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μP监控复位芯片

多功能μP监控复位芯片

一、多功能μP监控复位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李闯[1](2018)在《转辙机监测单元硬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列车的运行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列车的运行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为了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要求也要相应提高。转辙机是一种用于扳动列车道岔尖轨的电气动力设备,实时监测转辙机是否将道岔扳到位,对列车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能有效监测转辙机缺口状态,使得转辙机监测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在监测方法、系统兼容性、传输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达到现代转辙机监测系统的要求。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设计了基于ARM处理器的转辙机监测单元。该转辙机监测单元不仅能实时采集转辙机缺口视频信息、电机运动状态信息、温湿度信息和振动信息,还能通过电力线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至上位机进行处理。另外,本文设计转辙机监测单元还支持Flash在线编程和USB、eMMC等多种系统启动方式,方便了系统程序的更新。本文首先给出了转辙机监测单元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背景,然后进行需求分析并提出了转辙机监测单元的总体设计方案。接着本文给出了主处理器模块、以太网模块、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预留接口电路和电源模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之后,结合电磁兼容和信号完整性方面知识,进行了PCB设计中叠层的选取、关键信号阻抗的控制、布局及布线。接下来,对转辙机监测单元进行硬件测试、功能测试及系统测试。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转辙机监测单元的发展方向。

杨柳暄[2](2016)在《基于TMS320VC5416的多功能通讯模块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电路板资料不全、技术封锁现状既制约着航空维修企业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其提高自主反修修理能力的助推剂。飞机电路板作为飞机装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反修能力,对于提高空军装备的保障能力具有深远的军事意义,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飞机电路板修理工作的不断深入,飞机电路板的修理由分立元件修理逐步向处理器器件修理进行转化。目前,以TMS320VC5416这款DSP为处理器架构的总线通讯接口板的修理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为了掌握对该板的反修能力,迫切需要从正向角度,对这款DSP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及其多总线通讯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为此,论文提出了有关TMS320VC5416这款DSP的硬件设计与软件读写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因而论文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基于TMS320VC5416这款DSP处理器,设计一块具有RS-232、RS-422、RS-485、CAN2.0、网口、USB2.0总线通讯功能的模块,基于CCS3.3软件开发该模块各通讯功能程序代码,最后基于Visual C++6.0开发多功能通讯模块的综合测试软件对该模块功能进行实验验证。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TMS320VC5416引脚特性、程序调试下载方法及其CCS3.3软件开发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为后续基于TMS320VC5416的多功能通讯接口模块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奠定基础;(2)将PCI-610L研华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将所设计出的多功能通讯接口模块作为下位机,搭建该模块总线通讯测试系统平台,给出该模块软件开发与上位机软件开发思路;(3)以TMS320VC5416为处理器,设计出RS-232、RS-422、RS-485、CAN2.0、网口、USB2.0总线通讯接口电路,并基于CCS3.3开发出各通讯模块的程序,利用ICETEK-5100USB2.0仿真器进行调试;(4)基于Visual C++6.0和各模块驱动接口函数和串口通讯函数,编写各通讯模块的函数,开发出RS-232、RS-422、RS-485、CAN2.0、网口、USB2.0总线通讯综合测试软件;(5)基于所搭建的模块总线通讯测试系统平台,针对所设计的多功能通讯模块,通过所开发的综合测试软件对该模块通讯功能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其有效性。通过对该模块的研制,不仅可以系统掌握TMS320VC5416这款DSP处理器的工作原理、硬件设计、软件开发以及多总线通讯技术,而且所开发出的通讯模块可以应用于各类测试系统中,同时对定位含TMS320VC5416这款DSP为处理器架构的电路板件的故障有很大帮助。

丁宁[3](2015)在《基于VDSL2技术和LIN总线的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矿自动化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煤炭综采技术装备的性能指标、自动化技术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我国综采工作面设备繁多、环境复杂,而且工作人员众多,给煤炭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和压力。因此加大在煤矿综采技术装备研发方面的投入,实现煤炭综采工作面无人化,成为当前煤矿井下自动化采掘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采煤机作为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能否实现其远程控制对实现无人综采工作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来自2011年太原市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30套/年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2011CXJD0219),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子课题,本文设计研发了一套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系统包括了基于VDSL2(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oop2)技术的远程通讯设备、基于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总线技术的采煤机控制键盘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采煤机监控软件。该系统实现了采煤机控制信息的采集、采煤机工况信息的反馈以及信息的双向远程传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针对目前远程通讯技术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将最新的宽带接入技术VDSL2应用到矿用自动化设备。选用国内首款VDSL2核心芯片,根据其特点研究确定了VDSL2核心芯片同前端混合电路及以太网FHY(物理层)芯片结合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电路板原理图和PCB板的设计。第二,创新性地将LIN总线技术应用到采煤机控制键盘。根据设计需求研究采用飞思卡尔微控制器和LIN总线接口芯片结合的方案设计了基于LIN总线的数字量采集模块DI和数字量输出模块DO,包括其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程序的开发,并结合已成熟应用的DP-LIN转换模块,研究实现了通过LIN总线传输控制信息并转化为DP总线信号后与PLC通讯的技术方案,减少了进口数据采集设备和信号输出设备的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三,根据综采工作面实时监控的要求并结合组态软件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采煤机监控软件,完成了监控界面的设计和脚本程序的开发。第四,考虑到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将面向市场,笔者对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修正工作。首先测试了VDSL2远程通讯模块的带宽、抗疲劳性和抗干扰性;然后对采煤机控制键盘与PLC主机的数据交换情况进行了测试;最后搭建系统并编写PLC测试程序,测试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了现场应用的要求。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目前已经应用于四川绿水洞等多个国内煤矿,该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煤矿开采的自动化水平,丰富了采煤机的控制方式,更是解放了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实现了综采工作面无人化。该系统的日趋成熟为我国井下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刘国旭[4](2012)在《基于以太网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网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变电站是电网的核心环节,提高其供电的可靠和稳定性,是保证持续正常供电的关键。由于很多变电站修建在偏远的地区,值班人员不可能长时间都值守在这些地区。所以,为保证变电站供电的安全性,对变电站区域内的相关电力设备进行监测,实现变电站的无人值守变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力系统网络化的普及,在这些地区增加相关通讯设备之后,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成为可能。本文主要对变电站中电网部分监测系统进行研究,参照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研究探索了具有功耗低、性能高、成本低等特点的嵌入式处理器以及性能强大、开放源码的操作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三星S3C2440和linux操作系统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10KV电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的功能。系统硬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核心控制芯片采用三星电子的S3C2440ARM9处理器,设计实现了相关的外围接口电路和信号采集处理电路。系统软件开发构建分为两个层次,底层软件开发主要是构建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环境,修改移植了Bootloader启动程序,完成了linux内核及代码的开发移植,同时编写移植了相关外围硬件的底层驱动程序。上层应用层的软件开发主要是完成对采集信息的初步处理,并通过网络编程,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以太网传送到监控中心上位机。在上位机中采用一个界面显示软件来显示从监测服务器端发送来的数据信息,并与现场实采信息比对来验证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及工作的可靠性。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发现,设计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平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对电网相关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送和远程监测。经验证系统能够稳定可靠能正常的工作。文章最后对系统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说明,并对系统的下一步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周笛[5](2012)在《金属磁记忆检测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MMMT)是迄今为止对铁磁构件内部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唯一可行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其主要优点是能对铁磁性材料中存在的应力集中区域进行检测,实现对材料结构损伤的早期探测与早期诊断,能准确地评价设备的安全性能,对防止突发性的事故具有极其重大意义。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但对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的理论研究的不足成为制约该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一大瓶颈。现有的理论研究认为:铁磁材料应力集中区域表面的切向磁场分量Hp(x)具有最大值,而法向分量Hp(y)改变方向且有过零点值。本仪器设计中就是以法向磁场分量过零点为依据判断材料表层出现应力集中区域。本文介绍了金属磁记忆检测仪检测机理,以及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的硬件主要由DSP-TMS320F28335、CPLD-EPM570、HMC1052型磁阻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和外设组成。软件设计包括DSP软件设计、CPLD软件设计和上位机Lab VIEW软件设计。系统工作流程为:传感器检测到的磁场信号经过信号调理电路由DSP内部A/D模块采集,DSP处理完信号后与CPLD通信,CPLD将波形信号显示在LCD上,同时DSP通过串口将采集的磁场信号发送到PC机,PC机使用Lab VIEW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保存。经过实际调试和验证,本检测仪具有控制结构简单、速度快、性能可靠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贾俐[6](2011)在《井下低压磁力起动器智能综合保护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系统中,磁力起动器是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重要电气设备。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矿井生产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对矿井电网的供电连续性、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煤矿井下保护电动机的低压磁力起动器综合保护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通过分析井下低压供电系统的特点,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提出了低压磁力起动器智能保护系统应该具有的各项保护功能,并理论分析了矿井线路和电气设备常见的故障特征,参照相关标准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算法和动作指标,该系统具有短路、过载、三相不平衡、过压、欠压及漏电闭锁等综合保护功能。本文介绍了以高性能单片机Intel80296SA为控制单元的矿用磁力起动器智能保护装置的研制,给出了硬件和软件设计。介绍了适合本保护装置的微机保护算法,改进了反时限特性曲线的单片机实现方法并使用C语言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分析了干扰存在的原因,并从软件和硬件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抗干扰措施。通过系统的硬件制作,调试与实验,完成了磁力起动器的各种保护要求以及其它辅助功能,充分发挥了微机保护的优点,数据采集计算准确,保护动作可靠,性能稳定,对提高目前井下低压供电系统的安全性有很高的价值。

武悦俊[7](2010)在《基于ARM的燃气热值自动测试系统》文中指出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ARM的燃气热值的自动测试系统。本系统结合水流式燃气热量计热值测量原理和嵌入式技术,旨在实现燃气热值测量的自动化,采用Pt100热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MAX1148作为A/D转换芯片和脉冲型水流量计等相关器件,实现对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精确测量,通过查表插值法,从外部Flash中获得必要参数,最终计算出燃气的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本文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开发方法,选择了合适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对硬件平台的核心LPC2134和软件平台的核心μC/OS-Ⅱ进行了研究,及对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设计。在硬件方面,本文对其进行裁剪,研究和设计LPC2134外围电路、温度采集电路、压力采集电路、脉冲采集电路和人机接口电路等重要电路,并对硬件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了分析;在软件方面,本文研究和实现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在LPC2134上的移植,并基于μC/OS-Ⅱ编写了数据采集、LCD显示、键盘扫描等任务,以及基于软件的数字滤波和看门狗设计,并在ADS1.2集成开发环境下调试通过。本文将嵌入式技术成功应用于水流式燃气热量计的热值测试过程,简化了燃气热值测试步骤,降低对测试操作人员的依赖性,减少了因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与人工读数带来的测量误差,提高了测试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测试系统满足热值测量的精度要求、具有较高可靠性。

张荣泉[8](2010)在《无线综合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本设计实现了一种无线传输的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除了具有一般数据采集系统的模拟量和数字量采集功能之外,还实现了图像、视频的采集。在软件上优化设计,以缩短等待时间,提供尽可能大的带宽,实现视频的实时采集与显示。降低功耗,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本设计的一部分已经应用于某品牌的无线可视门铃产品当中。在硬件上以ARM9芯片S3C2440A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通过GPIO口,实现数字量的实时采集;通过片内的ADC实现模拟量的采集;采用多功能的摄像芯片OV9650采集图像以及视频数据。最终采集到的各类数据在接收端的LCD上实时显示出来。采用高速率低功耗的无线射频芯片nRF24L01作为数据传输的通道。发射端连接在数据采集电路上,接收端连接在数据显示端。以2.4G频段的非标准射频协议作为无线传输的协议,进行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对视频数据的压缩采用H.263编解码标准。

温小旭[9](2009)在《基于IEC61850的变压器保护IED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断路器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过程层设备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随着电力行业的国际标准IEC 61850的颁布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应用中的深入,变电站过程层设备趋于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和通信协议统一化。传统的间隔层变压器保护智能电子设备(IED)在正确动作率、互操作性、通信接口及通信协议兼容等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不可克服的缺点,已无法适应过程层设备的技术变革。为了适应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需求,研制符合IEC 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压器保护IED已成为当今变压器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压器保护IED的软硬件设计方案,旨在研究和设计出能满足数字化变电站通信要求的新型变压器微机保护设备。该IED采用嵌入式技术,以目前较为先进的ARM+DSP的双处理器构架为硬件平台,使用高性能的工业级ARM9微处理器S3C2410A来实现IED的系统管理及通信功能,可满足多任务处理、图形界面显示及实现符合IEC 61850标准的以太网通信。以TMS320F2812 DSP为保护测控处理器来实现采样值处理、保护算法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等测控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IEC 61850的IED特点和功能要求,然后以变压器主保护为重点,参考IEC 61850-5、7、8、9对IED装置进行了功能建模和通信映射,进而在此基础上对IED硬件平台主要电路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设计,并在ARM板上进行了Bootloader、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和相关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工作。最后对变压器保护IED的过程总线通信的采样值(SV)接收和GOOSE通信做了详细分析和研究。本文符合IEC 61850标准对间隔层IED功能的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以及互操作性要求,设计的变压器保护IED的软硬件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潘良[10](2009)在《基于ARM的智能公交车载终端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公交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公交优先的背景下,欲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必须大力发展公交事业。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可以改善公交公司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是城市公交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参考相关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GPS、GPRS技术,提出了基于ARM的智能公交车载管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方法。GPS是由美国建立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陆海空全能等特点,特别适用于交通运输行业,配合中国移动稳定可靠、覆盖面广、数据传输速度极快的GPRS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以GPS、GPRS为主要技术的智能公交系统较以往利用射频、数传电台技术方式建造的公交系统具有更加稳定、实时性更高等特点,是当前智能公交系统设计的理想方案。基于ARM的智能公交车载终端是智能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的信息终端,负责信息的接收和发布,在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一款以ARM处理器为主控的智能车载终端的设计方法,包括终端总体方案设计、硬件电路设计、软件代码编写、整机调试等内容。文章在总体设计中提出了终端的功能要求,并针对功能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在硬件设计中给出了具体的硬件设计原理图,并就硬件选型、原理图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软件设计中给出了终端主要软件设计的程序流程图,并对程序设计思路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最后对终端硬件、软件的联合调试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对最终通过调试的终端进行了展示。经过多次的测试和修改,该智能公交系统已经实现了正点考核、实时监控、短信报警、自动报站等多项功能,并在长沙市公交线路上投入试运行,社会反应良好。

二、多功能μP监控复位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μP监控复位芯片(论文提纲范文)

(1)转辙机监测单元硬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转辙机监测单元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技术发展背景
        1.3.1 缺口监测技术的发展
        1.3.2 电力线通信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2 转辙机监测单元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转辙机监测单元需求分析
    2.2 转辙机监测单元总体设计
        2.2.1 方案的选取
        2.2.2 主要器件选型
        2.2.3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3 设计难点
    2.4 本章小结
3 转辙机监测单元的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3.1 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3.1.1 时钟和启动控制电路
        3.1.2 复位和调试接口电路
        3.1.3 存储接口电路
    3.2 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3.3 传感器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1 摄像头接口电路
        3.3.2 温湿度传感器接口电路
        3.3.3 振动传感器接口电路
        3.3.4 电流传感器接口电路
    3.4 电力载波模块电路设计
        3.4.1 总体框图
        3.4.2 存储接口电路
        3.4.3 数据收发电路
        3.4.4 按键指示灯电路
    3.5 预留接口电路设计
        3.5.1 HDMI接口电路
        3.5.2 雨刷电机驱动电路
        3.5.3 IR-CUT驱动电路
    3.6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PCB设计与实现
    4.1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
    4.2 PCB叠层选取
    4.3 PCB布局
    4.4 PCB布线
        4.4.1 阻抗控制
        4.4.2 DDR3走线
        4.4.3 以太网走线
    4.5 PCB投产前预处理
    4.6 本章小结
5 板卡的测试与验证
    5.1 板卡的硬件测试
    5.2 板卡的性能测试
    5.3 板卡的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TMS320VC5416的多功能通讯模块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TMS320VC5416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研究思路
    2.3 模块功能分析
    2.4 模块及其测试系统平台硬件搭建
        2.4.1 TMS320VC5416处理器概述
        2.4.2 RS-232总线介绍
        2.4.3 RS-485总线介绍
        2.4.4 RS-422总线介绍
        2.4.5 CAN2.0 总线介绍
        2.4.6 TCP/IP协议介绍
        2.4.7 USB2.0 介绍
        2.4.8 模块及其测试系统平台架构
    2.5 模块软件开发
        2.5.1 CCS3.3 软件介绍
        2.5.2 模块软件开发思想与流程
    2.6 综合测试软件开发
        2.6.1 Visual C++6.0 软件介绍
        2.6.2 拟采用的软件开发技术
        2.6.3 综合测试软件开发思想与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1 引言
    3.2 TMS320VC5416处理器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1 供电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复位电路设计
        3.2.4 JTAG接口电路设计
        3.2.5 RAM存储器接口电路设计
        3.2.6 FLASH存储器接口电路设计
    3.3 RS232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4 RS485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5 RS422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6 CAN2.0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7 网口接口电路设计
    3.8 USB2.0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9 硬件设计需要注意的方面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开发
    4.1 引言
    4.2 模块软件开发
        4.2.1 TMS320VC5416初始化流程框图
        4.2.2 RS232总线通讯模块软件开发
        4.2.3 RS485总线通讯模块软件开发
        4.2.4 RS422总线通讯模块软件开发
        4.2.5 CAN2.0 总线通讯模块软件开发
        4.2.6 网口通讯模块软件开发
        4.2.7 USB2.0 总线通讯模块软件开发
    4.3 综合测试软件开发
        4.3.1 MFC中对话框与基本控件的使用
        4.3.2 串口通讯函数介绍
        4.3.3 CAN板卡驱动函数介绍
        4.3.4 网口通讯函数介绍
        4.3.5 USB通讯函数介绍
    4.4 软件开发需要注意的方面
        4.4.1 模块软件开发需要注意的方面
        4.4.2 综合测试软件开发需要注意的方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块功能的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模块功能实验内容
    5.3 模块实验系统搭建
        5.3.1 PCI-5820I CAN卡介绍
        5.3.2 RS-422转RS-232转换器介绍
        5.3.3 RS-485转RS-232转换器介绍
        5.3.4 ICETEK-5100USB2.0 仿真器介绍
        5.3.5 实验条件
    5.4 实验验证
        5.4.1 RS-232总线通讯功能实验验证
        5.4.2 RS-485总线通讯功能实验验证
        5.4.3 RS-422总线通讯功能实验验证
        5.4.4 CAN2.0 总线通讯功能实验验证
        5.4.5 网口通讯功能实验验证
        5.4.6 USB2.0 通讯功能实验验证
    5.5 实验验证需要注意的方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基于TMS320VC5416的飞机总线通讯接口板的修理思路

(3)基于VDSL2技术和LIN总线的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采煤机远程控制设备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VDSL2 技术和 LIN 总线技术
    2.1 VDSL2 技术
        2.1.1 VDSL2 的技术特点
        2.1.2 VDSL2 的频带规划
        2.1.3 VDSL2 传输模板
        2.1.4 VDSL2 的参考模型
    2.2 LIN 总线技术
        2.2.1 LIN 总线技术特性
        2.2.2 LIN 的 OSI 参考模型
        2.2.3 LIN 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
        2.2.4 LIN 总线的报文格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煤机远程监控数据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采煤机控制键盘硬件设计
        3.2.1 数字量采集模块 DI 硬件设计
        3.2.2 数字量输出模块 DO 硬件设计
        3.2.3 三位可编码数码管硬件设计
    3.3 远程通讯模块硬件设计
        3.3.1 通讯电路设计
        3.3.2 电源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煤机远程监控数据通信系统软件开发
    4.1 程序开发环境
    4.2 数字量采集模块 DI 程序开发
        4.2.1 DI 主程序设计
        4.2.2 DI 中断程序设计
    4.3 数字量输出模块 DO 程序开发
        4.3.1 DO 主程序设计
        4.3.2 DO 中断程序设计
    4.4 GSD 组态文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煤机监控组态软件开发
    5.1 开发环境
        5.1.1 力控组态软件的组成
        5.1.2 力控组态软件的特点
    5.2 采煤机监控界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远程通讯模块测试
        6.1.1 电路板检验
        6.1.2 带宽测试
        6.1.3 疲劳测试
        6.1.4 抗干扰测试
    6.2 采煤机控制键盘测试
        6.2.1 电路板检验
        6.2.2 数据交换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采煤机控制键盘功能测试
        6.3.2 视频监控功能测试
    6.4 测试中遇到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人所做的工作
    7.2 总结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数字量采集模块 DI 程序
    附录二:数字量输出模块 DO 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4)基于以太网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章节安排
    1.4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监控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工作流程
    2.2 系统开发硬件选择
        2.2.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2.2.2 电压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的选择
    2.3 系统开发软件方案的选择
        2.3.1 软件平台的架构设计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2.3.3 Bootloader 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S3C2440 的系统硬件设计
    3.1 微处理器及存储电路模块
        3.1.1 S3C2440 处理器简介
        3.1.2 SDRAM 电路
        3.1.3 NAND FLASH 电路
    3.2 电源、时钟以及复位电路
        3.2.1 电源电路
        3.2.2 时钟电路
        3.2.3 复位电路
    3.3 外围接口电路部分
        3.3.1 JTAG 接口电路
        3.3.2 以太网接口电路
        3.3.3 LCD 接口电路
        3.3.4 A/D 转换电路
        3.3.5 串行接口模块及键盘电路
    3.4 变电站电网参数分析和监测电路
        3.4.1 电力参数计算分析方法
        3.4.2 监测系统原理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4.1 系统引导程序
        4.1.1 BootLoader 启动流程分析
        4.1.2 U-boot 2009.11 修改移植
    4.2 Linux 操作系统移植
    4.3 YAFFS2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4.4 应用软件总体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程序开发
    5.1 linux 驱动程序介绍
        5.1.1 linux 操作系统和驱动的关系
        5.1.2 linux 设备驱动的内部机制
    5.2 LCD 驱动程序开发
        5.2.1 linuxLCD 驱动架构
        5.2.2 LCD 驱动程序开发
    5.3 DM9000 驱动程序开发
        5.3.1 linux 网络设备驱动架构简介
        5.3.2 DM9000 驱动移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采集信息传输方式与实现
    6.1 TCP/IP 协议简介
    6.2 SOCKET 网络编程
    6.3 数据传输的软件实现
        6.3.1 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6.3.2 客户端程序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调试与验证
    7.1 硬件系统调试
        7.1.1 电源电路调试
        7.1.2 晶振电路调试
        7.1.3 JTAG 调试
        7.1.4 外设电路调试
        7.1.5 以太网芯片调试
    7.2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验证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金属磁记忆检测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磁记忆检测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磁记忆检测的特点及仪器发展现状
        1.3.1 磁记忆检测的特点
        1.3.2 磁记忆检测仪发展现状
    1.4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工作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金属磁记忆检测基本原理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选型
    2.4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选型
    2. 5上位PC机软件的选择
3 检测仪系统硬件研制
    3.1 DSP最小系统
        3.1.1 DSP-TMS320F28335芯片介绍
        3.1.2 系统复位电路设计
        3.1.3 DSP的JTAG在线调试下载电路
        3.1.4 DSP的时钟电路
        3.1.5 系统的电源电路
    3.2 CPLD最小系统
        3.2.1 CPLD-EPM570芯片介绍
        3.2.2 CPLD最小系统中其它电路介绍
    3.3 DSP与CPLD通信电路
    3.4 信号采集单元电路
        3.4.1 磁阻传感器HMC1052
        3.4.2 磁阻传感器置位电路
        3.4.3 磁阻传感器外围电路设计
        3.4.4 信号采集单元电源电路设计
    3.5 上位PC机串口通信电路
    3.6 人机接口电路
        3.6.1 LED状态指示灯接口电路
        3.6.2 蜂鸣器报警电路
        3.6.3 按键接口电路
        3.6.4 LCD显示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7 EEPROM参数存储电路
4 检测仪系统软件编程
    4.1 DSP软件设计
        4.1.1 DSP软件流程
        4.1.2 DSP软件数值处理
    4.2 CPLD软件设计
        4.2.1 CPLD驱动LCD液晶
        4.2.2 CPLD驱动其它外设
    4.3 上位PC机软件设计
        4.3.1 串口接收、显示程序
        4.3.2 数据保存读取程序
5 系统抗干扰设计
    5.1 硬件抗干扰设计
    5.2 软件抗干扰设计
6 系统调试
    6.1 主控制板调试
    6.2 传感器采集板调试
    6.3 上位机调试
    6.4 仪器调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控制器DSP电路原理图
附录B CPLD及外设原理图
附录C 传感器模块原理图
附录D 主控制器PCB板正、反面图
附录E 传感器模块实物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井下低压磁力起动器智能综合保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依据以及目的
    1.2 井下低压磁力起动器综合保护器的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井下低压电网常见故障及其保护原理
    2.1 井下低压供电系统特点
    2.2 短路故障及其保护
        2.2.1 短路故障过程分析
        2.2.2 短路保护
    2.3 过载故障及其保护
        2.3.1 过载故障分析
        2.3.2 过载保护
    2.4 断相及相序保护
        2.4.1 断相保护
        2.4.2 电源相序保护
    2.5 电压保护
        2.5.1 过电压保护
        2.5.2 欠电压保护
    2.6 漏电故障及其保护
        2.6.1 井下低压电网漏电故障分析
        2.6.2 电网漏电故障特性仿真
        2.6.3 附加电源直流检测漏电保护原理
        2.6.4 基于霍尔元件的漏电闭锁保护
3 保护装置的算法设计
    3.1 交流采样算法分析
        3.1.1 半周积算法
        3.1.2 傅氏算法
    3.2 反时限过流保护算法
4 保护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主控电路
        4.1.1 80296SA 单片机介绍
        4.1.2 外围扩展电路
    4.2 模拟量输入单元
        4.2.1 电压形成回路
        4.2.2 直流检漏电路
    4.3 数据采样电路
    4.4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
        4.4.1 开关量输入电路
        4.4.2 开关量输出电路
    4.5 人机接口电路
    4.6 通信接口电路
    4.7 电源电路
5 保护装置的软件设计和抗干扰措施
    5.1 软件设计概述
        5.1.1 主控模块设计
        5.1.2 采样中断程序设计
        5.1.3 故障检测程序设计
        5.1.4 通信程序设计
    5.2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5.2.1 硬件电路抗干扰措施
        5.2.2 软件抗干扰措施
6 保护装置实验结果
    6.1 保护功能的实验结果
        6.1.1 短路保护实验结果
        6.1.2 反时限过载保护实验结果
        6.1.3 漏电保护试验保护实验结果
        6.1.4 电压保护实验
    6.2 通信功能实验结果
7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ARM的燃气热值自动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现状
    1.4 嵌入式系统简介
        1.4.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1.4.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4.3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系统拟达到的技术参数
    1.7 论文的组织形式
第二章 测试系统整体设计
    2.1 测试系统架构
    2.2 系统硬件组成
        2.2.1 处理器的选择
        2.2.2 LPC2134 微控制器
        2.2.3 系统硬件整体结构
    2.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3.1 嵌入式软件设计要点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2.3.3 实时操作系统的选择
        2.3.4 系统软件的整体结构
    2.4 GBT12206-2006《城镇燃气热值和相对密度测定方法》基础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LPC2134 外围电路设计
        3.1.1 电源电路设计
        3.1.2 晶振电路设计
        3.1.3 复位电路设计
        3.1.4 JTAG 调试接口设计
        3.1.5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3.1.6 外部Flash 存储器扩展
    3.2 模拟电路设计
        3.2.1 温度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2.1.1 Pt100 温度传感器
        3.2.1.2 温度信号放大电路
        3.2.1.3 低通滤波电路
        3.2.2 压力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2.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2.3.1 模数转换芯片选择
        3.2.3.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2.3.3 模数转换电路的干扰抑制
    3.3 脉冲量采集
        3.3.1 脉冲采集元件
        3.3.1.1 E6A2-CW3C 旋转编码器
        3.3.1.2 TTI-020AP 涡轮流量计
        3.3.2 脉冲采集电路
    3.4 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3.4.1 液晶显示电路
        3.4.2 键盘扫描电路
    3.5 硬件抗干扰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构成
    4.2 μC/OS-Ⅱ 在LPC2134 上的移植
        4.2.1 μC/OS-Ⅱ 的组成部分
        4.2.2 移植条件
        4.2.3 移植步骤
        4.2.4 μC/OS-Ⅱ 功能裁剪
    4.3 系统主程序设计
    4.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4.1 SPI 通信协议分析及实现
        4.4.2 模数转换程序设计
        4.4.2.1 MAX1148 控制字
        4.4.2.2 MAX1148 工作过程
        4.4.2.3 A/D 数据采集流程
        4.4.2.4 滤波方式
        4.4.3 热值计算程序设计
    4.5 人机接口程序设计
        4.5.1 键盘扫描程序设计
        4.5.2 液晶屏显示程序设计
    4.6 看门狗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调试
        5.1.1 硬件调试
        5.1.2 软件调试
    5.2 信号处理
        5.2.1 Pt100 传感器标定
        5.2.2 YM303P 变送器标定
        5.2.3 湿式流量计标定
    5.3 系统实验及结果
        5.3.1 实验条件
        5.3.2 实验步骤
        5.3.3 实验结果
        5.3.3.1 系统实验结果
        5.3.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 1 饱和水蒸汽压(S)(pa)
附录 2 大气压温度修正值(α)(pa) (节选)

(8)无线综合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综述
        1.1.1 嵌入式系统
        1.1.2 数据采集系统
    1.2 数据采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1.3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2 设计要求
        1.4.3 本文内容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关键技术
    2.1 无线传输方式及接口介绍
        2.1.1 无线传输方式的选择
        2.1.2 SPI 接口介绍
        2.1.3 无线模块的SPI 口操作时序
    2.2 摄像头模块及总线介绍
        2.2.1 摄像头模块的选择
        2.2.2 SCCB 总线介绍
    2.3 色彩空间介绍
        2.3.1 RGB 空间介绍
        2.3.2 YUV 空间介绍
        2.3.3 YUV 空间到 RGB 空间的转换
    2.4 H.263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2.4.1 H.263 的源视频格式与编码层次
        2.4.2 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2.4.3 变换编码
        2.4.4 量化
        2.4.5 Zigzag(“Z”字型)扫描及变长编码
        2.4.6 码率控制
    2.5 本章小结
3 硬件设计
    3.1 最小系统电路
        3.1.1 供电系统设计
        3.1.2 复位系统设计
        3.1.3 时钟系统设计
        3.1.4 存储器系统设计
        3.1.5 调试接口设计
    3.2 完整电路设计
        3.2.1 模拟量采集电路
        3.2.2 数字量采集电路
        3.2.3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3.2.4 摄像头模块设计
        3.2.5 LCD 模块介绍
    3.3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AD51.2
    4.2 软件部分总体设计
    4.3 启动代码编写
    4.4 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4.4.1 数字I/O 程序
        4.4.2 AD 测试程序
        4.4.3 摄像头及摄像头接口程序设计
        4.4.4 无线模块发射端及接收端程序设计
        4.4.5 LCD 显示程序
        4.4.6 H.263 编解码程序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无线模块通信测试
        5.1.1 无线模块传输带宽的测算
        5.1.2 无线传输丢包率的测算
        5.1.3 无线模块传输同步性的实现
        5.1.4 无线模块自动应答功能的实现
        5.1.5 无线模块测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2 数字量采集与显示测试
    5.3 模拟量采集与显示测试
    5.4 摄像头采集图像与显示测试
    5.5 摄像头采集视频与显示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无线传输模块主要程序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IEC61850的变压器保护IED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设备新标准对变压器保护IED 的影响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论文所完成的任务
第二章 IEC 61850 标准及IED 分析
    2.1 IEC 61850 标准简介
    2.2 IEC 61850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优点
    2.3 IEC 61850 标准定义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模型
    2.4 IEC 61850 标准中的 IED 体系结构
    2.5 IEC 61850 标准的在 IED 中的实现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压器保护 IED 的功能建模和通信映射
    3.1 变压器微机保护概述
    3.2 变压器保护 IED 的功能建模
        3.2.1 变压器保护 IED 的特点和功能配置
        3.2.2 IED 的功能解耦
    3.3 变压器保护 IED 的通信映射
        3.3.1 信息流到物理接口的实现
        3.3.2 ACSI 映射到SCS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压器保护 IED 的硬件设计
    4.1 IED 硬件总体规划
    4.2 微处理器性能分析
    4.3 IED 硬件电路设计
        4.3.1 电源插板电路设计
        4.3.2 ARM9 系统管理及通信板的电路设计
        4.3.3 人机接口板(HMI)电路设计
        4.3.4 DSP 保护测控板的电路设计
        4.3.5 开关量输入输出插板电路设计
    4.4 IED 中电路板的设计
        4.4.1 电路板设计步骤
        4.4.2 电路板中的抗干扰措施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变压器保护 IED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实现
    5.1 IED 软件系统结构和任务处理
    5.2 嵌入式系统平台
        5.2.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5.2.2 Linux 开发环境的建立
    5.3 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构建
        5.3.1 系统引导程序的实现
        5.3.2 Linux 内核的移植
    5.4 系统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5.4.1 DPRAM CY7C028V 的驱动程序设计
        5.4.2 以太网卡驱动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压器保护 IED 过程总线通信的研究
    6.1 变压器保护IED 的报文功能及通信协议栈
    6.2 采样值传输
        6.2.1 采样值传输模型
        6.2.2 合并单元数据输出标准的选择
        6.2.3 采样值传输的特定通信服务映射
        6.2.4 采样值的接收和处理
    6.3 GOOSE 通信
        6.3.1 GOOSE 的特点及通信模型分析
        6.3.2 GOOSE 报文传输的特定通信服务映射
        6.3.3 GOOSE 报文的发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工作回顾
    7.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ARM的智能公交车载终端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智能公交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
    1.3 智能公交系统中的智能车载终端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智能公交系统(APTS)及其关键技术
    2.1 APTS 系统组成
    2.2 APTS 系统中的 GPS 技术
    2.3 APTS 中的无线通讯方式
        2.3.1 GSM/SMS 通讯方式
        2.3.2 GPRS 通讯方式
        2.3.3 CDMA 通讯方式
    2.4 APTS 系统中的 GPRS 通讯技术
        2.4.1 GPRS 技术概述
        2.4.2 GPRS 四种组网方法介绍
        2.4.3 GPRS 网络中的 TCP/UDP 协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公交车载终端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
    3.2 智能公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3 智能车载终端设计
        3.3.1 智能车载终端总体设计
        3.3.2 主要模块基本功能介绍
        3.3.3 主要芯片及模块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公交车载终端硬件设计
    4.1 电源模块设计
    4.2 ARM 微控制器模块
        4.2.1 时钟及复位电路
        4.2.2 调试与测试接口
        4.2.3 ARM 控制器接口
    4.3 串口及其扩展电路设计
    4.4 GPS 模块电路设计
    4.5 GPRS 模块电路设计
    4.6 语音及功放电路设计
    4.7 键盘、LCD 显示屏及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4.8 硬件电路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8.1 去耦电容的合理配置
        4.8.2 PCB 板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公交车载终端软件设计
    5.1 智能车载终端软件总体流程
    5.2 智能车载终端软件详细设计
        5.2.1 初始化
        5.2.2 动态按键扫描
        5.2.3 GPS 数据解析及处理
        5.2.4 站点经纬度数据编程
        5.2.5 经纬度数据比对
        5.2.6 语音报站
        5.2.7 GPRS 数据传输
        5.2.8 SMS 短消息发送
    5.3 软件的抗干扰设计
        5.3.1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基本要求
        5.3.2 本质可靠性程序设计
        5.3.3 软件执行过程中的抗干扰设计技术
    5.4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ADS 简介
        5.4.1 CodeWarrior 集成开发环境
        5.4.2 ADS 调试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公交车载终端整机调试
    6.1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及模块调试
        6.1.1 ARM 最小系统调试
        6.1.2 其它外围功能部件调试
    6.2 系统调试结果及成品展示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智能公交车载终端部分源代码)
附录 D(智能公交车载终端PCB 图)

四、多功能μP监控复位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 [1]转辙机监测单元硬件设计及实现[D]. 李闯.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2]基于TMS320VC5416的多功能通讯模块测试技术研究[D]. 杨柳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3]基于VDSL2技术和LIN总线的采煤机远程控制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D]. 丁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4]基于以太网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设计[D]. 刘国旭. 西安工程大学, 2012(12)
  • [5]金属磁记忆检测仪研究[D]. 周笛.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6]井下低压磁力起动器智能综合保护装置的研究[D]. 贾俐.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4)
  • [7]基于ARM的燃气热值自动测试系统[D]. 武悦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
  • [8]无线综合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荣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05)
  • [9]基于IEC61850的变压器保护IED的研究与设计[D]. 温小旭.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3)
  • [10]基于ARM的智能公交车载终端的设计与开发[D]. 潘良. 湖南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多功能μP监控复位芯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