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情况分析

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情况分析

一、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清[1](2019)在《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文中提出水貂、狐狸、貉子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毛皮动物。威海市毛皮动物养殖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本实验主要对威海地区的水貂、狐狸、貉子感染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及常发细菌病等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提出了微生态防控措施。1.对威海区域内毛皮动物养殖场,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养殖、防疫、免疫以及主要疫病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毛皮动物存栏量下降较大,存栏500只以上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重,水貂、狐狸比重约为50%,貉子比重约为20%。导致毛皮动物发病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伪狂犬病毒、狐狸脑炎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是绿脓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2.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毛皮动物养殖场随机采集病料,共采集140份样品(分别采集肝、肺、肾、脾、肠、脑)。对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解剖、病毒检测、细菌检测。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的感染率约27.14%,细小病毒的感染率为20.71%,阿留申病毒未检出,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为21.42%,克雷伯氏菌的感染率为15%,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10.7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率为2.14%,绿脓杆菌的感染率为11.42%。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绿脓杆菌7种病原的单纯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71%、5.71%。水貂的致病菌感染率比狐狸、貉子更高。3.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O88是主要的流行血清型,占检出血清型的33.3%;G型绿脓杆菌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检出血清型的3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性细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等一、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英等的耐药率较高;比较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4.对分离到的CDV和MEV株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分离到的2株C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与6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1%,分离到的病毒同属于Asia-I型;分离到的3株M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3株毒株基因与28株参考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3%99.1%,分离的细小病毒与CP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5.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选择60日龄雄性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测定其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免疫功能。本调查揭示了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找出了致病原的多重感染的发病规律,阐明了主要细菌病的病原耐药性,为威海地区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邢明青[2](2008)在《牙鲆淋巴囊肿病自愈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大规模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致使水产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病毒性疾病造成的损失更加惊人。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是我国海水养殖鱼中大规模暴发的首例病毒。已知至少有42科、125种以上的鱼可被淋巴囊肿病毒感染,其中海水鱼占30科。国外报道蝶鲆类发病较多,这些鱼通常为经济鱼种,淋巴囊肿病的流行给该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对病毒性感染疾病尚无特效药物,在人类中通常是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或干扰病毒复制的药物及抗生素对症治疗,而干扰病毒复制的药物常常给宿主带来危害。水产养殖者大多使用抗生素类药,易造成抗生素药物的积累、破坏生态平衡、诱变抗药菌株、污染水体,还导致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受阻。据观察,淋巴囊肿病毒感染有自限性,即疾病存在自愈现象。牙鲆出现自愈的主要表现在体表无肿瘤,病毒检测为阴性。牙鲆自愈现象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14℃或低于14℃时,肿瘤增长较慢;随水温的升高,18℃左右,肿瘤生长较陕,发病情况严重;但水温达到24以上,牙鲆身上的肿瘤脱落,病鱼出现自愈。通常认为,在低温下,鱼类的先天免疫成份的活性较大;在高温下,鱼类的适应性免疫如淋巴细胞活性和抗体活性变高。鱼类显示出季节影响的对病原体的敏感性。这无论是对于病原体的流行,还是宿主的敏感性增加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淋巴囊肿病的自愈机理从未见研究报道,但如果搞清这一问题、可能会给该病的防治提供思路。细胞因子与病毒的清除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免疫相关因子,它们的表达可干扰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组装和分泌,因此本论文以淋巴囊肿病的自愈机理为内容,从机体抗病因子和功能基因为切入点,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探讨其免疫防御机理;同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牙鲆在自愈过程中血清蛋白质出现的变化,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为进一步探索鱼类淋巴囊肿病自愈的原因寻找依据。以期找到治愈疾病的关键因素,为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PCR技术,对自愈牙鲆的各组织进行LCDV-cn的检测,结果显示自愈后的牙鲆在脾、肾、鳃、心脏、肠、肌肉、血液、表皮、体表粘夜、卵巢、脑和肝脏中都不含有病毒。说明自愈后牙鲆体内没有病毒。2.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肝脏PAS染色结果,自愈组比患病组着色深,说明患病牙鲆肝脏由于LCDV-cn的感染而受损,糖原合成功能降低。肿瘤的AB-PAS染色结果,可见肿瘤细胞外层呈现蓝色、为酸性物质。初步分化的幼稚肿瘤细胞中,核仁非常发达、在某些细胞核中还出现了2-3个核仁,在某些细胞中核变成了哑铃状;肿瘤的AB-PAS染色结果目前还未见报道。3.利用real-time PCR技术,试验温度分别设置为14℃,18℃,22℃和26℃,对正常对照组和患病牙鲆组肝、脾、头肾中IL-1,TNF,TNFR,IL-8,IL-8R,Mx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在肝脏中,实验组IL-1的表达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2℃达到峰值,是标准对照组的3.8倍,(P<0.05);对照组在22℃表达上升,增高1.9倍;在脾、头肾中,IL-1的表达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6℃达到峰值,分别为10.8和13.9倍(P<0.05)。肝、脾中的Mx的表达均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26℃时与标准对照相比,增加到31.1和26.5倍(P<0.05);只有头肾中在22℃达就达到峰值,为42.1倍:在对照组,随温度升高,Mx的表达虽有增加,但最高是肾脏在26℃的表达,增高仅为2.1倍。实验组肝脏TNF在22℃时表达最高,是标准对照组的8.51倍(P<0.05);脾和头肾中的表达,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均随温度的升高表达增加。实验组的肝、脾和头肾中,在22℃时,TNFR的表达都达到最高,分别为标准对照组的22.1、4.87和21.55倍(P值均<0.05)。试验组肝脏和肾脏中IL-8在22℃表达量最高,分别为标准对照组的25.7和1.67倍(P<0.05),而脾脏中IL-8在18℃即达到峰值,为标准对照组的3.31倍(P<0.05).对照组的脾、肾组与其他温度相比,在18℃也达到最大表达量(P<0.05)。试验组脾和头肾中IL-8R的表达在26℃最高,为标准对照组的4.5和5.6倍,(P<0.05),肝脏中的IL-8R的表达量在22℃时最大,为9.73倍(P<0.05):对照组肝脾中的表达在22℃最高为2.5和4.1倍(P<0.05),头肾中在26℃最高,为2.6倍(P<0.05)。这些数据显示随着水温的升高,细胞因子在实验组的不同组织内表达明显升高,在对照组表达升高不是很明显。由于这些细胞因子涉及到牙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它们表达增强,说明高温下牙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也说明,随着水温的升高,牙鲆清除病毒的能力增强,使其自愈成为可能。4.本实验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MHCⅠα、MHCⅡα和TCR在疫苗接种后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温度下表达水平的变化。在肝脏中,MHCⅠα、MHCⅡα和TCR峰值分别在22℃,26℃,22℃,增高倍数分别为14.03,16.33,10.6倍;在脾脏中MHCⅠα、MHCⅡα和TCR峰值分别在18℃,26℃,26℃,增高倍数分别为2.11,16.87,2.89倍;在头肾中MHCⅠα、MHCⅡα和TCR峰值分别在14℃,26℃,18℃,增高倍数分别为5.23,9.96,10.9倍。疫苗注射组,肝、脾、肾中MHCⅠα的表达第2天高于第8天:MHCⅡα的表达则相反,第8天高于第2天;TCR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MHCⅡα和TCR的表达是温度依赖性的,随着水温的升高,表达量升高。MHCⅠ的表达峰值的温度相对较低。总体上来说,LCDV感染组MHCⅠα,MHCⅡα,TCR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要高于健康组。说明被感染的牙鲆处在-种较强的免疫应答状态。对于MHCⅠα和MHCⅡα在疫苗免疫后出现的应答不同,应该是它们不同的激活途径导致。目前普遍认为MHCⅠ类分子主要传递内源性抗原,而MHCⅡ分子主要传递外源性抗原。但部分内源性抗原也可以由MHCⅡ类分子传递,部分外源性抗原也可以由MHCⅠ类分子传递。可见MHCⅠ、Ⅱ类基因在表达上互相补充共同调节机体的免疫活动。所以,高温使MHC和TCR的高表达,有利于促进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清除病毒。5.本实验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自愈牙鲆和患病牙鲆血清中表达的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通过分析型上样,结果显示自愈组的蛋白点为328±30个点,患病组为315±21个点。自愈组有8个蛋白点表达上调,新增3个蛋白点,一个蛋白点下调;患病组新增两个蛋白点。制备型凝胶自愈组和病鱼组的血清蛋白图谱中分别分离198±33和301±41个点。对其中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后得到牙鲆补体C3和转铁蛋白。由于这两种物质是牙鲆主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所以我们认为,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高表达,是牙鲆自愈的主要因素之一。

郑风荣[3](2006)在《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大规模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致使水产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病毒性疾病造成的损失更加惊人。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LCDV),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病毒,是在我国养殖牙鲆、真鲷、大菱鲆、军曹鱼以及野生虾祜鱼等多种鱼中暴发的首例病毒。目前,世界上报道的、可被淋巴囊肿病毒感染的鱼类至少有42科、125种以上,其中海水鱼占30科。继南方养殖石斑鱼中发生淋巴囊肿病以来,1997年山东省荣成市养殖牙鲆也发生了此病,后来迅速蔓延到威海、乳山、青岛等主要养殖区;1998年,河北省唐山、乐亭等也大量发生该病毒病。由于鱼类被感染后,其口唇、鳃、鳍、尾及体表各处会长出大小不一的肿瘤,形象丑陋、活力减弱,有直接或间接的死亡,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严重的。当前,我国海水鱼养殖者大多使用化学合成或抗生素类药物“抵抗”疾病,但由于药物残留、诱变抗药菌株及水体污染等副作用,导致了我国水产品在出口时遇到种种障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近年的研究认为,基因工程疫苗,是在病毒病防治中替代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最好选择。与传统疫苗相比,核酸疫苗具有独特的优势,如生产成本低、可与其他免疫原组成多价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强烈而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等。目前,水产养殖界核酸疫苗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主要集中在鲑、鳟鱼类的IHNV、VHSV、SVCV、SHRV等传染性病毒病的防治上。但迄今未见淋巴囊肿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报道。本论文对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的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pEGFP-N2-LCDV-cn-MCP0.6kb以及应用生物信息学设计的6种核酸疫苗(pcDNA3.1+/LTE1,2,3和pcDNA3.1+/L29A,B,C)在真核细胞COS7及牙鲆胚胎干细胞(FEC)中的表达定位进行了研究;并在牙鲆体内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对核酸疫苗pEGFP-N2-LCDV-cn-MCP0.6kb在牙鲆体内的存留部位、时间及表达、安全性及两种免疫佐剂脂质体和CpG基序的免疫激活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免疫机制。上述研究为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的生产应用和产业化

刘相义[4](2005)在《桡足类及其休眠卵在传播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1.本研究利用PCR-斑点杂交和巢式PCR法检测野外发病对虾养殖池塘中桡足类及其休眠卵,以及由这些休眠卵孵化出的幼体携带病毒情况,发现桡足类由卵到成体各阶段中均有阳性个体,而且池塘中在春天放养对虾苗前桡足类就出现阳性个体。显示桡足类很可能是WSSV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其休眠卵可能起到隔冬传播WSSV的作用。 2.分离池塘底泥中桡足类的休眠卵,进行孵化并培养,初步掌握了其中一种桡足类(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的培养条件和部分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纯化培养,为进一步研究病毒传播途径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3.为证实携带WSSV的桡足类能否对养殖对虾起致病作用,用病毒粗提液浸泡和投喂两种方法分别对克氏纺锤水蚤进行人工感染,并用感染桡足类进行凡纳滨对虾投喂实验。巢式PCR检测发现浸泡攻毒克氏纺锤水蚤没有感染效果,投喂攻毒效果明显,而且用感染病毒的桡足类投喂对虾实验中对虾几乎全部检测为WSSV阳性。证明桡足类可以携带WSSV并作为传播媒介。另外从带毒桡足类所产的休眠卵及其孵化的幼体中也检测到WSSV阳性,显示桡足类休眠卵极可能是传播WSSV的载体和途径。 4.通过对桡足类及其休眠卵感染WSSV的调查及人工感染实验,证明了WSSV可以经口感染桡足类,并进而通过摄食途径感染对虾。桡足类休眠卵很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导致WSSV在世代间进行传播的媒介,携带WSSV的桡足类可造成对虾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对虾养殖生产中,传统的清池方法不能有效切断WSSV的传播途径,这是导致WSS在一些对虾养殖池塘连年暴发的主要原因。寻找一种有效清除虾池中浮游动物休眠卵等潜在传播媒介的方法是防治WSSV的当务之急。

闫冬春[5](2004)在《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PCR检测条件优化及浮游动物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迄今为止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对虾病毒。自1992年暴发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每年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至今仍未得到完全控制,成为目前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十年来,人们对WSSV的传播途径进行了大量研究,确认了幼苗带病毒和水中浮游动物、池塘堤坡动物(如蟹类)和鸟粪携带病毒等的主要传播途径。近些年来,人们在生产上除采用养殖抗病力强的种类(如凡纳滨对虾)外,还采用培育健康虾苗、限制一些鲜活饵料的使用、养殖用水消毒等措施,以切断WSSV的传播途径,使得养殖生产得到了一些恢复。但是,每年全国发病的面积比例仍然很大,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损失仍然相当严重。其基本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WSSV传播的某些途径仍不十分清楚,致使某个(些)传播途径仍未被有效地切断。 本研究采用灵敏、可靠的检测技术,结合具体的养殖实践,调查了WSSV在池塘养殖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并对池塘底泥中的轮虫休眠卵在传播WSSV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今后有效杀灭WSSV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设计了2对引物用于检测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外引物用于PCR扩增,内引物用于合成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表明,外引物PCR-电泳的检出极限为1pg WSSV DNA;PCR产物经内探针斑点杂交,可检出10fg的WSSV DNA;单纯的内探针斑点杂交只能检测出1ng以上的WSSV DNA。PCR-斑点杂交的检测灵敏度比PCR-电泳高2个数量级,比单纯斑点杂交高5个数量级。Southern杂交表明,PCR-斑点杂交检测WSSV特异、可靠,该方法可用于痕量WSSV的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PCR检测条件优化及浮游动物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过程中用尿嗯睫一DNA糖基酶(UNG)防遗留污染。使用UNG时,该对引物的适宜dUTP和M扩浓度分别为0.组耐和2.OmM;UNG存在时,PCR检测WSSV DNA的最低量为1 pg,UNG的使用使PCR的检测灵敏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进行正常PCR扩增前,0.SU UNG可消除至少IOng含dU的wSSV DNA的PCR扩增产物。 PCR检测攻毒鳌虾鳃样品时出现阴性,而经10一106倍稀释后的样品却呈现阳性。结合核酸探针斑点杂交及组织切片结果,判断PCR出现了假阴性,并推算出PCR能够成功扩增的引物与模板的比例范围为2 .43 Xl扩一2.43 X10,。。探讨了PCR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于2002年采用PCR一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了乳山对虾养殖场1000余份样品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情况,结果显示:639例对虾样品阳性检出率为26.6%;77例蟹类样品阳性检出率为18.2%;266例浮游动物样品阳性检出率为38.3%,3月份至9月份浮游动物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消毒后水体中浮游动物的阳性率仍很高;30例螺、贝样品及22例抽滤海水样品检测均为阴性;204例底泥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17.6%。 2002年在乳山养殖场采用两种围栏养殖模式养殖了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并对其防病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在养殖过程中WSSv阳性率逐渐增高,浮游动物WSSV阳性率一直很高;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wSSV阳性率有下降趋势,浮游动物wSSV阳性率较低;布围隔的防病效果好于网围隔。 采用PCR一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了对虾养殖池塘底泥中轮虫休眠卵及孵出轮虫携带WSSV的情况。表面消毒后的检测结果表明,WSSV极有可能存在于休眠卵的内部,轮虫休眠卵在对虾养殖池塘隔冬传播WSSv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对采于海水养殖池塘的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及孵出轮虫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月附着一些污染物。轮虫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密集。wSSv浸浴攻毒后轮虫出现细胞核及核仁膨大。 初步研究了池塘轮虫休眠卵及其孵出轮虫传播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PCR检测条件优化及浮游动物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可能性。以轮虫及其休眠卵粗提液注射淡水克氏原鳌虾,结果注射轮虫休眠卵粗提液组未出现阳性,注射轮虫粗提液组出现1例阳性,表明轮虫有可能传播WSSV。

齐继光[6](2002)在《六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原菌免疫原性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通过不同的生物及免疫学技术和方法对细菌与不同抗体间的交叉反应进行了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一种新的对于细菌性疾病的诊断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对生产中的多个病例进行了诊断验证,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将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胶弧菌,鳗弧菌,爱德华氏菌,荧光假单胞菌进行富集培养,并用其免疫大鼠,得到了六种细菌的多克隆抗血清。以所得抗血清和六种细菌作材料,利用免疫试管凝集法,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免疫印迹法,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对于这些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交叉反应作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在不同细菌与不同抗体之间交叉反应的特异性是不相同的,这就为我们区分和鉴定细菌提供了依据。 免疫沉淀的实验结果显示,各抗体与各细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交叉反应,其规律是同属之间抗体与细菌的交叉反应较大。四种弧菌之间均存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而荧光假单胞菌几乎不与任何一种弧菌发生反应,与迟钝爱德华氏菌也仅存在着较低程度的交叉。 通过免疫印迹法计算了各细菌对于不同抗体具有抗原性的特异性蛋白条带的分子量。结果显示,不同的菌种其抗原决定簇是不同的,虽在同属间有的菌种交叉的比较大,但是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细菌抗原决定簇的多少和特异性蛋白带的位置,用Western-blot法鉴定细菌的种类由于可以量化,所以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方法。细菌具有的特异性蛋白可以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利用免疫荧光法对六种细菌与六种已知抗体的交叉反应进行了检测,反应结果与免疫印迹法和免疫沉淀法的结果基本一致,依然是同属之间的交叉反应程度比较大,爱德华氏菌与荧光假单胞菌之间的交叉反应比较大。 ELIsA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免疫测定技术,它是以样品的吸光值作为判断阴阳性的标准,客观性较好,能够较准确的说明交叉反应的程度,从El创工SA结果可以看出,弧菌之间交叉反应程度依然是最大的,这与前文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更加说明了,同属之间的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交叉反应较大,并存在具有相同分子量具抗原性的特异蛋白带,这些蛋白带可能是我们诊断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 运用上述所研究的方法对于生产中遇到分离的四株病原菌进行了分析和诊断。通过交叉反应的结果分析,细菌二、三、四为弧菌,细菌一为爱德华氏菌。并利用试验结果指导了用药,所得的效果非常明显。且此诊断方法,操作简单,用时少,花费低,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有一定的可行性。

邹远秀,张学骞,蒲忠林,刘伟,曹庆范[7](2001)在《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分析》文中提出

二、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毛皮动物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进展
    1.1.犬瘟热研究进展
        1.1.1.C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1.2.CDV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1.1.3.CDV的流行病学
        1.1.4.CDV的临床症状
        1.1.5.CDV的诊断技术进展
        1.1.6.CDV的防治研究进展
    1.2.毛皮动物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1.2.1.细小病毒的分类
        1.2.2.生物学差异
        1.2.3.MEV的研究进展
        1.2.4.细小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水貂阿留申病研究进展
        1.3.1.AM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3.2.A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3.3.AMD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3.4.AMDV的检测技术进展
        1.3.5.ADM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 毛皮动物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2.1.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2.1.1.病原学
        2.1.2.流行病学
        2.1.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4.防治措施
    2.2.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研究进展
        2.2.1.病原学
        2.2.2.流行病学
        2.2.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4.防治措施
    2.3.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2.3.1.病原学
        2.3.2.流行病学
        2.3.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3.4.防治措施
第三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情况调查
    3.1.材料与方法
        3.1.1.调查范围
        3.1.2.调查内容
        3.1.3.调查途径
    3.2.结果
        3.2.1.养殖概况
        3.2.2.防疫情况
        3.2.3.常见疫病免疫情况
        3.2.4.养殖用药情况
        3.2.5.主要发病情况
    3.3.讨论
        3.3.1.养殖数量与密度的影响
        3.3.2.不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
        3.3.3.防疫措施的影响
        3.3.4.疫苗免疫的因素
        3.3.5.畜牧管理体制变动的影响
        3.3.6.主要疾病传播流行特点
    3.4.小结
第四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常见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4.1.材料与方法
        4.1.1.样品采集
        4.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样品的处理
        4.1.4.核酸的提取
        4.1.5.病毒性病原的检测
    4.2.结果
        4.2.1.病料剖检结果
        4.2.2.CDV的检测结果
        4.2.3.CD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4.MEV的检测结果
        4.2.5.ME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6.AMDV的检测结果
        4.2.7.感染统计结果
    4.3.讨论
        4.3.1.病毒性疾病持续流行
        4.3.2.疫苗免疫保护出现漏洞
    4.4.小结
第五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5.1.材料与方法
        5.1.1.样品来源
        5.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5.1.3.样品剖检
        5.1.4.细菌的分离培养
        5.1.5.细菌的纯化与染色
        5.1.6.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
        5.1.7.血清型鉴定
    5.2.结果
        5.2.1.病料剖检症状
        5.2.2.细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5.2.3.分离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5.2.4.血清学分型统计结果
        5.2.5.感染统计结果
    5.3.讨论
        5.3.1.病原种类多样,混合感染突出
        5.3.2.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流行普遍
        5.3.3.细菌耐药性需要加强关注
    5.4.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
    6.1.材料与方法
        6.1.1.实验材料
        6.1.2.实验动物及饲粮
        6.1.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6.1.4.免疫指标的测定
        6.1.5.疫苗抗体的测定
        6.1.6.试验数据统计
    6.2.结果
        6.2.1.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指标的影响
        6.2.2.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犬瘟热疫苗抗体的影响
    6.3.讨论
    6.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牙鲆淋巴囊肿病自愈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鱼类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在水生生物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第一章 患淋巴囊肿病自愈牙鲆的病理特征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分析
        2 实验过程
        2.1 组织DNA提取
        2.2 引物设计
        2.3 PCR扩增
        2.4 组织病理切片
        3 结果
        3.1 PCR检测结果
        3.2 病理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牙鲆细胞因子在淋巴囊肿病自愈过程中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样品处理
        1.3 组织的RNA提取
        1.4 组织cDNA的反转录
        1.5 细胞因子引物设计
        1.6 real-time PCR的反应条件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3 结果讨论
    第三章 接种疫苗和不同温度下牙鲆MHC、TCR的表达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疫苗
        1.2 试剂及试剂的配置
        1.3 重组质粒的扩增与鉴定
        1.4 实验动物及处理
        1.5 RNA提取
        1.6 cDNA合成
        1.7 real-time PCR反应
        2 结果
        3 结果讨论
    第五章 牙鲆淋巴囊肿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试验血清的制备
        2.2 血清蛋白样品的制备
        2.3 蛋白含量测定
        2.4 分析型双向电泳的过程
        2.5 制备型上样双向电泳
        2.6 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蛋白质浓度测定
        3.2 蛋白质浓度测定
        3.3 制备型上样的考马斯亮蓝
        3.4 质谱分析结果
        4 讨论分析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鱼类病毒病的发生与研究概况
    第二章 水产养殖动物核酸疫苗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核酸疫苗的研究简介
        2、核酸疫苗在鱼类上的应用
        3、核酸疫苗对鱼类免疫反应的诱导机制
        3.1 核酸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
        3.2 核酸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
        4、鱼用核酸疫苗的研制
        4.1 载体的构建
        4.2 抗原编码基因筛选
        5、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6、DNA 疫苗的安全性及其他相关问题
        7、鱼用核酸疫苗研究展望
    第三章 核酸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1、脂质体核酸疫苗佐剂
        1.1 概念与研究现状
        1.2 脂质体用作疫苗佐剂的优点
        1.3 脂质体佐剂疫苗的应用例
        1.3.1 病毒类脂质体佐剂疫苗
        1.3.2 细菌类脂质体佐剂疫苗
        1.3.3 寄生虫脂质体疫苗
        1.3.4 肿瘤脂质体疫苗
        1.4 影响脂质体佐剂疫苗效果的因素
        1.4.1 脂质体的制备
        1.4.2 疫苗抗原与脂质体的结合方式
        2、细胞因子、CpG ODN 等新型核酸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2.1 细胞因子
        2.1.1 IL-2
        2.1.2 IL-12
        2.1.3 IL-4
        2.1.4 IFN-γ
        2.1.5 GM-CSF
        2.2 C3d
        2.3 CpG DNA
        2.3.1 CpG DNA 的发现
        2.3.2 CpG DNA 的结构特性
        2.3.3 CpG DNA 的免疫学作用
        2.3.4 CpG DNA 的佐剂作用
        2.4 细胞因子及CpG DNA 在鱼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四章 核酸疫苗中试产品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1 对核酸疫苗的质量要求
        1.2 对工程菌的质量要求
        2、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纯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淋巴囊肿病毒中国分离株(LCDV-cn)候选疫苗的制备与细胞内表达、定位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重组质粒pEGFP-N2-LCDV-cn-MCP0.6kb 在牙鲆体内存留与表达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重组质粒pEGFP-N2-LCDV-cn-MCP0.6kb 的免疫效果评价
        1、接种重组质粒pEGFP-N2-LCDV-cn-MCP0.6kb 前牙鲆感染LCDV-cn 的检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重组质粒pEGFP-N2-LCDV-cn-MCP0.6kb 不同接种途径和剂量的免疫效果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四章 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佐剂的研究
        1、脂质体对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免疫活性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C pG ODN 对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免疫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五章 免疫接种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后牙鲆组织内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II(MHC Iα、IIα)表达水平的变化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六章 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的安全性研究
        1、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的内毒素测定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3 内毒素检测试验
        1.4 结果
        1.5 讨论
        2、肌肉注射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后的炎症反应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疫苗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性及对环境抗性菌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七章 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的田间应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桡足类及其休眠卵在传播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 白斑综合症的外观症状和病理变化
    2 病原
    3 WSSV的宿主和媒介生物
    4 WSSV的传播途径
    5 对虾病毒病的诊断方法
    6 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虾池中桡足类及其休眠卵携带对虾白斑综合症毒的初步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虾池中桡足类的PCR检测结果
        2.2 桡足类休眠卵及无节幼体携带WSSV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桡足类是WSSV的敏感宿主
        3.2 桡足类休眠卵携带WSSV
第三章 桡足类及其休眠卵在传播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中的作用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桡足类感染WSSV结果
        2.2 桡足类传播WSSV结果
        2.3 攻毒桡足类及其休眠卵和幼体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两种攻毒方法的效果比较
        3.2 桡足类是WSSV的传播媒介
        3.3 桡足类休眠卵传播WSSV的初步证据
第四章 克氏纺锤水蚤培养条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温度对克氏纺锤水蚤休眠卵孵化及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休眠卵特征
        2.2 温度对休眠卵孵化的影响结果
        2.3 温度对休眠卵产生及保存的影响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盐度、光照和饵料对克氏纺锤水蚤休眠卵孵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盐度、光照对休眠卵孵化和幼体发育的影响
        2.2 饵料对幼体存活率的影响
        2.3 克氏纺锤水蚤各期长度和宽度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PCR检测条件优化及浮游动物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对虾白斑综合症(WSS)研究进展
    (二) 轮虫休眠卵研究进展
第二章 检测方法的建立
    (一) 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二)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使用UNG防遗留污染
    (三)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假阴性的探讨
第三章 乳山对虾养殖现场的调查研究
    (一) 乳山对虾养殖场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调查研究
    (二) 两种围栏养殖模式防对虾白斑综合症(WSS)效果的比较
第四章 底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轮虫的WSSV检测及形态学观察
    (一) 池塘底泥休眠卵及孵出轮虫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PCR检测
    (二) 壶状臂尾轮虫及其休眠卵的电镜观察
第五章 池塘底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轮虫传播WSSV的初步研究
    池塘轮虫休眠卵及孵出轮虫传播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初步研究
附录 论文中用到的一些实验的详细步骤

(6)六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原菌免疫原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六种病原细菌抗血清的制备及各细菌间的交叉反应
    第一节 细菌抗血清的制备
    第二节 试管凝集反应
    第三节 Western-blot法检测细菌间的交叉反应
    第四节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菌间的交叉反应
    第五节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菌间的交叉反应
    第六节 结果和讨论
第三章 实际生产中病原菌的检测
    第一节 免疫学方法检测四株待测菌
    第二节 常规方法对细菌一的初步鉴定
参考文献

(7)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与评价
2 结果
    2.1 报告接种率与估算接种率
    2.2 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
3 讨论

四、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D]. 赵国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1)
  • [2]牙鲆淋巴囊肿病自愈机制的研究[D]. 邢明青.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3]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及安全性研究[D]. 郑风荣.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3)
  • [4]桡足类及其休眠卵在传播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的作用[D]. 刘相义.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1)
  • [5]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PCR检测条件优化及浮游动物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D]. 闫冬春. 中国海洋大学, 2004(01)
  • [6]六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原菌免疫原性的比较研究[D]. 齐继光. 中国海洋大学, 2002(01)
  • [7]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分析[J]. 邹远秀,张学骞,蒲忠林,刘伟,曹庆范.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1(06)

标签:;  ;  ;  ;  ;  

乳山市1991-2000年常规免疫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