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试制彩色大颗粒抛光砖

就地取材试制彩色大颗粒抛光砖

一、利用当地原料试制彩色大颗粒抛光砖(论文文献综述)

史腾腾[1](2021)在《用废建筑陶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废建筑陶瓷(以下简称废建陶)堆积、填埋和在普通混凝土中少量替代砂石等处置方式存在的环境影响和利用价值不高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废建陶块状可颗粒化、硬度高、致密有较高强度且耐一定高温等优势,开展废建陶规模化高值利用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废建陶的组分波动大、色料/釉料低熔点组分影响高温性能的瓶颈问题,研究通过组分设计、微结构“核-壳”屏蔽和低熔点组分物相优化调控技术、减弱性能有害组分劣化高温性能的影响,以不同颗粒尺寸废建陶为主要原料,研究可在1000℃使用的耐热材料制备技术,用于高温热工设备建筑基础和烟道/烟囱等部位,研究工作将为废建陶制备高值耐高温材料提供重要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不同粒径的废建陶细粉、颗粒为骨料材料,研究颗粒级配以及热处理条件对全体量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的影响规律;对废建陶元素组成以及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在1100℃热处理后废建陶组分迁移及包覆料对废建陶大小颗粒色料/釉料组分的屏蔽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废建陶颗粒质量比为粗颗粒:中颗粒:细粉=45:25:30,1100℃保温3h后,全体量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综合性能较佳;1100℃热处理后,废建陶颗粒元素分布以及形态基本保持稳定,包覆料包裹废建陶颗粒表层形成的壳对废建筑陶瓷中的低熔点组分有较好的屏蔽效果,能有效降低废建陶中有害组分对高温性能劣化程度。(2)分别以黏土/铝矾土细粉和偏高岭石/铝矾土细粉为包覆料包裹废建陶颗粒,探究热处理温度、黏土/偏高岭石添加量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1100℃,黏土/偏高岭石添加量为10 wt%,即废建陶的含量为85 wt%时,制备的材料综合性能较好,在废建陶高掺量情况下材料也具有较高强度。(3)探讨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强度获得机制,黏土细粉和铝矾土生料细粉的塑性有助于提高试样成型时的致密性,其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后的常温强度要大于全体量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偏高岭石在1000℃左右会再结晶生成莫来石晶核,有助于莫来石晶体的生长,添加偏高岭石有助于提高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在1000℃的强度。(4)研究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抗热震性影响因素及高温强度的结果表明:适量气孔有助于提高样品的抗热震性,在常温至1000℃试样的高温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抗垃圾焚烧炉飞灰侵蚀实验表明,制备的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抗飞灰侵蚀性能良好,分析认为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的垃圾焚烧炉飞灰侵蚀机理为“熔融-渗透”。

汪庆刚[2](2019)在《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大规格陶瓷薄板是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创新型陶瓷产品。与传统的陶瓷墙地砖相比,大规格化与薄形化生产技术可以实现陶瓷原材料用量、综合能耗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废渣、SO2、NOx、烟尘等的减排,是传统建筑卫生陶瓷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利用废弃矿渣、废料等资源制备高性能的陶瓷薄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强度,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厚度奠定基础是当前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本课题旨在研究建筑陶瓷板材性能的提高及功能化。首先研究了利用抛光废渣等废弃物制备发泡陶瓷板的工艺、结构和性能,实现了废渣的高品质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高强度、高白度的镁质瓷陶瓷薄板。利用莫来石微晶、硅酸钇晶须、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短纤维等增强陶瓷薄板,并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最后对优化的几种薄板进行了产业化中试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抛光废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发泡陶瓷板,优化了配方及化学组成。研究发现:烧成制度对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烧成温度在大于1100℃以后开始发泡。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总气孔率和闭孔气孔率均增加,开孔气孔率也略有增加,材料强度不断降低。提高烧成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促进莫来石相的形成。2.开发了MgO-Al2O3-SiO2材料体系,以高岭土、滑石、钾长石和钠长石为主要原料,使用三角配方设计方案,制备出满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陶瓷薄板。产品抗弯曲强度高,烧成范围宽。。3.分别以粉煤灰和粉煤灰漂珠为起始原料,通过引入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矿物原料,在低温下煅烧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达到我国烧结莫来石标准。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800-1000℃温度下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莫来石微晶为增强相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种莫来石均能有效增强陶瓷薄板。4.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直径尺寸为1-5μm,长度为30-60μm的硅酸钇晶须,所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其在室温至1000℃范围内的热导率在1.15W/(m?K)-1.25W/(m?K)之间,其在500℃至1100℃范围内的热膨胀系数在6×10-6/K7×10-6/K之间。以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薄板时,锂辉石比钾长石和钠长石更适合充当助熔剂;当硅酸钇晶须加入量达到6%时,陶瓷薄板的强度最佳,达到92MPa,提高了80.4%。5.采用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商用短纤维作为增强原料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者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随纤维的加入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氧化锆短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好。6.采用液相法合成了氧化钨微晶,发现微晶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对其催化反应活性有显着影响,薄片状的WO3?H2O具有活性晶面暴露和高比表面积特性而拥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其为光催化釉料活性成分,在陶瓷薄板表面制备了钨基快速结晶釉,发现该釉层以WOP2O7为主晶相,析晶尺寸大,结晶取向明显,装饰效果好,且具有紫外可见光降解污染物性能,为提升结晶釉功能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7.对发泡陶瓷板、高白度陶瓷薄板、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氧化锆短纤维增强陶瓷薄板以及光催化功能结晶釉装饰的陶瓷板材进行了中试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几种陶瓷薄板的尺寸、断裂模数、吸水率、耐磨性、可溶性铅含量、可溶性镉含量、静摩擦系数等均符合国家标准。发泡陶瓷板中试产品的密度、导热系数、平均断裂模数、吸水率等关键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

陈巧[3](2017)在《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表面装饰工艺,近年来,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成为行业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相比于传统渗花釉,油溶性渗透墨水的金属有机衍生物更稳定,色系更丰富,扩散梯度更均匀;而比之于颜料墨水,除了抛光砖自身硬度和耐磨性的天然优势外,渗透墨水渗透到砖坯内部,经烧成和抛光后,颜色从坯体表层到内部均存在,使图案具有烟熏、明暗和深度渗透等效果。呈色表现和渗透性能是评价渗透墨水的两个关键指标:墨水的浓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理化性质影响其渗透性能,这就需要对异辛酸盐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而添加在釉中的助色剂则能改善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借鉴于涂料工业中催干剂异辛酸盐的合成工艺,本文选择合适的金属无机盐和异辛酸钠反应,分别合成了异辛酸钴、异辛酸铁和异辛酸铬,它们依次是蓝色、红棕色及黄色渗透墨水的主发色成分,针对呈色性能和渗透性能,重点对它们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发现:合成三种异辛酸盐的最佳反应摩尔比并不是理论上的2:1、3:1、3:1,而是4.2:1、5.7:1和5.4:1,这是由参加反应的异辛酸钠的弱酸根离子水解造成的;复分解反应前,异辛酸钠溶液调节的最佳pH值在6.97.0(23oC40oC);复分解反应的最佳温度为60oC70oC;复分解反应的最佳时间在30min45min。本文以钛酸丁酯作为钛源,将异辛酸与钛酸丁酯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当酸/酯(摩尔比)≥4:1时,得到的酯交换剩余物能够很好的与异辛酸铬在溶剂中互溶,解决了钛酸丁酯作为钛源在空气中易水解的问题,提高了黄色渗透墨水的稳定性。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结构的二氧化硅对异辛酸铁在陶瓷釉中的呈色色调的影响,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证实,异辛酸铁在高温烧结后呈色的变化主要受二氧化硅结构的影响,这些结构因素包括颗粒比表面积、孔洞数量、孔径大小以及颗粒孔洞结构的稳定性等。由异辛酸铁烧结形成的Fe2O3粒子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是受二氧化硅颗粒内的孔洞大小控制,该氧化铁粒径的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氧化铁的色调;多孔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孔容越大,则异辛酸铁高温灼烧后形成的色剂氧化铁进入孔洞被包裹的机率越大;孔洞结构越稳定,则被包裹的Fe2O3粒子也越稳定,在陶瓷釉中呈现的色调也越稳定。最后,在陶瓷坯体孔隙结构稳定的条件下,主要研究了墨水粘度和助渗剂用量分别对渗透深度的影响,单一降低墨水粘度并不能有效的改变其渗透性能;助渗剂可以有效的协助墨水下渗,对红棕和蓝色渗透墨水,助渗次数为两次时,50%灰度下墨水的渗透深度大于0.5mm,可以进行适当的抛光;对黄色墨水,在100%灰度下且助渗次数大于三次时,渗透深度才能满足抛光的要求。

廖花妹,范新晖,吴柏惠[4](2015)在《一种低温快烧陶瓷玻化砖坯体配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低温快烧陶瓷玻化砖的坯料组成,通过对常见坯料进行试验与研究,得到一种低温坯料的各原料的含量范围,其中,Na2O的含量≤4.53 wt%、K2O的含量≤3.66 wt%。因此,可通过控制陶瓷坯体配方中的钾和钠的含量来降低陶瓷玻化砖的烧成温度,缩短陶瓷玻化砖的烧成周期。

冼志勇[5](2015)在《抛光砖废料开口连通孔陶瓷吸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噪声污染日趋严重,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危害人体健康。为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开发优良的吸声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本论文根据吸声材料应具备安全性、装饰性和低成本的原则,采用严重污染环境的陶瓷抛光砖废料为原料,制备出适于在多种场合使用的多孔陶瓷吸声材料。课题的开展对资源回收利用、环境保护和促进陶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抛光砖废料的掺量为25~35 wt%,普通水泥的掺量5-15 wt%。设计了L9(3。)正交实验,以抛光砖废料、普通水泥、冷却速度作为因素,平均吸声性能和强度作为评价指标,优选了最佳的组成配方:陶瓷基础料75 wt%,抛光砖废料25 wt%,外加普通水泥10 wt%;冷却速度30min。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对吸声材料综合性能和平均吸声系数的影响最显着,而冷却速度对强度的影响不显着。普通水泥加入量愈多,发泡效果愈好,吸声效果愈明显,但制品强度愈差;冷却速度越快,平均吸声性能越好,对强度影响不大。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陶瓷砖发泡的原因。排除了有机物和普通水泥引致材料发泡的可能,证实了陶瓷砖发泡主要是抛光砖废料中的SiC在高温下氧化形成气体所致,同时,各种碱性氧化物形成的低共熔物加速了SiC与氧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CO或CO2气体被封闭在高温液相中来不及排出,从而形成了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导致陶瓷材料出现发泡效果。通过动力学计算分析了抛光砖废料对陶瓷砖烧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抛光砖废料的增加,莫来石析晶活化能从780 kJ/mol降低至530kJ/mol,析晶活化能越低,莫来石越容易形成。同时,随着抛光砖废料的增加,Avrami常数从1.82降低至1.12,说明莫来石的析晶生长维度逐渐减小,较小的生长维度有利于形成针状莫来石交错网络,在显微结构上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普通水泥的加入使得陶瓷砖在1200℃出现大量的熔融液相,加快了氧的扩散速度,促进了发泡,同时也得到了连通气孔结构。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证明随着CaO的加入,在Si02含量较高的情况下,钙长石的形成趋势大于莫来石。XRD分析结果也表明:当CaO含量在5%时,试样的主晶相为石英和钙长石。同时,当普通水泥加入量为10%时,试样的综合性能较好。此外,水泥的水化作用对陶瓷砖的发泡性能并无影响。研究了多孔陶瓷吸声材料孔隙结构、孔隙率对吸声性能和强度的影响,探讨了多孔陶瓷吸声材料的致孔过程。结果表明:SiC高温下的氧化反应产生发泡,由于水泥的加入,产生大量高温黏度适当高的熔融相,促进了发泡反应,使气孔连通,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连通孔结构凝固成形。材料吸声系数与孔隙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显气孔率越高,其吸声性能愈好;在不影响连通气孔率的情况下,孔径越小,吸声性能越好。同时,以废料含量、水泥含量、冷却速度、显气孔率和真密度为输入变量,建立材料体系输入-输出模式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利用自行设计的神经网络进行样本数据的训练和测试样的预测,得到了较满意的预测结果,并最终获得与正交实验分析结果一致的优选配方。对最优配方制备的吸声材料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160~2000 Hz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为0.255,抗折强度3.93 MPa,真气孔率64.45%,显气孔率42.05%,容重0.89g/cm3。材料厚度、容重与背后空腔等因素均会对多孔陶瓷吸声材料吸声频谱特性产生影响:随着材料厚度、容重、材料背后空腔厚度的增加,第一共振频率往低频方向移动,材料的低频吸声性能提高。论文利用CFD软件Fluent模拟了声波在驻波管内的传播过程,详细介绍了驻波管CFD分析方法,并从全频段、不同背后空腔、不同厚度等多方面与实验中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利用该模型可以辅助研究多孔陶瓷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

查越[6](2015)在《利用赣南稀土尾矿制备抛光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大国,现已探明资源储量在5200万吨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供应轻重稀土产品的国家,主导着国际稀土市场的走向与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稀土采矿技术严重滞后,稀土资源管理混乱,矿区开发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稀土资源利用率低下,在赣南寻乌矿区,大量采用池浸方式分选稀土元素,大量残留化学试剂渗入地下水中,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随着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与改革深化的需要,稀土尾砂治理的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通过XRD、SEM、TG-DTA等技术分析了赣南稀土尾砂的基本性质,探讨稀土尾砂运用于陶瓷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稀土尾砂是以Si02和A1203等氧化物为主的瘠性料,存在尾矿铝含量偏低,铁钛含量高等特点,经过合理的配方优化,利用尾砂制备建陶抛光砖是完全可行的。然后在前期探索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抛光砖的基础配方与最优工艺参数,根据配方的缺陷使用硅灰石,铝矾土等矿物对基础配方进行优化。最终获得了适应于建陶生产的抛光砖配方。研究表明,最优原料配方为洽水稀土尾砂50%wt、广东黑泥20%wt、番禺泥5%wt、黄江砂5%wt、低温砂15%wt、硅灰石3%、铝矾土6%。最优生产工艺为球磨时间为20min.,成型压力为15MPa,保温时间为20min。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试样抗折强度为62MPa,吸水率为0.21%,烧成收缩为11.15%。在中试试验过程中,根据工厂实际生产情况,以最优配方体系为基础,相应地做出工艺与配方调整,使用55%wt的稀土尾砂成功地制备了吸水率为0.02%,气孔率为0.21%,体积密度为2.3g/cm,抗折强度在47-52MPa之间的抛光砖,其各项指标均超过GB/T4100-2006干压砖的性能标准。本论文创新性地解决赣南稀土尾砂在建陶抛光砖生产技术上的瓶颈,不仅实现了尾矿资源化利用的目标,还解决了稀土尾砂综合治理的难题,具有环保与资源利用的双重效益。该技术为以后大规模利用尾砂生产抛光砖奠定了基础。

吴亭亭[7](2012)在《陶瓷工业废料及疏浚淤泥用于烧制建筑陶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环保工业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以降低环境污染、对工业废料综合再生利用是环保工业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本课题分别加入水煤浆渣、抛光废料和疏浚淤泥,经配比优化,直接用于烧制节能陶瓷。将废料用于烧制节能陶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实现废渣的循环利用。分别研究了抛光废料、淤泥、水煤浆渣的最佳掺量、烧成温度、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对陶瓷显气孔率、抗弯强度、吸水率的影响,并通过XRD、SEM对样品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等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计算得出的配方的研究,可以得出,最佳的配方为:滑石粒2.23%、中山坭22%、石粉类45%,固体废弃物和广西砂含量占30.77%;2.通过测试烧成后陶瓷的性能和微观分析,得到水煤浆渣、抛光废料、疏浚淤泥最佳掺量分别为5%、7.5%、9%。对陶瓷断面进行SEM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陶瓷气孔形状多为闭合孔,达到节能的效果。3.随着烧成温度的增加,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降低,抗折强度增大。对其进行XRD分析,得到主晶相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固体废弃物的加入在不用温度下对于陶瓷的物相形成没有明显影响;4.随着保温时间的加长、升温速率的下降,陶瓷的吸水率降低,抗折强度增大。吸水率和抗折强度成反比关系;5.通过对烧成参数的研究,得到掺入水煤浆渣和陶瓷废料的最佳烧成参数为:烧成温度1220oC,保温时间为30min,升温速率为24oC/min;掺入疏浚淤泥的最佳烧成参数为:烧成温度1212oC,保温时间为30min,升温速率为21.6oC/min;6.综合烧成参数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可以看出,烧成温度的影响最大,保温时间次之。

陈永亮[8](2012)在《鄂西低硅铁尾矿烧结制砖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铁尾矿是将铁矿石经过分选工艺选取铁精矿后剩余的废渣,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尾矿的排放量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对铁尾矿一般采取堆填处置,不仅占用土地,而且引起环境污染与安全问题。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铁尾矿作为二次资源已受到普遍重视,其综合利用已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利用铁尾矿制作建筑材料方面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在全面系统研究鄂西低硅铁尾矿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以该尾矿为主要原料,进行烧结普通砖和瓷质砖的制备技术研究,并对尾矿砖的性能和结构进行测试分析,探讨尾矿烧结普通砖和瓷质砖的烧结过程及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鄂西低硅铁尾矿的基本性质。分析认为,该尾矿性能与粘土等矿物原料相近,具有粒度细、可塑性和干燥性能好的优点,但也存在尾矿中铁含量高、硅和铝含量低、尾矿烧结体的密度高、烧成收缩大等缺陷,经过适当调配,利用该尾矿烧结制砖是完全可行的。2.以鄂西低硅铁尾矿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的粘土、粉煤灰进行复配制备烧结砖,确定最佳的配方及制备工艺条件,并考察了标砖试验尾矿烧结砖样品综合性能。试验表明,添加少量粘土和粉煤灰对于提高尾矿烧结砖的性能起到积极作用,最佳原料配比为尾矿:粘土:粉煤灰=84:10:6,适宜工艺条件为成型水分12.515%、成型压力2025MPa、干燥制度:105℃下干燥68h、温度制度:升温速率6℃/min左右、烧成温度范围9801030℃、烧成保温时间23h,在此条件下烧制的尾矿烧结砖的抗压强度为20.0323.60MPa,吸水率为16.5417.93%,体积密度为1.851.90g/cm3。标砖试验结果与小样试验结果相符,尾矿烧结砖的抗压强度及其他耐久性能指标均达到《烧结普通砖》(GB/T5101-2003)中MU20合格品的要求。3.对尾矿烧结普通砖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了铁尾矿烧结砖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形成机理,并探讨了尾矿烧结普通砖的烧结过程。结果表明,烧结砖样品中主晶相为赤铁矿、石英、长石和磷灰石,构成烧结砖的主要骨架,赋予样品强度。长石与石英及硅铝酸盐形成低共熔物,充填于坯体的颗粒之间,促进砖坯的烧结致密,液相胶结各种形态的晶体颗粒相互穿插连接,保证了烧结砖样品的优良性能。此外,鄂西低硅铁尾矿烧结砖的烧结过程可分为:干燥预热、加热、烧成及冷却4个阶段,烧结过程主要以扩散传质机制为主,而在烧结后期坯体中会形成少量的高温液相,其对促进砖坯的烧结致密及固相反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4.以鄂西低硅铁尾矿部分代替传统陶瓷原料制备无釉瓷质砖,确定了合理的铁尾矿瓷质砖基础成瓷配方范围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尾矿瓷质砖的各项性能进行综合检测。结果表明,铁尾矿全部取代长石的优化配方为铁尾矿5565%,高岭土2025%,石英砂1020%,相应的坯体化学组成范围为SiO23744%,Al2O31416%,Fe2O32529%,CaO+MgO45%,K2O+NaO0.70.8%,烧失量为8.09.5%,在1200℃附近可烧结成瓷,烧成温度范围大于40℃;适宜制备工艺条件为:成型压力30MPa,烧成温度1200℃,保温时间15min,尾矿瓷质砖样品的主要性能符合国家标准陶瓷砖(GB/T4100-2006)中干压瓷质砖要求及陶瓷砖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HJ/T297-2006)的规定,具有很好的环境协调性。5.研究了铁尾矿瓷质砖的微观结构,分析了铁尾矿降低液相生成温度,促进烧结的作用机理,以及铁尾矿加入引起产品烧结温度范围变窄的原因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并探讨了尾矿瓷质砖的煅烧过程。分析认为,尾矿瓷质砖具有良好的烧结程度,瓷坯结构中包含大量晶体颗粒,主要有残余石英、赤铁矿和方石英,以及少量的钙长石和莫来石,玻璃相充填其中,构成致密的玻璃相和晶体颗粒相互交织的网状结构,对尾矿瓷质砖强度的提高和成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铁尾矿中含量较高的Fe2O3、CaO与原料中的石英及硅铝酸盐形成低共熔物降低液相生成温度,促进坯体的烧结致密,此外,氧化铁在烧结高温时形成液相,冷却时又从液相中析出生成赤铁矿的微晶,均匀的分布在玻璃相中,有利于提高瓷坯的强度和硬度。铁尾矿瓷质砖的烧结成瓷过程可分为低温阶段、氧化分解阶段、高温烧结阶段及冷却阶段,最终形成多相结构的致密瓷体。通过上述工作,验证了低硅铁尾矿在烧结制砖技术上的可行性,不仅解决了该类铁尾矿综合利用的难题,而且为烧结普通砖和瓷质砖开辟了新资源,具有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双重效益。本论文全面系统的研究了尾矿基本性质,为尾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烧结制砖机理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低硅尾矿资源化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为铁尾矿利用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媛[9](2010)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制备免烧墙体砖及其对环境负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生活垃圾处置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我国已有200多座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围,形成了“生活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目前大多数城市采用焚烧法处置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减量化效果显着,体积可减少90%,焚烧后留下重量为2030%的焚烧灰渣。焚烧灰渣包括飞灰和炉渣,焚烧飞灰属于危险废弃物,焚烧炉渣占灰渣量的80%左右,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开发研究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研制免烧墙体砖,实现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在对广州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焚烧炉渣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激发剂(Na2SiO3、Na2SO4、NaOH)对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和SEM分析,探索了激发剂对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活性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硅酸钠激发焚烧炉渣活性效果最佳,其最佳掺量为5.5%。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法优化成型工艺条件,分析了成型压力、加压时间、各段加压时间比、保压时间和成型水分对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强度的影响,探讨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养护时间对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成型压力20MPa、加压时间60s、各段加压时间比3∶1∶1、保压时间120s(即实验研究方案A2B1C2D3)和成型水分为10%左右;适宜的养护工艺条件为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70%90%和养护时间28d。分析了焚烧炉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带入免烧墙体砖的含量、重金属的溶出和重金属浸出毒性安全性。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pH=3.2)重金属浸出率最高,中性的条件重金属浸出率次之,在pH=5条件下重金属浸出率最低;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样品早期7d内重金属溶出速度最快,7d内重金属的浸出量约占总重金属量的8090%;试验研究方案C-1样品(焚烧炉渣掺量65%)和C-10(焚烧炉渣掺量73.8%)样品各个周期重金属浸渍液均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要求。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探讨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灰砂砖和烧结砖对环境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单位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灰砂砖和烧结砖的环境负荷分别为3.51×10-12/a、3.58×10-12/a和6.6×10-12/a;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与烧结砖相比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54%,与灰砂砖和烧结砖相比可分别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43%和62%。依据方案C-10的试验研究数据,对年产7.5万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生产线进行了可行性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生产线建设投资566.2万元,年基准收益率为22.2%,可实现微盈利,若处理焚烧炉渣固体废弃物可获政府相关部门补贴40-60元/吨,经济效益更好。这不仅可节省填埋焚烧炉渣所需的土地和费用,而且可实现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具有显着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滕方雄[10](2008)在《赤泥质环保型建筑陶瓷的制备及烧结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放,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将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烧结法赤泥、拜尔法赤泥二种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添加了一系列改善坯料制备性能及样品烧结的添加剂,采用压制成型低温烧成,制备了高性能的陶瓷墙地砖,赤泥的添加量达60%,实现了对两种氧化铝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的资源化利用。烧结法赤泥、拜尔法赤泥的特性、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烧结法赤泥组成中SiO2和Al2O3含量低而CaO含量高,拜尔法赤泥组成中SiO2低而Al2O3、Fe2O3含量高,两者都不满足制砖的化学组成要求,需要加入添加剂方可进行调整坯料成分方可进行对陶瓷墙地砖的制备。测定了样品的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抗折强度及耐急冷急热性,并采用XRD、SEM、EPMA等测试技术对样品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墙砖气孔率达20~35%,吸水率达10~22%,体积密度达1.2~1.8g/cm3,抗折强度达20~35MPa。内墙砖由CaAl2Si2O8、CaMg(SiO3)2、Fe2O3、SiO2晶相组成,主晶相晶体呈板条状交织排列,赋予内墙砖的较高的强度。外墙砖气孔率达10~21%,吸水率达5~9%,体积密度达1.96~2.33g/cm3,抗折强度达35~39MPa。外墙砖由Na(AlSi3O8)、Fe2O3、SiO2晶相组成,主晶相晶体呈板条状交织排列,赋予外墙砖的较高的强度。本研究制备的赤泥质环保型建筑陶瓷墙地砖,内墙砖性能达国标GB4100-83《白色陶质釉面砖》的标准,外墙砖、地砖性能达国标GB11947-89《彩色釉面陶瓷墙地砖》标准。在赤泥质陶瓷内墙砖、外墙砖以及地砖研究制备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典型配方C-2、D-2的不同级配、不同温度的收缩率、Wa、Pa、D以及烧成程度初步探讨了研究赤泥质墙地砖的烧结机理,并且计算了烧结激活能。结果表明,样品物质输运机制以表面扩散、体扩散、边界扩散这三种物质输运机制为主;烧结动力学模型采用两个等径球或球与平面作为模型;烧结激活能表明,颗粒越细,就越容易烧结,烧结温度也就越低。

二、利用当地原料试制彩色大颗粒抛光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当地原料试制彩色大颗粒抛光砖(论文提纲范文)

(1)用废建筑陶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陶瓷综述
        1.1.1 建筑陶瓷发展史
        1.1.2 建筑陶瓷分类
        1.1.3 建筑陶瓷的原料及生产工艺
        1.1.4 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
    1.2 废建筑陶瓷概述
        1.2.1 废建筑陶瓷的产生及存在现状
        1.2.2 废建筑陶瓷的国内外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3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概述
        1.3.1 耐高温材料发展历程
        1.3.2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技术发展
        1.3.3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结合剂概述
    1.4 耐高温材料基质部分组成原料的介绍
        1.4.1 黏土概述
        1.4.2 铝矾土熟料概述
        1.4.3 偏高岭石概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废建筑陶瓷特征和全体量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过程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废建筑陶瓷原料的表征及分析
        2.3.1 废建筑陶瓷的物相组成
        2.3.2 废建筑陶瓷的微观形貌以及元素分布
    2.4 全体量废建筑陶瓷基耐高温材料的颗粒级配及性能研究
        2.4.1 颗粒级配对全体量废建筑陶瓷基耐高温材料的性能影响
        2.4.2 热处理温度对全体量废建筑陶瓷基耐高温材料的性能影响
        2.4.3 保温时间对全体量废建筑陶瓷基耐高温材料的性能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包覆料设计和低熔点组分包裹屏蔽效果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滑石粉/工业级氧化铝/石英砂包覆料耐高温性能研究
    3.4 滑石粉/工业级氧化铝/石英砂包覆料的屏蔽效果
    3.5 黏土/铝矾土生料包覆料的包覆效果
    3.6 废建筑陶瓷色釉料性能有害组分高温转相和屏蔽效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黏土/铝矾土生料添加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过程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热处理温度对废建筑陶瓷基耐高温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3.1 热处理温度对废建筑陶瓷基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4.3.2 热处理温度对废建筑陶瓷基耐高温材料微观结构影响研究
    4.4 黏土添加量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4.4.1 黏土添加量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4.4.2 黏土添加量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添加煤矸石基偏高岭石对废建陶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过程
        5.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5.3 热处理温度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物理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5.3.1 热处理温度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
        5.3.2 热处理温度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偏高岭石添加量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5.4.1 偏高岭石添加量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5.4.2 偏高岭石添加量对废建陶基耐高温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废建陶基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强度获得机制和高温强度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内容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过程
        6.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6.3 废建筑陶瓷基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强度获得机制探讨
    6.4 水玻璃共掺黏土/铝矾土耐热材料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微观形貌
    6.5 水玻璃共掺黏土/铝矾土的废建陶基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强度获得机制研究
    6.6 废建陶基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抗热震性能研究
    6.7 废建陶基免烧成耐高温材料的高温强度研究
    6.8 本章小结
7 废建陶基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抗垃圾焚烧炉飞灰侵蚀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抗侵蚀实验内容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2.3 实验工艺流程
        7.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7.3 废建陶基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抗垃圾焚烧炉飞灰侵蚀性能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陶瓷发展现状及进展
        1.1.1 建筑陶瓷的分类及功能
        1.1.2 国家建筑陶瓷的相关产业政策及建筑陶瓷行业的问题
        1.1.3 建筑陶瓷的生产工艺
        1.1.4 建筑陶瓷的应用现状
    1.2 陶瓷薄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轻质陶瓷板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所用原料
        2.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工艺流程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2.2.5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QQ板)的配方实验设计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抛光废渣的结构性能分析
        2.3.2 QQ板材试样性能
        2.3.3 工艺因素对QQ板力学和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3.4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发泡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超薄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坯料化学组成体系的选择
        3.2.2 坯料配方三角配料实验方案设计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方法
        3.3.2 测试及表征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4.1 引言
    4.2 莫来石微晶粉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2.1 实验原料
        4.2.2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4.2.3 以粉煤灰漂珠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4.2.4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莫来石微晶
    4.3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4.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4.3.2 制备工艺
        4.3.3 表征分析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陶瓷晶须及纤维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5.1 引言
    5.2 硅酸钇晶须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5.2.1 实验原料
        5.2.2 制备工艺
        5.2.3 表征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5.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5.3.2 制备工艺
        5.3.3 表征分析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5.4.1 原料及实验设备
        5.4.2 制备工艺
        5.4.3 表征分析
        5.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晶须及陶瓷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机理分析
        5.5.1 硅酸钇晶须增强机理分析
        5.5.2 氧化锆短纤维增强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陶瓷薄板表面钨基光降解型釉料活性成分及结晶釉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活性纳米WO_3材料的制备
        6.2.2 钨基陶瓷结晶釉的合成
        6.2.3 结构表征
        6.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活性WO_3材料的制备与其结构-光催化性能研究
        6.3.2 活性钨氧化物基陶瓷釉料的制备与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几种薄板的中试工艺技术研究
    7.1 中试产品规格选择及工艺方案
    7.2 关键工艺参数优化
        7.2.1 成型压力的优化
        7.2.2 烧成制度的优化
    7.3 关键设备选择
        7.3.1 成型设备
        7.3.2 烧成设备
        7.3.3 釉料施釉和装饰等其它设备
    7.4 中试产品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附录一 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情况
附录二 项目鉴定情况
附录三 个人荣誉

(3)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陶瓷表面装饰技术
    1.2 陶瓷装饰墨水
        1.2.1 传统渗彩釉
        1.2.2 颜料墨水
        1.2.2.1 水性颜料墨水
        1.2.2.2 溶剂型颜料墨水
        1.2.3 渗透墨水
        1.2.3.1 水溶性渗透墨水
        1.2.3.2 油溶性渗透墨水
        1.2.3.3 瓷质渗花砖
    1.3 金属有机衍生物
        1.3.1 异辛酸钴
        1.3.2 异辛酸铬
        1.3.3 异辛酸铁
        1.3.4 钛的有机衍生物
        1.3.5 其它异辛酸盐
    1.4 陶瓷釉料
    1.5 陶瓷渗透墨水呈色机理
    1.6 陶瓷渗透墨水助色剂
        1.6.1 二氧化钛
        1.6.2 二氧化硅
    1.7 陶瓷渗透墨水的研究现状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和测试方法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及规格
    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手段
        2.3.1 金属离子含量测试
        2.3.2 墨水粘度测试
        2.3.3 墨水表面张力分析
        2.3.4 色度值测量(L*a*b)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8 粒度分析
        2.3.9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第三章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3.1 引言
    3.2 异辛酸铁的合成
        3.2.1 反应装置缩略图
        3.2.2 实验过程
        3.2.2.1 异辛酸钠溶液的pH调节
        3.2.2.2 混入溶剂
        3.2.2.3 复分解反应
        3.2.2.4 萃取分液
        3.2.2.5 蒸馏浓缩
        3.2.3 异辛酸盐产率计算公式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4.1 异辛酸钠与硝酸铁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3.2.4.2 异辛酸钠溶液的pH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3.2.4.3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3.2.4.4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3.2.4.5 蒸馏过程异辛酸铁浓度的控制
    3.3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制备
    3.4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检测
        3.4.1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3.4.3 墨水稳定性能
        3.4.4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4.1 引言
    4.2 异辛酸钴的合成
        4.2.1 实验过程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2.1 异辛酸钠与硫酸钴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4.2.2.2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2.2.3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2.2.4 蒸馏过程中异辛酸钴浓度的控制
    4.3 蓝色渗透墨水的配制
    4.4 蓝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测试
        4.4.1 蓝色渗透墨水的红外光谱分析
        4.4.2 蓝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4.4.3 墨水稳定性能
        4.4.4 蓝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5.1 前言
    5.2 异辛酸铬的合成
        5.2.1 实验过程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2.1 异辛酸钠与氯化铬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5.2.2.2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5.2.2.3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5.2.2.4 蒸馏过程异辛酸铬浓度的控制
    5.3 钛酸丁酯的酯交换反应
        5.3.1 酯交换反应实验过程
        5.3.1.1 反应物的混匀
        5.3.1.2 酯交换反应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3 酯交换反应剩余液体的红外图谱分析
    5.4 黄色渗透墨水的制备
    5.5 黄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检测
        5.5.1 黄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5.5.2 墨水稳定性能
        5.5.3 黄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结构的二氧化硅对异辛酸铁在陶瓷釉中的呈色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试验部分
        6.2.1 原料与表征手段
        6.2.2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添加有不同类型二氧化硅的釉面上的呈色实验
        6.2.3 红棕色渗透墨水与不同结构二氧化硅高温混烧实验
    6.3 试验结果与讨论
        6.3.1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6.3.2 混烧粉末的呈色表现
        6.3.3 墨水及混烧粉末的物相分析
        6.3.4 混烧粉末的红外光谱分析
        6.3.5 多孔二氧化硅颗粒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测试
        6.3.6 二氧化硅和混烧粉末的微观形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渗透墨水在陶瓷坯体中的渗透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陶瓷坯体的孔隙结构
    7.3 渗透墨水与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
        7.3.1 吸附作用
        7.3.2 界面作用
        7.3.3 毛细管作用
        7.3.4 墨水粘度对渗透深度的影响
    7.4 助渗剂的作用机理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一种低温快烧陶瓷玻化砖坯体配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原料
3 工艺流程及部分工艺参数
4 实验内容
5 结论

(5)抛光砖废料开口连通孔陶瓷吸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抛光砖废料的产生及利用现状
        1.2.1 陶瓷工业废料及抛光砖废料的产生
        1.2.2 抛光砖废料的利用现状
    1.3 多孔陶瓷的分类和制备
        1.3.1 多孔陶瓷的分类
        1.3.2 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
    1.4 噪声评价及控制
        1.4.1 声音的计量
        1.4.2 噪声评价常用声学量
        1.4.3 噪声控制
    1.5 吸声材料吸声机理及分类
        1.5.1 吸声机理
        1.5.2 吸声材料的分类
    1.6 材料吸声性能的测定及性能评价
        1.6.1 材料的吸声系数
        1.6.2 其他吸声性能指标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工艺与测试表征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用原料
        2.1.2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工艺流程及烧成制度
        2.2.1 工艺流程
        2.2.2 实验用烧成制度
    2.3 主要测试表征参数
        2.3.1 吸水率、显气孔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2.3.2 真密度,真气孔率和闭气孔率的测定
        2.3.3 线收缩率的测定
        2.3.4 抗折强度的测试
        2.3.5 吸声性能的测试
        2.3.6 X射线衍射分析
        2.3.7 热分析
        2.3.8 其他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利用抛光砖废料制备多孔陶瓷吸声材料
    3.1 主要原料分析
        3.1.1 陶瓷基础料
        3.1.2 抛光砖废料
        3.1.3 外加剂的选择与分析
        3.1.4 冷却速度的控制
        3.1.5 三聚磷酸钠的影响
    3.2 正交实验优化配方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抛光砖废料对多孔陶瓷发泡的影响
    4.1 碳化硅发泡作用的论证
        4.1.1 有机物、氯化镁发泡的分析
        4.1.2 普通水泥发泡的分析
    4.2 抛光砖废料对烧结性能的影响
        4.2.1 实验设计
        4.2.2 物化性能
        4.2.3 试样烧结特性
        4.2.4 显微结构
        4.2.5 试样的发泡
        4.2.6 动力学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普通水泥对多孔陶瓷发泡的影响
    5.1 普通水泥对发泡的影响
        5.1.1 热分析
        5.1.2 体收缩-膨胀测试
        5.1.3 X射线衍射分析
        5.1.4 热力学分析
        5.1.5 烧成温度
    5.2 普通水泥掺量的影响
    5.3 水泥水化的影响
        5.3.1 水泥的水化产物
        5.3.2 水化后水泥的热分析
        5.3.3 水化后水泥的显微分析
        5.3.4 烧成样品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多孔陶瓷吸声材料吸声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6.1 多孔陶瓷吸声材料的孔隙结构
        6.1.1 吸声与隔声
        6.1.2 孔隙结构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6.1.3 孔隙率对强度的影响
    6.2 多孔陶瓷吸声材料的致孔过程
        6.2.1 抛光砖废料的发泡
        6.2.2 普通水泥促进剧烈发泡
        6.2.3 快速冷却形成连通孔形态
        6.2.4 实验样品的连通孔结构
    6.3 利用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指导实验研究
        6.3.1 人工神经网络excel建模
        6.3.2 神经网络权值的优化
        6.3.3 材料吸声性能的神经网络预测
        6.3.4 优选配方制品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多孔陶瓷吸声频谱特性影响因素及模拟仿真
    7.1 多孔陶瓷吸声材料吸声频谱特性的影响因素
        7.1.1 厚度对材料吸声频谱特性的影响
        7.1.2 容重对材料吸声频谱特性的影响
        7.1.3 背后空腔对材料吸声频谱特性的影响
    7.2 驻波管CFD分析方法
        7.2.1 模型描述
        7.2.2 建立网格模型
        7.2.3 Fluent中的分析过程
    7.3 模型验证
        7.3.1 全频段验证
        7.3.2 不同背后空腔验证
        7.3.3 不同厚度验证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致谢
附件

(6)利用赣南稀土尾矿制备抛光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赣南稀土尾砂的研究现状
        2.1.1 赣南稀土资源分布与存在的问题
        2.1.2 赣南稀土尾矿的治理与利用现状
        2.1.3 稀土尾矿应用于陶瓷工业中的概况
    2.2 国内建筑陶瓷发展现状
        2.2.1 国内建筑陶瓷瓷砖市场概况
        2.2.2 抛光砖发展趋势
        2.2.3 抛光砖使用原料概况
        2.2.4 抛光砖的制备工艺
        2.2.5 抛光砖性能指标概述
        2.2.6 陶瓷砖的成砖机理
    2.3 课题的提出
        2.3.1 课题的意义
        2.3.2 课题研究目标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案与工艺流程
        3.3.1 前探性实验
        3.3.2 利用赣南稀土尾砂制备抛光砖基础配方研究
        3.3.3 尾砂含量在50%以上的配方探索实验
        3.3.4 改善坯体缺陷的优化实验研究
        3.3.4.1 铝矾土单因素实验
        3.3.4.2 硅灰石单因素实验
        3.3.5 工艺优化实验
        3.3.6 稀土尾砂制备抛光砖的产业化研究
        3.3.7 实验工艺流程
        3.3.8 烧成制度的确定
    3.4 材料的性能检测
        3.4.1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3.4.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4.3 吸水率、气孔率的测定
        3.4.4 抗折强度的测定
        3.4.5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测试
        3.4.6 差热热重分析
        3.4.7 烧成收缩率的测定
        3.4.8 原料粒度的测定
        3.4.9 MLA工艺矿物学参数分析
4 稀土尾砂原料分析
    4.1 尾砂的化学成分分析
    4.2 尾砂的XRD晶相分析
    4.3 尾砂的TG-DTA分析
    4.4 尾砂的SEM分析
    4.5 尾砂的粒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稀土尾砂制备抛光砖实验研究
    5.1 前探实验结果分析
    5.2 基础配方实验的结果分析
    5.3 基础配方的优化
        5.3.1 硅灰石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5.3.2 铝矾土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5.3.2.1 铝矾土含量对坯体机械性能的影响
        5.3.2.2 铝矾土加入量对烧结性能的影响
    5.4 尾砂含量为55%-90%之间的配方探索实验
    5.5 铁的氧化物对坯体结构的影响
        5.5.1 铁钛氧化物在稀土尾砂中的赋存形式
        5.5.2 玻化砖的微观结构分析
    5.6 工艺参数优化
        5.6.1 正交优化与条件确定
        5.6.2 优化条件下的瓷坯性能
    5.7 本章小结
6 稀土尾矿制备玻化砖的产业化研究
    6.1 厂方概述
    6.2 制备稀土尾砂砖中试试验
        6.2.1 坯料制备
        6.2.2 压制成型
        6.2.3 产品装饰
        6.2.4 坯体的干燥
        6.2.5 烧成
    6.3 中试实验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6.3.1 配方调整
        6.3.2 坯料制备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6.3.3 成型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6.3.4 干燥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6.3.5 烧成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6.3.6 装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
    6.4 中试样品的性能
    6.5 本章小节
7 全文结论
8 致谢
参考文献

(7)陶瓷工业废料及疏浚淤泥用于烧制建筑陶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原材料性质及研究方法
    2.1 原材料性质
    2.2 研究方法
    2.3 陶瓷的性能表征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煤浆渣制备节能陶瓷
    3.1 配方的选择
    3.2 水煤浆渣掺量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3.3 烧成温度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3.4 保温时间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3.5 升温速率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抛光废渣制备节能陶瓷
    4.1 配方的选择
    4.2 抛光废料掺量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4.3 烧成温度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4.4 保温时间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4.5 升温速率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淤泥制备节能陶瓷
    5.1 配方的选择
    5.2 淤泥掺量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5.3 烧成温度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5.4 保温时间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5.5 升温速率对陶瓷性能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鄂西低硅铁尾矿烧结制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铁尾矿资源现状及特征
        1.1.1 我国铁尾矿资源现状
        1.1.2 我国铁尾矿分类及特征
    1.2 铁尾矿的危害及利用的必要性
    1.3 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1.3.1 国外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1.3.2 国内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1.4 铁尾矿建材研究现状
    1.5 低硅铁尾矿烧结制砖研究进展
        1.5.1 低硅铁尾矿烧结制砖原理
        1.5.2 铁尾矿烧结制砖的研究现状
        1.5.3 铁尾矿烧结制砖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鄂西低硅铁尾矿基本性质研究
    2.1 铁尾矿来源
    2.2 铁尾矿理化性质研究
    2.3 铁尾矿工艺技术性能研究
        2.3.1 可塑性研究
        2.3.2 干燥性能研究
        2.3.3 烧结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西低硅铁尾矿烧结普通砖的研制及机理
    3.1 试验原料与工艺
        3.1.1 试验原料分析
        3.1.2 制备工艺
        3.1.3 试验设备与性能测试
    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3.2.1 配方试验
        3.2.2 成型试验
        3.2.3 干燥试验
        3.2.4 烧成试验
        3.2.5 试验及产品综合性能检测
    3.3 尾矿烧结砖微观分析
    3.4 烧结过程及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西低硅铁尾矿制备瓷质砖配方与工艺研究
    4.1 概述
        4.1.1 陶瓷砖及分类
        4.1.2 瓷质砖坯体的组成和配方设计原理
        4.1.3 瓷质砖的生产工艺
    4.2 试验设计
        4.2.1 原料及配方设计
        4.2.2 鄂西低硅铁尾矿生产瓷质砖工艺设计
    4.3 试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4.3.1 试验原料
        4.3.2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4.4 试验结果及讨论
        4.4.1 成瓷配方试验
        4.4.2 铁尾矿掺量及烧成温度范围试验
        4.4.3 制备条件正交试验
        4.4.4 尾矿瓷质砖样品性能综合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鄂西低硅铁尾矿瓷质砖微观分析及机理研究
    5.1 铁尾矿瓷质砖微观结构
    5.2 铁尾矿对瓷质砖的影响机理分析
    5.3 铁尾矿瓷质砖烧结反应过程及成瓷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详细摘要

(9)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制备免烧墙体砖及其对环境负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
    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
        1.2.1 影响城市容貌
        1.2.2 破坏生态环境
        1.2.3 污染土壤和水体
        1.2.4 污染大气
        1.2.5 影响全球环境
    1.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
        1.3.1 无害化填埋处理技术
        1.3.2 堆肥处理技术
        1.3.3 垃圾焚烧处理
    1.4 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1 国内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4.2 国外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5 焚烧处理带来的问题
    1.6 炉渣的处理
        1.6.1 炉渣的收集
        1.6.2 炉渣的收集与处理
    1.7 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7.1 分选回收有用物质
        1.7.2 建筑材料
        1.7.3 其他利用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9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试验测试方法与工艺工程
    2.1 试验原料
        2.1.1 炉渣
        2.1.2 水泥
        2.1.3 生石灰
        2.1.4 石膏
        2.1.5 化工原料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工艺过程
        2.3.1 本研究所采用的工艺过程
        2.3.2 本研究工艺流程
    2.4 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2.4.1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2.4.2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3.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产生与采集
    3.2 炉渣的组成与分布
        3.2.1 组成
        3.2.2 炉渣的粒径分布
        3.2.3 炉渣的质量分布
    3.3 炉渣的物理性质
        3.3.1 炉渣的表观性质
        3.3.2 炉渣的气味
        3.3.3 炉渣的密度
        3.3.4 炉渣的含水率
    3.4 炉渣的矿物组成
    3.5 炉渣的化学组成
    3.6 炉渣的放射性
    3.7 炉渣的重金属含量
    3.8 炉渣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及安全性评价
    3.9 炉渣的火山灰活性研究
        3.9.1 影响焚烧炉渣活性的因素
        3.9.2 提高焚烧炉渣活性的方法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
    4.1 激发剂对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的影响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方法和测试分析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4 激活机理探讨
    4.2 制备工艺对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的影响
        4.2.1 成型工艺对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的影响
        4.2.2 养护工艺对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制备免烧墙体砖对环境负荷的影响
    5.1 利用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制备炉渣免烧墙体砖的安全性评价
        5.1.1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重金属的含量
        5.1.2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重金属的溶出情况
        5.1.3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重金属浸出毒性情况
    5.2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制备炉渣免烧墙体砖的生命周期评价
        5.2.1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5.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年产7.5 万立方米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生产线可行性研究
    6.1 市场调查与预测
        6.1.1 市场调查
        6.1.2 市场预测
    6.2 建厂条件
    6.3 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
        6.3.1 生产规模
        6.3.2 产品质量
    6.4 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性能指标
        6.4.1 生产工艺流程
        6.4.2 主要设备性能指标
        6.4.3 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用量估算
    6.5 投资估算
        6.5.1 建设投资估算依据
        6.5.2 项目总投资估算
        6.5.3 资金来源及运用
    6.6 技术经济分析
        6.6.1 基础数据
        6.6.2 总成本费用及销售收入
        6.6.3 经济效益分析
        6.6.4 社会效益分析
    6.7 本章小结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附录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免烧墙体砖(企业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赤泥质环保型建筑陶瓷的制备及烧结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墙地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建筑陶瓷烧成机理的研究
    1.3 赤泥质陶瓷墙地砖制备技术及性能表征
        1.3.1 半干压法成型技术简介
        1.3.2 赤泥质墙地砖的性能要求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2章 本研究用主要原料分析
    2.1 赤泥的组成及显微结构
        2.1.1 两种赤泥的化学组成分析
        2.1.2 二种赤泥的相组成及显微结构
    2.2 页岩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2.2.1 页岩的化学组成
        2.2.2 TG-DTA分析
        2.2.3 页岩相组成分析
        2.2.4 页岩的显微结构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赤泥质陶瓷内墙砖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3.1 样品制备
        3.1.1 坯体制备
        3.1.2 釉料制备
        3.1.3 内墙砖样品的制备
    3.2 样品性能测定
        3.2.1 样品Wa、Pa、D测定
        3.2.2 样品抗折强度测试
        3.2.3 样品干燥收缩及烧成收缩测定
        3.2.4 样品耐急冷急热性能测试
    3.3 样品微观结构分析
        3.3.1 TG-DTA分析
        3.3.2 样品的XRD分析
        3.3.3 样品的SEM研究
        3.3.4 EPMA分析
    3.4 分析与讨论
        3.4.1 影响样品的Wa、Pa、D的因素
        3.4.2 影响样品强度的因素
        3.4.3 影响样品收缩率的因素
        3.4.4 最佳配方的TG-DTA分析
        3.4.5 样品的相组成及显微结构分析
        3.4.6 赤泥质陶瓷内墙砖坯釉结合机理探讨
        3.4.7 赤泥质陶瓷内墙砖反应机理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赤泥质陶瓷外墙砖、地砖的研究
    4.1 样品制备
        4.1.1 坯体制备
        4.1.2 釉料制备
        4.1.3 样品的制备
    4.2 样品性能及显微结构分析
        4.2.1 样品Wa、Pa、D测定
        4.2.2 抗折强度测试
        4.2.3 收缩率测试
        4.2.4 耐急冷急热性能测试
        4.2.5 抗冻性能测试
    4.3 样品微观结构测试
        4.3.1 坯料TG-DTA分析
        4.3.2 样品的XRD分析
        4.3.3 样品的SEM研究
        4.3.4 EPMA分析
    4.4 分析与讨论
        4.4.1 影响样品的Wa、Pa、D的因素
        4.4.2 影响样品强度的因素
        4.4.3 影响样品收缩率的因素
        4.4.4 坯料TG-DTA分析
        4.4.5 样品的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研究
        4.4.6 坯釉结合机理研究
        4.4.7 坯釉反应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赤泥质陶瓷墙地砖烧结机理初探
    5.1 概述
        5.1.1 烧结的基本理论
        5.1.2 烧结理论的研究状况
        5.1.3 固相烧结中的热力学问题
        5.1.4 烧结机理研究方法进展
    5.2 实验
        5.2.1 不同级配的坯体制备
        5.2.2 不同级配坯体的Wa、Pa、D与收缩率测试
    5.3 分析与讨论
        5.3.1 烧结过程中物质输运机制
        5.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 烧结激活能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作者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利用当地原料试制彩色大颗粒抛光砖(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废建筑陶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史腾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2]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D]. 汪庆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8)
  • [3]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巧.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4]一种低温快烧陶瓷玻化砖坯体配方的研究[J]. 廖花妹,范新晖,吴柏惠. 佛山陶瓷, 2015(10)
  • [5]抛光砖废料开口连通孔陶瓷吸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冼志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1)
  • [6]利用赣南稀土尾矿制备抛光砖研究[D]. 查越.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08)
  • [7]陶瓷工业废料及疏浚淤泥用于烧制建筑陶瓷的研究[D]. 吴亭亭. 暨南大学, 2012(10)
  • [8]鄂西低硅铁尾矿烧结制砖及机理研究[D]. 陈永亮. 武汉科技大学, 2012(12)
  • [9]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制备免烧墙体砖及其对环境负荷的影响[D]. 杨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10]赤泥质环保型建筑陶瓷的制备及烧结机理的研究[D]. 滕方雄.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就地取材试制彩色大颗粒抛光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