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文中指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所持有的一种否定的态度,表现为兴趣缺失、情绪消极和消极行为。学习兴趣缺失指的是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或者有学习需要但屡次遭受失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消极情绪体验指的是在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厌倦或愤怒等不良学业情绪;消极行为指的是厌学学生对学习兴趣缺失并产生消极情绪后做出的不良行为反应。基于对厌学相关文献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学业情绪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大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厌学研究的研究框架,自编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用以调查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的现状。问卷选取S省M小学14个班级的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710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超过15%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问题,且呈现出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厌学三维度中,厌学学生情绪方面表现最严重;第二,重度、中度和轻度厌学学生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又各有侧重;第三,四年级学生的厌学程度和概率都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同时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这为后文的对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依据。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厌学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与抽选的厌学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原因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1.电子产品;2.同伴关系;3.教师公正性;4.学校特色课程;5.二胎家庭;6.低俗文化。这些因素往往在小学教育中被忽略,但是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它们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子。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笔者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协同合作,一起为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打造相对纯净的网络环境。

周艳艳[2](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文中提出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既是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存在普遍厌学问题。但是,人们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持有怀疑或漠视态度。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一些具体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改善厌学问题尽些微薄之力。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约有58%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且厌学率及厌学程度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差异。整体来看,虽然厌学程度以中度及轻度为主,但厌学率总体偏高,厌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学习情感消极以及学习行为不良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理上,厌烦学习,认为学习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及动机等;行为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出现拖延、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以及迟到早退等种种不良行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以下三方面:一学生学习效能低下,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匮乏、自我期许缺失、自我挫败感高以及自我控制力差;二教师教学偏离人本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怀不足、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以及课业负担过重;三家长教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推诿教育责任,教育期望不当,教辅能力不足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了化解厌学问题的路径。具体来说,一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师应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家长应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周艳艳[3](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既是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存在普遍厌学问题。但是,人们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持有怀疑或漠视态度。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一些具体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改善厌学问题尽些微薄之力。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约有58%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且厌学率及厌学程度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差异。整体来看,虽然厌学程度以中度及轻度为主,但厌学率总体偏高,厌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学习情感消极以及学习行为不良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理上,厌烦学习,认为学习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及动机等;行为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出现拖延、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以及迟到早退等种种不良行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以下三方面:一学生学习效能低下,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匮乏、自我期许缺失、自我挫败感高以及自我控制力差;二教师教学偏离人本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怀不足、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以及课业负担过重;三家长教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推诿教育责任,教育期望不当,教辅能力不足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了化解厌学问题的路径。具体来说,一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师应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家长应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师东杰[4](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技能强国的需要,我国中职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但学生的厌学行为却日渐突出。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小组工作在介入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中更加容易达成目标、更加便于激发中职学生积极性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大同市Z学校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该校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因素,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依据,针对具有厌学行为的中职学生,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大同市Z学校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帮助他们矫正不适当的厌学行为,从而实现其更好的自我发展。在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厌学行为,在小组初期,主要是通过组员之间相互熟悉,让大家逐渐能够认识到厌学行为的不良状态,改变小组成员非理性的学习认知,在小组中期,通过小组互动,让成员对厌学行为进一步认识了解,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在小组后期,在小组成员对不良厌学行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控力的训练,能够培养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厌学行为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组成员一段时间的跟进服务,进一步巩固了服务效果。通过过程评估、成效评估以及家长、教师、同学对小组成员行为变化的成效认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均说明本次活动对矫正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很有成效,同时将认知行为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运用在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上是适用的。但由于单一的介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局限性,未来类似的介入可尝试更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综合性的对中职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介入,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王志才[5](2020)在《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文中提出初中是我国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会终止于此,甚至初中还没毕业就提前结束了学业生涯。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不想学习,不想升学吗?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他们很想继续深造,他们很关心学业成绩,但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失望,也很无奈。有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笨,学不好,有的学生觉得是教师没有教好,还有的觉得是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这类学生都存在厌学的不良现象和行为。那么,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是什么缘由呢?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厌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的解释和应对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实地研究,旨在为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是陈述厌学问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从研究目标、思路、过程、方法等方面来对研究进行设计。其次,对厌学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并呈现了与之相关联的理论。再次,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述,对进入研究现场的过程进行介绍说明。接着对来自H中学不同民族的三名个案,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最后,针对个案所存在的厌学问题,分析了导致厌学的诱因,并提出应对厌学问题的措施。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厌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学生与教师和课堂无法产生共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伴群体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班级学习氛围,在学校生活中,同伴群体之间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差异之下,常常会产生冲突,甚至诱发校园暴力和欺凌。家庭则是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有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个案A家长的重女轻男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重要诱因。由此,为了有效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特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提升教师民族文化教育素养,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多元文化教学技能,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同伴群体方面,营造多元文化共荣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强家校合作,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邱红玉[6](2020)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厌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着很多老师、同学及家长的持续性问题,且现阶段针对青少年厌学问题的解决措施大多数仍停留在制度性改革和理论假设方面。因此,怎样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在现有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进行改变,帮助青少年有效的改善厌学情绪和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现实问题。本选题查阅了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论文的基础之上,针对高中生厌学问题以及现状的改善,积极引入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将其应用到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中,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拥有预防、发展和补救的相关对策,使青少年转变自身对学习的态度,激发自身潜能,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高中生小K自身状况以及目前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并以此为例进行研究来分析和探讨影响小K产生厌学问题的原因,并据此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基础之上,按照个案工作的程序,形成相关对策,同时也为社会工作领域中以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为方法介入高中生厌学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理论实践进行总结和梳理,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相关结论,其主要目的意在考察以下几个方面情况:案主的基本情况、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于案主厌学问题的影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案主厌学状况的缓解与改善所能提供的帮助。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对高中生小K进行介入,通过个案服务旨在使案主协调自我概念、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等。

王小娇[7](2020)在《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H市M街道学习小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家庭组合。双职工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原因,陪伴以及教养孩子的时间相应大大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双职工家庭儿童如未得到父母及时的监督和指导,极易产生厌学问题,影响儿童长远发展。通过对晚托班中的双职工家庭儿童进行需求调查及评估发现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因此文章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对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文章结合双职工家庭儿童的人格发展特点,在对其厌学的现状和原因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对晚托班中存在厌学问题的10名学龄儿童进行小组工作介入,通过6次的小组活动,从认知重塑和行为修正两方面入手,改善其厌学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价值。经过小组工作实践以及评估发现,首先,双职工家庭儿童存在改善厌学问题的需求,由于家庭、自身以及学校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这一群体中部分儿童确实存在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对学习的非理性认知、提升专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其次,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双职工家庭儿童的厌学问题且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推广性,小组工作能够针对这一群体的普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介入。最后,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能够有效改善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通过运用放松技巧、问题解决技巧、强化等技术进行认知重塑以及行为修正,能够帮助组员切实改善厌学情况。

于佟佟[8](2019)在《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以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农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社会阶层固化,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另一方面是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尽管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的厌学问题,但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厌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因此,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是社会工作需要投身的重要领域。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天津市P中学有厌学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出发,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了解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学校、老师、家庭等探究其厌学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决对策。尝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老师、同伴群体、社会环境、互联网兴起等。面对农村中学生复杂的厌学情况,社工尝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帮助农村青少年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在成长小组的活动过程中发现,专业的情绪疏导和行为矫正;链接资源,开阔农村中学生视野;提供优质的课业辅导;增强良性沟通,协调关系等等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张翀[9](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约有超过70%的孩子存在厌学问题,普遍存在的厌学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表现。初中生厌学问题一直困扰着同学、老师和家长,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目前的解决办法仍停留在理论假设和教育制度改革层面上,但是在现行教育制度难改的背景下,从微观层面入手,帮助初中生解决厌学问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难题。全文研究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福州市S中学展开调查,发现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厌学问题。调查结果显示,S中学同学存在厌学问题主要是在学习上的错误认知和不良学习行为所导致的。结合调查结果,本文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在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对S中学厌学初中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根据厌学同学的实际情况,将介入阶段分为情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三个方面进行介入,同时在小组内构建正向的支持系统,帮助其改善厌学问题。小组活动结束后,通过对小组介入的评估与反思,发现在该模式下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是有效的,组员在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上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在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上也是可行的。最后,在改善初中生厌学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麦小桃[10](2019)在《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人才竞争益发激烈,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学生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目标。但是目前,初中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实践中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厌学势必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阻碍学校素质教育质量提高,削弱人才竞争力。为了剖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本研究以阳江市N学校278名学生为被试,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以及情绪、动机、性格和具体行为表现多个维度对初中生厌学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类型和不同家庭结构初中生厌学现状;初中生厌学原因分析;应对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策略。经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果:1.初中三个年级总体厌学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八年级厌学现象最严重,家庭、学校、学生性格特征是影响厌学的主要因素。2.不同性别学生的厌学总体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不同性别学生的厌学态度受家庭原因的影响程度有差异性,男生高于女生。3.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比实验班严重,而且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剧。4.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厌学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性。根据数据结果,本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二、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厌学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1.1.2 小学生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却长期被忽视
        1.1.3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更值得探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厌学内涵的界定
        1.3.2 厌学的分类研究
        1.3.3 厌学判定标准的研究
        1.3.4 厌学心理的测量
        1.3.5 厌学原因的研究
        1.3.6 厌学解决对策的研究
        1.3.7 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理论
    2.3 Pekrun等人的学业情绪理论
    2.4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调查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问卷指标
        3.1.3 样本选择
        3.1.4 问卷的设计
        3.1.5 厌学学生判定的计分方法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3 访谈提纲设计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4.1.1 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1.2 正式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 访谈内容的分析
        4.2.1 电子产品的普及削弱学生的自律性
        4.2.2 同伴关系成人化
        4.2.3 教师的不公正
        4.2.4 学校特色课程压力
        4.2.5 二胎家庭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度失衡
        4.2.6 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4.2.7 小结
第5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对策
    5.1 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1 重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2 中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3 轻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 针对不同原因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1 营造和谐正能量的家庭环境
        5.2.2 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
        5.2.3 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
附录B 小学中高年级厌学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基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1.1.2 年龄特征:小学高年级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
        1.1.3 实践需求:当前应对厌学措施的可操作性亟须提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6.3 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小学高年级
        2.1.2 厌学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厌学与厌学症
        2.2.2 厌学生与后进生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工具的设计
        3.1.3 调查实施的程序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调查结果讨论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总体情况
        3.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差异性情况
        3.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行为表征情况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4.1 核心因素—学生低下的学习效能感
        4.1.1 学习动机匮乏
        4.1.2 自我期许缺失
        4.1.3 自我挫败感高
        4.1.4 自我控制力差
    4.2 关键因素—教师偏离人本性的教学
        4.2.1 教育情怀不足
        4.2.2 教学方式呆板
        4.2.3 教学评价单一
        4.2.4 课业负担沉重
    4.3 重要因素—家长缺乏科学性的教养
        4.3.1 教育责任推诿
        4.3.2 教育期望偏差
        4.3.3 教辅能力不足
        4.3.4 亲子关系疏离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
    5.1 学生层面:激发学习效能,培养学习兴趣
        5.1.1 激发学习动机
        5.1.2 唤醒学习潜能
        5.1.3 培养良好习惯
        5.1.4 掌握学习方法
    5.2 教师层面:提高教学素养,培育教学情怀
        5.2.1 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
        5.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5.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5.3 家长层面:提升教养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5.3.1 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
        5.3.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
        5.3.3 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
        5.3.4 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基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1.1.2 年龄特征:小学高年级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
        1.1.3 实践需求:当前应对厌学措施的可操作性亟须提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6.3 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小学高年级
        2.1.2 厌学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厌学与厌学症
        2.2.2 厌学生与后进生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工具的设计
        3.1.3 调查实施的程序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调查结果讨论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总体情况
        3.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差异性情况
        3.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行为表征情况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4.1 核心因素—学生低下的学习效能感
        4.1.1 学习动机匮乏
        4.1.2 自我期许缺失
        4.1.3 自我挫败感高
        4.1.4 自我控制力差
    4.2 关键因素—教师偏离人本性的教学
        4.2.1 教育情怀不足
        4.2.2 教学方式呆板
        4.2.3 教学评价单一
        4.2.4 课业负担沉重
    4.3 重要因素—家长缺乏科学性的教养
        4.3.1 教育责任推诿
        4.3.2 教育期望偏差
        4.3.3 教辅能力不足
        4.3.4 亲子关系疏离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
    5.1 学生层面:激发学习效能,培养学习兴趣
        5.1.1 激发学习动机
        5.1.2 唤醒学习潜能
        5.1.3 培养良好习惯
        5.1.4 掌握学习方法
    5.2 教师层面:提高教学素养,培育教学情怀
        5.2.1 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
        5.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5.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5.3 家长层面:提升教养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5.3.1 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
        5.3.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
        5.3.3 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
        5.3.4 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六、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同市Z学校学生厌学行为状况
    一、大同市Z学校学生学习情况
        (一)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现状
        (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现状
        (三)学生课后学习情况现状
        (四)学生考试情况现状
    二、大同市Z学校学生厌学行为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分析
        (二)家庭原因分析
        (三)学校原因分析
        (四)社会原因分析
    三、厌学行为对中职学生的危害
        (一)个人层面的危害
        (二)家庭层面的危害
        (三)学校层面的危害
        (四)社会层面的危害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优势分析
    一、小组工作中小组成员之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小组工作中组员间产生的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其归属感
    三、小组工作中动力因素的激发使组员参与积极性增强
    四、小组工作中重视平等参与有利于增强组员自信
    五、小组工作中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目标达成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的筹备
        (一)小组背景
        (二)组员招募
        (三)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和问题分析
        (四)服务对象需求评估分析
    二、小组工作计划
        (一)介入目标
        (二)小组设计思路
        (三)小组活动安排
    三、小组工作具体实施过程
        (一)小组初期:让组员从内心中接受学习
        (二)小组中期:培养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小组后期:培养组员自主学习能力
    四、小组的跟进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评估
    一、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二)成员的满意度评估
        (三)家长、教师、同学对小组成员行为变化的成效认知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评估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以认知行为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能够有效矫正中职学生厌学行为
    二、反思
        (一)介入方法的单一性影响成效的可信性
        (二)小组工作介入效果的长效性与持续性不足
        (三)社工在中职学校角色不明确导致介入时存在一定困难
    三、改变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建议
        (一)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可以尝试更多方式
        (二)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应注重时效以提高针对性
        (三)社工要加强对中职学生了解并采取有效方法矫正其厌学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中职学生厌学自评量表
    附录五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表
    附录六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和实习引发的思考
        1.1.2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的聚焦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
        1.3.2 凸显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2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进入现场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资料的收集
    3.4 资料的处理
第四章 个案分析与比较
    4.1 H中学及所在地概况
        4.1.1 地域概况及特征
        4.1.2 学校概况及特征
        4.1.3 学生概况及特征
    4.2 个案A
        4.2.1 基本情况
        4.2.2 成长经历
        4.2.3 校园学习生活
        4.2.4 体会与小结
    4.3 个案B
        4.3.1 基本情况
        4.3.2 成长经历
        4.3.3 校园学习生活
        4.3.5 体会与小结
    4.4 个案C
        4.4.1 基本情况
        4.4.2 成长经历
        4.4.3 校园学习生活
        4.4.4 体会与小结
    4.5 个案的共性与不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1.1 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意识
        5.1.2 学生面临多种文化冲突
        5.1.3 特殊的家庭教育观念
        5.1.4 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
    5.2 对策
        5.2.1 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5.2.2 营造共生共融的多元文化氛围
        5.2.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庭教育
        5.2.4 理性对待网络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家庭版)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5 :记录表
附录6 :田野笔记(部分)

(6)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
        0.2.1 国外关于高中生厌学相关研究
        0.2.2 国内关于高中生厌学相关研究
        0.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0.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0.3.1 研究的创新点
        0.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1.1 概念界定
        1.1.1 厌学
        1.1.2 高中生
    1.2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1.2.1 自我概念理论
        1.2.2 人本主义思想
        1.2.3 “来访者中心疗法”
    1.3 本文分析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个案工作方法
    2.2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个案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3 高中生厌学的现状、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高中生厌学现状
        3.1.1 高中生厌学的年级差异
        3.1.2 高中生厌学的性别差异
    3.2 高中生厌学的表现
        3.2.1 自我贬低
        3.2.2 推脱责任
        3.2.3 学习动机缺失
        3.2.4 叛逆行为
    3.3 高中生厌学的原因
        3.3.1 学生自身的原因
        3.3.2 学校的原因
        3.3.3 家庭的原因
        3.3.4 社会的原因
4 个案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施过程
    4.1 接案
        4.1.1 案主的基本情况
        4.1.2 接案基本途径及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4.1.3 案主的家庭环境
    4.2 预估
        4.2.1 对案主的问题预估
        4.2.2 对案主的需求评估
    4.3 计划
        4.3.1 服务目标
        4.3.2 服务计划
    4.4 介入
        4.4.1 第一次介入:与案主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4.4.2 第二次介入:对案主的厌学情绪给予积极关注
        4.4.3 第三次介入:探讨案主的自我概念如何影响其厌学情绪
        4.4.4 第四次介入:探讨家庭环境对案主厌学情绪的影响
        4.4.5 第五次介入:探讨与同辈群体交往对案主厌学情绪的影响
        4.4.6 第六次介入:促进案主增强自觉与自我调节,缓解其负面情绪
        4.4.7 第七次介入:提升案主积极情绪体验以改善厌学情绪
        4.4.8 第八次介入:巩固服务成果并结案
    4.5 评估
        4.5.1 社工对服务计划实施的评估
        4.5.2 社工对个案目标达成评估
        4.5.3 社工对案主的评估
        4.5.4 社工对人本主义治疗模式运用的评估
        4.5.5 社工对个案成效的评估
    4.6 结案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建设
        5.2.2 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5.2.3 优化学校教育理念,创新学校教育方法
        5.2.4 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连接社会资源
        5.2.5 发挥社工专业介入的独有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高中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厌学量表
    附录 C: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附录 D:个案辅导知情同意书
    附录 E:个案访谈提纲
致谢

(7)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H市M街道学习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概念界定
        1.3.1 双职工家庭儿童
        1.3.2 厌学
        1.3.3 小组工作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现状及介入可行性
    2.1 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现状
        2.1.1 认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2.1.2 情绪:惧怕考试,抵触学习
        2.1.3 行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2.2 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的成因
        2.2.1 个人方面
        2.2.2 家庭方面
        2.2.3 学校方面
    2.3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3.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2.3.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方案设计
    3.1 小组工作介入的理论基础
        3.1.1 认知行为理论的适切性
        3.1.2 认知行为理论应用于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3.2 小组方案设计
        3.2.1 介入背景
        3.2.2 需求分析
        3.2.3 小组组员的招募与确定
        3.2.4 小组目的
        3.2.5 小组的性质及特征
        3.2.6 小组计划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实务过程
    4.1 小组实施过程
        4.1.1 第一次小组活动:团队破冰与契约制定
        4.1.2 第二次小组活动:态度转变与认知重塑
        4.1.3 第三次小组活动:专注力提升与行为修正
        4.1.4 第四次小组活动:正确学习方法学习与行为修正
        4.1.5 第五次小组活动:学习效率增强与行为修正
        4.1.6 第六次小组活动:总结回顾与离别情绪处理
    4.2 认知重塑
    4.3 行为修正
第5章 小组工作介入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成效评估
    5.1 过程评估
        5.1.1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
        5.1.2 督导的评估
        5.1.3 服务内容及过程评估
    5.2 结果评估
        5.2.1 小组成效测量
        5.2.2 小组成效反馈
        5.2.3 小组成效自评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发现与思考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以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农村中学生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关于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
    第四节 成长小组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框架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第三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第五章 研究过程
    第一节 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成长小组的介入计划与实施
    第四节 “向阳而生”成长小组工作的评估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件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 :小组服务成效及满意度测评问卷
致谢

(9)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福州市S中学学生厌学现状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S中学厌学现状调查
        一、福州市S中学概况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结果
    第二节 访谈内容分析
        一、访谈方式及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时间及地点
        四、访谈内容
        五、访谈结果
    第三节 S中学厌学学生需求分析
        一、提升学习行动力
        二、找到学习动机
        三、获得外界支持
第二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方案设计
    第一节 理论及小组模式选取
        一、理论选取
        二、小组模式选取
    第二节 小组目标及组员招募
        一、小组目标
        二、组员招募
    第三节 小组活动方案
    第四节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情绪层面的介入
        一、了解情绪和行为的关联
        二、转变厌学情绪
    第二节 行为层面的介入
        一、聚焦目标增强自我能动性
        二、制定计划,激发学习行动力
    第三节 认知层面介入
        一、鼓励行动强化学习行为
        二、收获总结建立正向情绪认知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的评估
    第一节 小组成员评估
        一、小组前(后)厌学量表问卷对比
        二、介入前后厌学情绪与厌学行为变化情况
        三、组员满意度调查
    第二节 工作人员评估
        一、小组活动评估
        二、工作人员技巧评估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介入优势
        一、介入理论的可行性
        二、介入方案的可借鉴性
    第二节 实务不足之处
        一、介入理论需要完善
        二、重度厌学同学介入效果不明显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反思
    第三节 建议
        一、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个体层面的建议
        二、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家庭层面的建议
        三、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学校层面的建议
        四、对于初中生厌学问题社会层面的建议
附录一:厌学量表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发展趋势的需求
        二、学校推行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初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一、厌学
        二、理论依据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对厌学现状的研究
        二、国外对厌学原因的研究
        三、国外关于应对厌学的对策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对厌学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厌学主体的研究
        二、关于厌学问题研究的地域性
        三、关于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
        四、关于厌学问题的应对策略的研究
        五、对厌学问题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思路
    五、基本框架
    六、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数据分析
    第一节 初中生厌学的年级性差异
        一、初中生厌学总体差异
        二、厌学原因差异
        三、情绪、动机、性格、具体行为表现的年级性差异
    第二节 初中生厌学情况的性别差异
        一、不同性别学生厌学总体差异
        二、厌学原因差异
        三、情绪、动机、性格、具体行为表现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初中生厌学情况的班级类型差异
        一、不同类型班级厌学总体差异
        二、七年级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差异检验
        三、八年级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差异检验
        四、九年级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厌学情况差异检验
    第四节 初中生厌学情况的家庭结构差异
        一、厌学原因差异
        二、情绪、动机、性格、具体行为表现的家庭结构差异
    第五节 讨论总结
第四章 初中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宏观系统的影响
        一、不当价值观的误导
        二、电子产品的诱惑
    第二节 微观系统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初中生厌学问题应对对策
    第一节 宏观系统方面对策
        一、积极宣传正能量
        二、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微观系统方面对策
        一、家庭方面对策
        二、学校方面对策
        三、个人方面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网络资源类
    五、外文类
    六、其他类
附录:初中生厌学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D]. 李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D]. 周艳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D]. 周艳艳. 河北大学, 2021
  • [4]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D]. 师东杰.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5]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D]. 王志才. 江南大学, 2020(01)
  • [6]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D]. 邱红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7]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H市M街道学习小组为例[D]. 王小娇.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8]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以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为例[D]. 于佟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9(12)
  • [9]小组工作介入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福州市S中学为例[D]. 张翀.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麦小桃.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