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污水厌氧好氧氯氧化处理工程实践

针织污水厌氧好氧氯氧化处理工程实践

一、厌氧 好氧 氯氧化处理针织污水工程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何光辉[1](2020)在《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工程项目针对工业园区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水的集中处理进行提标改造,在充分分析水质成分的基础上,尽量运用原有构筑物,新增深度处理工艺来保证出水的稳定性。本文对提标改造的方案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包括排水体制论证、建设规模与处理程度论证、厂址论证、污水处理工艺论证、尾水消毒工艺论证、污泥处理处置论证及除臭工艺论证,最终采取的工艺流程为:粗格栅提升泵房→现状调节池→新增调节池→循环厌氧池→A/O池→二沉池→现状BAF池→中间水池→BAF组合池→活性焦吸附塔→次氯酸钠消毒→排放。经过提标改造后主要的成果为:(1)将BAF分为碳氧化、硝化部分和反硝化部分。新增BAF池一座,并放有专用ECM-210载体滤料。(2)在原有A/O池中投加ECM-410优势菌种及载体、O池中投加ECM-110优势菌种及载体,配套建设生物强化发酵生产单元,为生化池提供优势菌剂。(3)污泥采用低温干化工艺,将污泥含水率降至60%以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4)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削减量约为CODCr:821.25 t/a、BOD5:620.5t/a、SS:711.75 t/a、TN:100.375 t/a、NH3-N:73 t/a、TP:13.69 t/a。经过单机调试、单元工艺启动和组合工艺联机调试及优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稳定提升至一级A标准。

张广润[2](2020)在《BIOLAK+水解酸化+A2/O+化学氧化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畜禽养殖国家,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的56.6%,江西作为全国排名靠前的养猪大省,养殖业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随着“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颁布与施行,传统的工艺手段已不能满足现行环保要求,成为江西本土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江西上饶某养猪场根据现行环保标准的要求,新建猪场沼液处理工程使最终出水水质的各个指标都能够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本文针对该养猪场黑膜沼气池厌氧消化液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猪场沼液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决定采用“BIOLAK+水解酸化+A2/O+化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该养猪场沼液。以其养猪场新建废水处理工程为依托,通过实际工程的调试,确保了该联合工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良好的处理效果。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江西省上饶市某规模化养猪场以“BIOLAK+水解酸化+A2/O+化学氧化”联合工艺为主体处理经黑膜厌氧消化的猪场沼液,出水效果良好能够满足最新环保要求。(2)二氧化氯氧化实验及混凝沉淀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30 min,pH为6,二氧化氯浓度30 mg/L,二氧化氯氧化COD的效果最佳;pH为6.5、PAC投加量为150mg/L、PAM的投加量为1 mg/L最佳混凝沉淀效果最好。(3)百乐克系统经过60天启动调试,运行平稳。稳定运行期间,SV30在30%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56%,NH3-N去除率达到60%,PO43-去除率为56%。水解酸化塘经过60天启动调试出水pH值稳定在6.5~7之间,出水COD浓度在325~370 mg/L,平均去除率24%。A2/O经过约60d,系统运行平稳。出水NH3-N、PO43-达到排放标准,出水平均值分别为12.1 mg/L、0.35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97%;COD出水平均值127 mg/L、平均去除率63%不能满足排放标准,通过在化学氧化池中投加约30 mg/L左右的ClO2,使出水COD稳定达标,出水COD平均值82、平均去除率33%。(4)在温度为20℃左右,维持兼氧塘、曝气塘pH值7~8、兼氧塘的DO为0.1~0.2 mg/L、曝气塘的DO为2~4 mg/L、污泥回流比控制在100%:水解酸化塘pH值6.5~7;A2/O一体池pH值7~8、A2池DO为0.1~0.2 mg/L、O1池DO为2~4 mg/L、O2池DO为3~5 mg/L、控制污泥回流比为50%,硝化液回流比为200%~300%。稳定运行后组合工艺对COD、NH3-N、PO43-的去除效果十分稳定,进水平均浓度分别为961 mg/L、555 mg/L、99mg/L,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82 mg/L、7.2 mg/L、0.26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91%、98.7%、99.7%,出水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规定一级标准。(5)该工程总投资782万元,处理每吨水的运行费用约为3.92元,COD、NH3-N、PO43-的削减量分别为433.3 t/a、269.9 t/a、48.7t/a,环境经济效益显着。

马晓伟[3](2020)在《废塑料造粒生产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废塑料回收及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和限塑令的发布和执行,塑料回收行业产生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江西某废塑料造粒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一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厂区内需新建一套废水处理设施。本课题针对该厂废水COD、氨氮及石油类浓度高等特征,寻找一种在工程上行之有效且在运行成本上经济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案,在调试运行后实现达标排放。在查阅文献和进行废水实验研究的前提下,本课题最终确定采用“混凝气浮+Fenton氧化+混凝沉淀+UASB+生物接触氧化+次氯酸钠氧化”的组合方案进行综合处理。经实验研究和调试运行数据形成以下结论:(1)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研究表明混凝气浮反应对石油类去除效果较好,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PAC加药量300mg/L,PAM加药量为15mg/L,pH值为8,溶气压力为0.3 MPa。经过最优条件处理后废水COD去除率达到41.1%,石油类去除率达到85.6%。(2)根据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结果,研究表明Fenton反应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COD和石油类污染物,并得出最适反应条件为:七水合硫酸亚铁投加量为5 g/L,30%双氧水投加量为5ml/L,反应pH值为4,反应时间为150min,COD去除率达到51.2%,同时石油类去除率达到84.2%。(3)根据对物化后的废水进行次氯酸钠氧化试验,通过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次氯酸钠氧化氨氮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有效氯与氨氮摩尔比为2.5:1、反应pH值为8、反应时间40min,出水NH3-N浓度为18.5mg/L,NH3-N去除率为85.1%。(4)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厌氧处理,UASB反应器经过调试达到设计标准后,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75%-85%。(5)废水经厌氧池处理后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经过启动调试,接触氧化工艺段最终对COD的去除率可保持在60%以上,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到57%以上。(6)系统启动成功稳定运行后,在进水COD浓度约为13697mg/L,氨氮浓度为310.8 mg/L,石油类为118.8 mg/L,采用本套工艺,出水COD浓度降至295 mg/L,平均去除率为97.8%,NH3-N浓度降至41.7 mg/L,去除效果在86.5%左右;石油类浓度降至0.6mg/L,平均去除率为99.5%。均可达到园区污水厂纳管标准。(7)污水处理各工艺正常运行后,不计日常人工费和设备折旧费等费用,废水处理成本为23.4元/m3,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为同类型行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刘志豪[4](2020)在《酸碱—臭氧污泥溶胞与减量研究》文中提出大量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给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本文在鼓泡塔臭氧接触溶胞的基础上,通过氧化辅以酸碱预处理污泥的实验研究,探究低剂量臭氧投量下,碱-臭氧污泥溶胞的相关机理,进而考察污泥溶胞回流对污水生化处理效果和污泥产量的影响。基于胞内有机物的释放以及污泥浓度的变化,酸碱预处理污泥可以达到一定的溶胞效果,且酸碱性越强溶胞效果越显着。碱解组(p H 12)有机物的释放量及污泥的破解程度均高于酸解组(p H 2),表明碱解污泥溶胞更具优势。此外,相较于简易式臭氧溶胞方式,鼓泡塔臭氧化装置因其适宜的高径比及良好的固液相混合,表现出较好的污泥破解溶胞进度及其臭氧利用效率。试验进而对比和探讨了碱-臭氧耦合之于单独溶胞的优势。其中,碱单独作用下其最佳操作参数为投加量0.1 g Na OH/g MLSS、污泥初始浓度12 g/L,在反应时间100 min时溶胞效果良好,而后进入慢速水解阶段。在碱-臭氧耦合条件下,采用较低的臭氧投加量(0.018 g O3/g MLSS)即可比单独臭氧化处理提升15%的有机物增溶率,同时大大降低了臭氧消耗。此外,反应40 min后多糖与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质溶出量分别能达到57 mg/L和179 mg/L,这不仅为微生物隐性生长提供碳源,同时有效地降低了细胞解体所需的昂贵臭氧需求,减少预处理时间。通过平行运行SBR系统,发现污泥溶胞回流对污水处理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试验组在增设污泥溶胞单元的条件下稳定运行30天,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其出水COD、氨氮、污泥特性等指标均略高于对照组,且后期需增设除磷设施防止出水总磷含量偏高。此外,试验组污泥产量减少了66.3%,表明碱-臭氧耦合溶胞方式可有效减少SBR的剩余污泥。

梁嘉林[5](2020)在《氧化-絮凝调理对市政污泥超高压压滤深度脱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导致市政污泥产量快速增长。数量如此惊人的市政污泥,已成为城市管理者非常头疼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污泥脱水是降低污泥运输处置费用及方便后续处置的关键。市政污泥压缩性能差、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substance,简称EPS)亲水性强和结合水含量高等特点制约了其脱水的效率。目前,在污泥调理领域,絮凝剂和高级氧化(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简称AOPs)等技术等已有相关报道,但由于针对的污泥对象不一致,而且缺乏系统深入的比较手段,难以筛选出高效低廉的化学调理方法。本文研究和开发了基于氧化-絮凝联合超高压压滤技术,应用于污泥的调理与深度脱水过程中,探讨这些技术强化污泥深度脱水的可行性,优化其调理和脱水过程中的工况参数和条件,同时深入探讨调理和脱水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明确不同污泥调理技术的反应机制,分别获得其最佳工艺参数,并建立一个系统评估体系,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评估化学调理方法的脱水效率和脱水深度,最后找到一套效率高、成本低和环境危害低的联合调理工艺,为市政污泥深度脱水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参考。(1)研究无机铝系和铁系絮凝剂调理对污泥脱水的提升作用。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六种无机铝系和铁系絮凝剂的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确定其最佳的投加量。通过比较无机铝系和铁系絮凝剂二者脱水性能以及对污泥特性和E P S的影响,深入了解铝系和铁系调理污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铁系絮凝剂比铝系絮凝剂的脱水效果更显着。在6 MPa压力下压滤30min后,聚合硫酸铁絮凝剂调理的脱水泥饼含水率为56.93 wt%。与铝系絮凝剂调理相比,铁系絮凝剂可以更有效中和污泥表面的负电荷,且酸化效果更明显,形成更致密的絮凝体。铁系絮凝剂能更显着地改变疏松层EPS(Looselybound EPS,简称LB-EPS)的主要成分、组成及官能团,进而改善污泥的脱水效率。(2)研究缺氧预处理联合聚合氯化铝铁(Polymeric aluminium ferric chloride,简称PAFC)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提高作用。利用响应曲面法对缺氧预处理联合PAFC调理中的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工况条件。在最优工况条件下,污泥脱水泥饼含水率降低至54.54 wt%,实现了污泥的深度脱水。通过在污泥调理和脱水过程中对污泥、滤布和滤液特性的分析,阐明了缺氧预处理与PAFC联合调理和超高压压滤脱水的作用机制。同时,发现污泥脱水能力与污泥、滤布和滤液特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有助于解释污泥脱水的基本原理。(3)研究次氯酸钙-铁系絮凝剂-核桃壳复合调节剂对污泥脱水的促进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次氯酸钙-铁系絮凝剂重絮凝-核桃壳骨架构建联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和EPS性能的影响,优化联合调理的工况条件。在此条件下调理,污泥的比阻(Specificresistance to filtration,简称SRF)值下降了 90%以上,污泥脱水泥饼的含水率低于50wt%,实现污泥的深度脱水。通过形貌结构、絮体形态、流变特性和结合水含量等分析深入阐明了协同处理的作用机制,分为三步:Ca(ClO)2氧化、铁系絮凝剂重絮凝和核桃壳骨架构建。(4)研究基于热酸预处理零价铁(Zero valent iron,简称ZVI)的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脱水的提升作用。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热酸洗ZVI联合常用氧化剂(包括H2O2、Na2S2O8和KMnO4)技术的工况条件。结果发现,热酸洗ZVI联合常用的氧化剂是一种有效协同实现污泥深度脱水的方法,脱水泥饼含水率均低于60wt%。通过研究热酸ZVI的高级氧化技术调理后的污泥特性以及探索ZVI表面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得到污泥脱水性能显着提高的机理,包括:热酸ZVI催化氧化剂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氧化以及Fe3+的强絮凝。最后,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循环调理污泥试验表明,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调理能在四次循环回用中保持稳定良好的污泥脱水效率。(5)研究基于超声热酸洗预处理零价铁屑(Zerovalentscrapiron,简称ZVSI)的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脱水的促进作用。尝试利用超声热酸洗预处理后的零价铁屑作为循环使用的铁源联合H2O2,建立一个可连续循环使用的新型污泥调理和脱水系统,并对其工况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工况条件下调理污泥,污泥脱水泥饼含水率降低至44.15 wt%。通过研究该联合工艺对污泥特性的影响,得到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2O2体系改善污泥脱水效果的机理,分为铁絮凝、·OH氧化和骨架构建。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2O2连续循环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在连续循环运行15次中,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2O2系统能稳定、可靠地改善污泥脱水效果并实现污泥深度脱水。(6)比较上述五种化学处理及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简称PAM)处理联合超高压压滤设备对污泥深度脱水效果及脱水泥饼的毒性。通过对上述六种化学调理后污泥脱水效率、脱水污泥中重金属和植物毒性的比较,发现氧化联合絮凝调理比单独絮凝调理更有效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其中,污泥脱水效果最好及成本最低的是超声热酸洗ZVSI/H2O2/CaO调理。与絮凝剂调理相比,氧化联合絮凝调理能明显降低脱水污泥中重金属的环境风险及植物毒性。此外,Ca(ClO)2/FeCl3/核桃壳调理降低脱水泥饼中重金属风险和植物毒性效果最佳,有利于其后续的农用。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从污泥脱水效率、脱水污泥中重金属和植物毒性的比较出发,可为污泥深度脱水工艺的选择及工程实践提供试验数据参考和理论指导。

肖乾[6](2020)在《印染废水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再生回用工艺特性》文中提出印染行业高耗水、高污染的特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水资源的缺乏促使印染废水再生利用成为必然,再生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印染废水再生利用规模逐步扩大。臭氧气浮技术具有臭氧混凝互促增效特点,在污水处理与再生领域应用广泛。与传统“双膜法”处理二级出水产水直接回用不同,二级出水经深度处理后一部分出水进入“双膜”系统、另一部分与双膜法出水混合即为旁路膜模式。针对废水循环利用时传统双膜法存在过度处理、高耗能和产水率偏低的问题,构建了印染废水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再生系统,分析了不同旁路处理率条件下系统运行特性,评价了协同再生系统的技术经济特性。以满足《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FZ/T01107-2011)和《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71-2009)中的回用水水质要求为约束条件,论文比较了不同旁路处理率条件下再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性。当旁路处理率大于50%时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再生出水水质指标满足回用标准。对比分析协同再生技术和传统印染废水再生技术的经济性指标,臭氧气浮与旁路膜系统吨水处理费为2.25元/m3,系统产水率为70%,协同再生技术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优化旁路处理率条件下,分析了二级出水水质波动情况下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再生特性。协同模式对二级出水水质的波动性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将COD波动范围平均降低28%,有效抑制水质波动情况。二级出水COD在102-150mg/L之间波动时,臭氧气浮工艺对二级出水中COD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30±4%和15±6%,荧光类物质最大去除率为50%。旁路膜和臭氧气浮耦合再生二级出水,有机物去除率为90%左右,无机阴阳离子去除率为94%以上。印染废水再生利用过程中RO膜的过膜压差和膜通量的变化显示,臭氧气浮技术能有效减缓RO膜过滤时的膜污染,臭氧气浮协同处理条件下RO膜过滤周期从直接双膜法时的15d提高至28d,提升了接近93%。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经济可行的印染废水再生工艺-臭氧气浮和旁路膜系统协同再生工艺,本项目的研究为协同再生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朱玉芳[7](2018)在《多级接触氧化工艺除碳脱氮机制及其在涂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涂装废水已成为工业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涂装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具有排放量变化大、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组成成分复杂、可生化性低等特点。为了满足越来严格的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需要对汽车涂装废水处理工艺进行重点研究和优化,最大限度地进行节能减排,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汽车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水环境保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提出采用多级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模拟的工业废水进行小试试验,考察了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除碳脱氮的规律并对其进行了机制分析。然后采用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对实际的汽车涂装废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小试试验,在多级接触氧化反应器负荷启动运行过程中,考察并分析了生化系统对COD、TN和NH4+-N的去除效果,并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处理涂装废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抗冲击特性和除碳脱氮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进水流量从80 L/d逐步增加到240 L/d过程中,生化池内每段生化槽之间已形成非常明显的有机物浓度差,随着废水的流动方向,有机物浓度在生化池内逐级降低,进水COD的平均值为1214mg/L,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最终出水有机物浓度可始终稳定地达到内部控制排放标准,即COD<500mg/L。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前段对COD的平均去除率约占55%,贡献力最大,且前段对COD去除率受进水流量变化影响波动最大,后段波动最小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4h、16h、12h、8h的条件下,生化系统对COD总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1%、86%、84%和83%;TN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是77%、76%、76%和65%;NH4+-N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是97%、96%、94%和 86%。进入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涂装废水可生化性较低,其B/C仅约为0.15,较难被生物降解。经过生化系统处理后,废水的BOD以及B/C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在改善废水可生化性的同时又可实现稳定高效的有机物去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多级接触氧化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剩余污泥产量,平均污泥产率约为0.03 gTSS/gCOD去除,仅是传统活性污泥法的1/10左右,是传统生物膜法的1/5左右。生化系统对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可实现较高的去除率,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时,生化系统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82.8%。根据污泥减量化的原理,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于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可实现污泥减量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处理实际的汽车涂装废水小试试验中,探究了三个重要的工艺运行参数(溶解氧浓度、温度、有机负荷)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运行条件。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h,水温为25~30℃,pH为6.5~7.5,生化系统前段DO浓度保持在0.5~1 mg/L,中段和后段DO浓度保持在2~3 mg/L,进水有机物浓度COD保持在5000 mg/L以下时,生化系统对COD的总去除率可保持在90%左右,NH4+-N总去除率可保持在86.4%~92.5%之间,TN的总去除率可保持70.1%~85.6%。建立了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对有机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描述了出水有机物浓度和进水流量、进水有机物浓度、填料体积、填料比表面积以及动力学参数等之间的关系,可应用于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设计和计算,为多级接触氧化工艺的工程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小试规模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到工程应用研究上,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研究本工艺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并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实现工程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工艺流程、设备安装、工艺调试、工艺运行效果、改进措施、项目效益及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和分析,为本工艺技术进行工程示范以及相应的升级改造研发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分析种群丰度及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及相似性、群落结构多样性组成等,揭示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在不同运行阶段和其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和动态演替规律。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化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可生化性改善、污泥减量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机制。

袁满[8](2018)在《AOA-MBR工艺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船舶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大量船舶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排放入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由于船舶生活污水的水量变化大、污染程度高等特点和联合国海事组织日益严格的要求,研发高效、稳定、实用的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是目前船舶生活污水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拟采用外置超滤膜的厌氧/好氧/缺氧交替运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OA-MBR)同步反硝化除磷新工艺对船舶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其处理效能并优化运行工况,同时采用生物技术及仿真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机制进行分析。在反应器快速启动阶段污泥接种后21d,反应器对COD、TN和TP皆有较高去除率且运行稳定,菌种分析显示此时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总量的45.5%。说明A/O/A的运行方式有助于反硝化聚磷菌的快速富集及系统启动。为优化运行周期,通过监测pH、DO、ORP值等环境指标来判断各阶段生物反应进程,得出最佳周期为:厌氧2.0h、好氧3.5h,缺氧1.5h同时为在线调控处理效能提供了可操作性。为考察进水负荷对处理效能的影响,通过改变进水COD浓度、C/N及C/P比值来探索反应器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当COD浓度为700mg/L且C/N/P=35:3.2:1时,反应器脱氮率高达96.8%,除磷率也达到92.3%,污泥吸磷量最高达16.57mgTP/gMLSS,反硝化除磷污泥吸磷量远超传统生物除磷技术,表明AOA-MBR工艺适于处理氮磷含量高的船舶生活污水。同时,试验结果也显示出反应过程中过量的碳源和TN对TP的去除会有不利影响。利用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分别对反硝化除磷污泥和接种初期污泥进行分析,发现反硝化除磷污泥和接种初期污泥有着明显的不同,不仅群落结构明显改变、物种更加丰富,并且硝化菌门、螺旋菌门及变形菌门数量大幅上升,表明A/O/A运行方式在反硝化除磷系统生物相方面较传统工艺有极大的优势。利用Biowin软件对AOA-MBR同步反硝化除磷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经参数校准后,模拟效果良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关于COD、TN、TP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61%、2.14%、4.22%。

王浩[9](2014)在《印染废水低污泥产生量、低能耗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印染行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废水产生行业之一,其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大、色度高、水温、水质、水量变化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目前工程中多采用生化与物化相结合的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能够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在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能耗大,剩余污泥量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了印染废水的处理成本得到了提高,本文以寻求到印染废水低污泥产生量、低能耗的处理工艺为研究目的,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三段好氧+混凝沉淀处理单独纤维的印染废水,能够取的较好的处理效果;实验表明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对COD和色度去除率能够达到40%,70%,并将印染废水的B/C比提高到0.4;AB好氧段能够去除水解酸化后的印染废水55%的COD,28%的色度。2)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在物化反应器段——混凝沉淀段,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的加药量为35mg/L和1.2mg/L。3)在申港工程中,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的运用,与传统的填料式水解酸化反应相比,其不仅具有较高的COD、SS和色度去除率,并且对污泥减量化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也降低了工程的能耗,值得推广运用。4)工程运行中数据监测表明,三段好氧的设置,能够在其各段形成独特的生物群落,有利于废水的处理;A段,B段曝气自回流的设置也降低了能耗;且B段与C段接触氧化段形成了两段法,较大的减少了剩余污泥的产量。5)运行中,通过控制运行工况,调节各反应器的污泥停留时间,溶解氧浓度。分别将好氧A段,B段的污泥停留时间控制70天以上,有利于污泥的减量;而将A段,B段,C段的溶解氧分别控制在0.3mg/L、0.8mg/L和3.1mg/L,不仅使得反应器内能够形成其独特的生态系统,而且能够降低好氧处理的能耗。6)UASB水解酸化反应器+三段好氧+混凝沉淀这套工艺流程中,分别通过高效水解酸化反应器的设置,运用了生物捕食的原理,以及运行工况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方法,使得该工艺具有低能耗、低污泥产量等优点,值得推广运用。

刘伟京[10](2013)在《印染废水深度降解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物含量高、成份复杂、生物难降解等特点,印染废水处理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本论文采用“强化厌氧水解-A/O(PACT)+混凝沉淀过滤”组合工艺,研究处理以纺织印染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综合废水,达到江苏省《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要求。研究重点:(1)通过模拟水流状态,改进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结构,强化泥水混合效果,提高厌氧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效率。(2)系统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提高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氮磷去除率,降低废水排放毒性。(3)运用GC-MS分析手段,研究印染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成分,及其在水处理流程中的迁移演变,对比不同水处理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分析尾水和污泥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残留情况。(4)探索性研究电化学氧化去除残留典型特征污染物,有效削减尾水中易造成膜污染和膜堵塞的累积性物质,破解膜技术在印染废水回用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瓶颈。上流式厌氧反应器(UASB)和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处理印染废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条件下,进水COD平均浓度755mg·L-1, UASB和ABR出水COD平均浓度分别为409.3mg·L-1和420.9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5%和43.9%。两种厌氧反应器对色度去除效果较好,进水平均值342倍,出水平均值分别78倍和80倍,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2%和76.6%。印染废水B/C由0.29分别提高到0.46和0.43,废水可生化性明显改善。为发挥ABR反应器在处理难降解、毒性有机物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处理效率,利用Fluent软件对ABR反应器的水流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反应区内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流及旋流现象,导致污泥流失,降低处理效果。本研究提出优化集水堰布置方式、在反应室底部配水区增设分流挡板等改造措施,改善反应区上升流态。模拟显示,改造后的反应器上部上升流速较小,且沿断面呈均匀分布,有利于截留污泥。在反应器中部形成三个较为强烈的涡流区,增强泥水混合效果。中试验证表明,反应器处理效率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强化厌氧水解+A/O(PACT)+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试研究与工程应用。中试系统稳定运行70d,进水COD最高值为1060.0mg·L-1,最低值为617.7mg·L-1,平均值为765.1mg·L-1,在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厌氧出水COD平均值为399.6·-1,COD去除率平均值为45.6%。A/O(PACT)出水COD平均值为105.2mg·L-1,过滤池出水COD平均值为51.3mg·L-1,系统COD总去除率平均值为93.2%。进水色度平均值为354倍,出水色度平均值为22倍,系统色度总去除率平均值为93.9%。气质联用(GC-MS)检测显示,组合工艺降低了印染废水累积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运用该工艺建设了20000m3·d-1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各项指标均达到江苏省《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要求,通过当地环保部门的验收。运用GC-MS研究分析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演变。分析了“物化+生化”和“生化+物化”2种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对物化污泥和尾水受纳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从有机物降解效率的角度,比较2种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两中工艺的代表性工程中,“物化+生化”工艺对有机物的降解效果不如“生化+物化”,主要是两项工程厌氧水解效率有较大差异。此外,“物化+生化”工艺污泥产生量大,有机污染物降解不充分,部分有机污染物从废水转移到物化污泥,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电化学氧化技术深度降解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累积性特征有机污染物(二氯对苯二胺)实验研究。对线性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进行分析,系统考察了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值和二氯对苯二胺初始浓度对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影响。对二氯对苯二胺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过程遵循动力学一级反应。研究了电催化氧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降解机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和气质联用分析了电化学降解中间产物,提出二氯对苯二胺的电催化降解路径,表明电催化氧化作用可以有效降解特征污染物二氯对苯二胺。

二、厌氧 好氧 氯氧化处理针织污水工程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厌氧 好氧 氯氧化处理针织污水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2.2 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
        1.2.3 污水厂除臭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2章 提标改造前运营状况
    2.1 污水厂简介
    2.2 工艺运行状况
        2.2.1 格栅
        2.2.2 事故调节池
        2.2.3 初沉厌氧池
        2.2.4 复合好氧池
        2.2.5 二沉池
        2.2.6 曝气生物滤池
    2.3 改造前污水处理状况
        2.3.1 原污水厂设计进出水
        2.3.2 原污水厂实际进出水
        2.3.3 主要问题分析及改造思路
    2.4 改造前污泥处理工艺概况
        2.4.1 工艺简介
        2.4.2 处理效果
    2.5 改造前除臭措施概况
第3章 提标改造方案论证
    3.1 建设规模与处理程度论证
        3.1.1 污水量预测
        3.1.2 建设规模
        3.1.3 处理程度
    3.2 厂址论证
    3.3 污水处理工艺论证
        3.3.1 原工业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参数复核
        3.3.2 改造思路
        3.3.3 生物强化单元技术介绍对比
        3.3.4 污水处理深度处理技术对比
        3.3.5 前期中试结果及推荐方案
    3.4 尾水消毒工艺论证
        3.4.1 常见尾水消毒工艺
        3.4.2 尾水消毒工艺选择
    3.5 污泥处理处置论证
    3.6 除臭工艺论证
        3.6.1 污水厂构筑物加盖除臭设计原则
        3.6.2 污水厂除臭处理常用方法
第4章 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确定
    4.1 污水提标改造方案
        4.1.1 调节池改造
        4.1.2 水解酸化池和A/O生化池改造
        4.1.3 原BAF反冲洗池改造
        4.1.4 新建BAF组合池
        4.1.5 活性焦吸附塔及再生系统
    4.2 污泥处理系统改造方案
        4.2.1 方案介绍
        4.2.2 设备参数
    4.3 除臭工艺方案
        4.3.1 收集风管
        4.3.2 集气风机
        4.3.3 电气控制
        4.3.4 生物滤池
第5章 提标改造工艺的实施效果分析
    5.1 提标改造工艺运行调试
        5.1.1 提标改造调试方案
        5.1.2 调试分析
        5.1.3 改造后进出水情况
    5.2 改造前后污泥处理效果对比
    5.3 改造后除臭设施现场运行效果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BIOLAK+水解酸化+A2/O+化学氧化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猪场沼液的来源与性质
    1.3 猪场沼液废水处理技术
        1.3.1 资源性利用技术
        1.3.2 自然生态净化技术
        1.3.3 工业化处理技术
        1.3.4 其他处理技术与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Biolak工艺的理论基础
        2.1.1 Biolak工艺原理
        2.1.2 Biolak工艺特点
        2.1.3 Biolak工艺的主要设计参数
        2.1.4 Biolak工艺的应用
    2.2 水解酸化工艺的理论基础
        2.2.1 水解酸化工艺原理
        2.2.2 水解酸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2.2.3 水解酸化工艺的主要设计参数
        2.2.4 水解酸化工艺的应用
    2.3 A_2/O工艺的理论基础
        2.3.1 A~2/O工艺原理
        2.3.2 A~2/O工艺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2.3.3 A~2/O工艺主要设计参数
        2.3.4 A~2/O工艺的应用
    2.4 化学氧化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 废水来源与性质
    3.3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3.4 主要实验试剂
    3.5 绘制标准曲线
        3.5.1 磷标准曲线
        3.5.2 氨氮标准曲线
    3.6 二氧化氯实验
        3.6.1 加入量的影响
        3.6.2 pH的影响
        3.6.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7 混凝沉淀实验
        3.7.1 PAC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3.7.2 PAM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3.7.3 pH对混凝沉淀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调试及运行
    4.1 工程概况
        4.1.1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及说明
        4.1.2 主要建构筑物及设备
    4.2 BIOLAK系统的启动与运行
        4.2.1 BIOLAK系统的启动
        4.2.2 BIOLAK系统的启动运行效果
    4.3 水解酸化塘+A~2/O池的启动与运行
        4.3.1 水解酸化塘启动
        4.3.2 A~2/O池的启动
        4.3.3 A~2/O池的运行效果
    4.4 化学氧化池的运行
    4.5 整体运行效果与特点
        4.5.1 组合工艺运行效果
        4.5.2 组合工艺特点
    4.6 综合分析
        4.6.1 工程投资成本估算
        4.6.2 运行费用分析
        4.6.3 环境效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废塑料造粒生产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塑料再生行业研究现状
    1.2 废塑料造粒生产废水的特征
        1.2.1 废塑料回收造粒的生产工艺
        1.2.2 废塑料造粒生产废水的特点
        1.2.3 废塑料造粒生产废水的危害
    1.3 废塑料造粒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
        1.3.1 物化法
        1.3.2 生化法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废水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分析方法
    2.3 实验内容
        2.3.1 混凝气浮实验
        2.3.2 Fenton氧化实验
        2.3.3 次氯酸钠氧化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混凝气浮实验结果及分析
        2.4.2 Fenton实验结果及分析
        2.4.3 次氯酸钠氧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实验小结
第3章 工艺流程及设备
    3.1 废水的排放标准
    3.2 工艺设计
    3.3 工艺流程说明
    3.4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3.5 监测指标与方法
第4章 工艺调试及运行
    4.1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的调试
        4.1.1 UASB的启动
        4.1.2 UASB的调试运行
        4.1.3 UASB调试运行小结
    4.2 生物接触氧化的调试及运行效果
        4.2.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启动
        4.2.2 生物接触氧化调试运行
        4.2.3 生物接触氧化池运行分析
    4.3 工艺总处理效果
        4.3.1 主要指标处理效果
        4.3.2 各主要构筑物的去除效果
        4.3.3 小结
第5章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5.1 工程投资
    5.2 运行成本估算
        5.2.1 试剂药品费用
        5.2.2 电力消耗
        5.2.3 运行成本
    5.3 工程效益分析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酸碱—臭氧污泥溶胞与减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剩余污泥处理现状
    1.2 剩余污泥减量技术
        1.2.1 强化隐性生长
        1.2.2 代谢解耦联
        1.2.3 生物捕食
    1.3 臭氧化污泥减量技术
        1.3.1 臭氧反应原理
        1.3.2 污泥臭氧溶胞机理
        1.3.3 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污泥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2 酸碱溶胞
    2.3 臭氧溶胞
    2.4 分析方法
        2.4.1 投加量
        2.4.2 水质指标
        2.4.3 污泥指标
第三章 酸碱与臭氧单独污泥溶胞试验
    3.1 酸碱溶胞
        3.1.1 污泥浓度的变化
        3.1.2 有机物的释放
        3.1.3 pH的变化
    3.2 臭氧溶胞
        3.2.1 污泥浓度的变化
        3.2.2 有机物的释放
        3.2.3 臭氧利用率
    3.3 酸碱与臭氧溶胞的比较
        3.3.1 有机物释放对比
        3.3.2 溶胞速率对比
        3.3.3 投入成本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耦合臭氧污泥溶胞试验
    4.1 碱投加量的确定
    4.2 初始污泥浓度的确定
    4.3 碱耦合臭氧作用
        4.3.1 有机物的释放
        4.3.2 蛋白质和多糖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溶胞回流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5.1 方案及溶胞条件的确定
        5.1.1 工艺流程
        5.1.2 SBR运行参数
    5.2 回流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5.2.1 出水COD
        5.2.2 出水氮磷
    5.3 回流对污泥性能的影响
        5.3.1 MLSS
        5.3.2 污泥沉降性能
        5.3.3 污泥产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氧化-絮凝调理对市政污泥超高压压滤深度脱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概述
        1.2.1 市政污泥的来源及性质
        1.2.2 市政污泥的处理现状
        1.2.3 市政污泥的处置现状
    1.3 污泥调理及脱水技术研究现状
        1.3.1 混凝/絮凝处理
        1.3.2 酸碱处理
        1.3.3 物理调理剂处理
        1.3.4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1.4 影响污泥脱水的主要因素
        1.4.1 EPS
        1.4.2 污泥粒径及zeta电位
        1.4.3 污泥流变特性
    1.5 污泥机械脱水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标
        1.6.3 主要研究内容
        1.6.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无机铝系和铁系絮凝剂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2.2.1 污泥调理试验
        2.2.2 污泥超高压压滤试验
    2.3 分析方法
        2.3.1 污泥脱水性能
        2.3.2 污泥物理化学性质
        2.3.3 EPS提取与测定
        2.3.4 污泥基本性质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铝系和铁系絮凝剂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2.4.2 铝系和铁系絮凝剂投加量对污泥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2.4.3 铝系和铁系絮凝剂投加量对EPS成分的影响
        2.4.4 污泥EPS与脱水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2.4.5 无机絮凝剂调理对LB-EPS中关键官能团的影响
        2.4.6 超高压压滤脱水评估
        2.4.7 铁系絮凝剂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缺氧预处理联合聚合铁铝絮凝剂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案
        3.2.1 缺氧预处理联合PAFC调理污泥试验
        3.2.2 响应面曲线法优化缺氧预处理-PAFC联合超高压压滤过程关键工艺参数
    3.3 分析方法
        3.3.1 污泥样品特性
        3.3.2 滤布特性
        3.3.3 滤液特性
        3.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缺氧预处理联合PAFC调理对污泥脱水的影响及其可行性探究
        3.4.2 响应面曲线法优化结果
        3.4.3 污泥特性变化
        3.4.4 滤布特性变化
        3.4.5 滤液特性变化
        3.4.6 污泥特性、滤布特性和滤液特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联合机理探究
        3.4.7 污泥联合调理和超高压压滤过程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次氯酸钙氧化-铁系絮凝剂重絮凝-核桃壳骨架构建联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案
        4.2.1 Ca(ClO)_2氧化调理污泥
        4.2.2 Ca(ClO)_2氧化联合铁系絮凝剂重絮凝调理污泥
        4.2.3 Ca(ClO)_2氧化-铁系絮凝剂重絮凝-核桃壳骨架构建联合调理污泥
        4.2.4 可控压超高压压滤试验
    4.3 分析方法
        4.3.1 污泥脱水性能
        4.3.2 EPS提取与测定
        4.3.3 污泥物理化学性质
        4.3.4 污泥流变特性
        4.3.5 结合水含量
        4.3.6 污泥基本性质
        4.3.7 污泥形貌表征
        4.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a(ClO)_2氧化对污泥脱水性能及EPS的影响
        4.4.2 铁系絮凝剂重絮凝对Ca(ClO)_2氧化后污泥脱水性能及EPS的影响
        4.4.3 核桃壳骨架构建对Ca(ClO)_2氧化和铁系絮凝剂重絮凝后污泥脱水性能及EPS的影响
        4.4.4 污泥脱水机理探究
        4.4.5 可控压超高压压滤过滤的可行性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热酸预处理零价铁的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案
        5.2.1 ZVI联合氧化剂调理污泥
        5.2.2 热酸洗预处理ZVI联合氧化剂调理污泥
        5.2.3 ZVI回收再利用试验
    5.3 分析方法
        5.3.1 污泥脱水性能
        5.3.2 EPS提取与测定
        5.3.3 污泥物理化学性质
        5.3.4 污泥流变特性
        5.3.5 结合水含量
        5.3.6 污泥基本性质
        5.3.7 ZVI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ZVI联合氧化剂调理对污泥脱水效率的影响
        5.4.2 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调理对污泥脱水效率的影响
        5.4.3 比较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调理和ZVI联合氧化剂调理二者的污泥深度脱水效率
        5.4.4 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和ZVI联合氧化剂调理对污泥特性影响
        5.4.5 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和ZVI联合氧化剂处理对ZVI特性影响
        5.4.6 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循环调理污泥
        5.4.7 热酸洗ZVI联合氧化剂调理污泥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超声热酸洗预处理零价铁屑的高级氧化技术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案
        6.2.1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6.2.2 比较不同处理调理污泥的效果
        6.2.3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调理污泥系统设置与运行
        6.2.4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连续循环运行试验
        6.2.5 Fe~(3+)/Fe~(2+)、·OH和Ca(OH)_2在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过程中对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贡献
    6.3 分析方法
        6.3.1 污泥脱水性能
        6.3.2 EPS提取与测定
        6.3.3 污泥物理化学性质
        6.3.4 污泥流变特性
        6.3.5 结合水含量
        6.3.6 污泥基本性质
        6.3.7 羟基自由基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6.4.2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调理对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可行性探究
        6.4.3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调理污泥系统关键参数对污泥脱水效率的影响
        6.4.4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调理过程中污泥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6.4.5 超声热酸洗ZVSI联合H_2O_2连续循环运行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化学预处理联合超高压压滤设备对污泥深度脱水效果及脱水泥饼的毒性比较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案
        7.2.1 重金属形态分析和毒性浸出试验
        7.2.2 植物毒性测试
    7.3 分析方法
        7.3.1 污泥脱水性能
        7.3.2 重金属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不同化学预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7.4.2 不同化学预调理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
        7.4.3 不同化学预调理对植物毒性的影响
        7.4.4 不同化学预调理成本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印染废水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再生回用工艺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废水再生回用进展
        1.2.1 印染废水再生回用水水质要求
        1.2.2 印染废水现有常规处理工艺
        1.2.3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的必要性
        1.2.4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
        1.2.5 回用处理工艺
    1.3 臭氧气浮与双膜法协同处理技术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课题来源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系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系统
        2.1.1 系统组成及运行
        2.1.2 系统日常维护
    2.2 试验用水
    2.3 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检测
3 印染二级出水水质特性及对反渗透系统的影响
    3.1 印染二级出水水质变化特性
        3.1.1 印染二级出水常规水质指标变化特性
        3.1.2 COD和UV_(254)变化特性
    3.2 印染厂二级出水对RO膜运行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臭氧气浮深度处理效果及旁路膜运行特性研究
    4.1 臭氧气浮对二级出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1.1 对二级出水中COD的去除效果
        4.1.2 对二级出水UV_(254)的去除效果
        4.1.3 荧光类物质的去除效果
        4.1.4 水中DOM分子量的去除效果
        4.1.5 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
    4.2 旁路膜对臭氧气浮出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2.1 对臭氧气浮出水中COD和UV_(254)的去除效果
        4.2.2 对臭氧气浮出水中电导率去除效果
        4.2.3 对臭氧气浮出水中无机离子去除效果
    4.3 臭氧气浮出水对RO膜运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旁路处理率对再生系统影响及技术经济分析
    5.1 旁路处理率对再生系统出水常规指标的影响
        5.1.1 对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特性
        5.1.2 对电导率的去除特性
        5.1.3 不同旁路处理率混合回用对COD的去除特性
        5.1.4 不同旁路处理率混合回用对UV_(254)的去除特性
    5.2 不同旁路处理率对无机物的去除特性
        5.2.1 对Fe的去除特定
        5.2.2 对无机阳离子的去除特性
        5.2.3 对无机阴离子的去除特性
    5.3 再生系统优化条件下的运行情况和技术经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7)多级接触氧化工艺除碳脱氮机制及其在涂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检索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涂装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1.2.1 涂装废水来源
        1.2.2 涂装废水特征
    1.3 汽车涂装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汽车涂装废水物化法处理
        1.3.2 汽车涂装废水物化-生化法处理
    1.4 生物接触氧化法现状及进展
        1.4.1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发展
        1.4.2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作原理
        1.4.3 生物接触氧化法特点
        1.4.4 生物接触氧化法发展方向
    1.5 多级接触氧化法研究现状及进展
        1.5.1 多级接触氧化法工作原理及特点
        1.5.2 多级接触氧化法的应用
    1.6 高通量技术应用情况
    1.7 课题的提出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系统
    2.2 实验材料
        2.2.1 接种污泥
        2.2.2 实验用水
    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及方法
        2.3.2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
第3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除碳脱氮机制及实验研究
    3.1 模拟工业废水处理过程除碳脱氮机制研究
        3.1.1 实验启动及驯化过程
        3.1.2 启动过程生化系统除碳脱氮规律分析
        3.1.3 运行过程生化系统除碳脱氮规律分析
    3.2 汽车涂装废水处理实验分析及机制研究
        3.2.1 实验启动及驯化过程
        3.2.2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除碳脱氮效果及稳定性分析
        3.2.3 可生化性改善分析及机制研究
        3.2.4 污泥减量化分析及机制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工艺优化及动力学模型
    4.1 溶解氧浓度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4.1.1 有机物去除效能
        4.1.2 生物脱氮效能
        4.1.3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溶解氧浓度
    4.2 温度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4.3 进水有机负荷对多级接触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4.4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有机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
        4.4.1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2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背景
        5.1.1 企业概况
        5.1.2 企业涂装废水特征
        5.1.3 涂装废水处理的物化工艺
        5.1.4 工艺处理存在的问题
    5.2 涂装废水处理工艺的工程改造
        5.2.1 工艺流程的确定
        5.2.2 工艺设备的安装
        5.2.3 工艺流程处理单元
        5.2.4 主要辅助设备及仪表
        5.2.5 电控系统
    5.3 工艺调试过程研究
        5.3.1 接种挂膜
        5.3.2 负荷启动
        5.3.3 运行效果分析
        5.3.4 改进措施分析
    5.4 项目效益及评价
        5.4.1 日运行成本
        5.4.2 工程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级接触氧化系统处理涂装废水的微生物特性研究
    6.1 高通量测序分析
    6.2 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6.2.1 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的物种丰富度比较分析
        6.2.2 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的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
        6.2.3 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的微生物测序结果评价
    6.3 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6.3.1 Venn图分析
        6.3.2 PCA分析
        6.3.3 Heatmap图分析
    6.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分析
        6.4.1 调试阶段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
        6.4.2 稳定运行阶段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8)AOA-MBR工艺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船舶生活污水的定义
        1.2.1 船舶生活污水的危害
        1.2.2 船舶生活污水的特点
    1.3 船舶生活污水研究现状
        1.3.1 船舶生活污水国内外治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1.3.2 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1.3.3 同步反硝化除磷技术
    1.4 活性污泥模拟软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1 试验用船舶生活污水
        2.1.2 试验装置
    2.2 分析项目与方法
        2.2.1 水样的处理和保存
        2.2.2 检测指标和分析方法
        2.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OA-MBR反应器快速启动及运行工况优化
    3.1 AOA-MBR工艺反硝化聚磷菌的培养和富集
        3.1.1 启动期间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1.2 启动期间吸磷速率的变化
    3.2 AOA-MBR系统周期优化
        3.2.1 DO、pH值的变化情况
        3.2.2 ORP的变化情况
    3.3 超滤膜对去除效能的影响
        3.3.1 对CODcr去除的影响
        3.3.2 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进水负荷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4.1 碳源浓度对脱氮除磷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1.1 碳源浓度对除磷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1.2 碳源浓度对脱氮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2 进水C/P对脱氮除磷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2.1 进水C/P对除磷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2.2 进水C/P对脱氮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3 进水C/N对脱氮除磷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3.1 进水C/N对除磷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3.2 进水C/N对脱氮的效果影响与分析
    4.4 最大吸磷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OA-MBR系统生物群落分析及数值模拟
    5.1 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
        5.1.1 生物多样性分析
        5.1.2 生物群落分析
    5.2 数值模拟
        5.2.1 模块的组成及模块的建立
        5.2.2 模型的校准
        5.2.3 模型的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印染废水低污泥产生量、低能耗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来源
    1.2 印染废水的特点
        1.2.1 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
        1.2.2 水质变化大
        1.2.3 pH 变化大
        1.2.4 水温水量变化大
    1.3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研究现况
        1.3.1 物理化学法
        1.3.2 生物法
        1.3.3 物化+生化的组合工艺
    1.4 剩余污泥产量减量化研究
        1.4.0 膜生物反应器
        1.4.1 生物捕食法
        1.4.2 投加解耦联剂
        1.4.3 高溶解氧工艺
        1.4.4 水解酸化
        1.4.5 溶胞-隐性生长污泥减量技术
    1.5 本课题中工艺的设计分析
    1.6 论文的背景、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6.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6.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UASB+三段好氧+混凝沉淀处理印染废水小试研究
    2.1 研究内容和目的
    2.2 试验装置
    2.3 实验装置简介
    2.4 实验用水
    2.5 试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2.6 污泥培养及接种
    2.7 实验内容和方法
    2.8 实验结果与讨论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3.1 江阴某印染小区废水处理状况
        3.1.1 江阴某印染小区印染废水处理情况简介
        3.1.2 废水处理工艺
    3.2 主要处理构筑物设计及说明
        3.2.1 预处理系统
        3.2.2 UASB 水解酸化反应器
        3.2.3 三段好氧系统
        3.2.4 混凝沉淀
        3.2.5 污泥处理系统
        3.2.6 其他辅助设施
        3.2.7 经济效益分析
    3.3 废水指标监测及分析方法
    3.4 废水处理系统运行情况
        3.4.1 UASB 水解酸化反应器的运行
        3.4.2 剩余污泥产量的分析
        3.4.3 能耗分析
第四章 低污泥产量、低能耗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对比研究
    4.1 工程对比
        4.1.1 工程 1[68]
        4.1.2 工程 2[69]
    4.2 剩余污泥产量与能耗量对比
        4.2.1 剩余污泥产量的对比
        4.2.2 能耗对比
    4.3 低污泥产量分析
        4.3.1 工艺设计对比分析
        4.3.2 UASB 水解酸化反应器
        4.3.3 该系统的运行工况分析
        4.3.4 物化污泥的减量
    4.4 低能耗分析
        4.4.1 导流墙的设置
        4.4.2 UASB 水解酸化反应器的运用
        4.4.3 运行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印染废水深度降解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废水特征
        1.2.1 印染废水来源
        1.2.2 印染废水特性
        1.2.3 对环境的危害
    1.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常用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1.3.2 印染废水处理现状
        1.3.3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1.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2 印染废水厌氧处理的实验研究
    2.1 ABR和UASB处理印染废水实验研究
        2.1.1 实验
        2.1.2 结果与讨论
    2.2 ABR反应器单格CSTR流态水力停留时间优化
        2.2.1 实验
        2.2.2 结果与讨论
    2.3 ABR反应器的数值模拟及优化
        2.3.1 数学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2.3.2 ABR反应室流态优化改善措施
    2.4 ABR流态优化效果中试验证
        2.4.1 实验
        2.4.2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组合及工程实践
    3.1 实验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水质
        3.1.3 实验药品
        3.1.4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OD去除效果
        3.2.2 色度去除效果
        3.2.3 氨氮去除效果
        3.2.4 总磷去除效果
        3.2.5 各处理工段有机污染物沿程变化
    3.3 工程应用
        3.3.1 一期工程改造
        3.3.2 二期工程实施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与迁移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样品
        4.1.2 分析方法
        4.1.3 实验药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各工艺单元出水有机污染物GC-MS分析
        4.2.2 一期工程污泥及尾水接纳水体有机污染物GC-MS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印染废水特征有机污染物电催化降解研究
    5.1 实验
        5.1.1 实验方法
        5.1.2 实验仪器
        5.1.4 分析方法
        5.1.5 实验药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电极性能表征
        5.2.2 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影响因素
        5.2.3 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动力学研究
        5.2.4 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机理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其它成果

四、厌氧 好氧 氯氧化处理针织污水工程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D]. 何光辉. 南昌大学, 2020(02)
  • [2]BIOLAK+水解酸化+A2/O+化学氧化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应用研究[D]. 张广润. 南昌大学, 2020(01)
  • [3]废塑料造粒生产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D]. 马晓伟. 南昌大学, 2020(01)
  • [4]酸碱—臭氧污泥溶胞与减量研究[D]. 刘志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氧化-絮凝调理对市政污泥超高压压滤深度脱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梁嘉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6]印染废水臭氧气浮与旁路膜协同再生回用工艺特性[D]. 肖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多级接触氧化工艺除碳脱氮机制及其在涂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朱玉芳. 东北大学, 2018
  • [8]AOA-MBR工艺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效能研究[D]. 袁满.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12)
  • [9]印染废水低污泥产生量、低能耗处理工艺研究[D]. 王浩.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3)
  • [10]印染废水深度降解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D]. 刘伟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针织污水厌氧好氧氯氧化处理工程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