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DCs对CI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脐血DCs对CI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一、脐带血DCs对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意[1](2019)在《基于生物反应器的效应细胞悬浮培养的初步探索以及无血清培养基的优化》文中指出体外扩增是解决治疗用细胞剂量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培养基和培养装置。为此,本文分别从培养基和培养装置两个角度优化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的体外扩增。本文首先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等单糖种类以及组合对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了最优添加剂量。结果显示,当2.2 mmol/L甘露糖、0.10 mmol/L葡萄糖醛酸组合使用时,体外培养CIK细胞14天后总细胞扩增倍数可达93.28±5.7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5.56±4.38(p<0.05);而培养物中CD3+、CD3+CD56+、CD3+CD8+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当(p>0.05),这三类细胞的扩增倍数分别可达到 269.40±59.98、473.4 7±112.37、453.38±91.4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7.12±21.86、177.12±23.79、226.93±21.66(p<0.05),说明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的联合应用可有效促进CIK细胞的扩增。且在该条件下扩增所得到的CD3+、CD3+CD8+细胞中表达颗粒酶B的细胞含量分别为(61.50± 17.11)%、(70.23± 18.05)%,CD3+、CD3+CD56+细胞中表达穿孔素的细胞含量分别为(77.00±7.50)%、(69.63±6.9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扩增14天后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为(35.77±10.7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7±6.16)%(p<0.05),说明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的联合应用可增强扩增后CIK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造血干细胞主要富集于CD34+细胞中,本文以CD34+细胞为研究对象,尝试在体外建立适合CD34+细胞的悬浮培养体系。本文在初步评价CD34+细胞悬浮培养的可行性的基础上,以KG-1a细胞作为模型细胞,考察动态培养装置和搅拌模式对KG-la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转瓶培养体系中采用摆锤式搅拌桨、搅拌转速控制为15 rpm更有利于KG-1a细胞扩增,并应用CD34+细胞加以验证,从而初步构建了CD34+细胞的体外悬浮培养体系。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尝试探索了应用MINIFOR生物反应器培养CIK细胞的可能性。以上研究结果为CIK细胞和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龚子祯[2](2018)在《多糖对CD34+细胞和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细胞制备是细胞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模拟微环境实现细胞的体外扩增可达到这一目的。微环境中存在的粘多糖在调控细胞的生存、增殖、凋亡和分化等方面起关键作用[1]。为此,本文研究多糖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cell,HS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体外扩增的影响。本文首先以CD34+细胞为对象,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考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果胶和黄原胶四种多糖对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结果发现:四种多糖中只有黄原胶对总细胞的扩增有促进作用,当培养体系中加入100 μg/ml的黄原胶时,培养至14 d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可达到48.6±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9.3(p<0.05)。但是分析培养物中的细胞组成时发现,其中富含造血干祖细胞的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CD34+细胞中具有骨髓重建功能的CD48-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而淋巴系CD3+细胞和CD19+细胞比例增加。由此可见黄原胶促进CD34+细胞向淋巴系细胞分化。鉴于此,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为对象,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考察黄原胶在CIK细胞体外扩增中的作用。与不添加黄原胶的对照组相比,当培养体系中添加100μg/ml的黄原胶时,可使培养至21 d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达到4534±88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99±347(p<0.05)。培养物中CD3+D56+细胞的比例达到(25.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1.9)%(/p<0.05),而CD3+和CD3+CD8+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变化;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的扩增倍数达到30102±102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97±2016(p<0.05),说明黄原胶能有效促进CIK细胞的体外扩增。采用K562细胞为靶细胞,以10:1的效靶比评价扩增后CI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发现:培养到21d时CIK细胞杀伤活性达到(45.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7±5.1)%(p<0.05),说明黄原胶增强了细胞因子诱导获得的CIK细胞的杀伤活性。进-步分析了与杀伤活性相关的细胞膜上CD107a、胞内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结果发现扩增后的细胞中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细胞比例分别达到(53.6±33.8)%和(48.3±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34.2)%和(37.5±11.2)%(p<0.05),而表达CD107a的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推测黄原胶通过提高扩增后CIK细胞中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细胞比例来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为探究黄原胶促进CIK细胞扩增的原因,分别在培养体系中添加组成黄原胶的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以及三种单糖的混合物考察其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至21d时,添加40 μg/ml的葡萄糖或甘露糖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与对照组相近;添加20μg/ml葡萄糖醛酸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与对照组的相对值为1.59±0.30,而培养物中CD3+、CD3+CD56+、CD3+CD8+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近,添加葡萄糖醛酸可使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的扩增倍数为对照组的1.71±0.36倍;添加三种单糖的混合物时,总细胞和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的扩增倍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68± 0.41倍和1.89±0.48倍,与单加葡萄糖醛酸的结果相近。推测在培养过程中黄原胶通过释放葡萄糖醛酸来促进CIK细胞的扩增。以上结果为CIK细胞体外扩增过程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高飞[3](2017)在《EpCAM负载DC活化脐带血初始T细胞制备CTL的抗肿瘤杀伤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常规的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都遇到了相应的瓶颈。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关系认识的提高,生物治疗已成为对抗肿瘤又一手段。生物治疗包括细胞治疗和非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基因疫苗、单克隆抗体治疗、多肽或蛋白质疫苗等)。细胞免疫治疗通过向肿瘤患者输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称为肿瘤过继细胞治疗(adoptive cell transfer,ACT)。细胞免疫治疗的核心是诱导T细胞活化并识别肿瘤抗原,从而产生肿瘤杀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DC诱导的T细胞免疫,主要通过负载相应抗原的DC,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使T细胞活化并能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二是T细胞工程制备的T细胞免疫,主要是通过T细胞的基因转染或基因编辑,使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其中,DC诱导的T细胞免疫,是细胞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临床多采用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进行扩增活化,应用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制备抗原,进而制备抗原特异性杀伤细胞,对患者进行过继回输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因肿瘤患者自身状况、T细胞功能状态、抗原的特异性、以及肿瘤微环境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有效性。首先,目前临床应用的DC细胞和T细胞的来源主要通过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而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导致自体DC和T细胞的功能障碍及数量不足,晚期肿瘤患者不能耐受大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采集及个体化限制等问题,致使临床采集DC和T细胞所制备的效应细胞功能和数量存在缺陷,以及效应细胞制备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受限。近些年有研究表明,不同的T细胞亚群制备的效应细胞具有不同的抗肿瘤效应。其中,初始T细胞亚群相较于记忆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能力。脐带血来源的T淋巴细胞较外周血来源T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扩增及活化能力,目前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而且针对实体肿瘤亦表现出了较强的杀伤效率。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具体分析脐带血来源初始T细胞亚群的抗肿瘤能力。其次,自体肿瘤抗原临床难以获取,是临床制备肿瘤特异性、治疗型DC疫苗及肿瘤特异性T杀伤细胞制剂的难点,因而,寻找具有临床通用性的肿瘤抗原,是目前研究重点之一。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specific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是最早发现的肿瘤相关抗原之一,但最初并没有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而得到相应的重视。Ep CAM在多种腺癌细胞表面表达明显升高,包括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等。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取得的良好成果,Ep CAM作为细胞免疫治疗新靶点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已有研究表明,Ep CAM靶向T效应细胞制剂,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杀伤效率。而以Ep CAM为靶向抗原,诱导脐血来源初始T杀伤效率研究尚未得到实验证实。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来源初始T细胞亚群的扩增活化能力及体内外抗肿瘤能力,以及Ep CAM纯蛋白诱导DC成熟,进而制备Ep CAM特异性CTL,并探讨其对高表达Ep CAM的腺癌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应,为突破个体化限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制备效应细胞,提供初步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脐带血来源初始T细胞增值活化能力的实验研究目的:从脐带血中分离并大量扩增初始T细胞,并验证其大批量扩增和活化能力。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脐带血及外周血单状核细胞,CD45RO磁珠阴性筛选脐带血单状核细胞,进一步CD62L磁珠阳性筛选获取CD62L+CD45RO-的初始T淋巴细胞。MTS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流式方法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5RA、CD62L的表达。结果:1初始T细胞是脐带血及外周血T细胞中最大的亚群,脐带血中初始T细胞亚群占67.57±6.53%;外周血中初始T细胞亚群占50.66±5.79%。2脐带血中初始T细胞比例较外周血中初始T细胞比例高(P<0.05);3脐带血及外周血来源的初始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其他亚群(P<0.05);4脐带血初始T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高于外周血初始T细胞(P<0.05);5经2周培养扩增后,脐带血CD45RA+CD62L+T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外周血(P<0.05);6经2周培养扩增后,CD8+T细胞比例逐渐升高,脐带血来源初始T更显着(P<0.05);7经2周培养扩增后,相较于外周血来源初始T细胞及其他亚群,脐带血来源初始T细胞仍为较低的IFN-γ分泌能力(P<0.05)。结论:脐带血中具有丰富的初始T细胞,而且相对于外周血来源初始T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化能力,而且经扩增培养后,其细胞表面CD62L、CD45RA仍高表达,而分泌能力弱,继续保持初始状态。第二部分Ep CAM诱导DC成熟及诱导T细胞活化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Ep CAM诱导DC成熟,进而激活初始T细胞制备细胞毒T淋巴细胞。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及外周血单状核细胞,贴壁法获得DC细胞。扩增培养后分别用cocktail(TNF-α,IL1β,IL-6,IFN-γ,poly I:C)+肿瘤细胞裂解物、cocktail+Ep CAM刺激DC细胞成熟。流式方法检测未成熟DCs(im DCs)及成熟DCs(m DCs)表面HLA-DR、CD80、CD83、CD86的表达量。成熟DCs与初始T细胞共培养,进而活化初始T细胞成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流式方法检测CTL细胞表面CD3、CD4、CD8、CD45RA、CD62L的表达。ELISA法检测CTL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1刺激DC成熟后,DC表面的HLA-DR、CD80、CD83、CD86的表达较成熟前明显升高(P<0.05);2通过cocktail+肿瘤裂解物或cocktail+Ep CAM刺激的成熟DC之间表面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脐带血来源DC成熟与外周血来源DC成熟后表面分子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制备的CTL细胞表面抗原CD45RA、CD62L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脐带血来源CTL细胞更为明显(P<0.05),但通过不同DC活化的CTL细胞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5脐带血来源CTL细胞比外周血来源CTL细胞CD8+所占比例高(P<0.05);但通过不同DC活化的CTL细胞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6脐带血来源CTL细胞较外周血来源CTL细胞具有更强的IFN-γ分泌能力(P<0.05);初始T细胞来源CTL细胞比记忆T细胞来源CTL细胞具有更强的IFN-γ分泌能力(P<0.05);但通过不同DC活化的CTL细胞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通过Ep CAM或肿瘤裂解物均可刺激DC细胞成熟,并能进一步活化初始T细胞成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脐带血来源的CTL具有更强的活化及分泌能力,其中初始T细胞来源的CTL拥有更强的活化及分泌能力。第三部分制备的CTL在体内外对Ep CAM抗原高表达肿瘤的特异性杀伤效应研究目的:验证制备的CTL细胞的体内外特异性杀伤效应。进一步评估应用脐带血初始T细胞批量制备Ep CAM抗原特异性CTL的可行性。方法:1流式方法检测靶细胞LS174-T、Pa Ca-2表面Ep CAM的表达情况。2各命名简写方式:脐带血(cord blood,CB);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PB);初始T细胞(na?ve T cell,n);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m);Ep CAM抗原(Ep);肿瘤裂解物(tumor lysate,T);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3脐带血来源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制备的CTL体外杀伤实验。分组:(1)实验组(初始T细胞制备的CTL,CB-CTLn),包括Ep CAM诱导活化的CTL(CB-Ep-CTLn)及肿瘤裂解物活化的CTL(CB-T-CTLn);(2)对照组(记忆T细胞制备的CTL,CB-CTLm),包括Ep CAM诱导活化的CTL(CB-Ep-CTLm)及肿瘤裂解物活化的CTL(CB-T-CTLm);(3)空白对照组;靶细胞:LS174-T;应用MTS法检测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4外周血来源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制备的CTL体外杀伤实验。分组:(1)实验组(初始T细胞制备的CTL,PB-CTLn),包括Ep CAM诱导活化的CTL(PB-Ep-CTLn)及肿瘤裂解物活化的CTL(PB-T-CTLn);(2)对照组(记忆T细胞制备的CTL,PB-CTLm),包括Ep CAM诱导活化的CTL(PB-Ep-CTLm)及肿瘤裂解物活化的CTL(PB-T-CTLm);(3)空白对照组;靶细胞:LS174-T;应用MTS法检测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5脐带血与外周血来源初始T细胞制备的CTL体外杀伤实验。(1)实验组(CB-Ep-CTLn、CB-T-CTLn);(2)对照组(PB-Ep-CTLn、PB-T-CTLn);(3)空白对照组(PBS)。6体外特异性杀伤验证。分组:(1)实验组(CB-Ep-CTLn、CB-Ep-CTLm、PB-Ep-CTLn、PB-Ep-CTLm),靶细胞:LS174-T;(2)对照组(CB-Ep-CTLn、CB-Ep-CTLm、PB-Ep-CTLn、PB-Ep-CTLm),靶细胞:Pa Ca-2、LS174-T(用抗Ep CAM抗体阻断细胞表面Ep CAM抗原);(3)空白对照组(PBS),靶细胞:LS174-T、Pa Ca-2;MTS法检测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7制备动物模型。实验动物:4周龄雄性NOD/SCID小鼠。取1×106个靶细胞(0.1ml)于NOD/SCID小鼠左前肢内侧皮下注射,大约10天后,肿瘤平均大小为0.5mm3(体积=长度×宽度2÷2)。8脐带血来源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制备的CTL体内抑瘤效应。分组:(1)实验组(CB-Ep-CTLn、CB-T-CTLn);(2)对照组(CB-Ep-CTLm、CB-T-CTLm);(3)空白对照组(PBS);LS 174-T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1×107个效应细胞,隔天测量肿瘤大小,以肿瘤体积达到2 mm3为观察终点。9外周血来源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制备的CTL体内抑瘤效应。分组:(1)实验组(PB-Ep-CTLn、PB-T-CTLn);(2)对照组(PB-Ep-CTLm、PB-T-CTLm);(3)空白对照组(PBS);LS 174-T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1×107个效应细胞,隔天测量肿瘤大小,以肿瘤体积达到2 mm3为观察终点。10体内特异性抑瘤效应验证。分组:(1)实验组(CB-Ep-CTLn、CB-Ep-CTLm、PB-Ep-CTLn、PB-Ep-CTLm),实验组动物:LS174-T荷瘤小鼠;(2)对照组(CB-Ep-CTLn、CB-Ep-CTLm、PB-Ep-CTLn、PB-Ep-CTLm),实验组动物:Pa Ca-2荷瘤小鼠;(3)空白对照组(PBS),实验动物:LS174-T荷瘤小鼠、Pa Ca-2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1×107个效应细胞,隔天测量肿瘤大小,以肿瘤体积达到2 mm3为观察终点。结果:1 LS174-T细胞表面抗原Ep CAM表达为99.22±0.42%;Pa Ca-2细胞表面抗原Ep CAM表达为5.69±0.89%。两者满足作为针对Ep CAM特异性杀伤研究靶细胞的要求。2 CB-Ep-CTLn较CB-Ep-CTLm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CB-T-CTLn较CB-T-CTLm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CB-Ep-CTLn较CB-T-CTLn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CB-Ep-CTLm与CB-T-CTLm对LS174-T细胞的体外杀伤无明显差异(P>0.05)。3 PB-Ep-CTLn较PB-Ep-CTLm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PB-T-CTLn较PB-T-CTLm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PB-Ep-CTLn较PB-T-CTLn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PB-Ep-CTLm与PB-T-CTLm对LS174-T细胞的体外杀伤无明显差异(P>0.05)。4 CB-Ep-CTLn较PB-Ep-CTLn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CB-T-CTLn较PB-T-CTLn对LS174-T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杀伤效应(P<0.05)。5 CB-Ep-CTLn对LS174-T体外杀伤效应强,对Pa Ca-2体外杀伤效应弱(P<0.05);PB-Ep-CTLn对LS174-T体外杀伤效应强,对Pa Ca-2体外杀伤效应弱(P<0.05);在靶细胞中事先加入抗Ep CAM抗体后,CB-Ep-CTLn、PB-Ep-CTLn对LS174-T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6 CB-Ep-CTLn较CB-Ep-CTLm对LS174-T荷瘤小鼠具有更强的抑瘤作用(P<0.05);CB-T-CTLn较CB-T-CTLm对LS174-T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抑瘤作用(P<0.05);CB-Ep-CTLn较CB-T-CTLn对LS174-T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抑瘤作用(P<0.05)。7 PB-Ep-CTLn较PB-Ep-CTLm对LS174-T荷瘤小鼠具有更强的抑瘤作用(P<0.05);PB-T-CTLn较PB-T-CTLm对LS174-T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抑瘤作用(P<0.05);PB-Ep-CTLn较PB-T-CTLn对LS174-T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抑瘤作用(P<0.05)。8 CB-Ep-CTLn较PB-Ep-CTLn对LS174-T荷瘤小鼠具有更强的抑瘤作用(P<0.05);CB-T-CTLn较PB-T-CTLn对LS174-T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抑瘤效应(P<0.05)。9 CB-Ep-CTL对LS174-T荷瘤小鼠有强的抑瘤作用,对Pa Ca-2荷瘤小鼠抑瘤作用不明显(P<0.05);PB-Ep-CTL对LS174-T荷瘤小鼠有较强的抑瘤作用,对Pa Ca-2荷瘤小鼠抑瘤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1脐带血或外周血来源的初始T细胞制备的CTL较记忆T细胞制备的CTL在体内外具有更强的抗肿瘤能力。2通过Ep CAM诱导的CTL较肿瘤裂解物诱导的CTL具有更强的抗肿瘤能力。3脐带血来源的初始T细胞制备的CTL较外周血来源的初始T细胞制备的CTL具有更强的抗肿瘤能力。4通过Ep CAM诱导的CTL具有针对高Ep CAM表达肿瘤的特异性杀伤能力。

宋文玲,韩蓉,张曼,张权,姚惟琦,武栋成[4](2017)在《两种培养基的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增殖情况,检测CIK细胞的表面分子表型和体外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用H3培养基培养的分别来源于脐带血和患者自体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添加重组人γ干扰素(IFN-γ)与CD3单抗,体外诱导CIK细胞,在培养的第7天分别加入H3培养基和T551培养基继续诱导培养至14d。计数观察CIK细胞增殖能力,流式检测细胞表面CD3、CD56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两组培养基条件下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效果。结果动态计数及表型分析结果表明,H3及H3+T551培养的CIK细胞扩增倍数(包括脐带血CIK总细胞数和自体CIK总细胞数)在第14天均分别达到76.9倍、62.3倍;两种培养条件下脐带血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含量分别是(16.70±2.72)%和(10.80±2.59)%,自体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含量分别是(11.23±6.64)%和(10.70±6.42)%;体外杀瘤实验表明,当效靶比为5∶1时,H3培养的脐带血CIK细胞杀伤率达到(33.50±9.99)%,显着高于H3+T551培养脐带血CIK细胞的(20.3±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而H3和H3+T551培养的自体CIK细胞杀伤率分别是(59.67±27.59)%和(42.13±1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结论 H3培养的脐带血和自体CIK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白血病癌细胞活性,可应用于临床上白血病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宫妍婕[5](2016)在《四种多糖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传统手术及放、化疗基础上,免疫疗法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中的过继免疫疗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 of tumors, AIT)能够促进患者免疫重建、消除残留病灶。多糖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作用的大分子物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具有扩增能力强、抗瘤活性高的特点。CD3+CD8+、CD3+CD56+两种细胞在CIK细胞群中起主要杀伤作用。如何在培养过程中提高CIK细胞的增殖力和效应细胞比例是目前的研究重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成熟后能够递呈抗原、启动T细胞免疫应答,并通过表面分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抗炎、抗肿瘤免疫。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多种生物多糖能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刺激DCs表型和功能成熟,同时,DCs与CIK细胞共培养后,还能促进CIK细胞成熟。目前尚没有研究表明多糖对CIK细胞的增殖和成熟能力具有直接刺激作用,而多糖促进DCs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亦不明确。目的:1.研究多糖对CIK细胞增殖和杀肿瘤能力的影响。2.研究多糖对DCs表型和功能成熟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3.研究经多糖刺激成熟的DCs与CIK共培养对CIK细胞抗瘤活性的影响。方法:1.收集14例健康产妇分娩脐带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UCBMNCs) 。选择牛膝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供实验使用。2.四种多糖对CIK细胞增殖及功能影响的研究2.1.UCBMNCs常规培养CIK:第0天加入O.01mg/ml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和1000U/ml干扰素-γ (Interferon-γ, IFN-γ),第1天补充500IU/m1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及0.1ug/ml小鼠抗人CD3,每3天半量换液,补充IL-2,至第16天终止。2.2.选择适宜多糖浓度:使用第10天CIK细胞,分别加入0、25、100、200、300、500ug/ml各多糖,72h后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2.3.UCBMNCs分为control组和四种多糖实验组,实验组在补充IL-2的同时补充100ug/ml各多糖。分别于培养第0、4、7、10、13、16天对各组细胞计数,绘制增殖曲线。2.4.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培养16天的CIK细胞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2.5.第16天的CIK细胞分别以10:1、20:1、40:1三种效靶-比与Hela细胞共培养,48h后检测Hela细胞活性,反映CIK细胞毒活性。3.四种多糖对DCs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3.1.UCBMNCs贴壁6h后吸出悬浮细胞,换液并添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GM-CSF) 50ng/ml、rIL-425ng/ml,第5天添加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和IL-1β各50ng/ml,第7天结束。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各多糖组于第1天添加100ug/ml多糖,换液时按浓度补充。3.2.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control组第7天DCs超微结构。3.3.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第7天DCsCD14+、CD86+、CD80+、CD83+、CDllc+细胞比例。3.4.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第7天DCs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I类和II类分子的表达。3.5.微阵列芯片检测:应用人类全基因组芯片,筛选香菇多糖刺激的DCs与control组常规培养DCs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聚类(Gene Ontology, GO)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4.多糖诱导的DCs对CIK细胞功能的影响4.1.UCBMNCs贴壁6h后收集悬浮细胞,常规方法培养CIK细胞,至第7天时分别与各组贴壁细胞培养的DCs共培养,DCs:CIK=1:5,第16天结束。4.2.共培养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4.3.共培养细胞分别以10:1、20:1、40:1三种效靶-比杀伤Hela细胞,并于48h后检测Hela细胞活性。4.4.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2、颗粒酶A(Granzyme A, GZMA)/颗粒酶B(Granzyme B, GZMB)、IFN-γ、TNF-α 、TNF- β、穿孔素(Perforin, PFP)基因表达。4.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各组共培养细胞上清中TNF-p, IFN-y浓度。结果:1.多糖对CIK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1.1.各多糖0-200ug/ml浓度范围内,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无差异(P>0.05),300及500ug/ml多糖抑制CIK细胞增殖。1.2.100ug/ml的各多糖对CIK细胞培养全过程增殖能力无影响(P>0.05)。1.3.Control组与实验组间两两比较CIK 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无差异(P>0.05)。1.4.同一效-靶比,cntrol组与实验组间两两比较CIK杀伤活性差异(P>0.05);各效-靶比间比较,40:1各组杀伤效果最好(P<0.001)。2.生物多糖对DCs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2.1.光学显微镜观察DCs形态变化:细胞逐渐变为悬浮状态,表面突起增多、变细。2.2.SEM观察成熟DCs超微结构:细胞表面布满树枝样突起,符合典型成熟DCs超微结构形态。2.3.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s表型:前体细胞标志CD14表达下调,成熟标志CD80、CD83、CD86、CDllc表达上调(P<0.05);四种多糖实验组DCs成熟程度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各多糖组间无差异(P>0.05)。2.4.Western blot检钡DCs HLA-Ⅰ、HLA-Ⅱ分子表达:多糖组较对照组上调(P<0.01);各多糖组间无差异(P>0.05)。2.5.基因芯片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699个;香菇多糖组细胞表达上调基因234个,表达下调基因465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GO分类主要有生物调节等;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KEGG通路主要有Mineral absorption-Homo sapiens等。3.多糖诱导成熟的DCs对CIK细胞功能的影响3.1.流式细胞术检测第16天DCs-CIK 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多糖组比例高于control组(P<0.05);各多糖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2.第16天DCs-CIK杀伤Hela细胞活性,各多糖组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多糖组间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3.3.RT-PCR检测第16天抗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各实验组与control组相比,几种基因表达上调(P<0.05);各实验组间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3.4.多糖DCs-CIK共培养上清中TNF-β、FN-γ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多糖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1.生物多糖直接作用于CIK细胞的培养体系,并不能提高其增殖能力及杀伤肿瘤活性。2.牛膝、香菇、灵芝、黄芪四种多糖均能促进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成熟。3.经多糖诱导成熟的DCs能更有效地刺激CI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增强。

贺白,吴昌平,蒋敬庭[6](2014)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是一群体外诱导的以CD3+CD56+T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具有效应CD8+T细胞的T细胞受体特异性和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抗肿瘤活性的特点。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CIK细胞对恶性淋巴瘤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且有很好的耐受性。提示CIK细胞治疗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徐梅[7](2014)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文中认为卵巢癌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位居妇科肿瘤患者致死首位。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居消化系统肿瘤首位。因此,它们都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的第四大治疗模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兼具有强大的抗瘤活性和增殖活性,又具有非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近些年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临床治疗,但对卵巢癌治疗报道少见。本文首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顺铂(cis-Dichloro diamine in platinum,CDDP或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接着通过体内实验研究氟尿嘧啶(5-FU)、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最后,回顾分析本中心6例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第一部分DDP联合CI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目的:探讨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生成CIK细胞,于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进行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56+双阳性细胞百分比;于培养14天收获CI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含有CIK细胞培养液上清的培养液培养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小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设正常培养的SKOV-3细胞作对照组;杀伤实验分为A14CIK细胞作用组(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40:1)、B17DDP作用组(DDP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20、40μg/ml)及C12CIK联合DDP作用组(DDP浓度均为2.5μg/ml,效靶比分别为5:1和10:1)。同时设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作对照孔。于24h和48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对SKOV-3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CIK细胞体外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细胞计数依次为(1.8±0.2)×107、(14.67±1.53)×107、(230.0±20.0)×107、(225.0±22.91)×107及(220.0±17.32)×107,细胞数于培养第2l天时约增加127.78倍,达到增殖高峰;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47±0.17)%、(11.30±1.96)%、(35.50±2.30)%、(38.23±1.92)%、(31.40±3.91)%和(28.61±3.45)%,到21天也达到增殖高峰;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h及48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24h及48h凋亡率分别为(0.62±0.35)%和(0.65±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4CIK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6.52±2.52)%、(24.18±4.05)%、(35.98±5.19)%及(53.98±5.02)%,48h抑制率分别为(24.20±5.59)%、(41.23±3.64)%、(57.27±6.68)%及(74.74±6.87)%。在相同时间各组间细胞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效靶比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B17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5.09±4.03)%、(25.95±3.36)%、(37.11±3.05)%、(50.07±5.21)%、(62.93±5.85)%、(77.93±3.28)%及(92.55±1.39)%,48h抑制率分别增为(23.42±5.63)%、(32.39±1.47)%、(46.04±2.76)%、(60.46±3.26)%、(72.77±2.38)%、(86.42±1.46)%及(96.24±0.59)%。除外DDP0.625μg/ml组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DP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也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C12CIK联合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50.50±3.69)%和(68.19±2.07)%,48h抑制率分别为(69.87±2.67)%和(80.11±6.87)%。CIK细胞联合DDP与单一处理因素相比,对SKOV-3的生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组(效靶比为5:1)24h和48h抑制率未见到协同效应(P值分别为0.171和0.895),而高剂量组(效靶比为10:1)24h和48h抑制率见到协同效应(P <0.05)。结论:PBMC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诱导下可大量扩增获得CIK细胞,其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CIK)在第1421天为高表达平台期,在此期间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明显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第二部分氟尿嘧啶联合CIK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CIK细胞以及5-FU联合CIK细胞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在体外诱导培养小鼠CIK细胞,于第0和7天进行流式细胞术CIK主要效应细胞表型分析。10只荷瘤鼠随机分两组,一组给5-FU(12.5mg/kg)当天腹腔注射,另一组给予NS(0.2ml/只)腹腔注射作对照,第十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荷瘤鼠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ctivation antigen4,CTLA-4)和非淋巴细胞CD80、CD86表达。另取40只荷瘤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NS(0.2ml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B组(5-FU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C组(CIK组):NS(0.2ml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D组(5-FU+CIK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观察肿瘤生长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用药第10天各组处死5只小鼠,采用RT-PCR法检测四组肿瘤组织中IFN-γ和TNF-表达量。结果:小鼠CIK主要效应细胞在体外扩增第7天达到(18.4±6.8)%。与对照组相比,5-FU处理后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45+细胞表面CTLA-4表达量提高,且CD45-细胞CD80和CD86表达量增加;5-FU联合CIK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单因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提高肿瘤组织IFN-γ与TNF-表达量,且联合治疗组与单治疗组中IFN-γ的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且可提高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的免疫功能。第三部分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目的: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方法:利用接受常规手术和化疗结束后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出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体外培养第1421天的CIK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回顾性观察6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卡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差异、肿瘤指标差异、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及治疗后相关毒副反应。结果:有5例治疗后KPS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另外1例治疗后KPS保持不变。所有接受CIK细胞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1例III期EOC患者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后CA199升高,在接受CIK细胞治疗3个疗程后,CA199逐渐下降至正常。目前状况良好,肿瘤标记物和影像学随访没有肿瘤复发迹象,无瘤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已达到3年。1例II期透明细胞癌合并浆液性癌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PFS已接近4年,随访瘤标和影像学检查无肿瘤复发迹象。另外1例II期EOC患者接受8个疗程CIK细胞治疗后,PFS已达5年,目前状况良好,也没有肿瘤复发迹象。结论: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和治疗卵巢癌病例的回顾分析,我们认为,CIK细胞可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扩增,第1421天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BALB/C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5-FU或CIK细胞,且可提高小鼠结肠癌模型的细胞免疫功能。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王伟伟[8](2013)在《脐血CIK细胞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体外杀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ML)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遗传因素、环境中物理及化学因素等的影响,儿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与生命。小儿恶性淋巴瘤无论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类型还是治疗反应上均与成人恶性淋巴瘤不同,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潜伏期短、生长迅速、侵袭性强等。目前联合化疗仍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但化疗的毒副作用以及多药耐药是影响患儿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种靶向药物的问世如利妥昔单抗(Anti-CD20)、Anti-CD22单抗,它们的临床应用提高了B细胞型淋巴瘤的缓解率。T细胞型淋巴瘤目前尚未发现靶向药物,临床预后仍较差。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多种细胞因子刺激下,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同时兼具有T淋巴细胞的强大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cell NK)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限制杀瘤两种特点。 Survivin是凋亡蛋白抑制剂(Inhibitor ofapoptosis protein, IAP)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具有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和分裂的功能。Livin是最近发现的一个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成员,是独立于Bcl-2的抗凋亡蛋白。Livin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且以丝状形式表达,同时也在细胞核中表达。Livin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抗凋亡作用的:①通过拮抗死亡受体途径;②抗化疗药物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③抗线粒体介导的凋亡作用。Livin可以通过直接与Caspases结合来抑制其活性,拮抗细胞凋亡,还可以分解Smac,从而阻止其对XIAP的拮抗作用,间接抑制Caspases来调控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Livin在正常成人组织如脾、胸腺、前列腺、睾丸、小肠、结肠、卵巢、肝、肺、脑、骨骼肌和淋巴细胞以及外周血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大多数肿瘤中高表达,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胃癌、结肠癌、黑色素瘤和白血病等。本实验通过研究脐血CIK细胞对Livin、Survivin的影响进而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脐血CIK细胞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T细胞淋巴瘤Jurkat细胞及脐血CIK细胞,分为阿糖胞苷组、脐血CIK细胞组、阿糖胞苷联合脐血CIK细胞组、对照组。应用RT-PCR法检测肿瘤细胞特异性凋亡蛋白Livin、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MTT比色法检测杀伤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培养脐血CIK细胞的上清液与Jurkat细胞作用后的凋亡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均数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Student-Newman-Keuls),检验水平α=0.05,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T-PCR检测结果显示:CIK细胞、阿糖胞苷作用于Jurkat细胞24h、48h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凋亡抑制因子Livin、Survivin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CIK细胞联合阿糖胞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48h后各实验组Livin-αA值/β-actinA值、Livin-βA值/β-actinA值、SurvivinA值/β-actin A值均小于24h的比值(A为电泳条带的灰度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CIK细胞通过下调凋亡抑制因子Livin、Survivin的mRNA表达来促进Jurkat细胞的凋亡,并呈时间依赖性。2MTT比色试验结果显示:预实验CIK细胞与Jurkat细胞效靶比5:1、10:1、15:1、20:1作用12、24,48h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吸光度值(OD)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CIK细胞作用于Jurkat细胞后随着效靶比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CIK细胞对Jurkat的杀伤作用逐渐增强,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实验组显示阿糖胞苷10μmol/L、CIK细胞(效靶比:20:1)、阿糖胞苷10μmol/L联合CIK细胞(效靶比:20:1),各组吸光度(OD)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阿糖胞苷联合CIK细胞组吸光度下降最明显,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杀伤率的计算结果显示阿糖胞苷联合脐血-CIK组最高达(61.23±4.6)%,是单用阿糖胞苷的1.41倍,是单用CIK组的1.34倍(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镜下观察见Jurkat细胞,与CIK细胞上清液共同培养12h后,有少部分淋巴瘤细胞出现皱缩、凋亡,而24h后出现凋亡峰,48h后淋巴瘤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多,对照组未出现凋亡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P<0.05),24h凋亡率为(31.2±2.9)%,48h凋亡率为(38.6±3.6)%,实验组间比较,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率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着(P<0.05)。表明CIK细胞可通过释放到胞外的各种细胞因子诱导细胞凋亡来杀伤肿瘤细胞,且呈时间依赖性。结论:1脐血CIK细胞能够诱导淋巴瘤Jurkat细胞凋亡,并可使Jurkat细胞中Livin、Survivin mRNA的表达下降,并呈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认为脐血CIK通过下调Livin、Survivin的表达来促进淋巴瘤细胞的凋亡。2脐血CIK细胞体外对T淋巴瘤细胞(Jurkat细胞株)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效靶比在5:1-20:1范围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3脐血CI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来诱导杀伤Jurkat细胞,且呈时间依赖性。4脐血CIK联合化疗药物(阿糖胞苷)作用于淋巴瘤细胞,抗肿瘤作用明显强于其中一种的抗肿瘤作用,为临床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淋巴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项颖[9](2012)在《DC-CI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在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下,通过一定的试验方法将从原发性肝癌病人PBMC诱导出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人肝癌HEPG2细胞系周期、凋亡、增值、迁移的影响,了解DC-CI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作用的规律,更好地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试验基础依据。方法: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裂解物(肿瘤抗原)致敏经GM-CSF、TNF-a及IL-4等诱导该患者PBMC产生的DC。用IFN-γ、IL-2和人CD3单克隆抗体等诱导该PBMC的悬浮细胞产生CIK细胞。用Tanswell培养小室将DC-CIK细胞与HEPG2细胞在同一培养体系内经该小室膜分隔培养24、48h。流式细胞仪检测该HEPG2细胞的周期;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其凋亡。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HEPG2细胞生长变化,并绘制其生长曲线;划痕实验检测其增殖、迁移能力。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结果:DC-CIK细胞可明显影响人HEPG2细胞生长周期,经两者共同培养,可将HEPG2细胞系阻滞于G1期。DC-CIK细胞能显着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与对照相比,其凋亡诱导率差异显着,P<0.01)。基因与蛋白水平检测表明,DC-CIK细胞可致HEPG2细胞系的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明显上调。CCK-8法检测显示,DC-CIK细胞对人HEPG2细胞生长具显着杀伤作用(与对照细胞比较,P<0.01)。划痕实验、基因与蛋白水平检测表明,DC-CIK细胞可明显抑制该瘤细胞的增值与迁移,能在基因与蛋白水平下调该瘤细胞PCNA的表达。结论:原发性肝癌病人的DC-CIK细胞可明显上调肝癌HEPG2细胞系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显着诱导该细胞凋亡,且该凋亡诱导具时间-依赖与细胞数量-依赖特性。DC-CIK细胞可显着下调肝癌细胞的PCNA表达,并对其增值与迁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单延红[10](2011)在《姜黄素联合人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是妇女第五大癌症死亡原因,是妇科癌症首要死亡原因,一生当中大约每58个妇女就有一个患卵巢癌。由于卵巢位于人体内部,卵巢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已为晚期。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及顺铂联合紫杉醇进行化疗。细胞减灭术提高晚期患者生存率的作用有限,而化疗副作用很大,对于Ⅲ、Ⅳ期的病人在一线治疗后平均存活期大约为18个月。一些晚期患者由于身体素质差,不能耐受化疗。因此,临床上需要更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延缓复发和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过继免疫治疗作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种模式,通过输注免疫活性细胞以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为晚期卵巢癌患者,尤其是复发的卵巢癌患者及身体素质差,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人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体外由不同的细胞因子如CD3单克隆抗体,IL-2,IL-1和γ-干扰素等诱导的免疫效应细胞,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表明,CIK细胞作为一种过继免疫治疗因子能够有效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与手术或放、化疗结合,可以防止癌的扩散和复发。但CIK细胞与中药相结合抗肿瘤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姜黄素(Curcumin,Cur)是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抗癌是其主要的作用之一。本研究通过观察CIK细胞联合Cur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二者联和使用是否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从而强化CIK细胞作为过继免疫治疗的优势,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卵巢癌细胞的免疫治疗及中药治疗提供实验研究,为卵巢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首先诱导脐血CIK细胞,将SKOV3细胞随机分为Cur组、CIK细胞组、Cur联合CIK细胞组,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进行联合应用效应计算;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各个给药组对SKOV3细胞FAS,FADD,CASP3mRNA表达的影响,Weston blot检测Cur作用后卵巢癌细胞表面Fas表达及CIK表面FasL的表达,MTT法检测抗FasL单克隆抗体对CIK细胞及Cur联合CI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结果:(1)实验中选择较低浓度的CIK与Cur,其单独作用于SKOV3细胞,抑制率均较低,而二者联合应用后能明显促进对增殖的抑制,且随着药物浓度及效耙比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也逐渐增加,即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在效靶比为12.5:1,Cur浓度为20μmol·L-1时,作用48小时,单独应用的抑制率分别为48.7%及41.9%,而二者联合应用后抑制率达到76.2%,为单独应用的1.6倍及1.8倍。且联合应用效应Q值显示:Cur与CIK细胞合用作用于SKOV3细胞后Q值均大于或等于1.2,进一步证明二者合用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2)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卵巢癌细胞大小不等,细胞表面可见少量微绒毛,可见细胞分裂相和多核巨细胞。而各个给药组作用24h后,均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Cur联合CIK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最明显,Cur组细胞大小不等,胞质内多见电子致密物,部分细胞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成泡状改变,胞质内可见空泡结构,核内特染色质增多,成块状;CIK组细胞大小不等,细胞膜微绒毛减少,少量细胞膜有破损,胞质内可见较多的空泡结构和电子致密物,线粒体空泡样改变;Cur联合CIK组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膜有破损,少见多型核巨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的空泡结构或电子致密物,线粒体脊断裂或呈空泡样改变,细胞核固缩。表明Cur与CIK联用具有明显诱导SKOV3细胞凋亡的作用。(3) RT-PCR检测CIK细胞、Cur、及Cur联合CIK对SKOV3细胞内Fas的mRNA表达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MSO和Cur组对Fas的mRNA表达无影响,而CIK细胞组和Cur联合CIK组能够促进FAS的mRNA表达(P<0.0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20%及186%;Cur联合CIK组FAS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为CIK细胞组的1.55(186/120)倍;与对照组相比,各个给药组对FADD的mRNA表达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DMSO对Caspase3的mRNA表达无影响,而Cur组、CIK细胞组和Cur联合CIK组均能够促进Caspase3的mRNA表达(P<0.0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15%、205%、302%,且Cur联合CIK组Caspase3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Cur组及CIK细胞组的2.62(302/115)倍及1.47(302/205)倍。(4) Weston blot检测Cur作用后卵巢癌细胞表面Fas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MSO对Fas蛋白表达无影响,而5、10和20μmol·L-1 Cur能够促进SKOV3细胞Fas蛋白表达(P<0.0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68%,253%及249%。(5) Weston blot检测Cur对CIK细胞膜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MSO对FasL蛋白表达无影响,而5、10和20μmol·L-1 Cur能够促进CIK细胞膜FasL蛋白表达(P<0.0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39%,142%及138%。(6)MTT检测抗FasL单克隆抗体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通过FasL抗体预先孵育,阻断了Fas/FasL途径,CIK组和Cur联合CIK组FasL抗体预先孵育能够明显抑制对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由31.4%降至21.1%,69.8%降至51.6%。结论:(1)脐血来源的CIK细胞体外增殖快,单个核细胞提取率高,对卵巢癌SKOV3细胞杀伤活性强。可方便地用于临床治疗。(2)Cur与CIK细胞联合使用,作用于卵巢癌SKOV3细胞,体外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为肿瘤患者,尤其是复发的及不能耐受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3)Cur与CIK细胞联合使用,诱导SKOV3细胞凋亡作用增强,表明二者合用具有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有希望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综合治疗方法。(4)Cur与CIK细胞联合使用,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为Cur促进SKOV3细胞表面Fas表达增强,CIK细胞表面FasL表达增强,从而使SKOV3细胞内Fas表达增加,最终使caspase3表达增高。为二者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将Cur与CIK细胞联合使用,作用于卵巢癌SKOV3细胞,增强了对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化了CIK细胞作为过继免疫治疗的优势,为晚期卵巢癌患者,尤其是复发的卵巢癌患者及身体素质差,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为卵巢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在卵巢癌治疗的具体方案设计上可采取多种方法联合应用综合治疗。

二、脐带血DCs对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脐带血DCs对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反应器的效应细胞悬浮培养的初步探索以及无血清培养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细胞治疗
        1.1.1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1.1.2 干细胞移植
    1.2 CIK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因素
        1.2.1 培养基成分
        1.2.2 培养装置
    1.3 本文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血液
        2.1.2 细胞
        2.1.3 培养基
        2.1.4 细胞因子
        2.1.5 流式应用抗体
        2.1.6 糖类
        2.1.7 其他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1 常规设备
        2.2.2 细胞培养器材
    2.3 实验方法
        2.3.1 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3.2 CD34~+细胞的分离
        2.3.3 细胞培养
        2.3.4 细胞计数
        2.3.5 细胞表型分析
        2.3.6 CIK细胞功能评估
        2.3.7 DOE软件实验设计与分析
        2.3.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单糖种类对CIK细胞体外扩增特性的影响
    3.1 无血清培养基中单糖种类对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3.1.1 单糖作用的初步验证
        3.1.2 最优单糖组合的确定
    3.2 最优单糖组合促进CIK细胞体外扩增的效果评估
        3.2.1 CIK细胞扩增
        3.2.2 CIK细胞功能
    3.3 含有最优单糖组合的培养基的应用效果验证
        3.3.1 采用T75方瓶验证含有最优单糖组合的培养基扩增CIK细胞的效果
        3.3.2 采用细胞培养袋验证含有最优单糖组合的培养基扩增CIK细胞的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D34~+细胞体外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4.1 实验设计
        4.1.1 培养体系均一化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D34~+细胞悬浮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2 CD34~+细胞体外悬浮培养体系的确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反应器扩增CIK细胞的初步尝试
    5.1 生物反应器的试运行
    5.2 生物反应器中CIK细胞的体外扩增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硕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卷内备考表

(2)多糖对CD34+细胞和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细胞治疗类型
        1.1.1 干细胞移植
        1.1.2 免疫细胞治疗
    1.2 多糖的种类和功能
        1.2.1 多糖的种类
        1.2.2 多糖结构与功能
        1.2.3 多糖的作用机制
    1.3 多糖在促进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脐血和外周血
        2.2.2 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分离
        2.2.3 培养基
        2.2.4 细胞因子
        2.2.5 免疫荧光抗体
        2.2.6 多糖
        2.2.7 其他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黄原胶特性分析
        2.3.2 培养基Kla检测
        2.3.3 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分离
        2.3.4 细胞培养
        2.3.5 细胞计数
        2.3.6 细胞表型分析
        2.3.7 CIK细胞功能检测
        2.3.8 细胞凋亡分析
        2.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10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多糖对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影响
    3.1 多糖的种类和浓度对CD34~+细胞扩增与分化的影响
    3.2 黄原胶对CD34~+细胞体外扩增过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原胶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
    4.1 黄原胶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
    4.2 黄原胶对扩增后CIK细胞功能的影响
    4.3 黄原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黄原胶对培养基物理性质的影响
    4.5 黄原胶组成成分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
    4.6 黄原胶对CIK细胞聚团的影响
    4.7 黄原胶对CIK细胞高密度扩增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3)EpCAM负载DC活化脐带血初始T细胞制备CTL的抗肿瘤杀伤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脐带血来源初始T细胞增值活化能力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pCAM诱导DC成熟及诱导T细胞活化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制备的CTL在体内外对Ep CAM抗原高表达肿瘤的特异性杀伤效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过继性细胞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两种培养基的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效应细胞CIK细胞的制备
        1.2.2 效应细胞的表型分析
        1.2.3 CCK8法杀伤活性鉴定CIK对K562的杀伤作用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种培养基体外诱导CIK细胞的增殖水平
    2.2两种培养基诱导的CIK细胞表型
    2.3 CIK细胞对K562的杀伤作用
3 讨论

(5)四种多糖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EOC 的生物标志物
    二、筛查策略
    三、治疗
    四、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DDP 联合 CIK 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 SKOV-3 的杀伤效应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氟尿嘧啶联合 CIK 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化疗联合 CIK 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CIK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协同刺激分子 B7-H4 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miRNA 与卵巢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脐血CIK细胞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体外杀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IK 细胞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DC-CI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课题情况

(10)姜黄素联合人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卵巢癌的过继免疫治疗
    2.2 CIK细胞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3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研究
第3章 姜黄素联合人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卵巢癌细胞SKOV3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
    3.4 讨论
第4章 姜黄素联合人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卵巢癌细胞SKOV3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脐带血DCs对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反应器的效应细胞悬浮培养的初步探索以及无血清培养基的优化[D]. 卢意.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2]多糖对CD34+细胞和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D]. 龚子祯.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3]EpCAM负载DC活化脐带血初始T细胞制备CTL的抗肿瘤杀伤效率研究[D]. 高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8)
  • [4]两种培养基的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J]. 宋文玲,韩蓉,张曼,张权,姚惟琦,武栋成. 重庆医学, 2017(02)
  • [5]四种多糖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影响[D]. 宫妍婕. 山东大学, 2016(02)
  • [6]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 贺白,吴昌平,蒋敬庭. 白血病·淋巴瘤, 2014(12)
  • [7]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D]. 徐梅. 苏州大学, 2014(04)
  • [8]脐血CIK细胞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体外杀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王伟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9]DC-CI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研究[D]. 项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12(01)
  • [10]姜黄素联合人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机制的研究[D]. 单延红.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脐血DCs对CI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