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任务

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任务

一、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教的历史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邓文勇[1](2020)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关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提升其素质,使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融入发展,是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两种重要教育类型,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中协同共力,不仅迎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也为职成教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本研究立足新型城镇化核心主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这一目标与要求,主要从协同的视角,对关涉这一目标任务建设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为何要进行协同、协同实践中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推进协同并实现协同发展等进行探索与研究。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理论解析——现实审视——策略建构——总结展望”的基本逻辑与程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在对前置(基础)性理论问题、主体理论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并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进而探建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六个章节”。第一大模块为前置性理论问题的扫描与审析,即第一章的“绪论”。通过廓清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等一些前置性理论问题,明确本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第二大模块为主体理论问题的厘定与澄明,包含第二章“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第三章“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职成教的本质内涵及逻辑分殊与耦连,识别可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同能力及协同发展关系;同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标任务与发展现状及与职成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职成教协同辨明方向。第三大模块为“问题、对策及总结与展望”部分,分为第四章“问题”的考察与分析、第五章“对策”的建构和第六章的“总结与展望”。以文献分析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支撑,依据协同共生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在“实然”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协同单元异化、协同关系失范、协同环境困扰等生态之殇。因此,培育合格协同单元、建构适切协同关系、创建良好协同环境,是职成教在协同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并走向深层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措施。

蒲小潘[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职业教育积极服务社会、加强与社区的深度合作、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社区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样态,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而在当前,我国致力于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推动力量,其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充分发挥教育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本研究整体采用历史法,在提出问题——历史追踪——总结经验——得出启示的逻辑下进行历史分析。将S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其近40年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历程进行呈现,经研究得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准备期(1978-1983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有逐渐转向技术教育的趋向;第二时期为初步发展期(1984-1988年),S县开始开班办学,并初步探索工学结合、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第三时期为快速发展期(1989-1999年),S县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取得快速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领域拓宽,“短平快”模式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的发展路径;第四时期为持续发展期(2000年以后),该时期S县在已有基础上持续发展,实现了三教统筹,为新农村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精准扶贫、兴旺农村产业等做出重要贡献。通过历史梳理,可以看出在这40年间中,S县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如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等等。基于此,笔者再结合当前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未来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启示从教育发展起点、发展关键、发展保障三个维度展开,在起点的思考上,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教育发展应当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农村需求、地方资源供求、教育自身追求四个方面;再结合教育学相关知识对教育内部各要素进行探讨,提出办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形式、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即是教育发展的技术核心;最后从政府职能、师资力量、教育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以期对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研究有所裨益和借鉴意义。

卢雯璨[3](2014)在《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是以新城镇化为背景,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为逻辑起点,依据现当代的主要学习理论,找出影响农村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决定性因素,并从这些因素中摄取了基础性和实质性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在对农村成人教育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与后期分析的基础上,以探索契合新城镇化要求的农村成人教育新路径为核心,并依据核心向有关农村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拓展,把握关键领域要素,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与人才培养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围绕“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对选题的缘起与意义以及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状况,及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等问题进行整体上的论述;同时对新城镇化、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概念进行解说与界定,为本论文的后期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期铺垫。第二章阐述了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分别从明确发展方向、调整发展目标、优化教育资源三个方面阐释了新城镇化对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又从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方法三个方面整合了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要素,为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出了新思路。第三章详细诠释了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蕴涵要义。在和谐社会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学习化社会理论的支撑下,重点探究和求索构建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等三大重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人教育发展和农村居民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明晰了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第四章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进行个别访谈,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并依据数据和资料的结果,提出了新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存问题,对其中的目标定位、结构体系、管理体制和资源保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和理性探索,为本论文的进一步深入的展开奠定了现实基础。第五章阐述了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构架。明确了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并从教学体系、教育功能、办学体系、管理体制、保障体系、资源体系六个方面,对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科学和理性的设计,为本论文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发展路径。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和后续性研究的方向和期望。就本论文中存在的某些数据与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就这些问题,从研究思路、方法、对象等方面进行后续性补充和研究。

宋江南[4](2012)在《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成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被人们逐渐认识并推广,许多地区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本文主要探讨长沙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与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他们在农村成教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由于不同地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长沙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事业要针对本地区的具体问题去寻求最合适的发展途径。长时间一来长沙地区在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农村成人教育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其工作的开展并不能像开展普通教育那么的顺利,农村成人教育面向的是农民这一比较特殊的人群,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长沙地区农村成教事业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政府部门、农村成教教育机构以及农民自身这三个层面上来剖析长沙地区农村成教所面临的现状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层面上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农村成人教育事业是一个较为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农民这三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希望本文关于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研究对解决实际的问题有所帮助。

唐智彬[5](2012)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农村问题,中央政府最近连续9年均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涉农”。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村人口收入的提高和国民待遇的改善,而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让农村人口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承担了面向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提供正式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创业培训等诸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且体系复杂,目前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较大。基于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本文认为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分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特征,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内容与举措。本文分别从两个视角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迁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从手工业时代,到前期工业经济时代,再到发达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同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要适应一定阶段与一定区域的主流生产方式,才可能具备满足需求的服务能力。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问题上,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经济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嵌入”是理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嵌入在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具有典型的嵌入性特征;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与分析。在历史研究部分,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回顾了民国教育家的农村教育实验、“社来社去”模式、“半农半读”模式、“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模式、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等,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历史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本文从经济、社会与政策三个方面对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环境进行了分析,嵌入环境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征。嵌入环境下办学模式改革需求主要体现在功能扩展、质量提高和注重地区差异等方面。因此,办学模式改革主要是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方式、办学内容;在改革的措施方面,要重视发挥政府职能、拓展部门合作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激发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树立正确改革代价观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个地区的办学模式,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办学模式是否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及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一个地区被验证为成功的办学模式,在“移植”到其他地区之后,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因而,在办学模式的选择上,“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附录部分是两个案例研究:一是湖南邵阳“十百千万工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脱嵌”及其遭遇挫折带给我们的反思与教训;二是湖南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性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反思,我们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要走出过度依赖政府、走出部门之间合作困局,办学模式改革也要超越“设计”与“内生”之争,在充分考虑嵌入性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发展对策。

景琴玲[6](2012)在《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职业教育是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发展规模、结构体系、基础建设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有力支撑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城镇进程、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问题,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曲折发展期、快速发展期、改进与拓展期三个阶段阐述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演变过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影响其发展的环境要素;结合宏观统计资料与微观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需求与参与意愿、发展实践与成效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度量指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4-2008年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率变动状况及其根源;立足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实际,结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已有发展模式,在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可选模式;从优化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以及农业职业学校自身三个层面分析了保障我国农业职业模式运行的必要条件。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期、快速发展期、改进与拓展期三个时期,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环境与特点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各自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推动其发展演变是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转型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外部要素与教育自身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借助陕西省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对农业职业教育需求及其参与意愿的实证分析发现,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有强烈的需求,影响农耕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培训时间长短、对培训收益的评价和家庭收入状况;而后继农民子弟对农业职业教育能否提供非农转移性职业培训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家庭经济负担能力以及能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是影响在读学生选择农业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组织机构体系、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体系结构不合理、法律体系不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思想观念陈旧等方面的问题。(3)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和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测指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08年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规模效率推动的,而由于技术进步水平的限制使得农业职业教育TFP整体处于无效状态。从区域间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来看,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4)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典型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其发展的共同经验,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借鉴。(5)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的发展模式,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一些缺陷。应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实际,依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关键因素,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即东部发达地区的都市服务型总体发展模式及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和远程开放办学三类具体办学模式;适合中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总体发展模式及中心辐射型办学、因层制宜办学和城乡联合办学三类具体办学模式;适合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反贫困型总体发展模式及区域网络化办学,三方互动式办学和东西合作转移办学三类具体办学模式。(6)尽管不同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运行需要不同的运行条件,但是无论何种模式的运行,都需要通过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王德穆[7](2011)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社区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是以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为宗旨,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已成为成教校当前的首要任务,而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已成了成教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刘洪炜[8](2011)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困境及地方政府应对之策研究 ——以河北永清为个案》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民的转移就业压力骤然加大。转业农民迫切需要有效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者需要新型农业技术的学习指导。然而,根据笔者对河北永清的实地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成人教育存在机构不健全、办学不规范、师资与管理队伍业务水平低、专业设置与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许多地方的农民培训机构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地方政府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农民的培训教育并未真正提上议事日程落到实处、缺乏一整套切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地方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起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责任来,采取积极有效对策,为农民接受技能培训铺路架桥,提供基本的政策保障,具体包括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寻求多种经费来源;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灵活办学;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模式等,努力增强农村成教的吸引力,为农民的转移就业及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伍齐珊[9](2011)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差距比较大。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在当前既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农民既可以进城,又可以返乡,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良性机制,从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赢得更大的回旋余地。从当前的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大困难,劳动力素质作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更需要得到重视和发展,因此,对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显得更加迫切,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更为必要。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及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根本原因的结论,并通过运用斯加斯塔德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相关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证明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动力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模型中分析了劳动力素质高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收入,转移成本,转移工作期限以及劳动者对转移收入的心理贴现率四个方面的影响,接着以劳动者学历的高低代表劳动力素质高低通过案例实证分析再次证明了模型分析结论的正确性,接着分析了农村成人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特殊作用,包括对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等各方面的提高。然后提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具体要求,最后针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满足劳动力转移对成人教育的要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本文,希望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而有理论现实意义的帮助。本文通过建立斯加斯塔德模型,并对已有的模型根据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进行改良,接着将劳动力素质这一因素加入模型中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实际调查走访获得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从学历对劳动力转移的劳动转移率、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工作期限四个方面,运用数据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劳动力素质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的存在,其模型的设置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创新意义。

吴鼎鼎[10](2011)在《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日臻渗透,成人教育应用型研究正值发展。成人教育系统,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与区域经济系统互动频率更为频繁,表现出更大的直接性、丰富性与柔性。在反贫困取向由单纯消除贫困转向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开启贫困地区崛起之引擎以及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正值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促进从江县成人教育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互动、实现从江县区域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双赢之关键在于:以区域化视角,将区域经济增长极理念投影于成人教育体系建设,从经济“特色”中萃取成教“特色”,以特色成教带动特色经济增长。目前,从江县经济转型呈现出异于传统的路径:第三产业占区域经济之比重逐渐增加,已然成为该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对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县域经济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因果关系验证的结果为: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其县域经济问存在相关性,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对从江县成人教育增长率与县域经济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从江县成人教育发展投入增长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从江县县域经济增长就相应增加0.942个单位。然而从江县成人教育系统亦存在颇多问题:成教与职教系统过度粘连;成人教育系统性欠佳,覆盖而有限,其发展模式正处于“架空”状态,成教内容尚显苍白;且成教系统所供给的教育产品与区域经济转型的特殊需求有待进一步耦合,二者互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发展需求,新时代从江县成教系统的功能在于满足区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依次灵活提供教育产品,“上挂横联下辐射”,更好地为区域经济转型而服务。从空间上构建链接“村寨——县——州”的从江县成人教育发展体系能够促进该地成教系统与多级区域经济产生互动,充分发挥从江县各级村寨特色文化优势,为整个区域经济的破冰作出贡献;从江县区域经济与成教特色之源为该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从江县文化——成教——经济互动规划,进而化解从江县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日益突显的矛盾,能够为从江县区域发展带来更为强劲之动力。

二、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教的历史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教的历史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时代境域: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协同的实然诉求
        二、协同发展:关乎职成教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三、研究现状:丰富职成教发展相关理论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发展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化
        二、职业教育
        三、成人教育
        四、协同发展
    第五节 理论基础阐释
        一、协同共生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章 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二、成人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分殊
        一、内涵特质的差异
        二、外延边界的不同
        三、实践运行的区别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耦连
        一、职业性内容:职成教历史发展的逻辑交织
        二、职后教育域:职成教实践范畴的逻辑交叠
        三、教育性使命:职成教追求的本真价值选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简述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三、教育学视域中的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二、核心主体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间的关系探析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的影响分析
        二、职成教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审视
        三、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的关系逻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
    第一节 协同单元异化: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
        一、协同单元异化之职业教育维度
        二、协同单元异化之成人教育维度
    第二节 协同关系失范: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
        一、职成教协同合作意识不强
        二、职成教协同内在机制欠缺
        三、职成教协同育人平台不足
    第三节 协同环境困扰: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
        一、物质基础薄弱,“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二、政策制度缺失,“软性”环境保障不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推进
    第一节 培育合格协同单元:明确职成教的角色与定位
        一、职业教育需巩固“技术培育”之价值基础
        二、成人教育需强化“生命关怀”之价值立场
    第二节 建构适切协同关系:推进职成教间的互通对接
        一、理念支撑:树立协同的思想观念
        二、机制联接:构建协同的内在机制
        三、载体助力:搭建协同的育人平台
    第三节 创建良好协同环境:营建“软硬性”保障环境
        一、营建“硬性”保障环境:加强物力与财力资本源保障
        二、营建“软性”保障环境:强化体制、治理与质量建设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非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B:“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C:“职成教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D:“农村转移劳动力”访谈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样态
        1.1.2 发展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1.3 S县办学特色鲜明,成果显着,有研究和推广价值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村社区
        1.2.2 社区职业教育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
        1.3.2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
        1.3.3 关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研究
    1.4 研究样本的选择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2.1 农村恢复扫盲教育,技术教育引起重视(1978-1983 年)
        2.1.1 政策导向:“对农民的教育转向以技术培训为主”
        2.1.2 农民需求:“闲下来的时间都想挣钱过好日子”
        2.1.3 地方供求:“竹编历史十分悠久,祖祖辈辈都在编”
        2.1.4 专业优势:“就算没有基础,学起来也很快”
    2.2 以竹编为特色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初步发展(1984-1988 年)
        2.2.1 政策落地:“接教育局指示,开始办成人教育学校”
        2.2.2 起步艰难:“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大量流失”
        2.2.3 工学结合:“只办培训班不行,要办厂、办实体经济”
        2.2.4 教研融合:“老师又要上课又要研发新产品”
    2.3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社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1989-1999 年)
        2.3.1 课程丰富:“上课除了学竹编,还有很多文娱活动”
        2.3.2 领域拓宽:“职业学校也开班,请我们去上课”
        2.3.3 模式推广:“上课广泛采用‘短平快’教学模式”
        2.3.4 路径初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
        2.3.5 发展动力:“创新,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2.4 社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2000—)
        2.4.1 三教统筹:“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都在学竹编”
        2.4.2 文化弘扬:“越来越多的人都乐于来了解和学习了”
        2.4.3 精准扶贫:“学习这门技术后,我‘脱贫’了”
        2.4.4 产业兴旺:“多领域整合发展,建设现代竹编产业园区”
3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3.1 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
    3.2 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
    3.3 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
    3.4 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
    3.5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短平快”模式教学
    3.6 办学信念坚定,始终坚持锐意创新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4.1 发展起点:寻求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4.1.1 政策要求: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具体要求
        4.1.2 农村需求:明确农村需要什么样的社区职业教育
        4.1.3 资源供求:尊重地方所具有的历史传统文化
        4.1.4 教育追求:专业性与普惠性兼具
    4.2 发展关键:科学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技术核心
        4.2.1 办学目的:培养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素养
        4.2.2 课程内容:提高教育内容精准度
        4.2.3 教学组织与形式:打破“随境式”教育状态,规范教学程序
        4.2.4 评价机制:既重过程也重实施效果
    4.3 发展保障:完善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相关保障措施
        4.3.1 充分政府发挥职能,确保教育实施质量
        4.3.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3 完善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运行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立法及政策法规的研究
        1.2.2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架构的研究
        1.2.3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
        1.2.4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资源体系的研究
        1.2.5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实施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基本概念释义
        1.4.1 “新城镇化”的概念释义
        1.4.2 “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概念释义
第2章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诉求
    2.1 新城镇化对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
        2.1.1 新城镇化要求农村成人教育明确发展方向
        2.1.2 新城镇化要求农村成人教育调整发展目标
        2.1.3 新城镇化要求农村成人教育整合教育资源
    2.2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素整合
        2.2.1 技能与素质相适宜的办学理念
        2.2.2 社会与市场相协调的办学机制
        2.2.3 传统与现代相联动的办学方法
第3章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义
    3.1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
        3.1.1 和谐社会理论
        3.1.2 教育公平理论
        3.1.3 人力资本理论
        3.1.4 学习化社会理论
    3.2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3.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推进
        3.2.2 成人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
        3.2.3 农村居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4章 新城镇化视阈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
    4.1 目标定位问题
        4.1.1 政府认识不清
        4.1.2 社会认识不明
        4.1.3 自身认识不足
    4.2 结构体系问题
        4.2.1 课程结构不合理
        4.2.2 组织结构不通畅
        4.2.3 培养结构不完整
    4.3 管理体制问题
        4.3.1 教育对象的模糊性
        4.3.2 教育管理的虚泛性
        4.3.3 教育行为的盲目性
    4.4 资源保障问题
        4.4.1 国家投入缺失
        4.4.2 社会支持缺位
第5章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构想
    5.1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总体目标
    5.2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5.2.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5.3 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略
        5.3.1 建立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5.3.2 改善农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功能
        5.3.3 建全学历与非学历相结合的办学体系
        5.3.4 推进改革与创新制度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5.3.5 完善制度与优化服务相结合的保障体系
        5.3.6 覆盖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资源体系
结语
    1.研究的反思
    2.后继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内研究动态
        2.2 国外研究动态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成人教育
        1.2 农村成人教育
    2 理论依据
        2.1 弗莱雷的农村成人扫盲论
        2.2 舒马赫的农村发展与教育理论
        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农村“和谐教育”理论
        2.4 舒尔茨的农村人力资本理论
        2.5 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与重要意义
    1 成人教育的特点
        1.1 成人教育具有非强制性和非正规性
        1.2 成人教育具有社会性
        1.3 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样化
        1.4 成人教育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
    2 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2.2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2.3 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4 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章 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1 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
        1.1 长沙市的概况
        1.2 长沙市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
    2 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2.1 农村成人教育呈现衰退趋势
        2.2 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农村发展需求
        2.3 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流失较为严重,办学条件恶化
第五章 影响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1 农民自身障碍因素
        1.1 传统观念的影响
        1.2 缺乏参加再教育的动力
        1.3 农民经济实力有限
        1.4 文化基础薄弱,再教育效果被弱化
        1.5 缺乏专业系统的再教育规划与指导
    2 教育机构的因素
        2.1 师资力量薄弱
        2.2 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2.3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应有之义
    3 政府管理服务因素
        3.1 农村成人教育政策和体制脱离实际
        3.2 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3.3 对农村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3.4 基层政府的短视使农村成人教育缺乏宣传、引导
        3.5 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第六章 推进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1 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成人教育的积极性
        1.1 加强宣传力度,解放农民思想
        1.2 促进农村成教网络化,方便农民接受教育
        1.3 小额信贷支持,解决农民培训费用来源问题
        1.4 根据农民文化水平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
        1.5 建立农村成教信息平台
    2 不断改革完善教育机构,促进农村成教稳步发展
        2.1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2.2 根据农村经济发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方式
        2.3 创建灵活多样的经费筹集模式
    3 提高政府部门对农村成教的重视度
        3.1 政府部门自身树立对农村成教的正确认识
        3.2 完善成人教育的政策、制度和体制保障
        3.3 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
        3.4 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成教的有效管理和领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为什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为什么选择“嵌入性”视角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办学模式”在国家教育政策中的出现与演变
        二、办学模式的有关研究
        三、嵌入理论的有关研究
        四、国外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结构安排
        三、核心概念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健全,体系初步完善
        二、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普职比逐步合理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效益逐步显现,影响扩大
    第二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基层体系破环严重,功能难以发挥
        二、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严重,农村职业教育认同度低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种典型的依赖型困境
        二、我国基层财政体制特征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三、功能性约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从办学模式角度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体制单一性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困难
        二、办学内容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三、培养模式的功能性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
        四、保障措施不完善与执行不力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乏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一) ——生产方式变革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第一节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学徒制模式
        一、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手工业时代的传统学徒制职业教育
        三、传统学徒制的几个基本特征
    第二节 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前期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发达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
        一、生产方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在特质
        二、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外在形态
        三、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具体办学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二) ——嵌入性理论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嵌入性理论的源流与内容
        一、卡尔.波兰尼对“嵌入性”理论的开创
        二、格兰诺维特对“嵌入性”理论的重新阐释与发展
        三、“嵌入性”理论的几个重要内容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分析视角
        一、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切性
        二、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方式
    第三节 嵌入性视角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嵌入性的事实与特征
        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嵌入经济社会环境的方式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1949年前农村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启示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实验
        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农教育实验
        三、中华平民教育推进会——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四、乡村教育实验的几点启示
    第二节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回顾与启示
        一、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基本做法
        二、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启示
    第三节 “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一、“三教统筹”的基本做法
        二、“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做法
        三、“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启示
    第四节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一、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二、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重要经验
        三、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启示
    第五节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一、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二、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启示
    第六节 历史比较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特点与规律
        一、办学模式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相契合
        二、办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机构、社会各方因素参与互动的过程
        三、办学模式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背景研究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济背景
        一、我国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特征
        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产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并存
        四、工业转型升级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六、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社会背景
        一、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民进城”
        四、我国人力资源构成的结构性矛盾
        五、非正规化就业模式逐渐普遍
        六、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存在问题的简单分析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背景
        一、农村发展的相关重要政策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
        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重要政策
    第四节 嵌入环境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面临着改革的重要机遇与条件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功能扩展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本质是培养质量提高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注重地区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理想目标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一般过程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举措
        一、重视对改革对象的调研
        二、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与推动职能
        三、拓展部门的合作机制
        四、发挥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
        五、尊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六、遵循农村空间特征对办学的需求
        七、尊重农村不同人群的教育服务需求和认知规律
        八、树立正确的改革代价观
    本章小结
结语: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附录一:“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挫折
    第一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上世纪90年代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
        二、“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萌发
        三、“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与影响扩散
        四、“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式微
    第二节 “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挫折
        一、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两次选择的回顾、反思及启示
        二、为什么选择“十百千万工程”模式作为分析对象
        三、“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脱嵌”及理论分析
    第三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教训及启示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尊重职业教育办学的自身规律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应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实施
附录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为什么选择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二、进入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的过程与收获
    第二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状况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嵌入分析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政治嵌入分析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经济嵌入分析
        三、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结构嵌入分析
        四、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文化嵌入分析
        五、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嵌入性分析的反思
    第四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反思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能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不再过度依赖政府的作用?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走出部门之间难以合作的困局?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到底是需要设计还是内生?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职业教育理论概述
        2.1.1 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
        2.1.2 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2.1.3 农业职业教育的分类
        2.1.4 农业职业教育的功能
    2.2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概述
        2.2.1 发展模式
        2.2.2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2.3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
    2.3 相关理论评述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3.3 供需均衡理论
        2.3.4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3.5 农村教育理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与环境要素
    3.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3.1.1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1.2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特点
    3.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要素
        3.2.1 经济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响
        3.2.2 政府政策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响
        3.2.3 社会转型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晌
        3.2.4 文化价值观念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晌
        3.2.5 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晌
第四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4.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需求与意愿的实证分析
        4.1.1 调查方案及数据来源
        4.1.2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4.1.3 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4 实证分析结果
    4.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与成效
        4.2.1 农业职业教育组织体系
        4.2.2 农业职业教育机构数量与办学规模
        4.2.3 农业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4.2.4 政府资助政策实施情况
    4.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
        4.3.2 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完善
        4.3.3 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
        4.3.4 农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4.3.5 农业职业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4.3.6 农业职业教育监督评价落后
第五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
    5.1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测评方法
    5.2 Malmquist-DEA 方法测评分析
    5.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3.1 指标选择
        5.3.2 指标体系构建
        5.3.3 数据来源
    5.4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测算与分析
        5.4.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变化趋势
        5.4.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纯技术效率分析
        5.4.3 各省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5.4.4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5.4.5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6.1 世界农业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6.2 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典型模式
        6.2.1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6.2.2 日本:学校教育模式
        6.2.3 美国:社区教育模式
        6.2.4 加拿大:绿色证书教育模式
    6.3 新兴发展中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典型模式
        6.3.1 墨西哥:应用型办学模式
        6.3.2 印度:教育扶贫模式
    6.4 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6.5 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及启示
        6.5.1 健全的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6.5.2 多元化和规范化的经费投入体制
        6.5.3 灵活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6.5.4 教育培训内容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
        6.5.5 严格的教师准入与审核制度
        6.5.6 实施农业职业准入与资格证书制度
第七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
    7.1 我国已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分析
        7.1.1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7.1.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探索的基本经验
        7.1.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7.2.1 适应性原则
        7.2.2 区域性原则
        7.2.3 动力性原则
        7.2.4 发展性原则
    7.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7.3.1 经济发展与模式选择
        7.3.2 区域经济、文化教育、资源差异与模式选择
        7.3.3 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求与模式选择
    7.4 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
        7.4.1 东部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7.4.2 中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7.4.3 西部不发达地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第八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运行条件
    8.1 优化农业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
        8.1.1 营造良好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氛围
        8.1.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8.1.3 扩宽农业职业教育融资途径
        8.1.4 建立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8.1.5 健全农业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8.2 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内部运行机制
        8.2.1 形成多元化的农业职业教育供给系统
        8.2.2 构建农业职业教育需求导向机制
        8.2.3 创新农业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8.2.4 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8.2.5 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激励约束机制
    8.3 增强农业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能力
        8.3.1 明确农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
        8.3.2 提高农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
        8.3.3 调整学校专业设置
        8.3.4 加快学校课程体系改革
        8.3.5 建立职业能力型教学体系
        8.3.6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社区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
二、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成教校培养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1. 提高意识, 转变观念。
    2.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 建立健全劳动力输出网络。

(8)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困境及地方政府应对之策研究 ——以河北永清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阐述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农村成人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时代进步对农村成人教育有了新要求
        (一) 入城农民急需打好技能素质基础
        (二) 农民“市民化”和“城市接纳”急需城市文明教育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农村成人培训
第三章 农村成人教育的落后制约着“三农”的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二) 河北永清农村成人教育个案剖析
        (三)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趋势
    二、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整体质量普遍偏低
        (二) 转业农民缺乏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就业指导
        (三) 农村成教“离农”现象严重
    三、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未受到足够重视
        (二) 农村成教团队工作质量不高
        (三) 基层成校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
        (四) 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着农村人才的培养
第四章 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应对农村成教发展困境
    一、提高农村成人教育质量确保足够的社会关注
        (一) 结合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计划
        (二) 管理手段要现代化
        (三) 加强监控和考核
    二、寻求新办学模式增强农村成教的吸引力
        (一) 加强多方面办学合作
        (二) 成人培训要做到“订单式培训”
        (三) 大力落实农村地区的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
    三、按市场需求灵活发展农村成教
        (一) 立足于市场竞争走特色经营之路
        (二) 走“品牌”发展之路
    四、用现代成教观念武装农村成人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
        2.1.2 成人教育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迁移理论
        2.2.2 迁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2.3 筛选假设理论
        2.2.4 素质模型理论
第3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现状
        3.2.1 转移规模和速度逐渐扩大
        3.2.2 流动的空间分布不均,产业分布层次较低
        3.2.3 职业的稳定性及收入低
        3.2.4 社会阶层及地位低下
        3.2.5 转移方式低级化
    3.3 原因分析——劳动力素质低下
        3.3.1 素质低下导致转移压力大
        3.3.2 素质低导致转移结果不稳定
        3.3.3 素质低导致转移层次低下
        3.3.4 素质低导致组织方式低级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成人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4.1 农村成人教育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4.1.1 模型的介绍
        4.1.2 模型的调整
        4.1.3 模型的变量和参数的介绍
        4.1.4 将劳动力素质因素引入模型,分析素质因素对模型各变量的影响
    4.2 成人教育从文化素质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的分析——以高坪镇为例
        4.2.1 科学文化素质与劳动力转移的作用理论分析
        4.2.2 数据统计的来源及分析
        4.2.3 转移率与学历的相关关系
        4.2.4 总收入与学历的相关关系
        4.2.5 纯收入与学历的相关关系
        4.2.6 工作期限与学历的相关关系
    4.3 农村成人教育从其他素质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4.3.1 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方面
        4.3.2 劳动力身心素质方面
        4.3.3 劳动力道德法律素质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对于成人教育的要求
    5.1 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
    5.2 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分布现状要求中西部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5.3 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状况需要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4 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及层次分布要求革新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
    5.5 需要政府间需要加强协作,建立好沟通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6.1 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6.1.1 经费投入不足
        6.1.2 师资力量薄弱
        6.1.3 教学内容不实用
        6.1.4 教学地点仍以课堂为主
        6.1.5 劳务输入地政府推卸责任
    6.2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6.2.1 建立多元化的成人教育投入机制
        6.2.2 创新农村成人教育教师教育模式,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2.3 加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适用性
        6.2.4 大力发展电视教学,实现分布式学习
        6.2.5 建立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护照”制度,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政府的协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已有研究综述与分析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一) 多维层级增长极理论
    (二) 成人教育相关理论
    (三) 区域教育与经济互动
二、从江县区域经济与成人教育发展状况
    (一) 从江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二) 从江县成人教育发展状况
三、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状况分析
    (一) 从江县成人教育对区域经济贡献率定量分析
    (二) 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分析
四、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机制
    (一) 从江县成人教育增长极发展模式
    (二) 从江县村—县—州"文化—成教—经济"协调互动规划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与创新
    (二) 建议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论文类
    (三) 外文文献
    (四) 年鉴及其他
附录
后记

四、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教的历史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D]. 邓文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2]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D]. 蒲小潘.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新城镇化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卢雯璨.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 [4]长沙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宋江南.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5)
  • [5]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 唐智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 景琴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7]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社区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J]. 王德穆. 才智, 2011(33)
  • [8]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困境及地方政府应对之策研究 ——以河北永清为个案[D]. 刘洪炜. 延安大学, 2011(01)
  • [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D]. 伍齐珊. 湘潭大学, 2011(05)
  • [10]从江县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 吴鼎鼎. 西南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劳动力转移 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