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一、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金振宇[2](2021)在《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是帮助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能力与信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是实现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近些年鲜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进行实证调查,因此,本研究对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相关因素,以期发现教学效能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促进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初中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教学效能评价问卷并交由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定,将修改后的问卷线上发放给22位初中体育教师(男,64%)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7个区共235位在职初中体育教师(男,56%)发放网络电子问卷,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筛查与整理。使用SPSS 24.0对结果进行整体性描述,了解样本的基本信息,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教学效能各个维度与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相关关系;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育教师在不同性别、年龄、教龄以及学历之间教学效能的差异,以p<0.05为标准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显着性。研究结果:(1)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8(总分为5);(2)体育教师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平均得分为4.01、4.50和4.11,与教学效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01);(3)男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5,女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3;(4)21~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平均得分分别为4.25、4.36、4.29和4.28,不同年龄段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562);(5)从业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31、4.33、4.33、4.27和4.30,不同教龄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889)(6)具有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8、4.31和4.17,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p<0.05)。研究结论:(1)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较高;(2)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与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得分均值具有正相关关系;(3)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整体层面及下属教学期望和教学能力两个维度,男性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女性体育教师;(4)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要高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差异与其教学效能水平之间没有关系。

章列成[3](2021)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体育是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分布广泛,学生人数众多,国家对大学生体育教学问题十分关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关乎着我国大学生能否继续保持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当前,关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有利于广大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并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充分学习众多专家、学者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演变规律和发展特征值得期待。鉴于此,笔者尝试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梳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研究领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科研合作关系、重点内容和演变规律做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分析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些许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并着重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1041篇文献进行不同层面分析,从多个角度把握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规律。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01-2020年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科研机构、文献来源期刊、学科、基金等整体呈现出明显离散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文量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8年),第二阶段(2009-2016年),第三阶段(2017-2020年)。2.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科研合作关系来看,2001-2020年间发表的文献,作者独立完成占比65.4%,合着率34.6%,多数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合着率低,说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力量较低,主流研究力量是作者与机构单打独斗,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疏远。3.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来看,2001-2020年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是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学等,研究主题呈现离散分布特征。对研究重点进行动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中将研究主题分为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三类;动态分析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出现了集中与分化的状态,2001-2008年相关研究不广泛但比较集中,2009-2016年研究主题增多、范围变广,2017-2020年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具体应用也更加广泛。4.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来看,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翻转课堂和俱乐部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并且形成了七大前沿知识群:对策、分层教学法、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模式、高校、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这几个主题研究方向可能是未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高凯茹[4](2021)在《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教育”大趋势的蓬勃发展,信息网络技术逐步融入教育行业,全国各学科积极推行线上网络课程的开发与交流,山西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传播性、共享性和资源丰富性等特征,完善体育学科的自身建设。本文主要主要运用SWOT分析法等对山西省五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SWOT矩阵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蓬勃发展。研究结论:(1)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在山西省各高校开展广泛,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积极配合等客观因素;另一类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践行能力等主观因素。(2)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SWOT分析:a、优势分析: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体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线上教学突破时空限制等,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b、劣势分析:优质体育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短缺及共享不足、课中师生缺乏肢体语言的互动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造成体育网络课程工作难以持续推进。c、机遇分析: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优质的体育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提供发展空间。d、威胁分析: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网络能力差造成了教学负担加重,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最大威胁和各高校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水平不一,高校教育水平差距加大。(3)根据SWOT矩阵图,对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a、加大体育网络课程的宣传力度、选择优质教学平台以及加强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形成高质量课程教学。b、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合力,设置多元教学目标,规范体育网络课程建设流程,给体育网络课程提供发展空间。c、网络教学分配到人,深化教师责任意识以及加强高校间的积极合作,推进体育网络课程可持续化发展。d、建立健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机制、加强教育资金对课程建设的投入,激发师生共同参与体育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李赟鹏[5](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莫劲松[6](2021)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教育部于2018年8月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通知中提到:“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对大学生‘增负’,增加学业挑战度、提高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篮球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与否。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金课”、课程建设、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笔者阐述了“金课”的宗旨、“金课”对课程建设各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金课建设的意义、篮球课程的特征以及篮球课程的地位,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再者,对广西六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找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的建设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结论:1,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目标制定不够全面、具体,不能实现“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操作性”标准。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不够明确;课程目标制定不够精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导向性不足。2,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内容不够完善,未达到“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思想性”标准。课程内容中篮球前沿知识与德育内容涉及较少。3,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不能达到“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思辨性”、“互动性”标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现代化教学方法使用率较低。4,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评价体系欠规范,未实现“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多元性”、“科学性”标准。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课程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模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5,现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未达到“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常态性”、“积极性”要求。师资队伍缺乏青年篮球教师,教师职业培训次数较少,科研成果数量偏少且积极性不高。

谭佳智[7](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倪保锐[8](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张程程[9](2021)在《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影响着学生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价值的认知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丰富着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还局限在各大环境因素、各类APP对体育认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农业大学三所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大一、大二的132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体育认知的三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可选项目设置过少。31.4%的学生反映出所选课程并非意向课程,体育项目的缺少成为阻碍他们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2)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较为缺乏是造成学生体育基本常识较差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1.6%的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方面总体认知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扭伤后的处理办法、运动后保暖以及体育锻炼后洗澡几个方面。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中,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呈现基本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情感体验呈现出不确定态度。在体育价值认知当中,认知较好,大都呈现出基本肯定状态。(3)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表现在体育态度、体育价值、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认知较女生认知好,大二同学较大一认知好。(4)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识薄弱。96.6%的学生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仅有13.2%。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通过对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来分析,低运动量参与人数最多,其中大约有一半人的运动量没有达标,且不同群体各有差异。(5)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影响锻炼行为参与。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参与度。(6)学业紧张成为制约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理论课的缺乏、课程项目的稀缺、场地器材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认知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视。

毛堂铃[10](2021)在《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云南省首次将体育中考分数提至100分,体育教育改革一投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多方报道。此次改革不仅是对云南省中学体育教育的挑战,也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次磨砺。对体育教师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毕业后主要走向中学教师岗位,所以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质量一直都是各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对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人才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职业能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师标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情况、人才需求与教育职业能力等进行契合分析。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融合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并得出结论: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不便于目标达成考核;没有对文件进行详细解读遗漏某些重要信息,多数学校在培养目标中缺乏对“专业能力”维度中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内容的要求;文字性描述内容不够严谨。2、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缺乏体育游戏,水上或者冰雪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这几个方面。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解分析学生、教学策略选择、弹性设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管理等教育职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假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初级中学
        2.1.2 自我效能
        2.1.3 教学效能
        2.1.4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
        2.1.5 教学效果
        2.1.6 教学业绩
        2.1.7 归因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1 教学效能总体表现
        4.1.2 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整体表现
        4.1.3 教学效果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4 教学业绩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5 归因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2 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相关因素的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龄
        4.2.3 教龄
        4.2.4 学历
    4.3 研究局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 2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评价表
致谢

(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的影响
        1.1.2 体育课程改革的促进
        1.1.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大学体育
        2.1.2 教学模式
        2.1.3 体育教学模式
        2.1.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2.1.5 科学知识图谱
    2.2 国内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2.2 国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3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概况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应用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3.3.1 研究工具
        3.3.2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4.1.1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
        4.1.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
        4.1.3 小结
    4.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关系分析
        4.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整体情况分析
        4.2.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4.2.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机构合作关系分析
        4.2.4 小结
    4.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分析
        4.3.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4.3.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静态分析
        4.3.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动态分析
        4.3.4 小结
    4.4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前沿热点及演变分析
        4.4.1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4.4.2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4.4.3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
        4.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课程的概念
        2.1.2 网络课程的特点
        2.1.3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
        2.1.4 SWOT分析
    2.2 体育专业在网络课程中的研究现状
        2.2.1 体育术科的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
        2.2.2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2.3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的SWOT分析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SWOT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对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
        4.1.1 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课情况
        4.1.2 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4.1.3 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4.2 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的SWOT分析
        4.2.1 优势(S)分析
        4.2.2 劣势(W)分析
        4.2.3 机遇(O)分析
        4.2.4 威胁(T)分析
    4.3 SWOT矩阵构造
        4.3.1 优势与机会(SO):发挥优势,把握机会
        4.3.2 劣势与机会(WO):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4.3.3 优势与威胁(ST):利用优势,避免威胁
        4.3.4 劣势与威胁(WT):降低劣势,避免威胁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4.1.6 小结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致谢

(6)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关于“金课”的研究
    2.3 关于体育“金课”的研究
    2.4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的研究
    2.5 “金课”建设的理论基础
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的理论探讨
    3.1 “金课”建设的宗旨
    3.2 “金课”建设的标准
        3.2.1 “金课”课程目标的标准
        3.2.2.1 “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3.2.1.2 “金课”课程目标的“操作性”
        3.2.2 “金课”课程内容的标准
        3.2.2.1 “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3.2.2.2 “金课”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3.2.3 “金课”教学方法的标准
        3.2.3.1 “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
        3.2.3.2 “金课”教学方法的“思辨性”
        3.2.3.3 “金课”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3.2.4 “金课”课程评价的标准
        3.2.4.1 “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3.2.4.2 “金课”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3.2.4.3 “金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3.2.5 “金课”师资队伍的要求
        3.2.5.1 “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
        3.2.5.2 “金课”师资队伍的“常态性”
        3.2.5.3 “金课”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3.3 “金课”建设的意义
    3.4 篮球课程的特点
    3.5 篮球普修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地位
4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现状
    4.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5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的建设
    5.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建设
        5.1.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5.1.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操作性”
        5.1.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案例分析
    5.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建设
        5.2.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5.2.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5.2.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案例分析
    5.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建设
        5.3.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
        5.3.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思辨性”
        5.3.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5.3.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
    5.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建设
        5.4.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5.4.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5.4.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5.4.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案例分析
    5.5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5.5.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
        5.5.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常态性”
        5.5.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5.5.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案例分析
6 “金课”建设的困境
    6.1“金课”建设理念存在分歧
    6.2 教师对“金课”建设动力不足
    6.3 学生对“金课”建设参与意识低
    6.4 社会对“金课”建设支持力度弱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2 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3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2.1.2 体系
        2.1.3 课程体系
        2.1.4 田径普修课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实地调查法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4.2.1 合理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4.3.1 诊断功能
        4.3.2 改进功能
        4.3.3 激励功能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4.4.1 培养目标
        4.4.2 毕业要求
        4.4.3 课程与教学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B:教师问卷
    附录 C:学生问卷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1.1.2 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1.1.3 是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渠道
        1.1.4 是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课程教学理论
        2.1.2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体育选项课
        2.2.2 体育认知
        2.2.3 体育锻炼行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综述
        2.3.2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假设模型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访谈法
        3.4.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三所高校样本情况统计
        4.1.1 体育选项课学生课程选择的意愿情况调查
        4.1.2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
    4.2 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分析
        4.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4.3 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3.1 基本常识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2 体育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3 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4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特征差异性分析
        4.4.2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分析
    4.5 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4.5.2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5.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纪要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依据
        1.2.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
        1.2.2 以中学体育人才需要为标准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2.1.2 契合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2.2.2 国外中学体育发展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2.3.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3.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2.3.4 关于中学体育人才需求研究
        2.3.5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人才需求问题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
        4.1.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来源情况
        4.1.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称情况
        4.1.3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专项特长情况
    4.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求研究
        4.2.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需求
        4.2.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人才类型需求
        4.2.3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教育职业能力需求
        4.2.4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需求
        4.2.5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未来2 年招聘计划
    4.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职业能力调查研究
        4.3.1 教学设计能力
        4.3.2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4.3.3 教学表达与示范能力
        4.3.4 教学交往能力
        4.3.5 教学管理能力
        4.3.6 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4.3.7 教育职业能力总结
    4.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
        4.4.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目的性契合
        4.4.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联系性契合
        4.4.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约束性契合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用人单位问卷)
    附录 B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实习指导老师)
    附录 C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教育实习学生问卷)
    附录 D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D]. 金振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D]. 章列成.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现状及SWOT分析[D]. 高凯茹. 山西大学, 2021(12)
  • [5]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D]. 莫劲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7]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8]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D]. 毛堂铃.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