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做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一、搞好素质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豆豆[1](2021)在《张承先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个教育大国。自古以来,统治者就意识到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将它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紧紧依靠教育,发挥教育的潜在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承先同志一直奋斗在教育前线,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个阶段的亲历者,参与了我国教育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他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从群众需求出发,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的教育着作和教育思想直到今天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变革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研究中国教育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本论文从张承先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进行了具体研究,阐明张承先革命和教育的经历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论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契机以及其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进而对其教育思想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基础教育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教师四个方面阐述了张承先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有着全面、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其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决定了其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宏观的全局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最后,分析了张承先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张承先同志为我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重要成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坚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还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王江波[3](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程明喜[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夏贵敏[5](2019)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文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中央政府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时,由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人大代表所做的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在为当年的政府各方面工作做好部署的同时,为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教育工作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话语的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总结过去一年教育领域做了哪些工作及工作取得进展,再展望未来,为下一年的教育工作提供方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采取的施政方针,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话语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能够(1)通过对教育话语的解析把握不同阶段教育话语的特征(2)将话语置于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体会为什么出现这种话语而不是其他话语。鉴于此,本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文本,以话语分析作为研究工具,结合相关话语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作出整体分析,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是什么。基于分析得出的图表数据和教育发展的背景为标准,本文重点分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话语下的政策创建;第二阶段是普及话语下的政策推广;第三阶段是均衡话语下的政策深化。不同阶段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有着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整体强调数量上的补齐,第二阶段整体上强调适应和改革,第三个阶段强调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部分的“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教师待遇与发展”、“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四个方面的分阶段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政府是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从外延式向内涵式递进的过程;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继续强化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政府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发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导向作用。

李义丹[6](2013)在《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经验、问题和不足,查找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原因,提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并用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对素质教育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搞好素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人的发展观问题是解决素质教育乃至所有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理念的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观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解决素质教育问题上也显现了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发展和提高。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理论首次提出了人的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第一要义是人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都做了拓展。用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分析素质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为解决素质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人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新概念包括:全面发展方面的“知识、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的全面发展”、“核心知识全面发展、核心素质全面发展、核心能力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动力提升、内涵发展、战略规划”;以人为本方面的“一切为了人是目的,一切依靠人是手段”等。本文用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素质教育是着眼人的长远利益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的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对教育者要求更高等新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素质教育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本文还利用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对素质教育中几个重要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学习问题、“减负”问题、自我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提出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而素质教育有利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高考成绩的提高。提出“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减负”的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合理负担。提出学生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如何启动学生自我教育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提出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科学定位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陈宗花[7](2003)在《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新时期以来召开的第一至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历届会议资料、会外报导资料等文献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归纳、分析与研究,借此总结历届会议的基本特点,探寻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在教学、科研及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成就与特点。第一至七章主要梳理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发展脉络:第一届(1986)主要是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探讨,以引起各界重视。会议主要探讨对美育、音乐教育的总体认识,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确立美育、音乐教育的地位。第二届(1987)主要听取对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为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作准备,还研讨了音乐家协会及各分会系统如何配合文化、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第三届(1988)主要是学习、讨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为《总体规划》的完善、订正提供依据,以使全国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有法可依。第四届会议(1990)主要交流各地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的经验,以促进《总体规划》在各学校贯彻落实。第五届(1992)着重突出“师范性”这一关键问题,对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同时对各级各类师范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讨。第六届(1995)以“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主题,主要对关于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问题从理论层面作了探讨,以及对大会主题进行讨论。第七届(1998)以“跨世纪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为研讨主题,主要讨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与音乐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应如何改革、发展的问题。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历届会议的主要特点,本文归纳为以下几点:1、新时期历届会议召开,对于确立美育在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在全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历届会议的召开,在《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制,“四有”新人培养放在首位。<WP=3>4、对素质教育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5、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6、对音乐教学实践和师资培养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7、重视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音乐教育理论水准,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水准。8、注意团结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力量甚至社会各界。9、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在历届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地讲,本文的研究相对该领域以往的研究相比,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首次对新时期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文献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对这七届音教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以及相关的认识性成果,使我们对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及其相关的效益、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属于当代音乐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后又以“附录”的形式,列出论文研究中经系统梳理而形成的文献整理成果:《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汇编目录》。

刘方友,王建国,邵长会,徐发田,姚菲菲,刘光明,闫淑莲,孙士勇,朱世林,耿令华,吕崇光,赵善英,张传国[8](2001)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笔谈》文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新世纪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最近,本刊编辑部约请我院历届“中学校长培训班”的部分学员,就此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大家提出了一些富有理论性、实践性的见解,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太史雅文[9](2000)在《略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表明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践证明,应试教育存在种种弊端,应当在深化改革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教育体制,政策措施,教育方法,教材管理,师资队伍,教育评估等多方面建立起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以实现教育工作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李喜平[10](1998)在《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推进我省教育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推进我省教育教学改革辽宁省教委主任李喜平根据省政府的部署,经省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省教育思想大讨论第二次动员大会。目的是在对过去一年全省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振奋精神...

二、搞好素质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素质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张承先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文献综述
        1.2.1 有关对张承先讲话、报告进行收录的文献
        1.2.2 有关重点阐述张承先教育方面的文献
        1.2.3 有关对张承先着作颇有心得的文献
        1.2.4 有关缅怀、怀念张承先的文献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张承先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个人背景:张承先丰富革命与教育经历的洗礼
        2.1.1 学习经历和入党经历
        2.1.2 改革开放前的教育工作
        2.1.3 1978—1983 年的教育工作
        2.1.4 1983—20 世纪初的教育工作
    2.2 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召唤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召唤
        2.2.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2.3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2.3.1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2.3.2 国家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张承先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基础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
        3.1.1 明确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
        3.1.2 以“三个面向”为战略指导方针
        3.1.3 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变革
    3.2 深化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3.2.1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2.2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
        3.2.3 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3.3 教育体制管理的改革
        3.3.1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3.3.2 学校内部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3.4 教师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3.4.1 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3.4.2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4.3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对张承先教育思想的反思
    4.1 张承先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1.1 时代性
        4.1.2 全局性
        4.1.3 实践性
    4.2 张承先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4.2.2 坚定了中国特色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2.3 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4.2.4 有利于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4.2.5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话语具有指导意义
        2.话语分析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有价值的研究工具
        3.导师建议和个人想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教育话语
        2.话语分析
        3.教育话语分析
    (三)文献综述
        1.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教育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政府工作报告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话语分析法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及其阶段划分
    (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部分的整体描述
        1.政府工作报告简析
        2.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部分整体分析
    (二)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为基础的阶段划分
        1.以图表数据为依据
        2.以教育发展政策为依据
        3.教育话语分析的阶段划分
二、不同阶段的教育话语分析
    (一)恢复话语下的政策创建
        1.教育话语概述(1978年—1992年)
        2.教育话语解析
    (二)普及话语下的政策推广
        1.教育话语概述(1993年—2004年)
        2.教育话语解析
    (三)均衡话语下的政策深化
        1.教育话语概述(2005年—2017年)
        2.教育话语解析
    (四)总结
        1.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2.教师待遇与发展
        3.教育公平
        4.教育质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政府是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2.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从外延式向内涵式递进的过程
        3.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建议
        1.继续强化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
        2.政府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3.发挥政府工作报告的导向作用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2.1 素质教育研究概况
    2.2 素质教育论文研究成果综述
    2.3 素质教育着作研究成果综述
    2.4 国家文件对推进素质教育的论述
    2.5 素质教育研究的初步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2.5.1 素质教育研究的初步成果
        2.5.2 现有素质教育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从“人的全面发展观”到“人的科学发展观”
    3.1 人的全面发展观
        3.1.1 人的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3.2 人的全面发展观在指导素质教育实践中显现的局限性
    3.3 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3.4 人的科学发展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4.1 人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4.2 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现实体现
    3.5 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5.1 人的发展
        3.5.2 全面发展
        3.5.3 协调发展
        3.5.4 可持续发展
        3.5.5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5.6 以人为本
        3.5.7 统筹兼顾
第四章 基于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素质教育理论阐释
    4.1 人的科学发展观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4.2 人的科学发展观为素质教育制定了新目标
    4.3 从人的科学发展观角度分析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4.4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4.4.1 充分认识推进素质教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4.2 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4.4.3 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五章 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5.1 学习是素质教育主要任务的缘由
    5.2 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
    5.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
    5.4 素质教育确保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5.4.1 素质教育有助于学习的提高
        5.4.2 素质教育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持续提高
第六章 中小学生“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6.1 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存在
    6.2 课业负担过重实际状况的分析
    6.3 课业负担过重引起的不良后果
    6.4 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分析
        6.4.1 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误解是基础
        6.4.2 教育者的教育水平低是根本原因
        6.4.3 高考竞争引发的心理压力是条件
        6.4.4 全社会的浮躁心态是环境
    6.5 关于落实“减负”的策略
        6.5.1 提高认识是前提
        6.5.2 科学对待是根本
        6.5.3 建立机制是保障
第七章 学生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7.1 自我教育的理论分析
        7.1.1 自我教育释义
        7.1.2 自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意义
    7.2 学生自我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启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切入点
    7.4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策略
        7.4.1 提高对学生自我教育的认识
        7.4.2 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研究
        7.4.3 建立全方位学生自我教育机制
第八章 家庭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
    8.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8.2 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8.3 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
        8.3.1 家长的自身素质
        8.3.2 家长的浮躁心态
        8.3.3 家长的认识误区
        8.3.4 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
    8.4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策略
        8.4.1 建立家校教育联动机制
        8.4.2 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8.4.3 提高家庭教育控制水平的若干原则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1.1 提出了人的科学发展观
        9.1.2 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有了新认识
        9.1.3 对于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有了新观点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召开前的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关于美育理论与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功能、地位的认识
        (二) 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观念
        (三) 关于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四) 关于中小幼美育、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的建议
        (五) 关于地方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六) 农村音乐教育
        (七) 职业、成人及校外音乐教育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二章 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调查报告所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二) 关于音协工作的讨论
        (三) 对美育的认识
        (四) 有关音乐教学思想、教学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三章 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文件、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成果
        (一) 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学习与讨论
        (二)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
        (三) 音乐教育的有关理论研讨
        (四) 关于中师、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改革研讨
        (五) 教学成果的展示
        (六) 幼儿音乐教育
        (七) 各级师资的培养
        (八) 其它问题的讨论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四章 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的讨论主要问题与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总体规划》的实施问题
        (二) 如何深化音乐教育改革
        (三) 美育与音乐教育
        (四) 有关“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的讨论
        (五) 民族音乐教育
        (六) 声乐、器乐的教学和教学法
        (七) 师资培养
        (八) 关于教研员的工作
        (九) 第二课堂(课外)音乐教育
        (十) 农村音乐教育
        (十一) 关于区域音乐教育
        (十二) 其它问题的讨论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三) 会后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五章 第五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二、 会议论文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
        (一) 声乐专题的讨论
        (二) 键盘器乐专题的讨论
        (三) 基本乐科的讨论
        (四) 合唱指挥专业组的讨论
        (五) 关于师范系统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
        (六) 农村音乐教育改革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六章 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和倡议的讨论
        (二) 对近百年来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得失的认识与反省
        (三) 高师中师音乐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四) 关于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育问题
        (五) 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蒙族、侗族、朝鲜族)与双语教学
        (六) 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及其它问题的讨论
        (七) 有关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与影响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第七章 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
    一、 会议背景、概况与指导思想
        (一) 会议背景
        (二) 会议概况
        (三) 会议指导思想与主要倾向
    二、 会议论文、教案反映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一)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
        (二) 未来的音乐教育应如何改革并发展
        (三) 目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及相关改革建议
        (四) 器乐进课堂及先进教学手段的采用
        (五)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六) 教案、教学设计的交流
        (七) 其它问题的讨论
    三、 会后情况
        (一) 会议的报导
        (二) 会后效应和影响
        (三) 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
    四、 评价
结语:新时期历届音教会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四、搞好素质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张承先教育思想研究[D]. 王豆豆. 河北大学, 2021(02)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D]. 夏贵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探析[D]. 李义丹. 天津大学, 2013(12)
  • [7]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D]. 陈宗花. 河南大学, 2003(01)
  • [8]“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笔谈[J]. 刘方友,王建国,邵长会,徐发田,姚菲菲,刘光明,闫淑莲,孙士勇,朱世林,耿令华,吕崇光,赵善英,张传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
  • [9]略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J]. 太史雅文.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 [10]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推进我省教育教学改革[J]. 李喜平. 辽宁教育, 1998(Z2)

标签:;  ;  ;  

做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