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籼优质新品种湘早31、杭959

早籼优质新品种湘早31、杭959

一、优质早籼稻新品种湘早籼31号、杭959(论文文献综述)

曹妮[1](2020)在《早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及中早39稻瘟病抗性改良》文中研究说明早稻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稻瘟病是威胁早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生产实践证明,创制、培育和种植早稻抗性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有力的措施。本文在对中早39、中嘉早17等155份早稻品种及育种材料进行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及表型鉴定的基础上,重点对中早39进行稻瘟病抗性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Pi25导入中早39中,同时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中早39中的抗性负调控因子OsERF922进行定点编辑,以期定向改良中早39稻瘟病抗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为155份早稻品种及育种材料(包括65份在1984-2020年间审定的早稻品种,90份育种材料),利用18个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鉴定各基因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并对基因型与田间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Pi36、Pikp、Ptr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均为100%,Pi25和pi21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供试材料携带的基因数范围为7-14个。表型鉴定结果显示大多数抗性品种都聚集在包含从2011年-至今审定的19个水稻品种以及71份育种材料的群体III中。关联分析结果显示5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9,Pigm,Piz-t和Piz)对应的功能标记(NBS2-Pi9,P9,G8900,Zt56591和Z56592)与稻瘟病抗病表型显着相关。2.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的材料R6为供体亲本,超级早稻品种中早39为受体亲本和轮回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并结合室内喷雾接种、田间注射接种叶瘟以及病圃自然发病鉴定穗颈瘟。综合考量抗性表型、基因型以及农艺性状,筛选出4个携带Pi25基因,叶瘟及穗颈瘟抗性较中早39提高,且农艺性状良好的株系FY82、FY90、FY125、FY137。3.OsERF922负调控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本研究选取OsERF922编码序列第264-286共22个碱基作为靶序列构建基因敲除载体,并通过农杆菌转化中早39,获得T0转基因植株。OsERF922发生突变的频率为85%,且突变类型有三种,分别为碱基的缺失、替换、插入,其中碱基缺失频率最大。对T1分离群体进行筛选,获得1个OsERF922不含T-DNA的纯合突变株系N14-8。

房玉伟,李荣德,陈孝赏,胡继杰,刘守坎[2](2018)在《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筛选近年来浙江省审定的优良常规早籼稻品种,指导常规早籼稻选育与推广应用,本文对2001-2015年三个阶段("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审定的65个常规早籼稻品种产量、抗性、米质、生育期、穗粒结构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整理了浙江省选育的列入农业部统计的常规早籼稻品种应用情况以及品种间的血缘关系等信息。结果表明,相比"十五"和"十一五","十二五"选育的品种株高增加,有效穗数减少,穗型变大、千粒重增加,结实率下降,生育期延迟;不同阶段审定品种稻瘟病抗性均有较佳表现;稻米品质特性发生较大变化,食用优质品种减少,专用加工型品种增加;2001-2015年有62个浙江省选育常规早籼稻列入农业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达到921.5万hm2,嘉育253、舟903、浙辐802等骨干亲本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五"浙江省常规早籼稻选育存在品种同质化严重、生育期偏长、推广面积较小等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创新种质资源、调整育种目标、加大推广力度,才能保持浙江省在全国常规早籼稻育种的领先地位。

戴冬青[3](2017)在《常规早籼稻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的研究》文中指出双季早籼稻作为我国水稻的主要生态类型之一,在华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广泛种植,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早稻品种不仅仅在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杂交早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的主要来源。自“矮化育种”以来,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常规早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量由不足4.5吨/公顷增加到现在的6吨/公顷,随着中早22、中嘉早17、中早35等超级稻的育成和推广应用,部分地区产量已达到6.75吨/公顷以上。但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9年前后,随着中嘉早17、中早35和中早39等超级常规早稻品种的审定应用和作为区试对照后,新育成的常规早稻品系在综合性状上极难超越这些品种,新审定的品种稀少。育种工作者发现配组的育种组合通常来自于极少数几个骨干亲本,亲本组合相似,分离世代性状分离小,选择困难;育成的新品系与亲本高度相似;通过审定的新品种仅来自于极少数几个骨干亲本;常规早稻育种过程中,异地异季加代仅凭经验,无系统的科学性的选种指标等等问题,影响了常规育种的效率。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主要常规双季早稻品种,探究其遗传系谱关系,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对育种上常用的骨干亲本中早35和中早39为配组的常规早稻育种组合后代进行分子标记检测,考察新育成品系与中早35和中早39的品种特异性,探明传统的经验育种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现有生产上推广品种主要来源的骨干亲本嘉育253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2000年后育成的部分品种为例,通过异季种植,考察农艺性状差别,探讨常规早稻不同季节选择的主要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以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62份常规早稻品种为材料,利用50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且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SSR引物,建立常规早稻的SSR指纹图谱。并利用NTSYS PC Version 2.10e软件、UPGMA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50对引物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154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2-6个之间,平均3.08个;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介于0.03-0.75之间,平均值为0.36。62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6-1,并且在相似系数为0.73处可分为浙江省内品种及省外品种两大类,结合系谱关系发现本研究中所用早稻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2.以中早35、中早39这2个高产品种作为骨干亲本,与其他亲本配组,按照常规杂交育种选择方法经过异地异季多代选育获得稳定株系。发现其中部分稳定株系与中早35或中早39在表型上很难区分,连续两年对获得的稳定株系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特异性检测以期育成具有一致性、特异性和遗传稳定性的早稻新品系。在F7世代稳定株系中与中早35、中早39等亲本表型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的株系,利用96对SSR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年分别检测23和44个组合,77和166个稳定株系,其中有2个和7个组合、11和25个株系与亲本完全没有差异,分别占比8.7-15.9%和14.3-15.1%。说明育种家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时,由于选择指标和偏好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3.以常规早稻骨干亲本嘉育253为材料进行de novo测序,24份早稻材料(包括嘉育253的11个直系衍生品种、中选181及其衍生品种和一些同时代应用的高产品种)及一份祖先品种IR8分别进行30×以上的重测序,来研究常规早稻骨干亲本的遗传机制。嘉育253 de novo测序共得到总数据量为75.8Gbp,基因组大小为383.9Mbp测序深度为188.1×,注释基因40031个,其中98.07%的基因可以被预测出功能;与其他种或亚种和水稻品种进行基因家族分析,发现嘉育253特有基因家族有32个。25个水稻样品重测序总数据量为382.2Gbp,整个群体共检测到原始的SNP位点1678566个。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基于系谱关系和分子标记的聚类谱图大致吻合但不完全一致。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三个群体的连锁程度都较高,可能是由于在育种过程中强烈的人工选择导致的。在嘉育253及其衍生群体中,共检测到一致性片段676个,不均匀分布于各条染色体上。骨干亲本特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在进一步分析中。4.利用24份常规早稻品种在杭州(早季、翻秋)、海南两地五季分别种植,考察株高、结实率、千粒重、剑叶长宽比、有效穗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对异地异季间的结果进行比较性分析,总结异地异季各个性状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异地异季选择指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即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正季选择要选产量性状突出的品系,在翻秋选择时,对剑叶偏大的品种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在海南加代时应当提高对抽穗整齐度的要求,对于株高等性状可以基本不予考虑。对于其他性状可以根据具体生长环境及育种家的育种目标而定。

彭从胜[4](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提出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王学华[5](2011)在《米粉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用大米制作的食品很多,米粉便是其中之一。米粉是我国南方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它以松软爽口、食用方便被广大群众所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米粉在膳食结构中异军突起,不但在早餐中少不了它,在中餐、晚餐乃至夜宵的餐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米粉已成为一种需求量大、经济实惠的快餐食品。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稻大国,大米主要作为口粮消费,但长江流域主栽的早籼稻,一方面工艺品质差,如垩白度大、垩白率高,稻米结构松脆,整精米率低,大米加工企业加工早籼稻谷无利可图;另一方面食用品质差,表现在米饭松散,粘弹性差,口感不好,所以早籼稻米市场销路不畅。为了支持米粉产业的发展,也为了给早籼稻寻找出路,湖南率先提出了“米粉稻”概念。本研究以30多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米粉加工和田间品比试验,分析了稻米品质与米粉质量的相关性,提出了筛选米粉稻品种的主要指标,筛选出了一批适宜于湖南地区种植的米粉稻品种,并从栽植方式、基本苗数、肥料运筹、化学调控、收割时期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米粉稻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米粉加工、米粉品质检测、稻米品质测定以及米粉品质与稻米品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大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米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糊化温度与米粉酸度、断条率、吐浆值呈极显着正相关,胶稠度与米粉品质也有明显相关性,蛋白质含量对米粉品质影响较小。筛选米粉稻品种的主要指标为:直链淀粉含量较高(20%~26%)、糊化温度较低(1-3级)、胶稠度较低(<40mm)、生态适应性较强。(2)米粉稻生态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米粉稻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在生育期、产量和品质上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别。根据米粉稻生态适应性试验和加工实验结果,发现湘早籼33号、湘早籼24号、湘早籼29号、湘早籼32号、农大早26和99早677等早稻品种(品系)和余赤231-8、V77等晚稻品种可作为米粉专用稻品种在湖南省种植推广。(3)栽植方式和基本苗试验结果表明,①栽植方式对米粉稻产量形成有明显影响。宽窄行栽培能使米粉稻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促进米粉稻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与后期茎鞘存贮物质的输出,增加同化产物在穗部积累;②基本苗影响米粉稻产量和品质,每穴6苗处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显着高于每穴3苗处理,但每穴3苗处理米粉稻稻米品质优于每穴6苗处理;③栽植方式显着影响米粉稻稻米品质。宽窄行栽培可提高米粉稻出糙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对胶稠度、糊化温度影响不大,而基本苗增加导致米粉稻稻米胶稠度明显上升。(4)肥料用量与配比试验结果表明,肥料用量与配比明显影响米粉稻产量和经济性状,显着影响稻米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肥料种类与施用时期显着影响米粉稻产量,显着影响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度,但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可见,通过肥料可以调控米粉稻产量和品质性状,但不同品种须制定不同施肥措施。在土壤肥力较高的稻田,从提高产量的角度,湘早籼33号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施纯氮7.5kg/667m2, N:P2O5:K2O=1:0.8:1.2,若考虑到产量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湘早籼33号和01早5202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施纯氮5kg/667m2,N:p2O5:k2O=1:0.6:1。(5)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米粉稻品种对肥料种类要求有一定差异;而在施肥时期上,以分三次(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的产量最高,次性施用的产量最低。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对米粉稻出糙率和精米率影响不大,对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影响显着,而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在品种间表现有差异。整体来看,“有机肥+水稻专用复合肥”处理和“基肥60%、分蘖肥40%”的处理有利于垩白度降低。(6)单质化学调控剂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调控对米粉稻出糙率、精米率、精米长以及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整精米率、精米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显着降低胶稠度。整体来看,单质化学调控剂不能全面改善米粉稻的品质。(7)复合化学调控剂试验结果表明:3种复合调控剂中,M3处理(GA325 mg/L+氯化胆碱0.1%混合溶液30kg/667m2)能显着提高米粉稻产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降低蛋白质含量,有利于促进米粉稻高产优质。(8)收割时期对米粉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显着,综合考虑米粉稻产量、米粉加工质量以及温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后季水稻的高产,早季米粉稻以齐穗后25天收获为宜。

黎用朝,刘三雄,曾翔,黄志才,吴云天,方宝华,闵军[6](2008)在《湖南水稻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文中认为近5 a来,湖南稻谷总产量居全国首位,但单产偏低,每公顷平均产量分别为早稻5.41 t,中稻7.04 t、晚稻6.04 t。主要原因为病虫危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以及栽培技术落后。湖南省水稻的主栽品种有湘早籼31号、湘早籼143、金优974、金优402、两优培九、金优207、威优46、湘晚籼13号等15个左右。主栽品种呈现向优质、专用类型发展的趋势,但其广适性有待提高。主推栽培技术向轻简栽培方向发展。提出主要发展对策是筛选优质、高产、广适性的良优品种和专用型品种,加速品种更新步伐,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大力推广"三高一少"等新栽培技术。

彭建伟[7](2007)在《不同水稻碳氮代谢特征及水稻高蛋白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应用高产高蛋白水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不同水稻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在高蛋白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条件下功能叶和籽粒中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叶片、茎鞘、籽粒和糙米中全氮与蛋白氮含量以及水稻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的差异。并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探讨了习惯栽培法、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综合栽培改良Ⅰ、综合栽培改良Ⅱ四种不同栽培法对水稻功能叶和籽粒碳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蛋白水解酶、谷草转氨酶、蔗糖磷酸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以及产量、糙米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糙米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影响。所得结果如下:1.早稻品种湘早143、湘早籼29、湘早籼24产量较高,分别比产量最低的株两优99高33.13%,26.55%和24.46%;晚稻品种金优207、新香优80、培两优210产量较高,分别比产量最低的汕优46高15.66%,8.34%和9.69%。2.早稻品种(组合)中湘早143、湘早籼29和金优402其功能叶和籽粒中ADPG焦磷酸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强;晚稻品种(组合)中金优207、培两优210和新香优80其功能叶和籽粒中ADPG焦磷酸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强,且各与品种(组合)相比差异明显。湘早籼29和湘早籼24其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蛋白水解酶)活性均高于其他早稻品种(组合),培两优210和新香优80其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也均高于其他晚稻品种(组合)。3.早稻品种(组合)中湘早籼29和湘早籼24其叶片和茎鞘中全N、蛋白N含量、水稻后期蛋白N的减少量均高于其他早稻品种(组合);晚稻品种中培两优210、新香优80和金优207其叶片和茎鞘中全N、蛋白N含量、水稻后期蛋白N的减少量都高于其他晚稻品种。早稻品种湘早籼29与湘早籼24,晚稻品种培两优210,新香优80,金优207其糙米中全N、蛋白N含量,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组合),湘早籼29与湘早籼24其蛋白氮含量比最低的湘早143分别高35.10%,23.73%,蛋白质产量比最低的株两优99分别高43.45%、43.43%。晚稻品种(组合)培两优210,新香优80,金优207其蛋白N含量比含量最低的威优644分别高15.33%,12.36%、8.80%,蛋白质产量比最低威优644分别高27.60%、26.71%、25.07%。4.早稻品种(组合)中湘早143、湘早籼29和晚稻品种(组合)金优207,培两优210,新香优80其碳、氮代谢指标与其他各品种组合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蛋白质含量和产量都较高,因而,湘早143、湘早籼29可作高蛋白高产早稻品种推广应用,金优207,培两优210,新香优80可作为高蛋白高产晚稻品种推广应用。5.与习惯栽培法相比,综合栽培改良Ⅰ能明显提高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蛋白水解酶,蔗糖磷酸合成酶和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及功能叶和籽粒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增强水稻氮素吸收、同化及氨基转移的能力,促进功能叶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向蔗糖转化及籽粒淀粉合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水稻高产高蛋白高必需氨基酸的形成。6.与综合栽培改良Ⅱ、综合栽培和习惯栽培法相比,水稻综合栽培改良Ⅰ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糙米中的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综合栽培改良Ⅰ早稻产量达5767 kg/hm2,分别比综合栽培改良Ⅱ、综合栽培和习惯栽培法提高了4.55%、6.15%、13.81%,晚稻产量达6108 kg/hm2,分别提高了2.95%、5.31%、9.23%;早稻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分别为19.63 g/kg、19.32 g/kg,晚稻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分别为18.80g/kg、17.80 g/kg,相当于早稻糙米粗蛋白含量提高了0.24、3.87、16.96 g/kg,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24、4.70、17.08 g/kg,晚稻糙米粗蛋白含量提高了5.00、7.85、18.98g/kg,蛋白质含量提高了4.22、6.31、18.86 g/kg;早稻蛋白质产量达545 kg/hm2,分别提高了8.13%、8.35%、34.57%,晚稻蛋白质产量达546 kg/hm2,分别提高了7.69%、13.04%、31.57%。7.与综合栽培改良Ⅱ、综合栽培和习惯栽培法相比,综合栽培改良Ⅰ能明显提高水稻糙米氨基酸总量以及水稻第一、二、三限制性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改善糙米氨基酸的构成。与其它3种栽培法相比,其氨基酸总量为121.36g/kg,分别提高了8.36%、10.54%、67.54%,赖氨酸含量为4.84 g/kg,分别提高了16.21%、18.34%、71.94%,苏氨酸含量为4.48 g/kg,分别提高了11.03%、11.72%、65.01%,蛋氨酸含量为1.55 g/kg,分别提高了11.91%、12.32%、105.30%。赖氨酸、蛋氨酸、人体必需7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也以综合栽培改良Ⅰ较高,其赖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为3.99%,比其它三种栽培法分别高出0.27%、0.26%、0.10%,蛋氨酸为1.28%,分别高出0.23%、0.02%、0.04%,人体7种必需氨基酸为33.31%,分别高出0.19%、0.07%、0.34%。

费春霞,黄连兴[8](2007)在《实施水稻专用化,推进湖南新农村建设》文中指出为解决湖南水稻生产的结构性缺陷,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水稻用途多样化的设想,认为要根据用途的不同,调整水稻育种目标,选育优质食用稻、高蛋白饲料稻和米粉专用稻品种,通过加强专用稻基地建设,优化品种布局,搞好加工转化,实现稻米升值,从而提高稻农的经济效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黄志才,周国强,李召华[9](2007)在《湖南省早稻育种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62005年,湖南省早稻育种呈现出审定品种数量增加,杂交早稻进展较快、产量、米质、抗性得到改善,育种机构、人员增多等特点;同时存在品种多、乱、杂,成果转化力弱,单个品种年推广面积下降等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蔡湘华[10](2005)在《加工专用稻湘丰早119的试种表现及开发建议》文中认为湖南益阳赫山区攀家庙农技站2002~2004年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引进加工专用稻新品种湘丰早119,累计种植面积1000hm2,平均产量7300kg/hm2左右,比湘早籼31号增产14%左右,生育期比湘早籼31号短20d,其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病虫害轻,宜于加工。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综合开发的建议。

二、优质早籼稻新品种湘早籼31号、杭95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早籼稻新品种湘早籼31号、杭959(论文提纲范文)

(1)早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及中早39稻瘟病抗性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早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1.1 早稻的特点
        1.1.2 早稻的作用
    1.2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1.2.1 稻瘟病病原及防控
        1.2.2 植物抗病免疫机制
        1.2.3 稻瘟病抗性类型及抗性基因分布
        1.2.4 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3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
        1.3.1 细胞工程技术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1.3.2 基因工程技术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1.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1.3.4 靶基因调控育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早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稻材料田间种植
        2.2.2 菌株的培养及菌液的制备
        2.2.3 大田注射接种与调查
        2.2.4 引物的选择和合成
        2.2.5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
        2.2.6 PCR扩增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稻材料的抗性鉴定
        2.3.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2.3.3 Cluster分析与主坐标分析
        2.3.4 遗传关联分析
        2.3.5 群体结构分析
        2.3.6 分子变异方差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定向改良中早39稻瘟病抗性
    3.1 实验材料
        3.1.1 水稻品种
        3.1.2 供试菌株
    3.2 实验方法
        3.2.1 群体构建与选择
        3.2.2 回交后代群体目的基因的检测
        3.2.3 分子标记
        3.2.4 抗性表型鉴定
        3.2.5 农艺性状考查
        3.2.6 系谱组成和抗性位点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稻瘟病新品系中早39-Pi25的选育
        3.3.2 候选株系的稻瘟病抗性表现
        3.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3.4 系谱分析和抗性位点关联分析
        3.3.5 抗稻瘟病基因Pi25导入对中早39农艺性状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利用CRISPR-Cas9 技术定向改良中早39 稻瘟病抗性
    4.1 实验材料
        4.1.1 水稻品种
        4.1.2 供试稻瘟病菌株
        4.1.3 质粒载体和菌株
    4.2 实验方法
        4.2.1 扩增中早39中的目的基因且测序比较
        4.2.2 gRNA靶位点的选择
        4.2.3 CRISPR-Cas9 靶位点载体构建
        4.2.4 水稻植株DNA的抽提及靶位点变异检测
        4.2.5 后代植株无转基因成分检测
        4.2.6 稻瘟病抗性鉴定
        4.2.7 水稻植株总RNA的抽提及反转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中早39的OsERF922测序分析
        4.3.2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检测
        4.3.3 转基因植株的靶位点突变情况
        4.3.4 无转基因成分的纯合株系筛选
        4.3.5 纯合突变体的抗性鉴定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早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
    5.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定向改良中早39稻瘟病抗性
    5.3 利用CRISPR-Cas9 技术定向改良中早39 稻瘟病抗性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作者简历

(2)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统计方法
    1.3 优良品种评价标准
    1.4 系谱图制作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审定情况
    2.2 产量和抗性
    2.3 生育期和穗粒结构
    2.4 稻米品质
    2.5 推广情况
        2.5.1 推广面积分布
        2.5.2 主要推广品种
        2.5.3 品种间系谱关系
3 讨论与小结
    3.1 创新种质资源
    3.2 调整育种目标
        3.2.1 加强特早熟型品种的选育
        3.2.2 注重后期功能型品种选育

(3)常规早籼稻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早稻的地位及作用
        1.1.1 早稻的分布及特性
        1.1.2 早稻的作用
        1.1.3 目前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部分早稻主栽品种
    1.2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3 水稻骨干亲本
        1.3.1 骨干亲本的定义
        1.3.2 水稻骨干亲本的特点
        1.3.3 水稻骨干亲本的研究进展
        1.3.4 水稻骨干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
        1.3.5 de novo测序在水稻骨干亲本研究中的应用
        1.3.6 重测序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1.4 不同季节水稻农艺性状的选择指标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长江流域主要常规双季早籼稻的遗传相似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系谱分析
        2.2.2 DNA提取及标记检测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系谱图的绘制
        2.3.2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2.3.3 指纹图谱的构建
        2.3.4 聚类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水稻新品系的特异性检测与经验育种的可重复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15 年不同株系与中早 35、中早39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3.2.2 2016 年不同株系与中早 35、中早39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3.2.3 2015 和2016两年检测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骨干亲本嘉育253及其直接衍生品种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嘉育253的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与组装
        4.1.3 25 个样本的重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嘉育 253 de novo测序结果及初步分析
        4.2.2 25 个水稻品种的重测序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常规早稻品种异地异季加代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田间试验及调查方法
        5.1.3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环境气候变化分析
        5.2.2 第一次重复正季与翻秋、海南结果比较
        5.2.3 第二次重复正季与翻秋结果比较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1.1 主要常规双季早籼稻指纹图谱的构建、系谱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6.1.2 利用分子标记对新育成品系的特异性和经验育种的可重复性检测
        6.1.3 骨干亲本嘉育253的de novo及其衍生后代等25份水稻材料的重测序分析
        6.1.4 常规双季早稻异地异季农艺性状变化规律的探究
    6.2 主要创新点
        6.2.1 基本明确了2000年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常规早稻的遗传系谱关系并制作可供品种鉴定的指纹图谱
        6.2.2 分析了新育成品系与现有品种高度相似的问题表明育种家经验育种存在一定的可重复性
        6.2.3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挖掘常规早稻骨干亲本的遗传机制
        6.2.4 研究了异地异季加代时常规早稻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
    6.3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5.1 育种工作总结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5)米粉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米粉概述
        2.2 市场需求与加工
        2.3 米粉原料的研究
        2.4 直链淀粉含量的研究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米粉品质主要指标的研究
        3.2 米粉稻品种筛选
        3.3 米粉稻生态适应性研究
        3.4 米粉稻高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
    4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米品质与米粉品质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品种的主要米质性状
        2.2 供试品种米粉加工品质
        2.3 湿米粉外观评价
        2.4 湿米粉的综合评分
        2.5 稻米品质与加工米粉质量综合评分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米粉稻品种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米粉理化特性分析
        2.2 米粉稻田间产量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米粉稻生态适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方法
        1.4 观测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米粉稻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生育期和产量表现
        2.2 米粉稻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品质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栽植方式对米粉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植方式对早季米粉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2.2 栽植方式对早季米粉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3 栽植方式对早季米粉稻生育期的影响
        2.4 栽植方式对早季米粉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5 栽植方式对早季米粉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2.6 栽植方式对晚季米粉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2.7 栽植方式对晚季米粉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8 栽植方式对晚季米粉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9 栽植方式对晚季米粉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栽植方式与米粉稻群体结构
        3.2 栽植方式与米粉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
        3.3 栽植方式与米粉稻品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肥料运筹对米粉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米粉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2 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对米粉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米粉稻产量的影响
        2.2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米粉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米粉稻品质的影响
        2.4 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对米粉稻产量的影响
        2.5 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对米粉稻品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米粉稻品质的化学调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仪器与试剂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质化学调控剂对米粉稻碾米品质的影响
        2.2 单质化学调控剂对米粉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单质化学调控剂对米粉稻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
        2.4 复合化学调控剂对米粉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植酸与碾米品质
        3.2 粒形的调控
        3.3 垩白与调控剂
        3.4 直链淀粉含量的定向调控
        3.5 蛋白质含量的定向调控
        3.6 调控剂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收割时期对米粉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割时期对米粉稻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收割时期对米粉稻米质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收割时期对米粉稻米粉加工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6)湖南水稻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近5 a水稻生产概况
2 主栽品种及发展趋势
    2.1 主栽品种
    2.2 主栽品种发展趋势
        2.2.1 主栽品种向优质、专用类型发展
        2.2.2 主栽品种广适性有待提高
        2.2.3 产量潜力提高
        2.2.4 高档优质稻和超级稻发展较快
        2.2.5 审定的品种数量增加, 品种格局发生变化
3 主推技术及发展趋势
    3.1 主推栽培技术
        3.1.1 水育秧人工移栽技术
        3.1.2 早稻分厢人工撒播技术
        3.1.3 软盘旱育抛秧技术
        3.1.4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3.2 主推技术发展趋势
4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与趋势
    4.1 虫害重于病害
    4.2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特别是稻飞虱危害发展迅猛
    4.3 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随年际间气候条件变化有一定的波动
    4.4 稻蝗、白叶枯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4.5 稻曲病、细菌性条斑病已由原来的次要病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
5 水稻生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5.1 干旱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5.2 洪涝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5.3 盛夏高温、秋季低温 (变温) 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6 对策探讨
    6.1 筛选优良品种
    6.2 严格鉴定品种的适应性
    6.3 合理布局, 推广新良种
    6.4 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
        6.4.1 通过杂交聚合现有品种的优良性状
        6.4.2 利用近缘物种的优良特性
        6.4.3 诱变育种
        6.4.4 利用分子技术改良现有品种
    6.5 大力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

(7)不同水稻碳氮代谢特征及水稻高蛋白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高蛋白高产水稻概述
        2.2 不同水稻品种氮代谢及籽粒蛋白质积累差异研究进展
        2.3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碳代谢差异研究
        2.4 水稻高产高蛋白栽培研究进展
        2.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碳代谢特征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及管理
        1.4 取样时期
        1.5 测定方法
        1.6 测定次数与多重比较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光合特性比较
        2.2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比较
        2.3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产量比较
    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氮代谢特征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及管理
        1.4 取样时期
        1.5 测定方法
        1.6 测定次数与多重比较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叶片、茎鞘、籽粒全氮与蛋白氮含量比较
        2.2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比较
        2.3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蛋白质产量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碳代谢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及管理
        1.4 取样时期
        1.5 测定方法
        1.6 测定次数与多重比较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ADPG-PPase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氮代谢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1.2 供试土壤
        1.3 试验设计及管理
        1.4 取样时期
        1.5 测定方法
        1.6 测定次数与多重比较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糙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2.6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氨基酸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1 全文总结
        1.1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碳代谢特征比较研究
        1.2 不同水稻品种(组合)氮代谢特征比较研究
        1.3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碳代谢的影响研究
        1.4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氮代谢的影响研究
    2 创新点
    3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表
作者简介
致谢

(9)湖南省早稻育种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九五”、“十五”期间湖南省早稻育种现状
    1.1 审定品种数逐渐增多
    1.2 杂交早稻进展较快
    1.3 产量水平在提高
    1.4 抗性和品质得到改善
    1.5 公司、企业等私营育种机构壮大, 育种人员增多
2 湖南省早稻育种存在的问题
    2.1 形成“多”与“杂”并存的现象
    2.2 杂交早稻生育期仍然偏长
    2.3 单个品种年推广面积逐步缩小
    2.4 常规早稻推广力度减弱
    2.5 成果转化能力弱
3 湖南省早稻育种的对策
    3.1 加强种质资源研究
    3.2 确立多样化的育种目标
    3.3 应用新型生物技术
    3.4 加强品种审定和品种推广管理

(10)加工专用稻湘丰早119的试种表现及开发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试种表现
    1.1 产 量
    1.2 生育期
    1.3 植物学特征
    1.4 抗 性
    1.5 米 质
2 栽培技术要点
3 综合开发建议
    3.1 开发现状
    3.2 对专用稻综合开发的建议
        3.2.1 要加强对湘丰早119宜于加工的特点的认识
        3.2.2 专用稻的推广与开发不能盲目进行
        3.2.3 推行企业+科研单位+农户的开发模式是发挥专用稻优势的必然途径

四、优质早籼稻新品种湘早籼31号、杭959(论文参考文献)

  • [1]早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及中早39稻瘟病抗性改良[D]. 曹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2001-2015年浙江省常规早籼稻品种审定与推广现状[J]. 房玉伟,李荣德,陈孝赏,胡继杰,刘守坎. 中国稻米, 2018(04)
  • [3]常规早籼稻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的研究[D]. 戴冬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4]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5]米粉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王学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6)
  • [6]湖南水稻生产概况、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J]. 黎用朝,刘三雄,曾翔,黄志才,吴云天,方宝华,闵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08(02)
  • [7]不同水稻碳氮代谢特征及水稻高蛋白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D]. 彭建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 [8]实施水稻专用化,推进湖南新农村建设[J]. 费春霞,黄连兴. 作物研究, 2007(02)
  • [9]湖南省早稻育种现状与发展对策[J]. 黄志才,周国强,李召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07(03)
  • [10]加工专用稻湘丰早119的试种表现及开发建议[J]. 蔡湘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05(01)

标签:;  ;  ;  ;  ;  

早籼优质新品种湘早31、杭95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