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代替棉籽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香菇代替棉籽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一、棉籽壳代栽香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昱昕[1](2021)在《金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菌,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质元素,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金耳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但野生金耳的数量相对较少,发展金耳的人工栽培势在必行。金耳的研究起步较晚,栽培技术仍不成熟,有一些关键性问题还未解决。为了提高金耳的生产效益,本研究从金耳母种营养生理,袋栽栽培基质配方,基质初始含水率及富铁、富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14种碳源、19种氮源、5种无机盐、5种维生素及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金耳母种在以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菌落长势最旺盛;以甘露糖、甘露醇、蔗糖、阿拉伯糖、核糖为碳源时,金耳母种菌丝生长较好;当培养基碳源为山梨醇、半乳糖、乳糖时,金耳母种菌丝生长情况较差;以乙酸钠、乙醇和羧甲基纤维素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差。(2)金耳母种在以蛋白胨、麦芽浸粉、胰蛋白胨、谷氨酰胺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大,菌落长势最好;其次是酵母膏、丝氨酸、牛肉膏和亮氨酸;以硝酸钠、异亮氨酸、磷酸二氢铵、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硝酸钠和硝酸铵为氮源时,金耳母种菌丝生长情况较差;当氮源为氯化铵、硫酸铵和尿素时,金耳母种菌丝生长最差,其中氮源为尿素时菌丝几乎不生长,与其他氮源差异极显着。(3)硫酸镁、氯化钾、硝酸钠、氯化钙、磷酸二氢钾均可促进金耳母种菌丝的生长,其中硫酸镁、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的促进作用显着,氯化钙和硝酸钠的促进作用不显着。(4)VB1、VB2、VC、烟酸和叶酸均可促进金耳母种菌丝的生长。其中VB1、VC、叶酸的促进作用显着,VB2和烟酸的促进作用不显着。(5)赤霉素和IAA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三十烷醇和KT-30的促进作用不显着,而6-BA则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2.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金耳子实体产量与主要栽培基质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优化,确定了金耳袋栽栽培基质的最佳配方。即木屑49.57%,棉籽壳26.69%,麸皮10.30%,玉米粉9.15%,豆粕2.29%,生石膏1%,蔗糖1%。采用该配方,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平均产量256.27 g/袋,结果与模型预测接近。3.通过栽培基质初始含水率研究,明晰了基质初始含水率对金耳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金耳栽培基质最适初始含水率为64%。在此条件下,金耳发菌期为29.47d,原基形成时间为33.75 d,子实体风干质量为40.10 g/袋,生物学效率为54.14%,生产周期为56.09 d。4.为了对金耳富铁、富锌栽培,研究硫酸亚铁、硫酸锌对金耳生长发育及子实体铁、锌含量的影响规律,先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添加硫酸亚铁和硫酸锌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硫酸亚铁、硫酸锌最适添加量均为4.0 g/kg(基质风干质量),子实体铁、锌含量可分别达到137.41 mg/kg和102.67 mg/kg。本研究,得到了金耳母种菌丝生长的最适营养条件;确定了金耳袋料栽培最佳配方,优化后配方与常用配方相比,产量提高了54.25 g/袋;确定了金耳栽培基质最佳初始含水率这一栽培关键参数;明晰了金耳富铁、锌栽培的工艺方法,确定了硫酸亚铁和硫酸锌最适添加量,金耳子实体铁、锌含量分别提高了31.65 mg/kg和72.27 mg/kg。

冷佳明[2](2021)在《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产出了大量油茶林的剩余废弃物,其中主要为油茶木屑,若按以往方式就地填埋或焚烧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是资源利用极度浪费的表现。油茶木屑内有机碳含量丰富,且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若将其开发利用,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可以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营养物质。而油茶树体内含有较高浓度茶皂素,是一种具有显着抑菌性的皂苷化合物,利用油茶木屑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培养时,其内的茶皂素是否会对食用菌造成影响还未可知。为实现油茶木屑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开展茶皂素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耐受性菌种筛选试验、油茶木屑内茶皂素降解试验、油茶木屑代料栽培食用菌试验及对栽培出的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探究利用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研究5种常见食用菌对不同质量浓度茶皂素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种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茶树菇>平菇>杏鲍菇>香菇>海鲜菇。茶树菇和平菇分别在茶皂素质量浓度低于5 mg/mL、2mg/mL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良好,对茶皂素的耐受性显着高于另外3种食用菌,可以作为供试菌种进行栽培试验。(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木屑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刚经过粉碎处理的新鲜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初始含量为152.78mg/g,整个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在不断下降。0d-60d为茶皂素快速降解期,堆置60 d后降解速率逐渐减弱,90 d时茶皂素含量仅剩3.8 mg/g,茶皂素降解率达97.51%,120 d时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为3.34mg/g,与90 d时的含量差异不显着。说明90d后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已经达到较低水平,继续降解茶皂素效果并不明显。(3)利用油茶木屑按不同比例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和茶树菇,比较不同配方间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长势、菌丝满袋时间、单袋平均产量、菌盖直径与厚度,菌柄直径与长度及生物学转化率,筛选合适配方。结果表明:栽培料中油茶木屑含量在20%-60%时,对平菇菌丝生长有促进效果,40%时菌丝生长最快,超过80%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木屑含量20%时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达98.6%,超过传统配方(CK)且差异显着。栽培料中添加20%-60%油茶木屑对茶树菇菌丝生长无较大影响,添加量超过80%时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油茶木屑含量在40%时,茶树菇菇体品质最佳,产量接近CK且差异不显着(P>0.05)。油茶木屑作为基质可用来栽培平菇和茶树菇,合适的基质占比为:(平菇)油茶木屑20%-40%,棉籽壳50%-70%,麦麸8%,碳酸钙2%;(茶树菇)油茶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3%,玉米粉5%,碳酸钙2%。(4)对栽培出的平菇、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成物质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平菇配方1、2的总糖含量较高,蛋白质、粗脂肪及氨基酸含量虽不及对照组,但显着高于配方3、4;茶树菇配方2最优,其内总糖、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配方及对照组。

沈皓明[3](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提出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赵翠敏[4](2020)在《基于不同基质杏鲍菇降解酶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t Fr.)Quèl.],学名刺芹侧耳,是工厂化生产的菇种。随着杏鲍菇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杏鲍菇栽培基质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但是杏鲍菇降解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机制尚未清晰,这种现状制约了杏鲍菇对栽培基质中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本实验室前期已经完成了杏鲍菇ACCC52611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系统地探究了杏鲍菇降解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该菌株在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玉米秸秆、甘蔗渣、花生壳和柠条7种农林废弃物基质上的菌丝生长速度,并测定其液体发酵胞外产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情况。结果显示,以玉米芯、玉米秸秆、木屑、花生壳为基质的培养基上,菌丝长速和长势较好,显着优于棉籽壳、柠条和甘蔗渣基质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其中甘蔗渣培养基质上的菌丝长势最弱;液体发酵胞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菌丝长速和长势较好的这些基质的液体发酵液中,漆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相应较高,说明菌丝的生长速度与诱导产生的木质纤维素酶类的活性紧密相关,活性越高,所能释放的碳源越多,菌丝生长状况就越好。2.通过比较杏鲍菇菌丝在以葡萄糖、木屑、花生壳和甘蔗渣4种为基质液体发酵培养产生的分泌蛋白,分析了杏鲍菇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表达模式。共鉴定到2302个肽段和699个蛋白,在葡萄糖、木屑、花生壳和甘蔗渣培养基中分别鉴定到450、598、540和582个蛋白。在699个蛋白中共鉴定到157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占总蛋白的22.46%。在木屑基质中鉴定到的CAZy蛋白最多为148个,在花生壳基质和甘蔗渣基质中分别鉴定到CAZy蛋白126个和131个,在葡萄糖基质中鉴定到的CAZy蛋白数量最少124个。胞外酶活性分析也验证了此结果。以上结果表明杏鲍菇能够分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完整的胞外酶系。在关键蛋白的研究中,发现漆酶的蛋白丰度与基质中木质素含量的趋势一致,且4种基质中均是漆酶A0A067NLM3蛋白的丰度最大,验证了漆酶是降解木质素的关键酶。3.对漆酶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对Lac4进行了相关生物学信息分析并确定了其结构。完成了Lac4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并转化到了杏鲍菇ACCC52611菌株中,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未获得过表达转化子。通过以上研究初步揭示了杏鲍菇对木质纤维素的利用机制,有利于根据杏鲍菇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特异性,发现适于杏鲍菇栽培的新型栽培基质。提高基质的利用率,避免基质中的养分浪费。

范冬雨[5](2020)在《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为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 a),蘑菇纲(Agaric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是毛木耳的一个变型,目前已在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新疆、广西等地栽培成功。玉木耳的栽培基质主要为木屑、棉籽壳等,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树木采伐受到严格控制,导致传统木屑等原材料日益短缺,而且棉籽壳价格高,致使生产成本增加,制约了玉木耳产业的发展,因此,寻找一种更为廉价的栽培原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截止到2020年),人工林木材在加工生产后会产生大量的木屑,传统的处理方式为焚烧或就地抛弃,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因此,若能利用这些人工林木屑代替传统木屑栽培出高品质的玉木耳,对缓解玉木耳原料短缺及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林木屑桉树木屑、杨树木屑和栎树木屑为培养料,采用混料设计中的单纯型格子法进行玉木耳的栽培研究,优化出一个使玉木耳增产的人工林木屑配方,并对玉木耳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进行探究,对栽培过程中的胞外酶活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对玉木耳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筛选出玉木耳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其次为蔗糖、麦芽糖;适宜氮源为蛋白胨,其次为酵母浸粉、酵母膏;正交设计优化出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2 g,磷酸二氢钾2 g,无水硫酸镁1 g,维生素B1 0.5 g,琼脂20 g,水1 000 m L;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 H是6.5,最适光照条件是12 h光照+12h黑暗。2、玉木耳栽培过程中胞外酶活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在玉木耳菌丝营养生长的各个时期,不同胞外酶活性对菌丝体的生长和发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菌丝生长速度、产量与不同时期酶活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菌丝生长速度与产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与漆酶、多酚氧化酶酶活之间无相关性,产量与半袋期之前蛋白酶酶活呈正相关。3、不同人工林木屑栽培玉木耳的配方优化以桉树木屑、杨树木屑和栎树木屑为基质材料,应用混料设计中的单纯型格子法,通过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分析,分析各主料变化及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以产量为期望值,优化得到一个栽培玉木耳的最佳配方:15.2%桉树木屑、20.8%杨树木屑、44%栎树木屑,15%米糠,2%豆粕粉,2%玉米粉,1%石膏。此配方栽培玉木耳每袋干耳产量达74.5 g(每袋装湿料1.25 kg),比对照配方提高了24%,生物学效率比对照配方高出33.89%。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玉木耳的培养料配方,且有利于提高玉木耳产量,缩短生产周期。不同人工林木屑栽培玉木耳的营养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优化配方Y不仅达到增产的要求,其营养成分也均为最佳,干耳片中的铅、镉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绿色食品食用菌的规定,符合食用菌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进一步证明优化配方Y可以代替常规配方进行玉木耳的栽培。4、玉木耳子实体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水提醇沉法从玉木耳子实体中提取多糖,测定了玉木耳子实体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玉木耳子实体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着玉木耳子实体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吴楠[6](2020)在《肺形侧耳利用农业剩余物的栽培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Design-Expert.V8.0.6.1软件中的“单纯型格子法”对初筛出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以及大豆秸秆等农业剩余物进行混料设计栽培肺形侧耳。测定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生长速率、漆酶酶活、多酚氧化酶酶活、纤维素酶酶活、蛋白酶酶活、菌包污染率以及生殖生长阶段的现蕾时间、采收时间、柄长、柄宽、盖长、盖宽、盖厚、产量以及子实体β-葡萄糖苷酶活性等评价指数。利用该软件分析各主料交互作用对各评价指数产生的影响,最终优化得出一个高产量综合配方,对该配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测得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配方,表明农业剩余物可以替代杨木屑和棉籽壳进行肺形侧耳的栽培。下面是本实验的主要研内容:1.肺形侧耳在农业剩余物栽培中的酶活变化规律及各评价指数间相关性本文对7种农业剩余物进行了初筛,以菌丝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大豆秸秆基质中菌丝生长速率最高(3.50 mm/d),最适合肺形侧耳菌丝生长,并且显着高于对照基质(3.39mm/d),其次是小麦秸秆(3.27 mm/d)和玉米秸秆(3.00 mm/d),以此为依据,选择大豆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作为适宜的主料基质,进行下一步配方优化实验。本文分析了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和蛋白酶的酶活规律,发现不同配方对酶活规律影响会因不同酶产生较大差异,其中对蛋白酶影响最小,其次是纤维素酶和漆酶,影响最大的是多酚氧化酶,几乎11个配方的多酚氧化酶酶活都有各自的规律。本文分析了各时期酶活与各个农艺性状相关性,在营养生长阶段,产量与5天纤维素酶活性、15天漆酶活性以及25天蛋白酶活性呈显着相关,可以此为依据,初步判断某些基质是否有利于肺形侧耳的栽培;在生殖生长阶段,产量与柄长、盖长、盖宽、盖厚,子实体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采收时间呈显着相关,其中与盖长的相关性最高,表明肺形侧耳盖长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2.肺形侧耳“以草代木”配方优化研究小麦秸秆、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对优化因素(菌丝生长速率、采收时间、菌柄长度、菌盖长度、菌盖宽度、产量)有显着影响。小麦秸秆对菌丝生长速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大豆秸秆对采收时间、菌柄长度、菌盖长度、菌盖宽度和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通过单纯型格子法优化出一个高产量综合配方:40.4%小麦秸秆、20.3%玉米秸秆、18.3%大豆秸秆、20.0%麦麸、1.0%石灰粉。通过对优化的高产量综合配方和对照配方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量、菌丝生长速率等农艺性状方面还是子实体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成分方面,高产量综合配方均明显优于对照配方。此结果说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可替代杨木屑和棉籽壳做为肺形侧耳的主要栽培基质,为肺形侧耳进行“木腐菌草腐化”设施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徐莉娜[7](2019)在《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食用蕈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开发和利用野生食用蕈菌资源,对丰富野生食用蕈菌种质资源库意义重大,是蕈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课题运用形态学观察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测序的方法对野外采集到的疑似野生马鞍菌X1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测定了该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对其子实体矿物质进行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以BHT作为阳性对照,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其子实体粗提物进行了急性毒理试验;在此基础上,对其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究,设计了人工栽培试验;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菌丝体进行了液态和固态发酵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X1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X1菌株隶属子囊菌门(Ascomyz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马鞍菌科(Helvellaceae)马鞍菌属(Helvella),拉丁文学名为Helvella lacunosa,中文名称为棱柄马鞍菌,异名多洼马鞍菌。(2)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蛋白含量达23.72%,粗脂肪含量达3.65%,粗纤维含量达55.12%;子实体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是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0.64倍,且鲜味氨基酸(Asp、Glu、Gly和Ala)占氨基酸总量的30.07%;采用ICP-AES法对子实体的16种矿质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子实体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Fe、Zn、K、Na、Ca、Mn、Cu及Mg的含量分别为0.114μg/g、0.017μg/g、2.13μg/g、0.13μg/g、0.0046μg/g、0.0053μg/g、0.0032μg/g、0.1005μg/g,重金属只检出As和Sb,含量分别为0.0021μg/g和0.0013μg/g,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规定的0.1μg/g的限量要求;采用GC-MS法对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2种化合物,确定结构39种,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1.5%,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己醛、己酸、乙酸和2-戊基呋喃是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是调香原料不可缺少的物质;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当浓度为10mg/mL时,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达到49.18%和53.33%;由子实体粗提物急性毒理试验结果可知,用药组最大给药剂量达0.4mL/10g.bw时,实验小鼠生存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致毒反应,且14d内实验小鼠全部存活,处死解剖后的小鼠脏腑器官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可以认定棱柄马鞍菌是安全无毒的。由此可见,该野生菌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毒性,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蕈菌。(3)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利用平板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X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X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膏、无机盐为MgSO4;最佳培养温度为25℃,适宜pH为6.5,适宜光照条件为12h黑暗+12h光照。人工栽培X1菌株试验结果表明:X1菌株最适宜的原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麸皮煮汁琼脂培养基;最佳母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麦粒培养基;最适宜的栽培料配方是松木屑+棉籽壳,X1菌丝体在该培养料上长势好,65d满袋,平均生长速度达4.32±1.54mm/d,子实体直径0.3–1.6cm,菌盖淡褐色,菌柄灰白色,其长度、直径分别达0.3–3.12cm和0.5–1.5cm;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23.24g/袋和4.56%。(4)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本之间共有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182个,样本5中特有OTU最多,为201个,样本1中特有OTU最少,仅59个。样本5和样本2种群丰度高于其余3个样本(P<0.05)。样本1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alokirschsteiniothelia;样本2中特有的真菌属有Plectania、Heydenia、Trichosporon、Clavaria,Thelonectria、Leucoglossum、Lepiota、Tricholoma;样本3中特有的真菌属有Metarhizium、Ceratocystis、Cadophora、Cercophora、Podospora;样本4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ypxylon、Physciella、Cyphellophora、Phyragmocephala、Alternaria、Guttulispora、Ophiostoma、Tomentella、Caluatia、Thermomyces、Auxarthron、Botrytis、Scleromitrula、Schizothecium、Chaetomium、Glomerella、Acremonium、Cosllarina;样本5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irsutella、Porormia、Pseudodictyosporium、Lophiotrema。5个样本中优势菌群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以上菌群在5个样本中的分布存在差异,但相对含量均大于5%。本实验结果说明,不同采样地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差异明显(P<0.05),没有子实体生长的土壤,其真菌多样性高于生长过棱柄马鞍菌的土壤,且不同土壤样本中优势菌属种类与丰度不一样,可见棱柄马鞍菌对于根际定殖真菌具有一定选择性。(5)以液态发酵基础培养基为对照,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X1菌株液体摇瓶发酵过程中最适碳氮源以及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58g葡萄糖、2.77g蛋白胨、3.01g酵母浸膏、1g KH2PO4、1g NaHCO3、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1.01g/L,是对照组的8.83倍;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49g/L葡萄糖、3.54g蛋白胨、3.85g酵母浸膏、1g KH2PO4、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EPS含量最高,可达233.25mg/L,是对照组的4.06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其菌丝体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X1菌株的最佳液态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0%,装液量80mL,转速140r/min。经验证试验得出,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下,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和EPS含量可高达11.86g/L和244.56mg/L,分别是对照组的9.59和4.31倍。(6)以X1菌株为发酵菌株,以山西常见的10种谷物(小麦、大米、燕麦、玉米、小米、藜麦、荞麦、大豆、豌豆和高粱)为发酵基质,对比研究了X1菌株通过固态发酵对发酵基质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X1菌株固态发酵后,小米、燕麦、藜麦、小麦和大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现出较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0、0.898、0.911、0.764和0.770。发酵35d后,5种发酵谷物的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3.38mg/g、3.30mg/g、1.30mg/g、3.06mg/g和0.57mg/g,分别比对照高1.57、2.21、1.86、2.03和1.10倍。大米、荞麦和豌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5、0.398和0.132);玉米和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负相关(R=-0.399和-0.723)。发酵7d后,玉米发酵产物总酚含量的最大值为3.18mg/g,比对照低0.3%;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最大值为2.68mg/g,比对照低12%。以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O2-·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为指标,对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10种谷物发酵产物中,小麦发酵产物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0.16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98.78%;豌豆发酵产物提取物的还原力最强,EC50值为4.18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6.56%;小米发酵产物提取物的Fe2+螯合能力最强,EC50值达16.64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81.61%;高粱发酵产物提取物的O2-·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12.41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3.82%。本实验结果表明,X1菌株固态发酵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本研究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不仅子实体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菌丝体的固态发酵还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抗氧化性能,因而,本研究既可以为开发利用棱柄马鞍菌菌株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开发谷物抗氧化产品或功能食品提供科学指导。

高瞻[8](2019)在《几种农林废弃物栽培猴头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茹,是一种名贵珍稀的药食两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助消化、利五脏等养生保健功能,市场需求量大。本文以苦楝木屑、桑枝屑和青蒿渣为试验材料,棉籽壳为对照,配制7种不同的培养料配方,通过比较不同配方对猴头菇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并进行代谢相关胞外酶活性、子实体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从中筛选出最适宜猴头菇生长的栽培配方。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基质配方菌丝生长速度不同,其中以桑枝屑、棉籽壳各占39%的配方5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苦楝木屑、棉籽壳各占39%的配方4,菌丝体生长速度分别为0.45 cm/d和0.43 cm/d,满袋天数最短,均为27d,比单纯以桑枝屑或苦楝木屑为主料的配方快32.35%,而且菌丝体浓密、洁白粗壮,长势好。2、不同基质配方子实体产量不同,以配方5产量最高,前3潮菇产量平均产量为255.95g/袋,生物转化率为94.79%,其次是苦楝木屑占78%的配方1,子实体产量为204.59 g/袋,各比对照子实体产量高46.37%和17%,子实体大朵、紧实,畸形菇少,商品性状好。3、不同配方处理下,原基形成时期和第1、2潮菇生长间期菌料中各胞外酶活性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四种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都表现为逐渐下降,即原基形成期酶活性均高于第1、2潮菇生长间期。不同基质配方栽培猴头菇,在原基形成期和第1、2潮菇生长间期的胞外酶活性不同,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和CMC酶等4种酶的酶活性最高配方分别为配方1、配方4、配方5和配方6。4、猴头菇子实体富含营养元素、蛋白质、粗多糖、脂肪和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在供试的7种配方中,配方5(39+桑枝屑+39%棉籽壳)的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粗多糖、蛋白质、脂肪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01%、31.30%、3.60%和24.56%,配方4(39%苦楝木屑+39%棉籽壳)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仅次于配方5。配方1即苦楝木屑78%的粗多糖含量为3.60%。5、经济效益方面,配方5平均利润最高为1.11元/袋,其次是配方2为0.8元/袋。结合以上分析,苦楝木屑、桑枝屑和青蒿渣均能作为培养料栽培猴头菇,但利用桑枝屑部分替代棉籽壳的培养料,菌丝生长速度快,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佳。生产上可以考虑配方1(78%苦楝木屑)、配方4(39%苦楝木屑+39%棉籽壳)和配方5(39%桑枝屑+39%棉籽壳)为猴头菇栽培料,其中又以配方5为最佳。因此,猴头菇最适栽培料配方为39%桑枝屑、39%棉籽壳、20%麸皮、1%石膏和1%白糖。

江可[9](2019)在《油菜秸秆和莲子壳菌业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循环利用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利用食用菌降解农作物秸秆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油菜秸秆和莲子壳是江西省的主要农作物秸秆,以其作为栽培食用菌的主料,不仅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栽培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以油菜秸秆或莲子壳为主料,栽培不同品种食用菌,分析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农艺性状、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等,研发适合不同食用菌品种的最佳栽培料配方,并筛选高效转化油菜秸秆或莲子壳的食用菌品种和菌株。经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为:油菜秸秆55.5%、稻草37%、麸皮5%、尿素0.5%、石膏1%、蔗糖1%。该配方能显着促进平菇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比稻草配方提高了45.6%,子实体产量比稻草配方提高了39.9%。(2)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秀珍菇的最佳配方为:油菜秸秆75%、麦麸16%、玉米粉5%、石灰2%、石膏2%。该配方能显着促进秀珍菇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比对照配方提高了13.3%,生物学效率提高了96.2%。以莲子壳为主料栽培秀珍菇的最佳配方为:莲子壳配方:莲子壳75%、麦麸16%、玉米粉5%、石灰2%、石膏2%。该配方能显着促进秀珍菇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比对照配方提高了33.3%,生物学效率提高了30.8%。(3)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巨大革耳的最佳栽培配方为:油菜秸秆粉78%(2%石灰水浸泡)、麸皮20%、糖1%、石膏1%。该配方的生物学效率比常规木屑、棉籽壳培养料增长了35.0%。(4)以油菜秸秆为主料栽培黑皮鸡枞的最佳栽培配方为:油菜秸秆39%,棉籽壳39%、麦麸20%、石膏2%,该配方的生物学效率比常规木屑、棉籽壳培养料提高35.4%。以莲子壳为主料栽培黑皮鸡枞的最佳栽培配方为:莲子壳39%,木屑39%、麦麸20%、石膏2%,该配方的生物学效率比常规木屑、棉籽壳培养料提高95.3%。(5)油菜秸秆栽培茶树菇效果优于棉籽壳,对油菜秸秆基质利用率最佳的是菌株L(JAUCC1736),子实体鲜重、干重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98.14 g/袋、11.78 g/袋、42.67%。油菜秸秆栽培茶树菇配方:油菜秸秆30%、谷壳30%、杂木屑16、麦麸20%、蔗糖1%、石膏1%、石灰2%。本研究证明,油菜秸秆和莲子壳均属于优质食用菌栽培基质,以油菜秸秆或莲子壳为主料栽培平菇、秀珍菇、巨大革耳、黑皮鸡枞和茶树菇,能提高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本研究结果为油菜秸秆和莲子壳的生态降解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多种食用菌的栽培提供了高效的替代栽培基质,对保护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田力[10](2019)在《“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效的农业循环体系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有效模式和必然选择。雅安地区有着丰富的林竹资源,生产竹荪后剩余的竹荪菌糠和收获厚朴后剩余的厚朴木屑是“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环节重要资源。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着其独特的预防、治疗和保健功能。平菇有较强的富硒能力,培养富硒平菇对解决人们食用产品缺硒问题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平菇杂优一号以为材料,用不同比例的竹荪菌糠、厚朴木屑作为栽培料,并以添加有机硒肥为参照,来探究“林(竹)-菌-肥-农”上游技术,试验于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农场进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硒肥的添加能加快菌丝的生长,能减短营养生长期和收获期。但是栽培主料的区别对菌丝生长速度不明显。硒肥的添加能提高竹荪菌糠和厚朴木屑栽培主料的产量。加硒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于未加硒处理,同样营养生长期要短于未加硒处理,能够让平菇尽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达到了产量增加的结果。A1B4处理即加硒的45%竹荪菌糠+55%棉籽壳和A1C4处理即加硒的45%厚朴木屑+55%棉籽壳,在试验中取得了最优结果:菌丝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期短、产量最高、子实体硒含量最高,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是这两个处理能得到产量最多的富硒平菇,并且出菇时间提前,有市场优势。因此选用45%竹荪菌糠+55%棉籽壳栽培料和45%厚朴木屑+55%棉籽壳栽培料进行富硒平菇栽培,是“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在模式的上游环节在雅安推广的一种好的选择,能够充分利用竹荪菌糠和厚朴木屑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并的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平菇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平菇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大于85%,符合有机肥料标准;总养分小于3%,制作有机肥时根据需求添加氮、磷、钾补充肥力;碳氮比在26.99-39.20之间;加硒处理的平菇子实体的硒元素转化率在5%左右,还有大量有机硒存在菌糠里。在选择45%竹荪菌糠+55%棉籽壳栽培料和45%厚朴木屑+55%棉籽壳栽培料进行富硒平菇栽培后,剩余的菌糠有转化为有机硒肥的巨大潜力。

二、棉籽壳代栽香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籽壳代栽香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金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1.1 自然分布及栽培历史
        1.1.2 形态特征
        1.1.3 生活条件
        1.1.4 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2 金耳与粗毛韧革菌的伴生现象
        1.2.1 粗毛韧革菌
        1.2.2 金耳与粗毛韧革菌的关系
    1.3 栽培技术
        1.3.1 菌种制备
        1.3.2 栽培季节
        1.3.3 栽培场所
        1.3.4 栽培原料
        1.3.5 栽培配方
        1.3.6 栽培方法
    1.4 食用菌营养添加剂研究进展
        1.4.1 食用菌添加剂研究现状
        1.4.2 食用菌营养添加剂作用机理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金耳母种的营养生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碳源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氮源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无机盐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维生素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的影响
        2.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耳母种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金耳栽培基质配方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2 单因素对金耳子实体鲜重的影响
        3.2.3 交互作用对金耳子实体鲜重的影响
        3.2.4 栽培基质配方优化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栽培基质初始含水率对金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基质初始含水率对金耳发菌期的影响
        4.2.2 不同基质初始含水率对金耳原基形成时间的影响
        4.2.3 不同基质初始含水率对金耳子实体风干质量的影响
        4.2.4 不同基质初始含水率对金耳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4.2.5 不同基质初始含水率对金耳生产周期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硫酸亚铁硫酸锌用量对金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对金耳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5.2.2 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对金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5.2.3 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对金耳子实体铁含量的影响
        5.2.4 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对金耳子实体锌含量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质栽培食用菌研究进展
        1.2.2 茶皂素抑菌特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1.2.3 食用菌营养价值与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茶皂素降解规律研究及耐受菌种筛选
    2.1 供试材料与菌株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茶皂素耐受性菌种筛选
        2.3.2 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能力
        2.4.2 油茶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降解规律分析
    2.5 讨论
3 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栽培料碳、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3.2.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3.2.3 试验配方设计
        3.2.4 基质前期处理
        3.2.5 拌料、装袋
        3.2.6 灭菌、接种
        3.2.7 发菌及出菇期管理
        3.2.8 食用菌测定指标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栽培料的碳氮比测定
        3.3.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
        3.3.3 各配方间发菌效果比较
        3.3.4 各配方间出菇情况比较
    3.4 讨论
4 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成分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食用菌内总糖含量测定
        4.2.3 食用菌内蛋白质含量测定
        4.2.4 食用菌内粗脂肪含量测定
        4.2.5 食用菌内氨基酸含量测定
        4.2.7 相关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4.3.2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4.3.3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4.3.4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4.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2.1.1 菌种选育
        2.1.2 栽培基料
        2.1.3 装袋、接种
        2.1.4 发菌管理
        2.1.5 转色管理
        2.1.6 出菇管理
        2.1.7 栽培模式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2.2.1 保鲜与加工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2.3 栽培技术规程
    2.4 小结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3.1 泰州市概况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3.4.1 桥头镇概况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4.4 小结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5.10 小结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不同基质杏鲍菇降解酶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杏鲍菇概述
        1.1.1 杏鲍菇起源
        1.1.2 杏鲍菇的栽培条件
        1.1.3 杏鲍菇食药用价值
        1.1.4 杏鲍菇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酶
        1.1.5 不同农林废弃物作为杏鲍菇栽培基质的研究进展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2.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1.2.3 食用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现状
        1.2.4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1.3 漆酶研究进展
        1.3.1 漆酶概述
        1.3.2 真菌漆酶的研究
        1.3.3 漆酶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基质杏鲍菇菌丝生长与木质素降解酶的相关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平板培养实验
        2.2.2 发酵培养实验
        2.2.3 粗酶液制备
        2.2.4 漆酶活性测定
        2.2.5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培养基质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培养基质诱导菌丝体产漆酶的能力比较
        2.3.3 不同培养基质诱导菌丝体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能力比较
    2.4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杏鲍菇不同培养基质下分泌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
    3.1 试验验材料及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发酵培养实验
        3.2.2 蛋白定量
        3.2.3 蛋白凝胶电泳
        3.2.4 蛋白酶解
        3.2.5 质谱分析
        3.2.6 搜库数据库和软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蛋白质量分析
        3.3.2 实验数据监测
        3.3.3 蛋白分析
        3.3.4 差异蛋白统计分析
        3.3.5 关键蛋白分析
    3.4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杏鲍菇基因Lac4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菌丝培养
        4.2.2 RNA提取
        4.2.3 cDNA的制备
        4.2.4 目的基因克隆
        4.2.5 目的基因测序
        4.2.6 双酶切反应
        4.2.7 重组反应
        4.2.8 质粒导入大肠
        4.2.9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4.2.10 质粒导入农杆菌GV3101感受态
        4.2.11 菌丝的转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目的基因PeLac4的克隆
        4.3.2 PeLac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Pe-Lac4-OE质粒构建
        4.3.4 农杆菌转化菌丝体
    4.4 讨论与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玉木耳概述
        1.1 分类地位
        1.2 玉木耳的主要价值
        1.3 玉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1.4 玉木耳的栽培现状概况
    第二章 食用菌栽培现状
        2.1 人工林木屑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利用
        2.2 生态因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简介
        2.4 混料设计法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生态因子对玉木耳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玉木耳栽培过程中的胞外酶活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玉木耳人工林木屑基质配方的优化筛选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玉木耳子实体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肺形侧耳利用农业剩余物的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肺形侧耳概述
        1.1 肺形侧耳分类地位
        1.2 肺形侧耳食用价值
        1.3 肺形侧耳药用价值
        1.4 肺形侧耳生产价值
    第二章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概述
        2.1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研究背景
        2.2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研究现状
        2.3 “木腐菌草腐化”技术研究意义
    第三章 单纯型格子法概述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肺形侧耳在农业剩余物栽培中的酶活变化规律及各评价指数间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肺形侧耳“农业剩余物”配方优化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3 总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重金属以及17种氨基酸含量测定
        2.4 讨论
        2.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蕈菌及其研究价值
        1.1.1 蕈菌概述
        1.1.2 蕈菌的研究价值
    1.2 蕈菌的分类鉴定
        1.2.1 形态学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3 蕈菌的人工栽培
        1.3.1 蕈菌的人工栽培历史
        1.3.2 蕈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4 蕈菌发酵
        1.4.1 蕈菌的液态发酵
        1.4.2 蕈菌的固态发酵
    1.5 马鞍菌的研究现状
    1.6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X1 菌株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子实体、菌种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DNA提取试剂配方
        2.1.6 采集样品的预处理
        2.1.7 形态学鉴定
        2.1.8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营养成分、矿质元素及挥发性成分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3.1.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测定
        3.1.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矿质元素含量检测
        3.1.7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1.8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1.9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
        3.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2.2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测定结果
        3.2.3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矿质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3.2.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3.2.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2.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X1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供试培养基
        4.1.5 X1 菌株生长营养条件研究
        4.1.6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1.7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1 菌株营养条件研究
        4.2.2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3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样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5.1.3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5.1.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分析
        5.2.2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5.2.3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物种丰度聚类图
        5.2.4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物种进化树
        5.2.5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X1菌株液态发酵工艺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菌种制作
        6.1.4 液态发酵
        6.1.5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6.1.6 胞外多糖含量的检测
        6.1.7 单因素试验
        6.1.8 响应面法
        6.1.9 正交试验
        6.1.10 统计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最适碳源、氮源的筛选
        6.2.2 响应面法优化最适碳源、氮源的添加量
        6.2.3 验证试验
        6.2.4 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条件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X1菌株固态发酵多种谷物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培养基制备
        7.1.3 固态发酵
        7.1.4 谷物乙醇提取物
        7.1.5 总酚含量的测定
        7.1.6 抗氧化活性分析
        7.1.7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测定结果
        7.2.2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几种农林废弃物栽培猴头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猴头菇概述
    1.2 国内外猴头菇栽培原料利用和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利用苦楝木屑、桑枝屑和青蒿渣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现状
    1.4 胞外酶的功能及检测意义
    1.5 猴头菇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工艺流程图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基质配方猴头菇菌丝生长情况
    3.2 不同基质配方出菇产量分析
    3.3 不同基质配方子实体生物学性状
    3.4 不同基质配方胞外酶含量
        3.4.1 不同基质配方对胞外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4.2 不同基质配方对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不同基质配方对胞外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3.4.4 不同基质配方对CMC酶活性的影响
    3.5 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
        3.5.1 子实体营养元素分析
        3.5.2 子实体干品中主要营养物质
    3.6 经济效益分析
4 讨论
5 全文总结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9)油菜秸秆和莲子壳菌业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食用菌营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1.1.1 真菌多糖
        1.1.2 蛋白质
        1.1.3 矿物质
        1.1.4 维生素
        1.1.5 脂类化合物
        1.1.6 其他成分
    1.2 食用菌发展现状
    1.3 油菜秸秆和莲子壳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1.3.1 油菜秸秆循环利用研究现状
        1.3.2 莲子壳循环利用研究现状
        1.3.3 食用菌降解油菜秸秆和莲子壳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油菜秸秆栽培平菇研究
    引言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制备
        2.1.2 试验方案
        2.1.3 培养料制备与接种
        2.1.4 数据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菌丝生长数据
        2.2.2 子实体产量数据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油菜秸秆和莲子壳栽培秀珍菇研究
    引言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制备
        3.1.2 试验方案
        3.1.3 培养料制作及接种
        3.1.4 数据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菌丝生长数据
        3.2.2 子实体产量和农艺性状数据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油菜秸秆栽培巨大革耳研究
    引言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制备
        4.1.2 试验方案
        4.1.3 培养料配制与接种
        4.1.4 数据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菌丝生长数据
        4.2.2 子实体产量数据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油菜秸秆和莲子壳栽培黑皮鸡枞研究
    引言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制备
        5.1.2 试验方案
        5.1.3 培养料制备与接种
        5.1.4 粗蛋白检测
        5.1.5 粗多糖检测
        5.1.6 数据测定
        5.1.7 数据分析
    5.2 试验结果
        5.2.1 菌丝生长数据
        5.2.2 子实体产量和农艺性状数据
        5.2.3 子实体营养成分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高效转化油菜秸秆的茶树菇菌株筛选
    引言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菌种制备
        6.1.2 试验方案
        6.1.3 培养料制备和接种
        6.1.4 粗蛋白检测
        6.1.5 粗多糖检测
        6.1.6 数据测定
        6.1.7 数据分析
    6.2 试验结果
        6.2.1 棉籽壳和油菜秸秆基质对茶树菇的影响
        6.2.2 油菜秸秆基质栽培不同茶树菇菌株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研究
        2.1.1 生态农业定义内涵研究
        2.1.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2.2 特殊农林废弃物在食用菌栽培中的运用
        2.2.1 菌糠在其他食用菌栽培中的再次利用
        2.2.2 中药非药用部分在食用菌栽培的利用
    2.3 平菇相关研究
        2.3.1 平菇的营养价值
        2.3.2 平菇栽培基质研究概况
    2.4 .菌糠有机肥相关研究
        2.4.1 菌糠的理化性质
        2.4.2 菌糠的重金属含量
        2.4.3 菌糠有机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2.5 富硒食用菌相关研究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竹荪菌糠栽培平菇试验配方
        3.2.2 厚朴木屑栽培平菇试验配方
        3.2.3 平菇栽培实施
    3.3 测定方法
        3.3.1 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3.3.2 平菇营养生长期
        3.3.3 平菇收获期
        3.3.4 平菇产量指标测定
        3.3.5 平菇子实体中硒含量测定
        3.3.6 平菇培养料与平菇菌糠的碳氮比测定
        3.3.7 平菇培养料与平菇菌糠的有机物测定
        3.3.8 平菇培养料与平菇菌糠的氮磷钾测定
    3.4 数据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的影响
        4.1.1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4.1.2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4.1.3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子实体硒含量的影响
        4.1.4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碳含量影响
        4.1.5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氮含量影响
        4.1.6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的碳氮比和菌糠的碳氮比影响
        4.1.7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磷含量影响
        4.1.8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钾含量影响
        4.1.9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影响
    4.2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的影响
        4.2.1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4.2.2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4.2.3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子实体硒含量的影响
        4.2.4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碳含量影响
        4.2.5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氮含量影响
        4.2.6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的碳氮比和菌糠的碳氮比影响
        4.2.7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磷含量影响
        4.2.8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钾含量影响
        4.2.9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影响
5.讨论与结论
    5.1 不同处理对平菇的影响特点
    5.2 不同处理对平菇菌糠的影响特点
    5.3 主要结论
6、试验中不足及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棉籽壳代栽香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高昱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D]. 冷佳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4]基于不同基质杏鲍菇降解酶系的研究[D]. 赵翠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D]. 范冬雨.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1)
  • [6]肺形侧耳利用农业剩余物的栽培研究[D]. 吴楠.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7]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D]. 徐莉娜. 山西大学, 2019(02)
  • [8]几种农林废弃物栽培猴头菇的研究[D]. 高瞻. 广西大学, 2019(01)
  • [9]油菜秸秆和莲子壳菌业化利用研究[D]. 江可.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10]“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技术研究[D]. 田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香菇代替棉籽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