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大引起的颈椎病1例报告

室性早搏大引起的颈椎病1例报告

一、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心意[1](2021)在《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临床上存在着许多无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导致治疗方面无从下手。临床上很多心血管科大夫在治疗时,应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效果不佳,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心律失常和颈椎病在临床均很常见,往往被认为是两种独立不相关的疾病。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心律失常和颈椎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有人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颈椎病变与心律失常的种类可能存在对应关系。但目前关于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病例报告、治疗措施等,对于颈椎影像学异常表现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等具体问题研究较少。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但目前对于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人群的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1.对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动态前沿;2.探索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及相关危险因素;3.探讨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一:基于CiteSpace的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核心合集为数据源,检索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的文献,借助CiteSpace V.5.7.R1软件和CNKI平台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相关研究的年度发文、期刊、学科分布进行分析,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2.结果:共纳入1851篇文献,研究呈波动增长;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为《临床误诊误治》、《颈腰痛杂志》、《中国误诊学杂志》等;载文量前三名的学科为外科学、中医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该领域发文量前三名学者为陆明华、段俊峰、刘健;发文量前三名的机构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心病科、国际脊椎矫正学联合会中国分会;不同研究团队、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颈源性高血压、颈心综合征、颈源性心绞痛、颈源性心律失常等颈椎引起的心脏疾病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预测未来将围绕治疗对策继续深入研究。3.结论:分析结果揭示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可参考的选题内容和研究方向。研究二: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1.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服务平台系统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0月1日的具有动态心电图(Holter)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结果的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收集详细病例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室性早搏(VPB)组和对照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Excel 2019录入,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结果:对入选的187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一般资料:VPB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2)VPB与心率变异性:VPB组和对照组的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不同水平人数分布不同(P<0.05),对照组的RMSSD、pNN50水平显着低于VPB组(P<0.05)。两组的其他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3)VPB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VPB组在C5/6位置病变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B的发生与否和C5/6病变显着相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196,P=0.007),与颈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VPB次数和C5/6、C6/7病变显着相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171,P=0.019),(r=0.164,P=0.025),与颈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4)VPB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33(95%CI:1.006-1.060,P<0.05),C5/6:OR=4.051(95%CI:1.297-12.654,P<0.05),RMSSD:OR=2.517(95%CI:1.535-4.128,P<0.05),均为VPB发生的危险因素。3.结论:VPB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年龄、RMSSD、pNN50、C5/6病变有显着差异;C5/6、C6/7病变可能导致VPB次数增加;年龄、C5/6病变、RMSSD是VPB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提供了 VPB和颈椎病具有相关性的临床证据,为开展颈心病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三: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研究1.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充分调研后,制定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纳入病例,填写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构建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及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2.结果:共纳入121例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91例,年龄16-86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头晕、乏力、失眠、胸闷、食少纳呆、心悸、口干咽燥、肢体麻木、头痛、恶心呕吐、口苦、气短、急躁易怒、痰多、胸痛、眩晕、脘腹胀满、颈项强、耳鸣等为其主要症状及体征。经KMO和Bartlett的检验显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公因子1为肝阳证因子;公因子2为痰湿证因子;公因子3为气虚证因子;公因子6为血瘀证因子;公因子7为单一的舌象,可属于气虚、阳虚、血虚等证。公因子4只有头晕、头痛两个症状,未能归入单一的证型。将公因子聚类分析后得到3种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痰湿中阻、气虚血瘀、肝火炽盛。并初步探索了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发生室性早搏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低;室性早搏次数越多,出现气虚血瘀证的几率越高;发生心动过缓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高;C2/3存在病变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低;C2/3存在病变时,出现肝火炽盛证的几率较高。3.结论:目前初步探索出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为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赖克方,李军,张清玲,林玲,龚金如,罗炜,陆冬晓,杨艳平,钟南山[2](2019)在《早搏相关慢性咳嗽四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早搏诱发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机制,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10日至2009年2月23日期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4例早搏相关慢性咳嗽病例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心电图分析结果,并复习早搏诱发慢性咳嗽的相关文献中的6例患者的资料,总结早搏诱发的慢性咳嗽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10例慢咳患者中,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58(36~74)岁,病程10.5(3.0,264.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干咳,伴胸骨后冲击感,听诊闻及早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示早搏,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或射频消融治疗,早搏控制后咳嗽缓解。提示早搏诱发的咳嗽临床少见,对以慢性咳嗽为主诉伴有早搏心律失常患者应考虑到此类疾病。

张丽梅[3](2017)在《王永炎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室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永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主要以运用中医手段预防和诊治心脑血管疾病为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的多项重大课题,作为中医内科的学术带头人,对中风、痴呆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化地临床与基础研究,使我国的中医药脑病防治水平有了更大的提升。我有幸作为王永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对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进行总结:1.王永炎教授学术渊源;2.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3.王永炎教授诊治心血管病经验整理与总结;4.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1第一部分:探究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渊源。王永炎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训,师从于中医名家董建华老师,学术思想深得其真传,继承了董先生许多宝贵经验,并擅于发展创新,又熟读经典,勤于临证,从医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不仅在以中风病为主的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主要学术方向,并且在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方剂组分配伍、临床评价、中药资源、临床中药学等方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2第二部分:挖掘王永炎教授的学术思想。王永炎教授创立了较为完整的中风病的中医诊疗体系,其中首推的便是“证候规范化”研究。导师多年来着力于中风病的诊疗发展,制定创立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其中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名称、病类以及证类的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和其相应的治则治法,使中风病的临床诊疗更加规范和系统化,为后来的众多学者提供了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易行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更是对我国临床其他各科建立中医药的规范化系统化诊疗体系起到了一定启示及模范带头作用。王永炎教授初次对病络的涵义给出了明确定义: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和病机环节,是病证产生的根源。强调通过深入分析病络的发生机制,对寻求其共同的病机、制定治法方药、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提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为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3第三部分:王永炎教授诊治心血管病经验整理与总结。本部分通过重点选取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室性早搏,系统整理分析王永炎教授防治此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医师运用中医药预防和治诊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学术经验。高血压:王永炎教授认为高血压病的治疗应注重五脏一体,脏腑并重,其主要病因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主要的发病机理为:早期多标实,如肝阳上亢、瘀血内停、外感风邪等;中期由于肾水不足,肝阳上亢,尤其是年迈精衰者,往往转化为肾精亏虚或气血不足之证,病机复杂,病情较重,变证丛生。辨证要点: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前提,辨证是核心,强调辨证论治。冠心病:王永炎教授认为冠心病总病机为“阳微阴弦”,病位在心及心络。其发病机理本虚标实,其中,本为气、血、阴、阳的虚损,标为痰、瘀、风冷、毒热,中医治疗总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强调在冠心病的诊治中应遵循“五脏六腑整体调节”,治疗上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分证论治,标本兼顾。同时指出,冠心病的预防应放在首要位置,中医药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注重针药并施。房颤:在房颤的治疗中,王永炎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总结出本病常见的方证及主治规律。总结发现炙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等为主要方证。导师认为肾虚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临证时强调补肾。室性早搏:王永炎教授认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阴虚证室性早搏的基本病机,指出风邪致病具有起病急而变化快的特性,而心悸之“悸动”、“心中突兀不宁”、“时轻时重”、“时发时止”等症类似于“风邪”为病的表现。在治疗上也体现了“以风治风”的思想,风类药质地轻清,可起到疏解宣透的作用,特点多为辛、散、窜、透、动等,一方面能发散祛邪、化湿、祛痰;另一方面其仍可发散开郁、温通走窜、滋养血脉、行气化瘀。养阴熄风复脉汤:王永炎教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重视风邪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强调风药止悸对提高室性早搏阴虚证疗效尤其重要。认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阴虚证室性早搏的基本病机,并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药物组成为:北沙参、玄参、丹参、黄连、麸炒僵蚕、蝉蜕、全虫、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甘松等。方中北沙参、玄参二者相伍,养阴润燥、滋阴降火、培元固本而共为君药;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蝉蜕疏散风热、透邪外出,全虫走窜,搜风通络、攻毒散结,三药相合,搜风通络而共为臣药;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黄连苦寒,清热解毒,生龙牡潜敛心神、安神定志,酸枣仁酸甘收敛,伍龙牡而共奏养心安神之效,五药相合,兼顾标实,配合君臣以竟佐助之功;甘松味辛,其气芳香,开郁醒脾,引导方中药物直到病所,为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顾,完切病机,而共奏养阴熄风、安神复脉之功。4第四部分: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使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室性早搏(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纳入7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养阴熄风复脉汤”加减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25mg,2/日治疗,疗程均为28±2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差异。研究结果:入组的受试者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①中医证候总疗效分别为:治疗组89.9%,对照组72.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所减少,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其中,心悸、易惊善恐、气短乏力、心烦不安、失眠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室性早搏次数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均有所减少,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3.9%,对照组67.6%,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有SDNN、SDANN、PNN50、RMSS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治疗后四项指标均有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其中,SDNN、SDANN、RMSSD的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表明养阴熄风复脉汤能明显改善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间接佐证了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2.养阴熄风复脉汤可减少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早搏总数,通过其对心室变异率各项指标的影响,考虑室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本方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张力,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症状。3.养阴熄风复脉汤对室性早搏患者最慢心率变化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无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论文的创新点:1.系统归纳、总结王永炎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2.首次提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是阴虚证室性早搏的基本病机,立养阴熄风复脉法,并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3.进一步验证王永炎教授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加减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思路。

邹演梅[4](2013)在《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在中医临床症状、室性早搏次数、心率变异性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腹针在改善中医症状、减少室性早搏次数、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非经非穴位浅刺作为对照组,将纳入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非经非穴位点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共治疗12次,治疗结束后并随访1月。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1月时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心悸发作次数、心悸发作程度、室性早搏次数、心率变异性指标、生活质量的变化,探寻腹针治疗功能室性早搏的取穴规律,并监测相关的安全性指标。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3.3%,两组间相比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治疗对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P<0.05),两组间不同观察时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87.1%,对照组为43.3%,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7个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心悸、乏力积分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悸、心烦、乏力、气短、失眠单项症状疗效上比较上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上述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4、心悸症状发作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在心悸发作次数评分、每周心悸发作次数及心悸持续时间上均较治疗前有好转,治疗组在不同观察时点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随访1月时每周心悸发作次数及心悸持续时间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组间比较心悸发作次数评分、每周心悸发作次数及心悸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状即刻缓解及明显缓解时点比较: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即刻缓解上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缓解持续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明显缓解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明显缓解时间点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室性早搏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24h室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室性早搏减少数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早搏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67.8%,对照组总有效率13.3%,二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性早搏二联律数比较上,治疗组治疗后室性早搏二联律阵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室性早搏二联律减少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患者在室性早搏三联律及成对室性早搏数比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减少24h室性早搏次数和室性早搏总疗效方面优于非经非穴位针刺治疗。7、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SDNN、SDANN、SDNNI、PNN50、 HF、LF均低于正常参考值,rMSSD及LF/HF高于正常参考值。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时域指标均有所升高,治疗组SDNN、SDANN、rMSSD、PNN50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各时域指标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频域指标上,治疗组治疗后HF、LF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HF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两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LF/HF值均有所降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频域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组在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在社会功能及健康变化维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9、腹针取穴规律:经频数统计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左水分旁、左气旁、左气穴是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高频穴位,使用频率均为100%;根据穴位聚类及结合不同类别之间患者的共性及特异性证候信息,腹针穴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湿盛者,加双大横;肩关节痛者,加同侧滑肉门;虚甚者,加右气穴;夜尿频者,加双水道;有内热者,加双下风湿点;大便干或便秘者,加天枢或左下风湿点;颈部不适或颈部引起的头部不适者,加双商曲,甚者加建里。10、安全性比较: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小范围皮下瘀斑,嘱患者用生土豆片外敷散瘀后能坚持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均未出现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异常,治疗过程中亦未出现晕针、感染、断针、不能忍受疼痛等针刺相关的不适。结论:1、腹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减少心悸发作次数,缩短心悸持续时间。2、腹针治疗能明显减少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室性早搏次数并且疗效优于非经非穴位针刺治疗。3、腹针能提高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4、腹针治疗能明显提高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维度更明显。5、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基本穴位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左水分旁、左气旁、左气穴,在此基础上根据辨病和辨证而进行穴位加减。6、腹针治疗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季志复,付明珠[5](2010)在《1例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文中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胸闷、心悸3个月就诊,诉颈僵不适,活动受限,左侧肢体无力,外院曾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病毒性心肌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肌营养药物、扩血管药物等治疗无效。既往身体健康。查体:

李志明[6](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王永虹[7](2007)在《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文中研究表明

付晚[8](2004)在《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文中指出1病历摘要男,5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年余,于2003年4月14日入院。入院前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胸闷伴头晕,双上肢一过性疼痛,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分钟至数小时,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活动平板试验为可疑阳性,心脏彩超各房室不大,Holter提示"偶发室性早搏及偶发短阵室速",诊断为"冠心病(可疑)"。给予欣康片,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查体:脉搏62次/min,血压135/85mmHg,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62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时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二联律"。6小时内使用利多卡因以100、100、50mg,静脉注射3次无效,4月15日颈椎X线片提示第5、6颈椎椎体可见不同程度唇样骨质增生,且见椎间隙变窄,C5、C6上下关节突变尖,钩椎关节变尖,C5、C6左右椎间孔均缩小变形,项韧带了C5棘突后呈圆桌状钙化,遂考虑诊断为"颈心综合征"。每日给予川芎嗪160mg,刺五加6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

刘永正[9](1993)在《引发心律失常的心外因素》文中研究说明 引发心律失常有复杂因素。除了心脏本身疾患以及作用于心脏的药物(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强心甙等)及影响心肌兴奋性的电解质紊乱等因素以外,还有许多非心源性因素,现将有关资料归纳如下: 一、体位与心律失常体位的改变可引起心律失常。王以达报道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85例,其中15例由卧位转

王丹[10](2019)在《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药草乌安全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草乌为毛莫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疼痛、癌症及癫痫等多种疾病。然而,由于草乌含有双酯型乌头生物碱等毒性成分,加之超剂量服用、不遵循辨证论治等不合理应用,临床经常出现草乌的不良反应报道。为保证临床应用草乌的安全性,有必要对草乌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草乌的古代毒性记载、现代毒性记载及草乌临床不良反应报道进行了系统研究。古籍文献根据中医临床文献学家余瀛鳌所着《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田代华所着《中医文献导读》、严季澜所着《中医文献学》中所列书目,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平台,并利用第五版《中华医典》对草乌进行综合检索,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现代文献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并建立了不良反应报道数据库。结果:古籍文献共搜集到草乌毒性古籍记载14条,现代毒性研究文献71篇,草乌不良反应事件报道中文文献822篇,英文文献0篇。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得到个案报道文献62篇,群案报道44篇,对1388例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古籍记载草乌有大毒,现代毒性研究证实草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血管系统,其动物毒理试验尚限于大鼠和原代乳鼠,在Beagle犬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小鼠及大鼠试验未见草乌的明显神经毒性。呼吸系统毒理试验,未见草乌对大鼠及Beagle犬的肺细胞损伤作用,仅在2.49g生草乌/kg的体内试验,导致了雄性Beagle犬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增大。关于草乌的特殊毒性研究,已证实草乌对大鼠具有胚胎毒性和生殖毒性,这为孕妇妊娠期间应禁用或谨慎服用草乌提供了毒理学依据。根据草乌提取物对小鼠骨髓微核试验、Ames试验及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目前尚未发现草乌遗传毒性的毒理学证据。通过对1388例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服草乌药酒(将生草乌直接浸泡于酒内)或配合白酒生服草乌导致的不良反应病例共计577例,占比49.23%。可见,民间误以为服用草乌药酒或者白酒送服生草乌,可以治疗疾病、滋补身体,是导致不良反应事件的重要原因。川乌、草乌同服,大大超过安全剂量,且炮制、配伍不当是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的主要原因。此外,个体差异对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也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服食草乌后具有特征性不良反应,集中表现为口、舌、四肢甚至全身的麻木,循环系统不良表现以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为主,轻者出现心悸、心慌,重者可致休克、心脏骤停,这是导致草乌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草乌不良反应事件常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除此之外,一些文献还表明误服草乌可出现言语不清、烦躁、抑郁、意识障碍、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关于症状出现的时间,时间短者数分钟、10min以内、15min、20min、30min均有报道,时间长者,有1例服用草乌药酒约30d后发病。大多数不良反应症状在1h内出现。草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经过及时送医院抢救,可以痊愈,文献统计痊愈率为95.03%,远大于死亡率(4.97%),并且无后遗症。可见草乌中毒后病情可逆,病因及不良反应可以根除。最终通过对草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在遵从辩证论治、药证相符、将剂量控制在0.3g以下,掌握草乌配伍、炮制规律,煎煮时间大于4h,临床应用草乌是安全的,可以在发挥草乌的有效性规避草乌安全性,保证草乌安全用药。

二、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律失常与颈椎病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情况
        2 西医研究进展
        3 中医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CiteSpace的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年发文量分析
        2 文献来源分布
        3 学科分布情况
        4 作者共现分析
        5 研究机构共现
        6 关键词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讨论
        2 小结
研究二 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采集指标
        5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2 两组之间HRV指标的比较
        3 颈椎病变与VPB的相关性分析
        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2 研究结果的分析
        3 本研究特点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研究三 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诊断标准
        5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2 中医证候的频数分析
        3 基于因子分析的证候特征研究
        4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候特征研究
        5 中医证型分布
        6 中医证型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7 中医证型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8 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关于中医证型研究方法的讨论
        2 对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型的分析
        3 中医证型与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王永炎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室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王永炎教授学术渊源
    1 王永炎教授简介
    2 成才之路
        2.1 研读经典,勤于临床
        2.2 博采众长,传承发展
        2.3 完善体系,衷中参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
    1 重视经典,传承创新
    2 创中风病诊治标准,提出气血逆乱犯脑理论,倡活血化瘀之治法
        2.1 统一病名,明确病位
        2.2 探本求源,发微病机
        2.3 辨证论治,规范诊疗
    3 治病求本,创制大法
        3.1 活血化瘀
        3.2 化痰通腑
    4 明确“病络”涵义,构建“络病理论”
    5 “络病理论”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6 提出风邪致悸说,倡养阴熄风法治疗室性早搏
        6.1 风邪为室性早搏的重要病因
        6.2 心阴不足、风动心络为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
        6.3 创立新方-养阴熄风复脉汤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王永炎教授诊治心血管病经验整理与总结
    1 王永炎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典型病案
        1.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2 王永炎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典型病案
        2.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3 王永炎教授治疗房颤经验
        3.1 病机认识
        3.2 辨证论治
        3.3 典型病案
        3.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4 王永炎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
        4.1 病因病机
        4.2 辨证论治
        4.3 典型病案
        4.4 跟师体会与创新继承
    5 临床经验方的整理与新药研制开发
        5.1 药物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组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4 临床疗效判定
        2.5 不良反应观察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基线资料
        3.2 疗效评价分析
        3.3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室性早搏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4.2 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治疗心阴不足、风动心络证室早的作用机制
        4.4 养阴熄风复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5 结论
    6 本研究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录

(4)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1.1.1 功能性室性早搏特点
        1.1.2 室性早搏病因及发病机制
        1.1.3 室性早搏的治疗策略
        1.1.4 室性早搏现代医学治疗的局限性
    1.2 中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1.2.1 心悸病名的历史沿革
        1.2.2 心悸的病因病机
        1.2.3 心悸的治疗
    1.3 腹针疗法及其应用
        1.3.1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1.3.2 腹针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规定
        2.1.7 中止试验规定
        2.1.8 样本含量估算
        2.1.9 随机分组方法
        2.1.10 盲法的实施
    2.2 方案设计
        2.2.1 治疗方案
        2.2.2 合并用药规定
        2.2.3 意外情况处理
        2.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安全性评价
        2.2.7 研究质量的控制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综合疗效比较
        2.3.3 中医症状疗效观察
        2.3.4 单项症状疗效观察
        2.3.5 心悸程度比较
        2.3.6 中医症状即刻缓解及明显缓解时点观察
        2.3.7 24h室性早搏变化比较
        2.3.8 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2.3.9 生活质量比较
        2.3.10 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取穴规律研究
        2.3.11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分析
        3.1.1 改善中医临床症状
        3.1.2 室性早搏疗效
        3.1.3 提高生活质量
        3.1.4 提高心率变异性
    3.2 针刺治疗室性早搏的机制探讨
    3.3 腹针治疗室性早搏的可能机制探讨
    3.4 对照组的选择及非经非穴位对照的疗效分析
    3.5 临床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
        3.5.1 安慰针的伦理学问题
        3.5.2 患者的依从性问题
    3.6 目前存在的问题
    3.7 今后的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聚类结果
    附录2:SF-36生活质量量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1.5 治疗
    1.6 预后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2.1 感受外邪
        2.1.2.2 情志所伤
        2.1.2.3 饮食失调
        2.1.2.4 房劳过度
        2.1.2.5 它病失养
        2.1.2.6 药物影响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2.1.3.1 本虚
        2.1.3.2 标实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2.2.1.1 整体论治
        2.2.1.2 调理阴阳
        2.2.1.3 扶正祛邪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2.2.2.1 辨惊悸、怔忡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2.2.2.4 辨脉象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2.2.3.1 虚证类
        2.2.3.2 实证类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2.3.1 中医辨证分型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2.3.2.2 着眼于心肾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2.3.2.4 着眼于心肝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2.3.2.6 其他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2.4.1 迟脉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2.4.1.2 “迟脉”的特征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2.4.1.4 “迟脉”辨析
        2.4.2 缓脉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2.4.2.2 “缓脉”的特征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2.4.2.4 “缓脉”辨析
        2.4.3 数脉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2.4.3.2 “数脉”的特征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2.4.3.4 “数脉”辨析
        2.4.4 疾脉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2.4.4.2 “疾脉”的特征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2.4.4.4 “疾脉”辨析
        2.4.5 促脉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2.4.5.2 “促脉”的特征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2.4.5.4 “促脉”辨析
        2.4.6 结脉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2.4.6.2 “结脉”的特征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2.4.6.4 “结脉”辨析
        2.4.7 代脉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2.4.7.2 “代脉”的特征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2.4.7.4 “代脉”辨析
        2.4.7.5 结、代辨析
        2.4.8 涩脉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2.4.8.2 “涩脉”的特点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2.4.8.4 “涩脉”辨析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2.5.1.2 宗气功能
        2.5.2 宗气与心肺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2.5.3.1 升陷汤
        2.5.3.2 生脉散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3.1 邓铁涛
    3.2 祝谌予
    3.3 陈可冀
    3.4 郭士魁
    3.5 岳美中
    3.6 施今墨
    3.7 赵冠英
    3.8 丁光迪
    3.9 傅宗翰
    3.10 奚凤霖
    3.11 周仲瑛
    3.12 朱良春
    3.13 华明珍
    3.14 严世芸
    3.15 姜春华
    3.16 黄文东
    3.17 朱锡祺
    3.18 何立人
    3.19 张伯臾
    3.20 陈泽霖
    3.21 周次清
    3.22 张珍玉
    3.23 万友生
    3.24 林钟香
    3.25 王键
    3.26 张国伦
    3.27 周宜轩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4.1 苦参
    4.2 黄连
    4.3 青皮
    4.4 附子
    4.5 人参
    4.6 细辛
    4.7 延胡索
    4.8 葛根
    4.9 炙甘草
    4.10 冬虫夏草
    4.11 山豆根
    4.12 常山
    4.13 万年青
    4.14 山楂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5.1 古方化裁
        5.1.1 炙甘草汤
        5.1.2 生脉散
        5.1.3 温胆汤
        5.1.4 血府逐瘀汤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1.6 苓桂术甘汤
        5.1.7 归脾汤
        5.1.8 补阳还五汤
        5.1.9 天王补心丹
        5.1.10 银翘散
        5.1.11 桃仁红花煎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5.1.14 参附汤
    5.2 自拟方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5.2.1.1 增率汤
        5.2.1.2 温阳复脉汤
        5.2.1.3 五参汤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5.2.1.5 复脉养心汤
        5.2.1.6 缓率平汤
        5.2.1.7 定悸复脉汤
        5.2.1.8 病窦转复汤
        5.2.1.9 增脉汤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5.2.2.1 交泰丸
        5.2.2.2 稳脉汤
        5.2.2.3 霍参汤
        5.2.2.4 苦参消早汤
        5.2.2.5 振心复脉汤
        5.2.2.6 益心方
        5.2.2.7 宁心汤
        5.2.2.8 平心定率汤
    5.3 成方
        5.3.1 参附芪注射液
        5.3.2 稳心灵
        5.3.3 舒心平胶囊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6.1.1 毫针治疗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6.1.2 其他针法治疗
        6.1.2.1 耳针
        6.1.2.2 腕踝针
        6.1.2.3 穴位注射
        6.1.2.4 磁性皮内针
        6.1.3 针灸综合疗法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6.2.3.1 取穴
        6.2.3.2 毫针手法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7.1.1 辨证施食
        7.1.1.1 心神不宁
        7.1.1.2 心血不足
        7.1.1.3 气阴不足
        7.1.1.4 心阳虚衰
        7.1.1.5 痰湿阻滞
        7.1.1.6 瘀血阻滞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7.2.1.1 心动过速
        7.2.1.2 心动过缓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7.3.1 一般护理
        7.3.2 心理护理
        7.3.3 医疗体育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8.2.1 炙甘草汤
        8.2.2 桃核承气汤
        8.2.3 血府逐瘀汤
        8.2.4 宁心复脉合剂
        8.2.5 甘草三参合剂
        8.2.6 心宝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10)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药草乌安全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草乌有效性及安全性现代研究进展
    1 文献检索
    2 草乌有效性研究进展
        2.1 药理作用
        2.1.1 镇痛作用
        2.1.2 局麻作用
        2.1.3 强心作用
        2.1.4 抗炎作用
        2.1.5 抑瘤作用
        2.1.6 免疫调节作用
        2.1.7 其他作用
        2.2 临床应用
        2.2.1 除痹止痛
        2.2.2 癌症
        2.2.3 癫痫
    3 草乌安全性研究进展
    4 含草乌云南白药安全性研究进展
    5 小结与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1 草乌有效性及安全性辩证关系
    2 中医、西医毒性理论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草乌基原考证
    1 源流考证
    2 现代研究
第二章 草乌毒性古代文献研究
第三章 草乌毒性现代文献研究
    1 物质基础
    2 毒性规律和靶器官的实验研究
        2.1 心血管系统毒性
        2.2 神经系统毒性
        2.3 呼吸系统毒性
        2.4 肾毒性
        2.5 急性毒性研究
        2.6 草乌的特殊毒性研究
    3 小结与分析
第四章 草乌临床不良反应事件报道研究
    1 文献检索
        1.1 方法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结果
        表2 草乌临床不良反应个案数据摘录
        表3 草乌临床不良反应群体数据摘录
        表4 草乌不良反应表现及抢救措施(个案)
        表5 草乌不良反应表现及抢救措施(群体)
第五章 草乌安全性的综合评价
    1 服用原因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2 服用剂量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3 炮制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表6: 草乌炮制、配伍方法的本草古籍记载
    4 配伍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4.1 草乌配伍增效
        4.2 草乌配伍减毒
    5 个体差异与草乌安全性的关系
    6 不良反应事件预后
    7 中毒解救
        7.1 清除体内毒物
        7.2 开展生命监测,保证呼吸畅通
        7.3 对抗心律失常
        7.4 血液灌注
        7.5 身心护理
    8 风险控制措施
        8.1 加强患者安全用药意识教育,严格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8.2 规范临床用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8.3 完善草乌中毒救治方案,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
        8.4 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充分发挥疗效规避用药风险
总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D]. 王心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早搏相关慢性咳嗽四例及文献复习[J]. 赖克方,李军,张清玲,林玲,龚金如,罗炜,陆冬晓,杨艳平,钟南山.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04)
  • [3]王永炎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养阴熄风复脉汤治疗室早的临床研究[D]. 张丽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4]腹针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随机对照研究[D]. 邹演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1例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J]. 季志复,付明珠.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16)
  • [6]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J]. 王永虹.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7(01)
  • [8]颈椎病引起室性早搏二联律1例[J]. 付晚. 中国综合临床, 2004(S1)
  • [9]引发心律失常的心外因素[J]. 刘永正. 医师进修杂志, 1993(08)
  • [10]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药草乌安全性综合评价[D]. 王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室性早搏大引起的颈椎病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