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及其应用概述

生物农药及其应用概述

一、生物农药及其应用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赵风年[1](2021)在《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生物传感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化合物,对农作物增产至关重要。尽管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它们内在或潜在的毒性以及对动物和环境造成的残留问题难以避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某些有机磷农药(如滴滴涕)的使用所引发的残留问题,甚至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建立简单、快速、可靠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现场原位感知缺少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一重大需求为导向,本课题以有机磷农药为检测对象,构建了基于生物特异识别-纳米高效增敏模式的电化学生物纳米感知新方法,研制了自适应农作物不规则表面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生物纳米感知新器件,并验证了其用于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感知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纳米界面电化学特性的有机磷农药分子感知机理探究针对农作物表面农药含量较低、干扰物较多的难题,构建了高特异性高灵敏的生物纳米界面,并探究了电化学特性的有机磷农药分子感知机理。首先构建了乙酰胆碱酯酶-金属相硫化钼生物纳米界面,以对氧磷为模型分子,探明了基于酶抑制作用的生物纳米界面处对氧磷电化学感知机理,即对氧磷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从而抑制电活性胆碱生成;金属相硫化钼纳米片可加速活性胆碱氧化产生电子并提供电子传递通道。因此通过比较抑制前后硫化钼纳米界面处的电流大小,即可实现对氧磷的电化学感知。同时,构建了有机磷水解酶-三维多孔石墨烯生物纳米界面,以甲基对硫磷为模型分子,探明了基于酶水解作用的生物纳米界面处甲基对硫磷电化学感知机理,即有机磷水解酶可切断甲基对硫磷的P-O键,生成电活性物质对硝基苯酚,进而在三维多孔石墨烯的纳米界面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转移电子;三维多孔石墨烯可提供电子传递通道,能够加快电子在电极表面的流动。因此直接比较石墨烯纳米界面处的电流响应,即可实现甲基对硫磷的电化学感知。(2)有机磷农药分子集成式电化学感知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为了克服传统电化学分立式三电极检测体系可操作性差,难以直接用于现场原位分析的缺点,本课题基于丝网印刷工艺设计了电化学集成式三电极感知器件,为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快速感知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首先在工作电极表面构建二维碳化钛纳米界面,并以此为金-钯双金属纳米粒子自还原模板,从而在电极表面构建碳化钛/金-钯双金属多维纳米复合界面。双金属纳米粒子仅在5 min内即可实现自发生长,制备方法简单、形貌可控,能够与酶生物识别元件产生协同催化作用从而提高集成式感知器件的传感性能。以对氧磷分子为模型农药,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检出限为1.75 ng/L。以梨和黄瓜为实际样品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添加回收率为87.93%~111.02%,相对标准偏差为1.08%~6.37%(n=3),为对氧磷残留的现场感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手段。(3)用于固相界面有机磷农药残留原位分析的半固态电解质的筛选及性能评价为了解决原位分析过程中固体表面的农药分子难以从被测表面有效传质到感知界面的瓶颈,设计并开发了生物相容性的半固态电解质。分别以明胶和琼脂糖为凝胶剂,钾盐和钠盐为电解质制备了凝胶半固态电解质,并评估了电解质的凝胶强度、扩散性能、对酶活力的影响以及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以2.5 wt%明胶为凝胶剂、100 m M氯化钾和100m M磷酸二氢钾为电解质制备的半固态电解质分析性能最佳。随后,以集成式丝网印刷三电极为感知器件,在工作电极表面修饰有机磷水解酶并覆盖上述明胶半固态电解质,以p H为9,扩散时间为8 min为最佳感知条件,初步建立了固体表面甲基对硫磷原位分析方法,可用于玻璃、塑料、木桌以及铝箔表面甲基对硫磷残留现场原位感知。(4)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用于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原位感知针对感知器件与不规则农作物表面无法有效贴合的问题,开发了用于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的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采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备了集成式蛇形三电极,经聚二甲基硅氧烷转移制得的柔性可拉伸感知器件,能够自适应农作物叶片、果实等不规则表面。为了降低工作电位、提高检测灵敏度,构建了有机磷水解酶-激光诱导石墨烯/金纳米粒子生物纳米复合界面。在配备明胶半固态电解质以及手持式电化学工作站后,该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可原位感知固相界面处甲基对硫磷农药分子,原位感知方法的检出限为0.26 ng/cm2。通过手持式电化学工作站的蓝牙无线传输模块,农药残留数据可实时传输到智能手机客户端,满足了苹果果实和菠菜叶片表面甲基对硫磷残留现场原位感知要求。

张国生[2](2020)在《悬浮剂配方精细化研发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悬浮剂配方中助剂体系的优化和质量提升的思路,以及影响悬浮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方案。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龙小艺[4](2020)在《新型非酶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作物产品中农药残留与活性物质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作物产品的品质要求已经从温饱需求上升到健康层次。但农药的过度滥用成为影响及威胁农作物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先进的农作物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保障农作物产品质量与安全。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因其设备昂贵、分析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且需要特定的测试条件而受到诸多限制。因此,构建简便、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农药残留实时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和推广价值。电分析传感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快捷、检测限低,且装置易于小型化等特点。化学传感分析已发展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电化学传感器主要分为基于纳米功能材料构建的非酶型电化学传感器和基于抗体或核酸适配体生物技术构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相比而言,非酶型化学传感器由于其环境稳定性显示出更强的实际应用可行性。本研究基于纳米/功能材料特异选择性和高催化性能构建了良好检测性能的非酶型化学传感器,并将该传感检测平台应用于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实现对农作物产品中的典型除草剂异丙隆(ISO)、典型杀菌剂多菌灵(CBZ)以及有毒的农药中间体2,6-二氯酚(2,6-DCP)等残留物的快速准确检测。同时,将该类传感器对活性物质咖啡酸(CA)具有很高的传感检测性能,显示出其在农作物产品活性物质传感检测方面的实用性。本项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全氟磺酸树脂(Nafion)在强酸性条件下易形成固体超强酸并对农药残留异丙隆(ISO)分子具有特异性催化能力和高抗污染性能,本研究选择滴涂法以制备Nafion修饰电极。本项结果表明以此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构建的传感器可成功应用于农药ISO的高灵敏、高选择和高重复性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ISO显示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0.09μM-20.00μM)和较低检测限(0.03μM)。在对如西红柿、莴苣等农作物产品中的ISO进行检测,其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2.60%-107.4%,体现了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2.通过超声辅助自组装法将二硫化钼量子点(MoS2QDs)负载于羧基功能化碳纳米管(MWCNTs)上,构建了Mo S2QDs@MWCNTs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滴涂法将该纳米复合材料修饰于玻碳电极并构建了用于检测多菌灵(CBZ)非酶型电化学传感器,并成功运用于农作物产品枸杞、桔梗和梨中CBZ的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o S2QDs@MWCNTs复合材料对CBZ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最优检测条件下,采用方波伏安法该非酶型传感器对CBZ具有低检测限(0.026μM)和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0.04μM-1.00μM)。此外,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抗干扰、稳定性和检测重现性能。该传感检测方法在对三种农作物产品中CBZ检测过程均获得可媲美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加标回收率95.03%-102.52%,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潜力。3.通过超声分散方法制备了具有协同效应的GO/β-CD/CNTs复合电极材料,构建了用于准确检测潜在致癌物质2,6-DCP的GO/β-CD/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并实际应用于农作物产品黄瓜、西红柿以及柑桔中的2,6-DCP的检测。结果表明此传感器对2,6-DCP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检测性能,此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在最优测定参数条件下,其氧化峰值电流与检测范围在0.05μM-30μM的2,6-DCP浓度值呈线性关系,此检测条件下的2,6-DCP检测限为10 n M。此外,GO/β-CD/CNTs传感器的检测重现性和高稳定性得到充分证实。4.通过稀土掺杂方式成功制备了Ce-TiO2复合材料,将其与高比表面积的CNTs材料共建Ce-Ti O2/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发现Ce-Ti O2/CNTs复合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良好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并将其应用于活性物质咖啡酸(CA)的快速、特异性、高灵敏度精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10μM-1 n M范围内其浓度与氧化峰电流峰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计算值低至约为0.3 n M,其性能明显优于同类型复合电极。此外,证实了Ce-Ti O2/CNTs/GCE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重现性及高稳定性。最后,考察了数十种不同浓度的无机类/有机类干扰物质对CA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据此评估了Ce-TiO2/CNTs/GCE非酶传感器的CA特异选择性。

陈羽烨[5](2020)在《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碳量子点(CQDs)作为荧光纳米材料的一种,因其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其优点包括了光稳定性好、生物兼容性强以及荧光发射波长可调等。本论文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CQDs常见的几种合成方式、CQDs功能化的进展还有CQDs在能量储存、光催化、生物成像以及检测方面的应用。在实验部分,本论文分成了四个部分,探究了不同原料合成的CQDs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食品和环境各个方面。(1)以柠檬酸和尿素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加热制备出量子产率为20.8%的CQDs。CQDs的最佳发射波长在514 nm附近。Au NPs的紫外吸收峰在520 nm处,与CQDs荧光光谱存在较大面积的重叠,可以导致荧光猝灭。而半胱氨酸的巯基(-SH)可以与金原子形成稳定的Au-S共价键。使Au NPs远离CQDs表面,荧光恢复。据此,建立了基于CQDs-Au NPs复合体系的信号传感用于测定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浓度在0.2-4.0μM范围内时与荧光恢复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2μM。(2)以柠檬酸、硼砂和对苯二胺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发射绿色荧光的CQDs,CQDs的荧光可以被Au NPs猝灭。乙酰硫代胆碱(ATC)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硫代胆碱(TC),诱导Au NPs聚集,则520 nm处吸光度降低,从而恢复CQDs被猝灭的荧光。引入西维因后,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被抑制,避免了TC的产生和Au NPs的聚集,降低了猝灭的CQDs荧光的回收率。因此,通过测定CQDs的荧光和Au NPs的吸光度,建立了一种双信号分析方法来检测西维因。此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荧光法的线性范围为0.2-150μg/L,比色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2-20μg/L。双信号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水样中的西维因得到了良好的回收率。(3)本章首先选取了多样的天然产物作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制备CQDs。综合比较后选择了废弃的百香果皮作为碳源,制备出发射蓝色荧光的CQDs作为荧光探针。在探索中发现当H2O2存在时,基于Fenton反应,Fe2+可以有效的猝灭CQDs的荧光。葡萄糖与葡萄糖氧化酶反应可以生成葡萄糖酸和H2O2。基于上述现象,可以实现对葡萄糖的灵敏检测。葡萄糖浓度为0.2-30μM时,与荧光猝灭程度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0.09μM,成功用于人体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4)以香蕉皮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出具有良好荧光性能的CQDs。以CQDs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型荧光比率传感平台。CQDs激发波长为350 nm时,在440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峰。邻苯二胺(OPD)被Ag+氧化生成2,3–二氨基吩嗪(ox OPD),ox OPD在相同的激发下在557 nm发射黄色荧光,并且通过内滤效应(IFE)能够猝灭CQDs的荧光。但是如果加入抗坏血酸(AA),会消耗部分的Ag+并生成脱氢抗坏血酸(DHAA)使得ox OPD的含量减少,另一方面,DHAA可以和OPD生成喹唔琳(DFQ)进一步抑制ox OPD的生成,双重的抑制作用导致黄色荧光强度降低,而440nm处的荧光增强。因此,可以根据在440 nm和557 nm处的荧光强度变化建立荧光比率平台实现对AA的测定。最优条件下,传感器检测AA的线性范围在0.05–50μM之间,检出限为0.017μM,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刁红亮[6](2020)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菌治虫”安全高效,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注册的真菌杀虫剂产品可高效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本文以一株高致病力的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为研究对象,开展菌株孢子的应用特性和规模发酵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了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测试,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广谱、稳定的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制剂产品与应用技术,以实现“以菌治虫”生防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IF-1106的应用特性Poly2D拟合模型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孢子的耐热性影响很大;以45℃下暴露5h作为孢子耐热性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大米和玉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所产孢子的耐热性明显高于其他基质,且添加1%植物油可进一步提高分生孢子的耐热性;以大米粉和玉米粉作为液体发酵基质,并补充5g/L的碳源可显着改善芽生孢子的耐热性。UV-A和UV-B都会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株对UV-B的敏感性高于UV-A;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菌株紫外敏感性要高于悬滴法;以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获得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可反映菌株的耐UV-B能力,悬滴法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1.5?2J/cm2之间,而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0.5?0.7J/cm2之间。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分生孢子粉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2g/L)中可对主要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形成有效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介于10?40mg/g,对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L”型等温线,对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S”型等温线。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规模发酵技术研究糙米是理想的玫烟色棒束孢的固体发酵基质,在其中添加0.005%维生素C和0.05%精氨酸能有效促进菌株的生长与产孢;以50g/L大米粉+5g/L麦芽糖作为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5%,在30℃和240r/min转速下培养3d可获得1.78×108芽生孢子/m L的产孢量;以上述固液发酵构成双相发酵工艺,产孢量可达(1.52±0.82)×109气生孢子/g,分生孢子经28℃空气干燥后在4℃低温贮存36周后存活率在85%以上。3.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进行相容性拟合得到的SC90值可用于助剂和菌株的生物相容性评估,菌株与助剂CMN、CMS Na和T 80的相容性较高,且提出了相容性浓度阈值。建立了以透光率法构建和优化分散悬浮助剂的表面活性剂方案。筛选的有机颜料Py-12、Py-14紫外保护助剂与菌株相容性好,含助剂孢子悬浮液经UV-B辐照后的萌发率最大可提高70%以上。4.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自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可湿性粉剂,制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田间药效实验表明,防效在3d后开始出现,7d平均防效均高于药剂对照,在富碳温室的防效要高与普通温室,14d时平均防效最高达到80.8%。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其应用特性、探索了规模发酵技术、开发了可湿性粉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为基于玫烟色棒束孢的“以菌治虫”生态植保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彭瑞芬[7](2020)在《基于木质素哌啶胺的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直是困扰我国农药制剂的一大难题。纳米农药具有粒子细、单位药量覆盖面积广、理论药效高的特点,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然而纳米农药粒子的比表面积大,施药后农药粒子充分与空气接触,在太阳光照射下容易被氧化分解,药效持续时间短。本论文采用木质素哌啶胺作为载药材料,以两种易光解的原药阿维菌素和甲维盐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种新型纳米微乳剂;利用木质素的芳香环结构构成疏水微区包封原药,木质素酚羟基和引入的哌啶胺结构可以保护原药不被氧化和光解。本论文构建的纳米微乳剂具有缓释功能,对易光解原药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采用碱木质素(AL)和四甲基哌啶胺(Temp)通过Mannich反应制备了木质素哌啶胺(Temp-AL)。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电子自旋共振等分析方法对Temp-AL进行表征,证明了Temp基团成功接枝到了AL分子中。再用Temp-AL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进行静电自组装,将长链烷基引入到Temp-AL分子中,提高Temp-AL与原药和溶剂的相容性,得到木质素哌啶胺/CTAB自组装产物(Temp-AL/CTAB)。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电子自旋共振等分析方法对Temp-AL/CTAB进行表征,证明了CTAB与Temp-AL成功进行了自组装。以Temp-AL/CTAB为载药材料,对光敏性农药阿维菌素(AVM)进行配方研究,制备1.8%阿维菌素纳米制剂(AVM@Temp-AL/CTAB),纳米制剂中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为185-219 nm。通过扫描电镜(SEM)、热重(TG)、元素分析(EA)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方法对AVM@Temp-AL/CTAB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载药纳米微球具有AVM主要分布在内部、Temp-AL/CTAB主要分布在外层的结构特点,是形状规整的实心微球。稳定性实验表明,纳米制剂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并且载药材料中Temp基团的增加有助于提高AVM在热贮中的化学稳定性。缓释实验表明,纳米制剂在72 h时AVM的累积释放量为52.75%,具有缓释性。光解实验表明,纳米制剂中AVM的半衰期达到240.2 h,是原药半衰期(26.3 h)的9.13倍。纳米制剂对靶标的亲和力实验表明,木质素基纳米制剂对绿萝和甘蓝叶片的亲和力和粘附性都优于传统微乳剂,药液在靶标表面的附着力较大,耐雨水冲刷能力较强。以Temp-AL/CTAB为载药材料,对光敏性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EMB)进行配方研究,制备1.8%甲维盐纳米制剂(EMB@Temp-AL/CTAB),纳米制剂中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为237-293 nm。纳米制剂经过14天的热贮实验之后,粒径增幅在30 nm以内,物理稳定性优良;原药分解率均小于5%,化学稳定性良好,并且载药材料中Temp基团的增加有助于提高EMB在热贮中的化学稳定性。纳米制剂具有控释性能,在72 h时EMB的累积释放量为64.99%-81.37%,且其随着Temp-AL/CTAB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纳米制剂经过50 h紫外光照后,EMB保留率为69.68%-83.67%,比空白样的EMB保留率提高了2.27-2.73倍。纳米制剂对靶标的亲和力实验表明,木质素基纳米制剂在绿萝和甘蓝叶片上的亲和力都优于传统微乳剂,药液在靶标表面的附着力较大,耐雨水冲刷能力较强。分别针对疏水性较强的阿维菌素和亲水性较强的甲维盐,以Temp-AL/CTAB为载药材料制备农药纳米制剂,发现两种农药纳米制剂都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但是,原药的疏水性强弱对制备的纳米制剂的性能具有一定影响。农药的疏水性越强,原药颗粒在微球中趋向于分布在微球内部,形成的微球结构越紧密,导致阿维菌素具有更加优异的释放性能,有效成分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均小于甲维盐;阿维菌素的分散液外观更加透明,分散稳定性好;阿维菌素对原药光解速率的减缓作用更强,抗光解效果更显着。

季延正[8](2020)在《聚多巴胺“智能”响应性缓控释药肥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全球在耕地面积扩张极小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施肥和农药投入,实现了粮食产量年复一年地增长,但是数以亿吨的化肥及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传统农药和肥料由于挥发、流失等原因并未完全到达靶标和作物,极大地降低了其利用率,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可持续农业系统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肥料与农药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作用上迥然不同,但在缓释方法上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设计一种双重负载并具有环境响应释放特性的缓释系统理论上具有可行性,这不仅能提高肥料与农药的利用率,而且能相互增效,起到增强农作物抗逆性的作用。本学位论文以贻贝仿生聚多巴胺和二氧化硅等为基本原料,在提高农药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同时将二者结合,制备了两种多功能缓释药肥,利用多种测试手段研究其性能,并利用生物学测试对比传统肥料和农药制剂,以验证其用于现代绿色农业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MSNs)。用N-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50%甲醇溶液)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的氧化自聚反应,在MSNs外包裹聚多巴胺(PDA),得到具有黏附特性的载体。将具有除草作用的2,4-D钠盐(2,4-D)载入改性介孔二氧化硅(MSNs-TA)中,再以外层PDA的活性基团螯合微量元素锌,制备适用于在土壤中喷施的具有除草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双重作用的缓释药肥。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药肥显着提高了2,4-D和锌肥的缓释周期,在pH=7时,2,4-D在144 h内释放量为45.35%,而锌肥在30天内释放量仅为17.36%。硅片黏附实验表明,纳米药肥具有较强抗冲刷能力,有望有效改善药肥喷洒后被雨水冲刷所造成的低利用率。皮肤测试实验表明,与商业农药相比,纳米药肥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阔叶杂草防治实验表明,相同剂量下,药肥与2,4-D原药对于阔叶杂草马齿苋表现出同等的抑制效果,并且未对玉米的发芽率产生影响。盆栽实验表明,相比于2,4-D,施用该药肥不仅能够达到除草的目的,还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2.基于前一体系研究,将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利用中空结构将十四醇(TD)和2,4-D负载进二氧化硅空腔中,通过氧化自聚反应,在其表面包裹聚多巴胺层,用于光热转化、封堵孔道并提供锌肥载体。将醋酸锌作为锌源,通过螯合作用将锌离子吸附在聚多巴胺表面,利用二甲基咪唑在外层自组装ZIF-8的同时包封杀虫剂呋虫胺(DF),最终制备一种适用在植物叶面喷施的具有双重响应性的纳米缓释药肥。TD是一种相转变材料,可以通过温度调节实现固-液状的转变以达到控制除草剂释放的目的。与此同时,由于ZIF-8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因此DF和锌肥的释放速率可以通过pH调节。2,4-D、锌肥和DF的负载率分别为32%、16.8%和20.1%。释放数据表明,药肥具有良好的载药释药特性。盆栽实验结果证明,纳米药肥对杂草芽前与芽后均有显着抑制作用,而对目标作物的发芽率并未产生影响。玉米根部长度和微量元素锌含量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纳米药肥对玉米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害虫防治效果显示,纳米药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杀死所有幼虫,在pH<7.0时对幼虫的触杀作用较快,这是由于ZIF-8在酸性条件下解离,加速DF释放。集除草、杀虫和养分供给于一身的药肥具有多重协同作用,有望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

宋宁艳[9](2020)在《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滋养了许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果园,其中一些一直延续至今,进而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果园作为中国复合式农业生产系统的代表,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方式的缩影,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树粮结合、果蔬结合与种养结合三种形式,经营管理中受传统农耕思想指导,坚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基本理念。传统果园中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中包括林间管理技术体系、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及乡土知识体系三大方面,前两者是具体操作技术,后者则属于理论支撑。林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集中于对果树的管护,这些技术体系兼顾果树从“生”到“长”的全过程,如繁育技术、花果管理、防虫技术,是传统果园农业技术的特色体现;而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则是从大田农业生产借鉴而来的技术经验,但又与之不同,传统果园结合当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体系,均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而构成乡土知识体系的主体是果农,他们经过实践形成有关“天”、“地”、“人”的乡土知识,并经过士人阶层与统治者的助力,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传统果园历史悠久,经历了传统时期、西方科学引进后与现代农业反思三个阶段的演变,促使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多方面,并暗含规律。传统果园历经数久演变而不衰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当地与整个流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探究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古籍文献,从横向分析其内部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以传统果园演变历程为纵向研究出发点,从而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析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的产生的效应。传统果园经久不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思考,其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对现代果园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贾丹丹[10](2019)在《青藏高原高生防活性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在植物根际存在一类有益细菌——芽胞杆菌,这类细菌在根系定殖后可分泌对植物有益的代谢产物,起到抑制病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活性的作用。此外,有益芽胞杆菌还可以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并且可以将土壤中植物无法直接吸收的营养元素转化为可吸收的状态,促进植物的生长。本文对实验室前期鉴定的青藏高原芽胞杆菌的抑菌、促生、耐低温、耐盐的活性进行了全面评价,筛选获得了性状优良的芽胞杆菌菌株;评价了高活性芽胞杆菌田间应用效果;建立了微生物肥料包膜的互配技术,获得了特色微生物包膜肥料,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1.获得了高活性促生抗逆青藏高原芽胞杆菌菌株本实验选取46株分离自青海不同生境的生防芽胞杆菌,对其促生及抗逆活性进行研究。促生活性检测结果表明,9株菌株可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表现出显着的促生效果。菌株的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7株菌株对真菌和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通过对菌株的耐低温特性进行检测,筛选到17株可在4℃低温条件下生长的菌株。通过对菌株的耐盐特性进行检测,筛选到4株菌株可在含NaCl浓度为15%的平板上生长,表现出强于其它菌株的耐盐特性。2.青藏高原芽胞杆菌对水稻增产和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研究为探究青藏地区菌株制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我们选取了对水稻有促生作用且对真菌和细菌病菌均有抑制作用的芽胞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TS1、Bacillus velezensis GBSW11,增加了菌株 Bacillus polymyxin E681,以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ZB42为对照菌株,将其制成发酵液,对水稻种期进行浸种处理,对水稻苗期和成熟期进行喷施处理。结果显示,未做药剂处理的水稻田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为65.50%,病情指数为51.46%,用常规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病率为35.41%,防效为58.86%;用芽胞杆菌发酵液处理的稻田中,菌株FZB42和菌株TS1发酵液复配后处理的稻田病害发病率最低,为46.82%,防效高达58.08%。同时,我们对水稻的产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未做药剂处理的水稻田中,水稻产量百穗重为223.75g,千粒重为20.71g,用常规药剂进行防治的水稻田样品百穗重为254.08g,千粒重为22.72g,用芽胞杆菌发酵液处理的水稻田中,菌株FZB42和菌株TS1发酵液复配后处理的稻田产量最高,百穗重为280.73g,千粒重为23.25g。芽胞杆菌制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稍逊色于药剂防治的效果,但其产量高于药剂处理组。芽胞杆菌无毒,无污染的特点,与农药相比,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为生物农药的应用、研发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3.芽胞杆菌薄膜肥制剂的研制与应用效果研究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接种剂或菌肥等,是指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农作物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的一类肥料制品。微生物肥料和化肥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活的生命,而后者是矿质元素。在化肥中添加微生物不仅可以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植物抗逆性,改良作物品质,而且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优化土壤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硝基复合肥为肥料品种,探究耐低温耐盐芽胞杆菌菌株粉剂与肥料结合后,对低温条件下黄瓜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且可以增强植物抗寒能力,并且具有耐盐特性的枯草芽胞杆菌GBSW19,将其开发为肥料包膜剂,包裹于肥料表面,将制成的肥料用于黄瓜,查看黄瓜在低温下的抗冻效果。本研究一方面简化了肥料包膜工艺,改良肥料包膜剂状态,另一方面创新性的添加天然植物源激素,筛选出最佳激素配比,增强肥料抗冻效果的同时,弥补芽胞杆菌自然衰减造成的效果减弱问题。将所制作的肥料应用于黄瓜两叶期幼苗,结果表明,黄瓜两叶期幼苗在10℃低温下72h后,清水处理叶片开始萎蔫,处理组叶片完好,防冻率高达95%。本研究为芽胞杆菌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二、生物农药及其应用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农药及其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生物传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农药概况
        1.1.2 农药残留问题
    1.2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1 标准检测方法
        1.2.2 快速检测方法
        1.2.3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3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现状
        1.3.1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概况
        1.3.2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应用
    1.4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的要求
        1.4.1 农药分子的高特异识别
        1.4.2 农药分子的高灵敏感知
        1.4.3 感知器件与界面适配性
        1.4.4 固相界面农药分子的有效传质
        1.4.5 残留信息获取的时效性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生物纳米界面电化学特性的农药分子感知机理探究
    2.1 引言
    2.2 基于酶抑制作用的农药分子电化学纳米界面感知机理
        2.2.1 背景介绍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基于酶水解作用的农药分子电化学纳米界面感知机理
        2.3.1 背景介绍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成式电化学农药感知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双金属纳米颗粒的集成式电化学农药感知器件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集成式感知器件感知性能评价
        3.3.1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3.3.2 选择性、干扰性和稳定性测试
        3.3.3 回收率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于固相界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的半固态电解质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半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筛选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基于明胶半固态电解质的固相界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原位感知方法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可穿戴感知器件用于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的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的柔性可穿戴感知器件
        5.2.1 实验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
        5.3.1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5.3.2 实际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悬浮剂配方精细化研发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活性组分
    1.1 基本信息
    1.2 作用特性
        1.2.1 使用方式
        1.2.2 试验效果
    1.3 专利概况
2 助剂体系筛选
    2.1 筛选思路
    2.2 助剂性能
3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颗粒细度
    3.2 溶解度大的原药
    3.3 低熔点原药
    3.4 析水
4 结论
5 开展中试生产工艺研究

(4)新型非酶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作物产品中农药残留与活性物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简表
第1章 前言
    1.1 农药残留概述
        1.1.1 农药残留的形成及其危害
        1.1.2 农药的主要类型及其应用
        1.1.3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简述
        1.1.4 安全评价标准及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农产品中的活性物质简述
    1.3 传感器在农产品质量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酶基传感器的检测应用及其特点
        1.3.2 非酶型传感器的检测应用及其特点
    1.4 纳米材料常用的表征方法
        1.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1.4.2 扫描电镜(SEM)
        1.4.3 比表面积测试法
        1.4.4 拉曼光谱分析法
        1.4.5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1.5 本项研究的选题与主要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Nafion膜的非酶传感器用于异丙隆的检测
    2.1 引言
        2.1.1 ISO检测意义及其检测方法
        2.1.2 修饰电极的构建设想
        2.1.3 Nafion性质简介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Nafion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2.3.1 Nafion修饰电极的制备
        2.3.2 Nafion修饰电极表征及其电导特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afion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4.2 溶液pH参数优化
        2.4.3 动力学分析
        2.4.4 催化机理分析
        2.4.5 ISO定量检测
        2.4.6 重复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2.4.7 抗干扰性能
        2.4.8 实际样品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oS_2 QDs@MWCNTs的传感器用于多菌灵的检测
    3.1 引言
        3.1.1 多菌灵的致病风险
        3.1.2 检测方法设计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
        3.2.4 实际样品的制备
        3.2.5 电化学测量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阻抗测定
        3.3.2 电化学表征
        3.3.3 CBZ在MoS_2 QDs@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
        3.3.4 不同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特征
        3.3.5 不同修饰材料的HR-TEM和Raman光谱分析
        3.3.6 溶液pH参数优化
        3.3.7 方波伏安法检测CBZ
        3.3.8 选择性
        3.3.9 实际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O/β-CD/CNTs的非酶传感器用于2,6-二氯酚的检测
    4.1 引言
        4.1.1 2,6-二氯酚危害及检测意义
        4.1.2 复合电极材料的选择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GO/β-CD/CNTs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
        4.2.4 电化学检测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2,6-DC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2 检测参数优化及动力学分析
        4.3.3 SWV法检2,6-DCP
        4.3.4 重现性与稳定性
        4.3.5 实际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e-TiO_2/CNTs的非酶传感器用于咖啡酸的检测
    5.1 引言
        5.1.1 咖啡酸及其生物活性
        5.1.2 Ce-TiO_2/CNTs复合材料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Ce-TiO_2/CNTs复合电极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电化学表征
        5.4.2 CA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分析
        5.4.3 溶液pH及富集时间参数优化
        5.4.4 动力学分析
        5.4.5 CA电化学检测
        5.4.6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5.4.7 实际样品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课题与成果
致谢

(5)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碳量子点的概述
    1.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2.1 微波合成法
        1.2.2 热解法
        1.2.3 水热合成法
        1.2.4 电化学合成法
        1.2.5 超声合成法
        1.2.6 激光烧蚀法
    1.3 碳量子点功能化
        1.3.1 杂原子掺杂
        1.3.2 表面修饰
        1.3.3 纳米复合材料
    1.4 碳量子点的应用
        1.4.1 能量储存
        1.4.2 光催化
        1.4.3 生物成像
        1.4.4 检测探针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CQDs-AuNPs构建荧光传感器检测L-半胱氨酸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CQDs的制备
        2.2.3 AuNPs的制备
        2.2.4 荧光检测Cys
        2.2.5 牛奶样品的前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QDs和 AuNPs的表征
        2.3.2 AuNPs诱导CQDs荧光猝灭
        2.3.3 CQDs-AuNPs体系对Cys的检测原理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Cys的检测
        2.3.6 选择性考察和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CQDs-AuNPs的双响应分析农药西维因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CQDs的制备
        3.2.3 AuNPs的制备
        3.2.4 西维因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QDs和 AuNPs的表征
        3.3.2 基于IFE产生的荧光猝灭
        3.3.3 双信号检测西维因的机理研究
        3.3.4 条件优化
        3.3.5 双信号检测西维因
        3.3.6 选择性的探索
        3.3.7 在实际样品中的分析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用新鲜果皮制备CQDs并用于葡萄糖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2 碳量子点的制备
        4.2.3 H_2O_2的测定
        4.2.4 葡萄糖的测定
        4.2.5 血清样品的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源的选择
        4.3.2 CQDs的表征
        4.3.3 CQDs稳定性的考察
        4.3.4 基于Fenton反应对CQDs的猝灭机理
        4.3.5 H_2O_2的检测
        4.3.6 葡萄糖的检测
        4.3.7 选择性的探索
        4.3.8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CQDs-OPD体系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用于抗坏血酸的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5.2.2 CQDs的制备
        5.2.3 AA的测定
        5.2.4 样品的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量子点的表征
        5.3.2 基于IFE产生的荧光猝灭
        5.3.3 检测AA的机理研究
        5.3.4 条件优化
        5.3.5 方法的分析性能
        5.3.6 选择性的探索
        5.3.7 实际样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与真菌杀虫剂
        1.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侵染机制
        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1.4 真菌杀虫剂
    2 昆虫生防真菌的规模生产
        2.1 菌株与繁殖体的选择
        2.2 固体发酵
        2.3 液体发酵
        2.4 双相发酵
        2.5 发酵条件对孢子耐逆性与毒力的影响
        2.6 发酵后处理
    3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技术研究概述
        3.1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
        3.2 真菌杀虫剂的制剂加工
        3.3 真菌杀虫剂制剂技术研究
    4 玫烟色棒束孢及其应用
        4.1 玫烟色棒束孢菌的寄主范围、致病力与适生特性
        4.2 玫烟色棒束孢的应用
    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5.1 立题依据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应用特性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热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测试培养基
        1.3 低值固体培养基
        1.4 低值液体培养基
        1.5 接种液配制
        1.6 接种
        1.7 培养产孢与孢子悬浮液配制
        1.8 孢子萌发率测定
        1.9 孢子耐热性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固体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2 3 种液体培养基所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2.3 6 种低值固体培养基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4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紫外辐照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悬滴法紫外辐照实验
        1.3 平板菌落计数法紫外辐照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
        2.4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芽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减模型拟合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1.3 接种液制备
        1.4 孢子粉的制备
        1.5 表面活性剂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1.6 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曲线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
        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测定
        2.3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4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5 分生孢子粉对2 种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规模发酵技术研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固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菌与发酵
        1.5 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的产孢量
        2.2 维生素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2.3 氨基酸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液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液配制
        1.3 低值液体培养基
        1.4 培养基浓度
        1.5 液体发酵温度
        1.6 接种量和摇床转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
        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4 不同转速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双相发酵与发酵后处理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初始接种液配制
        1.3 液体发酵制备接种液
        1.4 固体发酵产孢
        1.5 发酵产孢量与孢子耐热性
        1.6 气生孢子干燥
        1.7 孢子贮存存活率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相发酵产孢
        2.2 不同干燥温度和贮存温度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与助剂的相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孢子相容性测定与验证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2 芽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3 助剂SC90 对应浓度与孢子的相容性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分散悬浮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发酵与产孢
        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 孢子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孢子悬浮液透光率的影响
        2.2 孢子悬浮液表面活性剂方案的正交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紫外保护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紫外保护助剂
        1.3 萌发液与含紫外保护助剂萌发液的配制
        1.4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5 水琼脂平板配制
        1.6 孢子悬浮液的紫外辐照处理(悬滴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 种紫外保护助剂与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相容性
        2.2 UV-531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3 A200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4 Py-12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5 Py-14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的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制备
        1.2 含孢量测定
        1.3 水分含量测定
        1.4 孢子萌发率测定
        1.5 润湿时间测定
        1.6 悬浮率测定
        1.7 细度测定
        1.8 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温室药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小区设计
        1.4 试验设计和安排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普通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2.2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富碳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7)基于木质素哌啶胺的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农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1.1.1 农药制剂的应用现状
        1.1.2 纳米农药制剂的概念及优点
        1.1.3 纳米农药制剂的种类及特点
        1.1.4 纳米农药体系的构建方式
        1.1.5 纳米农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2 农药载药微球的研究进展
        1.2.1 微球的概念与优点
        1.2.2 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
        1.2.3 载药微球在易光解农药中的应用进展
    1.3 载药材料概述
        1.3.1 载药材料分类及特点
        1.3.2 天然高分子材料在载药领域的应用
        1.3.3 载药材料应用的难点
    1.4 木质素作为载药材料的应用进展
        1.4.1 木质素简介
        1.4.2 木质素的疏水化改性方法
        1.4.3 木质素作为载药材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1.4.4 木质素作为载药材料的优势和不足
    1.5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化学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木质素哌啶胺及其自组装产物的制备及表征
        2.2.1 Temp-AL的制备
        2.2.2 Temp-AL/CTAB的制备
        2.2.3 分析测试方法
    2.3 1.8%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2.3.1 1.8%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制备
        2.3.2 1.8%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主要性能测试
        2.3.3 1.8%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表征
    2.4 1.8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2.4.1 1.8%甲维盐纳米制剂的制备
        2.4.2 1.8%甲维盐纳米制剂的主要性能测试
        2.4.3 1.8%甲维盐纳米制剂的表征
第三章 木质素哌啶胺载药材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哌啶胺与木质素的反应机理
    3.3 反应比例对产物中官基团含量的影响
    3.4 木质素哌啶胺的表征
        3.4.1 红外光谱
        3.4.2 核磁氢谱
        3.4.3 电子自旋共振
        3.4.4 溶解性
    3.5 木质素哌啶胺自组装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5.1 溶解性
        3.5.2 红外光谱
        3.5.3 核磁氢谱
        3.5.4 元素分析
        3.5.5 电子自旋共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木质素哌啶胺载药材料构建阿维菌素纳米制剂
    4.1 引言
    4.2 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制备
    4.3 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主要性能
        4.3.1 贮存稳定性
        4.3.2 分散稳定性
        4.3.3 抗光解性能
        4.3.4 缓释性能
        4.3.5 对叶片的亲和性
        4.3.6 粘附机理研究
    4.4 阿维菌素纳米载药微球的表征
        4.4.1 表面形貌
        4.4.2 元素分布
        4.4.3 Zeta电位和粒径分析
        4.4.4 红外光谱分析
        4.4.5 热重分析
    4.5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性能的影响
        4.5.1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
        4.5.2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4.5.3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4.5.4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4.5.5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缓释性能的影响
        4.5.6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抗光解性能的影响
        4.5.7 料药比对阿维菌素纳米制剂在植物叶片上亲和力的影响
        4.5.8 阿维菌素纳米制剂的粘附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木质素哌啶胺载药材料构建甲维盐纳米制剂
    5.1 引言
    5.2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制备
    5.3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性能
        5.3.1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
        5.3.2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分散稳定性
        5.3.3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贮存稳定性
        5.3.4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5.3.5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缓释性能
        5.3.6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抗光解性能
        5.3.7 甲维盐纳米制剂对植物叶片的亲和力
        5.3.8 甲维盐纳米制剂的粘附机理研究
    5.4 甲维盐纳米载药微球的表征
        5.4.1 表面形貌
        5.4.2 红外光谱分析
        5.4.3 荧光分析
    5.5 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纳米制剂的性能对比
        5.5.1 粒径分布、Zeta电位、载药量与包封率
        5.5.2 微观形貌对比
        5.5.3 分散稳定性对比
        5.5.4 抗光解性能的对比
        5.5.5 缓释性能的对比
    5.6 纳米载药微球形成机理
    5.7 纳米载药微球的抗光解增效模型图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聚多巴胺“智能”响应性缓控释药肥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肥料和农药概述
        1.2.1 肥料
        1.2.2 农药
    1.3 缓控释技术的进展
        1.3.1 缓控释技术的定义
        1.3.2 常用的缓控释材料
        1.3.3 缓释农用化学品的发展概况
    1.4 环境/刺激响应性肥料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肥料
        1.4.2 温度响应性肥料
        1.4.3 盐响应性肥料
    1.5 环境/刺激响应性农药研究进展
        1.5.1 pH响应性农药
        1.5.2 氧化还原响应性农药
        1.5.3 温度响应性农药
        1.5.4 酶响应性农药
    1.6 机遇与挑战
    1.7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聚多巴胺的黏附性纳米药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2.2.2 肥料-农药复合纳米药肥的制备
        2.2.2.1 MSNs-TA的制备
        2.2.2.2 聚多巴胺包裹 MSNs-TA 并螯合锌离子
        2.2.2.3 MSNs-TA@PDA-Zn 负载 2,4-D
        2.2.3 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2.2.3.1 结构表征
        2.2.3.2 MSNs-TA@PDA-Zn@2,4-D的黏附性能
        2.2.3.3 2,4-D和Zn2+的释放行为考察
        2.2.3.4 盆栽实验
        2.2.3.5 种子发芽率
        2.2.3.6 皮肤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SNs-TA@PDA-Zn@2,4-D的制备
        2.3.2 特性表征
        2.3.3 MSNs-TA@PDA-Zn@2,4-D的黏附特性
        2.3.4 MSNs-TA@PDA-Zn@2,4-D的缓释性能
        2.3.5 生物实验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纳米药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3.2.3 十四醇和2,4-D负载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3.2.4 具有pH和温度多重响应性纳米缓释药肥的制备
        3.2.5 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3.2.5.1 结构表征
        3.2.5.2 2,4-D的温度响应性释放行为考察
        3.2.5.3 呋虫胺和锌肥的pH响应性释放行为考察
        3.2.5.4 盆栽实验
        3.2.5.5 种子发芽率
        3.2.5.6 害虫控制效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重响应性纳米缓释药肥的制备
        3.3.2 形貌观察
        3.3.3 EDS分析
        3.3.4 XPS分析
        3.3.5 XRD分析
        3.3.6 综合热分析
        3.3.7 Zeta电位分析
        3.3.8 BET分析
        3.3.9 红外光谱分析
        3.3.1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11 光热转化性能
        3.3.12 锌肥和DF的pH响应性释放行为
        3.3.13 2,4-D的温度响应性释放行为
        3.3.14 杂草控制效果
        3.3.15 盆栽实验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9)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黄河流域自然与历史背景
    2.1 自然环境背景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河流
    2.2 社会历史背景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人口流动概况
        2.2.3 技术选择与域外交流
    2.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
第三章 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
    3.1 树粮结合
        3.1.1 树粮结合的历史渊源
        3.1.2 树粮结合的具体形式
    3.2 果蔬(果)结合
        3.2.1 果蔬(果)结合的历史
        3.2.2 果蔬(果)结合的表现形式
    3.3 种养结合
        3.3.1 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
        3.3.2 种养结合的实例
    3.4 思想表现
        3.4.1 树粮结合的思想
        3.4.2 果蔬(果)结合的思想
        3.4.3 种养结合的思想
第四章 传统果园林间管理技术体系
    4.1 繁育技术
        4.1.1 “种树”技术
        4.1.2 “栽树”技术
        4.1.3 “插树”技术
    4.2 花果管理技术
        4.2.1 授粉技术
        4.2.2 疏花、疏果技术
        4.2.3 其他花果管理技术
    4.3 修剪整形技术
        4.3.1 时间界定
        4.3.2 具体方法
    4.4 防虫技术
        4.4.1 生物防治
        4.4.2 物理防治
        4.4.3 农业防治
        4.4.4 药物防治
第五章 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
    5.1 耕作技术
        5.1.1 深翻土地
        5.1.2 中耕除草
        5.1.3 果园覆盖
    5.2 施肥技术
        5.2.1 草木灰
        5.2.2 绿肥植物
        5.2.3 农家粪
    5.3 灌溉技术
        5.3.1 冬灌
        5.3.2 沟灌
        5.3.3 穴灌
    5.4 储藏加工技术
        5.4.1 干制法
        5.4.2 窖藏法
        5.4.3 作醋法
        5.4.4 酿酒法
第六章 传统果园民间乡土知识体系
    6.1 乡土知识
        6.1.1 与“天”相关的知识
        6.1.2 与“地”有关的知识
        6.1.3 与“人”有关的知识
    6.2 乡土文化
    6.3 体系的形成
        6.3.1 果农阶层
        6.3.2 文人阶层
        6.3.3 统治阶层
第七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历史演变
    7.1 阶段性演变
        7.1.1 传统时期
        7.1.2 西方科学引进后
        7.1.3 现代农业反思阶段
    7.2 演变动因
    7.3 规律探析
第八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效应分析
    8.1 原因分析
        8.1.1 果园农业系统的特殊性
        8.1.2 坚持传统经营理念
    8.2 生态效应
        8.2.1 净化当地空气
        8.2.2 保持当地水土
        8.2.3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8.3 经济效应
        8.3.1 果农收入
        8.3.2 社会收入
    8.4 社会效应
    8.5 文化效应
        8.5.1 饮食文化
        8.5.2 民间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青藏高原高生防活性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芽胞杆菌提高植物抗逆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研究进展
        1 芽胞杆菌的抗逆作用研究进展
        1.1 提高植物抗病性
        1.2 提高植物抗盐性
        1.3 提高植物抗寒性
        2 芽胞杆菌促生作用研究进展
        2.1 提高植物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
        2.2 产生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2.3 减缓逆境对植物影响
        3 芽胞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3.1 在农业中的应用
        3.2 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3.3 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3.4 在工业中的应用
        3.5 在医学上的应用
        3.6 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7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章 芽胞杆菌在微生物肥料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制研究
        2 微生物肥料中芽胞杆菌的应用种类
        3 芽胞杆菌在微生物肥料中的应用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青藏高原分离芽胞杆菌的抗逆促生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芽胞杆菌促生实验
        1.3 芽胞杆菌抗病性测定
        1.4 芽胞杆菌耐低温性测定
        1.5 芽胞杆菌耐盐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芽胞杆菌促生菌株的筛选
        2.2 芽胞杆菌抗病性菌株的筛选
        2.3 芽胞杆菌耐低温菌株的筛选
        2.4 芽胞杆菌耐盐菌株的筛选
        3 讨论
    第二章 青藏高原芽胞杆菌对水稻增产和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的研究
        1 江苏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
        1.1 材料和处理
        1.2 田间试验
        1.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芽胞杆菌制剂促进水稻秧苗生长
        2.2 芽胞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
        3 讨论
    第三章 芽胞杆菌包膜肥制剂的研制与应用效果研究
        1 耐低温芽胞杆菌菌粉制剂包裹肥料试验
        1.1 材料和处理
        1.2 盆栽试验
        1.3 检测方法
        1.4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包膜工艺的改进
        2.2 包膜肥料的抗冻效果鉴定
        2.3 肥料助剂配方筛选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致谢

四、生物农药及其应用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 赵风年. 浙江大学, 2021(01)
  • [2]悬浮剂配方精细化研发思路[J]. 张国生. 世界农药, 2020(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新型非酶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作物产品中农药残留与活性物质分析研究[D]. 龙小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D]. 陈羽烨. 广西大学, 2020(02)
  • [6]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D]. 刁红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7]基于木质素哌啶胺的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彭瑞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聚多巴胺“智能”响应性缓控释药肥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季延正. 兰州大学, 2020(01)
  • [9]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D]. 宋宁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青藏高原高生防活性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贾丹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生物农药及其应用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