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中“说文解字”标点符号探讨

《汉语词典》中“说文解字”标点符号探讨

一、《汉语大字典》援引《说文解字》标点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故训汇纂》注项失误研究 ——以口部为例》文中提出《故训汇纂》作爲一部故训纂集专书,凭藉内容丰富、体例科学、检索方便的特点嘉惠学林十八年,逐渐成爲了汉语言文字工作者常备的工具书。白璧微瑕,《故训汇纂》征引繁复,在注项处理方面难免存在失误。然而,以往学者对其失误的研究侧重於引证内容的失误而忽略体例失误,并且在失误的分类上略有瑕疵。本文将内容失误和体例失误并重,并以《故训汇纂·凡例》和《〈故训汇纂〉主要书目和引书格式》爲标准,运用校勘学中的理校法、本校法等方法对《故训汇纂·口部》的注项进行研究,以期爲辞书编纂与修订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本文指出《故训汇纂·口部》的注项在内容方面存在)文、脱文、衍文、倒文,截取、删略不当,标点使用不当和引证脱节的问题。在体例方面,《故训汇纂·口部》的注项存在书例引证不全面,改用异体字和通假字,注项排序不恰当和称引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对此,我们谨慎分析致误原因:缺乏对文献材料的分析、依赖二手材料、校审工作不足、体例制定不完善等。虽然以上失误从个别条目上看仅仅针对《故训汇纂》,然而其失误类型和致误原因却是现代社会辞书编纂的共性问题。比如现代社会辞书编纂在材料范围扩大、理论更新的同时,存在对文献材料分析不足和校审不精的问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黄未[2](2021)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引证勘误 ——以贝部、邑部和阜部为例》文中认为《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该书广搜博采,徵引丰富,在举证、例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该书出版於1986年,再版於2010年,由於当时编纂条件所限,加之书成衆手,在引证方面存在一些疏误,为该书的使用带来一些不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利用先进的检索工具,重新审视这些材料,可以尽量避免上述问题。本文全面搜集《大字典》第七卷的贝部、邑部和阜部中引证存在问题的材料。通过分析这些材料,从中发现《大字典》引证方面存在的文字失误问题和体例失误问题。所谓“文字失误”,是指将贝部、邑部和阜部的书证与《大字典》第九册“主要引用书目表”提供的主要版本、参考书及其版本进行比对,从中发现在引证上文字失误的问题。该引证文字失误分为)文、脱文、衍文和倒文四类。这四类又各分成引古书正文失误和引古书注文失误两部分。所谓“体例失误”,是指将贝部、邑部和阜部的书证与《大字典》第九册“主要引用书目表”提供的主要版本、参考书及其版本进行比对,从中发现在引证上体例失误的问题。该引证体例失误分为引证版本不一、引文出处错误、引文节略不当和标点不当四类。本文以文献学、辞书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电脑检索为辅助,指出《汉语大字典》徵引各书在文字、体例上的一些不足,以期无论在该书文字校勘、体例完善方面,提供一些可备参考的意见。

贺琳琳[3](2021)在《《汉语大字典》释义研究 ——以人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大字典》是我国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对汉字形音义的阐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一部大型辞书来说,准确科学的释义尤为重要。当前学界对《大字典》的释义研究,多集中在指出《大字典》释义内容方面的不足,对《大字典》释义进行系统研究的论着屈指可数。我们以《大字典》中人部字的释义为例,从字典辞书编纂的角度出发,对《大字典》释义进行系统研究。将《大字典》放到我国字典辞书编纂史上,将其与前代辞书对比,研究《大字典》的释义方式与释义贡献,全面分析《大字典》释义的继承与创新;同时指出《大字典》释义与引证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大字典》的进一步修订以及《大字典》之后的辞书编纂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促进字典辞书编纂理论的完善。本文的研究不是指摘《大字典》的个别失误,而是在肯定《大字典》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字典》人部字释义的系统研究,指明《大字典》的释义方式、释义贡献,指出《大字典》释义与引证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字典》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刘禹彤[4](2021)在《信息化时代新旧字形问题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字形规范化是汉字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古籍整理用字的需要以及实现海峡两岸书同文的目标,使新旧字形的规范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以CJK字符集中20902字符与《康熙字典》作为测查材料,找出其中含有新旧字形差异的字共5895个,占20902字符集的28.2%,并按照一重、二重、三重差异对这些字进行分类。本文追溯了新旧字形的来源问题,将新旧字形问题与繁简字和正异字更好地区别开来。通过对测查数据的归纳分析,总结了相关部件由旧字形到新字形的变化规律,新旧字形在笔形、笔画数、笔画关系、部件、结构5个方面发生变化。根据这一变化规律总结出新旧字形的类推范围和选取理据,大部分新旧字形可以全部类推,只有少部分是有限类推,有限类推没有规律。其选取理据不完全遵循文字学的传统,更加符合从俗从简,便于书写的原则。文章对信息化时代古籍整理用字和海峡两岸用字中与新旧字形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欧阳卉[5](2020)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大字典》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释义最为完备的大型汉语字典。它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和辞书编纂达到了新的高度。距《汉语大字典》第一版发行十年後,《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於2010年面世。新版《汉语大字典》较前版有了很大的进步,参照学界各位语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修正了前版的大量错误。虽如此,《汉语大字典》并非就此尽善尽美,由於编纂人员数量极多,编纂工作量巨大,难免有错漏之处。新版《汉语大字典》还存在很多疏失亟待修订。在字典辞书中,释义是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引证和义项两个部分。本论文将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与足部释义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语法学、校勘学等理论知识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语言理论,借鉴前人成果,通过与首版《汉语大字典》以及同类辞书对比,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义项与引证方面的疏失进行研究,为其之後的修订与完善尽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汉语大字典》首版与新版的研究状况以及走部、辵部和足部的研究现状;另外,此章中对选材范围与依据、研究意义与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与足部字引证勘误研究。该部分以三个部类中汉字的所有引证内容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引证文献原文进行对比,并参照各版本的文献资料,对其引证失误进行订正。该部分主要分为引证标点与断句不当、引证摘取与节略不当、引证)误、引证脱文、衍文、倒文及引证综合类失误,共五小节。第三部分为《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与足部字释义指瑕,主要分析其在释义方面的失误,主要分为引证与释义不符、引用古注失当、义项缺失、义项设置与逻1不当、义项表述不完善以及释义综合类失误,共六个小节。第四个部分为结语,对本论文内容做一个总结。

何鸣飞[6](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杨朋飞[7](2020)在《唐宋处置构式研究》文中提出处置构式是汉语中的常用构式,在语法系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处置构式就已经基本成熟,依据处置介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六类,分别是“以”字处置构式、“持”字处置构式、“取”字处置构式、“将”字处置构式、“把”字处置构式和“捉”字处置构式。“以”字处置构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它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动词“以”的语法化,外因是双宾语句式的影响。唐宋时期,“以”字处置构式的形式表现为“以+O1+V+O2”,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其中“O1”“O2”既可以是名词、代词、谓词,也可以是短语,“O2”具有四种语义类型,分别是与事宾语、结果宾语、施事宾语和处所宾语。“持/取”处置构式出现于魏晋时期,其形成的内因是动词“持/取”的语法化,外因是“以”字处置构式的格式类推。唐宋时期,“持/取”处置构式有两种形式表现,一是“持/取+O1+V+O2”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二是“持/取+O(+X)+V”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其中“O”“O1”“O2”既可以是名词、代词、谓词,也可以是名词性短语,“O2”具有三种语义类型,分别是与事宾语、结果宾语和处所宾语。“将/把”处置构式大致出现于唐代,其形成的内因是动词“将/把”的语法化,外因是“以”字处置构式的格式类推。唐宋时期,“将/把”处置构式有三种形式表现,一是“将/把+O1+V+O2”形式,当“O1”为动词“V”的受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当“O1”为动词“V”的施事或当事时,其构式义“对‘O1’施以处置,致使‘O1’发生动作‘VO2’”。二是“将/把+O(+X)+V”形式,当“O”为动词“V”的受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当“O”为动词“V”的施事或当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致使‘O’发生动作‘V’”。三是“将/把+O(+X)+V+Y”形式,当“O”为动词“V”的受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出现‘Y’的状态”。当“O”为动词“V”的施事或当事时,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致使‘O’发生动作‘VY’”。其中“O”“O1”“O2”既可以是名词、代词、谓词,也可以是短语,“O2”具有三种语义类型,分别是与事宾语、结果宾语和处所宾语,“Y”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和动态助词。“捉”字处置构式出现于唐代,其形成的内因是动词“捉”的语法化,外因是“将”字处置构式的格式类推。唐宋时期,“捉”字处置构式具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捉+O1+V+O2”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1’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1’关联‘O2’”,二是“捉+O(+X)+V”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三是“捉+O+V(+X)+Y”形式,其构式义为“对‘O’施以处置动作‘V’,致使‘O’出现‘Y’的状态”。其中“O”“O1”可以是代词、名词和名词性短语,“O2”可以是名词和谓词。

彭莹[8](2020)在《《古今韵会举要》征引《说文解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今韵会举要》(简称“韵会”)是元代熊忠在黄公绍《古今韵会》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编纂而成的一部韵书。该书广搜博采,除了在音韵、训诂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之外,由于其征引繁富,也是校勘辑佚的渊薮,其中以《说文》的征引最为引人注目。黄公绍由宋入元,因此《韵会》征引的《说文》呈现的是宋本《说文》的面貌。一般认为《韵会》征引《说文》为小徐本,但小徐本和大徐本的源头都是许慎《说文》,因此,以之校勘大徐本,参以小徐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本文统计,《韵会》征引《说文》6498条,与大徐本《说文》不同者1522条,不同率达到23.4%。应该指出的是,《韵会》在援引《说文》时,不是照搬原书,而是有自己的体例,征引中会对《说文》原文进行改头换面。如《韵会》中无论字头还是说解中大量使用假借字、今字、异体字等,均假借《说文》之名以为据,甚至会根据需要对《说文》的语句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如果不仔细考察《韵会》的征引体例,贸然以之为据,会给《说文》的校勘带来失误。而且,《说文》从成书到宋代,已经有很多地方在用字、释义上异于原貌,《韵会》在援引《说文》时,也会有承袭其讹误的一面,这些地方都要进行细致的考索。本文穷尽式地搜集整理《韵会》征引《说文》的材料,并与大徐本《说文》进行比对,以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看到《韵会》征引《说文》在用字、释义上特点、价值与不足,以及造成二者不同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无论在《韵会》体例的研究方面,还是《说文》校勘的研究方面,都能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

曹雨杨[9](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金瑞[10](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二、《汉语大字典》援引《说文解字》标点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大字典》援引《说文解字》标点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故训汇纂》注项失误研究 ——以口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故训汇纂》简介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故训汇纂·口部》注项内容失误分析
    2.1 文字失误
        2.1.1 讹文
        2.1.2 脱文
        2.1.3 衍文
        2.1.4 倒文
    2.2 截略失误
        2.2.1 故训截略失误
        2.2.2 书例截略失误
    2.3 标点失误
        2.3.1 标点类型使用错误
        2.3.2 标点当用而未用
        2.3.3 标点不当用而用
    2.4 引证脱节
        2.4.1 引证的被训词脱节
        2.4.2 引证的例句脱节
        2.4.3 引证的书篇脱节
        2.4.4 引证的作者脱节
第三章 《故训汇纂·口部》注项体例失误分析
    3.1 引证书例不全面
        3.1.1 缺引整个书例内容
        3.1.2 缺引书例部分内容
    3.2 引证改字不合理
        3.2.1 改用异体字
        3.2.2 改用通假字
    3.3 注项排序不恰当
        3.3.1 单音词注项排序不恰当
        3.3.2 复音词注项排序不恰当
    3.4 称引格式不统一
        3.4.1 故训称引不统一
        3.4.2 出处称引不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引证勘误 ——以贝部、邑部和阜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文字失误问题
    2.1 讹文
        2.1.1 引古书正文讹误
        2.1.2 引古书注文讹误
    2.2 脱文
        2.2.1 引古书正文脱误
        2.2.2 引古书注文脱误
    2.3 衍文
        2.3.1 引古书正文衍误
        2.3.2 引古书注文衍误
    2.4 倒文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体例失误问题
    3.1 引证版本不一
    3.2 引文出处错误
    3.3 引文节略不当
    3.4 标点不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汉语大字典》释义研究 ——以人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汉语大字典》简介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释义方式
    2.1 直训式释义
        2.1.1 单音词释义
        2.1.2 复音词释义
        2.1.3 单音词、复音词组合释义
    2.2 义界式释义
        2.2.1 定义式释义
        2.2.2 描写式释义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释义贡献
    3.1 规范释义内容
    3.2 改进释义方式
        3.2.1 采用单义词组合释义
        3.2.2 采用扩展性词语或句子释义
        3.2.3 加括注阐释词义
    3.3 揭示义项源流关系
    3.4 展示相关词释义的系统性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释义问题
    4.1 误以释源为释义
    4.2 义项设置问题
        4.2.1 义项增删问题
        4.2.2 义项分合问题
    4.3 释义表述问题
        4.3.1 释义表述不恰当
        4.3.2 释义表述不完备
    4.4 释义引证问题
        4.4.1 引证与释义不符
        4.4.2 引证与释义无关
第五章 《汉语大字典》引证勘误
    5.1 引证文字疏误
        5.1.1 引证正文疏误
        5.1.2 引证出处疏误
    5.2 引证标点疏误
    5.3 引证节略不当
    5.4 引证不合体例
        5.4.1 书名标注格式不同
        5.4.2 引用注释标注不同
        5.4.3 引异体字不合体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信息化时代新旧字形问题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旧字形的定义及溯源
    2.1 新旧字形的定义
        2.1.1 新旧字形与繁体字的区别
        2.1.2 新旧字形与异体字的区别
        2.1.3 三者划分依据
    2.2 新旧字形的历史溯源
        2.2.1 新旧字形的来源
        2.2.2 新旧字形的发展过程
        2.2.3 新旧字形的成熟
第三章 新旧字形的差异分类
    3.1 新旧字形差异现状
        3.1.1 一重差异
        3.1.2 两重差异
        3.1.3 三重差异
    3.2 新字形的类推范围及选取原则
第四章 新旧字形的应用问题
    4.1 新旧字形在古籍整理用字中存在的问题
    4.2 新旧字形在海峡两岸用字中存在的问题
    4.3 对于规范新旧字形问题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旧字形对照表》
附录二 《汉语大字典》与《康熙字典》对照表
致谢

(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1.1.1 关於《汉语大字典》
        1.1.2 《汉语大字典》研究现状
        1.1.3 《汉语大字典》走部、辵部和足部研究现状
    1.2 本选题的选材范围与依据
    1.3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2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引证勘误
    2.1 引证标点与断句不当
    2.2 引证摘取、节略不当
    2.3 引证(?)误
    2.4 引证脱文、衍文、倒文
    2.5 引证综合类失误
3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指瑕
    3.1 引证与释义不符
    3.2 引用古注不当
    3.3 义项缺失
    3.4 义项设置及逻辑不当
    3.5 释义表述不完善
    3.6 释义综合类失误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7)唐宋处置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目标与方法
    0.3 相关研究回顾
    0.4 处置构式的界定说明
    0.5 语料选择
第1章 唐宋“以”字处置构式分析
    1.1 “以”字处置构式的语义特点
        1.1.1 “O1”的语义特点
        1.1.2 “O2”的语义特点
        1.1.3 “O2”的语义类型
    1.2 “以”字处置构式的语法意义
        1.2.1 “处置(给)”式
        1.2.2 “处置(作)”式
        1.2.3 “处置(到)”式
    1.3 “以”字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1.3.1 动词“以”的语法化
        1.3.2 双宾语句式的影响
    1.4 “以”字处置构式衰落的原因
        1.4.1 “以”字式的多义性
        1.4.2 处置介词“将/把”对“以”的替换
    1.5 小结
第2章 唐宋“持/取”处置构式分析
    2.1 “持/取”处置构式的语义特点
        2.1.1 “O1”的语义特点
        2.1.2 “O2”的语义特点
        2.1.3 “O2”的语义类型
    2.2 “持/取”处置构式的语法意义
        2.2.1 处置(给)式
        2.2.2 处置(作)式
        2.2.3 处置(到)式
    2.3 “持/取”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2.3.1 处置构式“持/取+O1+V+O2”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2.3.2 处置构式“持/取+O(+X)+V”的历时形成及在唐宋的表现
    2.4 “持/取”处置构式衰落的原因
        2.4.1 “持/取”语法化的不彻底性
        2.4.2 语言环境的制约
    2.5 小结
第3章 唐宋“将/把”处置构式分析
    3.1 “将/把”处置构式的语义特点
        3.1.1 “将/把+O1+V+O2”式
        3.1.2 “将/把+O(+X)+V”式
        3.1.3 “将/把+O(+X)+V+Y”式
    3.2 “将/把”处置构式的语法意义
        3.2.1 “将/把+O1+V+O2”式
        3.2.2 “将/把+O(+X)+V”式
        3.2.3 “将/把+O(+X)+V+Y”式
    3.3 “将/把”处置构式的成因分析
        3.3.1 处置构式“将/把+O1+V+O2”的成因
        3.3.2 处置构式“将/把+O(+X)+V”的成因
        3.3.3 处置构式“将/把+O(+X)+V+Y”的成因
    3.4 小结
第4章 唐宋“捉”字处置构式分析
    4.1 “捉”字处置构式语义特点
        4.1.1 “捉+O1+V+O2”式
        4.1.2 “捉+O(+X)+V”式
        4.1.3 “捉+O(+X)+V+Y”式
    4.2 “捉”字处置构式的成因分析
        4.2.1 动词“捉”的语法化
        4.2.2 “将”字处置构式的影响
    4.3 唐宋“捉”字处置构式的制约因素
第5章 处置构式的形成动因及发展演变
    5.1 处置构式的形成动因
        5.1.1 语法化的影响
        5.1.2 语法现象之间的影响
        5.1.3 语言环境的影响
    5.2 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与发展演变
        5.2.1 不同句型的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
        5.2.2 不同类型的处置构式的历时形成
        5.2.3 同一类型处置构式义的发展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古今韵会举要》征引《说文解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古今韵会举要》及其征引《说文》概况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1.4.1 《韵会》引《说文》的研究现状
        1.4.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韵会》征引《说文》与大徐本《说文》比较分析
    2.1 《韵会》征引《说文》的用字特点
        2.1.1 字头方面的用字特点
        2.1.2 释义方面的用字特点
    2.2 《韵会》对《说文》的改造
        2.2.1 《韵会》对《说文》释义方式的调整
        2.2.2 《韵会》对《说文》释义的节引
第三章 《韵会》征引《说文》的校勘意义及不足
    3.1 《韵会》征引可为大徐本《说文》提供校勘依据
        3.1.1 以《韵会》征引校大徐本脱文
        3.1.2 以《韵会》征引校大徐本衍文
        3.1.3 以《韵会》征引校大徐本字误
        3.1.4 以《韵会》征引校大徐本倒文
    3.2 《韵会》征引《说文》存在的不足
        3.2.1 《韵会》引《说文》字误
        3.2.2 《韵会》引他书误作《说文》
        3.2.3 《韵会》引《说文》脱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10)《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四、《汉语大字典》援引《说文解字》标点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故训汇纂》注项失误研究 ——以口部为例[D]. 刘丹. 河北大学, 2021(02)
  • [2]《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引证勘误 ——以贝部、邑部和阜部为例[D]. 黄未. 河北大学, 2021(02)
  • [3]《汉语大字典》释义研究 ——以人部为例[D]. 贺琳琳. 河北大学, 2021(02)
  • [4]信息化时代新旧字形问题再研究[D]. 刘禹彤. 河北大学, 2021(02)
  • [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走部、辵部、足部释义研究[D]. 欧阳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7]唐宋处置构式研究[D]. 杨朋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8]《古今韵会举要》征引《说文解字》研究[D]. 彭莹. 河北大学, 2020(08)
  • [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汉语词典》中“说文解字”标点符号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