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趋势简述

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趋势简述

一、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趋势述略(论文文献综述)

湛晓白[1](2021)在《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新文化运动期间,"汉字改革"的话题在《新青年》上保持了持续热度,用罗马字母创制独立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一些新文化人的理想预案。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国语运动的进一步展开,一方面出现了若干有利于创制汉语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现实语言条件,另一方面官方的参与也为有志于此项事业的学者提供了人事平台,从而最终促成了国语罗马字方案的面世。国民政府时期,国语罗马字以承认注音字母地位为前提最终实现了合法化,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被官方认可的罗马字母汉语注音方案。尽管注音字母的存在限制了国语罗马字发挥作用的空间,但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汉语拼音方案》,在技术和功能定位上与国语罗马字方案存在明显的历史继承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亦间接印证了其现代性和合理性。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课题组[2](2021)在《六十年风雨同舟 新征程砥砺奋进——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成立六十周年志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也迎来了成立6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本文是拉美所课题组撰写的一篇基于学术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60年来,拉美所风雨兼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一进程中,拉美所学术发展的内涵和方向呈现为四个鲜明的特点: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相适应,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同步,与中拉关系的发展相配合,与拉美发展相伴随。中国的伟大实践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为我国拉美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新要求。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拉美所的科研已经从自发探索转向自觉构建新时期的拉美研究范式,不断激发问题导向与推动理论创新的学术研究活力,巩固了历史与逻辑、现实与理论相统一的学术研究框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解决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和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智力支持。着眼未来,拉美所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继续坚守责任,坚持质量导向,开拓创新,再创辉煌,不负使命。

孔令通[3](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李孝迁[4](2021)在《探源与传衍:近代中国史家的兰克论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史家兰克在近代中国史学界知名度颇高,但中国史家的兰克论述,绝大部分只是从外国流行的西洋史教科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之类着作中转述而来,甚至是经过多重转引,引述者未必清晰了解兰克的思想脉络,人云亦云、寻章摘句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直接阅读兰克原着者寥寥无几。中国史家在课堂或着作中偶尔提及兰克,并不能说明后者对前者产生如何影响,也不能说明前者一定对后者有实质性的认识。兰克对中国近代史学有影响,但两者关系是间接的,没有实质性的联络,其中西方史学史、史学方法着作起到中介作用,他的史义被抛弃,史法被保留,并与中国传统考据学相接榫,在中国史学界大行其"法"。

刘怡[5](2021)在《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观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时期动物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史、动物文化史以及动物伦理学等方面,但有关先秦儒家动物观的内容、特征、实质等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先秦儒家动物观旨在探索先秦儒家如何认识动物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不仅要把握人类对动物的基本认识,而且要探索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考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先秦儒家对动物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动物的起源和动物的特征。先秦儒家从天地化育的宇宙论模式、动物的生殖以及化生现象等角度考察了动物的起源。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起源方式和生殖模式,两者共存于统一的宇宙体系当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天地化育的产物,都是由血气构成的“血气之属”,都是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情感、有语言的生命体。但动物和人类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动物是无仁无义、无社群组织、无劳动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只能依靠本能而生活,而人类独具有理性与道德的能力,能够建立有人伦秩序的国家与社会。先秦儒家所论人禽之辨一方面肯定了动物与人类在生物特征方面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确立起两者在道德领域内的差异,这深刻影响到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中。在两者的生活联系方面,动物能够广泛运用于饮食、衣物饰品、商品贸易、运输畜力、礼物交换、祭祀牺牲等活动中,是保障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物质条件。动物管理是合理使用动物的重要条件。从孔子的正名思想到《周礼》动物职官体系的设置,动物管理逐渐纳入到人类社会制度体系中,使动物管理与人类社会管理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先秦儒家主张人类对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礼制的约束和道德的要求,这与西方动物福利论可能产生某种共鸣。在动物的法律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并没有赋予动物独立的法律地位,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了人类对动物的职责和义务。人兽冲突实质上是礼法分歧,是一项政治管理问题。人类也是动物的保护者。先秦儒家注重从利益需求、王道政治、礼仪规范、仁义道德等方面提出保护动物的思想。动物的合理使用、有序管理、妥善保护,是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圣王明君实现国泰民安的展现。动物与人类在道德方面有密切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动物的道德形象、道德地位及其道德教化等方面。在道德形象方面,禽兽是无仁无义的象征,但某些动物却可以因其生活习性、情感特征而升华成为仁禽义兽,由此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寓意和道德含义。这种变化为动物敞开了道德领域的大门。在道德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尽物之性、仁民爱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当关爱动物,一方面扩展了道德的视野,使动物成为了儒家扩充仁心、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确立起人与动物的道德阶梯。仁民爱物与西方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的哲学不同,实是一种拓展式的伦理,本质上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认为圣王明君不仅应当关爱动物,而且能够以仁爱道德驯化动物。儒家的乐教理论能够实现百兽共舞、游鱼倾听的场景,不仅能有效遏制动物的残暴之心,而且能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面上看,这是对动物兽性的遏制,实质上反映出儒家仁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动物还能够进入人类的信仰体系中,这主要集中在动物神灵、动物献祭与动物占卜等方面。动物神灵是人类神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拒斥精怪,排除淫祀,将动物神灵集中在农业动物神与灵禽瑞兽的范围内,表达出对农业的关注和对人文道德的重视。先秦儒家坚持动物献祭的仪式,同时悬置人神关系,在献祭对象、祭品样式、献祭仪式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动物牺牲由沟通神灵的媒介演变成象征礼仪秩序的符号。动物与占卜的关系主要涉及到龟甲占卜、占梦术、占星术等。先秦儒家批判了占卜的神秘成份,但继承了占卜的思维方式,经此转化,动物由沟通人神的工具转变为天道的承载者。先秦儒家虽然深受原始巫术的影响,但更强调人文的信仰,倡导神道设教。动物在先秦儒家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先秦儒家动物观基本确定了儒家动物观的面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确定了中国古代动物观的基本状况。通过动物而思,我们不仅可以透视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而且能够深入理解先秦儒家对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思考。

冷浪涛[6](2021)在《庞石帚诗歌与诗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庞石帚之诗清远深韵,在当时即具有高名;其学贯通四部,在诗学上每多真知灼见。因诗集与着作出版皆较晚,今人对他创作和研究都未有较深入的认识,故有必要为之发皇。本文即主要从诗歌与诗学两个方面入手,分上下两编进行研究和考察。兹分从诗歌编与诗学编,撮叙本文大要于下:就其诗歌创作而言:他为诗转益多师,不主一家,穷原竟委,不过绍蜀诗之余烈,尤以杜陵、东坡二家为本,于七律之用事、对仗、句法、体式诸端,犹具见渊源。至于西江诸家,如山谷之七律,荆公、后山之古体,亦在取法之列。七绝则以白石、渔洋之神韵为主,又杂以定庵之纵横。近时诸家,如张之洞、王闿运、赵熙等,对其亦多所启发。他在交游上多交接诗坛之老苍,往来唱和,更无多让。与抗战期间寓蜀诗家多所酬唱,可谓旗鼓相当。而内地之诗人,也常相与往还。蜀中年轻后进,又多出其门下。其诗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如酬唱诗之变幻出奇、节序诗之深沉亢爽、悼亡诗之凄恻动人、感事诗之慷慨多讽、比体诗之寄慨遥深,俱可与时人争胜。在艺术上变化多方,大抵以学人之根柢,济以诗人之情性,融合无间。以前后而论,壮而弥工;以各体而论,古近兼擅。而又有近体之用事切当、对仗开阖;古体之精心结构、纡徐不迫。要之,在现代诸诗家中,其诗亦可自树立,卓然名家。就其诗歌研究而言:则主要以唐宋及清两段研究为主,唐宋段之研究又以杜甫与苏轼为主。其杜诗之研究,原本于钱谦益对杜甫党派之关注,更为推进。所为数十条杜语释词,亦皆精核。其东坡诗之研究,先以传记尽其生平梗概,又从各方面探其诗艺,识见湛深。又有少量唐宋诗研究之笔记,也堪为典范。其对于清诗之研究,明清易代之际,以诗史互证为主;于近代诸家诗之笺释,如龚自珍、王闿运、张之洞,皆元元本本;对《海藏楼诗集》之评点,又多抉阐文心。而综观其诗歌研究,考察其学术特色,可以发现:从清儒到章太炎的影响,使其研究打上朴学烙印;从经学到宋明史的趋向,使其研究涂满历史色彩;从文学到专家诗的路径,使其研究具有融通的气象。同时,其诗人身份对其研究具有独特作用。他对于当下的诗歌研究亦多所关注,往往能洞见利病。总而言之,其诗歌研究成就较大,但因种种原因,并未竭尽其才。此外,本文又搜集其生平资料,系以年历,成《庞石帚年谱稿》;广集异本,比勘异同,成《养晴室诗校记》;又搜拾遗佚,用补全集,成《养晴室集钩沉》。今一并附录于文后,并补上下两编所言之不足,以期相互发明。

肖洒[7](2021)在《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标志性中国人物画家,杨之光(1930-2016)的历史题材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中国人物画长期以来不擅长表现宏大场面、揭示深刻主题、深入塑造人物形象等现实问题,本文从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变迁入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为背景引入,探讨历史题材创作的中国人物画家的审美意识、历史观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并分析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首先,论文阐述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了解杨之光艺术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针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艺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就历史题材人物画主题的构思和提炼、笔墨与造型的兼容以及创作图样等具体性问题作出深入探讨.最后,重点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展开讨论.结语部分,结合对当代语境下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思考,阐释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开展图像记录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客观而言,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内容上表现出英雄人物于历史进程中的崇高意义.这种英雄主义的历史思想观,是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特征,并为改革开放后文艺主旋律所积极倡导.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融合西方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种不同的题材类型,既注重历史场景的再现来激发观者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与情绪,又注意对历史人物的细节刻画,彰显了历史事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引发观众思考画作所反映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在形式上,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的兼容、笔墨书写性与构图设计感的兼容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丰富了笔墨造型语言,拓展了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人物画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本文认为,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作为新中国画的代表,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民族气派、传统特色有机结合,打破传统中国画的“避世主义”的主题倾向和“逸笔草草”的笔墨技法特点,基于生活化情思来进行历史画创作,突破简单仿效西方的形式主义,体现了历史主题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相连,彰显出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现实价值.

孙萧[8](2021)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民国“尚武热潮”的网络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重振文化自信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武术和当代社会接轨、市场活力提升、国际化发展加快,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推广困境。因此,如何在立足当代的基础上,通过新视角回溯以往的实践经历,以获得突破当前困境、促进武术推广的有利启示,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由此,本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切入点,聚焦民国这一武术推广较为成功的时期,以民国“尚武热潮”现象及其背后各个行动者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梳理民国武术推广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表征,分析各个要素作为独立行动者在武术“成功普及”环境中所担任的角色,进一步构建出民国武术推广的行动者网络结构。同时,将这一结构逻辑和当前武术的推广行动相结合,在比照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得出当代武术推广的新启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新时代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和武术推广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取法民国这一武术发展高峰期“尚武热潮”中的武术推广经验,在扬弃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武术推广的网络模式,通过要素调整逐步打通各环节联系,是突破现实困境、促进当代武术推广的有益尝试。2.目前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然而这一理论在武术推广方面的应用研究还鲜有见到;当前有关武术推广的研究呈现出宏观性、地方性和具象性兼具的特点,但是缺乏武术推广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相关研究。国外相对成熟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动态稳定性理论等值得我们在武术推广研究中加以借鉴。3.对民国“尚武热潮”武术推广社会表征进行原因剖析,作者认为,这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加持的结果,也是看似偶然之中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通过武术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武术方面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终形成了“人人尚武”的社会热潮,是武术推广普及获得成功的典例。4.民国的武术推广符合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运行条件和程序逻辑,在系统内形成了规划倡导者、最终决策者、社会传播者和直接响应者四类行动者,并以最终决策者为核心行动者;各类行动者通过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解决四个程序完成了武术推广的转译过程,实现了网络系统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运转;当代武术推广的行动者网络结构出现了主体差异和结构差异,其主体差异表现为:类型变化为规划倡导者、主体承载者、社会传播者和最终响应者四类,产生许多新的个体行动者;结构差异表现为:当代网络结构产生了上游政府行为流向和特殊行动者(中央国术馆)变化。5.根据民国和当代武术推广网络结构对比,得出了当代武术推广工作的三点启示,具体为:(1)搭建结构化体系、实现武术推广的要素联动;(2)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网络系统,保持网络“生机”;(3)明确外部边界,引导内部行动者“各归其位”。

李雪琦[9](2021)在《论朱政惠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哲琦[10](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二、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趋势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趋势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文化运动的呼声:创制独立的汉语拼音文字
二、平台:国语运动之展开与国语罗马字派的聚合
三、国语建设的现实进展对国语罗马字运动的积极促动
四、与其他注音方案的竞争:尴尬的“国音字母第二式”
结 语

(2)六十年风雨同舟 新征程砥砺奋进——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成立六十周年志庆(论文提纲范文)

一 紧跟时代步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应
    (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第一阶段(“冷战”时期):国际反殖、反帝、反霸的引领国。
        2.第二阶段(“冷战”结束到21世纪初):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国。
        3.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主导力量。
    (二)中国国际地位变迁下的拉美所研究选题
        1.第一阶段:从“革命范式”向“发展导向”转变
        2.第二阶段:研究方法与分析视角的突破
        第一,研究议题多维扩展,全球视角、比较研究成为亮点。
        第二,学术争鸣氛围热烈,相关研究属国内领先水平。
        3.第三阶段: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的强化
        第一,强化了对拉美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
        第二,更多关注对策规划性研究。
        第三,战略研究成为新关注点。
二 应对现实诉求,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同步
    (一)中国发展阶段之划分
        1.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蓄力期
        2.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探索期
        3.加入WTO后的工业化加速期
        4.步入新时代后的工业化换挡期
    (二)研究方向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同步
        1.工业化蓄力期的拉美研究
        2.工业化探索期的拉美研究
        3.工业化加速期的拉美研究
        4.工业化换挡期的拉美研究
三 把握合作趋向,与中拉关系相配合
    (一)中拉关系呈现“累积—跨越式”发展特点
        第一,中拉关系发展动力由政治驱动转向经贸驱动。
        第二,中拉在彼此外交中的战略地位上升。
        第三,中国是中拉关系“构建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拉美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或缺的地区
        第一,整体合作开辟中拉友好合作新纪元。
        第二,中拉关系立体化发展成为“金字塔”构造图景。
        第三,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
        第四,中拉是全球治理改革的推动力量。
    (三)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增加拉美公共产品供给
    (四)文明对话是当前中拉关系的新范式
四 探究思想演进,与拉美发展相伴随
    (一)拉美国家的发展特点
        1.思想活跃,探索不断
        2.共性与个性并存
        3.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4.复杂变化,曲折前行
    (二)拉美研究:紧扣发展主题,聚焦重大问题
        1.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2.地区性研究与国别研究相辅相成
        3.以史为鉴,服务现实
        4.广泛研究,深度思考
五 新时代、新机遇、新要求
    (一)中国高质量发展必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
    (二)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为拉美学术研究提供新机遇
    (三)伟大实践和社会科学大发展为拉美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
        1.巩固历史与逻辑、现实和理论相统一的学术研究框架
        2.激发问题导向与推动方法论创新的学术研究活力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学术研究体系
六 开拓创新,不负使命
    第一,坚守责任,不负使命。
    第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第三,突出重点、质量导向。
    第四,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3)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探源与传衍:近代中国史家的兰克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学方法论
二、西方史学史
三、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
四、结语

(5)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动物
        (二)动物观
    四、研究综述
        (一)动物学史的研究
        (二)动物文化史的研究
        (三)动物伦理学的研究
        (四)总体评价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天地化育万物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现象
    第三节 动物的化生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生物特征
        一、“血气”的解说
        二、“血气之属”的生理特征
        三、“血气之属”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社会特征
        一、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道德属性之别
        二、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社会结构之别
        三、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劳动能力之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生活联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利用
        一、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情况
        二、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理由
        三、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管理
        一、动物职官与儒家制度规范
        二、驯养动物与儒家统治艺术
        三、人兽冲突与儒家礼法之争
        四、动物管理与儒家政治理念
    第三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保护
        一、儒家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二、动物保护与儒家社会蓝图
        三、儒家动物保护的生态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道德关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形象
        一、人类的禽兽化与禽兽的仁义形象
        二、仁禽义兽与凶禽猛兽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地位
        一、动物道德地位的依据
        二、儒家动物伦理的发展历程
        三、仁民爱物的等差秩序
        四、仁民爱物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德化动物”
        一、恩及禽兽与德化鸟兽
        二、百兽共舞与儒家乐教
        三、万舞翼翼与墨子“非乐”
        四、沉鱼落雁与道家天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信仰联系
    第一节 动物神灵与儒家信仰体系的建构
        一、山川精怪
        二、灵禽瑞兽
        三、农业动物神
        四、人兽变形
    第二节 动物献祭与儒家祭祀礼仪的转向
        一、动物献祭的传统
        二、动物祭品的道德化
        三、动物献祭仪式的变革
    第三节 动物占卜与儒家天命观念的转型
        一、龟甲占卜
        二、动物与占梦术
        三、动物与占星术
    第四节 动物与神道设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内容
    二、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特征
    三、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庞石帚诗歌与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庞石帚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上编:诗歌编
    第一章 诗法渊源与诗友交游
        第一节 诗法渊源考辨
        一、蜀诗之旧传统
        二、黄庭坚与江西诗
        三、姜白石、龚自珍
        四、张之洞、王闿运
        五、赵熙与西蜀派
        第二节 诗友交游考略
        一、早年诗友及诗坛老宿
        二、抗战期间寓蜀之诗人
        三、蜀中诗人及弟子后辈
    第二章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诗歌内容述要
        一、变幻出奇的酬唱诗
        二、深沉亢爽的节序诗
        三、凄恻动人的悼亡诗
        四、慷慨多讽的感事诗
        五、寄慨遥深的比体诗
        第二节 艺术成就述论
        一、学人根柢,诗人性情
        二、壮而弥工,古近兼擅
        三、用事切当,对仗开阖
        四、精心结构,纡徐不迫
下编:诗学编
    第三章 唐宋及清诗研究概说
        第一节 唐宋诗之研究
        一、杜甫和党争之考察及释杜语
        二、东坡传记的写作及诗艺探讨
        三、《养晴室笔记》与唐宋诗研究
        第二节 清代诗之研究
        一、明清易代间的诗史互证
        二、对于近代诸家诗的笺释
        三、《海藏楼诗集》的评点
    第四章 诗学方法与诗学特色
        第一节 诗学方法溯源
        一、从清儒到章太炎
        二、从经学到宋明史
        三、从文学到专家诗
        第二节 诗学特色阐微
        一、作为诗人的学者
        二、关注当下的研究
        三、地位影响和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现当代诗集[1]庞俊(石帚)着、
    三、现当代着述
    四、期刊论文
    五、学位论文
附录
    一、庞石帚年谱稿
    二、养晴室诗校记
    三、养晴室集补佚
        佚诗(15 首)
        佚联(3 副)
        书信(5 通)
        《广雅堂诗集》小笺(17 则)
        释杜语(11 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术语阐释
        一、选题缘起
        二、术语阐释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杨之光研究情况
        二、杨之光相关美术史研究情况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运用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总体构思
        一、研究目的
        二、总体构思
第一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接受与改造:杨之光五十年代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人民的新文艺”创作理念的凸显
        二、政治理论的影响与改造
    第二节 转型与成熟:六七十年代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立足实践的笔墨转型
        二、从生活到创作的程式定型
    第三节 扩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第二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若干艺术问题
    第一节 主题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二、主题的构思和提炼
        三、感性生活和思想创见
    第二节 造型与笔墨的兼容问题
        一、摒弃“逸笔草草”的传统创作观念
        二、中国人物画笔墨与素描的结合
        三、笔墨与造型的反复锤炼
    第三节 四平八稳与欹侧多变的构图特色
        一、从《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红日照征途》的构图变化
        二、《难忘的岁月》与《白求恩》构图比较分析
        三、《九八英雄颂》从手稿到创作的构图阐释
第三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在生活中发现历史
        三、笔墨语言的突破
        四、画面构图的拓展
    第二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二、杨之光的局限性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1 杨之光年表
附录2 杨之光代表作品创作年表
致谢

(8)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民国“尚武热潮”的网络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时代发展要求
        1.1.2 面临推广困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可行性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可行性
2 文献综述
    2.1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相关研究
        2.1.1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2.1.2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
    2.2 民国武术研究
        2.2.1 关于民国武术发展的研究
        2.2.2 关于民国武术推广的研究
    2.3 当代武术研究
        2.3.1 当前武术推广困境研究
        2.3.2 未来武术推广策略研究
3 民国“尚武热潮”的社会表征与原因分析
    3.1 社会表征——文化内涵、思想碰撞和特征表现
        3.1.1 文化内涵——从武技到武魂的身心追求
        3.1.2 “土”或“洋”?“文”或“武”?“打”或“练”?——普及化背后的思想碰撞
        3.1.3 “尚武热潮”的特征表现
    3.2 原因分析——偶然之中的必然
        3.2.1 经济因素
        3.2.2 政治与军事因素
        3.2.3 文化与社会因素
4 民国“尚武热潮”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程序
    4.1 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民国“尚武热潮”的联系机理
    4.2 民国武术推广网络中的异质行动者定位
        4.2.1 规划倡导者——知识精英阶层救国强国的设想与实践
        4.2.2 最终决策者——政府决策的绝对影响力
        4.2.3 社会传播者——媒体渗透与赛事感召
        4.2.4 直接响应者——馆院、社团和个人的系统行为
    4.3 民国武术推广网络中的行为转译程序
        4.3.1 问题呈现
        4.3.2 利益赋予
        4.3.3 征召和动员
        4.3.4 异议解决
5 当代武术推广的历史比较与路径启示
    5.1 当代武术推广的历史比较
        5.1.1 行动者主体差异
        5.1.2 行动者网络结构差异
    5.2 当代武术推广的路径启示
        5.2.1 保持整体性——搭建结构化体系,实现武术推广的要素联动
        5.2.2 坚持创新性——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网络系统,保持网络“生机”
        5.2.3 注重差异性——明确外部边界,引导内部行动者“各归其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四、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趋势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J]. 湛晓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六十年风雨同舟 新征程砥砺奋进——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成立六十周年志庆[J].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课题组. 拉丁美洲研究, 2021(03)
  • [3]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4]探源与传衍:近代中国史家的兰克论述[J]. 李孝迁. 学术研究, 2021(08)
  • [5]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D]. 刘怡. 西北大学, 2021(12)
  • [6]庞石帚诗歌与诗学[D]. 冷浪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D]. 肖洒.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8]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民国“尚武热潮”的网络构建研究[D]. 孙萧. 山东大学, 2021
  • [9]论朱政惠的海外中国学研究[D]. 李雪琦. 安徽大学, 2021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趋势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