为:臭氧1.95±0.16、不消毒2.06±0.41和紫外线2.60±0.30,水质合格率分别是57.81%、64.06%和66.00%。4.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主要不合格指标项目: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硝酸盐氮、氯化物、氟化物、色度、锰、铁、浑浊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硫酸盐、耗氧量。结论:1.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用水水质优于农村饮用水水质。2.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的水库来源水质优于深井来源水质。农村生活饮用水来源主要是深井,水质综合指数较大,水质合格率较低。3.2017-2019年某市不同水样类型水质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水质综合指数比较提示二次供水水质优于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农村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水质综合指数比较提示出厂水优于末梢水。4.2017-2019年某市城市主要供水方式是常规处理,水质综合指数较小,水质合格率较高。农村不同供水方式水质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和仅消毒水质优于沉淀过滤和未处理水质。5.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消毒方式是二氧化氯和液氯,液氯消毒水质优于二氧化氯消毒水质。农村不同消毒方式,应用水质综合指数比较表明,臭氧消毒方式优于紫外线消毒方式优于不消毒;应用水质合格率比较表明,紫外线消毒方式优于不消毒优于臭氧消毒方式。6.本研究利用两种方法评价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但综合指数评价法更适用于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陈欢[4](2021)在《京冀地区地表水体中有机物调研及其吸附和氧化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水安全关乎人体健康,消毒是自来水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其在防止微生物感染和疾病发生的同时,也会和水中有机物生成有害身体健康的消毒副产物,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是腐植酸和富里酸。因此,本论文先通过对五个自来水厂水源水、流程水及管网水进行水质调研,明确五个自来水厂(水厂1-5)有机物含量、种类及分子量分布随季节的变化情况,然后向水厂消毒前的水样投加不同消毒剂,探究消毒剂种类和剂量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之后开展活性炭吸附、次氯酸钠氧化及其复合作用对腐植酸和富里酸的去除研究,力求为饮水安全提供借鉴。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由五个自来水厂水源水水质比较可知,其具有较低的UV254、DOC值,水质较好;从季节上看,每个水厂的水源水的夏季水质均优于秋冬两季;类色氨酸物质含量最多,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最少。(2)从五个自来水厂流程水和管网水水质比较可知,水厂1在秋季的水质要优于夏冬两季,水厂2、3、4在夏季的水质要优于秋冬两季,水厂5在冬季的水质要优于夏秋两季;从分子量分布上看,每个水厂的流程水和管网水与其水源水无显着差别。(3)在相同的投加量下,以氯胺为消毒剂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较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若以氯为消毒剂,其投加量应小于0.10 m M,否则二氯乙腈的含量会超过限值标准。(4)活性炭不仅对腐植酸有吸附作用,而且对其他消毒副产物也有较好吸附作用。椰壳活性炭对腐植酸和富里酸吸附效果优异于其他活性炭,去除率可达60%及以上,吸附过程中,溶液中有机物分子量有所增大,这可能是以有机物聚集所致。投加次氯酸钠消毒时,溶液中有机物分子量却变小,其可归因于次氯酸钠的氧化作用所致。

郭静如[5](2021)在《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制备次氯酸钠消毒剂研究》文中指出次氯酸钠由于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原料易采购等众多优点,适用于偏远农村饮用水的消毒。但是,在实际农村饮用水工程中,次氯酸钠的反应装置长期无人看管维护,且需根据水质水量频繁停开。苛刻的使用环境对反应器的寿命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旨在研发一套适宜农村饮用水消毒的电化学反应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效稳定电解阳极的选择、电化学反应器水力特性研究及电化学反应器操作条件优化。首先从活性、稳定性两个方面对Ti/RuO2-SnO2-Sb2O5、Ti/RuO2-TiO2、Ti/RuO2-TiO2-IrO2、Ti/RuO2-IrO2-SnO2-Sb2O5 4种阳极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Ti/RuO2-IrO2-SnO2-Sb2O5在低电解液浓度、低电流密度条件下拥有最优的活性及稳定性。析氯电位仅为1.15 V vs SCE;电流效率可达71.9%-91.55%;在频繁停开的强化电解条件下寿命达231 h,是传统Ti/RuO2-TiO2电极的77倍,预估在400 A·m-2电流密度下能够使用20年。其次,以Ti/RuO2-IrO2-SnO2-Sb2O5电极为阳极,研制了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通过水力特性实验发现,该反应器结构合理、稳定性较好。在不同停留时间及电流密度下,流体返混程度低、死区较小,是较为理想的推流式反应器。最后,对电化学反应器的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盐水浓度为10g·L-1,电流密度为70 A·m-2,进水流量为3.3 L·h-1条件下运行效果最佳,电流效率达到76.75%,盐耗为3.87 kg·kg-1,电耗为2.84 k W·h·kg-1,达到国标划定的次氯酸钠发生器A级品标准。据此可见,该电化学反应器较适合在农村饮用水工程中推广应用。

陈可欣[6](2020)在《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毒是饮用水处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艺。国内众多水厂仍采用以液氯为代表的消毒工艺。传统的液氯消毒技术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环境危害,而且,液氯消毒易产生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具有致癌作用的消毒副产物。次氯酸钠具有安全性较高、投加设备简单、持续消毒效果好、不易产生消毒副产物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替代消毒剂。本论文以武汉某水厂为例,选取更加安全可靠的次氯酸钠作为替代消毒剂。通过消毒系统的升级改造,得到如下结论:(1)改进型次氯酸钠消毒系统主要由次氯酸钠储存系统、提升系统、管路系统、仪表系统、加药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成。采用前加氯和后加氯相结合的投加方式,并结合原水水质条件,适当调整加药量。(2)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处理水量(2019年)在33.16~47.93万t/d之间波动,平均处理水量为41.65万t/d;消毒剂投加量范围在3.68~5.25mg/L之间,平均为4.35mg/L;耗氯量介于14.25~25.16t/月,全年耗氯量约为200.10t。(3)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出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出水p H值介于7.50~8.09,平均值为7.76;出水色度均低于5度;出水浊度稳定在0.03~0.27NTU,平均值为0.11NTU;出水CODMn介于0.64~2.24mg/L之间,平均浓度1.31mg/L;出水中溶解性铁浓度均低于0.05mg/L;出水总硬度范围108~154mg/L,平均值为137mg/L;出水氯化物范围12~35mg/L,平均浓度20.1mg/L;出水中氨氮平均浓度0.033mg/L。在微生物指标中,不同时期出水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嗜热大肠菌群均为零,可视为完全去除。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限值要求。(4)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出水中余氯为0.70~1.16mg/L,总余氯0.81~1.38mg/L,平均值分别为0.93mg/L和1.03mg/L。工程实践中,源水加氯量(前加氯)控制沉淀池出口余氯在0.1~0.2mg/L左右,清水进库(后加氯)余氯控制在1.0mg/L。三氯甲烷和三氯乙醛等消毒副产物浓度与出水中余氯存在较好的正相关,认为次氯酸钠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可能来自余氯与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反应。(5)液氯是水厂原氯消毒系统的主要的危险物质,液氯库是氯消毒系统主要的危险单元。液氯消毒系统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储运系统的液氯泄漏风险。水厂液氯库液氯最大储存量超过临界储存量,已成为重大危险源。次氯酸钠是改造后消毒系统的主要的危险物质,储液系统是主要的危险单元。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储液系统次氯酸钠的泄漏。因液氯属于剧毒物质,消毒系统中的液氯间已构成重大危险源,发生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后,最大风险值明显高于次氯酸钠消毒系统。(6)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药剂投加为0.0375元/吨水,总运行费用为0.1345元/吨水;改造后消毒系统的运行费用较原液氯消毒系统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另一方面,水厂次氯酸钠消毒系统改造后,减少了液氯消毒系统的各种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设施的安装及维护保养费用,且无需苛刻的压力和流量等要求,从而可降低相应的维修管理费用等。

杨飙[7](2020)在《二氧化氯无机消毒副产物生成规律及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氯(ClO2)作为饮用水消毒中替代液氯的A类消毒剂,具有高效、广谱以及几乎不产生有机卤代消毒副产物的优点。但ClO2消毒过程中也会生成无机消毒副产物(ClO2–、ClO3–),尤其是Cl O2–的超标,已成为限制其在饮用水制备领域安全应用的重要问题。众多研究表明,ClO2制备过程、自衰减过程以及与水中还原性物质的反应过程是Cl O2–生成的三个主要途径。为此,本研究以这三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无机消毒副产物生成规律与机制的系统研究,并以实际水样为对象,探索了Cl O2无机消毒副产物控制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硫酸浓度、氯酸钠浓度和H2O2与氯酸钠的摩尔浓度比等因素对R11法制备ClO2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R11法最佳制备工况为:反应时间60min,反应温度75℃,硫酸浓度6mol/L,氯酸钠浓度450g/L。在R11法制备Cl O2过程中,生成液中几乎不含ClO2–;ClO3–为主要的无机DBPs,主要来自于未完全反应的反应物氯酸钠,含量与氯酸钠的转化率相关。(2)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计算得出在pH=7的中性水溶液中ClO2的衰减反应级数为一级、并建立起浓度和温度相关的自衰减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为v=1.30×106e-5484.72/Tc1.14,活化能数据表明ClO2在常温下即可发生衰变。中性条件下,Cl O2自衰减仅生成少量ClO2–,且规律不显着;ClO3–浓度随着衰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Cl O2初始浓度、温度和光照对Cl O3–的生成有促进作用。(3)水中的Fe(Ⅱ)、Mn(Ⅱ)、S2-等无机还原物,以及天然有机物(NOM)对ClO2–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反应机制不同。Fe(Ⅱ)和S2-除了会还原ClO2外还会继续还原ClO2–。Mn(Ⅱ)会导致具有吸附和催化氧化作用的Mn O2的生成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NOM几乎不与ClO2–发生反应。无机还原性物质的ClO2–生成比率(70%)高于天然有机物(60%)。ClO2氧化可引起NOM中大分子量物质转化为小分子量物质,疏水性物质转变为亲水性物质;中、大分子量(1K-100K Da)的NOM与Cl O2反应Cl O2–生成比率最高。(4)三种实际水样的ClO2消毒实验表明,水中无机还原性物质和天然有机物浓度的高低共同决定了ClO2–的生成量。针对长江水源水的常规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沉淀能通过去除水中腐殖质类物质来控制ClO2–的产生,相比直接消毒(预氧化),Cl O2–降低了14.60%。ClO2预氧化+混凝工艺能显着控制消毒阶段ClO2–的生成,但需要增加一道Cl O2–去除工艺;增加Fe2+去除工艺后,Cl O2–能减少26.53%。使用KMn O4作为预氧化剂时,Cl O2–能减少34.69%,但需控制好预氧化剂投加量,过高甚至会造成相反的结果。

黄翥[8](2020)在《预氧化强化低温低浊水混凝工艺效能及对三氯乙醛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部分位于我国北纬30°以上的水库,在冬季均会出现水体封冻,水质呈现低温低浊的特性。甲净水厂的进水源自甲水库,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每年冬季有长至四到五个月的冰封期。甲净水厂现使用的生产工艺为常规净水工艺,较难处理低温低浊时期的原水。因此甲净水厂增大了混凝剂的投量,以强化混凝的过程。但混凝剂投量的增大存在边际效应,且使水厂运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同时,由于甲净水厂的供水管网较长,为保证管网末端余氯达标,消毒剂投量较高,这也是出水中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Chloral Hydrate,CH)超标风险较高的原因之一。本课题针对水厂以上实际问题,以甲净水厂的低温低浊进水为实验用水,选用高锰酸钾、高铁酸钾、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作为预氧化剂,选择在整体工艺前端增加预氧化工艺的方式,系统地探索了单一预氧化和两两联用的复合预氧化工艺对常规净水工艺下的低温低浊水的混凝强化和CH控制的效能,提出了在低混凝剂投量下,有效强化混凝和控制CH超标风险的预氧化工艺方案。首先,通过对以上四种预氧化剂的单一预氧化工艺的研究,发现了在适当的投量和反应时间下,单一预氧化工艺对混凝效能各指标的去除率均有一定的强化,且能一定程度控制CH的生成量。其中次氯酸钠预氧化对混凝效能各指标的强化效果最好;二氧化氯预氧化对CH生成量的控制效果最好。但总的来说,不同预氧化剂对混凝效能各指标的影响不同,整体提升效果差强人意。其次,进一步对以上四种预氧化剂的两两联用的复合预氧化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带中心点的部分析因实验,系统地分析了各工艺的强化混凝的效能和控制CH的效果。研究证明了各预氧化工艺模型对某些特定响应均有协同作用,同时探讨了各工艺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适用性,选择了高锰酸钾联合次氯酸钠复合预氧化工艺。因此,对高锰酸钾联合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进行了响应曲面实验,并利用熵权法和满意度函数法优化了工艺参数:高锰酸钾投量0.2070mg/L,次氯酸钠投量0.7737mg/L、次氯酸钠反应时间10min。模型验证实验所得的色度、CH生成量去除率分别与预测值相差2.08%和1.68%,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和优化的有效性。最后,对此工艺进行混凝剂投量的研究,发现在保证混凝效果的前提下,能减少10%的混凝剂投量,且提升了21.5%的对CH的生成量去除率。对方案进行了经济分析,按日供90万吨净水计算、启用时长4个月计算,单纯在节省药剂成本一项,在每年水质低温低浊期便可节省94.28万元。

周丽君[9](2020)在《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苯胺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消毒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消毒措施会产生一系列的有害的消毒副产物(DBPs),所以探究DBPs的去除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中亚硝基二苯胺(NDPh A)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外标法分析。试验采用了UV-H2O2联合工艺、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和高铁酸钾氧化技术,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NDPh A的降解效果、影响因子及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拟合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值为0.9992,试验的加标回收率为98.5%~102%,相对标准偏差为0.68~3.74%,分析方法的最小检测限小于1.48μg/L。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试验表明:单独使用UV或者H2O2降解NDPh A的效率均一般,UV-H2O2联合降解NDPh A的效果十分明显。NDPh A初始浓度为150μg/L,紫外光光强为420μW/cm2,H2O2投加量为30μmol/L,反应40 min后,NDPh A的去除率高达96.8%;H2O2投加量的增加可以提高NDPh A的去除效率,p H和初始浓度的增加均会降低NDPh A的去除效率,UV-H2O2去除NDPh A的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粉末活性炭(PAC)对NDPh A的去除率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NDPh A初始浓度为150μg/L、PAC投加量为2 g/L、p H=7、温度控制在25°C的情况下,反应240 min后,PAC对NDPh A的去除率为73.69%;PAC吸附NDPh A在1 h时基本达到饱和,整体上呈现出由快至慢的吸附速率。PAC的吸附去除可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0~30 min)、慢速吸附阶段(30~180 min)、吸附饱和阶段(180~240 min)。PAC投加量为0.4~2 g/L的范围内,NDPh A的去除率随着投加量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但PAC过量投加并不会使NDPh A的吸附量有较大变化。温度和p H的升高,可以促进PAC对NDPh A的吸附效果。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PAC对NDPh A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其平衡浓度也随之增大,而NDPh A的去除率总体上却有下降趋势。PAC吸附NDPh A的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高铁酸钾对NDPh A有一定的降解效果。NDPh A初始浓度为150μg/L、高铁酸钾投加量为0.2 g、p H=7、温度控制在25°C的情况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NDPh A的去除率也随之提高,反应速率总体上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现象,反应至30 min,去除量已经基本上达到饱和。NDPh A的去除率是随着高铁酸钾的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的,高铁酸钾的投加量对NDPh A的去除率影响较大。p H对去除NDPh A有较大的影响。p H值偏高、偏低都会抑制高铁酸钾的反应,溶液p H在6左右时的去除率最高。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高铁酸钾对NDPh A的去除能力,但促进作用十分有限。高铁酸钾去除NDPh A的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冯炜南[10](2020)在《余氯衰减单参数变反应速率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水管网中余氯浓度过高会产生异味和消毒副产物,过低易发生二次污染影响水质安全,因此余氯浓度的监测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供水管网余氯衰减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更为精确的水质模型,模拟供水管网运行过程中余氯浓度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可为供水管网的水质安全管理提供依据。主体水氯衰减模型中一级模型由于计算简单、参数少、拟合效果较好而被广泛应用于水质模拟,但主体水模型的准确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近几年,余氯衰减变反应速率思想涌现,并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代表性的变速率系数氯衰减模型(Variable Rate Coefficient Model,简称VRC模型)具有准确性高、可靠性好等优势,但VRC模型由于参数过多、结构复杂,未能在供水管网水质模拟中进行应用。考虑到一级模型和VRC模型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一级模型和VRC模型的建立思路,提出了主体水余氯衰减单参数变反应速率模型(Single Parameter Variable Rate Coefficient Model,简称SPVRC模型)。该模型中,总反应系数与氯反应物浓度视为整体变量,定义该变量为新的反应系数K。温度恒定时,K仅与氯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建立K与氯反应物消耗量的数学表达式,K的衰减是连续且随时间逐渐减小的。模型仅含一个参数K0,通过Arrhenius关系式建立SPVRC模型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并提出二次加氯和水体混合过程中,参数计算和模型调整的方法。设计在不同温度、二次加氯、水体混合情况下的余氯衰减实验,将SPVRC模型用于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通过拟合优度R2、和方差SSE及标准误差RMSE评估准确性,拟合结果显示,SPVRC模型的对多种情况下的余氯衰减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相比于其他主体水余氯衰减模型,SPVRC模型在以下方面更具优势:采用氯反应物浓度消耗量来表示反应进行程度,并通过数学关系建立其与反应速率系数的关系,在二次加氯发生时,氯反应物浓度消耗量不发生突变,计算过程更加简便;SPVRC模型提出了水样混合的余氯浓度衰减规律的模拟方法,用Arrhenius建立了模型参数与温度的关系,提高了模型的适用性;模型仅含有一个参数,且能反映出反应过程中氯反应物整体活性衰减的规律,使模型既具有简便性又保证了准确性,为后续在epanet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模型的初始氯浓度采用氯投加量比上水样体积计算的理论值,而非为提高模型适用性计算的最优值,减轻了模拟过程工作量。

二、二氧化氯用于饮用水消毒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氯用于饮用水消毒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村供水水质现状
    1.2 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估
        1.2.1 国标法
        1.2.2 综合水质指数
        1.2.3 健康风险评估
        1.2.4 其他评价方法
    1.3 农村供水体系管理
    1.4 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
        1.4.1 常规水处理技术
        1.4.2 吸附技术
        1.4.3 膜分离技术
        1.4.4 其他水处理技术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路线
第2章 华北某区供水水质达标与健康风险评估
    2.1 水源地背景
    2.2 供水水质评估
        2.2.1 国标法
        2.2.2 综合水质指数
    2.3 健康风险评估
        2.3.1 非致癌风险
        2.3.2 致癌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北某区农村供水站运行与管理现状评估
    3.1 水源保护与站区环境
        3.1.1 水源保护
        3.1.2 站区环境
    3.2 输配水管网与供水配套设施
        3.2.1 输配水管网
        3.2.2 水泵机组
        3.2.3 净化设备
        3.2.4 消毒设施
    3.3 管理制度和人员
        3.3.1 管理责任
        3.3.2 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3.3.3 管理人员
    3.4 安全生产与消防
    3.5 水质检测与巡查管理
        3.5.1 水质检测与公示
        3.5.2 巡查管理日志与资料档案
    3.6 供水服务与计量收费
    3.7 应急供水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 农村供水安全
        4.1.1 水资源保护
        4.1.2 供水设施建设及经济效益
    4.2 农村供水管理
        4.2.1 确立管理模式,加强人员培训
        4.2.2 保障生产安全,构建卫生监督体系
    4.3 农村供水服务
        4.3.1 供水工程硬件交付向服务交付转变
        4.3.2 建立合理水费收缴机制,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工作
        4.3.3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智慧水务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饮用水安全与人体健康
        1.1.1 饮用水卫生现状
        1.1.2 饮用水供给方式及其安全隐患
        1.1.3 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2.1 国外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2.2 国内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2.3 吉林省饮用水水质监测情况
    1.3 饮用水水质监测的意义
    1.4 改善饮用水卫生的措施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信息
        2.2.1 监测对象
        2.2.2 监测项目
        2.2.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源类型
        2.2.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消毒方式
    2.3 评价标准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1 2016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2 2017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3 2018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1.4 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
    3.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监测结果分析
        3.2.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3.2.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监测结果
        3.2.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监测结果
        3.2.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总体水质合格情况
    4.2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情况
    4.3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毒理指标合格情况
    4.4 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情况
    4.5 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某市水资源概况
        1.3.1 某市概况
        1.3.2 某市居民生活饮用水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评价方法
        2.2.1 常规方法—水质合格率法
        2.2.2 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3.1.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总体分析
    3.2 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3.2.1 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3.2.2 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2.3 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2.4 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3 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监测结果
        3.3.1 2017-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监测结果
        3.3.2 2017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3.3 2018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3.4 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
    3.4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结果
        3.4.1 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 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评价
        3.5.1 2017-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2 2017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3 2018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5.4 2019年某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 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评价
        3.6.1 2017-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2 2017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3 2018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3.6.4 2019年某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
第4章 讨论
    4.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结果综合分析
        4.1.1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结果综合分析
        4.1.2 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综合指数结果综合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京冀地区地表水体中有机物调研及其吸附和氧化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有机物危害概述
    1.2 腐植酸和富里酸的常见去除方法
        1.2.1 膜分离技术
        1.2.2 光电化学法
        1.2.3 强化混凝法
        1.2.4 臭氧(O_3)氧化法
        1.2.5 活性炭吸附
        1.2.6 氯氧化技术
    1.3 现代常见的消毒技术
        1.3.1 次氯酸钠消毒
        1.3.2 氯胺消毒
        1.3.3 二氧化氯消毒
        1.3.4 臭氧消毒
        1.3.5 高锰酸钾消毒
        1.3.6 紫外消毒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和数据预处理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3.3 消毒副产物溶液配制和前处理
        2.3.4 其他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变化规律调研
    3.1 五个自来水厂概况及各水厂进厂水的调研结果
        3.1.1 五个自来水厂概况及主要调研内容
        3.1.2 各水厂水源水的调研结果
    3.2 各水厂流程水及管网水有机物调研结果
    3.3 消毒剂对消毒副产物产生的影响
        3.3.1 常见DBPs指标与限值
        3.3.2 实验试剂配制和开展
    3.4 活性炭吸附腐植酸水样氯消毒处理的消毒副产物
        3.4.1 实验试液配制及步骤
        3.4.2 实验结果
    3.5 两条观赏河水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性炭吸附和NaClO氧化去除腐植酸和富里酸
    4.1 活性炭吸附和NaClO氧化去除腐植酸
        4.1.1 腐植酸标准曲线绘制
        4.1.2 不同种类的活性炭对吸附腐植酸(HA)的影响
        4.1.3 不同活性炭投加量对腐植酸吸附的影响
        4.1.4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腐植酸氧化去除的影响
        4.1.5 活性炭吸附与次氯酸钠氧化协同处理腐植酸
    4.2 活性炭吸附和NaClO氧化去除富里酸
        4.2.1 富里酸标准曲线绘制
        4.2.2 不同种类的活性炭对吸附富里酸的影响
        4.2.3 不同活性炭投加量对富里酸吸附的影响
        4.2.4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富里酸去除的影响
        4.2.5 活性炭吸附与次氯酸钠氧化协同去除富里酸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制备次氯酸钠消毒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农村饮用水消毒现状
    2.2 DSA阳极研究现状
    2.3 次氯酸钠发生器研究现状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试剂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准备
        3.3.1 示踪剂实验
        3.3.2 电极制备
    3.4 分析方法
        3.4.1 电镜扫描
        3.4.2 X射线能谱分析
        3.4.3 循环伏安
        3.4.4 强化电解寿命
        3.4.5 有效氯浓度测定
4 析氯阳极筛选
    4.1 不同阳极析氯活性考察
    4.2 不同阳极稳定性考察
        4.2.1 不同阳极强化电解寿命
        4.2.2 不同停开频率强化电解寿命
    4.3 不同阳极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4.3.1 表面形貌观察
        4.3.2 涂层元素分析
        4.3.3 循环伏安测试
    4.4 最优阳极选定
    4.5 本章小结
5 电化学反应器水力特性
    5.1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5.2 离散程度
    5.3 累积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5.4 本章小结
6 电化学反应器操作条件优化
    6.1 进水流量
    6.2 电流密度
    6.3 盐水浓度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作者简介

(6)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饮用水消毒工艺概述
        1.2.1 氯消毒方法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2 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3 臭氧消毒技术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2.4 紫外线消毒在给水工程上的应用
    1.3 次氯酸钠的消毒机理及其特性
        1.3.1 次氯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1.3.2 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
        1.3.3 次氯酸钠消毒的特性
        1.3.4 次氯酸钠消毒效果
        1.3.5 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
    1.4 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
        1.4.1 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1.4.2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第2章 原有氯消毒工艺系统
    2.1 水厂概况
    2.2 处理工艺
    2.3 水厂工艺组成
        2.3.1 取水泵房
        2.3.2 加矾
        2.3.3 反应沉淀
        2.3.4 滤池
        2.3.5 加氯系统
        2.3.6 清水库
        2.3.7 送水泵房
    2.4 液氯消毒系统设备组成
        2.4.1 真空加氯
        2.4.2 氯气投加系统
        2.4.3 液氯吸收装置及氯瓶自动关闭系统
        2.4.4 自动化控制检测系统
第3章 消毒系统整体技术改造方案
    3.1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工艺流程
    3.2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计方案比选
        3.2.1 消毒间布置方案
        3.2.2 次氯酸钠储存方式比选
    3.3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计要点
        3.3.1 消毒间整体设计
        3.3.2 管路投加系统设计
    3.4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设备组成
        3.4.1 储液系统
        3.4.2 提升系统
        3.4.3 投加系统
        3.4.4 管道系统
        3.4.5 仪表系统
        3.4.6 自控系统
    3.5 改造施工、调试情况
        3.5.1 管道铺设情况
        3.5.2 次氯酸钠流量计的安装
        3.5.3 计量泵的调试
        3.5.4 投加调试过程
        3.5.5 调试异常的水质保障
    3.6 小结
第4章 消毒系统改造前后运行情况分析
    4.1 消毒系统运行情况
    4.2 进出水水质
    4.3 余氯控制
    4.4 消毒副产物
    4.5 环境风险分析
        4.5.1 液氯消毒系统环境风险分析
        4.5.2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环境风险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技术改造及应用成效分析
    5.1 工程投资
    5.2 药剂消耗成本分析
    5.3 运行费费用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二氧化氯无机消毒副产物生成规律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二氧化氯的理化特性及应用
        1.2.1 二氧化氯的理化特性
        1.2.2 二氧化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二氧化氯无机消毒副产物生成途径
        1.3.1 ClO_2制备研究现状
        1.3.2 ClO_2自衰减反应研究现状
        1.3.3 ClO_2 消毒无机DBPs生成规律研究现状
    1.4 ClO_2 无机DBPs控制研究现状
        1.4.1 科学选择ClO_2发生器
        1.4.2 无机DBPs的去除
        1.4.3 水处理工艺改善水质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方法
        2.1.1 ClO_2制备装置与工艺
        2.1.2 ClO_2自衰减实验
        2.1.3 ClO_2与还原性物质反应实验
        2.1.4 NOM特性影响实验
        2.1.5 模拟常规处理工艺实验
    2.2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3 水质指标测定及分析方法
        2.3.1 ClO_2含量的测定
        2.3.2 ClO_2–和ClO3–的测定
        2.3.3 NOM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3.4 其他相关指标的测定
    2.4 实验仪器和材料
        2.4.1 实验仪器
        2.4.2 实验材料
第三章 ClO_2 制备对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3.1 R11法单因素实验
        3.1.1 反应时间对ClO_2 制备效率及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对ClO_2 制备效率及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3.1.3 硫酸浓度对ClO_2 制备效率及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3.1.4 氯酸钠浓度对ClO_2 制备效率及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3.1.5 过氧化氢和氯酸钠配比对ClO_2 制备效率及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3.2 R11法多因素正交实验
    3.3 其他制备工艺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O_2 自衰减对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4.1 ClO_2自衰减反应动力学
        4.1.1 自衰减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4.1.2 中性条件下ClO_2自衰减反应动力学
    4.2 ClO_2 自衰减对无机DBPs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中还原性物质对ClO_2 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5.1 水中主要无机还原物质的影响
        5.1.1 无机还原性物质浓度对ClO_2–生成的影响
        5.1.2 反应温度对ClO_2–生成的影响
        5.1.3 pH对ClO_2–生成的影响
    5.2 NOM对 ClO_2–生成的影响
        5.2.1 NOM浓度对ClO_2–生成的影响
        5.2.2 反应温度对ClO_2–生成的影响
        5.2.3 pH对ClO_2–生成的影响
        5.2.4 NOM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常规水处理工艺对ClO_2 无机DBPS生成的影响
    6.1 三种实际水样ClO_2消毒比较
    6.2 常规工艺长江水源水ClO_2消毒研究
        6.2.1 ClO_2投加量的确定
        6.2.2 混凝的影响
        6.2.3 预氧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8)预氧化强化低温低浊水混凝工艺效能及对三氯乙醛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低温低浊水概述
        1.2.1 低温低浊水特点与问题
        1.2.2 低温低浊水处理方法
    1.3 饮用水处理中预氧化工艺的研究现状
        1.3.1 预氧化的反应机制
        1.3.2 常用预氧化剂
        1.3.3 预氧化工艺研究进展
    1.4 饮用水处理中三氯乙醛的研究现状
        1.4.1 三氯乙醛的生物毒性
        1.4.2 饮用水处理中三氯乙醛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1.4.3 饮用水处理中三氯乙醛的存在情况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模拟常规净水工艺的方法
        2.2.1 预氧化工艺模拟
        2.2.2 混凝沉淀工艺模拟
        2.2.3 过滤工艺模拟
        2.2.4 消毒工艺模拟
    2.3 实验设计与分析
        2.3.1 实验设计
        2.3.2 响应优化
    2.4 实验的表征与检测方法
        2.4.1 水质常规指标的表征分析
        2.4.2 消毒副产物分析检测方法
第3章 预氧化强化混凝的效能及其对CH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现状分析及实验用水水质分析
        3.2.1 甲水库现状分析
        3.2.2 甲净水厂现状分析
        3.2.3 实验用水水质分析
    3.3 常规净水工艺的研究
        3.3.1 常规净水工艺的投氯量研究
        3.3.2 常规净水工艺的混凝剂投量研究
    3.4 预氧化工艺强化混凝的效能研究
        3.4.1 高锰酸钾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4.2 高铁酸钾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4.3 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4.4 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预氧化强化混凝效能及其对CH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DOE设计分析
        4.2.1 方案拟定
        4.2.2 复合预氧化工艺的响应指标的简化
    4.3 复合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研究
        4.3.1 高锰酸钾联合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
        4.3.2 高锰酸钾联合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
        4.3.3 高铁酸钾联合次氯酸钠预氧化工艺
        4.3.4 高铁酸钾联合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
        4.3.5 次氯酸钠联合二氧化氯预氧化工艺
        4.3.6 复合预氧化工艺比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复合预氧化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全析因实验设计与分析
    5.3 基于响应曲面设计的模型构建
    5.4 响应优化与验证
        5.4.1 基于熵权法和满意度函数优化响应
        5.4.2 模型验证
    5.5 复合预氧化工艺的混凝剂投量研究
    5.6 技术经济分析
        5.6.1 针对不同时期水质的技术分析
        5.6.2 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苯胺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饮用水消毒方法
        1.2.1 物理消毒法
        1.2.2 化学消毒法
        1.2.3 联合消毒法
    1.3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
        1.3.1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1.3.2 饮用水水质指标
        1.3.3 消毒副产物的危害
        1.3.4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和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溶液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单独UV降解NDPhA的试验
        2.3.2 单独H_2O_2降解NDPhA的试验
        2.3.3 UV-H_2O_2联合降解NDPhA的试验
        2.3.4 粉末活性炭吸附NDPhA试验方法
        2.3.5 高铁酸钾去除NDPhA试验方法
    2.4 NDPhA的分析方法
        2.4.1 分析方法
        2.4.2 分析条件
        2.4.3 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第三章 UV/H_2O_2技术去除亚硝基二苯胺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装置
    3.2 单独UV、H_2O_2去除NDPhA的效果分析
    3.3 UV-H_2O_2联用去除NDPhA的效果分析
        3.3.1 H_2O_2投加量对去除NDPhA的影响
        3.3.2 NDPhA初始浓度对去除NDPhA的影响
        3.3.3 初始pH对去除NDPhA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末活性炭吸附亚硝基二苯胺的试验研究
    4.1 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 PAC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NDPhA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5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6 PAC吸附等温线
    4.7 动力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酸钾去除亚硝基二苯胺的试验研究
    5.1 反应时间对去除NDPhA的影响
    5.2 高铁酸钾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余氯衰减单参数变反应速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饮用水消毒技术
        1.2.2 供水管网水质模型
        1.2.3 氯衰减模型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分析方法
        2.2.1 实验用水
        2.2.2 实验试剂
        2.2.3 氯的测定方法
    2.3 氯衰减实验设计
        2.3.1 不同温度下的氯衰减实验设计
        2.3.2 二次加氯实验设计
        2.3.3 水体混合实验设计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主体水实验数据分析
        2.4.2 供水管网余氯模拟分析
第3章 SPVRC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氯衰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氯衰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2 模型建立与氯衰减影响因素的联系
    3.3 SPVRC模型建立
        3.3.1 SPVRC模型的建立目标
        3.3.2 SPVRC模型的数学推导
        3.3.3 SPVRC模型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PVRC模型的求解及验证
    4.1 引言
    4.2 数据分析思路
    4.3 SPVRC模型参数的校核
    4.4 模型应用于不同温度下的准确性
    4.5 模型应用于二次加氯的准确性
    4.6 模型应用于水体混合的准确性
    4.7 SPVRC模型与一级模型准确性的比较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SPVRC模型在epanet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Fosspoly供水管网水力模拟
    5.3 Fosspoly供水管网水质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二氧化氯用于饮用水消毒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某区农村供水水质评估、供水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子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2016~2019年吉林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石艳槟. 吉林大学, 2021(01)
  • [3]2017-2019年某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D]. 李宛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4]京冀地区地表水体中有机物调研及其吸附和氧化处置研究[D]. 陈欢. 燕山大学, 2021(01)
  • [5]折流式电化学反应器制备次氯酸钠消毒剂研究[D]. 郭静如. 浙江大学, 2021(09)
  • [6]饮用水处理消毒系统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研究[D]. 陈可欣.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7]二氧化氯无机消毒副产物生成规律及其控制研究[D]. 杨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8]预氧化强化低温低浊水混凝工艺效能及对三氯乙醛控制研究[D]. 黄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苯胺的控制技术研究[D]. 周丽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10]余氯衰减单参数变反应速率模型研究[D]. 冯炜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饮用水消毒用二氧化氯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