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系统

PLC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系统

一、PLC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洪杨[1](2021)在《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我国根本经济支柱之一,粮食的生产是国家极其重视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一直都是农业问题的核心,特别在疫情这段时间尤为明显。种子作为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量,因此推广应用良种、改善播种方式是提高生产发展的有力途径,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和水平。本文针对传统播种机出现的地轮打滑、漏播及控制精度低等问题,设计出一套基于西门子S7-200 SMART可编程控制器的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首先选用专门的传感器检测播种机的前进速度,传感器将脉冲信息传给PLC进行处理分析,PLC输出命令给步进电机驱动器用以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速度和行进距离,添加多组步进电机驱动模块单独控制每个排种器的作业。同时,在步进电机上方安装霍尔元件来确定电机当前位置,PLC接收霍尔信号后,驱动排种器到达零点位置以此达到排种行一致的目的。在驾驶位上安装控制器触摸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作业速度和株距等变量,丰富了人机交互体验。最后根据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利用STEP 7-Micro/WIN V4.0软件完成对控制系统梯形图程序的编写,实现了对采集模块、驱动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的协调控制,显着地提高了排种器的控制精度。在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完成后,选用“青杂三号”大白菜种子为实验对象并将机器移至JPS-12试验台和田间进行实际检验。在台架单因素试验中,当转速在25~30r/min,真空度2.5~3k Pa区间时,排种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为优秀;在多因素组合实验中,当转速为20r/min,真空度2.2k Pa时,排种性能达到最佳,合格指数为93.02%,重播指数则3.41%,漏播指数仅有2.79%。而田间实验由于阻力和环境因素,各项性能指标大都低于实验室水平,不过结果较为接近,符合国家农作物单粒精量播种质量指标要求。

刘茂丰[2](2021)在《巡检无人机的智能机巢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巡检无人机续航能力差,难以满足远距离、长时间的巡检任务需求,设计一款智能机巢,用于“巢-巢”新型架空线路巡检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国内外无人机机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巡检作业对智能机巢的机械结构、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监控软件的实际需求,提出智能机巢的设计方案,明确智能机巢的总体功能框架。接着基于巡检无人机更换电池和起降的需求,设计智能机巢的机械结构,包括停机坪、三轴机械臂以及无人机归位锁紧装置等结构的设计;对滚珠丝杠和步进电机进行选型计算;选择PLC作为三轴机械臂等运动装置的控制器,实现传感器数据读取、电机控制指令发送以及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数据交互,完成更换电池动作。然后针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软硬件设计,通过监控电池的使用次数、电池电压等状态信息,实现电池的智能管理功能;搭载网络RTK高精度定位系统,通过4G网络通信与巡检无人机进行实时数据交互,实现引导巡检无人机精准降落功能和起飞安全判断功能;设计智能机巢监控软件,实现状态信息监控、电压设置以及手动机巢操作等功能。最后根据本文的设计制作了智能机巢样机,并在线路巡检及变电站投入现场使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样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预设,对比国内外无人机机巢,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刘天颖[3](2021)在《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激光水平仪是一种为建筑行业和机电设备安装行业提供水平度和垂直度基准标定的设备。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激光水平仪校准精度低、调校工序复杂、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由于缺乏激光水平仪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国内各激光水平仪生产企业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产量无法提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激光水平仪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是当前各大生产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激光水平仪的装配过程中激光组模的调校工艺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了一种以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为控制核心的自动调校系统。该系统采用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阵列为核心的激光检测光靶对激光水平度、垂直度偏移量进行采集并输入至PLC,由PLC计算出步进电机的调节量,进而调整激光组模调节螺丝的旋转角度和圈数。通过三维坐标定位系统对激光组模调节螺丝进行位置寻位和换位。经PID控制系统的不断修正,直至激光组模的水平精度以及铅垂精度均控制在±0.2mm误差范围之内,正交精度则控制在±2°的误差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修正激光水平度和垂直度的目的。系统整体工作流程由CCD检测、组模分步初调、正交统调、PID微调四个阶段组成。系统原型机采用了国产三菱FX3U可编程控制器、57系列两相步进电机、TCD1206SUP线阵CCD传感器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精确度和鲁棒性符合激光组模的调校工艺要求。本研究通过智能化检测和自动化调校工艺初步解决了激光水平仪人工调校工艺误差大、出错率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雷禾雨[4](2021)在《羊只饲喂撒料车的控制设计与出料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只传统养殖中多以人工饲喂为主,随着技术的发展由人工饲养转为机械饲喂,这样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而且提升了饲料利用率及饲喂效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设计的羊只饲喂撒料车,采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装置采集相应的数据及画面,欧姆龙NB触摸屏通过RS232C串口与PLC通信近程控制。其次使用4G-智能网关将数据传递到上位机,电脑端组态监控界面做远程控制平台,相应的控制界面可以同步到手机端。用EDEM软件对绞龙输送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不同时段的流动行为速度。最后,通过搭建的控制面板对羊只饲喂撒料车其性能指标进行试验验证,证明装置的设计合理性及出料稳定性。本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控制系统的设计羊只饲喂撒料车的系统核心控制器为OMRON CP1H PLC,它与传感器、驱动器等器件相连。系统设计的行走方式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手动为按钮控制,自动为磁导航传感器识别磁条的相对位置进而控制行走方向。撒料车在行驶过程中,使用了超声波传感器进行避障,料斗中的饲料重量通过称重传感器采集,用摄像头监测饲料流动行为及绞龙憋堵信号,同时可以观察饲料装载界限。2、组态界面NB-Designer软件用于设计触摸屏的交互界面:登录界面、主界面、自动/手动界面、参数设定界面、数据查询界面。4G-智能网关与PLC通过RS485串口通信,登录工业互联云平台设置通讯协议与各项参数,建立4G-智能网关信息参数,将PLC变量导入4G-智能网关利用OPC技术进行数据交互。上位机交互界面设计同触摸屏基本相同,区别于远程操作控制,摄像头采集画面在电脑端设定直播模式可实时监测。3、出料性能试验将羊只饲喂撒料车三维模型导入,用EDEM软件对绞龙输送仿真模拟,观察料斗封闭空间中饲料的不同流动行为速度,为后期的性能试验奠定基础。使用羊只颗粒饲料和玉米粒分别试验,分析其承载重量、最大抛撒能力、卸料均匀度及饲料自然残留率的性能指标,验证撒料车设计的合理性及出料稳定性。

王宁[5](2021)在《穴盘苗移栽机取投苗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目前新疆是国内最大的番茄、辣椒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穴盘苗移栽种植符合新疆的气候条件和大面积种植特点。目前新疆番茄辣椒作物移栽以手工移栽和半自动移栽为主,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因此全自动移栽机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自动取送苗技术是实现全自动移栽机的关键,也是提高移栽效率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于自动取苗技术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全自动移栽机整排取送投苗技术进行研究,设计穴盘苗取投苗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国内外移栽机典型的工作模式,提出定点取苗,交替放苗的取送苗工作模式,提出两条接苗带交替投苗进入同一个栽植器的投苗方式;对整排穴盘苗取投苗装置进行改进与优化,提出一种基于整排放苗的双旋转投苗机构设计方案,实现连续不间断投苗。(2)对整排穴盘苗取投苗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提出控制需求。分析控制需求,明确控制目标,提出一种基于机械传动和电气传动相结合的控制系统方案。分析装置的各部件动作的关联性和时序性;明确各执行机构的动作流程,确定系统控制方案。(3)对整排穴盘苗取投苗控制系统硬件进行设计,根据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确定硬件系统方案,完成硬件选型。进行硬件接线的设计,满足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要求。(4)对整排穴盘苗取投苗控制系统软件进行设计,利用GX Works2软件开发下位机控制程序,利用SFC顺序功能图,进行控制系统主程序、子程序设计,完成整个控制程序的编程;利用GT Designer3软件开发上位机界面,进行控制界面的设计;实现GX Works2软件和GT Designer3软件的通信,进行联合仿真,完成系统软件调试。(5)搭建小型模拟试验平台,进行控制系统测试试验,验证了取投苗控制系统控制程序的准确性以及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的可行性;搭建取投苗控制系统试验平台,进行机械手位移精度试验和接苗带转动位移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机械手运动和接苗带转动定位误差较小,整体定位精度较高;进行接苗带变速控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投苗速率在40~120株/min范围内,接苗斗位置在接苗斗中心点距投苗点高度差为170 mm,水平距离为90 mm和100 mm时,投苗速率分别在60~80株/min和100~120株/min范围内,投苗成功率较高,试验装置变速控制性能较好。

李连福[6](2021)在《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洞试验是研究汽车、飞行器等模型空气动力学的有效手段。在风洞试验中,模型姿态角的调整是通过其支撑装置的运动实现的,其控制精度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能有效调整模型的迎角、侧滑角和滚转角,研发其控制系统对提高风洞试验的综合能力和试验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完成了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通过各轴串联机构的运动实现模型迎角、侧滑角、滚转角的姿态控制。首先分析了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的结构组成与技术要求,由此确定了总体控制方案。控制方案以西门子1511-T PLC为运动控制中心,以SEW和安川交流伺服驱动器、交流伺服电机分别作为弯刀轴、主轴、尾轴的驱动装置,以比例伺服阀、液压缸作为补偿轴的电液伺服驱动装置。在控制方法方面,采用PID以及交流伺服三环控制方法对系统进行控制,针对模型姿态控制的耦合问题,采用几何推导的方法对系统进行了解耦,求出了正解和逆解。以Portal V16为PLC程序开发平台进行了硬件组态和控制程序的开发,实现了各轴的定位与速度控制。以VB为现场监控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实现了上位监控软件与现场PLC及风洞管理机的信息交互功能。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静态调试,进行了电气系统的硬件接线检验,伺服驱动器及PLC软件的参数整定和功能测试,上位机软件的联合调试,并验证了系统的控制精度。调试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

周博[7](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大型成缆机数控化改进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机器视觉加智能控制技术以其自身极大的优势,开创了新的工业生产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现代工业的生产效率。本文针对现在多芯电缆生产过程中,由于电缆凹槽角度不统一,采用人工目测电缆凹槽角度是否存在误差,若存在误差再徒手对电缆凹槽角度进行纠正,致使电缆成缆质量不稳定、操作者劳动强度大、电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设计研发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和PLC控制的自动对电缆凹槽角度进行识别并纠正的机构,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提升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运用TRIZ理论对现有的成缆机并线工艺问题进行分析,借助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从传统成缆机中抽取出能够产生负面影响或作用的部分属性结合利用光学和电磁学将无结构场转化为有结构场。最终确定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对电缆凹槽角度进行识别,再通过调节机构对电缆进行角度纠正这一技术方案。(2)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完成了电缆凹槽角度调节机构以及视觉系统中机械结构部分的创新设计。为了确保成缆机结构的可靠性以及摄像头的识别准确性,运用有限元技术对成缆机的整机进行了模态分析以及调节机构中关键零部件的静力学分析:通过模态分析发现成缆机整机一阶模态与外界激励频率比较接近,其振型容易导致电缆凹槽角度识别误差,通过对成缆机结构进行优化后再次进行模态分析,发现成缆机一阶模态的固有频率都提升10%以上,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出现;然后对成缆机电缆凹槽调节机构中的齿轮副、调节支撑板以及电机支架进行了强度校核,发现电机支架在最恶劣的工况其强度和刚度都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对电机支架进行改进优化,最后,电缆凹槽角度调节齿轮副、调节支撑板和调节电机支架在最恶劣的工况产生的应力都小于其材料的屈服极限,且安全系数较高,满足强度设计要求,为设计提供指导依据,减少了后期改进时间。(3)通过电缆截面几何模型,建立电缆偏转角度与电缆左右轮廓边线关系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工业摄像头对电缆进行实时拍摄,利用Open CV将拍摄的电缆轮廓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电缆的轮廓边线,将轮廓左右边线上的特征点进行直线拟合;最后将该直线带入到电缆偏转角度的数学模型中解算得到电缆的偏转角度值。(4)将机器视觉识别到的电缆凹槽角度的偏转值通过串口通讯传送给PLC,PLC控制步进电机转动,然后步进电机驱动电缆凹槽调节机构转动最终实现对电缆凹槽角度的调节。整个过程根据调节机构的控制需求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以及PLC控制程序的设计,最后对整个控制系统的进行调试验证其功能的可行性。5)根据国内外文献检索调研,未发现其他学者与线缆生产企业采用本论文所拟采用的基于机器视觉计技术来完成缆芯凹槽角度识别与矫正问题。论文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研究已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研究样机将用于项目合作的线缆实际生产企业。

张晓飞[8](2021)在《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定制家具行业不断发展,生产曲线家具的木工机械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用量也越来越大。板材的曲线下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曲线下料的效率以及下料后工件表面质量直接影响了家具的整体质量。本文设计一台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对家具构件进行雕刻和曲线下料一次加工成型。将雕刻工序和曲线下料工序整合到同一台机床上,只需要进行一次定位夹紧,省去上下料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本文通过对传统家具构件制造工艺分析,结合企业对实木家具加工设备实际生产需求,对下料方式和加工工艺流程进行确定。设计能够双端夹紧的螺旋齿圆柱铣刀,分析不同铣削参数对铣刀切入过程的影响,得到不同铣削参数下铣刀所受冲击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对铣刀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明确切入集成材板材瞬时铣刀的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为螺旋齿圆柱铣刀铣削加工确定最佳铣削参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铣削加工运动特性以及加工对象的分析,确定组合机床的主要技术参数,对铣削电主轴进行选择,根据曲线下料、雕刻钻孔加工工艺流程对曲线下料部分、雕刻钻孔部分以及移动工作台进行方案设计,结合木材加工时铣削、雕刻和钻孔的特点,确定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总体方案。通过对加工时所需铣削力、铣削功率,钻削力和钻削功率的计算,确定组合机床主要输出功率。根据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总体方案,对曲线下料主机、龙门固定式雕刻组件、y向移动工作台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且对曲线下料主机和雕刻部分组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组合机床的底座架体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得到的相应云图验证底座架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为机床其他零部件设计分析提供思路和参考。设计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控制系统,对组合机床的动作顺序和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组合机床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的绘制和电气元件的选择,然后根据电气原理图进行PLC程序梯形图及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本文主要对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进行加工工艺分析、铣削加工运动特性分析、总体布局确定、结构设计与分析以及控制系统设计,能够一次完成集成材板材的雕刻、钻孔以及曲线下料加工,为我国家具生产企业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张廷建[9](2021)在《DPH260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泡罩包装机是利用多种装置的功能实现协作完成产品封合的机器,由控制系统控制完成自动化作业。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对泡罩包装机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大量药品包装机械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辊板式铝塑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装置改进与智能制造方案,重点对夹持步进装置传动机构与设备监视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包装机夹持步进机构研究,提出了伺服电机驱动同步带传动的夹持步进方案,按照加工工艺要求对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利用Solid Works对系统进行了建模,将系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得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传递函数;第一部分为电机及驱动器,采用MATLAB辨识方法得到其系统方程;第二部分为同步带传动部分,将其分成多个研究对象讨论,得到其数学模型;通过两部分建模最终得到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其次,根据模糊控制理论,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SIMATIC S7-1200伺服电机模糊PID控制模块,将模糊PID先进控制方法加入到传统伺服电机控制,应用于S7-1200控制器,通过博图中用梯形图及STL语言编程,实现对交流伺服电机的往复运动控制。然后,基于工业控制系统集成自动化理念,提出了利用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服务器层和企业应用层四层架构的泡罩包装机夹持步进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TIA Portal的编程组态软件STEP 7围绕着标准化、模块化概念进行包装机夹持步进控制系统编程,与基于Win CC的数据采集与执行运行系统可视化功能设计与实现,利用SQL数据库可以通过网页访问和处理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在中间层和更高层次的管理网络应用层之间进行交换。最后,在企业帮助下完成了系统联机调试,验证了解决方案和软硬件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其中,包装机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现场总线控制与信息集成,完成了设备集成自动化控制,性能稳定、可靠;按照企业要求本系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泡罩包装机夹持步进系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搭建的设备运行性能可靠,功能相对完善,在现阶段药品包装行业中大多采用单体设备人工操作的现状下,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李飞飞[10](2021)在《基于预成束技术的布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轨道客车制造企业线束生产中采用的布线方法主要是依赖人工密集型作业方式,耗费大量人力来完成线缆成束工作,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效益上来考量均不符合精益生产的理念。本课题从轨道客车线束布线工艺需求出发,根据轨道客车电气系统线束轨迹分布特点,提出一种以预成束技术为核心的布线方法,将布线工艺中的选线、送线、下线、贴标等工序进行整合,搭配液晶布线系统,构成了一款功能丰富、操作简便、高度集成的线束生产自动化设备,以提高线束布线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首先,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并结合轨道客车布线工艺,确定预成束技术布线设备功能需求、相关技术指标及生产工艺流程,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预成束机各机构设计,对自动下料机构进行功能分解,通过力学分析和计算,对选线、送线、切线机构的传动系统与动力系统进行设计和选型;分析智能引线机构和线束绑扎机构动作及负载要求,对自动夹持装置和传动系统进行设计;对压紧拨线机构中所需拨线扭矩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动力系统参数;针对电子工装图版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问题,设计出以液晶显示屏为载体的布线工作台。其次,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预成束机关键结构件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强度及动态特性均满足设计要求;基于液晶布线实际工况和人手接触面舒适温度规范,借助Icepak散热仿真软件对液晶屏背板系统进行散热仿真,确定对电源板高温区进行风冷散热,并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屏幕上工作区温度显着降低,整体温度控制在舒适温度范围内。最后,设计了基于西门子PLC的预成束机控制系统,完成硬件系统相关电气元件的选型、网络通信设计、电气原理图及气动回路设计,进一步对运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

二、PLC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精密排种器发展现状
        1.2.1 国外精密排种器发展现状
        1.2.2 国内精密排种器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气吸式排种器电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小区播种模式
        2.1.1 小区种植模式
        2.1.2 2BQS-4 型精密播种机简介
    2.2 气吸式排种器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气吸式排种器的主要结构
        2.2.2 气吸式排种器的工作原理
    2.3 驱动电机的选型和分析
        2.3.1 驱动电机的选型
        2.3.2 驱动电机的原理与分析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1 系统结构设计
        2.4.2 系统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硬件组成
    3.2 速度采集模块
        3.2.1 车速探测传感器选型
        3.2.2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安装
        3.2.3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3.3 排种控制模块
        3.3.1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
        3.3.2 PLC的构成
        3.3.3 PLC的工作原理
    3.4 步进电机驱动模块
        3.4.1 步进电机驱动器
        3.4.2 驱动控制过程原理分析
        3.4.3 驱动电机同步设计
    3.5 人机交互模块
    3.6 硬件抗干扰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介绍
    4.2 系统I/O分配设计
    4.3 播种机测速模块软件设计
    4.4 电机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4.5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设计
    4.6 软件抗干扰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与分析
    5.1 室内台架试验
        5.1.1 JPS-12 试验台介绍
        5.1.2 试验材料
        5.1.3 性能评价指标
        5.1.4 单因素排种试验
        5.1.5 多因素正交试验
    5.2 室外田间试验
        5.2.1 实验环境介绍
        5.2.2 转速变量试验
        5.2.3 真空度变量试验
    5.3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巡检无人机的智能机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概述
    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机巢总体设计
    2.1 智能机巢需求分析
    2.2 智能机巢设计方案和功能框架
    2.3 智能机巢相关通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结构及PLC控制设计
    3.1 机械结构设计
    3.2 关键零部件选型计算
    3.3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控制系统及监控软件设计
    4.1 智能控制系统硬件平台
    4.2 智能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3 智能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4.4 智能机巢监控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设备
    5.2 智能机巢实验
    5.3 监控软件验证
    5.4 智能机巢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国内外研发现状
    1.3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研发目标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研发的理论基础
    2.1 线阵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检测技术
    2.2 运动控制理论基础
    2.3 模糊PID控制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总体设计方案
    3.1 总体设计方案
    3.2 调校装备总体结构
    3.3 自动调校工艺流程分析
    3.4 激光水平仪组模检测系统组成模块
        3.4.1 激光组模水平度、垂直度、正交度检测模块
        3.4.2 检测数据采集与编码模块
    3.5 调校平台三轴调校控制系统组成模块
        3.5.1 三轴运动控制系统
        3.5.2 调节平台三轴驱动模块
        3.5.3 激光组模夹装旋转平台模块
        3.5.4 激光组模限位螺丝微调进给模块
    3.6 激光水平仪组模调校控制算法分析
        3.6.1 直角坐标平台轨迹跟踪
        3.6.2 CCD激光角度偏差的测算方法
        3.6.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CCD检测系统
    4.1 激光水平仪组模检测CCD系统分析
    4.2 检测数据采集与编码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校平台三轴运动调校控制系统
    5.1 三轴运动控制伺服系统及编码器
    5.2 三轴运动控制多轴运动控制器功能模块
        5.2.1 DSP模块
        5.2.2 PCI模块
        5.2.3 DAC模块
        5.2.4 I/O接口板
        5.2.5 Power模块
    5.3 激光组模三轴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寄存器配置及控制要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算法分析及程序设计
    6.1 运动机构算法
        6.1.1 加减速规划
        6.1.2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6.2 CCD检测阵列激光角度偏差的测量运算
    6.3 模糊PID控制算法
    6.4 控制系统软件整体架构
    6.5 PLC输入输出寄存器地址分配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系统功能验证
    7.1 观测二值化处理过程中CCD的输出信号
    7.2 激光组模激光水平度、垂直度检测测试
    7.3 激光水平仪组模水平度、垂直度调节测试
    7.4 测试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模型实物图
    附录二.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代码
    附录三. verilog HDL语言描述,程序代码
    附录四. 模糊规则库
    附录五.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梯形图设计
致谢

(4)羊只饲喂撒料车的控制设计与出料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方案设计
    2.2 器件选择
        2.2.1 PLC的选择
        2.2.2 电源的选择
        2.2.3 继电器的选择
        2.2.4 传感器的选择
    2.3 称重传感器的标定
    2.4 行走控制
        2.4.1 驱动部分的硬件选择
        2.4.2 步进电机的驱动
    2.5 出料控制
        2.5.1 直流电机的选择
        2.5.2 出料速度控制
    2.6 小结
3 软件设计
    3.1 PLC程序设计流程
    3.2 程序建立流程
    3.3 手动控制的设计
    3.4 自动控制的设计
    3.5 小结
4 通信设计
    4.1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4.2 上位机和PLC之间的通信
        4.2.1 远程通信的模块选择
        4.2.2 远程通信连接
        4.2.3 OPC技术
    4.3 整装调试
    4.4 小结
5 人机界面设计
    5.1 触摸屏的选择
        5.1.1 NB触摸屏概述
        5.1.2 界面设计方法
        5.1.3 控制系统界面设计
    5.2 上位机界面设计
    5.3 小结
6 出料性能测验
    6.1 EDEM仿真
    6.2 系统调试
        6.2.1 羊只饲喂装置的实现
        6.2.2 行走调试
        6.2.3 无线通信调试
    6.3 性能指标试验
        6.3.1 试验材料
        6.3.2 试验方法
        6.3.3 试验项目指标
        6.3.4 试验项目
    6.4 试验结果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穴盘苗移栽机取投苗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整排穴盘苗取投苗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整排穴盘苗取投苗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取投苗装置组成
        2.1.2 供苗机构工作原理
        2.1.3 取送苗机构工作原理
        2.1.4 投苗机构的改进与优化
        2.1.5 钵苗运动分析
        2.1.6 投苗机构工作原理
    2.2 取投苗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2.1 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2.2.2 供苗机构控制需求分析
        2.2.3 取送苗机构控制需求分析
        2.2.4 投苗机构控制需求分析
    2.3 取投苗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1 供苗机构控制方案的确定
        2.3.2 取送苗机构控制方案的确定
        2.3.3 投苗机构控制方案的确定
        2.3.4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排穴盘苗取投苗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3.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3.2.1 信号采集模块硬件的选型
        3.2.2 人机交互模块硬件的选型
        3.2.3 执行模块硬件的选型
        3.2.4 驱动模块硬件的选型
        3.2.5 控制处理器模块硬件的选型
        3.2.6 其他模块硬件的选型
        3.2.7 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3.3 控制系统硬件线路设计
        3.3.1 I/O端口分配
        3.3.2 电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3.3.3 气缸控制电路的设计
        3.3.4 传感器电路的设计
        3.3.5 硬件接线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排穴盘苗取投苗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2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概述
        4.2.2 SFC状态步设计
        4.2.3 SFC循环设计
        4.2.4 SFC跳转设计
        4.2.5 变速控制程序的设计
    4.3 控制系统子程序设计
        4.3.1 子程序设计概述
        4.3.2 初始化子程序的设计
        4.3.3 机械手运动子程序的设计
        4.3.4 机械手取放苗子程序的设计
        4.3.5 苗盘供苗子程序的设计
        4.3.6 接苗带转向子程序的设计
        4.3.7 接苗带转动子程序的设计
        4.3.8 传感器检测子程序的设计
        4.3.9 故障报警子程序的设计
    4.4 控制系统上位机界面的设计
        4.4.1 上位机界面概述
        4.4.2 上位机界面的设计
        4.4.3 上位机界面与主程序的连接
    4.5 上、下位机软件的联合仿真
        4.5.1 上、下位机软件的通信
        4.5.2 联合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整排穴盘苗取投苗控制系统性能试验
    5.1 控制系统测试试验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设备及条件
        5.1.3 试验方案
        5.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机械手位移精度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设备及条件
        5.2.3 试验评价指标
        5.2.4 试验方案
        5.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接苗带转动位移精度试验
        5.3.1 试验目的
        5.3.2 试验设备及条件
        5.3.3 试验评价指标
        5.3.4 试验方案
        5.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接苗带变速控制验证试验
        5.4.1 试验目的
        5.4.2 试验设备及条件
        5.4.3 试验评价指标
        5.4.4 试验方案
        5.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洞模型支撑装置基本控制方式
        1.2.2 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算法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介绍
        2.1.1 双转轴支撑装置机械结构及组成
        2.1.2 功能和技术要求
    2.2 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方案确定
        2.2.1 驱动方式的确定
        2.2.2 总体控制方案的确定
    2.3 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结构设计
    2.4 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系统组成
    2.5 本章小结
3 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现场监控系统设计
        3.1.1 现场监控系统实现的功能
        3.1.2 现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
        3.2.1 PLC系统的功能
        3.2.2 PLC系统的选型
        3.2.3 PLC系统的硬件设计
    3.3 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3.3.1 伺服驱动系统功能
        3.3.2 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的选择
        3.3.3 伺服系统硬件设计
    3.4 液压系统设计
    3.5 其他部分
    3.6 电磁兼容性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的控制
    4.1 控制算法
        4.1.1 PID控制算法
        4.1.2 交流伺服系统控制原理
    4.2 模型姿态解耦
        4.2.1 模型姿态角与弯刀轴、主轴、尾轴运动的关系
        4.2.2 模型姿态角与俯仰补偿装置、主轴、尾轴运动的关系
        4.2.3 多轴联动速度计算
        4.2.4 模型姿态解耦的控制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1 PLC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5.1.2 TIA Portal编程环境介绍
        5.1.3 PLC系统硬件组态及参数配置
        5.1.4 PLC控制程序总体结构及功能
    5.2 现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2.1 现场监控系统功能需求
        5.2.2 开发环境
        5.2.3 监控系统软件界面设计及功能
    5.3 控制系统通讯设计
        5.3.1 现场监控计算机与PLC通讯设计
        5.3.2 现场监控计算机与风洞管理机通讯设计
    5.4 软件总体控制流程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
    6.1 硬件调试
    6.2 伺服驱动器、PLC程序参数整定
    6.3 现场监控计算机软件调试
    6.4 精度测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PLC控制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机器视觉的大型成缆机数控化改进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大型成缆机并线工艺研究背景
        1.1.2 机器视觉加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成缆机及并线工艺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基于机器视觉的PLC智能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与课题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状况
        1.3.1 有限元技术研究状况
        1.3.2 轮廓识别与定位的研究状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TRIZ理论对大型成缆机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方案获取
    2.1 TRIZ理论概述
    2.2 基于TRIZ理论对大型成缆机问题分析
        2.2.1 成缆机并线工艺现有问题提取
        2.2.2 基于TRIZ理论对成缆机并线工艺问题进行通用工程矛盾参数定义及分析
    2.3 大型成缆机智能改进方案
    2.4 整机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大型成缆机智能改造结构设计及有限元仿真分析
    3.1 电缆凹槽角度调节机构机械结构设计
    3.2 电缆凹槽角度识别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3 基于HYPERWORKS对成缆机整机进行有限元建模
        3.3.1 有限元分析简介
        3.3.2 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步骤
        3.3.3 成缆机整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4 成缆机单元质量检查
        3.3.5 成缆机有限元模型连接关系的建立
        3.3.6 成缆机有限元模型材料和单元属性的建立
    3.4 成缆机整机模态分析
        3.4.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3.4.2 成缆机整机模态分析
        3.4.3 结果分析
        3.4.4 优化后成缆机模态分析
    3.5 成缆机关键零部件强度校核
        3.5.1 强度分析理论
        3.5.2 调节齿轮副强度校核
        3.5.3 调节支撑板强度校核
        3.5.4 电机支架强度校核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机器视觉对电缆凹槽角度识别系统的设计
    4.1 电缆凹槽角度识别系统工作原理
    4.2 电缆转动角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电缆截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电缆转动角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电缆轮廓特征提取及电缆偏转角度解算
        4.3.1 电缆轮廓图像的预处理
        4.3.2 电缆轮廓特征点描述
        4.3.3 电缆偏转角度解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PLC对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引言
    5.2 PLC对步进电机控制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程序编写
        5.2.1 PLC对步进电机控制的硬件电路设计
        5.2.2 PLC对步进电机控制的程序编写
    5.3 控制系统调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曲线下料雕刻设备现状
        1.2.1 国外曲线下料雕刻设备现状
        1.2.2 国内曲线下料雕刻设备现状
        1.2.3 国内外曲线下料雕刻设备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组合机床铣削加工工艺及运动特性分析
    2.1 组合机床铣削加工工艺研究
        2.1.1 传统家具构件制造工艺分析
        2.1.2 组合机床铣削加工工艺路线确定
    2.2 铣削加工运动特性分析
        2.2.1 螺旋齿圆柱铣刀的选用
        2.2.2 螺旋齿圆柱铣刀切削轨迹分析
        2.2.3 铣削切入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2.2.4 螺旋齿圆柱铣刀有限元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组合机床主要技术参数与总体设计
    3.1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3.2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方案设计
        3.2.1 机床总体结构布局基本要求
        3.2.2 曲线下料铣削方案设计
        3.2.3 雕刻和钻孔方案设计
        3.2.4 移动工作台方案设计
    3.3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总体布局
    3.4 本章小结
4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结构设计及分析
    4.1 曲线下料主机的结构设计
        4.1.1 曲线下料主机总体结构分析
        4.1.2 下料电主轴组件的设计与研究
        4.1.3 x向移动组件结构设计
    4.2 龙门固定式雕刻组件的结构设计
        4.2.1 龙门固定式雕刻组件总体结构分析
        4.2.2 雕刻部分组件的设计与研究
        4.2.3 移动工作台组件结构设计
    4.3 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底座架体分析
        4.3.1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的建模及材料参数添加
        4.3.2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有限元接触添加
        4.3.3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模型网格划分
        4.3.4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有限元模型约束及载荷施加
        4.3.5 组合机床底座架体的静力学求解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控制系统研究
    5.1 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5.1.1 PLC控制系统设计准则
        5.1.2 控制系统控制顺序及分析
        5.1.3 数控系统资源需求统计
    5.2 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设计及硬件选型
        5.2.1 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设计
        5.2.2 控制系统硬件的选型
    5.3 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研究
        5.3.1 控制系统HMI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2 控制系统PLC的I/O端子分配
        5.3.3 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DPH260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泡罩包装机及关键装置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1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系统介绍
    2.2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设计参数
    2.3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夹持步进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夹持步进装置结构设计
    3.2 夹持步进装置建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夹持步进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下位机设计
        4.2.2 伺服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夹持步进装置工业控制网络设计
    5.1 工业控制网络方案设计
    5.2 系统网络平台建设
        5.2.1 设备网络连接
        5.2.2 WinCC控制中心设计
        5.2.3 中间层数据库
    5.3 本章小结
6 包装机夹持步进装置试验
    6.1 试验设备搭建
    6.2 现场设备与通讯调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预成束技术的布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布线工艺中关键工序加工设备介绍
        1.2.2 预布线工艺研究
        1.2.3 自动布线技术国内外现状
    1.3 轨道客车现有布线方法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预成束技术布线方法分析
    2.3 预成束技术布线总体设计方案
        2.3.1 总体设计需求
        2.3.2 总体方案分析
    2.4 基于预成束技术的布线设备系统组成
        2.4.1 预成束机系统构成
        2.4.2 液晶布线系统构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成束技术布线设备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线料架机构设计
        3.2.1 线轮锁紧装置设计
        3.2.2 线轮支承装置设计
    3.3 预成束工作台主体结构设计
    3.4 自动下料机构设计
        3.4.1 选线机构设计
        3.4.2 送线机构设计
        3.4.3 切线机构设计
    3.5 智能引线机构设计
        3.5.1 智能引线机构功能实现
        3.5.2 夹持装置设计与气爪选型
        3.5.3 机器人位置确定及动作描述
        3.5.4 同步皮带导轨滑块传动机构设计
    3.6 压紧拨线机构设计
        3.6.1 压紧拨线机构功能实现
        3.6.2 驱动电机的选型
    3.7 线束绑扎机构设计
        3.7.1 线束绑扎机构功能实现
        3.7.2 胶带绑扎动作描述
    3.8 自动贴标机构选定
    3.9 液晶布线台设计
        3.9.1 液晶布线台结构设计
        3.9.2 液晶布线台功能实现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结构有限元分析与布线系统散热研究
    4.1 引言
    4.2 机器人支架与送线块强度校核
        4.2.1 支架强度校核
        4.2.2 送线块强度校核
    4.3 工作台床身与机器人支架模态分析
        4.3.1 预成束工作台模态分析
        4.3.2 支架模态分析
    4.4 拨线转动轴瞬态动力学分析
        4.4.1 瞬态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4.4.2 转动轴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4.5 液晶布线系统散热方法研究
        4.5.1 液晶拼接屏工作热源分析与结构简化
        4.5.2 液晶拼接屏的散热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成束机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5.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3.1 硬件选型
        5.3.2 控制系统硬件通信网络设计
        5.3.3 控制系统I/O地址分配
        5.3.4 主电路设计
        5.3.5 电机控制回路设计
        5.3.6 气动控制回路设计
    5.4 预成束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5.4.1 整体运动控制流程分析
        5.4.2 送线模块控制系统设计
        5.4.3 引线模块控制系统设计
        5.4.4 绑扎模块控制系统设计
        5.4.5 触摸屏控制变量设计
        5.4.6 触摸屏配方功能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PLC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吸式小区排种器株距电控系统设计[D]. 洪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巡检无人机的智能机巢设计[D]. 刘茂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D]. 刘天颖. 扬州大学, 2021(08)
  • [4]羊只饲喂撒料车的控制设计与出料性能试验研究[D]. 雷禾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穴盘苗移栽机取投苗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D]. 王宁.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双转轴模型支撑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连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机器视觉的大型成缆机数控化改进应用研究[D]. 周博. 四川大学, 2021(02)
  • [8]数控曲线下料雕刻组合机床的设计研究[D]. 张晓飞.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9]DPH260泡罩包装机PVC夹持步进应用技术研究[D]. 张廷建.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10]基于预成束技术的布线方法研究[D]. 李飞飞.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PLC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