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血清褪黑素节律及白天过度嗜睡的变化

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血清褪黑素节律及白天过度嗜睡的变化

一、脑梗死患者血清褪黑素节律改变与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娇,赵洁,范凯婷,常红,姚辉[1](2021)在《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卒中相关睡眠障碍作为卒中后较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产生较大影响,但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通过相关评估量表对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以便临床干预,提升患者预后。本文针对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主客观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旨在为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诊断、干预及效果的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

宋长宇[2](2021)在《光照疗法对老年稳定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光照疗法与常规疗法对老年稳定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并验证光照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期对照实验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海口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4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光照疗法。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周及出院后30天的睡眠参数、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及脑卒中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评分(Stroke-PRO),以评价光照疗法的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干预前收集的一般资料、睡眠情况以及临床结局情况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睡眠情况:(1)主观睡眠情况:两组PSQI总分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和干预后30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评分较对照组评分下降;干预组和对照组PSQI总分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干预组在干预后1周到干预后30天时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且在干预后30天再度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除催眠药物和睡眠时间外,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1周的PSQI总分及其他六个因子评分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周PSQI总分和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效率2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1周只有PSQI总分、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效率2评分较干预前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客观睡眠情况: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周在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睡眠效率方面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入院后第2周与第1周的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睡眠效率百分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入院后第2周与第1周相比,只有睡眠潜伏期和入睡后清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结局情况:干预组干预后1周的认知、心理领域总分、焦虑、抑郁、治疗领域以及Stroke-PRO评分较干预前的分数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周认知、心理领域评分、抑郁、焦虑、治疗满意情况以及Stroke-PRO总分较对照组的分数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troke-PRO总分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呈上升趋势,干预组干预后1周的分数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干预后1周的认知、心理领域总分、焦虑、抑郁、治疗领域以及Stroke-PRO评分较干预前的分数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照疗法较常规护理更能改善老年稳定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睡眠情况,能够明显调整REM期睡眠时长、减少入睡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和提高睡眠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对住院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刘思宇[3](2021)在《“益阴解郁”针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患者分别施以“益阴解郁”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探讨两种不同方案的差异,同时探究“益阴解郁”针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理,对该针法做出客观性的评价,进而找出对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患者疗效更为突出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72例病例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就诊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均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并明确知情同意。依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在予以针灸科常规治疗及“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取“益阴解郁”针刺法,即太冲双、中封双、太溪双、复溜双、大陵双、百会、四神聪;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法,即照海双、申脉双、神门双、安眠双;两组患者均每天接受治疗1次,每周6次,周日休息,共14天,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本研究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自评量表(SRSS)作为评估患者睡眠情况的观察指标,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作为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观察指标,利用中医证候量表作为评估患者中医症状的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天后对患者作出评价,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版)中制订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研究数据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显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PSQI量表评分比较:(1)子项比较: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进行比较,各子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施治后组间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子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子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分比较: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施治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RS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施治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IHS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施治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1)子项比较: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比较,各子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施治后组间比较,“入睡困难”、“手足心热”及“头晕耳鸣”三子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子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分比较:两组患者施治前与施治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施治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5.临床疗效的评价:“益阴解郁”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8.24%,痊愈率为17.65%;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痊愈率为11.7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阴解郁”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益阴解郁”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2.“益阴解郁”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症状;且“益阴解郁”针刺法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显着性优势;3.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4.“益阴解郁”针刺法在缓解患者睡眠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利用。

杨坤[4](2020)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耳针治疗中风后睡眠倒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耳针治疗中风后睡眠倒错(Post-Stroke Sleep Reversal,PSSR)的临床疗效,对比纯针灸疗法与针灸结合镇静药物治疗PSSR的疗效,探讨针灸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替代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及门诊选取60例符合入组要求的PS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要求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病情轻重程度上并没有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基础治疗均按照现代医学指南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并对症处理患者基础疾病。观察组治疗方案:醒脑开窍针刺+耳穴埋针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案:醒脑开窍针刺+佐匹克隆胶囊7.5MG Qn,两组白天上午均给予醒脑开窍治疗,观察组进行单侧耳穴埋针,每日分别于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及夜间9点各行1次埋针穴位按压;对照组夜间睡前给予佐匹克隆。每治疗3天休息1天,1周为1个疗程;其中耳穴埋针操作每周2次,每次留针72h,左右交替取穴,2个疗程后评估患者睡眠质量。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疗程结束后依据夜间睡眠时间及日间精神状态改善效果评价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5.0分析处理,使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组间、组内比较,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结果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AIS量表评分、ESS量表评分、ISI量表评分,组间比较结果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两组AIS量表评分、ESS量表评分、ISI量表评分,组内比较结果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AIS量表评分、ESS量表评分、ISI量表评分,组间比较结果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愈显率对比,组间比较结果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PSSR患者睡眠质量,其中醒脑开窍结合耳针治疗改善患者白日嗜睡状态效果更佳。2.两组总体疗效评价相当,说明醒脑开窍结合耳针不能完全替代针灸配合镇静药物的疗效,但可作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参考方案。

张霜梅[5](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商萌萌[6](2020)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对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探讨溶栓是否为PSSD或PSD的保护因素,从而更有效地筛查PSSD或PSD高危人群,为其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非溶栓组),剔除随访过程中失访及死亡病例,最后共入组114例,其中溶栓组41例,对照组73例。采用电话随访形式,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发病1个月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睡眠状况,计算NIHSS评分及PSQI评分。发病3个月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抑郁相关情绪状况,计算NIHSS评分及HAMD评分。资料收集整理完成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做多因素分析。结果:1.溶栓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非溶栓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基底节区梗死部位、24小时内NIHSS评分、24小时内PSQI评分、24小时内HAMD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个月末114例患者中有66例发生PSSD,其中溶栓组PSSD发生率为36.59%,非溶栓组PSSD发生率为69.86%,溶栓组PSSD发生率显着低于非溶栓组。PSSD组与非PSSD组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高血压、基底节区梗死部位、1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SD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基底节区梗死部位、1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3.3个月末114例患者中有39例发生PSD,其中溶栓组PSD发生率为19.51%,非溶栓组PSD发生率为42.47%,溶栓组PSD的发生率显着低于非溶栓组。PSD组与非PSD组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高血压、基底节区梗死部位、3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D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3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以溶栓及3个月末NIHSS评分为变量,与PSD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月末NIHSS评分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溶栓是PSSD的保护因素,急性脑梗死后进行溶栓的患者比未溶栓患者1个月后发生PSSD的风险低。1个月末NIHSS评分、基底节区梗死部位是PSSD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越高,发生PSSD的风险越高。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比非基底节区发生PSSD的风险高。2.溶栓是PSD的保护因素,急性脑梗死后进行溶栓的患者比未溶栓患者3个月后发生PSD的风险低。3个月末NIHSS评分是PSD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越高,发生PSD的风险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高斌[7](2020)在《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血浆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pelin-13、BDNF、IL-1β及TNF-α的浓度变化特点及其与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南华附一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募集经头颅影像学确诊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其中女性43例,男性57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61.78±8.05岁;高血压患者76例,糖尿病33例,血脂异常10例,抽烟40例,既往有卒中病史16例,发病前均无睡眠障碍。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7天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和临床数据,包括常规生化、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头部影像学资料及既往史(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并在发病后7天内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验血浆Apelin-13、BDNF、IL-1β及TNF-α的浓度;并在出院后6月±7天完成随访。应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血浆Apelin-13浓度明显降低(P<0.001)。2.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相比无睡眠障碍患者,睡眠障碍患者血浆Apelin-13浓度显着下降(P<0.001)。另外,睡眠障碍患者血浆IL-1β、TNF-α浓度显着升高,血浆BDNF浓度显着下降(P<0.05)。3.血浆Apelin-13改变量与PSQI评分改变量呈显着负相关(P<0.001),与TNF-α改变量呈显着负相关(P<0.001),但与IL-1β和BDNF改变量无显着相关性(P>0.05)。4.在未调整任何因素时,血浆Apelin-13浓度与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独立相关,其风险比为0.693(0.524,0.905),(P<0.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营养状态、炎症指标等多种混杂因素后,血浆Apelin-13浓度仍然与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独立相关,其风险比为0.803(0.683,0.963),P=0.008。5.将单因素分析中,与Apelin-13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指标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调整性别,结果显示,TNF-α、MRS评分、HDL-C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Apelin-13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血浆Apelin-13及BDNF水平下降,血浆IL-1β及TNF-α浓度升高。2.血浆Apelin-13是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独立预测因子,可能参与了缺血性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炎症病理机制。

范晶[8](2020)在《“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观察“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以期寻找出一种能够改善中风后失眠的新方法,并观察改善失眠是否对清晨及睡前血压有所影响。方法:将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3例,给予脑血管病基础治疗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留针5h。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脱落2例,最终62例为有效治疗患者。两组治疗疗程为30次,每天1次,每周5~6次。于入组治疗前、30次以后评估SPIEGEL量表来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评估SF-12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况,并记录患者每次的清晨血压及睡前血压情况。最后得到的数据用spss21.0进行分析。若数据符合计量资料的正态分布,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用秩和检验;若数据符合计数资料,则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当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失眠及高血压病程、血压、SPIEGEL量表评分、SF-12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均衡可比。1.在SPIEGEL量表评分中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PIEGEL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SPIEGEL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下降明显,而对照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下降不明显。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的睡眠情况改善较对照组明显。2.在清晨及睡前血压方面清晨及睡前血压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组的清晨收缩压在前20次的下降效果明显,在第20~30次的下降效果趋于稳定,总体呈下降趋势。治疗组的清晨舒张压在第1~10次下降不明显,但在第10~20次下降明显,随后20~30次下降效果趋于稳定。对照组清晨血压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清晨血压在治疗10次以后开始各个时点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睡前血压方面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的各个时点两组的睡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SF-12量表评分中两组治疗后SF-12量表中的PCS总分均有改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MCS总分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方面均有效,而且改善效果相近,但在心理方面改善不明显。结论:“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能够改善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起到降压的作用,尤其改善患者的清晨血压,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功能。

朱启文[9](2020)在《“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失眠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观察“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观察组和“小醒脑”针刺法对照组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改善情况及其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提供新的参考方法。方法:本试验选取了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中风后失眠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和“小醒脑”针刺法针刺两组,每组各36例,对两组患者均给予中风病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小醒脑”针刺法治疗,两组1周治疗5次,1天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项症状评分和总评分及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总评分的变化,并记录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不良事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无显着性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年龄、病程对治疗效果未产生影响。3)两组之间总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6%,具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小醒脑”针刺对照组。4)对于PSQI评分量表的评价: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表明两组对中风后失眠均有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项指标评分上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对于AIS评分量表的评价: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对中风后失眠均有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经治疗后AIS总分上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小醒脑”针刺法对照组。结论:“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优于“小醒脑”针刺法对照组,尤其是在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缩短患者的入睡时间等方面其疗效优于“小醒脑”针刺组。本方法安全可靠,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高斌,顾慧,游咏[10](2019)在《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脑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之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是卒中患者发生率高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降低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卒中复发的危险。卒中后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种,而且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制订治疗策略时应综合考虑。本文就PSSD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做一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二、脑梗死患者血清褪黑素节律改变与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患者血清褪黑素节律改变与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论文提纲范文)

(2)光照疗法对老年稳定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评价指标及研究工具
    2.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患者筛选结果
    3.2 患者基线情况
    3.3 光照疗法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睡眠情况的影响
    3.4 光照疗法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4 讨论
    4.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4.2 患者睡眠基本情况分析
    4.3 光照疗法可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睡眠情况
    4.4 光照疗法可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情况
5 研究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校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益阴解郁”针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情况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针刺意外情况及其处理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结果分析
讨论
    1 选择研究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的原因
    2 中医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4 导师对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5 “益阴解郁”针刺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的取穴依据
    6 “益阴解郁”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现代医学机制
    7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失眠的辨证分型及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1 中风后失眠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 中风后失眠的辨证分型
    3 中风后失眠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耳针治疗中风后睡眠倒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实验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研究对象
    4.研究内容
    5.安全性评价标准
    6.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7.统计学处理
    8.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1.中西合参,三病合一,从“神”论治
    2.辨析神舍,心神为基,“脑神”最重
    3.中风与睡眠同治,醒神与调神并施
    4.针灸操作时效和量效的探讨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睡眠倒错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对PSSR的认识及治疗
    2.中医对PSSR的治疗概况
    3.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6)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条件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信息资料采集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3.2 PSSD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PSSD单因素分析
        3.2.2 PSSD多因素分析
    3.3 PSD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PSD单因素分析
        3.3.2 PSD多因素分析
        3.3.3 PSD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尿激酶静脉溶栓是PSSD及 PSD的保护因素
    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PSSD及 PSD的危险因素
    4.3 基底节区梗死部位是PSSD的危险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血浆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案设计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3 失眠与高血压的关系
    4 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势
    5 针灸选穴的确定依据及深纳久留针的意义
    6 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风与失眠的相关性及中风后失眠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高血压伴失眠的认识及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4 安全性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统计分析
    7 不良反应
    8 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研究现状
    2 中医对中风后失眠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4 “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的作用机制
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SSD流行病学
2 PSSD发病特点
3 PSSD诊断评估量表
4 PSSD的可能病理生理机制
5 展望

四、脑梗死患者血清褪黑素节律改变与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论文参考文献)

  • [1]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 陈梦娇,赵洁,范凯婷,常红,姚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2)
  • [2]光照疗法对老年稳定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D]. 宋长宇. 海南医学院, 2021
  • [3]“益阴解郁”针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临床观察[D]. 刘思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耳针治疗中风后睡眠倒错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D]. 商萌萌. 河北大学, 2020(08)
  • [7]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血浆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D]. 高斌. 南华大学, 2020(01)
  • [8]“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D]. 范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小醒脑”针刺法联合颈部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启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 高斌,顾慧,游咏. 海南医学, 2019(18)

标签:;  ;  ;  ;  ;  

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血清褪黑素节律及白天过度嗜睡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