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校体育课程比较

中美学校体育课程比较

一、中美学校体育课程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罗锦郎,刘静民[1](2021)在《基于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学校体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学校体育发展先进经验的学习已刻不容缓。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于中美学校体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美国相比,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致使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而中美两国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导致其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认知、传播认知以及管理认知都存在部分差异。在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上并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成功经验。通过对于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的管理建设,可以有效推进体育在教育领域的迁移价值,促进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为塑造具备国际视野及复合竞争力的人才献言献策。

廖冰心[2](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施浩然[3](2021)在《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开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游泳是人们现代生活一项必不可少的运动,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其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在浙江,游泳运动有着良好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优势,早已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同时,浙江良好的经济环境又进一步促进了游泳运动的开展和普及,游泳运动发展较好。近年来,随着浙江本科高校场地设施的完善,游泳运动也逐渐出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和生活当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对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可以掌握、了解浙江高校游泳运动的开展动态,促进高校游泳运动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浙江省30所本科高校游泳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如下:(1)浙江省三分之一的高校有游泳场馆。场地对游泳运动的开展起到决定因素,有无场馆学校对比差异明显。(2)师资队伍以中青年为主,学历以硕士为主。结构比例略不协调,男多女少,缺乏高层次顶尖人才;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但是新教学方法运用较少。(3)学生对游泳有一定的兴趣,参与游泳的目的以锻炼身体、消遣娱乐为主;课余锻炼频率不高,学生社团组织力不强,学生参加时以个人参与为主,大多偶尔参加一次。(4)有场馆的学校基本都能开设课程,没有场馆学校课程基本无法开设;普通生游泳课程的性质以选修课为主,体育生则都是必修课;课程内容都是以蛙泳等竞技泳姿为主。(5)浙江省高校游泳赛事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游泳比赛较少,学生缺乏锻炼平台;高校运动队训练频率在每周2-3次为主,学生学习和训练会有一定冲突。(6)高校对游泳运动的经费投入主要以比赛和训练为主,缺乏自主造血能力,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经济来源渠道单一。(7)大学生游泳分会工作以竞技为主,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游泳比赛,组织一次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和考核。在其他领域,协会工作尚未涉足。为推动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解决场地问题,促进游泳发展;(2)优化场地管理,提高场地利用;(3)完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4)促进课程改革,丰富课余锻炼;(5)解决学训矛盾,健全竞赛制度;(6)完善协会工作,发挥协会作用;(7)加强政策导向,促进整体发展。

刘明伟[4](2021)在《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激起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与增强学习者的品行教育,激起学习者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随着规划纲要的不断深入人心,人民的教育观、体育观、健康观发生质性的转变,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已很难满足青少年的体育学习需要。而上海市作为全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先驱,教育的前线,汇集世界各国的先进的体育教育与思想,历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各种教育号召,致力于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总结“高中体育专项化”各改革试点学校实践经验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基于较为成熟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法和课程理念,决定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试点范围,在小学阶段开展“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体育兴趣,注重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与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是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背景下,运用“Feedback To Students(以下简称FTS)、Lag Time(以下简称LT)、Student Success(以下简称SS)”等常见的系统观察法对实验组176节课次880名学生及对照组48节课次240名学生进行系统观察测试,从而掌握当下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实行效果、进展情况以及发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为课改提供反馈和借鉴,使改革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观测结果显示:1.根据“FTS”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每分钟反馈均值在2.54次,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的百分比均值在74.69%,均符合“FTS”系统观察工具中所规定的每分钟向一个班级的学生发送2-3次反馈信息,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的75%左右的标准;而对照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每分钟反馈均值在1.49次,特定技能反馈占总反馈中百分比均值在71.22%,未达到“FTS”系统观察工具规定标准。这表明相对于运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实行“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实验组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技能的学习或改善,对提升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2.根据“LT”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无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3.18秒,有过渡的滞后时间均值为8.71秒,未达到“LT”系统观察工具无过渡滞后时间不超过2秒或更短的标准,达到有过渡滞后时间不超过10秒或更短的标准;对照组学生无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5.62秒,有过渡滞后时间均值为11.03秒,无过渡滞后时间与有过渡滞后时间都未达到“LT”系统观察工具不超过2秒或更短与不超过10秒或更短标准。这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各种活动总能快速完成,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动作技术的训练时间增加,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3.根据“SS”系统观察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校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均值为82.28%,对照组学校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均值为80.35%,两者均超出《Beginning Teacher Performa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BTPS)规定≧80%的标准,但实验组学校学生的运动参与成功率超过对照组学校学生,这表明在“兴趣化”教学的影响下,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效果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刘海明[5](2020)在《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诉求,还是我国青少年力求综合发展的现实客观背景下,都需要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正是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中有关的学科理论,以系统论知识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为实证研究素材,从目标设置情况、训练参赛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场馆设施情况、保障条件情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比较中美两国在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旨在能够更为有效的在分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优化我国现阶段校园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为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以41所各类学校校园篮球负责人、2507名在校学生、377名校园篮球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分管校园篮球项目的校领导、5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30名学校篮球教师、10名美国校园篮球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7名国内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设置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因素,大多数学校未将国家层级目标纳入到校园篮球发展目标体系之中,目标设置更多集中在了学校层级目标设置层面,同时也缺乏省市地区性层级目标的设置。但是中国将思政教育放到了校园篮球之中,立德树人始终渗透在篮球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这是中国校园篮球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美国层面来看,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商业价值目标、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篮球模式的三个主要目标。(2)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校园篮球组织管理部门,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教”、“体”融合机制贯彻力度不够。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是典型的会员制管理机构,其主要是由四年制高等学校和学院式教育机构作为其下属会员,以联合会的形式来进行组织运作,同时NCAA在职能划分和员工的培养方面十分成功,职能划分的清晰。(3)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校园篮球尚未得到校方足够的保障性支持,尤其是在财务保障、就业保障以及考试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具体的资金数额来看,学校为校园篮球拨付的资金大约在每年10万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校园篮球的发展需要,但是经费使用程序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服务上,除去一些数额较小的必要科研设施意外,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人员配置和技术服务上保障力度不够;在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应急类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是恢复类器材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从美国层面来看,体育教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参与政策保障了美国青少年课上课下的篮球参与;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力度较小,学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基本的经费保障。(4)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教学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运动技能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型地位,教学对学生篮球参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战术学习和规则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练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从美国层面来看,中小学全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教育目标,在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学考核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在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下,倘若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业并取得相应学分,可申请延期,在教学管理方面,遵循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齐驱并驾的平等原则,鉴于此普遍实施学分制,运动员并不存在特殊照顾。(5)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训练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为理想,但是在科研水平和受教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对篮球训练的认可度更高。在训练内容方面,体能训练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训练较多,但是柔韧和灵敏训练相对较少。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对爆发力训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训练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办法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组织完善、管理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的相关事宜。运动队是运动训练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天不得超过4小时,而且必须保证每周有2天的空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6)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场馆设施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校园篮球所配备的篮球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和课余篮球训练需要,但是从教学训练优化方面来看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康复理疗、数据分析和运动员个人放松方面的功能性场馆有待于改善;在训练设施方面,训练监控分析设施、康复理疗器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场馆设施管理上,主要是由后勤部门管理,这对于校园篮球场馆的使用来看在便捷度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高校大型篮球场馆的融资、规划和运营的一体化水平较高,大型篮球场馆和赛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赛事是大型篮球场馆运营的主要内容。(7)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竞赛体系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将参赛目标完全局限在了获得理想成绩上,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校园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发生了异化;大多数球队在校园篮球参赛目标上都设置了成绩要求,同时参赛成绩是运动员个人奖惩机制的主要标准。从CUBA赛事来看,大多数教练员对赛事的满意度不高,赛事运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赛事根据学校篮球队的比赛成绩、项目设置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不同学校划分在三个不同的赛事联盟之中,NCAA每年11月开始比赛,全国64强球队分别以自动晋级和获邀晋级的方式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之中,各个比赛联盟的冠军能够直接晋级下一轮赛事。参加NCAA赛事的运动员必须遵守大学生竞技体育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1)美国校园篮球目标设置对中国的启示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3)美国校园篮球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4)美国校园篮球教学对中国的启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5)美国校园篮球训练对中国的启示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建特色训练方案;优化校园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训练结构,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6)美国校园篮球场馆设施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7)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古盼辰[6](2020)在《二战后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启示》文中指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教育改革事业也不断得到深化,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关注的重点问题,教师质量对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教育问题也成为业界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体育教师教育质量问题对于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决定性作用也在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体育教师教育课程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教育质量评估需要亟待加强等。美国作为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被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体育教师教育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完善,其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二战后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回顾,从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体育教师教育相关政策、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内容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并从中找出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的启示。结论:(1)“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是指在对体育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的一体化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办事规程、行动准则、思想理念等,且国家政策法规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也应该作为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一部分。(2)二战后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演变以教育理念为划分依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注重教师学术研究水平提升阶段(1945-1956年)、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阶段(1966-1993)、注重教师综合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阶段(1994至今)。(3)注重教师学术研究水平提升阶段教育理念的形成主要受苏联军事科技发展、青少年体质下降和体育教师数量缺口导致的质量下降等因素影响,该阶段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教育机构由师范学院为主转型为由综合性大学为主;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以生物科学和自然科学类学科为主;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认证依托于对教师教育机构水平认证中进行。(4)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阶段教育理念的形成主要受日益暴露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实用主义思想下能力本位的出现和体育教师教育内部问题的日益凸显等因素影响,该阶段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教育学制由4年增加为5-6年;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在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育教师教育质量认证主要在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的发展中实现,但缺乏专门的体育认证制度。(5)注重教师综合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阶段教育理念的形成主要受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以及建构主义思想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等因素影响,该阶段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职前体育教师国家标准的确立促进体育教师教育进入标准引领时代;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在公共类与专业类、必修与选修、教育类与体育类等多方面融合中展现体系化;体育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工具和优异体育教师认证标准加强对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估。(6)对我国的启示:(1)加强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政策导向性;(2)重视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师的需求;(3)科学制定体育教师教育标准;(4)完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5)增强体育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6)增强体育教师教育的连续性。

王静[7](2020)在《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量缺失和结构性缺失,学校通过招聘一些兼职体育教师来弥补这些缺失,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兼职体育教师这一群体在体育教师队伍中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中现有的兼职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着多重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在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聘任程序。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与中小学兼职教师相关的研究不多,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我国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政策背景,以中小学校聘任兼职体育教师的过程为切入点,以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为研究对象,对比美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方法,构建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的聘任程序并提出实践性的建议,完善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补充前人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来获取中美两国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的相关现状,通过比较法对中美两国目前的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现状进行梳理和对比,立足于我国学校体育开展的现实之本,汲取美国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的可鉴之处,以完善我国的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通过特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三轮筛选,目的是构建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的框架,最后通过逻辑法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使内容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结论:(1)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选聘兼职体育教师过程中主聘人和应聘者需要遵守的按照聘任规程进行招聘和应聘的程序,包括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形式、聘任要求和聘任程序。(2)目前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形式有城乡支教制度、“校对校”兼职和校外兼职教师,前两种聘任形式已具备较为规范的流程,而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过程虽然完整但不够完善,在发布信息环节招聘信息发布方式单一,合同的签订和合同内容的细化程度需加强。(3)目前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要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体能,这些聘任要求较为笼统。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要求应包括工作经历和学历两个外部条件要求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三个基本素养要求。(4)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的主要环节包括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公告、选定招聘小组、面试、公布名单和签订就业合同。在聘任程序实施过程中,对应聘者能力的考评方式单一,聘任程序中对能力的考核方向需加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扩大招聘信息的传播的广度和针对性。在兼职体育教师的中小学聘任程序中发布招聘信息时,通过丰富兼职招聘信息的发布方式和有目的的传播招聘信息,扩大招聘信息的传播广度,使招聘信息的发布更具有目的性。(2)完善兼职体育教师的合同制度。根据招聘学校的发展需要丰富合同的类型增加不同期限的合同,充实合同的内容,明确招聘单位和兼职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使每一位兼职体育教师的劳动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3)制定兼职体育教师入职标准。相关机构和人员提高对兼职体育教师聘任要求的重视程度,明确兼职体育教师入职要求,制定出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兼职体育教师入职标准。(4)丰富对应聘者能力的考评方式。在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招聘学校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情况,丰富对应聘者教学能力的考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考核,加强与教学现实的联系,以选聘适合学校体育发展的高水平兼职教师。

卢泽宇[8](2020)在《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和“健康中国”发展目标的出台,中国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特殊人群的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多关注,特殊体育师资短缺和师资专业素养不足同特殊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日渐显现,因此怎样更好的提升特殊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是当前特殊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了五所美国大学和七所国内院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特殊体育师资培养发展史、培养模式与机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探究,分析我国当前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状,探讨适合我国特殊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方略,为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美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开始较早,目标明确,模式多样,有一体化的培养层次,专业的课程体系、行业准入制度及标准,而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由于起步较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科归属不够清晰,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培养层次稍显不足,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完善的行业准入标准;2、我国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标准,建立并逐步完善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中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完善招生制度,增设硕博士点,提高培养层次,拓宽培养途径,优化课程设置,加大政策宣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完善特殊体育师资资格证制度,统一规范人才考评标准。

崔炎[9](2020)在《中美大学生篮球联赛运动员管理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在1997年建立的章程,1998年创办,是中国大学体育协会主办的高校之间的篮球联赛,其宗旨是“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NCAA是NBA名副其实的高水平运动员输送库,是全世界运行模式最完美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很多国家的大学联赛都在学习其运营模式和培养学生的方式。相对比,我国更重视学生体育的成绩,且占用的时间、人力、财力大大高于教育,体育与教育处在一个分离的状态。CUBA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很少能够进入更高一级的职业赛场,同时,在文化学习的方面,大学生运动员也不能够达到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毕业标准。鉴于以上现象,本文章试图对比分析中美大学生篮球联赛运动员管理模式,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CUBA联赛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进行更好的认识和研究,主要结论为以下:1.中国对于各个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没有统一的标准,招生的各个学校自主性非常大。且没有相关的招生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招收政策层次不齐。美国在招收大学生运动员方面有着全国统一的标准,专门设立监督的机构,学校之间也互相监督,充分的保障了学生的生源,为以后联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训练方面,有一定的训练量,但是强度难以保证,系统性训练不够。训练基本由教练独自一人完成,没有相关体能训练师,营养师、医疗保障,科学化程度不高。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基本都以进入NBA为目标,训练动机明确,训练欲望强烈,有较大的训练强度。有着科学完善的教练团队,可以充分的保障科学系统的训练以及后勤等服务。3.文化学习方面,中国各个高校没有统一的要求,自主性也是非常大,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毕业的要求不高,甚至有的学校对大学生运动员实行文化成绩可以用运动成绩来补分的情况,且CUBA没有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相比之下,美国NCAA对大学生运动员有着硬性的要求,首先必须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4.CUBA联赛发展二十年来,仅仅为职业联赛输送了十几名大学生运动员,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不适应高强度的职业比赛,可以说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不能够满足职业联赛的需求。而美国的NCAA每年为NBA提供了超过80%的大学生运动员,是NBA的人才储备库,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进入职业联赛后表现出较高的适应能力和竞技能力。

叶沅笙[10](2020)在《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的上层建筑,决定并指导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介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尤其是两微一端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生态格局,传统的课程设置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出调整甚至改变。在中国知网上以体育新闻为关键字检索共有1251篇论文,其中体育新闻专业共有论文95篇,对于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中涉及课程设置改革研究较少,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如何与时代保持一致,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体育新闻专门人才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如何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市场的变化,应该对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体育新闻专业作为融合性的跨学科专业,同时具备新闻传播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色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建设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本文选取8所中国高校和5所美国高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冀望能对我国体育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首先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其次,在系统梳理中美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了评价,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比中美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其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等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重视思政,美国追求博雅;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国专业性较强,美国跨学科性较强;在实践环节中,中国采用阶段性实习且平台较窄,美国实施交替性实习且平台较广。第三部分通过对中美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现实社会环境及需求,提出完善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第一,转变人才评价标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人才;第二,立足体院课程资源现状,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第三,完善核心课程设置,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素。

二、中美学校体育课程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学校体育课程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学校体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1.1、概述
    1.2、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3、分析与讨论
    3.1、中美学校体育文化的比较
    3.2、中美学校体育文化对比启示
4、结论
    4.1、结论

(2)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2.1 研究反思
        5.2.2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开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高校游泳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高校课余游泳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高校游泳训练和竞赛的相关研究
        2.1.4 关于高校游泳管理的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评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开展环境和师生分析
        4.1.1 场地
        4.1.2 师资
        4.1.3 学生
    4.2 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课程和教学现状分析
        4.2.1 课程
        4.2.2 教学
        4.2.3 评价
    4.3 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课余锻炼和社团分析
        4.3.1 锻炼程度
        4.3.2.组织形式
        4.3.3 游泳社团
    4.4 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课余训练和竞赛分析
        4.4.1 训练
        4.4.2 竞赛
    4.5 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管理和协会分析
        4.5.1 游泳场馆管理
        4.5.2 经费投入
        4.5.3 游泳协会
    4.6 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开展影响与制约因素分析
        4.6.1 场地管理因素
        4.6.2 师资、课程与课余因素
        4.6.4 训练竞赛因素
        4.6.5 管理层面因素
    4.7 浙江本科高校游泳运动发展策略研究
        4.7.1 解决场地问题,促进游泳发展
        4.7.2 优化场地管理,提高场地利用
        4.7.3 完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
        4.7.4 促进课程改革,丰富课余锻炼
        4.7.5 解决学训矛盾,健全竞赛制度
        4.7.6 完善协会工作,发挥协会作用
        4.7.7 加强政策导向,促进整体发展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立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法
        1.5.2 系统观察法
        1.5.3 实验法
        1.5.4 数理统计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评价
        2.1.2 课程评价
        2.1.3 体育课程评价
        2.1.4 体育兴趣
        2.1.5 小学体育兴趣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课程评价研究
        2.2.2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2.2.3 体育课堂评价研究
        2.2.4 系统观察法研究
        2.2.5 小学体育兴趣化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课程评价研究
        2.3.2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2.3.3 体育课堂评价研究
        2.3.4 系统观察法研究
        2.3.5 体育兴趣化教学研究
3 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3.1.1 观测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研究工具
        3.1.4 测试过程
        3.1.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数据统计结果
        3.1.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FTS”统计结果分析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LT”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3.2.1 观测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测试过程
        3.2.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LT”数据统计结果
        3.2.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LT”统计结果分析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SS”系统观察工具测试
        3.3.1 观测对象
        3.3.2 实验方法
        3.3.3 研究工具
        3.3.4 测试过程
        3.3.5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学生“SS”数据统计结果
        3.3.6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SS”统计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FTS统计表
附录2 “LT”统计表
附录3 “SS”统计表
致谢

(5)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1.3 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
        1.1.4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成效显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1.2.4 研究趋势分析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1.3.1 青少年
        1.3.2 校园篮球
        1.3.3 发展模式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
        2.2.1 以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所有组成环节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2.2.2 宏观背景与微观环节思路下的综合对比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2.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资料法
        2.4.2 个案研究法
        2.4.3 访谈法
        2.4.4 问卷调查法
        2.4.5 实地观察法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2.5.1 研究假设
        2.5.2 创新之处
3 研究理论基础
    3.1 系统科学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中美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4.1 中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4.1.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启蒙期(1895-1949)
        4.1.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发展期(1949-1995)
        4.1.3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改革创新期(1996-至今)
    4.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历史的解读
        4.2.1 发展导向规模扩大为主
        4.2.2 现阶段对发展速度的体现
        4.2.3 符合初级阶段的发展导向
        4.2.4 校园篮球发展是国家改革思想的缩影
    4.3 美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5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对比分析
    5.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5.1.1 国家层面目标
        5.1.2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5.1.3 学生层级目标设定
    5.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5.2.1 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
        5.2.2 商业价值目标
        5.2.3 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
    5.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5.3.1 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5.3.2 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
        5.3.3 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组织管理对比分析
    6.1 中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6.1.1 组织结构现状
        6.1.2 制度构建现状
    6.2 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以NCAA为例
        6.2.1 组织机构情况
        6.2.2 运行机制情况
    6.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6.3.1 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
        6.3.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6.3.3 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
        6.3.4 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
7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7.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1.1 政策保障情况
        7.1.2 资金保障情况
        7.1.3 科研保障情况
        7.1.4 安全保障情况
        7.1.5 医疗保障情况
    7.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2.1 政策保障情况
        7.2.2 经费保障情况
    7.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7.3.1 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7.3.2 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7.3.3 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8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8.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8.1.1 教学目标分析
        8.1.2 教学组织形式
        8.1.3 教学内容
        8.1.4 教学方法
        8.1.5 教学考核评价
        8.1.6 教师情况
    8.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8.2.1 中小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8.2.2 大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8.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在教学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8.3.1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
        8.3.2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
        8.3.3 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
        8.3.4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8.3.5 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9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9.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
        9.1.1 训练动机情况
        9.1.2 训练内容情况
        9.1.3 训练方法情况
        9.1.4 训练课频率与时长
        9.1.5 训练激励机制
    9.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以犹他大学为例
        9.2.1 训练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9.2.2 训练时间
        9.2.3 训练课实地观察情况
        9.2.4 训练特点
    9.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9.3.1 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9.3.2 以校园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9.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9.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10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10.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10.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10.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10.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10.1.4 场馆管理主体
    10.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以高校篮球场馆为例
        10.2.1 美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历史
        10.2.2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位置规划
        10.2.3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功能规划
        10.2.4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资金来源
    10.3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10.3.1 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
        10.3.2 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10.3.3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11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竞赛体系对比分析—以CUBA和 NCAA为例
    11.1 中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CUBA为例
        11.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11.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11.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11.1.4 CUBA赛事满意度
    11.2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NCAA为例
    11.3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11.3.1 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
        11.3.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
        11.3.3 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12 研究结论与建议
    12.1 研究结论
    1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篮球教师/教练员问卷)
附录Ⅱ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Ⅲ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校园篮球负责人问卷)
附录Ⅳ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二战后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我国目前体育教师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1.1.3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值得借鉴之处
        1.1.4 “二战后”时间节点的选取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核心概念界定
        3.1.1 制度
        3.1.2 体育教师教育
        3.1.3 体育教师教育制度
    3.2 二战后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3.2.1 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注重教师学术研究水平提升阶段(1945-1965)
        3.2.2 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阶段(1966-1993)
        3.2.3 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注重教师综合能力与水平的提升阶段(1994至今)
    3.3 二战后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3.3.1 加强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政策导向性
        3.3.2 重视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师的需求
        3.3.3 科学制定体育教师教育标准
        3.3.4 完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3.5 增强体育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
        3.3.6 增强体育教师教育的连续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2.1 兼职体育教师
        1.2.2 聘任制度
    1.3 文献综述
        1.3.1 现阶段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外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形式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要求的相关研究
        1.3.4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程序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特尔菲法
        2.2.3 比较研究法
        2.2.4 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形式
        3.1.1 现有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入职方式
        3.1.2 中小学校外兼职体育教师聘任流程
    3.2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要求
        3.2.1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外部条件要求
        3.2.2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基本专业能力的要求
        3.2.3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
    3.3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研究
        3.3.1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聘任程序
        3.3.2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程序的实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C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专家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D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入职基本要求构建专家调查问卷(第三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殊体育
        2.1.2 适应体育
        2.1.3 特殊教育
        2.1.4 师资培养
    2.2 美国相关文献
    2.3 中国相关文献
    2.4 中美文献综合对比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比较分析法
    3.3 研究步骤
4 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比较
    4.1 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发展历史比较
        4.1.1 政治基础
        4.1.2 经济基础
        4.1.3 文化基础
        4.1.4 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发展历史比较结果
    4.2 中美特殊体育教育概念比较
    4.3 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与机制比较
        4.3.1 中国对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4.3.2 美国对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4.3.3 中美对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机制比较
    4.4 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目标比较
        4.4.1 中国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目标
        4.4.2 美国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目标
        4.4.3 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比较
    4.5 中美特殊体育师资的课程体系比较
        4.5.1 中国特殊体育师资的课程体系
        4.5.2 美国特殊体育师资的课程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建立完善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标准
        5.2.2 在专业设置中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明确优化生源
        5.2.3 多元化培养方案,增设硕博士点
        5.2.4 课程多样化,完善课程体系
        5.2.5 设立准入门槛,统一规范考评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美大学生篮球联赛运动员管理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2.1.2 NCAA
        2.1.3 管理模式
        2.1.4 比较
    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对美国高校篮球运动员招生模式的文献综述
        2.2.2 国外对美国高校篮球运动员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
        2.2.3 国外对美国高校教练员的研究综述
    2.3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内关于中美高校对于篮球运动员招生模式的研究综述
        2.3.2 国内对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
        2.3.3 国内对我国高校教练员的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比较分析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美高校对于篮球运动员的管理制度对比分析
        4.1.1 中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主要招生模式及途径
        4.1.2 美国高校篮球运动员招生模式及途径
        4.1.3 中美高校招生模式的对比分析
    4.2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校期间管理方法对比分析
        4.2.1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校期间训练情况
        4.2.2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校期间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4.2.3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校期间文化学习情况
        4.2.4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校期间文化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4.2.5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校期间参赛情况
        4.2.6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校期间参赛差异情况对比分析
    4.3 中美高校对于篮球运动员的管理工具对比分析
        4.3.1 中美高校篮球教练层面的对比分析
        4.3.2 中美高校篮球经费的对比分析
    4.4 中美高校对于篮球运动员管理程序的对比分析
        4.4.1 中美高校篮球联赛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对比分析
        4.4.2 中美高校篮球联赛法律法规的对比分析
    4.5 中美高校篮球运动员毕业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4.5.1 高校对于篮球运动员毕业资质的要求
        4.5.2 流向职业队的人数与发展情况
        4.5.3 篮球运动员运动竞技水平差异性原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10)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理论
        2.1.2 体育新闻专业
        2.1.3 课程设置
    2.2 国内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3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的研究现状
        2.3.1 对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
        2.3.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问题的研究
        2.3.3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办学培养模式的研究
        2.3.4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3.5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2.4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研究状况
    2.5 文献评价
    2.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6.1 研究目的
        2.6.2 研究意义
        2.6.2.1 对体育新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2.6.2.2 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及意义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4 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4.1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4.1.1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
        4.1.2 美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
        4.1.3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分析
        4.1.3.1 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的差异
        4.1.3.2 培养目标功能导向的差异
        4.1.3.3 培养目标表述方式的差异
        4.1.3.4 培养目标表现形式的差异
    4.2 中美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比较分析
        4.2.1 我国体育新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2.1.1 通识教育、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
        4.2.1.2 专业类课程的设置
        4.2.1.3 实践课程的设置
        4.2.1.4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4.2.1.4.1 突出体育特色
        4.2.1.4.2 重视提高学生的国际信息传播能力
        4.2.1.4.3 新媒体课程应变力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4.2.1.4.4 跨学科性弱,融合性课程较少
        4.2.1.4.5 重视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学科知识面较窄
        4.2.2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2.2.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4.2.2.2 专业课程设置
        4.2.2.3 专业任选课程设置
        4.2.2.4 实践活动设置
        4.2.2.5 结业课程设置
        4.2.2.6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4.2.2.6.1 “大学科”的通识教育与“小众化”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4.2.2.6.2 以新闻学和体育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渗透和拓展
        4.2.2.6.3 新媒体相关课程理论与技术并重
        4.2.2.6.4 结业课程设置灵活
        4.2.3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4.2.3.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中国重视思政,美国追求博雅
        4.2.3.2 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中国专业性较强,美国跨学科性较强
        4.2.3.2.1 必修课程设置对比:中国课程重实务,美国课程重思维
        4.2.3.2.2 选修课程设置对比:中国课程设置模块化,美国课程设置自由化
        4.2.3.3 实践环节设置对比:中国阶段性实习且平台较窄,美国交替性实习且平台较广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转变人才评价标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人才
        5.2.1.1 培养目标以“思维与能力并重”为功能导向
        5.2.1.2 培养目标以“个人与社会融合”为价值取向
        5.2.2 立足体院课程资源现状,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
        5.2.2.1 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地位,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
        5.2.2.2 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多渠道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5.2.2.3 完善通识教育评价标准,发挥通识教育的基础作用
        5.2.3 完善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素
        5.2.3.1 完善知识要素:增加融合性课程和教学实践
        5.2.3.2 重视素质要素:健全专业素质类课程
        5.2.3.3 协调能力要素:注重实践和鼓励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6 结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四、中美学校体育课程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学校体育比较研究[J]. 罗锦郎,刘静民.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5)
  • [2]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浙江省本科高校游泳运动开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施浩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4]运用FTS、LT、SS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D]. 刘明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海明. 山西大学, 2020(03)
  • [6]二战后美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启示[D]. 古盼辰. 河南大学, 2020(02)
  • [7]我国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 王静. 河南大学, 2020(02)
  • [8]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D]. 卢泽宇.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9]中美大学生篮球联赛运动员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 崔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 叶沅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中美学校体育课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