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千年拉力赛

2000 年千年拉力赛

一、2000千禧年大集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娟[1](2021)在《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5世纪末,西方向海洋进发,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开启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推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动机除了对资源、商路和财富的渴望之外,则是西方对基督教传教的热情。长期以来,中东是西方基督徒憧憬和向往的圣地耶路撒冷的所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传教士萌生了向中东传教的理念,16世纪以来,西欧传教士的“福音”在这里生根发芽,到了19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已经在中东广泛存在。传教理念是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以来,美国基于西欧早期传教活动的成果,在该地区开启了一个空前的基督教传播的时代。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是美国海外传教活动的一部分,与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和基督教复兴运动密切相关。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交通工具、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基督教大规模的传教运动。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作为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和基督教复兴的一部分而存在。其次,19世纪盛行于美国的天命论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为美国海外传教事业提供精神动力。这些思想都建立在盎格鲁—撒克逊的种族优越论之上,将“拯救众生”和向落后民族传播基督教“福音”看作他们的神圣使命。最后,“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和美部会的诞生,直接推动了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的发展。美国在中东传教的主体是美国福音派,他们在美部会的组织和领导下传教。美部会主要由公理会、长老会和归正会的成员组成,总部设在波士顿,致力于实现“全世界的福音化”。其中,长老会在中东的传教贡献尤为突出。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活动的客体包括安纳托利亚地区、黎凡特地区、海湾地区和北非等地区的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起初,美部会将这些地区的穆斯林和犹太人作为传教的主要目标。然而,由于伊斯兰教法对穆斯林改宗的严格约束和来自犹太人内部的极力排斥,美部会改变传教策略,集中向所谓的“堕落的东方教会”和“名义上的基督徒”进行精神启蒙,复兴当地的基督教教会,将此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的序幕。为了达到促进皈依的目的,美部会采取了包括教育、医疗和出版等方式向中东民众传播基督教。其中,教育是美国传教士最主要的传教方法,他们在中东开办各类教会学校,在美国传教士看来,这是影响年轻一代最可行的方法。他们在教会学校推行《圣经》教育,通过在当地创办出版社的方式印刷《圣经》和宗教传单,试图在精神上“唤醒”中东民众。另外,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医疗领域的传教工作也较为突出。中东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医疗条件,传教医生在当地开办了医院和药房,并开展了医疗培训,对中东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中东社会存在的性别隔离习俗,美国女传教士在向中东妇女的传教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对当地妇女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向中东伊斯兰世界文化扩张的一部分,传教士在其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生动地诠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互动的内涵和外延。这场互动是对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互动的继承和延续,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冲突与融合为其基本特点。而美国传教士与中东穆斯林的交往更多地表现出冲突的一面。从交往哲学上讲,宗教冲突源于将己方奉为主体,将他方视为顺从和受支配客体的‘主—客’式的交往观。美国传教士在与穆斯林的互动中往往陷入这样的交往观之中,将基督教文明奉为唯一的文明,将西方价值观奉为唯一的价值观。这种西方中心论的交往观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影响持续至今,这一点也将始终影响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江爱华[2](2020)在《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前身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建立,1987年3月剧团正式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的建立是戏曲艺术体制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其剧目建设承接着黄梅戏剧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脉络,关乎黄梅戏剧种的盛衰。本文在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个案,结合相关戏曲政策,对其成立66年以来创作排演的近460出剧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考察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主线来结构整篇博士论文的框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按其成就而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团伊始至千禧年为第一阶段,千禧年至2019年为第二阶段。按题材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移植剧目的创作,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现代戏创作。第一阶段的建团初期,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催生了经典的诞生,促使黄梅戏一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表演取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支艺术人才队伍,黄梅戏新皖剧的地位得以确立。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末,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催生了黄梅戏新经典剧目的诞生,黄梅戏出现了二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的表演继续发展。比之传统剧的改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排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剧化和雅化倾向。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相互成就。黄梅戏剧种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黄梅戏电影、黄梅戏电视剧风靡一时,戏曲艺术人才代际更迭,群星闪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同侪中处于领军位置,可谓辉煌。进入两千年以后,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创作整体态势趋向滞后和单一,三度振兴的呼声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推出代表性剧目作品,黄梅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没有更上层楼,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因此失去领跑资格和行业老大的位置,同一时期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戏院团佳作频出、人才济济,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平分秋色。虽然失去领军地位,但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了二十多部新编剧目,为新世纪剧目建设提供了多元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黄梅戏的高峰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值得期待,三度振兴成为可能。考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剧目创作的顽疾,三度振兴的道路依旧道阻且跻。

刘畅[3](2020)在《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现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迅速,岭南传统水乡聚落面貌经历巨大变迁,新时代下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对岭南传统水乡聚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南海、番禺、顺德一带,较少关注到广州市内的水乡聚落。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紧邻广州旧城,自宋代开始逐渐有人定居于此,建立了众多岭南典型的水乡聚落,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其中黄埔、小洲村属于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但近50年来,河南岛的水乡聚落的传统空间形态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变化,出现聚落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特色风貌丧失等问题。2018年《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正式通过,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聚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本文选取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上以小洲、黄埔、沥滘、龙潭等村为代表的二十余个传统水乡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要素着手,通过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将聚落的空间形态问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归纳总结宋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水乡聚落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水乡聚落自然人文环境对聚落空间形态的作用机制,厘清水乡聚落的价值,结合近现代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提出传统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建议。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在研究建筑学域与人文社科学域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岭南地区水乡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选取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地方文献资料的广州市海珠区河南岛若干水乡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搭建以不同尺度层级为切入点的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聚落的空间特征总结。宏观层面主要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在聚落选址、规模、交通方式方面对聚落群的空间特征进行归纳;中观层面主要对聚落内部用地结构、景观结构、聚居地形态类型、街巷空间肌理、农业景观肌理的特征进行归纳;微观层面主要将聚落内部构筑物划分为民居建筑、祠堂建筑、庙宇建筑、书院建筑和其他公共设施,对建筑单体平面、结构构造、立面装饰特征进行归纳。第三部分即第五章,首先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组织、民俗文化信仰等条件对聚落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形态特征形成机制进行研判,总结河南岛水乡聚落在生态、经济、社会、人文方面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结合水乡聚落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变迁,总结聚落传统空间在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发展机遇与保护建议。

杨春林[4](2020)在《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粹主义浪潮正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这是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的最显着标志。尤其是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的欧洲西部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全面崛起,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与中右翼的保守自由主义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影响了西欧各国的政策走向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对整个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和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构成了重大挑战。本研究聚焦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在内的西欧地区,以这些国家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识别一个“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它迅速崛起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动员民众、获取支持的?它的崛起对西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前的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通过确定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标识出它在政治光谱上的位置。然而,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往往是混乱的、模糊的、破碎的、游移的,本研究基于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概念的考察和对左右政治划分的认识,提出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以民粹主义为表,以民族主义为里”的核心特征,以此作为识别西欧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标准,将其与历史上世界其他地区的民粹主义和西欧左翼民粹主义相区别的同时,也突出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策略的政治属性。第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些政党在西欧各国只能算作是星星之火,在政党格局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在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一方面软化了极端民族主义立场以扩大选民基础,另一方面又以欧债危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事件等为契机,提出了反移民、反伊斯兰、反欧洲一体化等政策主张,尽管这些主张带有明显的反建制、反多元价值和排外主义的色彩,但却也填补了传统政党政治议题的空白,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到了政治空间和选民支持。其选民基础的碎片化分布也说明了这类政党的务实转型提高了他们的普遍动员力。如今,数量众多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西欧已呈燎原之势,不仅在各国开始联合组阁、进入政府或担当最大反对党,而且开始跨越国家相互站台并且在欧盟框架内寻求联合。第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深深根植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中。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引发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拖累了西欧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兴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西欧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领域等方面的世界引领力被进一步削弱;数字革命引发了发达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传播领域的“新媒体革命”,撼动着民主社会的根基;移民难民的涌入挑战了欧洲社会的“共识政治”,在面对危机时欧盟内部的矛盾,助长了保守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兴起;西欧战后中左和中右两翼政党轮流执政、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日渐接近的背后,是西方多党制度和代议民主制度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正是上述的这些方面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他们高举“民主”和“民族”两面大旗,通过一揽子“非政治正确”的主张赢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第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并且在选举中屡屡得手,离不开其极具煽动性的政治话语、高效的政治动员策略和务实的政治行动,这三者构成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话语-策略-行动”的完整链条,体现了民粹主义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作为“激进民主理想”和“政治动员策略”的双重属性。第五,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从各个层面对西方产生了冲击。在政党政治层面,它压缩了主流政党的政治空间,丰富了政党的政治话语和活动方式,拓展了政党竞争的空间,重塑了政党政治的生态;在政府层面,它影响了西欧各国政府在移民、福利、经贸、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倾向;在欧盟层面,它为欧盟机制的有效运作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社会和文化价值层面,它加剧了西方社会的分裂,冲击了包容的多元主义民主价值,也助推了大众抗议文化和运动的流行。最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未来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民粹主义与西方民主的关系是复杂的,既不能简单将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能否定民粹主义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常常以追求“人民至上”的民主面目出现,但是这种激进民主理想追求却最终往往因为魅力型政治强人的出现而滑向威权政治的境地。所以该类政党仍然可能在未来构成对西方民主的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尽管民粹主义政党存在着“反建制”的立场,但这种批评性的立场恰恰为西方主流政党和代议制民主的自我调适注入了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不断回应变化着的民众需求,不断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不断对自身进行适应性的变革,政党和制度才能够变得愈加成熟和坚韧。民族民粹主义浪潮的出现是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的反映,也必将会对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国际共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特征、政治话语、政治策略、政治行动、崛起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将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置于“技术革命引发社会变革”的逻辑之下进行审视,力求突破传统的政党研究的局限,希望能够以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现象为缩影去观察这个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世界。其次,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了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缘何能在西欧异军突起又如何从多个层面冲击了西欧社会。再次,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写作过程中尽量辅助具体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实例和数据作为支撑,以使观点能够更具现实说服力。最后,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思考了民粹主义浪潮与西方政治变革、世界格局调整之间的联系。

张慧敏[5](2020)在《社交媒体与俄罗斯公民与研究-风险社会视角》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二代互联网络与社交媒体在俄罗斯迅猛发展,鉴于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诉求表达以及动员参与方面的优秀表现,这给俄罗斯公民参与的发展打开了机会之窗。从2010年开始,俄罗斯的公民参与逐步从政治精英为主导的政治领域的参与中解放出来,发展出横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议题的更广泛的参与。在参与形式上,街头抗议活动在俄罗斯公民参与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稳定而规律的公民参与形式逐步成为主流。故而,无论是从参与形式还是参与内容方面,俄罗斯的公民参与得到了明显的扩大。为了探究社交媒体如何增益俄罗斯的公民参与,以及这种增益可能产生的后果。本文对过去十年间俄罗斯的社交媒体以及公民参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随着互联网络从生产力工具蜕变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空间中涉及日常生活的表达与交流日益增多。2010年以来,一系列由民众自发组建的线上互助平台得以建立,且俄罗斯联邦政府也相继在各级行政主体中普及电子政务建设。这些变化打破了俄罗斯民众长久以来在公民参与中因突发事件而随机结合的现象。稳定而持久的相互联系增进了俄罗斯民众间的社会资本,同时由于民众和政府之间直接联系增多,公民参与中民众的自主性越来越强。然而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出发,人类借助技术的力量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被逐渐累积的“发展的副作用”威胁,这便是风险。社交媒体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传播媒介,其拥有双重生存空间——现实社会与线上空间。由于俄罗斯多元的社会形态,使得社交媒体在增益公民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了过滤效应,故公民参与最终仅在一小部分俄罗斯民众中得以实现。这就导致了两种公共性的分歧甚至是对抗——国家的公共性与社会的公共性。前者面对的是全体联邦民众的诉求,而后者则突出体现为实现了公民参与的部分民众的诉求。因此,未来如何解决这两种公共性的对抗是俄罗斯公民参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姚达兑[6](2020)在《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未来想象及其历史哲学》文中研究说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各自完成了其成熟的未来主义想象。两人的思想有不同的历史哲学在背后支撑。这体现在康有为完成于1901至1902年间的《大同书》和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两书中。康有为《大同书》的背后是一种千禧年论式的历史哲学,而梁启超的国家主义想象选择的进路则是可臻完善论。千禧年论和可臻完善论,这两种理念代表了近现代中国转型的两种主要的思想模型,也影响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及他们追求中国现代化的策略。探讨这两种思想与历史哲学模型,有益于更好地思考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复杂状态。

黄秋硕[7](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认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黄建华[8](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研究说明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贾延飞[9](2019)在《现代性与大众狂欢》文中研究指明大众狂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古今对比的现代性视野中,古代狂欢是理解大众狂欢的必要参照系。以古代的“狂欢节”为本源的狂欢诗学理论旅行至世界各地并引发各个学科研究热潮的同时,狂欢诗学理论也成为阐释大众文化以及互联网文化的重大引证资源。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大众狂欢的生成本源这一根本问题。而现代性论域的时间专题研究从现代性时间与审美的关系角度探讨了新世纪以来的审美迷狂文化的本质。由此,上述问题可以从现代性及其时间观念来探讨。首先需要从狂欢史的角度分析大众狂欢区别于古代狂欢的现代性性质,进而分析现代性时间的性质及其主导现代历史—社会的地位并由此造成的主流现代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进一步导致现代人在公共的劳动时间里积蓄的身心能量急需在属己的狂欢时间里释放甚至畸变为发泄而进入狂欢。大众狂欢的现代性本源问题由此得到了回答。所以,这就构成一个由现代性和大众狂欢两个具体论域相关联的新的问题域。论文各章节则是对这一问题的逻辑性的展开过程的具体论述,主要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中问题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创新点、研究意义和章节安排。第一章主要内容为“狂欢史的大众狂欢”。主要勾勒出狂欢史即狂欢的术语史和狂欢活动史。区分出古代的巫术狂欢和民俗狂欢,现代的大众狂欢及其最新形态网民狂欢。分析各种狂欢表现形式,给出相应的定义。并指出古代狂欢和现代大众狂欢在时(空)间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的重大差异。第二章主要论述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内在关系。现代性的基础一环是其现代时间。现代时间受惠于“犹太—基督教”文化中的线性时间观念,结合救赎史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主导观念;而且,这种线性矢量时间的生存论基础是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本质上来说,主流的现代时间一种遗忘“过去”、否弃“现在”、奔向“未来”的线性矢量时间模式。现代性时间因此是永远加速奔向“未来”的线性矢量时间。在这一时间的驱动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本我属己的生命时间产生对立,因而出现现代社会中特有的公共劳动时间与私人闲暇时间的区分与对立。这种分裂使得私人闲暇时间等时间作为重大的时刻出现。现代人释放因现代性紧张而产生的身心能量进入狂欢状态。因此,作为对线性矢量的现代时间的抗衡和扭转,包括私人闲暇时间、节日时间、游戏时间和艺术审美时间等时间在内的狂欢时间都有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从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内在关联可解释现代的大众狂欢和网民狂欢的现代性特质。第三章主要论述现代性与大众狂欢的关系。狂欢的大众是现代性的产物。更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学史考察表明,大众这一群体只有经历现代化过程并拥有现代性心性体验才成为大众。进一步解析这大众的心性结构会发现其现代性特性,如支配大众狂欢的观念是现代的诸多时间的对立经验,大众快适的感觉来自于本能,而且可能升华至审美境界,审美共通感成为大众狂欢团体生成的中介,但是这一切都贯穿着异化的消费逻辑。因此,大众狂欢一方面作为对现代性时间的亢奋追随,呈现出肯定审美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又作为对现代性时间的拒绝,呈现出否定审美现代性的一面。第四章主要论述现代性与网民狂欢的关系。网民狂欢的时间实质上是一种可逆的多元的虚拟时间。它一方面与现代性的面向“未来”的方向一致,因而加速地奔向“未来”,塑造着网民永远激进地追求最快最新的现代性心性结构;另一方面又可逆转现代性的线性时间方向,成为蕴含“未来”意义的感性刺激的“当下”时间,或返回到“过去”。狂欢网民的心性结构因此呈现出更为激进的现代性特性,如无休止地求快气质、急速奔向“未来”精神、匆忙浏览的阅读心性和冷漠与怨恨并存的围观心理等等,这一切都表征为求新、求快和审丑等狂欢文化现象。余论部分主要探讨大众狂欢的未来走向。大众狂欢的引导仍然需要基于现代化—现代性的变革。扭转主流现代时间的方向和“自反性”现代化只有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从而破除公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多样的生命时间的对立关系,实现主体的认知、意志和审美的完美统一。但是,这一切引导与变革方法必然要基于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才能真正实现。

陈宇[10](2020)在《近代早期英国宗教宽容研究(1603-1660)》文中研究表明宗教宽容是现代宗教自由的早期形态,它包括了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近代关于宗教宽容问题的讨论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改革运动过程中到达高潮。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统治者利用国教会统一人民信仰,对不从国教者采取敌视态度,并迫害少数异端分子。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加剧了国内的紧张局势,王党与议会军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内战爆发后国内的混乱形势,让各派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宗教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宗教宽容主张。长期议会期间,威斯敏斯特宗教会议的召开、白厅宫辩论和论战小册子的大量出版,使得宗教宽容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讨论和广泛关注。这次关于宗教宽容问题的争论直接为克伦威尔的宗教政策提供了借鉴意义,也推动了英国宗教信仰自由道路的发展。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包含四章。第一章叙述了近代宽容问题的起源和17世纪初英国宗教宽容产生的背景。宽容态度的萌发与反对迫害宗教异端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温和的宗教观逐渐发展为宗教宽容思想。第二章阐述了英国不同派别的宗教宽容思想,主要包括独立派的清教宽容主张、浸信会的信仰自由观念和伊拉斯特派的国家宽容观,并尝试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分析。第三章论述英国宗教宽容的具体实践,在宗教宽容思想的影响下,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宗教宽容政策,以追求各教派间力量的均衡。第四章评析了英国宗教宽容的特点和影响。宗教宽容思想先行于宽容实践,两者虽相互交织但并不同步发展,宗教宽容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王自身的宽容倾向。总之,宗教宽容对近代英国政治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宽容政策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有效地稳定了统治秩序,宗教宽容思想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2000千禧年大集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千禧年大集会(论文提纲范文)

(1)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和重难点
第一章 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的背景、主体与形式
    第一节 传教活动的背景
        一、美国基督徒的圣地情结
        二、美国基督教“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与福音派的传教活动
        三、美国海外传教活动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
    第二节 传教活动的主体和诉求
        一、以美部会和长老会为核心的传教主体
        二、以复兴基督教和殖民扩张为目的的传教诉求
    第三节 传教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教会学校和出版社的创办
        二、《圣经》的阅读与教育
        三、医疗机构与女传教士的角色
第二章 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传教历程
        一、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发展
        三、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衰落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与奥斯曼帝国的博弈
        一、美国传教士与哈米德政府的冲突
        二、美国政府对传教活动的干预
    第三节 美国传教士与安纳托利亚地区民众的互动
        一、美国传教士与穆斯林的艰难对话
        二、美国传教士与犹太人的互动
        三、美国传教士与基督徒的互动
第三章 美国传教士在黎凡特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与巴勒斯坦地区民众的互动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女传教士在叙利亚传教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三、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遭遇的挑战
第四章 美国传教士在海湾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伊朗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伊朗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在伊朗传教活动的主要阶段
        三、美国传教士与伊朗民众的互动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和发展
        二、美国传教士与阿拉伯海湾地区民众的互动
        三、美国女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传教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章 美国传教士在北非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埃及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埃及传教活动的兴衰演变
        二、美国传教士与埃及民众的互动
        三、美国传教士在埃及传教活动的特征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艾伯特·内森在摩洛哥的传教活动
        三、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遭遇的挑战
第六章 传教士在美国—中东外交关系中的作用
    第一节 宗教扩张与大国在中东的博弈
    第二节 传教士与美国—中东早期外交
    第三节 传教士活动的兴衰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制定
第七章 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中东地区教育、出版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促进妇女角色的转变和妇女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 间接助长中东的社会分化和地区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二、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1.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章节设置与创新之处
        1.本文的章节设置
        2.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人、改戏和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剧种的现状综述
        一、人才济济的艺人群体
        二、“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常演剧目
        三、“唱念做舞”的舞台表演概况
    第二节 改人和改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筹建
        一、改人: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成立
        二、改戏:《打猪草》、《蓝桥汲水》赴沪演出
    第三节 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
        一、旧的戏曲班社制的解散和分流
        二、新的现代化戏曲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黄梅戏剧目的改编、移植和创作
    第一节 甄选与自觉:传统黄梅戏剧目的改编
        一、瑕瑜并存:黄梅戏传统剧目综述
        二、甄选: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整理
        三、自觉:《罗帕记》的改编
    第二节 移植与黄梅戏化:移植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跨剧种的交流和融合
        二、黄梅戏化:移植剧《春香传》的创作排演
    第三节 填补、突围与创新: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排演
        一、填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缘起
        二、突围:新编历史剧《宝英传》的创排
        三、跨越:改编莎剧《无事生非》的创排
    第四节 危机、迷茫和自由:现代戏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危机:社会主义新人的《王金凤》的创排
        二、迷茫:文革现代戏的创排
        三、自由:《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的创排
第三章 传统剧的改编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经典剧的形成与剧目一度振兴
        一、主流社会的悲喜:经典大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的改编和排演
        二、市井细民的日常:经典小戏的《打猪草》、《打豆腐》、《夫妻观灯》的改编和排演
        三、电影与舞台的互映:电影《天仙配》与舞台版《天仙配》之比较
    第二节 黄梅戏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知识阶层与剧目创作的离合
        二、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艺术人才队伍的专任、转型和多元化
    第三节 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发展
        一、开山立派:严凤英与旦行表演的发展
        二、舍京入黄:王少舫与生行表演的发展
        三、贡献与障碍:王少舫与黄梅戏生行唱腔的发展
    第四节 黄梅戏新“皖剧”地位的确立
        一、旧“皖剧”的式微
        二、新“皖剧”的确立
第四章 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新经典剧目的形成与剧目的二度振兴
        一、女性题材的丰富和拓展:《龙女》、《风尘女画家》、《红楼梦》的创作
        二、戏曲舞台的延伸:黄梅戏电视剧的流行和勃兴
        三、黄梅戏音乐剧的尝试:《秋千架》创作排演
    第二节 黄梅戏生行、旦行表演的继续发展
        一、守正循矩:马兰旦行表演特色
        二、由京入黄:黄新德生行表演特色
        三、固定的生旦搭档对黄梅戏行当表演的促进
    第三节 黄梅戏剧目剧化、雅化倾向
        一、文革结束后现代戏剧目创作现状
        二、改革开放与剧目创作的二度振兴
        三、打造精品意识与黄梅戏剧目的剧化、雅化倾向
    第四节 《柯老二入党》的剧化与《红楼梦》雅化之比较
        一、剧目创作横向与纵向的处理不同
        二、文人趣味与文化话语权的上移
        三、剧化与雅化的精致与疏离
第五章 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
    第一节 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
        一、新世纪戏曲小剧场化的热潮
        二、滞后与平庸:剧目创作现状
        三、单一和重复:《遍地月光》、《孔雀西北飞》、《我的离骚》创排
    第二节 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一、本土题材:小戏《六尺巷》的创作
        二、生行担纲:《雷雨》的创排
        三、歌舞演故事:《小乔初嫁》的创作
    第三节 剧目三度振兴的期待
        一、成就:剧目创作的高原
        二、期待:剧目创作的高峰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教研科研成果、戏曲获奖
附件1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故事梗概
    一、传统戏剧目
    二、移植剧目
    三、改编历史剧
    四、新编历史剧剧目
    五、现代戏剧目
    六、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音乐剧
附件2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剧评、报道、谈艺录(1953—2006)
附件3 传统黄梅戏剧目整理
附件4 2018年暑期田野调查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
致谢

(3)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岭南水乡聚落研究深化的要求
        1.1.2 聚落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要求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岭南水乡聚落历史空间形态研究
        1.4.2 岭南水乡聚落传统空间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1.4.3 人文社科学域对岭南水乡聚落的研究
    1.5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关键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选址与聚落群形态
    2.1 聚落的形成环境
        2.1.1 河南岛建制沿革
        2.1.2 河南岛开发建设时序
        2.1.3 河南岛产业形态
    2.2 聚落选址特点
        2.2.1 地形地貌选址特点
        2.2.2 水文选址特点
    2.3 聚落群形态与聚落规模
        2.3.1 聚落群形态
        2.3.2 聚居地规模
        2.3.3 聚居地间的连接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内部空间形态
    3.1 用地组成和景观结构
        3.1.1 丘陵型水乡聚落
        3.1.2 平原型水乡聚落
    3.2 农业景观肌理
        3.2.1 围田肌理
        3.2.2 基塘肌理
    3.3 聚居地的形态类型
        3.3.1 块型水乡聚落
        3.3.2 网型水乡聚落
        3.3.3 线型水乡聚落
    3.4 聚居地的街巷肌理
        3.4.1 主街
        3.4.2 里街
        3.4.3 巷道
    3.5 聚居地的公共空间节点
        3.5.1 以祠堂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5.2 以庙宇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5.3 以码头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节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的建筑与公共设施
    4.1 聚落建筑
        4.1.1 民居建筑
        4.1.2 祠堂建筑
        4.1.3 庙宇建筑
        4.1.4 书院建筑
    4.2 聚落公共设施
        4.2.1 码头
        4.2.2 水埠
        4.2.3 桥梁
        4.2.4 水井
        4.2.5 坊表门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水乡聚落空间的形成机制与保护建议
    5.1 传统水乡聚落的空间形成机制
        5.1.1 聚落选址与防灾防患、业态选择之间的关系
        5.1.2 聚居地结构与宗族组织、水神信仰之间的关系
        5.1.3 建筑形态与地域气候、民系文化之间的关系
        5.1.4 传统水乡聚落的价值
    5.2 水乡聚落的当下困境与发展机遇
        5.2.1 生态污染与恢复导致聚落群基址环境变迁
        5.2.2 工业化与城镇化迫使用地结构重整
        5.2.3 本外二元人口融合带动聚居地扩张
        5.2.4 近现代文化对传统公共建筑的冲击
    5.3 水乡聚落特色空间的保护建议
        5.3.1 重整水系及周边用地,维持生态平衡
        5.3.2 保留水街水巷,重现水乡风貌
        5.3.3 修缮传统建筑,延续传统文脉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29年河南岛水乡聚落聚居地规模统计
    附录二 :1966年河南岛水乡聚落聚居地规模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第一节 民粹主义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民粹主义
        二、作为社会运动的民粹主义
        三、作为政治策略的民粹主义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
        一、左与右的划分
        二、民族主义
        三、民族民粹主义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界定
        一、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定义
        二、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特征
        三、左右两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区分
第二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历程
        一、边缘化阶段(战后到八十年代末)
        二、转型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初到金融危机前)
        三、全面崛起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第二节 西欧主要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一、激进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二、地方主义民粹主义政党
        三、中右翼的民粹主义政党
    第三节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选民基础分析
        一、选民性别分析
        二、选民年龄分析
        三、选民受教育程度分析
        四、选民职业和阶级分析
第三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原因
    第一节 数字革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技术动因
        一、数字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塑
        二、西欧政党政治的数字化变革
        三、数字革命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经济的不平衡
        二、欧洲一体化、欧债危机与福利国家困境
    第三节 社会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社会基础
        一、低失业率背后的中产阶级萎缩
        二、移民问题与难民危机的冲击
    第四节 认同危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本位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
        二、欧洲穆斯林问题与文明的冲突
        三、欧洲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冲突
        四、传统媒体的衰落与新媒体革命
    第五节 民主困境: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政治条件
        一、非理性的政治人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与左右翼的趋同
        三、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失衡
第四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话语、策略与行动
    第一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话语
        一、“人民”与“精英”:平民主义与反建制
        二、“我们”和“你们”:排外主义与反移民
        三、“固有”与“外来”:本土主义与反多元文化
        四、“本国”和“他国”:孤立主义与反一体化
    第二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策略
        一、以魅力型领袖为活动轴心
        二、以中下层选民为争取目标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有力工具
    第三节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行动
        一、参加竞选活动
        二、参与政府组阁
        三、推动全民公决
第五章 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影响
    第一节 重塑了西方政党政治生态
        一、加速了左翼政党的衰颓
        二、引发了右翼政党的迷茫
        三、改变了政党竞争的形态
    第二节 影响了各国政府政策倾向
        一、移民政策
        二、福利政策
        三、经贸政策
        四、外交关系
    第三节 阻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一、欧盟框架下疑欧力量的增强
        二、欧洲各国对欧盟态度的变化
    第四节 挑战了多元主义民主价值
        一、侵蚀了多元主义的政治共识
        二、加剧了欧洲社会的文化冲突
        三、助推了大众抗议的泛滥流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社交媒体与俄罗斯公民与研究-风险社会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厘清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风险社会视角中的社交媒体与公民参与
    第一节 风险社会的定义及其核心内容
    第二节 风险社会视角下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生产和传播
    第三节 风险化的社交媒体与公民参与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风险社会视角下俄罗斯社交媒体的发展
    第一节 前社交媒体时代俄罗斯互联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 俄罗斯进入社交媒体时代
    第三节 社交媒体时代的线上风险
第三章 社交媒体时代俄罗斯公民参与的发展
    第一节 2010 年——2012 年街头政治的“频发”
    第二节 2013年——2016年打破“象征性参与”
    第三节 2017——2019年公民参与领域的“自反性”危机
第四章 多元社会与发展的自反性——风险社会在俄罗斯的诞生逻辑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基础社会现实:多元的社会形态与价值观念
    第二节 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公民参与中价值观念的趋同
    第三节 公民参与发展的自反性危机——两种公共性的对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未来想象及其历史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同书》:千禧年论与《百年一觉》的影响
二、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及其未来想象
三、两种历史哲学:千禧年论和可臻完善说

(7)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8)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第四节 章节大纲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一、政局环境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一、政治社会环境
        二、文化建设政策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一、剧团的脉络
        二、活动情况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小结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一、大鹏国剧队
        二、海光国剧队
        三、陆光国剧队
        四、明驼国剧队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一、大宛国剧队
        二、龙吟国剧队
        三、干城国剧队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一、劳军戏演出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一、国光剧团
        二、台湾京崑剧团
    小结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二、「京剧改革」论争
        三、京剧演出活动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小结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四、复兴国剧特刊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一、中国文化大学
        二、台湾戏曲学院
        三、台湾艺术大学
    小结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9)现代性与大众狂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现代性与大众狂欢的研究现状
        (一) 现代性的研究现状
        (二) 大众狂欢的研究现状
    二、大众狂欢的本源问题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创新点、意义和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狂欢史中的大众狂欢
    第一节 古代的巫术狂欢
        一、巫术狂欢的定义
        二、巫术狂欢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的民俗狂欢
        一、民俗狂欢的定义
        二、民俗狂欢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现代的大众狂欢
        一、大众狂欢的定义
        二、大众狂欢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大众狂欢的最新形态——网民狂欢
        一、网民狂欢的定义
        二、网民狂欢的表现形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
    第一节 主导性的现代性时间
        一、现代时间的历史化
        二、现代时间的社会化
        三、现代性时间主导的结果
    第二节 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一、“未来”与“当下”的缺失:现代性矛盾的结构性深渊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命时间的驱使
        三、公共劳动时间与私人闲暇时间:现代性的分化与对立
    第三节 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的对立与统一
        一、狂欢时间:相关时间的综合
        二、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相对立
        三、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相统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性与大众狂欢
    第一节 狂欢大众:现代性的产物
        一、西语“大众”的出现与现代性
        二、汉语“大众”的出现与文艺运动
    第二节 狂欢大众的心性结构
        一、支配性观念:对立统一的多种现代时间经验
        二、狂欢大众的快适:本能
        三、可能升华的境界:审美
        四、狂欢大众的公共精神:审美共通感
        五、异化的结果:大众的消费意识
    第三节 大众狂欢的现代性表征
        一、作为肯定审美现代性的大众狂欢
        二、作为否定审美现代性的大众狂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性与网民狂欢
    第一节 网民狂欢的时(空)间
        一、网民狂欢时(空)间的技术本质及其本体论限定
        二、网民狂欢时(空)间的特征
        三、网民狂欢时(空)间的哲学阐释
    第二节 网民身份的主体体认
        一、主体性与虚拟主体的身份
        二、虚拟实在中的主体体认:网民与吊丝
    第三节 狂欢网民的心性结构
        一、无休无止地求快气质
        二、奔向“未来”的求新精神
        三、急速浏览的阅读心性
        四、冷漠怨恨的发泄心态
    第四节 网民狂欢的现代性表征
        一、人肉搜索与猎奇狂欢
        二、网络叙事与戏仿狂欢
        三、网络红人与审丑狂欢
    本章小结
余论 大众狂欢的未来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近代早期英国宗教宽容研究(1603-16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该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文关于宗教宽容概念的界定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英国宗教宽容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文艺复兴以来各派的宽容态度
        一、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温和的宗教观
        二、新教改革家极端的宗教态度
        三、英国国教会的信仰一致原则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宗教生态
        一、走向分离的清教运动
        二、国教会统治地位的巩固
        三、阿米尼乌斯派的兴起
    第三节 内战时期英国的宗派冲突
        一、长老派签订《神圣同盟与誓约》
        二、独立派提交《护教叙事》
        三、平等派发表《人民公约》
第二章 英国各派的宗教宽容思想
    第一节 独立派的清教宽容主张
        一、以良心自由对抗君主专制
        二、宽容是追求真理的前提
        三、限定裁判官的宗教权力
    第二节 浸信会的信仰自由观念
        一、坚持信仰上的自主性
        二、提倡政治与宗教分离
        三、以信仰自由维护国家和平
    第三节 伊拉斯图派的国家宽容观
        一、强调国家在宗教事务上的权力
        二、主张依靠世俗力量保障宗教宽容
第三章 英国宗教宽容政策的具体实践
    第一节 詹姆斯一世力推宗教宽容政策
        一、汉普顿宫御前会议的召开
        二、宽容对待天主教温和派
        三、推动基督教世界统一
    第二节 查理一世纵容天主教徒
        一、议会反对国王亲天主教
        二、培植高教会派势力
        三、允许教皇使者在英国传教
    第三节 克伦威尔宗教宽容政策的实施
        一、颁布1653年《政府约法》
        二、默许犹太人重回英国
        三、尽量给予天主教徒宽容
第四章 英国宗教宽容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近代早期英国宗教宽容的特点
        一、政治与宗教因素的交织
        二、宽容思想与实践的错位
    第二节 有利于稳定动荡的政局
        一、恢复内战以来的社会秩序
        二、加快宗教宽容的法制化进程
    第三节 推动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对宗教权威的怀疑主义
        二、强调信仰的个人主义
        三、促进宗教多元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0千禧年大集会(论文参考文献)

  • [1]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D]. 李小娟. 西北大学, 2021(12)
  • [2]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D]. 江爱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3]广州河南岛传统水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刘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当代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及其影响研究[D]. 杨春林. 山东大学, 2020(07)
  • [5]社交媒体与俄罗斯公民与研究-风险社会视角[D]. 张慧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未来想象及其历史哲学[J]. 姚达兑. 安徽史学, 2020(03)
  • [7]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9]现代性与大众狂欢[D]. 贾延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近代早期英国宗教宽容研究(1603-1660)[D]. 陈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2000 年千年拉力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