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成矿地质特征

辽东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成矿地质特征

一、辽东某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矿化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河[1](2020)在《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旗岭-漂河川-长仁岩浆型铜镍成矿带位于吉中-延吉活动陆缘中部,中亚造山带东南缘。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过程,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近年来,在中亚造山带西段(天山-阿尔泰段)相继发现了喀拉通克、黄山、图拉尔根、坡北等大型铜镍矿,然而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工作并无重大突破。同时,研究区地质找矿工作多偏重矿床尺度的观测和研究,缺乏区域成岩成矿动力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导致上述各方面脱节,很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本论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红旗岭大型铜镍矿、漂河川中型镍矿、以及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但找矿前景较好的的长仁-獐项中型铜镍矿作为典型矿床。论文从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入手,以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小比例尺地球物理学为方法,对研究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原生岩浆、岩浆源区、成岩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中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两期:印支期(250~204Ma),为岩石圈拆沉背景,软流圈上涌底侵岩石圈地幔发生大比例熔融的产物,因源区硫化物耗尽或极少残留,故该期成矿潜力极佳;燕山期(191~175Ma),为洋壳俯冲弧后伸展背景,幔源岩浆熔融比例较小,铜镍成矿金属储存于源区硫化物中故该期岩体成矿潜力较差。针对典型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如:高精度重力、地面磁测、地面瞬变电磁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等)为研究方法,圈定研究区镁铁-超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深部为单一开放式的岩浆主通道;浅部由多个次级岩浆通道组成。同时开展精细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重、磁边界识别(ED)及离散小波变换(DWT)技术可以用于厘定岩体与围岩、岩体与矿体以及矿体与围岩的边界;最后,本文根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体产出部位,建立不同成矿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圈定3个A级和1个B级找矿远景区。

蔡剑辉[2](2021)在《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文中指出从195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开始至今,逾6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矿物达175种,其中142种为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委员会(IMA CNMNC)正式批准的有效独立矿物种。本世纪近二十年来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尤为突出,已发现新矿物数量达60种,位列世界第六。特别是关于自然元素矿物大类新矿物的发现位于世界前列,关于稀土新矿物和冲击变质超高压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本文着重从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数量和晶体化学类型以及产出特征等方面对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推进我国新矿物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和启迪。

刘琦[3](2020)在《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岩脉形成时代与岩石成因》文中指出金川基性岩脉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阿拉善地块的龙首山隆起带。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围岩是龙首山岩群白家咀子组的大理岩、混合岩与片麻岩,赋矿岩体主要有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二辉岩等组成,长度大约为6.5km,宽度为20至527m,最大延深超过1.1km,岩体的出露面积约为1.34平方公里。岩体中发育基性岩脉,种类有辉绿岩与煌斑岩,岩脉走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侵入到赋矿岩体中。岩脉与块状矿、富铜铂钯矿体、后期构造关系密切。因此,基性岩脉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矿区的构造解析和深部隐伏矿找矿预测;对矿床成因模式建立也有重要的补充。本次研究对金川基性-超基性岩体中基性岩脉展开了综合研究,从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角度,对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研究,探讨了岩脉的岩浆演化、源区性质、形成时代与构造环境,探讨了岩石成因。主要取得的认识如下:(1)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岩脉种类有辉绿岩与煌斑岩,岩脉走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侵入到超基性岩体中。通过锆石LA-ICP-MS方法定年,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23.5±1.4Ma;煌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分两组,一组为捕获锆石年龄为2231.5±4.8Ma,与该地区古老岩石基底形成的时代相一致,另一组为结晶年龄424.3 Ma;(2)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元素比值与Sr-Nd同位素判别图指示岩浆侵入过程中受到了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全岩的εNd(t)值小于0,指示岩浆源自岩石圈地幔(SCLM);(3)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岩脉形成时代与金川侵入体富铜铂矿的形成时代处于同一时期,指示岩浆热液作用与富铜铂矿成因关系密切,基性岩脉对找矿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薛昊日[4](2020)在《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省地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区域,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形成了大量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这些岩体中孕育着一批铜镍硫化物矿床,其中红旗岭、赤柏松等大中型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的发现,奠定了吉林省镍资源大省的地位,为国家镍资源保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吉林省在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中并无重大找矿突破,这表明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程度上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成岩成矿岩体年代学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作用等,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严重制约着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以现代成矿理论为基础,野外勘查调研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综合分析研究典型矿床,通过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为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系统的总结了吉林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认为其经历了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古元古代辽吉洋构造演化,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构造域的发展与演化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2.通过地质学及年代学研究,将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5个阶段:(1)新太古代晚期(25892398Ma),代表岩体有荏田6号、9号岩体,小陈木沟含矿岩体,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闭合后的造山伸展环境是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形成的主要地球动力学背景;(2)古元古代中期(22371820Ma),代表岩体有赤柏松1号岩体,形成于辽吉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3)中元古代中期(1200Ma),代表岩体有汉阳沟岩体,其所在的龙岗地块在中元古时期处于强烈的伸展环境,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时限相对应;(4)中晚三叠世(245206Ma),代表岩体有漂河川4、5号岩体、长仁-獐项5、6、11号岩体、西北岔115号岩体以及石人沟含矿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5)早侏罗世(191175Ma),代表岩体有福洞15、26号岩体,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体制下弧后伸展环境的产物。3.通过对吉林地区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认为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原生岩浆起源于受地壳混染或流体交代的亏损型地幔,在熔融期重力分异作用明显,矿石中存在的角砾,代表其形成于动荡的岩浆环境之中,通过年代学研究,该矿床为全国最古老的铜镍硫化物矿床(2589±10 Ma)。对成矿时代争议较大的赤柏松铜镍矿进行矿床成因分析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确定该矿床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2237±62 Ma),属于熔离-贯入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对红旗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石人沟开展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时间应起于245Ma,止于206Ma。其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低硅、低钛、高镁、贫碱、低∑REE的特征,富集LILE、亏损HFSE,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岩浆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部分源区遭受富集地幔混染。S主要来自于上地幔,原始岩浆来源于原始地幔10%20%的部分熔融,深部熔离作用导致铂族元素亏损,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成度地壳物质的混染。4.通过对早侏罗世福洞岩群进行成矿潜力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局部熔融比例太小,硫化物在源区发生熔离,无法在地壳聚集成矿。5.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具有很强的成矿专属性,表现在(1)含矿岩体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2)分异充分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有利于成矿,辉石岩相是主要的含矿岩相,橄辉岩、辉橄岩、苏长岩次之,辉长岩一般不含矿;(3)含矿岩石发育贵橄榄石和古铜辉石,Fo≈En,镁铁质岩m/f值介于0.52,超镁铁质岩m/f值介于26之间,对成矿非常有利;(4)含矿岩相具有高镁、低硅、低钙、低∑REE,富集LILE、亏损HFSE的特征,Cr、Co和Ni含量较高;(5)地幔源区发生较大比例的部分熔融,达到高镁玄武质或苦橄质玄武岩浆的范畴。6.在判别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建立,对各个时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成矿与找矿潜力作出客观评价,认为中-晚三叠世是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重要的成矿期,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数量较多,岩体分异程度高,岩相复杂,含矿率高,找矿潜力最大;古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自北向南展布,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与中—晚三叠世岩体相似,形成于大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同样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新太古代晚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由于岩体形成时代古老,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变化过程,对矿体的保存条件要求苛刻,找矿难度较大;中元古代中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分异程度较差,矿化程度较弱,国内同一时期形成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较少,该期的成矿潜力不清,在勘查中每个岩体要结合岩体形态、分异程度、侵位深度和矿化特征等具体分析;早侏罗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兴蒙造山带东段零星分布,岩相相对单一,绝大部分为辉长岩(脉),岩体的矿化较弱,因其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比例太小,导致大量硫化物滞留在地幔而无法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硫不饱和原始岩浆,因而不具找矿潜力。

贾卓[5](2020)在《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矿产需求量的逐年增高,浅部和易识别的矿床难以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现如今深部矿床的研究与勘探越来越引起地质勘察行业人员的重视。然而,我国对深部矿产资源的研究仍然步伐缓慢,许多矿床也正在进行二次开发的状态。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然而,深部金川矿床的资源还未进行更多的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深部找矿主要考虑3000米以浅的矿床。因此,本文借助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综合指标体系”的资助对深部的矿产资源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中、小尺度上建立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响应指标体系,用来评价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矿床的能力,二是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大尺度范围内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异常指标的提取。针对第一部分,本文以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为例,主要应用了重力、磁法、大地电磁(MT)、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进行了正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再将采集的金川矿床的重力、磁法、可控音频大地电磁(CSAMT)数据进行反演,将反演结果结合矿床地质背景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将层次分析法(AHP)对深部矿产资源的情况进行了指标体系建立,采用6种不同成因类型的25种典型矿床进行了重、磁、电、震的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模拟的地球物理响应信号与矿床的对应关系,对地球物理响应的特征信号进行评分,然后对重、磁、电、震四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响应指标进行分析并得到权重系数,最后使用四种方法的权重系数以及评分分数构建了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响应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第二部分,本文使用了机器学习中的方法对大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异常的指标进行提取,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高斯混合模型(GMM)的方法对加拿大苏必利尔湖地区的重力与航磁数据进行了试验,并将地球物理异常指标提取出来绘制了该地区的矿产远景图。本文首先搜集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质背景资料、地质成因等信息,了解该信息可以有效地对深部矿床进行一个有效的判定,根据地质信息有效地分析地球物理的响应结果,也能保证后续指标体系建立的准确性。接下来,对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进行地质与地球物理建模,为了更加准确的描绘矿体的形态特征,本文在矩形网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基于自适应的Delaunay网格建模的方法,并分析了该方法生成的网格质量。基于自适应的Delaunay网格建模的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模型,在边界以及复杂区域具有网格细化的特点,在物性差异较小的地区可以实现网格稀疏处理,从而节省了计算机内存的使用。该网格剖分算法自动生成,控制网格的质量并保证数值模拟的精度。接着以地质成矿理论为基础,综合搜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相关的资料。构建了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的空间和平面的地球物理模型。以地球物理模型为基础,将积分方程法、重心体积方法、有限差分算法、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应用在地球物理方法的数值计算中,根据模拟的结果以及地质背景与成因,讨论矿床的赋存情况以及深部矿床的信号响应。根据四种地球物理方法获得的响应信息,对四种方法进行了判定并给与权重系数。通过给定的系数,将其使用在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矿产的指标体系中。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采集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反演与分析,针对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的地质背景,定性分析了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典型结构与物性的分布结构。针对地球物理响应的信号与反演结果,对重、磁、电、震四种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响应的评价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作为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权重系数重要依据。然后,为构建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指标体系,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选择了6种不同成因的矿床类型作为深部矿产资源的二级指标,使用了25个典型矿床分别作为二级指标的解释指标,即三级指标。将模拟25个典型的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作为三级指标的解释指标。将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和评分,同时对四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效果进行权重确定,然后对获取的权重进行了可行性验证,验证结果通过后根据地球物理四种方法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最后将权重系数与地球物理响应评分进行综合计算并获得每个矿床的地球物理指标评分,再将25个矿床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深部矿产的综合指标体系的综合评分。针对这些模拟和处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同时建立了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对本文选择的矿床有一个评判系统,得到了综合25个矿床的地球物理响应的综合评价,并且也能对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矿产进行有效地指导。最后,本文进行了地球物理异常指标的提取工作,使用了机器学习中的高斯混合模型的方法对苏必利尔湖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了试验。当高斯混合函数具有足够多的高斯函数时,可以模拟任何连续的复杂概率分布。重力与磁法的等值线图可以看作是连续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因此,可以利用GMM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将高斯混合函数有效地在区域内进行圈定。该地区所有不符合高斯混合模型分布的地球物理数据,被认为是异常区域。将平面中所有不同的异常点提取出来可以构成该地区的地球物理异常指标平面图,也可以叫做矿产远景图。根据调整高斯函数的数量,最终确定了5个高斯函数实现苏必利尔湖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建模,并获得了该地区的指标分布图,经对比,有83%的矿床位于异常指标范围内,同时使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与异常面积百分比(PAA)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价,证明了该工作的有效性。

陈历佳[6](2020)在《阜新市松木皋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木皋铁矿位于阜新北部,松木皋一带为铜多金属铁黑色金属成矿带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柴达木—华北板块、华北陆块、华北北缘隆起带、建平隆起的旧庙凸起部分。区域矿产以金、铁矿为主,其次为铜等多金属矿产。松木皋铁矿为近年来发现的小型铁矿。区内铁矿类型为鞍山式铁矿床,赋存与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地层中。太古宙中性岩侵入小塔子沟组,破坏了小塔子沟组的完整性,小塔子沟组呈捕掳体形式分布于太古宙侵入岩中,后随之发生片麻岩化。区内发育北北东向断层,进一步分割小塔子沟组岩层。本次研究通过地质填图,物探测量,槽探钻探工程确定了铁矿床的赋存位置,岩性特征及物探特征。研究认为矿区小塔子沟组是构成铁矿床的重要地质条件,小塔子沟组为铁矿床的主要赋存部位,为本地区铁矿的直接找矿标志。通过物探工作发现磁法测量对松木皋铁矿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航磁异常轴向北北东与区内赋存鞍山式铁矿的容矿围岩太古宙变质杂岩片麻理产状走向一致。在区域上含矿岩层强度高,规模大的磁异常,在矿区内磁异常明显偏高。磁异常为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杨帆[7](2019)在《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内蒙赤峰和辽宁朝阳两个地级市接壤部位,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与兴蒙造山带接壤的复合构造区,复杂的构造、岩浆作用使得本区成为倍受关注的金成矿区。目前,已勘探出大中型金矿床20余座,包括撰山子、金厂沟梁、二道沟、奈林沟、小塔子沟等,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带之一。近些年,随着开发的推进,一些中小型矿床资源开采殆尽,亟待开展相关矿区深部和外围金矿的找矿工作,缓解研究区内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现存的自然科学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对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金矿床(撰山子、金厂沟梁及二道沟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如下:1.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矿石类型以硫化物石英脉(石英大脉和细脉+网脉)型为主,少量为蚀变岩型;成矿作用大体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黄铁矿–石英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成矿主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主阶段)、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围岩蚀变及分带现象较为明显,由矿体中心向两侧围岩依次呈现白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青色硅化、青磐岩化、钾化等蚀变现象;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自然金等为主,含少量闪锌矿和黝铜矿等。2.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厂沟梁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水溶液)和C型(含CO2水溶液)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356.4416.8℃、盐度为3.3313.07wt.%、密度为0.540.73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60.5408.9℃、盐度为3.7111.48wt.%、密度为0.600.84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02.8334.2℃、盐度为8.9411.11wt.%、密度为0.760.94g/cm3。二道沟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34395℃、盐度为7.7211.23wt.%、密度为0.670.74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14364℃、盐度为0.2023.18wt.%、密度为0.591.00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72272℃、盐度为0.355.25wt.%、密度为0.760.93g/cm3。撰山子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84408℃、盐度为2.236.58wt.%、密度为0.510.79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00380℃、盐度为0.353.23wt.%、密度为0.540.89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45245℃、盐度为0.351.05wt.%、密度为0.810.93g/cm3。三个矿床其成矿早阶段含矿流体均属于中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成矿主阶段流体演化为中温为主、中低盐度共存的NaCl-H2O-CO2不混溶体系;成矿晚阶段,成矿流体已逐渐演化为以H2O为主的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3.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显示,初始含矿流体主要由深源岩浆提供,并且有幔源物质的加入,成矿过程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氦–氩同位素显示金厂沟梁金矿的流体并非简单的地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物,而可能是以洋壳俯冲为主的流体交代形成的EMⅡ型富集地幔的产物;硫–铅同位素揭示成矿物质具有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源属性,并且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可能来自下地壳具有Ⅰ型富集地幔属性,而撰山子金矿成矿物质呈现Ⅱ型富集地幔属性,成矿流体上升运移的过程中均萃取了少量围岩中的成矿物质。4.成岩成矿年代学示踪显示,撰山子金矿赋矿围岩的锆石U–Pb年龄介于252.0±1.5Ma252.8±3.2Ma之间,金厂沟梁金矿开展的硫化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在127.6±5.5Ma127.5±2.0M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内至少存在2期金成矿事件,依次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52Ma245Ma)和早白垩世(140Ma126Ma)。5.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热事件元素地球化学、Hf同位素特征揭示,撰山子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岩石表现为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生成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其整体处于兴蒙造山带向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后的拉张构造背景之下;西对面沟岩体(石英二长岩)属于钾玄岩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整体为C型埃达克质岩石,为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其整体处于岩石圈强烈减薄的伸展时期。6.将岩浆作用、流体起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相结合,认为撰山子金矿成矿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兴蒙造山带和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有关,其含矿流体库为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地幔楔形成的玄武质岩浆,该玄武质岩浆底侵至深部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岩浆,两者混合形成初始岩浆房,伴随着岩浆的上升,释放出的初始含矿流体沿着撰山子金矿田内早期形成的不同方向的韧脆性断裂继续向上运移并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含矿流体发生强烈的不混溶作用,致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由此导致撰山子金矿的形成;金厂沟梁及二道沟金矿的成矿处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的背景下,俯冲板片脱离导致软流圈底侵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岩浆房,岩浆上移释放出的初始含矿流体沿早期形成的断裂继续向上运移并萃取围岩(变质岩系及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而后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含矿流体发生强烈的不混溶作用,致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并导致金和其他一些金属硫化物发生沉淀形成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

张海军[8](2019)在《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不但含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而且还是我国金、铜、铅、锌和铁等重要金属资源的接替基地。近年来,在新疆地区稀土矿床的勘探也取得新的突破,除了塔里木盆地内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有关的巴楚稀土矿床和塔里木北缘的且干布拉克稀土矿外,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发现了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波孜果尔大型REE-Nb-Zr矿床,但疆内关于伟晶岩型稀土矿床鲜有报道。2013年,在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的支持下,作者带领团队对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库尔勒上户一带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发现了与伟晶岩有关的稀土矿床。库尔勒上户北稀土矿床位于塔里木陆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西段,矿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伟晶岩脉广泛分布,稀土元素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通过野外详细的调查研究,仅在2平方千米范围内就已发现了21条稀土矿化的褐帘石伟晶岩脉。这些伟晶岩脉主要分布在元古代的混合岩中,矿化伟晶岩脉体走向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主,与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平行,但有个别的伟晶脉体呈近南北向展布。伟晶岩脉体一般长801000米,宽0.220米;最长者达1100米,最短者仅为20米,脉体倾角为4587°。伟晶岩脉具伟晶结构,矿石矿物主要是褐帘石、钛铁矿和锆石,其中褐帘石一般呈浸染状分布于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集合体中。通过采样线地表控制和深部钻探施工,圈定了3个含褐帘石的伟晶岩稀土矿体,获得稀土氧化物储量7871吨。上户稀土矿床赋矿围岩—黑云母混合岩含有典型变质成因的锆石,两件样品中锆石边部207Pb/206Pb加权年龄分别为1924±27 Ma和1944±15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混合岩化峰期年龄约为1930 Ma;黑云母混合岩中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为0.2811310.281466,其对应的εHf(t)为-15-3.1,平均值-6.5,Hf同位素的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则介于27913501 Ma之间;研究认为,库尔勒北缘在1930 Ma发生了陆-陆碰撞,导致了陆壳俯冲到深部(麻粒岩相,石榴子石稳定区),进而发生熔融形成了黑云母混合岩,其形成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有关。在上户稀土矿床的含褐帘石伟晶岩中存在着具有明显的韵律环带、且Th/U比值与岩浆成因锆石相似的颗粒较大的自形锆石,这表明它形成于熔体体系,暗示伟晶岩可能是熔体结晶的产物;但显微岩相学研究也显示,部分锆石受到了后流体的交代,这可能暗示形成含稀土矿化的伟晶岩的母岩浆为富水熔体。锆石定年结果显示,三个样品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797±15 Ma、1810±16 Ma和1806±19 Ma,在误差范围一致,表明稀土成矿时间约为1810 Ma。伟晶岩脉内锆石176Hf/177Hf初始比值为0.2813950.281444,εHf(t)为-9.7-5.7,平均值-7.9,两者数据点均位于球粒陨石演化线下方;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则介于28833022 Ma之间,暗示伟晶岩的源区与其围岩—黑云母混合岩具有相似的源区,它可能是黑云母混合岩减压重熔作用的产物,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初步确定了上户稀土矿床的形成机制,在1930 Ma,库尔勒地区发生了陆-陆碰撞,导致了陆壳的深俯冲并发生熔融形成了黑云母混合岩;在1810 Ma,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混合岩的易熔组分减压重熔为富含稀土和水等挥发分的熔体,早期结晶形成锆石、磷灰石等副矿物,随着斜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结晶,体系由富水熔体转为热液体系,结晶出褐帘石、钛铁矿等热液成因矿物。因此,上户稀土矿床的形成与富水等挥发分的低温熔体有关,而稀土矿化则发生在热液阶段。在上户矿区发育着相当数量的辉绿岩脉,作者为探讨区域构造演化,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类岩石为拉斑质基性岩。原始岩浆主要是地幔辉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含有少量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它形成于活动陆缘的伸展环境。总之,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是伟晶岩型稀土矿床,它应是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18.1 Ga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王燕子,任新红[9](2018)在《金属矿物的标型特征之小议》文中指出在矿物中普遍存在着标型特征,金属矿物中也不例外,本文以磁黄铁矿为例分析下其矿物标型的意义。磁黄铁矿存在于自然界的主要为单斜磁黄铁矿和六方磁黄铁矿,通过对其成分、结构和共生矿物的标型特征的分析,来了解矿物的生成地质环境,并可以根据相图分析以及公式磁黄铁矿形成的温度、逸度等参物理化学数。

石煜[10](2018)在《新疆东天山后碰撞幔源岩浆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东天山是我国晚古生代幔源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一系列镁铁-超镁铁岩,以及相关的岩浆矿床,主要包括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和CuNi-VTiFe复合型矿床等三类。区内岩浆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研究对于认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及开展区域矿产勘查工作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选东天山地区三类典型矿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的关系,三类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以及区域岩浆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东天山在晚石炭世进入后碰撞挤压-伸展转换阶段,形成了一系列钒钛磁铁矿矿床,在早二叠世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了区内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香山西CuNi-VTiFe复合型矿床。2.东天山晚石炭世幔源岩浆作用形成了一系列钒钛磁铁矿矿床,主要产出于中天山地轴北缘,部分分布于哈尔里克岛弧带南缘。3.钒钛磁铁矿矿床赋存于层状辉长岩中,其岩石组合为橄榄辉长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斜长岩,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具有富含铁、钛和钒等成矿元素的成分特征,其母岩浆在深部岩浆房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斜长岩的形成导致了矿石矿物和硅酸盐造岩矿物的彻底分离,以及矿床的形成。4.区内早二叠世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板片断离作用诱发软流圈大规模上涌,形成了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的盆状岩体型矿床,以及南北两侧构造单元中的墙状岩体型矿床。5.香山西CuNi-VTiFe复合型矿床的形成与同期的角闪辉长岩和二辉橄榄岩先后就位有关:第一期岩浆具有高度分异演化的特征,形成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似斑状角闪辉长岩;第二期超镁铁质岩浆具有低分异的特征,其叠加侵位造成了岩浆体系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铁钛氧化物的结晶堆积,以及铜镍硫化物的熔离,形成香山西CuNi-VTiFe复合型矿床。6.东天山钒钛磁铁矿矿床主要赋存于晚石炭世高分异层状辉长岩中,其具有较低Fo值的橄榄石和较低An值的斜长石,以及较高的Cu/Ni比值。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赋存于具有SiO2富集特征的早二叠世镁铁-超镁铁岩中,其超镁铁岩中以富含斜方辉石和低An值斜长石为特征。超镁铁岩中斜长石An值是岩体的含矿性评价的重要参数,并可以指示矿床的潜在规模。

二、辽东某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矿化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东某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矿化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所属领域
        1.2.2 选题来源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型铜镍矿床的研究现状
        1.3.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球物理勘查现状
        1.3.3 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的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认识
        1.5.1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
        1.5.2 典型矿区多学科调查与研究
        1.5.3 地球物理勘查研究
        1.5.4 找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研究
    1.6 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宙岩浆岩
        2.3.2 元古代岩浆岩
        2.3.3 古生代岩浆岩
        2.3.4 中生代侵入岩
        2.3.5 新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古陆核形成与演化阶段
        3.1.1 古陆核的形成
        3.1.2 古陆核的裂解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俯冲
        3.2.2 辽吉洋闭合
        3.2.3 辽吉洋闭合后伸展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阶段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4.1 古亚洲洋俯冲
        3.4.2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5 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
        3.5.1 福洞岩群
        3.5.2 年代学与同位素特征
        3.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浆源区
        3.5.5 成岩构造背景
第4章 典型矿区多学科综合调查
    4.1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4.1.1 红旗岭
        4.1.2 漂河川
        4.1.3 长仁-獐项
    4.2 成岩-成矿时代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4.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 原生岩浆与岩浆演化
        4.4.1 岩浆源区性质
        4.4.2 岩浆熔融程度
        4.4.3 同化混染作用
        4.4.4 铂族元素亏损
    4.5 矿床成因
        4.5.1 成矿构造背景
        4.5.2 矿床成因
第5章 矿化信息提取与地球物理勘查
    5.1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5.1.1 边界识别
        5.1.2 离散小波变换
        5.1.3 2.5 维人机交互式正反演
    5.2 多尺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
        5.2.1 电磁法勘查
        5.2.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
    5.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5.4 地球物理对岩浆通道识别
第6章 找矿模型及预测
    6.1 成矿模式
        6.1.1 红旗岭
        6.1.2 漂河川
        6.1.3 长仁-獐项
    6.2 综合找矿模型
        6.2.1 地质模型
        6.2.2 地球物理模型
        6.2.3 找矿评价指标
        6.2.4 找矿方向
    6.3 找矿预测
        6.3.1 红旗岭A级找矿远景区
        6.3.2 漂河川A级找矿远景区
        6.3.3 长仁-獐项A级找矿远景区
        6.3.4 六颗松B级找矿远景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
2 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
    2.1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数量
    2.2 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晶体化学类型
    2.3 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产地和产状特征
3 中国新矿物研究展望

(3)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岩脉形成时代与岩石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测试方法
        1.4.1 主微量测试方法
        1.4.2 锆石LA-ICP-MS测试方法
        1.4.3 Sr-Nd同位素测试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创新点及进展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岩浆活动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金川铜镍矿床与基性岩脉地质特征
    3.1 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
    3.2 岩脉地质特征
    3.3 岩脉岩相学及矿物学特征
第四章 基性岩脉形成时代
    4.1 辉绿岩年代学
    4.2 煌斑岩年代学
第五章 基性岩脉的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1 辉绿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煌斑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辉绿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煌斑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辉绿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煌斑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岩脉的岩石成因
    6.1 年代学与构造背景
    6.2 岩浆起源
    6.3 同化混染
    6.4 找矿意义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与认识
    7.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3.2 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1.3.3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实验测试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古元古界
        2.2.3 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伊通—舒兰断裂
        2.3.2 辉发河—古洞河断裂
        2.3.3 敦化-密山断裂
        2.3.4 集安—两江断裂
    2.4 区域侵入岩
        2.4.1 太古宙
        2.4.2 元古代
        2.4.3 古生代
        2.4.4 中生代
        2.4.5 新生代
    2.5 区域变质岩
        2.5.1 新太古代
        2.5.2 古元古代
        2.5.3 新元古代
        2.5.4 早古生代
    2.6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与发展
        3.1.1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陆核演化发展过程
        3.1.2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与演化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3.2.1 “辽吉洋”大地构造属性
        3.2.2 “辽吉洋”的构造演化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3.3.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3.3.2 年代学与Hf同位素特征
        3.3.3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3.3.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
        3.4.1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3.4.2 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
    3.5 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
        3.5.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3.5.2 年代学特征
        3.5.3 地球化学特征
        3.5.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3.5.5 成岩构造背景
    3.6 吉林地区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相关的构造演化史
第4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典型矿床研究
    4.1 吉林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
    4.2 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
        4.2.1 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
        4.2.2 赤柏松铜镍硫化物矿床
        4.2.3 中-晚三叠世铜镍硫化物矿床
        4.2.4 早侏罗世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5.1 区域成矿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5.2 成矿规律
        5.2.1 时空分布规律
        5.2.2 矿化富集规律
    5.3 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5.3.1 找矿潜力评价
        5.3.2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1 地质成矿模式与地球物理模型
        1.2.2 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概述
        1.2.3 多参数指标体系评价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网格剖分建模方法
    2.1 矩形网格建模
    2.2 三角网格建模
        2.2.1 三角剖分
        2.2.2 三角化
    2.3 网格前沿法
    2.4 四叉树法
    2.5 Delaunay网格
        2.5.1 Delaunay三角化
        2.5.2 最小角最大(max-min angel)
    2.6 优化的Delaunay网格
    2.7 小结
第3章 金川Cu-Ni硫化物矿床建模结果与分析
    3.1 金川矿床区域地质背景
        3.1.1 大地构造
        3.1.2 区域地层
        3.1.3 区域构造
        3.1.4 区域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3.1.5 区域矿产条件
        3.1.6 演化模式
        3.1.7 矿体地质特征
    3.2 金川矿床地质模型
    3.3 金川矿床地球物理模型
        3.3.1 岩、矿石物性特征
    3.4 金川矿床正演模拟
        3.4.1 重磁数值模拟方法
        3.4.2 大地电磁正演模拟
        3.4.3 地震正演
        3.4.4 合成数据试验
    3.5 金川矿床模拟结果
    3.6 小结
第4章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物性结构成像
    4.1 重力异常反演
    4.2 磁异常反演
    4.3 卡尼亚视电阻率
    4.4 金川矿床重力、磁法、CASMT反演与解释
        4.4.1 502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4.2 501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4.3 300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4.4 308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4.5 104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4.6 208与212 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4.7 214与227 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4.8 401测线反演与物性结构
    4.5 小结
第5章 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5.1.1 地球物理模拟参数
    5.2 岩浆矿床
        5.2.1 水口山矿床
    5.3 伟晶岩矿床
        5.3.1 武夷山矿床
    5.4 热液矿床
        5.4.1 个旧矿床
    5.5 风化矿床
        5.5.1 凡口矿床
    5.6 沉积矿床
        5.6.1 狼山矿床
    5.7 变质矿床
        5.7.1 沃溪矿床
    5.8 评价体系建模
        5.8.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8.2 构造判断矩阵
        5.8.3 层次单排序
        5.8.4 一致性检验
    5.9 深部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5.10 深部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应用
    5.11 小结
第6章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地球物理异常指标提取
    6.1 高斯混合模型
    6.2 高斯混合模型方法与原理
    6.3 苏必利尔湖地区地球物理数据场
    6.4 Youden指数
    6.5 苏必利尔湖地区GMM模拟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岩浆矿床模拟结果
附录B:伟晶岩矿床模拟结果
附录C:热液矿床模拟结果
附录D:风化矿床模拟结果
附录E:沉积矿床模拟结果
附录F:变质矿床模拟结果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阜新市松木皋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课题研究现状
        1.2.2 研究历史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区自然状况
        1.3.1 研究区范围
        1.3.2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主要成果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侵入岩
        2.1.4 区域构造
        2.1.5 区域变质作用
        2.1.6 区域矿产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松木皋航磁异常特征
        2.2.2 务欢池航磁异常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1.4 地球物理特征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质量评价
        3.2.3 矿石类型
        3.2.4 矿体围岩及夹石
第4章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4.1 成矿地质条件
    4.2 矿床成因
    4.3 找矿标志
        4.3.1 地层与围岩标志
        4.3.2 构造标志
        4.3.3 物探标志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研究现状
        1.1.2 华北地台北缘东段浅成热液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3 存在问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燕辽地层分区
        2.1.2 赤峰地层分区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2.2.1 晚古生代侵入岩
        2.2.2 中生代侵入岩
        2.2.3 新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矿产
    2.4 区域构造与地壳演化阶段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金厂沟梁金矿床
        3.1.1 矿床地质概况
        3.1.2 矿脉地质特征
        3.1.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3.1.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3.2 二道沟金矿
        3.2.1 矿床地质概况
        3.2.2 矿脉地质特征
        3.2.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3.2.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3.3 撰山子金矿
        3.3.1 矿床地质概况
        3.3.2 矿脉地质特征
        3.3.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3.3.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质、物理化学特征
    4.1 样品、实验方法及参数计算
        4.1.1 样品采集
        4.1.2 实验方法
        4.1.3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4.2 显微岩相学特征
    4.3 显微测温结果及盐度、密度、压力估算
        4.3.1 金厂沟梁矿床
        4.3.2 二道沟矿床
        4.3.3 撰山子矿床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4.4.1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4.4.2 包裹体群体分析
第5章 矿物和矿物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和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氢、氧同位素
        5.1.1 样品与试验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2 氦、氩同位素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测试结果
    5.3 硫、铅同位素
        5.3.1 样品与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4 亲硫元素、铁族元素、PGE元素
第6章 成岩成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6.1 锆石U-Pb测年
        6.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6.1.2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6.2 硫化物Rb-Sr定年
        6.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6.2.2 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
    7.1 矿床地质证据
    7.2 流体包裹体证据
    7.3 氢-氧同位素证据
    7.4 成矿时代与相关岩浆热事件证据
    7.5 典型矿床对比
第8章 与成矿有关地质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8.1 地质、岩相学特征
        8.1.1 撰山子岩体
        8.1.2 西对面沟岩体
    8.2 地球化学特征
        8.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2.2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9章 成岩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9.1 岩浆起源与演化
        9.1.1 撰山子岩体(花岗斑岩)
        9.1.2 西对面沟岩体
    9.2 成岩构造背景
        9.2.1 撰山子岩体
        9.2.2 西对面沟岩体
    9.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9.4 成矿模式
        9.4.1 撰山子金矿成矿模式
        9.4.2 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成矿模式
    9.5 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动力学模式
        9.5.1 成矿地质背景
        9.5.2 成矿动力学模式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稀土矿床类型及研究进展
        1.1.1 稀土矿床类型
        1.1.2 稀土矿床研究进展
    1.2 稀土矿资源概况
    1.3 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采取的研究方案
        1.4.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塔里木北缘库尔勒地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塔里木北缘前寒武纪岩石
        2.1.2 古生界地层
        2.1.3 中新生界
    2.2 矿产
    2.3 构造
        2.3.1 构造单元划分
        2.3.2 区域深大断裂
    2.4 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重力特征
        2.5.2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基本特征
    3.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3.2 矿产勘查史
    3.3 地层
    3.4 构造
        3.4.1 主要断层分布及规模
        3.4.2 其它次级断裂
    3.5 岩浆岩
    3.6 上户稀土床地质特征
        3.6.1 矿体的圈定
        3.6.2 矿石矿物和金属矿物
        3.6.3 非金属矿物
        3.6.4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和矿体的主要化学组成
        3.6.5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矿物组合关系
第4章 样品制备和分析测试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2.1 粉末样品制备
        4.2.2 主-微量元素分析
    4.3 锆石U-Pb定年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
        4.3.1 样品靶的制备
        4.3.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4.4 电子探针能谱分析(EDS)
    4.5 褐帘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
    4.6 石榴子石成分分析
第5章 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辉绿岩产状
    5.2 岩相学特征
    5.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3.1 辉绿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辉绿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岩石成因
        5.4.1 后期地质作用与地壳混染对辉绿岩组成的影响
        5.4.2 源区性质
        5.4.3 形成的构造背景
    5.5 小结
第6章 上户地区混合岩特征及成因
    6.1 岩相学特征
    6.2 地球化学特征
    6.3 混合岩中石榴子石特征
        6.3.1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6.3.2 石榴子石微量元素特征
    6.4 上户混合岩的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
    6.5 岩石成因
    6.6 小结
第7章 上户地区伟晶岩脉稀土矿化及其成因
    7.1 伟晶岩脉基本特征
        7.1.1 伟晶岩脉产状
        7.1.2 伟晶岩分类
    7.2 矿床矿化特征
        7.2.1 矿体基本特征
        7.2.2 矿体矿物组成
        7.2.3 矿物生成顺序
        7.2.4 矿床地球化学
    7.3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研究
        7.3.1 褐帘石主量元素特征
        7.3.2 褐帘石微量元素特征
        7.3.3 褐帘石成因分析
    7.4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7.5 伟晶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7.6 伟晶岩成因
    7.7 上户伟晶岩稀土矿床成矿模式
    7.8 小结
第8章 取得的认识与研究展望
    8.1 取得的认识
    8.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8.2.1 存在问题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3.1 库尔勒市上户一带含褐帘石伟晶岩脉特征一览表
    表 3.2 库尔勒市上户稀土矿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表 5.1 上户辉绿岩的主量元素组成(wt.%)
    表 5.2 上户辉绿岩的微量量元素组成(ppm)
    表 6.1 上户混合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 (wt.%)
    表 6.2 上户地区混合岩微量元素组成(ppm)
    表 6.3 上户混合岩石榴子石原位主量LA-ICP-MS测试数据表(wt.%)
    表 6.4 上户稀土矿混合岩石榴子石端元组分计算表
    表 6.5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微量元素数据(ppm)
    表 6.6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数据
    表 6.7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LA-MC-ICP-MS Hf同位素数据
    表 7.1 库尔勒市上户一带含褐帘石伟晶岩脉特征一览表
    表 7.2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区伟晶岩脉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ppm)
    表 7.3 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主量元素LA-ICP-MS分析结果表(wt.%)
    表 7.4 上户稀土床矿褐帘石主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wt.%)
    表 7.5 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ppm)
    表 7.6 库尔勒地区上户伟晶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数据
    表 7.7 库尔勒地区上户伟晶岩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数据
    表 7.8 库尔勒稀土矿伟晶岩相对氧逸度
    表 7.9 上户混合岩相对氧逸度
    表 7.10 塔里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造山时间有关的年代学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金属矿物的标型特征之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磁黄铁矿的物理特征及化学组成
2 磁黄铁矿的结构标型
    2.1 成分、结构之间关系
    2.2 可做地质温度计
3 成分标型
    3.1 磁黄铁矿的镍、钴含量
    3.2 矿物组合标型

(10)新疆东天山后碰撞幔源岩浆矿床成岩-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铜镍硫化物矿床
        1.2.2 钒钛磁铁矿矿床
        1.2.3 CuNi-VTiFe复合型矿床
        1.2.4 东天山幔源岩浆矿床研究中的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康古尔断裂
        2.2.2 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
        2.2.3 其它断裂
    2.3 镁铁-超镁铁岩
        2.3.1 镁铁-超镁铁岩空间分布
        2.3.2 镁铁-超镁铁岩成岩的形成时代
3 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作用
    3.1 东天山钒钛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3.2 东天山钒钛磁铁矿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
        3.2.1 东天山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时代
        3.2.2 东天山晚石炭世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事件
    3.3 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岩石学特征
        3.3.3 矿物学特征
        3.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 牛毛泉钒钛磁铁矿矿床
        3.4.1 矿床地质特征
        3.4.2 岩石学特征
        3.4.3 矿物学特征
        3.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5 雅西钒钛磁铁矿床
        3.5.1 矿床地质特征
        3.5.2 岩石和矿石特征
        3.5.3 矿物学特征
        3.5.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5.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6 东天山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作用
        3.6.1 地幔源区
        3.6.2 母岩浆特征
        3.6.3 岩浆分异与成矿机制
    3.7 小结
4 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
    4.1 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4.2 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体类型
        4.2.1 盆状杂岩体型
        4.2.2 墙状岩体型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4 小结
    4.4 东天山铜镍硫化物成矿作用
        4.4.1 斜长石对富SiO2机制的制约
        4.4.2 盆状杂岩体富SiO2机制
        4.4.3 墙状岩体富SiO2机制
        4.4.4 超镁铁岩斜长石An值的指示意义
5 CuNi-VTiFe复合型矿床成矿作用
    5.1 香山西CuNi-VTiFe复合型矿床
        5.1.1 矿床地质特征
        5.1.2 辉长岩类岩石学特征
        5.1.3 锆石年代学
        5.1.4 矿物学特征
        5.1.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 成矿作用讨论
        5.2.1 香山西高分异角闪辉长岩
        5.2.2 物理化学条件及转变
        5.2.3 钛铁矿成矿作用机制
        5.2.4 铜镍矿成矿作用机制
    5.3 小结
6 东天山幔源岩浆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6.1 东天山地区幔源岩浆矿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6.1.1 中泥盆世-早石炭世
        6.1.2 晚石炭世
        6.1.3 晚石炭-早二叠世
        6.1.4 东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岩浆成矿
    6.2 成矿模式
    6.3 成矿规律及控矿特征
        6.3.1 钒钛磁铁矿矿床
        6.3.2 铜镍硫化物矿床
        6.3.3 CuNi-VTiFe复合型矿床
7 结论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四、辽东某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矿化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中东部中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预测研究[D]. 许志河. 吉林大学, 2020(03)
  • [2]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2000~2019年)[J]. 蔡剑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1)
  • [3]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岩脉形成时代与岩石成因[D]. 刘琦. 长安大学, 2020(06)
  • [4]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薛昊日. 吉林大学, 2020(01)
  • [5]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响应与多参数指标体系研究[D]. 贾卓. 吉林大学, 2020(08)
  • [6]阜新市松木皋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 陈历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7]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帆. 吉林大学, 2019(02)
  • [8]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D]. 张海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9]金属矿物的标型特征之小议[J]. 王燕子,任新红. 世界有色金属, 2018(20)
  • [10]新疆东天山后碰撞幔源岩浆矿床成岩-成矿作用[D]. 石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标签:;  ;  ;  ;  

辽东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成矿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