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生态公益林土壤侵蚀防治能力研究

三明市生态公益林土壤侵蚀防治能力研究

一、三明市区生态公益林防土壤侵蚀能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索筠博[1](2020)在《基于资源评价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鹭鸣湾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论述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硬道理。大健康产业作为现代社会绿色、高效的产业形式,近年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而森林康养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促进生态治理发展以及国有林场的更新转型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对于森林康养基地营建的相关理论趋于分散,仅停留在简单的援引层面,缺少系统的梳理与整合。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中,对于资源评价缺少重视,尤其是缺少精细化的资源评估方法以及对资源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资源评价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指导性不强,以致于大部分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不能很好与当地的森林资源有效结合。本文旨在探索基于资源的森林康养基地营建方法,整合出一套完整的基于资源的森林康养基地营建体系。首先,从森林康养资源的综合性评价入手,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综合评价与模糊数学的理论,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建立有关森林康养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体系包含康养建设适宜性以及森林康养潜力两个评价方向,能够以林业小班为单元对区域森林康养资源进行两个方向的评价。其次,探究规划区域森林康养静态地理信息库的建立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区域的森林康养静态地理信息库。最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叠置分析等手法,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发掘,总结规划区域森林资源的特征。结合资源评价结果,深化场地认知,匹配场地特征,指导场地建设,以资源为导向进行鹭鸣湾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设计。并以鹭鸣湾森林康养基地的实践经验,对森林康养基地营建及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与总结。

董玮[2](2017)在《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森林的生物机能为核心的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越来越表现出基础性、主体性和先导性。由于林业的基础是森林,其公益性、产业性和弱质性密不可分,经营、管理和外部性都伴随着较高的综合风险,尤其需要公共政策的协同发力和持续保障。当前,在“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新战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实施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发展以林业为支撑的林业生态经济正在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完善林业公共政策体系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渐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在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林业公共政策,通过政策的实行完成对相关群体利益的调节,利用利益激励机制实现对森林生态建设的推动和林业经济增长的促进,进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林业公共政策作为经济激励方式,在体现生态保护经济性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性,其实行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本文以公共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为分析基础,从林业的两大特殊属性——公共品与外部性出发,从理论上阐释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并从实践上进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与公共政策的效应测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网站资料以及实际调研,本文对省级和农户层面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实施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评价并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林业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林业财政政策、林业产权政策和林业管制政策三大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3-2013年涵盖9个省份1497个样本农户的跟踪调研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我国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测算了各政策的贡献度。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双重分析结果提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的优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视经济系统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释义模型,认为经济的扩大化再生产不是无限的,必须受到能量传递不可逆转条件的制约。林业经济增长也并非无限,而必须有适度的规模,适度规模的约束条件即林业生态的承载力。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发展林业经济,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以及废弃物的吸收平衡,即达到稳态均衡。(2)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及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研究。通过宏观统计数据,认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总体状况以及区域生态发展差异状况,明确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描述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较大,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基于公共品与外部性理论,指出了林业公共政策施行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对我国林业公共政策的演进以及当前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梳理,结合对政策执行及需求等现实情况的调研,反映了林业公共政策的总体情况,并指出存在财政支出结构刚性、产权改革目标偏离、管制寻租及委托代理风险等问题。(3)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利用历年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林业发展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从宏观、微观两方面以及规模、结构、分配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我国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整体来看,南方林区及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好,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899和1.821,南方林区对区域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更高,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对林业资源消耗。而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差,其指数分别为0.908和0.871,尽管东北林区及西南林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是对林业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存在效率损失。(4)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区段和类型划分。按照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大小,将我国不同区域林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优质区、良好区、成长区和落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优质区主要包括贵州、广东等5个省份,均分布在南方林区,单位林业生态产生的经济效益在2倍以上,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林业生态良好区主要包括江西、辽宁等9个省份,单位林业生态所生产的经济效益处于1和2之间,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好。成长区包括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基本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尽管这两大国有林区林业资源特别丰富,但是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并未发挥森林资源的比较优势。林业生态经济落后区包括山东、江苏和甘肃3个省份,该区域省份在考察期间生态水平均呈现了下降趋势,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林业生态资源和环境。(5)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与差异分析。根据对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分析案例省份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并继而比较省份之间政策因素的差异,识别出重点政策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不同地区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政治基础的差异,其公共政策的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财政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护支出、林区补偿标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方面;产权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林权证的规范化管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以及林权纠纷调处问题等方面;相较于林业财政政策和产权政策,各省份间的管制政策差异性较小,只是对于不同林区伐后森林郁闭度、林分蓄积量、采伐强度等的数值规定略有不同。(6)林业公共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测度。在定性分析找出政策因素的基础上,做更深一步的公共政策效应及贡献度定量分析,以遴选出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政策类别,为政策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效应。其中,对林业生态经济效应影响系数最高的三项分别是:产权政策中的林地流转政策、管制政策中的林木采伐指标是否易获得以及财政政策中的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主要针对生态林有较为显着的效果;而对于商品林,抚育补贴、集体林权改革、林木资源管制政策效果较为明显。(7)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对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林业生态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35.53%,管制政策8.63%,财政政策8.21%。对于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5.14%,财政政策0.83%,管制政策0.16%。不同省区由于所处区位、资源、环境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各项林业公共政策在各地区的贡献度表现不同。综合来看,产权政策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管制政策在湖南、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财政政策在湖南、辽宁、福建三省贡献度较高。(8)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当地资源、经济、社会、体制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政策搭配存在效力的差异。从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要素利用角度,提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提高林地产出率、森林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林业资本产出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制度效率等。结合对生态经济和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演绎推理,明确公共政策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进而针对不同林区所处的不同区位、不同权属、不同林种等特征,设计差别化的林业公共政策组合方案,并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层次公共政策组合体系。

崔方茹[3](2017)在《二期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和任务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五位一体”的战略决策已经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但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有增无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调动社会各方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国启动为期10年的天保二期工程。随着天保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生态补偿政策、森林管护补偿政策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接轨。从2011年起,我国天保工程区的集体公益林也开始全面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项目,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从受益对象看,广大农户是集体林经营的主体,生态补偿受益对象宽泛;从实施过程看,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村集体、护林员、农户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从林权权利实现看,虽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后使得农户拥有集体公益林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公益林限伐或禁伐政策使得农户无法实现其产权收益。因此,建立健全天保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林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是:(1)在系统梳理有关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阐述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2)构建二期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机制,奠定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理论基础。(3)计算靖边县1998-2015年天保工程集体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计算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靖边县集体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为526.6846亿元,年均值为29.26亿元· a-,且随着集体公益林建设地逐步推进,集体公益林所发挥的生态效益逐年增加。(4)利用机会成本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动态调整系数法分别计算靖边县、玉龙县和修文县集体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标准,不同的测算方法使得补偿标准计算结果不尽相同,且补偿标准的选择具有阶段性。(5)分析靖边县、玉龙县和修文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运行状况,与已构建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生态补偿要素机制不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不够、市场化补偿机制和法律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明晰、生态建设效益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工程区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薄弱的问题。(6)给出了完善生态补偿要素构成机制,并要求加深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健全市场化补偿机制,明晰产权,完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贯彻落实生态建设效益评价制度,以及加强政策宣传等的政策建议。

杨素萍[4](2016)在《耦合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经营的好坏,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因此,经营好生态公益林对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三明市陈大国有林场米槠为优势树种的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林分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运用林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和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通过分析研究区林分树种组成、直径分布、树高分布、蓄积结构和空间结构规律,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提出林分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耦合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从择伐和补植2个角度构建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以期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和优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生态公益林林分共9种树种组成,米槠为优势树种。林分直径分布整体上表现为:随直径的增大,株数逐渐减少,2cm径阶林木株数呈明显的倒J型分布,负指数拟合q值为1.38,林木径阶分布合理,符合异龄林典型的倒J型结构。林分树高整体是随胸径的增大而增高,二者曲线斜率在胸径≤30cm时较大,树高增长较快,当胸径>30cm之后,树高增速减缓。林分蓄积大致处在175.42~312.61 m3/hm2之间,小、中、大和特大径组林木蓄积比为1:3:4:2,其中蓄积的主体为26cm径阶以上的大径木,比例占到52%~72%。(2)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和开阔比数,分析了研究区生态公益林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大小分化程度和竞争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6,空间分布格局属聚集分布;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8,接近中度混交,不同树种之间的混交度差异较大,优势树种米槠较其他树种,混交度相对较低,其株数比例占优势,故对林分平均混交度影响大;林木平均胸径大小比数为0.52,不同标准地各个等级上的分布比例呈现两极化,不同树种大小分化程度差异显着;林分平均竞争指数为4.38,主要树种竞争指数排序为木荷>杉木>苦槠>米槠>马尾松,米槠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林分平均开阔比为0.31,66%的林木生长空间不足。(3)为评价研究区林分空间结构,利用乘除法思想,通过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和开阔比5个空间结构参数,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的综合指数(Z)。研究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处于0.343~0.413之间,平均值仅为0.379。(4)通过灰色关联法确定了研究区林分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开阔比和林分空间综合指数的关联度分别为0.841、0.852、0.791、0.782和0.842,根据关联度排序为角尺度>开阔比>混交度>大小比>竞争指数,提出了基于关联度的空间结构调整次序。(5)研究运用可持续森林经营理论,通过对研究区林分结构特征分析,提出了研究区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的经营目标,围绕经营目标从择伐和补植两个角度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①方式以生态疏伐为主②择伐强度控制在10%~15%③借鉴结构化森林经营的思想,根据林木空间结构参数确定择伐木:当林木为聚集分布时,从角尺度>0.5的林木所在的空间结构单元中筛选;当林木为均匀分布时,从角尺度<0.5的林木所在的空间结构单元中筛选,优先选择挤在参照树同侧开阔比≤0.5、混交度≤0.5、大小比数为>0.5的林木,与保留木株距<0.5m的林木作为择伐对象。针对林分密度、郁闭度较低的林分,研究提出生态公益林均匀或局部补植技术,补植树种可以从季相的角度确定,补植营造方式以混交为主。补植位置:基于Voronoi图确定林木生长空间,采用K-均值聚类法确定补植适宜性等级,利用空间插值技术确定补植适宜区域图,补植林木间距>3m,尽量使补植木与最近四株林木保持相近的夹角,以72°左右为宜。(6)通过择伐案例和补植案例模拟,林分经营调整后林木为随机分布,角尺度处于0.50~0.52,混交度和开阔比增加10%以上,说明研究提出的优化调整技术可以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区域生态公益林的功能效益。

赵静[5](2014)在《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林业及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随着人们对森林多功能,特别是生态服务功能认识的逐步加深,面临森林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实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及管理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目标。目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人们对各类自然资源认识的逐步深入,在森林资源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如中药材、山野菜、油茶、竹类、食用菌类和野生动物蛋白等。非木质林产品在维持农户生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出口贸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开发利用不但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多种渠道的经济来源、就业机会以及食物和药材保障,同时,随着近几年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产值的增加,其在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业产值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非木质开发开发利用对区域林业经济及林区农民收入的影响,以期构建非木质林产品产值增加及林农增收的利益驱动机制,并对当前江西省的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潜力展开综合评价,最后对目前的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政策制度体系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江西省可利用的非木材林产品几乎涵盖所有的产品类型,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存在着诸如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市场不健全等问题;第二,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砍伐等初级利用明显下降,逐渐向非木质林产品的采集、种植、养殖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森林资源高级利用方式转变,在带动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影响了当地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降低,逐渐调整了林业三大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通过改变原来相对单一的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林业产值的增长及经济的发展。从整体来看,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增加了林业产值,优化了林业产业结构,将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第三,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农民收入有显着影响,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区域间及区域内农民收入差距;第四,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采取ST战略,辅助SO战略。本次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政府对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的重视,而且将对发展林区经济、稳定农民收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起到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龙波[6](2013)在《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与恢复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依旧是研究的一个热点,更是一个难点。从文献资料研究来看,环境资源经济学研究、林业经济研究等对森林资源价值的评价和核算都进行了探讨,在理论基础方面、框架体系设计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一致,但具体计量的内容、计量方法及侧重计量点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中,还没有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客观评价林地占用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计量体系。尽管无法准确的计量每种森林生态资源的价值,但是能使人们认识到除了物质产品以外生态产品的价值及重要性,对创新认识森林资源价值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学、资产评估学与林业等相关学科知识,以正确审视森林生态系统价值为研究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损失进行计量,对森林生态恢复效益进行评价,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构建的生产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指标体系包含经济价值损失、生态价值损失、社会价值损失及其他价值损失四个部分。其中,经济资源价值损失包含立木价值损失、立竹价值损失、经济林价值损失、林副产品价值损失、野生动物价值损失、野生植物价值损失、古树名木价值损失;生态价值损失包括涵养水源价值损失、保持水土价值损失、固碳释氧价值损失、净化空气价值损失、生物多样性价值损失及生态旅游价值损失;社会价值的损失包括创造就业机会价值损失、改善投资环境价值损失、减灾防灾价值损失、生态文化价值损失及国防安全方面价值损失;其他价值损失则是在进行林地占用时的安置费用及后期森林生态恢复的费用等为占用森林生态系统额外发生的费用。(2)本文主要是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森林生态恢复的一般流程进行了设计,设计了一般森林生态恢复效益评价的主要方面,为了便于构造森林净损失额评价模型,构建了和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指标体系类似的森林生态恢复效益评价指标提下,为后期评价提供基础。(3)根据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指标体系、恢复效益指标体系及生态恢复成本,构建开发建设项目价值损失净损失指标评价模型。(4)以福建三明永武高速公路的修建为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损失总额为40465.18万元。其中经济资源价值损失为566.19万元;生态资源价值损失为36502.21万元;社会资源价值损失为2272.97万元;其他资源损失价值为1484.78万元。由多到少顺序排序为生态资源价值损失、社会资源价值损失、其他资源价值损失及经济资源价值损。经过造林活动,是该地生态资源得到了一定恢复,经计算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恢复效益总额为15059.41万元。其中经济效益值为141.53万元;生态效益值为14098.16万元;社会效益值为719.49万元:其他效益值为100.23万元。由多到少顺序排序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效益。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净损失额为25505.74万元。其中经济资源的净损失额为424.66万元;生态资源净损失额为22404.05万元;社会资源净损失额为1192.49万元;其他资源净损失额为1384.54万元。按照净损失额的多少进行排序为生态价值、其他价值、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

王忠诚[7](2013)在《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级公益林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的分布格局与森林类型等基本特征,选取江河源头、江河两岸、大型水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种生态区位的国家级公益林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林学、土壤学、生态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森林生态野外观测、试验分析、统计分析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其水源涵养、固土保肥、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及林木营养物质积累等主要生态效益进行了连续4年(2007~2010年)的定位监测,并运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4年对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表明:①公益林土壤水源涵养效益:江河源头型为411.13~489.07t·hm-2,江河两岸型为423.68~460.51t·hm-2,大型水库型为311.06~436.38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273.70~354.53t.hm2。②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土壤肥力指标含量表现为有机质>全K>全N>全P,且有机质含量占到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25.08-34.32g·kg~1,0~15cm范围含量为41.40~55.10g·kg-1,15~30cm范围含量为21.94~39.43g·kg-1,30-45cm范围含量为9.16~11.90g·kg-1;全K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平均含量3.08~4.34g·kg-1;全N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1.28~2.39g·kg-1,全P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含量0.26~0.46g·kg-1。③固碳释氧效益:阔叶混交林固碳效益为1.87~7.45t·hm-2,其中马尾松林固碳效益为3.09t·hm-2,杉木林固碳效益为0.99-3.16t·hm-2;植被释氧效益为2.62~20.11t·hm-2,其中阔叶混交林释氧效益为5.04~20.11t·hm-2,马尾松林释氧效益为2.62~4.98t·hm-2,杉木林释氧效益为2.68~8.52t·hm2。公益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效益由于植被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固碳效益明显大于非公益林植被固碳效益。④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公益林乔木树种各器官中,树叶营养元素(N、P、K、Ca、Mg)含量最高,叶中5种元素平均含量为0.598%~0.923%,树干营养元素含量最低,树干中5种元素平均含量为0.079%~0.151%。营养元素总积累量为48.92~174.31kg·hm-2,阔叶混交林营养物质年平均积累量为75.08~174.31kg·hm-2马尾松林为48.92kg·hm-2,杉木林为55.77~89.36kg·hm-2。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对公益林乔木及灌草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由于样地森林类型差异较大,乔木多样性水平差异也较大。(2)四种生态区位类型国家级公益林2010年的生态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计量结果表明:①林木营养物质积累量:大型水库型公益林为115.04kg·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为81.54kg·hm-2、江河源头型公益林为75.08kg·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为64.14kg·hn-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1079.46元·hm-2、717.52元·hm-2、1262.40元·hm-2、561.56元·hm-2。②水源涵养效益物质量:江河源头型为539.79t·hm-2、江河两岸型为515.45t·hm-2、大型水库型为411.28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379.55t·hm-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4156.38元·hm-2、3968.97元·hm-2、3166.86元·hm-2、2922.54元·hm-2。③固土效益物质量:江河源头型为44.96t·hm-2、大型水库型为43.35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42.23t·hm-2、江河两岸型为42.10t·hm-2。保肥效益物质量表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40.05g·kg-1、江河源头型为38.73g·kg-1、大型水库型为37.06g·kg-1、江河两岸型为33.97g·kg-1。固土保肥效益总价值为:大型水库型公益林为3063.46元·hm-2、江河源头型为2964.42元·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2902.80元·hm-2、江河两岸型为2859.40元·hm-2。④固碳释氧量:大型水库型为56.59t·hm-2、江河源头型为50.22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为43.78t·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为42.18t·hm-2。其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18918.05元·hm-2、13807.08元·hm-2、14555.95元·hm-2、12283.88元·hm-2。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价值表现为:江河源头型公益林10000元·hm-2、大型水库型公益林8000元·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7000元·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5500元·hm-2。(3)国家级公益林2007~2010年生态效益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①水源涵养效益总体呈增大趋势,2007年水源涵养量为320.73~434.81t·hm-2,2010年为362.20~513.91t·hm-2,江河源头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受冰雪灾害影响,其水源涵养效益2008年出现波动现象。②固土保肥效益均表现出随年度增大趋势,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2007年为36.57g·kg-1,2010年为38.12g·kg-1;江河两岸型公益林2007年为32.43g·kg-1,2010年为34.28g·kg-1;大型水库型2007年为34.56g·kg-1,2010年为36.77g·kg-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2007年为37.86g·kg-1,2010年为39.65g·kg-1。③林木生物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各年林木生长快慢不同,生物量增加幅度存在一定差异,使固碳释氧效益动态变化规律不明显,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10.79t·hm-2,增加到10.92t·hm-2,再减小到10.29t·hm-2;江河两岸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7.36t·hm-2,先减小到5.25t.hm-2,随后又增加到7.63t·hm-2;大型水库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11.31t·hm-2增大到16.54t·hm-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随年度从6.35t·hm-2,一直增加到11.26t·hm-2。④不同生态区位类型公益林Shannon-Wiener指数从2007年到2010年呈上升趋势,表明公益林建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在逐步增强。(4)国家级公益林与非公益林生态效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0.55%,略小于全省公益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值(31.22g·kg-1),而大于非公益林(27.86g·kg-1),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全省公益林与非公益林的平均值。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年平均固碳释氧量为9.92t·hm-2,是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释氧量6.69t·hm-2的1.48倍;林木营养元素N、P、K的年平均积累量分别为25.87kg·hm-2、3.24kg·hm-2、21.17kg·km-2,分别是全省森林林木营养元素N、P、K积累量(分别为14.68kg·hm-2、2.95kg·hm-2、9.13kg·hm-2)的1.76、0.90和2.32倍。湖南省四大生态区位国家级公益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效益为1873.10t~hm-2,是全省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效益的0.54~0.59倍。(5)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位公益林综合生态效益贡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江河源头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大型水库型。单项生态效益评价中:水源涵养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江河源头型>江河两岸型>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固土保肥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大型水库型>江河源头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固碳释氧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源头型>江河两岸型;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江河源头型>大型水库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型>江河两岸型;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在四种生态区位类型的排序依次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江河源头型>大型水库型>江河两岸型。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补偿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以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公益林提质改造、充分发挥公益林多功能效益等决策的理论依据。

胡长清[8](2012)在《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湖南省生态公益林为对象,在剖析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分析与评介模型库构建,湖南省生态公益林需求分析,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及其机制探讨和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旨在不仅丰富我国生态公益研究理论与方法,而且为湖南省社会公众提高生态公益林重要性认识、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生态公益持续发展决策和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探明了目前湖南省生态公益林以国家级新建未成林状态的保护林为主体,集中分布在海拔600m以内,按面积计算的总量为586.99万hm2,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27.71%,占湖南省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5.39%;由于其单位面积蓄积和生长状态均弱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表现出林分质量还较差;但其群落稳定性好,有利于生态功能的提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在对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动态分析的基础上,从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净化大气、植物储能、物种保育和生态旅游6个方面,估算出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031.54亿元;同时,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和模型字典,初步构建了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模型库。3、在从属性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出生态公益林作为准公共物品,随着社会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公益林规模数量的需求就会增加的基础上,根据湖南省生态公益林需求区位界定、供需均衡策略和C02排放与森林碳汇兑冲分析,结合本研究现状剖析结果,提出湖南省“十二五”期间需要新增生态公益林29.71万hm2,并就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布局进行了调整。4、在对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补偿法律制度不完善、区划方式简单、资金渠道单一、补偿标准过低和补偿方式方法欠合理等突出问题,集成构建了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体系,并从动力、投入、保障三个方面对补偿机制进行了分析。5、鉴于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研究相关结果,在明确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从经营规范、管理政策和技术对策三个方面提出了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对策。

袁珍霞[9](2010)在《基于3S技术的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安全的问题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生态安全的研究目前己经是资源与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重要任务。作为保障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森林生态安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而开展森林生态安全的评价研究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根据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构建了适合县域的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三明市2008年ALOS影像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三明各县市的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旨在为三明市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从林分结构、功能效益、自然条件、环境压力和社会投入五个方面,选取混交林比重、多样性指数、森林覆盖率等24个指标,构建了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调查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层次各指标的权重,权重大小排序为林分结构(0.5050)>功能效益(0.2648)>自然条件(0.1306)>环境压力(0.0661)>社会投入(0.0334)。(2)基于地物的光谱特征、设置适当的光谱阈值,采用监督分类法、分层分类法结合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等,实现了三明市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信息、森林类型专题信息的提取,其分类精度分别为88.54%和83.63%。(3)本研究以林地土壤有机质、N、P、K含量、植被盖度、和土壤侵蚀强度等6个因子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采用林地实际蒸散量和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结合林地土壤质量修正系数来估算区域的林地森林生产力,建立了三明各县市的林地森林生产力以及森林固定CO2能力数据库。(4)本研究结合三明市实际情况,依据USLE土壤侵蚀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了模型中的各因子专题图,实现了三明市2008年土壤侵蚀定量估测,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获取提供了基础数据。(5)根据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三明各县市的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三明市区>将乐县>明溪县>沙县>清流县>泰宁县>永安市>尤溪县>宁化县>建宁县>大田县。森林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县市是三明市区、将乐、明溪、沙县、清流;处于一般状态的县市是泰宁、永安、尤溪、宁化;处于较差状态的是建宁县;处于差状态的是大田县。(6)参考前人依据国家监测总站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的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中计算出的闽江流域各县市植被盖度指数指标值,与本研究计算得出的三明各县市森林生态安全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生态安全指数与植被盖度指数有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R=0.9112,从而验证了本研究根据所构建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出的生态安全指数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林清山[10](2010)在《柑橘林碳汇潜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心的问题。为减缓气候变化,控制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也已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既能帮助发达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又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波恩政治协定》同意将造林再造林林业碳汇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的合格CDM项目类型。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同时,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并开展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本论文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永春县天马柑橘场的野外实地调查,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果树和土壤有机碳,建立生物量模型的方法,对福建省柑橘林的碳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补偿及对生态省的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经研究,得到以下成果和结论:(1)建立了柑橘林生物量和树高两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22.796t·hm-2,其中土壤和果树的碳密度分别为200.214 t·hm-2、22.582 t·hm-2。(2)1978-2008年,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出快速增长—高位徘徊—稳定发展的趋势,在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1990-2008年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三明市、南平市、漳州市,全省各设区市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出不同的消长规律。(3)采用造林成本法、成本效益法和预期效益法三种方法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汇进行经济评价,不同年份碳汇价值与碳储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008年的碳汇价值介于1057200.89万元~2105522.31万元之间。(4)应用科斯定理等与CDM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福建省开展CDM-AR(柑橘林)项目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林木生长率、生物多样性、造林成本、人均年收入4类指标及实证分析为基础,计算出福建省实施CDM-AR(柑橘林)项目综合评价分值为52分,达到Ⅲ级,表明福建省柑橘林实施CDM-AR项目具有一定潜力。1992-2008年,福建省新植柑橘林生态系统累计潜在碳汇价值在580775万元~1156671万元之间,平均为868723万元。提出了开展CDM-AR(柑橘林)项目的对策。(5)借鉴Costanza有关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模式,估算出2008年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14种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为24417.11×104$,其中生态效益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社会效益价值分别占50.18%、44.98%和4.85%。生态价值约是经济价值的1.12倍,社会价值的10.35倍。生态服务价值在不同时间里,呈现出快速上升-高位小幅回落-趋于稳定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上表现出闽西北高于闽东南的特点。(6)应用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生态资本理论、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提出了福建省柑橘林生态补偿的对策思路。设计了CDM碳汇、流域补偿机制和区域补偿机制4种补偿方式。根据省情,提出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生态效益部分进行补偿,首次(以2008年为基数)补偿标准为481.15元·hm-2·a-1,此后逐年递增10%,26年就可达到充分补偿。首次补偿总额为8373.87万元,仅占当年全省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0.008%和0.10%,表明福建省对此补偿是有能力支付的。(7)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22项指标评价了福建生态省建设进程,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省建设进展良好,22项指标的优良率达到68.18%。分析了柑橘林碳汇在经济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生态省建设的促进作用。

二、三明市区生态公益林防土壤侵蚀能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明市区生态公益林防土壤侵蚀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资源评价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鹭鸣湾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需求转变
        1.1.2 林场转型
        1.1.3 绿色产业
        1.1.4 政策导向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森林资源
        1.3.2 森林康养
        1.3.3 森林康养资源
        1.3.4 森林康养基地
    1.4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4.1 国内
        1.4.2 国外
    1.5 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
    2.1 资源评价分析理论
    2.2 康养理论
        2.2.1 自然医学
        2.2.2 现代森林康养
    2.3 案例分析
        2.3.1 德国巴登巴登小镇
        2.3.2 日本FUFU山林农园
        2.3.3 韩国山阴疗养林
        2.3.4 中国四川峨眉山七里坪康养度假区
3、森林康养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3.1 森林康养资源的标准与功能
    3.2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3.2.1 科学性
        3.2.2 全面性
        3.2.3 实用性
        3.2.4 直接性
        3.2.5 接口性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构建流程
        3.3.2 森林康养资源建设适宜性评价
        3.3.3 森林康养资源潜力评价
        3.3.4 指标选取依据
4、森林康养资源评价
    4.1 场地资源评估数据库建立与评价
        4.1.1 空间数据库
        4.1.2 属性数据库
        4.1.3 权重数据库
        4.1.4 评价数据库
    4.2 场地资源数据叠加分析
    4.3 森林康养资源评价的意义
        4.3.1 深化认知
        4.3.2 特征匹配
        4.3.3 指导建设
5、三明市鹭鸣湾森林康养地规划设计
    5.1 场地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上位条件
    5.2 鹭鸣湾森林康养资源条件与评价
        5.2.1 研究红线的划定
        5.2.2 鹭鸣湾地区森林康养资源调查
        5.2.3 森林康养资源建设适宜性评价
        5.2.4 森林资源康养潜力评价
        5.2.5 森林康养资源总体评价
    5.3 规划范围与层次
        5.3.1 规划范围
        5.3.2 规划层次
    5.4 规划目标
    5.5 规划策略
        5.5.1 充分利用现状资源
        5.5.2 全景式康养布局
        5.5.3 全龄化体验引导
    5.6 规划结构与区域规划
        5.6.1 两核
        5.6.2 两带
        5.6.3 多点
        5.6.4 多线
    5.7 康居文养核:乾滩梅花谷详细规划
        5.7.1 场地现状
        5.7.2 规划原则及目标
        5.7.3 功能结构
        5.7.4 康养设施布局
        5.7.5 交通体系规划
        5.7.6 经济技术指标
    5.8 乐活休闲核:朱布鹭鸣湾详细规划
        5.8.1 场地现状
        5.8.2 规划原则及目标
        5.8.3 功能结构
        5.8.4 康养设施布局
        5.8.5 交通体系规划
        5.8.6 经济技术指标
6、结论与反思
    6.1 资源导向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流程
    6.2 现有森林资源的评估与利用
    6.3 保护与开发并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1 指标权重评价过程
附录2 规划设计方案

(2)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林业生态经济
        二、林业公共政策
        三、政策贡献度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林业属性特征与政府干预
        一、林业的公共品特性
        二、林业外部性的相关研究
        三、政府干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林业生态经济与公共政策相关研究
        一、林业生态经济演进、内涵和模式
        二、林业财政政策相关研究
        三、林业产权政策相关研究
        四、林业管制政策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第三章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与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第一节 中国林业发展总体状况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描述
        一、林地资源数量变动及趋势
        二、林地资源质量变化
        三、林木资源变动及趋势
        四、林木资源质量变化
    第三节 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及演进
        一、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二、中国林业公共政策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三、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国际视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
    第一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林业生态经济规模情况
        二、林业生态经济结构情况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微观农户的考察
        四、基于林业经济分配情况进一步考察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测度:改进熵值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方法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标评价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效应
    第一节 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与区域差异
        一、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
        二、林业公共政策区域差异
    第二节 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
        一、基本研究框架构建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三、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公共政策贡献度的进一步分析
        一、贡献度理论模型构建
        二、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测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一、林业公共政策的优化目标
        二、促进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局限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典型案例调研情况
    调研情况一:林业生态经济
    调研情况二:政策需求情况
附录 B:部分国际林业公共政策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3)二期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天保工程
        2.1.2 公益林与集体公益林
        2.1.3 生态补偿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2.2.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生态学理论
        2.2.5 公平理论
    2.3 生态补偿原则
        2.3.1 公平性原则
        2.3.2 差异性原则
        2.3.3 主导性原则
        2.3.4 可行性原则
        2.3.5 可持续性原则
3 二期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3.1 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3.2 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的要素构成机制
        3.2.1 补偿主体
        3.2.2 补偿对象
        3.2.3 补偿范围
        3.2.4 补偿标准
        3.2.5 补偿途径
        3.2.6 补偿方式
    3.3 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参与机制
    3.4 市场化补偿机制
    3.5 产权机制
    3.6 法律机制
    3.7 生态建设效益评价机制
    3.8 森林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机制
4 靖边县天保工程集体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1 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
        4.1.1 评估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指标构建、计算公式及参数来源
        4.2.1 指标构建
        4.2.2 指标计算公式及参数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靖边县天保工程集体公益林资源状况
        4.3.2 集体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评估结果及分析
        4.3.3 集体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估结果及分析
5 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靖边县、玉龙县和修文县为例
    5.1 案例县基本概况
        5.1.1 陕西省靖边县基本概况
        5.1.2 云南省玉龙县基本概况
        5.1.3 贵州省修文县基本概况
    5.2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5.2.1 机会成本法
        5.2.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
        5.2.3 动态调整系数法
    5.3 陕西省靖边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
        5.3.1 陕西省靖边县机会成本法测算
        5.3.2 陕西省靖边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测算
        5.3.3 陕西省靖边县动态调整系数法测算
    5.4 云南省玉龙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
        5.4.1 云南省玉龙县机会成本法测算
        5.4.2 云南省玉龙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测算
        5.4.3 云南省玉龙县动态调整系数法测算
    5.5 贵州省修文县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
        5.5.1 贵州省修文县机会成本法测算
        5.5.2 贵州省修文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测算
        5.5.3 贵州省修文县动态调整系数法测算
    5.6 补偿标准的选择
6 案例县二期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
    6.1 案例县生态补偿要素构成机制
        6.1.1 补偿主体
        6.1.2 补偿对象
        6.1.3 补偿范围
        6.1.4 补偿标准
        6.1.5 补偿途径
        6.1.6 补偿方式
    6.2 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参与机制
    6.3 市场化补偿机制
    6.4 产权机制
    6.5 法律机制
    6.6 生态建设效益评价机制
    6.7 森林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机制
7 问题与建议
    7.1 问题
        7.1.1 生态补偿要素构成机制不完善
        7.1.2 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不够
        7.1.3 市场化补偿机制不健全
        7.1.4 产权不明晰
        7.1.5 法律机制不健全
        7.1.6 生态建设效益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
        7.1.7 工程区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薄弱
    7.2 建议
        7.2.1 完善生态补偿要素构成机制
        7.2.2 加深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
        7.2.3 健全市场化补偿机制
        7.2.4 明晰产权以确保市场化补偿途径顺利实施
        7.2.5 完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7.2.6 贯彻落实生态建设效益评价制度
        7.2.7 加强政策宣传以强化工程区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致谢

(4)耦合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2.2 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标准地调查
    2.3 林分特征分析方法
        2.3.1 林分树种组成
        2.3.2 林分直径分布
        2.3.3 林分树高曲线
        2.3.4 蓄积计算
    2.4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2.4.1 空间结构单元的确定
        2.4.2 角尺度
        2.4.3 混交度
        2.4.4 大小比
        2.4.5 开阔比
        2.4.6 竞争指数
3 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3.1 林分非空间特征分析
        3.1.1 树种组成分析
        3.1.2 直径结构分析
        3.1.3 林分树高规律分析
        3.1.4 蓄积结构分析
    3.2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2.1 林木空间分布分析
        3.2.2 林木隔离分析
        3.2.3 林木大小分化分析
        3.2.4 林木竞争分析
    3.3 林分空间结构综合分析
        3.3.1 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3.3.2 林分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3.4 空间结构关联度的确定
    3.5 小结
4 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技术
    4.1 优化调整目标
    4.2 优化经营内容
        4.2.1 树种组成调整
        4.2.2 直径分布调整
        4.2.3 蓄积结构调整
        4.2.4 密度调整
        4.2.5 空间结构调整
    4.3 择伐调整技术
        4.3.1 择伐方式
        4.3.2 择伐强度
        4.3.3 择伐木的确定
    4.4 补植调整技术
        4.4.1 补植方式
        4.4.2 补植树种
        4.4.3 补植营造方式
        4.4.4 补植间距
        4.4.5 补植位置的确定
    4.5 调整案例
        4.5.1 择伐方案
        4.5.2 补植方案
        4.5.3 经营效果评价
    4.6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林业及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林产品
        1.3.2 非木质林产品
        1.3.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
        1.3.4 森林资源
        1.3.5 森林可持续经营
        1.3.6 林业产业
        1.3.7 收入
    1.4 研究内容的构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1.6.1 数据来源
        1.6.2 样本获取
        1.6.3 样本县市基本情况
    1.7 可能有的创新及不足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2 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非木质林产品研究进展
        2.1.1 非木材林产品分类研究
        2.1.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研究
        2.1.3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方式研究
        2.1.4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效益研究
        2.1.5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2.1.6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理论
    2.3 文献研究评述
3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3.2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资源基础
        3.2.1 森林资源禀赋
        3.2.2 植物资源禀赋
        3.2.3 动物资源禀赋
    3.3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社会及生态环境分析
        3.3.1 经济发展水平
        3.3.2 人口状况
        3.3.3 生态系统及自然环境状况
    3.4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情况分析
        3.4.1 非木质资源利用种类及产量分析
        3.4.2 非木质林产品重点发展项目分析
    3.5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产业发展水平低
        3.5.2 市场机制不健全
        3.5.3 制度缺位导致资源的无序利用
        3.5.4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利用发展不充分
    3.6 本章小结
4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竞争力分析
    4.1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优势产业分析
        4.1.1 方法选择
        4.1.2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4.2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布局分析
        4.2.1 各区域的特色非木质林产品分析
        4.2.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布局分析
    4.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差异分析
        4.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4.3.2 指标选择
        4.3.3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对林地及区域林业的贡献度分析
    5.1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林地生产力增长的分析
        5.1.1 林地生产力定义
        5.1.2 林地生产力计算过程
        5.1.3 结果分析
    5.2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对区域林业产值的贡献值分析
        5.2.1 林业总产值分析
        5.2.2 林业第一产业
        5.2.3 林业第二产业
        5.2.4 林业第三产业
    5.3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结构关联度分析
        5.3.1 灰色系统理论
        5.3.2 林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5.3.3 第一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4 第二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5 第三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6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内部关联度分析
        5.3.7 林业产业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关联度分析
    5.4 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
        5.4.1 影响因素选取及确定
        5.4.2 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5.4.3 模型结果分析
        5.4.4 主要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的综合发展潜力分析
    6.1 宏观视角: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动力及制约因素分析
        6.1.1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产业的发展动力
        6.1.2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产业的制约因素
    6.2 微观视角: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动力及制约因素分析
        6.2.1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发展动力分析
        6.2.2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6.3 江西省发展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SWOT-AHP分析
        6.3.1 优势
        6.3.2 劣势
        6.3.3 机遇
        6.3.4 威胁
        6.3.5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SWOT-AHP分析
        6.3.6 江西省发展非木质林产品的战略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7.1 江西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差异分析
        7.1.1 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分析
        7.1.2 农村居民收入变动情况分析
        7.1.3 区域收入差距分析
    7.2 江西省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7.2.1 农民收入结构不够合理
        7.2.2 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
    7.3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指标的选取
        7.3.3 结果分析
    7.4 非木材林产品利用与被调查农户收入水平的关系分析
        7.4.1 被调查农户收入结构对比
        7.4.2 弋阳县拥有非木质林产品利用收入的被调查农户收入结构
        7.4.3 弋阳县非木材林产品利用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分析
    7.5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区域内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7.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7.5.2 模型结果分析
        7.5.3 收入差距变化分析
    7.6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分析
        7.6.1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农户林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分析
        7.6.2 非木质林产品利用对农户林地流出行为的影响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分析
    8.1 江西省的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相关政策分析
        8.1.1 资源培育及利用的相关政策
        8.1.2 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
        8.1.3 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8.1.4 科技扶持的相关政策
        8.1.5 市场信息的相关政策
        8.1.6 财税优惠的相关政策
    8.2 现有政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8.2.1 政策实施部门方面
        8.2.2 产业发展和市场贸易政策方面
        8.2.3 资金扶持方面
        8.2.4 品牌化产品管理方面
    8.3 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政策满意度评价研究
        8.3.1 调查设计与研究方法
        8.3.2 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指标构建
        8.3.3 农民对增收政策满意度及重要度分析
        8.3.4 满意度及重要度的IPA象限图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产业保障体系
        9.2.2 制度保障体系
        9.2.3 风险保障体系
        9.2.4 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6)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与恢复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计量
        1.3.2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之处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2.1.1 相关概念
        2.1.2 研究范畴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森林生态价值构成
        2.2.2 生态价值理论
        2.2.3 生态恢复理论
    2.3 林业项目评价流程
    2.4 研究数据基础
        2.4.1 一手数据来源
        2.4.2 二手数据来源
3 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
    3.1 价值损失计量原则与思路
        3.1.1 价值损失计量原则
        3.1.2 价值损失计量思路
    3.2 价值损失计量基本程序
    3.3 价值损失计量指标体系
        3.3.1 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3.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3 指标体系构建
        3.3.4 计量指标解释
    3.4 价值损失价值指标计量
        3.4.1 经济价值损失
        3.4.2 生态价值损失
        3.4.3 社会价值损失
        3.4.4 其他价值损失
    3.5 价值损失综合计量
    3.6 小结
4 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恢复效益评价
    4.1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4.1.1 遵循自然法则
        4.1.2 遵循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4.1.3 遵循美学原则
    4.2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思路与原则
        4.2.1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原则
        4.2.2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思路
    4.3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基本程序
    4.4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4.2 指标体系构建
        4.4.3 指标计算方法
    4.5 小结
5 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净损失额核算
    5.1 价值损失额的计量
    5.2 生态恢复成本计算
    5.3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
    5.4 占用林地净损失额核算
6 指标计量重要因素分析
    6.1 资金时间价值计量
        6.1.1 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6.1.2 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
    6.2 林分质量调节系数
        6.2.1 林分生长状况系数
        6.2.2 立地质量调整系数
    6.3 产量及生长量预测
    6.4 综合调节系数的确定
        6.4.1 区位价值系数
        6.4.2 生态区位价值系数
        6.4.3 恢复难易调节系数
        6.4.4 综合调节系数
    6.5 小结
7 案例研究
    7.1 研究地基本情况
        7.1.1 基本概况
        7.1.2 森林资源概况
        7.1.3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概况
        7.1.4 古树名木概况
        7.1.5 风景名胜古迹概况
    7.2 林地占用基本概况
        7.2.1 占用林地情况
        7.2.2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情况
    7.3 综合调节系数运算
        7.3.1 区位价值系数
        7.3.2 生态区位价值系数
        7.3.3 恢复难易程度系数
        7.3.4 综合调节系数
    7.4 高速公路修建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
        7.4.1 高速公路修建占用林地对当地的影响
        7.4.2 高速公路修建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
    7.5 高速公路修建占用林地恢复效益评价
        7.5.1 高速公路修建占用林地生态恢复措施
        7.5.2 高速公路修建占用林地恢复效益评价
    7.6 高速公路修建占用林地净损失额计算
    7.7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历
获奖成果目录
致谢

(7)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公益林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功能与效益研究
        1.3.4 国内外公益林生态效益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湖南省概况
        2.1.2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建设保护概况及主要生态区位类型
    2.2 试验地概况
        2.2.1 江河源头型:桑植县五道水镇
        2.2.2 江河两岸型:湘潭县湘江沿岸
        2.2.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型:湖南鹰嘴界国家自然保护区
        2.2.4 大型水库型:资兴市东江湖水库
    2.3 数据采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采集
        2.3.3 试验方法
    2.4 公益林生态效益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计量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与分析
    3.1 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1 水源涵养效益监测指标
        3.1.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1.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水源涵养效益监测与分析
    3.2 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1 固土保肥效益监测指标
        3.2.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2.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固土保肥效益监测与分析
    3.3 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1 固碳释氧效益监测指标
        3.3.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3.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固碳释氧效益监测与分析
    3.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1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指标
        3.4.2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3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4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4.5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监测与分析
    3.5 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生物多性分析
        3.5.1 生物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数
        3.5.2 不同森林类型群落生物多样性
    3.6 小结
4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计量及其动态分析
    4.1 主要生态效益物质量计量
        4.1.1 水源涵养效益物质量
        4.1.2 固土保肥效益物质量
        4.1.3 固碳释氧效益物质量
        4.1.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物质量
        4.1.5 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物质量
    4.2 主要生态效益价值量计量
        4.2.1 水源涵养效益价值量
        4.2.2 固土保肥效益价值量
        4.2.3 固碳释氧效益价值量
        4.2.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价值量
        4.2.5 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量
    4.3 不同生态区位类型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1 江河源头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2 江河两岸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3 大型水库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4 自然保护区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动态分析
        4.3.5 不同生态区位类型公益林生物多样性水平动态分析
    4.4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与一般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比较
        4.4.1 水源涵养效益比较分析
        4.4.2 固土保肥效益比较分析
        4.4.3 固碳释氧效益比较分析
        4.4.4 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效益比较分析
    4.5 小结
5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5.1 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的必要性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5.1.1 必要性
        5.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5.3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3.2 构造判断矩阵
        5.3.3 单层一致性检验
        5.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5.4.2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单项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结果与分析
        6.1.2 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6.1.3 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讨论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研究展望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域与对象界定
        1.1 研究区域界定
        1.2 研究对象界定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设置
        2.1 研究内容设置
        2.2 技术路线制定
    3 分析方法与数据收集
        3.1 观测项目及其分析方法
        3.2 数据采集及其预处理方法
第三章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剖析
    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界定与总量分析
        1.1 生态公益林资源界定
        1.2 生态公益林资源总量划定
        1.3 生态公益林蓄积分析
        1.4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结构状态分析
        1.5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自然度分析
    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类型构成分析
        2.1 按事权等级构成分析
        2.2 按林种类别构成分析
        2.3 按地类统计分析
    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时空布局分析
        3.1 生态公益林资源平面空间格局分析
        3.2 生态公益林资源立体空间格局分析
        3.3 生态公益林资源年际变化分析
第四章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功能分析与评价模型库构建
    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动态分析
        1.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分析
        1.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养分动态特征分析
        1.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碳吸收/贮存动态分析
        1.4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动态分析
        1.5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水文学过程分析
        1.6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对小气候调节作用的分析
    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价值估算
        2.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功能的价值估算
        2.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土壤保育功能价值估算
        2.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净化大气价值估算
        2.4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植物储备能量价值估算
        2.5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物种保育价值估算
        2.6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旅游价值估算
    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模型库构建
        3.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模型库设计
        3.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模型的组织与存储设计
        3.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模型库管理系统开发
第五章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需求分析
    1 生态公益林需求属性分析
        1.1 生态公益林的外部性
        1.2 生态公益林的非排他性
        1.3 生态公益林的非竞争性
        1.4 生态公益林的市场交换局限性
    2 生态公益林需求逻辑分析
        2.1 生态公益林需求范式集成
        2.2 生态公益林需求区位界定
        2.3 生态公益林供需均衡策略
    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需求量分析
        3.1 湖南省CO_2排放与森林碳汇兑冲分析
        3.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需求总量判定
        3.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布局调整
第六章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及其机制探讨
    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剖析
        1.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历程回顾
        1.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现状分析
        1.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问题聚焦
    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体系构建
        2.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依据集成
        2.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设计
    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分析
        3.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动力机制
        3.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投入机制
        3.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补偿保障机制
第七章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1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
        1.1 生态公益林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2 生态公益林资源管理成效分析
        1.3 生态公益林资源管理问题探究
    2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对策
        2.1 明确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
        2.2 构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
        2.3 完善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2.4 建立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流转运行与管护机制
    3 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3.1 构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精准补偿机制
        3.2 提高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
        3.3 依托现代林业科技,发展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技术
        3.4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面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综合效益
第八章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
参考文献

(9)基于3S技术的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1.1.2 森林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2 森林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内容方法及资料收集与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4 资料的收集与影像预处理
        2.4.1 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
        2.4.2 遥感影像预处理
        2.4.3 DEM 的裁剪及地形因子的提取
3 研究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权重确定的方法及步骤
        3.3.2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3.5 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
    3.6 生态安全状态等级划分
    3.7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信息获取
    4.1 森林资源专题信息的提取
        4.1.1 土地利用和森林资源分类系统确定
        4.1.2 土地利用专题信息提取
        4.1.3 森林类型专题信息提取
        4.1.4 森林景观结构指数信息提取
    4.2 森林生产力专题信息获取
        4.2.1 气象因子数据获取
        4.2.2 土壤因子的获取
        4.2.3 林地实际蒸散量栅格数据库建立
        4.2.4 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栅格数据库建立
        4.2.5 林地土壤质量修正系数栅格数据库建立
        4.2.6 林地森林生产力栅格数据库建立
    4.3 森林固定CO_2能力信息获取
    4.4 森林水土流失专题信息获取
        4.4.1 降雨侵蚀力R 因子
        4.4.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4.4.3 坡度坡长LS 因子
        4.4.4 植被覆盖—作物管理C 因子
        4.4.5 侵蚀防治措施P 因子
        4.4.6 土壤流失量A
        4.4.7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4.5 本章小结
5 评价结果与分析
    5.1 总体分析
    5.2 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的合理性分析
    5.3 评价指标对县域森林生态安全影响力分析
    5.4 对各县市森林生态安全状况的分析
    5.5 提高县域森林生态安全保障措施
        5.5.1 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林种结构
        5.5.2 增加对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的财政投入
        5.5.3 加强森林环保立法与宣传
        5.5.4 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10)柑橘林碳汇潜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清洁发展机制研究概况
        1.5.2 森林碳储量研究概况
        1.5.3 森林碳汇研究概况
        1.5.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概况
        1.5.5 生态补偿研究概况
        1.5.6 生态省及碳汇林研究概况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条件
        2.2.1 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水文条件
        2.2.5 森林资源
    2.3 基本概况
3 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柑橘林生物量的测定
        3.1.2 柑橘林碳密度的测定
    3.2 结果分析
        3.2.1 生物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3.2.2 柑橘样株的生物量及其器官分配
        3.2.3 柑橘林生物量的径阶分配
        3.2.4 柑橘林总生物量
        3.2.5 柑橘植株的碳含量
        3.2.6 土壤的碳含量
        3.2.7 柑橘林的碳密度
        3.2.8 土壤的碳密度
        3.2.9 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
    3.3 小结
4 福建省柑橘林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研究
    4.1 福建省柑橘生产总体情况
        4.1.1 福建省水果生产现状
        4.1.2 福建省柑橘生产现状
    4.2 不同时期福建省柑橘林碳储量分布
        4.2.1 不同时期福建省柑橘生产情况
        4.2.2 不同时期福建省柑橘林生物量
        4.2.3 不同时期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4.2.4 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中的地位
    4.3 福建省柑橘林碳储量空间分布
        4.3.1 福建省各地区柑橘种植面积
        4.3.2 福建省各地区柑橘林生物量
        4.3.3 福建省各地区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4.4 小结
5 柑橘林碳汇的经济评价
    5.1 碳汇项目的意义
    5.2 碳汇功能经济价值评价方法
        5.2.1 碳汇功能价值评价指标
        5.2.2 碳汇功能经济价值计算方法
    5.3 不同时期福建省柑橘林碳汇价值的动态变化
    5.4 福建省柑橘林碳汇价值空间分布特点
    5.5 小结
6 CDM 与柑橘林碳汇研究
    6.1 CDM 相关理论与林业碳汇项目
        6.1.1 基本理论
        6.1.2 CDM 基本情况
        6.1.3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现状
    6.2 福建省开展CDM-AR(柑橘林)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力分析
        6.2.1 福建省开展CDM-AR 项目的理论基础
        6.2.2 有利条件
        6.2.3 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6.2.4 福建省实施CDM-AR 项目的潜力分析
    6.3 福建省开展CDM-AR(柑橘林)项目的对策
        6.3.1 加强经济林碳汇研究
        6.3.2 建立经济林碳汇信息数据库
        6.3.3 提请将柑橘等主要经济林列入CDM 项目
        6.3.4 开展柑橘等主要经济林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关系研究
        6.3.5 推进机制创新
        6.3.6 完善政策机制
        6.3.7 完善区域布局
    6.4 小结
7 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7.1 有关概念
        7.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7.1.2 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7.2 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特点
    7.3 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
    7.4 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体评估
    7.5 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变化
    7.6 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
    7.7 小结
8 福建省柑橘林碳汇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8.1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8.1.1 外部性理论
        8.1.2 公共物品理论
        8.1.3 生态资本理论
        8.1.4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8.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8.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8.2.1 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
        8.2.2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3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现状
        8.3.1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现状
        8.3.2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现状
        8.3.3 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福建省柑橘林生态补偿的对策思路
        8.4.1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研究
        8.4.2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8.4.3 福建省柑橘林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8.4.4 完善福建省柑橘林生态补偿机制
    8.5 小结
9 柑橘林碳汇在福建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9.1 生态省建设与柑橘林碳汇的关系
    9.2 福建省柑橘林碳汇的基本条件
    9.3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9.4 福建生态省建设现状
    9.5 柑橘林碳汇对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促进作用
        9.5.1 有利于促进经济水平提升
        9.5.2 有利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9.5.3 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9.5.4 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9.6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三明市区生态公益林防土壤侵蚀能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资源评价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鹭鸣湾森林康养基地为例[D]. 索筠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D]. 董玮. 安徽大学, 2017(12)
  • [3]二期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崔方茹. 西南林业大学, 2017(01)
  • [4]耦合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公益林优化调整技术研究[D]. 杨素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5]江西省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林业及林农收入的影响研究[D]. 赵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6]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与恢复效益研究[D]. 马龙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7]湖南省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D]. 王忠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10)
  • [8]湖南省生态公益林服务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 胡长清.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7)
  • [9]基于3S技术的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袁珍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10]柑橘林碳汇潜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研究[D]. 林清山.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三明市生态公益林土壤侵蚀防治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