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地被菊发展黄金商机

矮化地被菊发展黄金商机

一、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梅,张咏新,吴艳华[1](2014)在《优质地被菊品种、菊属及近缘种引种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辽宁省营口地区栽培引自"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中心"的89种优质地被菊品种和15种菊属及近缘野生种,调查其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部分菊属近缘野生种和地被菊品种在营口地区生长适应性良好,在8、10、11月陆续开花,株型整齐,花色、花型丰富多彩,能露地越冬,适宜推广至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园林绿化应用。

张淑梅,张咏新[2](2014)在《十五个地被菊品种的抗寒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以‘金陵’、‘钟山’和‘雨花’系列的15个地被菊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各品种地被菊的花瓣和叶片的冻害级数及其早春发生的脚芽数量,对其抗寒性进行评价,以期筛选出抗寒性强、适合东北地区应用的地被菊品种。结果表明:‘雨花’系列地被菊品种花瓣的抗寒性最强,‘钟山’系列次之,‘金陵’系列最差;不同系列地被菊品种叶片的抗寒性无明显差异;‘雨花’系列地被菊早春发生的脚芽最多,高于‘钟山’和‘金陵’系列,‘金陵’系列最少。

王媛,崔雁汇,孔一昌,张强,吕晋慧[3](2012)在《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地被菊‘紫重楼’开花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笔者探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对地被菊‘紫重楼’株高、冠幅、开花特性(花期、开花量、花朵重瓣性、花径)和花粉生活力的影响,旨在为地被菊杂交育种、花期调控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00~500mg/LGA3后,‘紫重楼’露色期、始花期及盛花期分别提前6~10天、7~12天和2~7天;GA3有利于节间伸长和株高增加,但植株开花量和花瓣重瓣性降低,冠幅、花径减小。其中,500mg/LGA3处理下的地被菊节间长度与株高显着高于其他水平;100~300mg/LGA3处理可促进花粉生活力,500mg/L对花粉生活力有抑制作用。

王涛,董玉芝,祝朋芳,王平[4](2010)在《地被菊品种间杂交结籽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寻提高地被菊结籽率的有效方法,为通过杂交方法培育菊花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7个地被菊无性系品种为材料,采用常规授粉并结合荧光法检测花粉在柱头的萌发情况,研究自交和杂交不同配组方式及不同授粉时间、柱头形状、授粉方法对地被菊结籽率的影响。【结果】不同地被菊品种自交结籽率均为0;品种间杂交存在障碍,有正、反交结籽率迥异的现象,"Lz08-19"和"Lz08-18"正、反交结籽率差异达到45.29%;不同时间授粉对结籽率的影响不大,普遍在2%以内;柱头呈Y形时授粉的结籽率普遍高于I形和T形,最大差异为7.2%;不同授粉方法中,对克服地被菊杂交障碍效果较好的是蜜蜂授粉,其次是重复授粉、植物激素处理、生理盐水处理。【结论】综合分析花粉在柱头的萌发情况及试验结果后认为,蜜蜂授粉是提高地被菊结籽率的最有效方法。

赵静媛,陈素梅,陈发棣[5](2009)在《与地被菊株型匍匐性连锁RAPD标记的SCAR转化》文中提出

赵静媛,陈发棣,滕年军,陈素梅[6](2009)在《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分析与RAPD标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地被菊株型匍匐性的遗传控制,并寻找与匍匐性连锁的RAPD标记,为匍匐型地被菊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匍匐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以盆栽小菊品种‘早意大利红’为母本,地被菊品种‘03(6)-12’为父本构建F1群体,从F1中选取株型表现为匍匐、直立和中间型的单株各1株,分别自交,构建F2群体,并以选取的3个类型F1单株为母本与‘03(6)-12’回交,构建BC1群体。以主枝分枝角度作为株型划分依据,统计每个群体中不同株型分离比,推测地被菊株型控制相关基因特点。此外,以F1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构建株型匍匐/直立基因池,利用200个RAPD随机引物筛选与地被菊匍匐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通过遗传分析和χ2检验表明,地被菊匍匐/直立特性由1对不完全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微效修饰基因。筛选出1个与地被菊匍匐性状控制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A-10555。经过重复性验证和群体单株验证,该标记与地被菊株型匍匐/直立位点遗传距离为7.96cM。【结论】以主枝分枝角度作为株型的划分标准是可行的,通过F1、F2和BC1分离群体能对地被菊株型控制位点进行有效分析。获得的分子标记与株型匍匐/直立位点的遗传距离小,能用于辅助育种。

张淑梅[7](2008)在《地被菊匍匐生长特性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被菊是一种兼具绿化、美化、彩化和香化功能的菊花新品种群,株型低矮或匍匐,但匍匐型品种奇缺。本课题组近年来选育出了一批株型完全匍匐、茎节部着生气生根、生长旺盛的新品种,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枝条的生长方向是光和重力调控茎生长的结果,大多数匍匐生长突变体都与其地上部的重力丧失或钝感有关。然而,目前关于地被菊匍匐生长特性形成的机理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以匍匐型地被菊‘雨花金华’为试材,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研究手段,探讨了匍匐茎的向重性反应及内源激素和Ca2+在其匍匐性形成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地被菊匍匐生长性状是茎(顶芽下第3节间)响应重力刺激的结果。‘雨花金华’在生长初期呈直立生长,与其它类型品种没有区别。当茎生长到6-7个节位大小时,顶芽下1-2节开始向下弯曲生长,植株表现出匍匐性状。将植株放置在黑暗条件并进行90°重力处理,3h后就可以观察到匍匐茎开始弯曲生长,表明匍匐茎能够感受重力方向的改变而自动调整生长方向来响应重力刺激,其匍匐生长特性的形成不是由于向重性反应的丧失或钝感,而是一种响应重力诱导的结果,是横向重力性。2.形态解剖学研究表明,‘雨花金华’匍匐茎与直立型菊花品种茎的解剖结构相似,由表皮、皮层、内皮层、维管束和髓组成,每个内皮层细胞中含有4-8粒淀粉体;匍匐茎负向重力侧各组织(髓除外)在茎中的比例显着高于正向重力侧,茎的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呈现不对称性生长;匍匐茎内皮层细胞中92.5%淀粉体位于细胞的物理学中部,而直立茎中的淀粉体则主要位于内皮层细胞的物理学底部;重力处理2 min时,内皮层细胞中的淀粉体开始发生向重力方向沉降,5 min时,88.5%的淀粉体沉降到细胞新的物理学底部,表明内皮层中的淀粉体在感受重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采用ELISA法测定了植株匍匐生长前后各节间茎及横向重性弯曲茎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分布,采用IAA免疫组化定位方法对IAA在横向重性弯曲茎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重力刺激后匍匐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的生长变化,并结合适宜浓度的外源生长调节剂(NAA、TIBA和GA3)处理,观察其对匍匐茎向重性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源激素在‘雨花金华’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中的分布呈不均匀性,而且这种分布梯度在植株匍匐生长前后发生改变。匍匐生长前,第3节间(发生弯曲生长的部位)负向重力侧中IAA的含量显着高于正向重力侧,为正向重力侧的1.6倍,而匍匐生长后,二者无显着差异,其比值接近于1.0;GA3在匍匐生长前茎的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中的含量无显着差异,匍匐生长后在茎正向重力侧中的含量显着高于负向重力侧;iPAs的分布在茎匍匐生长前后无明显变化。重力处理促进了匍匐茎负向重力侧的生长,处理24 h后,匍匐茎负向重力侧相对生长率为正向重力侧的3.9倍。对茎的解剖结构研究发现,负向重力侧表皮细胞长度是正向重力侧的1.5倍,说明匍匐茎感受重力刺激后,负向重力侧生长快于正向重力侧而导致其弯曲生长。在重力刺激3 h、匍匐茎发生明显向重性弯曲之初,IAA、GA3和iPAs已向弯曲茎的负向重力侧积累,含量分别是正向重力侧的1.8倍、1.3倍和1.8倍,分布梯度均显着高于重力处理之前。IAA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也直观地表明重力处理后更多的IAA分布在横向重性弯曲茎负向重力侧的表皮和皮层组织中。NAA和GA3涂抹在茎的负向重力侧时,促进了匍匐茎的横向重性弯曲;涂抹在正向重力侧则抑制了横向重性弯曲,但GA3的效果不如NAA显着。TIBA作用与NAA相反。由此推测,内源激素在‘雨花金华’茎中的不对称分布与其匍匐性状有着密切关系,很可能是茎生长到6-7个节位大小、感受重力刺激后,内源激素在茎的向重性反应部位形成了一定的分布梯度,更多的IAA和GA3分布在茎的负向重力侧,从而使茎负向重力侧生长快于正向重力侧,导致茎发生横向重性弯曲生长;弯曲生长后,茎的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中的内源激素分布差异减小,使得茎得以保持匍匐生长。4.采用ICP-AES法和焦锑酸盐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匍匐茎向重性弯曲过程Ca2+在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中的分布及其在细胞超微结构中的定位与分布;研究了外源Ca2+和EGTA处理对匍匐茎向重性反应的影响,并采用ELISA法测定了外源Ca2+和EGTA处理后的向重性弯曲茎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分布。结果表明:匍匐茎的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中总Ca2+含量无显着差异,不存在不均匀分布,重力处理对Ca2+在向重性弯曲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的分布也无显着影响。Ca2+在茎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间隙、细胞壁和液泡。重力处理前,向重性弯曲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表皮细胞胞壁中Ca2+分布无明显差异;重力处理60 min后,Ca2+在负向重力侧表皮细胞细胞壁中的分布明显低于正向重力侧。此外,重力处理之前,内皮层细胞胞质中Ca2+分布很少,重力处理5 min后开始有所增加,15-30 min时分布非常丰富,60 min后恢复到最初的水平。表明在表皮细胞和内皮层细胞中Ca2+在细胞超微结构的分布表现出对重力刺激的响应。外源Ca2+处理促进了匍匐茎的横向重性弯曲而外源EGTA处理起到了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源Ca2+处理使IAA和GA3在横向重性弯曲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中的分布梯度加大,但降低了iPAs的分布梯度;外源EGTA处理抑制了横向重性弯曲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中IAA和GA3的分布梯度加大,对iPAs的分布梯度影响不大。我们认为,Ca2+参与了匍匐茎的向重性反应,Ca2+很可能是通过改变其在细胞超微结构的定位与分布来影响细胞壁的可塑性与细胞的伸长,引起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的不均匀生长;同时作为第二信使传递重力信号,调控内源激素在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的不均匀分布,与内源激素协同作用参与了匍匐茎的向重性反应。

赵静媛[8](2008)在《地被菊匍匐特性的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文中提出地被菊具有株型低矮或匍匐、多分枝、抗性强、适应性广、成型快、覆盖能力强、着花繁密等特点,同时具备绿化、美化、彩化和香化综合功能,园林应用前景极为广阔。本研究以盆栽小菊品种‘早意大利红’为母本,地被菊品种03(6)-12为父本构建F1群体,从F1中选取株型表现为匍匐、直立和中间型的单株分别自交,构建F2群体,并以选取的3个类型F1单株为母本与03(6)-12回交,构建BC1群体,探讨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特点及其相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匍匐型地被菊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匍匐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以主枝分枝角度作为株型划分依据,统计F1、F2和BC1分离群体中不同株型分离比,推测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特点。通过遗传分析和χ2检验表明:地被菊匍匐/直立特性由一对不完全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微效修饰基因。2.以F1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株型匍匐/直立基因池,利用200个RAPD随机引物筛选与地被菊匍匐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一个与地被菊匍匐性状控制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A-10555。经过重复性验证和群体单株验证,该标记与地被菊株型匍匐/直立位点遗传距离为7.96 cM。获得的分子标记与株型匍匐/直立位点的遗传距离小,可用于辅助育种。3.回收扩增出的特异片段A-10555,回收片段与pGEM-T Easy Vector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DH5a,成功进行了克隆,并对特异片段进行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在两端设计一对18碱基特异引物,对两亲本及152个F1单株进行SCAR分析验证,其扩增结果与RAPD标记A-10555在双亲及152 F1单株中的分离相一致,片段大小为555 bp,命名为SCA10555,表明该RAPD标记已成功转化为更为稳定和便于应用的SCAR标记。

于忠香[9](2004)在《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文中提出 我国科学家历经多年育成了世界第一批矮生地被菊约20多个品种,填补了我国无矮生地被菊的空白,国家科委鉴定认为这是我国自育的扛鼎之作,居国际领先水平。引起了世人瞩目,其推广区域和栽培面积都已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形成了对矮生地被菊的巨大需求,矮生地被菊发展蕴藏着黄金商机。矮生地被菊植株低矮,小巧玲珑,新奇,开花时花

于忠香[10](2004)在《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文中研究表明 矮生地被菊植株低矮,小巧玲珑,新奇,开花时花团紧密或呈球型。与以前的地被菊相比,其植株节间大幅度缩短,高度在15~45厘米,大部分品种为25~35厘米之间。矮生地被菊在全国各地试种中均表现出很强的抗逆力和适应性。矮生地被菊的根系特别发达,极抗旱,定植成活后无需再浇水,栽植一次,能管3~5年,一般管理即能年年开花似锦,花期8月中旬至10月,花色有15种颜色,花香色艳,很具观赏价值。同时还有一些早花品

二、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地被菊品种、菊属及近缘种引种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菊属近缘野生种的生长适应性
    2. 2 优质地被菊品种的生长适应性
        2.2.1夏菊品种
        2.2.2国庆菊品种
        2.2.3寒菊品种
3 讨论

(2)十五个地被菊品种的抗寒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花瓣和叶片的抗寒性调查
        1.2.2越冬性调查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被菊品种花瓣抗寒性差异比较
    2.2 不同地被菊品种叶片抗寒性差异比较
    2.3 不同地被菊品种越冬性差异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地被菊‘紫重楼’开花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浓度GA3对地被菊花期的影响分别记录不
        1.3.2 不同浓度GA3对地被菊生长量的影响
        1.3.3 不同浓度GA3对地被菊开花特性的影响
        1.3.4 不同浓度GA3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1.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GA3对地被菊花期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GA3对地被菊生长量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GA3对地被菊开花特性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GA3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 结论
4 讨论

(5)与地被菊株型匍匐性连锁RAPD标记的SCAR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
    1.2 DNA提取
    1.3 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1.4 SCAR标记引物的设计与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异性RAPD标记片段的回收纯化
    2.2 特异片段A-10555的序列测定及SCAR引物设计
    2.3 SCAR引物对亲本及152
3 讨论

(6)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分析与RAPD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分离群体的获得
        1.2.3 DNA提取
        1.2.4 基因池的构建
        1.2.5 RAPD分析
        1.2.6 数据处理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群体分枝角度的分布
    2.2 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2.3 与匍匐性连锁的RAPD标记的获得
    2.4 分子标记在F1群体中的验证和标记与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3 讨论
    3.1 地被菊株型匍匐性的遗传规律
    3.2 地被菊匍匐/直立相关基因位点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4 结论

(7)地被菊匍匐生长特性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高等植物的向重力性
        1.1 植物器官的向重力性定点角(gravitropic set point angle,GSA)
        1.2 植物向重性反应机理
        1.2.1 植物的重力感受
        1.2.2 重力信号的传导
        1.2.3 植物激素(phytohormone)与向重性反应
        1.3 高等植物的向重力性研究展望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地被菊‘雨花金华’匍匐茎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及其向重力性反应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GSA(gravitropic set-point angle)测定
        1.3 重力处理
        1.4 茎的形态解剖结构及淀粉体观察
        1.4.1 匍匐茎和直立茎的解剖结构和淀粉体观察
        1.4.2 匍匐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形态解剖和淀粉体观察
        1.4.3 重力处理过程匍匐茎中淀粉体的定位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雨花金华’茎的匍匐性生长
        2.2 茎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内皮层细胞中淀粉体的定位
        2.2.1 ‘雨花金华’匍匐茎与直立型品种茎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内皮层细胞中淀粉体的定位
        2.2.2 ‘雨花金华’不同节位茎形态解剖结构及内皮层细胞中淀粉体的定位
        2.2.3 ‘雨花金华’匍匐茎负向重力侧与正向重力侧解剖结构比较
        2.3 重力处理对‘雨花金华’匍匐茎生长的影响
        2.3.1 ‘雨花金华’匍匐茎生长对重力处理的反应
        2.3.2 ‘雨花金华’匍匐茎内皮层细胞淀粉体位移对重力处理的响应
    3 讨论
        3.1 匍匐茎生长及其横向重性反应
        3.2 匍匐茎的形态解剖、内皮层细胞中淀粉体定位及其向重力性位移
    4 小结
第三章 内源激素在地被菊‘雨花金华’匍匐生长特性形成中的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地被菊‘雨花金华’茎内源激素的测定
        1.2.1 匍匐生长前后不同节位茎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1.2.2 重力处理后茎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1.3 重力处理后匍匐茎负向重力侧与正向重力侧相对生长率测定
        1.4 IAA免疫组织化学定位(immuno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1.5 表皮细胞长度的测定
        1.6 外源激素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雨花金华’茎匍匐生长前后茎中内源激素的含量与分布
        2.2 重力处理对匍匐茎生长及其内源激素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2.2.1 重力处理对匍匐茎负向重力侧与正向重力侧生长的影响
        2.2.2 重力处理对‘雨花金华’匍匐茎中内源激素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2.2.2.1 向重性弯曲茎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分布
        2.2.2.2 ‘雨花金华’匍匐茎中IAA免疫组化定位
        2.3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匍匐茎向重性反应的影响
    3 讨论
        3.1 匍匐茎的横向重性弯曲与茎两侧的不对称生长
        3.2 内源激素的含量与分布对茎生长的影响
        3.3 关于IAA免疫组化定位技术
        3.4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匍匐茎横向重性弯曲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Ca~(2+)在地被菊‘雨花金华’匍匐生长特性形成中的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Ca~(2+)离子含量的测定
        1.3 Ca~(2+)的细胞化学定位
        1.4 外源CaCl_2和EGTA溶液处理
        1.5 外源CaCl_2和EGTA溶液处理后向重性反应弯曲茎中内源激素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力处理对匍匐茎负向重力侧和正向重力侧Ca~(2+)含量的影响
        2.2 重力处理对匍匐茎细胞中Ca~(2+)定位与分布的影响
        2.3 外源Ca~(2+)处理对匍匐茎向重性反应的影响
        2.4 外源EGTA处理对匍匐茎向重性反应的影响
        2.5 外源Ca~(2+)和EGTA处理对内源激素在向重性反应茎中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3 讨论
        3.1 地被菊‘雨花金华’匍匐茎组织内Ca~(2+)含量及细胞内Ca~(2+)的定位与分布
        3.2 外源Ca~(2+)和EGTA处理对地被菊匍匐茎横向重性反应及向重性弯曲茎中内源激素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4 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8)地被菊匍匐特性的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地被菊的育种研究进展
    2 植物株型形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2.1 分枝性
        2.2 分枝角度和枝条形态
        2.3 株高
    3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3.1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3.2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
        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4 基因标记的策略
        4.1 利用一对目标基因间有差异的近等基因系来标记基因
        4.2 用分离群体混合分组分析法标记基因
        4.2.1 基于性状表现型的BSA法
        4.2.2 基于标记基因型的BSA法
        4.2.3 BSA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 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与RAPD标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溶液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分离群体的获得
        1.3.2 株型类型的分级与统计
        1.3.3 基因组DNA提取
        1.3.4 D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1.3.5 基因池的构建
        1.3.6 RAPD分析
        1.3.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群体分枝角度的分布
        2.2 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2.3 基因组DNA提取的质量
        2.4 与匍匐性连锁的RAPD标记的获得
        2.5 分子标记在F_1群体中的验证和标记与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3 讨论
        3.1 地被菊株型匍匐性的遗传规律
        3.2 地被菊匍匐/直立相关基因位点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第三章 与株型匍匐性连锁RAPD标记的SCAR转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1.4 方法
        1.4.1 特异片段的回收纯化
        1.4.2 RAPD(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1.4.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的转化和重组质粒的筛选
        1.4.4 质粒的提取
        1.4.5 重组质粒PCR扩增
        1.4.6 特异DNA片段测序
        1.4.7 SCA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4.8 SCAR-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异性RAPD标记片段的回收纯化
        2.2 重组质粒的筛选
        2.3 重组质粒的PCR扩增鉴定结果
        2.4 特异片段A-10_(555)的序列测定及SCAR引物设计
        2.5 SCAR引物对亲本及152F_1单株的PCR分析
    3 讨论
        3.1 差异片段的克隆
        3.2 重组质粒的PCR扩增鉴定
        3.3 RAPD标记转换为SCAR标记的必要性
        3.4 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失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四、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地被菊品种、菊属及近缘种引种调查[J]. 张淑梅,张咏新,吴艳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6)
  • [2]十五个地被菊品种的抗寒性比较[J]. 张淑梅,张咏新. 北方园艺, 2014(08)
  • [3]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地被菊‘紫重楼’开花特性的影响[J]. 王媛,崔雁汇,孔一昌,张强,吕晋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9)
  • [4]地被菊品种间杂交结籽率的研究[J]. 王涛,董玉芝,祝朋芳,王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2)
  • [5]与地被菊株型匍匐性连锁RAPD标记的SCAR转化[J]. 赵静媛,陈素梅,陈发棣. 林业科学, 2009(09)
  • [6]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分析与RAPD标记研究[J]. 赵静媛,陈发棣,滕年军,陈素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9(02)
  • [7]地被菊匍匐生长特性形成机理研究[D]. 张淑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8]地被菊匍匐特性的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D]. 赵静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J]. 于忠香.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4(06)
  • [10]矮生地被菊开发孕黄金商机[J]. 于忠香. 农家科技, 2004(03)

标签:;  ;  ;  

矮化地被菊发展黄金商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