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看国际规范对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

从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看国际规范对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

一、从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看国际通行规范关于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姚亦舒[1](2021)在《基于儿童疏散行为实验的幼儿园交通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生育政策改革的逐步深入,幼儿园的需求量逐年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近年对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和防火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者行为的基础数据作为空间设计依据是必要和重要的。儿童疏散基础数据获取及其应用,是国内外迫切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综合运用了建筑学、行为学、安全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力求获取儿童疏散基础数据,探寻交通空间各区域与疏散行为的关系、利用实际数据作为模拟参数及在设计策略的应用。建立从儿童疏散数据到幼儿园建筑设计策略之间的纽带。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提出本文研究问题:国内外基于儿童疏散行为的基础性研究较少,国外文献中疏散模型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疏散实验后发现与成人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基础疏散数据的稀缺,直接影响国内外幼儿园建筑相关规范制定的准确性;我国在幼儿园建筑疏散模拟相关文献中,儿童行为参数值比较离散,影响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建筑设计与防火设计标准及规范等文献总结归纳,聚焦了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相关研究的子问题。对大连市区17所幼儿园进行调研,总结出大连市区幼儿园建筑交通空间的设计现状;进行3~6岁儿童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日常行为实验,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与差异性检测日常与疏散行为特征评价,聚焦了有关儿童疏散行为研究的子问题。儿童疏散行为实验为主要实验内容,三所典型幼儿园建筑交通空间按功能划分区域,获取了 3~6岁幼儿园儿童疏散基础数据与各区域疏散效果。其中,自由行走速度与综合速度模型为后续模拟实验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持。所试儿童速度-密度、流率-密度关系模型与成人模型差距较大,且边界层几乎为零。所得儿童疏散基础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主要数据和理论支持。在日常及疏散行为实验过程中发现,交通空间各区域设计对儿童疏散行为产生影响。为探寻其规律,通过不同局部空间设计下的疏散行为数据、不同整体空间形式中典型行为出现的概率,表达不同交通空间设计对儿童疏散行为的影响。为幼儿园建筑交通空间设计策略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利用Agent-based(智能体)模型的Pathfinder模拟该三所典型幼儿园的儿童疏散,以儿童实际行为实验数据作为参数,提高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且与实验结果接近。验证了儿童疏散实验数据在模拟中作为参数的可靠性,同时也提供了该参数设置及模型应用在幼儿园疏散模拟中的适用性。为幼儿园建筑交通空间设计策略提供部分方法支持。基于本文以上实验性数据和结论,结合国内外幼儿园建筑设计及防火设计规范和指南作为理论依据,对幼儿儿园建筑交通空间作出基于实测数据的交通空间设计策略。以期为儿童提供以安全为基本的幼儿园环境。本文所获得的儿童疏散基础数据可为幼儿园的交通空间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幼儿园交通空间设计策略,可为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儿童疏散模拟参数的设定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了模拟软件的准确度,验证了其适用性;本文实证研究及其应用策略,可为其他类型建筑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田堃[2](2021)在《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隧道为半封闭的狭长空间结构,故运营时均采用高标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隧道内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整条线路。然而,事故尤其火灾事故的灾情程度较洞外路段严重。因此,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概率和提高灾后疏散效率就成为隧道运营安全的重点。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研究多集中在燃烧理论、火灾场景、火源类型、结构损伤、人体伤害等方面,但关于火灾场景下的人员逃生疏散行为的研究较少,在人员逃生疏散方面的少量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数值仿真单一手段,软件边界条件的假设性较强,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学位申请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5-4)课题五子课题四“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为科技依托,以港珠澳海底特长沉管隧道安全运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试验、疏散行为实测等方法,对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隧道火灾时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临界值;采用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方法获得5MW、20MW、25MW、30MW、40MW、60MW六种燃烧规模所对应的典型火灾场景;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安全疏散必须时间T(R)和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等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的研究。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火灾产物主要有: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气体温度对判断隧道使用者和隧道结构是否热暴露,估算探测火灾所需时间和火势蔓延的可能性以及设计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内能见度好坏严重影响人员疏散成功率。有毒气体是火灾人员疏散致死率的直接影响因素。2)关于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的研究。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隧道疏散知之甚少,更不知安全设施的位置及用途;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心理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防教育水平等因素显着相关。通过研究隧道火灾疏散的人员行为特性及疏散安全临界值,探究出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下的可用时间函数模型与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由此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函数模型。3)关于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的典型火灾场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隧道类型的火灾场景,得到了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事故着火车辆引燃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火灾场景及发生概率,发现了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随燃烧规模增大呈指数降低。4)关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对影响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和疏散实践,通过单因素、双因素分析方法,获得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模型。5)关于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离散化,分成疏散准备时间、疏散运动时间、出口排队时间、通道通过时间等四个方面,研究离散后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和函数解法,最终获得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场景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断面隧道火灾着火车辆引燃条件的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火灾场景及其对应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2)得到了温度-能见度-CO浓度影响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研究了基于纵向风速-燃烧规模下的可用时间函数规律,提出了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共同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3)获得了基于疏散行为实测的(1)疏散准备时间、(2)出口排队时间、(3)通道通过时间的模型边界参数;建立了基于增强学习的多元多汇疏散运动模型,给出了(4)疏散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离散单元的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4)提出并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人员疏散模型,为实现人员疏散的评估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的增强学习方法下的人员疏散路径模型,为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路径及人员的数值求解提供了支持;提出的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实现对既有运营隧道的人员疏散量化评估,并为拟建隧道中的防灾减灾和消防配套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张燕[3](2020)在《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康养居所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重视,而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是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针对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明确了消防安全管理的内涵、研究了消防安全管理以及消防安全评估的主要方法;并从康养居所火灾发生的案例及康养居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两个方面,对其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开展研究调查;系统研究了康养居所火灾危险辨识的重要方法,并从火灾危险源、建筑防火、人员状况、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救援力量五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事故树与消防安全检查表相结合的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建立了火灾事故树,运用布尔代数法提取了影响康养居所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针对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检查表,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验证,保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研究结论对康养居所、医院、疗养院等类似功能的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于恒[4](2020)在《基于火灾动力学与人群疏散模拟的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公共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铁因具有占地少、准点快捷、载客量大及不影响城市景观等优点而成为许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和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地铁带来的交通便利及其较大的客运能力使部分地铁车站成为城市中典型的人群密集场所。地铁车站大多位于地面以下,通过有限的通道与外界相连通,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安全事件,车站内的人群疏散相对较为困难,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可能十分严重,其疏散安全性判断以及疏散方法仍需要深入的研究。现有研究多采用限定的时间值进行地铁车站火灾疏散安全性判断,分析在限定时间内各类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如燃烧产物、氧气含量等对应的参数是否已达到安全临界值(浓度)以完成安全疏散可行性判断。但部分车站可能因为人群密集、车站结构复杂等因素不一定能于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疏散。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火灾模拟与疏散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地铁车站火灾条件下完成疏散所需时间的计算方法及多种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对疏散人群的影响累积效应,提出了火灾条件下人群安全疏散判断方法;构建了典型车站结构的站厅与站台火灾模型,对多种火灾现场环境因素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使用提出的火灾条件下人群安全疏散判断方法对火灾现场环境因素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基于火灾动力学与人群疏散模拟,提出了站厅火灾条件下部分人群向下疏散这一新的疏散模式,并对其实用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得到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广泛收集国内外发生于地铁车站范围内的历史性火灾事件,深入分析地铁车站火灾的发生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火灾是地铁车站中较为常见的原生或次生灾害类型,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可燃物燃烧所产生的烟气、各类有毒有害气体及车站内的高温。2、考虑烟气高度、能见度、温度、一氧化碳浓度及氧气含量5个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研究建立了地铁车站安全疏散判断方法。以火灾现场温度、一氧化碳及低氧气含量对人体的影响为基础提出安全疏散判断方法时,考虑了上述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时间累积效应,即不以固定的安全临界值作为安全疏散的判断依据,而是考虑各类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人体影响的累积,以期对人群疏散过程的安全性做出更准确的判断。3、选取典型结构的地铁车站建立火灾模型,分析不同的火灾场景条件下(不同的火源位置、火源热释放速率、通风排烟设备运行状态等),车站内不同区域烟气高度、温度、一氧化碳浓度、氧气含量及能见度等环境参数在火灾发生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发生在站台或站厅中部的火灾,发生于站台或站厅端部的火灾对车站疏散环境的影响更大,火灾发生后的现场环境因素更不利于车站内人群的疏散;当火源位于站厅中部或端部的火灾时,站台层的烟气高度、温度、一氧碳浓度、氧气含量及能见度在火灾发生后不发生显着变化。4、结合车站人群组成、人群密度等数据建立与火灾模型地铁车站结构、尺寸与布局相同的车站疏散模型,通过在疏散模型中导入由火灾模型计算得到的车站不同区域的平均能见度对人群疏散运动速度折减系数,准确计算车站安全疏散所需要的时间RSET。基于提出的安全疏散判断方法与通过火灾模型计算等到的车站内各环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对车站在不同火灾场景条件下的安全疏散进行可行性判断。5、考虑到地铁车站火灾烟气的扩散路径与人群向外向上的常规疏散路径相同,不利于站内人员的安全这一问题,提出了站厅火灾条件下部分人群向下疏散作为辅助疏散方法这一新的疏散模式,研究了部分人群向下疏散至站台并通过列车撤离火灾车站作为站厅火灾辅助疏散模式的可行性。运用FDS火灾数值模拟的方式,计算得到不同站厅火灾条件下,地铁车站内温度、有害气体浓度及烟气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数据。通过疏散模型计算得到不同人群密度完成向下疏散所需要时间RSET,利用提出的安全疏散判断方法对人群采用部分人群向下疏散模型的安全性进行了判断。6、选取广州体育西路地铁车站作为安全疏散判断方法及站厅火灾条件下部分人群向下疏散模式的实地应用场所,建立车站火灾模型与人群疏散模型。结合模型计算数据,使用提出的安全疏散判断方法对体育西路车站采用向上疏散与部分人群向下疏散两种模式的安全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判断。结果表明,当车站排烟能力及列车调度等满足一定条件时,相较于向上疏散模式,站厅火灾条件部分人群向下疏散模式能够使人群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疏散,相较于常规向上疏散模式,人群处于更安全状态。

许胜[5](2020)在《与地铁共用出口的地下商场火灾疏散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建筑用地不足、生存空间紧张、交通堵塞等尖锐问题的突显,城市发展已将空间开发的关注点转移至地下空间,通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来增加城市可利用的空间,以缓解上述问题和繁荣城市商业,从而逐步形成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立体化开发。然而地下建筑,如地下商场、地铁等,若发生火灾,具有火灾烟气大、火势蔓延迅速、火灾标识不易辨认、疏散困难等危险性,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地下商场、地铁等地下建筑在突发紧急状态下的人员疏散路径研究,对人员疏散逃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探讨以地下商场和地铁共同建造的综合性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等。(2)针对地下商场的内部建筑环境及布局,分析商铺门设置、出口布置、疏散人流交叉对疏散效率的影响,分析得出:商铺门设置存在较佳的值,能够实现出口的更趋于均衡的利用;较多人数以较低速度发生疏散人流交叉时,疏散效率较低,需要对交叉人流进行合理地疏散引导。(3)考虑商场商铺门设置、出口布置、疏散人流交叉因素,应用Pathfinder对不考虑疏散指示装置的疏散场景、基于Dijkstra算法的实际疏散指示装置的疏散场景以及结合泰森多边形原理与Dijkstra算法且应用提出的改进疏散指示装置的优化疏散场景进行疏散模拟,对比分析得出:应用改进疏散指示装置的优化场景,疏散时间可降低32%,实现了合理规划人员疏散路径。(4)研究分析地下商场和地铁共用通道中人员的反应时间和人员逆行人数比例对疏散的影响,提出一种用于人密空间且在紧急状态可开启的新型疏散门墙,对理想状态下的疏散场景、考虑共用通道中人员反应时间和逆行的疏散场景以及考虑共用通道中人员反应时间与逆行且设置新型门墙的优化疏散场景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得出:设置疏散门墙使得疏散时间降低达到20%,做到了人员疏散的合理引导并分流。(5)本文针对地下商场和地铁疏散研究所提出的改进疏散指示装置和可用于人密空间的新型疏散门墙,有助于提高商场和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可应用于地下建筑的火灾疏散中,推动疏散设施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郑夏飞[6](2019)在《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安全评估与仿真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可利用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地下综合体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及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然而,城市地下综合体功能多样、结构复杂、人流量大,且地下空间能见度低、相对密闭,不利于火灾烟气及热量的排出,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对城市地下综合体进行火灾疏散安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城市地下综合体的火灾疏散过程进行分析,从人员、建筑、环境、设备及管理五个角度分析了火灾疏散影响因素,据此建立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对定性指标评价信息进行量化处理,采用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改进TOPSIS方法对城市地下综合体的火灾疏散安全等级进行评估;基于FDS及Pathfinder软件建立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数值模型与人员疏散模型,通过模拟对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安全进行分析。利用改进TOPSIS评估模型、火灾数值模型与人员疏散模型对某城市地下综合体进行实例分析,评估结果显示该城市地下综合体的火灾疏散安全等级为“危险”,模拟结果证实该城市地下综合体的火灾疏散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与安全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结合评估结果与模拟结果,从人员管理提升、火灾荷载管控、建筑空间改善、消防设备维护、应急管理培训五个方面提出城市地下综合体的火灾安全疏散控制策略。

陈秋华[7](2018)在《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区域消防安全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消防安全作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决策者们掌握和分析城市消防安全形势较为常用的一种办法。通过开展火灾风险评估得到城市区域消防安全的基础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消防安全隐患,为开展城市消防安全治理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是保障城市消防安全的一种行之有效途径。因此,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进行深入的研究,让评估指标更贴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风险评估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区域的火灾形势、基本特征以及消防安全治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在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学习研究,掌握火灾风险评估的一些方法和如何开展火灾特征指标的遴选。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然后,提出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应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素:城市区域的风险值、城市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城市区域的应急救援力量。在考虑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值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是建立在该区域内所有建筑物火灾风险评估基础上的一个估值,这样将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的一个水平。因此,按区域内的建筑类型特征,分别设置评估体系作为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子体系”,先对城市内的所有建筑开展评估,综合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值。接着,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开展火灾风险评估的工作实例,对上述评估体系及评估过程进行深入的阐述,得出最终评估结果,并对城市区域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查找。最后,仍以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为例,提出城市区域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的对策。从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调整城市消防规划,完善“网格化”管理,对消防基础设施进行查漏补缺以及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等方面,为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对策,取得了较好的区域消防安全治理效果。

殷杰[8](2018)在《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动态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旅游活动已呈常态化与大众化,出游人数急剧增加,热门景区景点、特定游览场所频频出现游客“爆棚”、“井喷”、“挤爆景区”、“人山人海”等现象。在特定时空条件作用下,会出现特殊游客群体——高聚集游客群(局部空间内聚集游客数在50人以上且游客密度高于3.0人/m2的游客群体)。这类游客群体是游客聚集数量和聚集密度的极大化表现,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人群变化的复杂性,往往难控难疏,风险隐患众多,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后,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全面系统探究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问题,强化保障高聚集游客群安全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聚焦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主要围绕“是什么——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特征与规律”、“为什么——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影响因素和事故发生机理”、“会怎么样——动态评估高聚集游客群的发展态势与安全状态”以及“怎么办——构建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保障体系”等四个主要问题开展研究。本研究按照“理论回顾-现象分析-原理解析-动态评析-策略研析”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一,全面文献梳理与理论回顾:界定基本概念,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具体研究问题,并选定开展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第二,探究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表征:搜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相关案例,剖析高聚集游客群的风险类型与事故特征,利用最优尺度分析时空因素与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关联关系;第三,探究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和事故发生机理:剖析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理,借助扎根理论分析探究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模式提炼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和应对路径;第四,仿真模拟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发展态势与安全状态:对武夷山天游景区(易在节假日出现年轻游客为主的高聚集游客群)、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易在白天出现家庭游客为主的高聚集游客群)和台北士林观光夜市(易在夜间出现大众游客为主的高聚集游客群)开展实地调研,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构建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和安全评估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模拟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发展变化态势,评估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变化;第五,构建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借鉴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管理策略,构建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仿真模拟安全管理策略在不同条件下的管理效果,提出保障体系实施建议。本研究的研究发现简述如下:(1)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表征:资源吸引是高聚集游客群形成的主要刺激因素,山岳类场所是其出现的主要场所;其面临自然灾害风险、社会安全风险、公共卫生风险、事故灾难风险、人群聚集风险以及场所空间性风险,同时也存在违反、破坏、竞争、冲突和骚乱等高风险行为;此外,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安全事故与时空因素也存在相应的关联关系;(2)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原理剖析:多源压力子系统、状态变异子系统和管理响应子系统共同构成了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而系统安全受到多源压力、状态变异和管理响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不同状态均是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产生的系统状态。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的安全路径为“多源压力→+状态变异→+优质管理响应→-多源压力”;多源压力子系统、状态变异子系统以及管理响应子系统三者之间并未形成高效协同耦合是高聚集游客群出现安全事故根源;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应对路径则为“多源压力→+状态变异→+劣质管理响应/管理响应缺失→+事故→+多源压力→+状态变异→+优质管理响应→-多源压力”;(3)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动态评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表明多源压力、状态变异以及管理响应是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高聚集游客系统仿真模拟显示:多源压力子系统呈现近指数式增长,状态变异子系统和管理响应子系统会随着多源压力子系统增长而增长;另外,游客激增、游览环境恶化等突变情形会造成多源压力子系统明显增长,且增幅明显高于状态变异和管理响应子系统;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度呈现“提升-下降-回升”的变化态势;游客激增、游览环境恶化等会使得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下降;此外,本研究分别提出了平稳状态下、突变情形下高聚集游客群在不同时段、不同预警等级层面的安全预警方案;(4)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控的策略研析: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经验,构建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宏观管理层面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建议,并分别从人员层面、设施设备层面、环境层面、管理响应层面提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的预防预备子体系、监测预警子体系、控制响应子体系和善后恢复子体系,并提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的“3-4-7”运行机制。此外,不同情形下安全保障体系中管理策略的效果模拟显示:平稳状态下,提前客流预警、强化客流预警、快速执行管理响应、强化客流管理响应、强化管理方案响应和强化管理单位响应能有效提升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突变情形下,管理响应整体强化、提前强化客流预警、快速执行管理响应、强化客流管理响应、强化管理方案响应和强化管理单位响应能有效提升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度。基于管理策略的效果模拟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的执行实施建议,进一步提升了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操性。本研究重点探究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以及“怎么办”等4个相关议题,取得了一定的创新与贡献:一方面,本研究在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研究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与突破。借助系统动力学原理与仿真模拟技术,仿真模拟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动态评估不同条件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状态,模拟安全管理策略在不同条件下的管理效果,这是本研究方法应用创新。此外,从理论推演和案例解析双重视角来探究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从质性和量化双重视角来探究、检验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这是本研究的视角创新。另一方面,本研究在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了一定贡献。理论层面,抽象、提炼出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提出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实现路径、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发生机理和事故应对机理,推进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本研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预警方案,构建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了保障体系的实施建议,这有助于强化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管理实践。

杨晓庆[9](2017)在《哈尔滨永泰城影城IMAX厅设计防火性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国内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的快速发展,城市内常住人口数量伴随着新一轮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激增,在发展的浪潮中,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排头兵,其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文化产业项目选择新建影城的这种潮流,已成为了地产开发方向的热门选择,现在国内各个省市均在积极开发和建设影城项目。同时由于使用功能的需求,很多影城均是设置在拥有多种复杂功能的综合体建筑中,兼顾放映功能的同时也为综合体商业带来稳定客源,既满足人们对观影的文化需求,又满足购物、娱乐等其它商业需求。本文对国内外建筑防火性能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对影城及IMAX厅的设置及在商业中的不可替代性进行了论述,针对整个影城及IMAX厅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消防规范和软件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整个影城及IMAX厅的火灾危险性、火灾蔓延及烟气流动状态、人员的安全疏散使用性能化软件进行了模拟分析,结合哈尔滨永泰城商业综合体的IMAX厅(简称“永泰城”)项目的建筑消防设计实例,运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式对影城建筑防火设计方面进行分析调整,对影城和IMAX厅整体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式,不断地进行方案优化调整,并且假定在不同的火灾场景条件下,使用专用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对IMAX厅的排烟量以及火灾烟气运动状况进行模拟分析,并按照现行的工程学方法对观影人员的安全疏散参数、疏散时间、疏散场景等进行模拟,从而为建筑设计建立有效的消防防火系统指导,并结合其它项目的经验对该类影城建筑的日常运营管理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IMAX厅建筑的防火性能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影院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步入更加舒适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李兴起,陈鹏[10](2017)在《对高层建筑火灾中利用电梯进行疏散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简述当前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电梯逃生的案例,分析对比了楼梯、电梯疏散的优劣,提出了在高层建筑中将电梯纳入安全疏散考虑的必要性;讨论了电梯疏散的优缺点,着重关注了电梯在火灾复杂条件下的可靠性、活塞效应、疏散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提高可靠性、平面布局、疏散引导等方面提出初步解决的方案。本文提出的关于高层建筑电梯疏散问题的探讨,旨在共同思考和探索,为促进电梯疏散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出努力。

二、从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看国际通行规范关于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看国际通行规范关于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儿童疏散行为实验的幼儿园交通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幼儿园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建筑设计与防火现状
        1.1.3 幼儿园建筑消防与安全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实验对象界定
        1.3.3 实验伦理及限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学术意义
        1.4.3 现实意义
    1.5 研究框架及构成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流程及内容
        1.5.3 研究方法
2 儿童行为理论与幼儿园建筑交通空间
    2.1 儿童行为理论
        2.1.1 儿童生理与行为特征
        2.1.2 幼儿园建筑交通空间日常行为
    2.2 幼儿园交通空间设计与防火设计现状
        2.2.1 幼儿园交通空间
        2.2.2 幼儿园建筑设计与防火规范
        2.2.3 相关问题的提出
    2.3 幼儿园日常及应急管理
        2.3.1 日常及安全管理
        2.3.2 应急管理
    2.4 疏散行为与建筑空间
        2.4.1 疏散基础数据
        2.4.2 疏散效果与建筑空间
    2.5 本章小结
3 幼儿园交通空间现状及调研
    3.1 大连市区幼儿园现状
    3.2 大连市区幼儿园调研
        3.2.1 概述
        3.2.2 大连市区幼儿园交通空间调研
        3.2.3 交通空间现状
        3.2.4 交通空间使用与安全调查
    3.3 儿童日常与疏散行为差异
        3.3.1 日常水平方向行走速度与慢跑速度实验(实验1)
        3.3.2 日常与疏散垂直方向行走速度与行为评价(实验2)
    3.4 调研与日常行为实验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儿童疏散行为实验及基础数据获取
    4.1 引言
        4.1.1 实验环境与对象
        4.1.2 实验内容
    4.2 层幼儿园儿童疏散行为实验结论及分析(实验3)
        4.2.1 自由行走速度获取
        4.2.2 疏散基础数据
        4.2.3 各区域与总疏散效果
    4.3 二层幼儿园儿童疏散行为实验结论及分析(实验4)
        4.3.1 垂直方向行走速度模型
        4.3.2 疏散基础数据及疏散效果
    4.4 三层幼儿园儿童疏散行为实验结论及分析(实验5)
        4.4.1 实验设计
        4.4.2 垂直方向疏散基础数据及疏散效果(工况1)
        4.4.3 水平方向疏散基础数据及疏散效果(工况2)
    4.5 儿童疏散行为及与成人差异
        4.5.1 儿童疏散行走速度
        4.5.2 速度-密度关系模型与成人对比
        4.5.3 流率-密度关系模型与成人对比
        4.5.4 边界层与群体行为
    4.6 本章小结
5 交通空间各区域对儿童疏散的影响
    5.1 不同楼梯中的行为数据(实验6)
        5.1.1 实验设计
        5.1.2 速度数据及疏散效果
        5.1.3 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安全出口前台阶上的行为数据(实验7)
        5.2.1 实验设计
        5.2.2 速度数据及疏散效果
        5.2.3 结果与对比分析
    5.3 不同走廊中的行为数据
        5.3.1 研究内容
        5.3.2 速度数据及疏散效果
    5.4 不同前厅中的行为数据
        5.4.1 研究内容
        5.4.2 速度数据及疏散效果
    5.5 不同安全出口处的行为数据
        5.5.1 研究内容
        5.5.2 速度数据及疏散效果
    5.6 交通空间形式对典型行为的影响
        5.6.1 水平交通空间与典型行为
        5.6.2 垂直交通空间与典型行为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实际数据的儿童疏散模拟实验
    6.1 疏散模型与模拟设置
        6.1.1 模拟软件选择
        6.1.2 实验数据提取及模拟设置
    6.2 层幼儿园疏散模拟(实验8)
        6.2.1 相关参数设定
        6.2.2 模拟过程
        6.2.3 与疏散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6.3 二层幼儿园疏散模拟(实验9)
        6.3.1 相关参数设定
        6.3.2 模拟过程
        6.3.3 与疏散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6.4 三层幼儿园疏散模拟(实验10)
        6.4.1 相关参数设定
        6.4.2 模拟过程
        6.4.3 与疏散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6.5 模拟参数与结果分析
        6.5.1 疏散实验与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6.5.2 模拟参数设定对结果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疏散实验结论的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7.1 实验结论提取与应用
        7.1.1 实验结论
        7.1.2 疏散实验数据及特征的提取
        7.1.3 研究方法及依据
    7.2 前厅复合型功能
    7.3 走廊净宽度
        7.3.1 走廊空间利用
        7.3.2 基于边界层的走廊净宽设计策略
    7.4 楼梯及踏步尺寸
        7.4.1 楼梯设置及构件
        7.4.2 基于疏散模拟的踏步尺寸设计策略
    7.5 室外空间安全策略
        7.5.1 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前台阶
        7.5.2 主出入口空间
        7.5.3 无障碍设计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1.1 幼儿园交通空间现状与调研
        8.1.2 儿童疏散基础数据的获取
        8.1.3 交通空间与儿童疏散行为关系
        8.1.4 提高疏散模拟的准确性
        8.1.5 基于儿童疏散数据的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8.2 创新点
    8.3 局限及展望
        8.3.1 局限性
        8.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外幼儿园设计及防火设计规范与指导总结
附录B 幼儿园消防疏散安全检查表
附录C 幼儿园应急疏散调查(幼儿园教职工问卷调查)
附录D 幼儿园应急疏散调查(幼儿园儿童访谈)
附录E 大连市区17所幼儿园交通空间现状调研
附录F 儿童疏散行为实验详细内容及数据
    一层幼儿园儿童疏散行为实验(实验3)
        1 实验设计
        2 自由行走速度
        3 疏散基础数据
        4 建筑疏散效果
    二层幼儿园儿童疏散行为实验(实验4)
        1 实验设计
        2 垂直方向基础数据与疏散效果
        3 水平方向速度数据及疏散效果
    三层幼儿园儿童疏散行为实验(实验5)
        1 实验设计
        2 垂直方向疏散基础数据及疏散效果(工况1)
        3 水平方向疏散基础数据及疏散效果(工况2)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基本理论与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1 大型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1 大型建筑结构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2 典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2 大型隧道火灾物理试验(与人员疏散相关)
        2.2.1 国外大型火灾试验
        2.2.2 国内大型火灾试验
    2.3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2.3.1 宏观模型、微观模型与介观模型
        2.3.2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
        2.3.3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基于力的模型
        2.3.4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2.4 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调查
        2.4.1 人员疏散的行为阶段
        2.4.2 问卷设计形式
        2.4.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2.4.4 人员疏散行为特征
    2.5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
        2.5.2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火灾增长蔓延的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1 隧道火灾增长理论
        3.1.1 隧道火灾增长率(Fire growth rate)
        3.1.2 隧道火灾增长模型
        3.1.3 隧道火灾的逆流传播(上游)
        3.1.4 隧道火灾的风力传播(下游)
    3.2 隧道火灾蔓延理论
        3.2.1 蔓延机理
        3.2.2 火灾蔓延模型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3.1 温度
        3.3.2 能见度
        3.3.3 有毒气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人员疏散火灾场景
    4.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4.1.1 未知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
        4.1.2 伪随机数及其对应未知量的计算
    4.2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值
        4.2.1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
        4.2.2 设计火灾的方法
        4.2.3 达到最大放热率的时间
        4.2.4 基于疏散的隧道设计火灾曲线
    4.3 隧道火灾车辆引燃模型
    4.4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4.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4.2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4.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4.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5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5.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5.2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5.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5.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6 不同隧道模型火灾场景引燃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
    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函数模型
        5.1.1 安全疏散边界条件
        5.1.2 安全疏散仿真工况
    5.2 不同纵向风速下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2.1 零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2 小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3 大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4 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3 不同燃烧规模下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3.1 小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2 大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3 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4 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
    6.1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离散模型
    6.2 疏散准备时间研究T_1
    6.3 疏散运动时间研究T_2
        6.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3.2 多元多汇模型
    6.4 出口排队时间研究T_3
    6.5 通道通行时间研究T_4
    6.6 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 疏散准备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1 相似性分析
        7.1.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1.3 实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7.2 疏散运动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2.1 相似性分析
        7.2.2 零纵坡下的人员疏散运动试验
        7.2.3 大纵坡对人员疏散运动影响试验
    7.3 出口排队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3.1 相似性分析
        7.3.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3.3 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工况
        7.3.4 0.9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5 1.8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6 1.6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7 测定结果分析
    7.4 通道通行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4.1 相似性分析
        7.4.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4.3 通道运动速度实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计算示例
    8.1 工程概况
        8.1.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1.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1.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2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
        8.2.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2.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2.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3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
        8.3.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3.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3.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4 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评价
        8.4.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4.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4.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主要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附录
    A 人员个体特征调查结果统计
    B 人员下车速率调查表
    C 疏散门流量系数调查表
    D 人群狭长空间运动速度调查表

(3)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技术路线
        1.3.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相关理论
    2.1 消防安全管理概述
        2.1.1 消防安全管理概述
        2.1.2 消防安全管理方法
        2.1.3 消防安全评估理论
    2.2 康养居所概述
        2.2.1 康养居所概念
        2.2.2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特点
    2.3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评估与分析
        2.3.1 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2.3.2 评估指标建立
        2.3.3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方法
第3章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3.1 康养居所火灾概况
        3.1.1 最近5年全国的火灾统计数据
        3.1.2 最近10年康养居所火灾原因统计
        3.1.3 火灾事故统计结论
    3.2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3.2.1 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善
        3.2.2 老人逃生自救能力差
        3.2.3 医护人员消防技能差
        3.2.4 不会使用灭火器材,错失最佳扑救时机
        3.2.5 防火分隔措施不到位
        3.2.6 疏散设施不完善
        3.2.7 消防安全培训、演练、管理不善
        3.2.8 老旧社区内的康养居所消防车道存在隐患
第4章 康养居所火灾危险辨识
    4.1 火灾危险辨识方法选择
    4.2 康养居所火灾风险源分析
        4.2.1 火灾危险源辨识
        4.2.2 建筑防火风险辨识
        4.2.3 人员状况风险辨识
        4.2.4 消防安全管理风险辨识
        4.2.5 消防救援力量分析
        4.2.6 构建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5章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评估
    5.1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选择
        5.1.1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
        5.1.2 康养居所的评估方法选择
        5.1.3 事故树综合分析法对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适用性分析
    5.2 事故树分析法
        5.2.1 事故树分析法概述
        5.2.2 事故树构建
        5.2.3 事故树分析和应用
    5.3 消防安全检查表方法
    5.4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方法
        5.4.1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的意义
        5.4.2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应用
        5.4.3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检查表指标确定
第6章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案例
    6.1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概述
        6.1.1 A康养居所概况
        6.1.2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6.1.3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6.2 A康养居所火灾风险辨识
    6.3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
    6.4 本文消防安全检查表的创新性
    6.5 消防安全检查表应用
    6.6 效果评价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

(4)基于火灾动力学与人群疏散模拟的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火灾研究现状
        1.2.2 地铁疏散研究现状
        1.2.3 安全疏散判断标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地铁车站火灾事故案例调查及分析
    2.1 调查方法
    2.2 地铁车站火灾案例统计
    2.3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2.3.1 火灾原因
        2.3.2 起火位置
        2.3.3 伤亡情况
    2.4 典型地铁火灾剖析
        2.4.1 伦敦地铁火灾
        2.4.2 韩国大邱地铁火灾
        2.4.3 阿塞拜疆巴库地铁火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判断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安全疏散所需时间及安全判断方法
        3.2.1 火灾疏散过程
        3.2.2 火灾探测与报警时间
        3.2.3 预疏散时间
        3.2.4 疏散运动时间
    3.3 疏散安全判断方法
    3.4 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累积效应的安全疏散判断方法
        3.4.1 烟气高度
        3.4.2 温度
        3.4.3 一氧化碳
        3.4.4 氧气含量
        3.4.5 综合判断方法
    3.5 实例验证
        3.5.1 有效剂量分数判断方法
        3.5.2 火灾试验
        3.5.3 有效剂量分数计算
        3.5.4 基于累积效应的疏散安全计算
        3.5.5 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车站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变化规律研究
    4.1 常见地铁车站类型
        4.1.1 非换乘车站
        4.1.2 换乘车站
    4.2 火灾动力学原理
    4.3 模型车站的基本信息
    4.4 模型建立
        4.4.1 起火位置
        4.4.2 火源参数
        4.4.3 排烟系统及站台屏蔽门
        4.4.4 环境参数
        4.4.5 火灾场景
    4.5 火灾环境参数测点布置
        4.5.1 能见度、温度、一氧化碳及氧气含量测点
        4.5.2 烟气高度测点
    4.6 模型验证
    4.7 火灾现场环境参数计算结果
        4.7.1 烟气高度
        4.7.2 温度
        4.7.3 一氧化碳浓度
        4.7.4 氧气含量
        4.7.5 能见度
    4.8 最不利火灾场景的确定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铁车站火灾疏散的三维模拟及安全性分析
    5.1 人群疏散动力学理论
    5.2 车站疏散模型的建立
        5.2.1 人群密度及分布
        5.2.2 人群年龄组成及其疏散运动速度
        5.2.3 疏散路径
        5.2.4 楼梯、闸机及扶梯
    5.3 运动速度折减系数计算
        5.3.1 岛式站台车站人群运动速度折减系数
        5.3.2 侧式站台车站人群运动速度折减系数
    5.4 运动速度折减系数导入
    5.5 疏散运动时间Tmove的计算
    5.6 疏散所需时间RSET的确定
    5.7 火灾环境参数影响分析
        5.7.1 烟气高度
        5.7.2 温度
        5.7.3 一氧化碳
        5.7.4 氧气含量
        5.7.5 疏散安全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部分人群向下疏散作为站厅火灾疏散辅助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6.1 部分人群向下疏散模式的提出
    6.2 站厅火灾计算模型
        6.2.1 站厅火灾场景
        6.2.2 火灾现场环境因素测点布置
    6.3 能见度对疏散速度的影响计算
    6.4 车站疏散模型的建立
        6.4.1 几何模型及人群参数
        6.4.2 疏散所需时间计算
    6.5 火灾现场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6.5.1 烟气高度
        6.5.2 温度
        6.5.3 一氧化碳
        6.5.4 氧气含量
        6.5.5 向下疏散模式安全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安全疏散判断方法与部分人群向下疏散模式的实地应用
    7.1 前言
    7.2 车站简介
    7.3 体育西路车站火灾模型
        7.3.1 火灾场景设定
        7.3.2 模型测点的布置
    7.4 体育西路车站疏散模型
        7.4.1 疏散模型参数
        7.4.2 运动折减系数导入
        7.4.3 人群疏散模式
        7.4.4 疏散模型计算结果
    7.5 计算结果分析
        7.5.1 烟气高度
        7.5.2 温度
        7.5.3 一氧化碳
        7.5.4 氧气含量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性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与地铁共用出口的地下商场火灾疏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下空间的开发
        1.1.2 地下建筑火灾统计
        1.1.3 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群疏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疏散路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疏散指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本理论
    2.1 建筑防火设计基本要求
        2.1.1 建筑防火分区
        2.1.2 人员紧急疏散距离
        2.1.3 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2.2 人员疏散理论
        2.2.1 人员疏散基本参数
        2.2.2 人员运动特征
        2.2.3 个体特征
        2.2.4 人员行为
    2.3 火灾疏散路径理论
        2.3.1 泰森多边形原理
        2.3.2 Dijkstra算法原理
    2.4 火灾疏散仿真理论
        2.4.1 火灾疏散模拟软件
        2.4.2 火灾疏散模式确定
        2.4.3 软件的疏散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地下商场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3.1 商场走道形式及改进疏散指示装置
        3.1.1 走道形式
        3.1.2 改进疏散指示装置
    3.2 地下商场人员疏散模型路径优化研究
        3.2.1 商铺门角度、门宽度、疏散人数对疏散的影响
        3.2.2 出口位置、出口宽度对疏散的影响
        3.2.3 不同比例、速度的疏散人流发生交叉时对疏散的影响
        3.2.4 地下商场不同疏散场景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地下商场与地铁共用通道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4.1 地下建筑共用通道及其内部人员的运动
        4.1.1 地下建筑共用通道
        4.1.2 通道中人员的运动特征和形式
    4.2 可用于人密空间的一种带导轨的外推双开门墙
    4.3 共用通道和地铁疏散模拟参数的确定
        4.3.1 共用通道疏散模拟参数的确定
        4.3.2 地铁疏散模拟参数的确定
    4.4 共用通道和地铁疏散模型研究
        4.4.1 共用通道和地铁在理想状态下的疏散
        4.4.2 共用通道中人员反应时间和逆行对疏散的影响
        4.4.3 共用通道中设置新型门墙对疏散的影响
        4.4.4 共用通道中不同场景疏散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安全评估与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地下综合体发展迅速
        1.1.2 城市地下空间火灾灾害频发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安全疏散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市地下综合体概述
    2.2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安全疏散概述
        2.2.1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安全疏散定义
        2.2.2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过程
    2.3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影响因素分析
        2.3.1 人员因素
        2.3.2 建筑因素
        2.3.3 环境因素
        2.3.4 设备因素
        2.3.5 管理因素
    2.4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安全评估基本理论
        2.4.1 火灾疏散安全评估定义
        2.4.2 火灾疏散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2.5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仿真理论基础研究
        2.5.1 火灾疏散模拟理论
        2.5.2 火灾疏散模型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火灾疏散安全评估模型
    3.1 传统TOPSIS方法理论
    3.2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1 评估指标的确立
        3.2.2 指标量化及分级处理
    3.3 基于云模型的评估指标处理
    3.4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TOPSIS火灾疏散安全评估模型
        3.4.1 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法
        3.4.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赋权法
        3.4.3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
        3.4.4 改进TOPSIS评估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及疏散仿真模型
    4.1 火灾数值模型构建
        4.1.1 物理模型建立
        4.1.2 火灾场景设计
        4.1.3 模型假定初始参数
        4.1.4 探测器的设定
    4.2 人员疏散模型构建
        4.2.1 疏散模型建立
        4.2.2 疏散参数计算
        4.2.3 疏散模型的基本假设
    4.3 火灾疏散安全判定
        4.3.1 人员疏散有效性判断准则
        4.3.2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4.3.3 必需安全疏散时间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某城市地下综合体项目概况
    5.2 某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评估
        5.2.1 安全评估定性指标量化
        5.2.2 安全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5.2.3 火灾疏散安全评估
    5.3 某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模拟
        5.3.1 火灾数值模拟
        5.3.2 人员疏散模拟
        5.3.3 火灾疏散结果分析
    5.4 火灾疏散控制策略提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区域消防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火灾科学及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现状
        1.3.2 城市消防安全治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1.3.3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2.1 相关的概念
        2.1.1 火灾的概念
        2.1.2 火灾危险源与风险源概念辨析
        2.1.3 城市区域的概念
        2.1.4 城市区域建筑物消防安全相关的要素
        2.1.5 风险的概念
        2.1.6 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2.1.7 消防安全治理的概念
    2.2 相关的理论
        2.2.1 系统性理论与消防安全体系
        2.2.2 “脆弱性—抵御能力”理论
        2.2.3 风险容忍度理论
    2.3 相关的方法
        2.3.1 火灾风险评估的方法
        2.3.2 消防安全的“网格化”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区域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3.1 我国火灾事故的数据分析
        3.1.1 我国的火灾形势
        3.1.2 火灾原因分析
        3.1.3 城市区域分建筑物及场所火灾数据分析
    3.2 我国城市区域的基本特征
        3.2.1 城市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3.2.2 城市区域的建筑物类型划分
        3.2.3 出租屋及“三小”场所
    3.3 城市区域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3.3.1 工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3.3.2 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3.3.3 居住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3.3.4 “三小”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3.4 城市区域消防安全治理的现状分析
        3.4.1 消防安全治理触及的社会面问题
        3.4.2 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不力
        3.4.3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管理不善
        3.4.4 人员的消防意识和消防知识技能不高
        3.4.5 社区“网格化”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3.4.6 城市区域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及灭火救援力量的问题
    3.5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现状分析
        3.5.1 火灾风险评估业务开展较少
        3.5.2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针对性不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
    4.1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1.3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总体系指标的设置
        4.1.4 分类型建筑及场所评估子体系指标的设置
    4.2 评估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4.2.1 评估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4.2.2 评估指标权重系数的综合计算
    4.3 火灾风险分值的划分标准
        4.3.1 火灾风险分值的划分依据
        4.3.2 各项指标分值划分标准
    4.4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得分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应用实例
    5.1 评估区域历年的火灾数据统计及典型案例分析
        5.1.1 区域的火灾数据
        5.1.2 典型火灾案例分析
    5.2 评估区域消防相关的基本情况介绍
        5.2.1 区域的基本情况
        5.2.2 区域建筑物规模及数据调查
        5.2.3 区域消防安全管理的情况
        5.2.4 区域灭火救援力量的情况
    5.3 火灾风险评估的开展
        5.3.1 评估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5.3.2 评估实施的流程
        5.3.3 评估的实施情况
        5.3.4 火灾风险等级的划分
        5.3.5 评估区域的最终得分情况
        5.3.6 评估区域的火灾风险问题统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区域消防安全治理对策
    6.1 开展区域消防安全专项治理
        6.1.1 工业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6.1.2 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6.1.3 出租屋的消防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6.1.4 “三小”场所的消防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6.2 推进区域消防规划布局的实施
        6.2.1 货运站场等工业建筑的规划布局调整
        6.2.2 “城中村”的消防规划布局调整
    6.3 完善“网格化”管理的责任制度与消防宣传体系
        6.3.1 健全城市区域的消防责任制
        6.3.2 完善基层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制度
        6.3.3 建立和完善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6.3.4 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消防宣传新模式
    6.4 消防基础设施及消防队伍建设查漏补缺
        6.4.1 消防基础设施查漏补缺
        6.4.2 加大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设力度
    6.5 大力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推进城区“智慧消防”建设
        6.5.1 加快城市区域远程消防监控系统的建设
        6.5.2 加快城市区域消防“大数据”平台建设
        6.5.3 完善“智慧消防”服务终端建设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件

(8)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动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密集与聚集
        2.1.2 人员密集场所和密集人群
        2.1.3 高聚集游客群和游客高聚集场所
        2.1.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与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
        2.1.5 相关概念辨析
    2.2 文献回顾
        2.2.1 游客安全研究
        2.2.2 密集人群安全研究
        2.2.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研究
        2.2.4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群集风险理论
        2.3.2 事故致因理论
        2.3.3 系统论
        2.3.4 PSR模型
        2.3.5 系统安全理论
        2.3.6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7 系统耦合理论
        2.3.8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对相关理论的借鉴
    2.4 本研究的探索方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分析:风险类型与事故特征
    3.1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特征
        3.1.1 数据来源
        3.1.2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因素分析
        3.1.3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场所空间类型
        3.1.4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场所特征
    3.2 高聚集游客群的高危性
        3.2.1 高聚集游客群面临的风险类型
        3.2.2 高聚集游客群的高风险行为
    3.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类型与特征
        3.3.1 事故类型
        3.3.2 事故的时间特征
        3.3.3 事故的空间特征
    3.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与时空因素的关联性
        3.4.1 分析方法
        3.4.2 空间因素与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关联性
        3.4.3 时间因素与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关联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原理解析: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
    4.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
        4.1.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特征
        4.1.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的理论分析
        4.1.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的案例解析
    4.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
        4.2.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机理
        4.2.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内涵
    4.3 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
        4.3.1 研究方法
        4.3.2 资料分析
    4.4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
        4.4.1 安全状态下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机理
        4.4.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理剖析
        4.4.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应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动态评析:仿真模拟与动态评估
    5.1 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验证
        5.1.1 案例地选择原则
        5.1.2 案例地选择
        5.1.3 研究设计
        5.1.4 研究方法
        5.1.5 结果分析
    5.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
        5.2.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
        5.2.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准备
        5.2.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
        5.2.4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的动力学仿真模拟
    5.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安全评估与预警
        5.3.1 评估模型与方法
        5.3.2 评估等级划分
        5.3.3 评估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控的策略研析:保障体系与实施建议
    6.1 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6.1.1 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客流管理经验
        6.1.2 国内外大型活动人群安全管理经验
        6.1.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启示与借鉴
    6.2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6.2.1 宏观层面的安全管理内容
        6.2.2 微观层面的安全管理内容
    6.3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运行机制
        6.3.1 安防审查机制
        6.3.2 实时监管机制
        6.3.3 问题反馈机制
        6.3.4 动态预警机制
        6.3.5 状态控制机制
        6.3.6 应急处置机制
        6.3.7 优化提升机制
    6.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策略效果评估
        6.4.1 平稳状态下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策略效果评估
        6.4.2 突变情况下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策略效果评估
    6.5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建议
        6.5.1 强化客流预警程度
        6.5.2 注意管理响应时间
        6.5.3 优选管理响应方案
        6.5.4 优化安全保障体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高聚集游客群的风险和事故具有明显的特征
        7.1.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状态源于三个子系统的相互耦合作用
        7.1.3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发展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复杂性
        7.1.4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是多元融合的防控体系
    7.2 研究贡献与创新
        7.2.1 研究贡献
        7.2.2 本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开放式编码过程
附录B 武夷山天游景区游客安全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C 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游客安全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D 士林观光夜市游客安全感知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哈尔滨永泰城影城IMAX厅设计防火性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国外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IMAX影城及性能化设计防火基础研究
    2.1 影城业态在商业项目中的作用:
        2.1.1 影城的集客作用
        2.1.2 影城持续经营的作用
        2.1.3 影城聚人气、增添活力、增添新鲜元素的作用
    2.2 哈尔滨永泰城概述
        2.2.1 影城及IMAX厅概述
        2.2.2 影城及IMAX影厅存在的消防问题
        2.2.3 性能化防火解决方案
    2.3 性能化设计防火软件
        2.3.1 性能化设计防火软件简介
        2.3.2 拟采用的性能化防火软件
        2.3.3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火灾场景设计与确定
    3.1 火灾场景设置的基本条件
        3.1.1 火灾场景设置的一般原则
        3.1.2 火灾场景设计构成要素分析
        3.1.3 起火点位置分析
    3.2 火灾增长速率分析
        3.2.1 影城内的餐饮区域火灾增长速率分析
        3.2.2 影城内的纪念品玩具店火灾增长速率分析
        3.2.3 IMAX厅及普通影厅火灾增长速率分析
    3.3 火灾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分析
        3.3.1 火灾受到有效控制时的最大热释放速率
        3.3.2 火灾未能受到有效控制时的最大热释放速率
    3.4 模拟设定的火灾场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火灾蔓延及烟气流动状态的模拟分析
    4.1 分析方法及判定标准
        4.1.1 分析方法
        4.1.2 判定标准
    4.2 物理模型
        4.2.1 建立数字模型
        4.2.2 计算精度网格划分
        4.2.3 模拟所需的初始计算参数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设定火灾场景A11
        4.3.2 设定火灾场景A10
        4.3.3 设定火灾场景A01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MAX厅及整个影城人员安全疏散分析
    5.1 安全疏散方法及判断标准
        5.1.1 分析方法
        5.1.2 判定标准
    5.2 确定安全疏散模拟的相关参数
        5.2.1 疏散人数及疏散人员类型组成
        5.2.2 人员行走速度
        5.2.3 安全出口的计算宽度
    5.3 安全疏散过程中的必要疏散用时计算
        5.3.1 报警时所需要的时间
        5.3.2 人员疏散响应时间
        5.3.3 疏散所需的行进时间
    5.4 疏散场景及人员安全疏散判定
    5.5 关于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的建议
        5.5.1 关于消防设施的建议
        5.5.2 关于火源管理与安全制度预案的建议
        5.5.3 关于日常安全管理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从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看国际通行规范关于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儿童疏散行为实验的幼儿园交通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姚亦舒.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D]. 田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3]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D]. 张燕.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火灾动力学与人群疏散模拟的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问题研究[D]. 于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与地铁共用出口的地下商场火灾疏散路径研究[D]. 许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疏散安全评估与仿真模拟研究[D]. 郑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区域消防安全治理研究[D]. 陈秋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动态评估研究[D]. 殷杰. 华侨大学, 2018(12)
  • [9]哈尔滨永泰城影城IMAX厅设计防火性能化研究[D]. 杨晓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10]对高层建筑火灾中利用电梯进行疏散的可行性分析[A]. 李兴起,陈鹏. 开展消防科技创新 促进社会公共安全, 2017

标签:;  ;  ;  ;  ;  

从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看国际规范对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