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电站中的应用研究

GIS在电站中的应用研究

一、GIS在电站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凯,季怀杰[1](2021)在《基于BIM+GIS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交付平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更好地弥补抽水蓄能电站水工建筑结构显示不直观、重要电气设备结构无可视化模型、培训效率低等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电站的图纸、资料与模型组织框架,以适应当前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需求,在研究数字化交付和系统功能基础上,采用BIM+GIS技术完成模型的集中化管理,实现模型、文档资料、生产数据的关联关系。通过在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的应用实例表明,BIM+GIS技术能够实现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交付,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张硕[2](2020)在《巴西LOT Q输变电项目的跨文化沟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能源互联加速发展及“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工程项目市场,将“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向海外输出。在向海外输送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得不面临中国与当地的文化差异。由于中国企业缺乏跨文化沟通管理的经验,导致文化冲突频发,沟通交流受阻,致使项目推进困难、成本增加。巴西与中国同属于金砖国家,在经济贸易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巴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电力需求逐年增加使得巴西能源市场容量巨大,但是由于语言不通、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巴西输变电项目投资市场对于中国企业仍是蓝海,目前仅有中国国家电网进入该领域。对于深耕巴西输变电设备市场的R司来说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在R司初尝巴西工程项目市场时,由于东方文化与桑巴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团队内部管理矛盾重重,巴西工人现场罢工,施工现场事故频发,最终致使项目交付严重推迟。面对这些文化冲突引起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项目沟通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文献资料的学习和思考,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查阅项目相关资料记录,应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基于项目中产生的跨文化沟通问题,通过鱼骨法、问题树等方法,对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化习俗导致的思维差异、中巴语言鸿沟导致了信息无法有效传递,沟通过程管理流程的缺失和组织架构的复杂加剧了信息的不平衡。笔者在项目实践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策,通过加强中巴双方的文化学习和语言培训减少双方的沟通障碍,并通过对项目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的优化在体系上保障了组织之间的信息有效传递。本文是将中国与巴西的文化差异与项目沟通管理相结合的一次研究和归纳,尽管每个项目有其独特性,作为案例实践的亲历者,希望本人的研究能够在其他企业进入巴西工程市场的过程中略有裨益。

杨芷宁[3](2020)在《基于SF6动态击穿特性的GIS壳体暂态环流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GIS的广泛应用及其设备智能化的推进,由隔离开关操作条件下产生的壳体暂态环流及其产生的高频瞬态电场干扰成为影响GIS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在特快速暂态现象(VFT)的研究中,壳体暂态环流的研究涉及较少,人们尚不清楚GIS开关操作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因此开展GIS开关操作条件下壳体暂态环流的研究,可有效填补VFT研究的空白,同时对保证GIS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正常工作、保护检修人员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开展隔离开关操作条件下基于SF6动态击穿特性的GIS壳体暂态环流特性的研究。论文分析了壳体暂态环流计算步骤。分析表明SF6在GIS隔离开关操作条件下的动态击穿特性及GIS壳体高频阻抗是精确计算壳体暂态环流的难点。为此,论文重点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了SF6动态击穿特性与击穿场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集肤效应、涡流损耗在内的温度场-流场-涡流场-电场多物理场耦合动态击穿特性计算模型,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到SF6动态击穿特性。为计算GIS壳体高频阻抗,在分析GIS高频阻抗特性基础上建立GIS壳体高频阻抗三维场计算模型,计算了耦合电容,耦合电感等参数。最后根据SF6动态击穿特性建立SF6重燃模型,采用ATP-EMTP软件计算了壳体暂态环流,并对壳体暂态环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壳体暂态环流的产生机理,讨论了载流母线、壳体与地面之间的耦合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高频传输线分布参数理论建立了壳体暂态环流计算等效电路,分析了壳体暂态环流计算步骤。分析表明隔离开关操作过程中SF6动态击穿特性对壳体暂态环流的计算最为关键。从而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分析了SF6动态击穿过程,根据SF6击穿特性与击穿场强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温度场-流场-涡流场-电场耦合的隔离开关操作条件下SF6击穿特性的求解模型。为求解SF6动态击穿问题,采用动网格划分技术解决触头开距变化问题。为得到开关操作方式、操作速度等对SF6击穿特性的定量影响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到了SF6动态击穿电压函数关系表达式,并对函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3)在分析不同结构GIS阻抗耦合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GIS壳体高频阻抗三维场计算模型,计算了耦合电容和耦合电感等阻抗参数。(4)在得到SF6动态击穿特性的基础上,根据SF6动态击穿电压函数关系表达式建立了SF6重燃模型,结合GIS壳体高频阻抗的求解,在ATP-EMTP软件中建立了壳体暂态环流求解模型。并对壳体暂态环流结果进行了频谱特性分析。讨论了GIS外壳半径、相间距离、接地电阻等参数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规律,并根据此提出了减小壳体暂态环流的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隔离开关操作过程中,SF6气体临界击穿电压为受到动静触头间隙SF6气体流场分布及气室场域内场强分布共同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临界击穿电压会随触头开距的增加而增大,介质击穿电压特性曲线陡度会随着开关操作速度增加而增大。(2)550k V GIS壳体暂态环流值与110k V GIS壳体暂态环流值分布特性相同,两种电压等级下相-地环流均呈现出进、出线套管处大于壳体中部的环流分布特点。(3)壳体暂态环流频率成分丰富,其频率成分主要有9.5MHZ、13.8MHZ和32MHZ高频成分分布,与实测VFTO频率成分7.5MHz、14.5MHz和36.5MHz频率分布相近。(4)根据壳体暂态环流影响因素的计算分析,减小相间距离、增大接地电阻值、缩短接地点距离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壳体暂态环流值。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SF6气体密度与临界击穿场强之间的关系,将临界击穿场强的求解转换为对SF6气体密度分布的求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温度场-流场-涡流场-电场耦合的隔离开关操作条件下SF6击穿特性的求解模型。(2)采用动网格技术对触头开距变化问题进行网格划分,从而解决了动态击穿问题的求解。(3)建立考虑高频传输线分布参数理论在内的GIS壳体暂态环流计算模型,并将壳体阻抗特性求解转换为运用三维“场”计算的方法对GIS壳体、母线、地面耦合电容、电感的求解。

马翼飞[4](2020)在《基于GIS的太阳能光伏能源电站选址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作为最主要的清洁能源,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能源发展方向。在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前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行电站的选址,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为了更加准确地进行电站位置的拟定,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GIS)运用到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的过程中,实现对某区域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利用GIS系统中的缓冲区分析以及叠置分析等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AHP)中的成对比较法得到各因素对应准则的权重,判定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地理优势区域,为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太阳辐射、交通、距离等影响光伏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因素众多,光伏电站选址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影响因素。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观测资料以及地理空间数据云提供的数据,本文通过对太阳辐射数据资料以及高程、地表温度、坡度、坡向、交通状况、土地类型、距离居民区的距离等等相关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对雅砻江流域内太阳能光伏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归纳出该流域最适合建设太阳电站的区域,并输出分析结果,可作为雅砻江流域太阳能发电项目提高发电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效选址依据,有效解决秋冬季节枯水期雅砻江流域水利发电量不足的状况。

宋鹏飞[5](2019)在《槽式集热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为了研究槽式集热器的运行和控制特性,对槽式集热器的运行规律和出口温度的控制方式进行了模拟与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真空集热管进行了热性能分析。建立了真空集热管的一维传热模型和热损失的一维稳态模型,通过与Schott 2008 PTR70真空管的热性能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热损模型的准确性。利用GUI创建了热损失的计算界面,可以快速获得真空集热管的热损失数据并分析了影响热损的因素,结果表明:集热管热损和玻璃管温度随着吸收管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管外壁温度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环境温度和风速对集热管热损失的影响甚微。(2)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槽式集热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影响工质出口温度的因素和集热效率,并采用南京地区6月份晴天和多云天气的辐照数据对集热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集热器传热工质的出口温度与DNI和入口温度呈正相关,,与工质流量呈负相关;集热器出口温度的变化对DNI和工质流量的突变延迟较大,并且对于流量骤减,出口温度存在超温隐患;导热油的流量变化趋势与DNI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此外,集热系统的集热效率在日出与日落时刻较大,在正午DNI较高时段有小幅下降。(3)搭建了长48m、开口宽5.77m的槽式集热系统实验平台,通过测试研究了集热器进、出口温度随DNI的变化情况、集热效率和单位管长热损变化规律,并与模拟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槽式集热器的工质进出口温差和DNI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瞬时集热效率变化趋势呈“M”型,其变化范围为0.5100.640,中午时段集热效率减小为0.610,且实验与模拟结果的误差在3.7%以内;随着流量的增加,单位管长的热损逐渐减小,集热效率逐渐增大。(4)利用模糊PID控制方式对槽式集热器的出口温度作了控制研究。借助Simulink搭建了槽式集热器出口温度的模糊PID控制模型,比较了模糊PID控制方式与传统PID控制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与传统PID控制方式相比没有超调量,调节时间缩短了320s,在DNI扰动时能提前100s达到稳定状态;模糊PID控制方式的出口温度控制偏差在晴天为±0.8℃,在阴天为±1.5℃。

孙长瑞[6](2019)在《金沙江奔子栏水电站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工程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奔子栏水电站是云南德钦县与四川得荣县以金沙江为交界线上在建大型水电站,坝区地质条件复杂,常有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坝址区金沙江左岸Ⅰ级支沟——甲学沟于2016年8月14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因水电站及配套工程建设,该区域地质环境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有增高的风险,为了确保水电站安全建设及居民生活安全,对坝址区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是必要的。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资料收集,对研究区5条重点泥石流沟(甲学沟、阿洛贡沟、东竹林沟、普用沟和亚贡沟)的形成条件、灾害成因及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各沟域的发育特征,选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危险性评价因子,构建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并将权重计算分配到以5条重点泥石流沟为方案层中,将危险度计算结果与灰色关联法、刘希林模型危险度计算结果对比发现均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FLO-2D软件对研究区各泥石流沟在4种不同频率下进行数值模拟,依靠模拟结果获取各沟危险性分区图,最后结合以上成果,系统分析了泥石流对水电建设工程的影响及相应的防治建议。本论文取得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5条重点泥石流沟具备泥石流灾害发育的三个必要条件。(2)区内历史上曾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现场踏勘分析,近期甲学沟暴发泥石流形成过程为:侵蚀-滑塌-阻塞-溃决-形成泥石流-后期泥石流阶段,即由于坡面物质启动聚集在沟道中形成堵塞,使得沟道汇聚潜流,当承受量达到峰值时就发展为破坏模式,在后续过程中可能引起其他不稳定段发生溃决,并使得泥石流峰值流量持续增大。(3)5条泥石流沟均属于稀性泥石流,甲学沟、阿洛贡沟和东竹林沟易发程度为“易发”等级,普用沟、亚贡沟为“轻度易发”等级;甲学沟、阿洛贡沟目前正处于发展期阶段,东竹林沟发展阶段处于发展期衰退期阶段,普用沟、亚贡沟处于衰退期阶段。(4)在危险性分析方面综合评价甲学沟和东竹林沟为高度危险,阿洛贡沟、普用沟和亚贡沟为中度危险,即在暴雨气象条件下具有暴发大或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5)运用FLO-2D软件模拟过程中验证了20年一遇暴发情况与泥石流仿真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将4种不同频率(P=0.5%、P=1%、P=2%、P=5%)模拟结果下得到的流动速度与堆积深度相结合,建立研究区危险等级划分标准,得到危险分区图。(6)在工程运用期间(按100年计),暴发泥石流时入库量较少,不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营。甲学沟、阿洛贡沟和东竹林沟距拟建阿洛贡电站及水电施工场地较近,加之各建设工程在沟谷、沟口堆积扇缘均有分布,一旦泥石流灾害暴发将会对其造成严重影响,故对以上3条泥石流沟提出防治建议;而普用沟、亚贡沟距阿洛贡电站坝址较远,威胁较小。

李毅[7](2019)在《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智能电站的建设和发展,电站在建设、运行和检修等不同阶段对人员的安全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电站已经安装了各类现场监控系统,但是这些系统通常独立运行,形成信息孤岛;所获取的数据也往往处于隔离状态,缺乏充分的传递与共享。这种局面导致信息处理无法联动,不利于电站全局的安全把控,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尚未实现系统化、智能化。本文以PL抽水蓄能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工程的实际建设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综合、高效的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以提升电站作业的安全指数和管理水平。首先,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危险源的分类方法和辨识手段,并以PL工程为基础开展了危险源的分类辨识工作,得出危险源的辨识结果列表。基于辨识结果,本文总结了电站危险源的管理策略与评价方法,采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LEC评价法)对不同危险源的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本文阐述了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的设计基础;从硬件构成、软件结构和数据通讯等角度构建了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的平台;同时,根据不同数据的性质,对结构性数据进行关联关系和数据库表设计,对非结构性数据进行存储策略设计,最终实现管控系统的数据管理。最后,本文从信息集成与安全监测功能,关联分析与联动操作功能,紧急处理与应急指挥功能这三方面对管控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并将这些功能在软件开发平台上予以实现,构建了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的实际操作平台。

刘艳[8](2019)在《电力设备状态人工巡检感知信息数字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站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设备状态信息的重要性,只有掌握实时而全面的设备运行数据才是对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好保障。当下,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技术覆盖面极其有限,大部分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仍旧依靠人工巡视方式获取,导致数据存在实时性差、可靠性低、信息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弊端,难以适应智能化电站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电力设备状态数字评测方法的主要目标是使计算机系统能够获取全面而准确的设备状态数据。而巡视人员对于状态现象的感知是设备状态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基础,因此文中重点关注如何将人员感知能力与状态评测规范化相统一,并且实现计算机系统对于人员评测结果的无障碍识别。首先,本文在分析两种典型电力设备的结构组成与状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行设备状态巡视方法,提出针对重点分析状态量的“基于设备部件结构特征及状态生成原理的电力设备状态评测方法”以及针对简单外观状态量的“基于状态对象提取的电力设备状态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设备状态评测知识库的重要作用及功能框架,并提出其构建方法。其次,为了实充分利用人员对于设备状态现象的感知能力,同时实现评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准确性,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状态类型的规范化设备状态描述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该方法在实践中的优势。此外,为实现系统对于设备及其状态数据的高效识别以及人员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友好交互,本文设计了设备——状态关联编码规则,以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最后,为了分析设备状态数字评测方法的实用性,本文设计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电力设备状态数字评测系统,将数字评测要素融入系统的设计过程,并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实例化分析,阐述了数字评测方法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周文辉,徐景涛,单英娜,张恒宇,骆旭佳[9](2019)在《基于Cesium的电站倾斜摄影模型Web发布与三维浏览》文中提出由于三维模型在表达地形地貌方面的巨大优势,电站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底图正在由传统的二维平面地图发展到实景三维模型。倾斜摄影模型因采集数据与建模的效率高,以及模型效果方面的优势,正在成为构建三维GIS系统的关键要素,但由于数据规模导致的传输与前端渲染效率低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在前端三维GIS应用中仍存在很大局限。笔者研究了当前比较主流的三维渲染引擎Cesium,及其相应的三维模型格式3d tiles,分析了基于此解决方案的数据组织、发布、浏览与交互方式,并通过实际数据验证,证明了该方案在中小型电站三维GIS系统中的实用性,并可为大规模三维GIS系统开发以及相关专业系统开发提供借鉴。

汤思涵[10](2019)在《35kV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日渐上升,城乡居民在用电过程中对电能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政府为了加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的基础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供给侧改革的能力。站内对于配电网的供电和自适应性能做了有效的优化调整,以此来减少在输配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线路损耗和造价成本,此外还有优化电价,大大降低电力设备占地面积等一系列好处。本文研究的数字化变电站能够把采集来的电网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相应数据模拟变换,模拟硬件设备在工作时的状态,使网络监测等平台更加标准正规化。对于上述的方案实施,能够使电网络形成一种全新模式,包含信息数据的共享;物理设备的综合利用;软件的重复使用等。还可以在该站中进行执行动态监测:实时防护、仿人工分析决策、标准规范化操作等基础操作功能。与此同时,其在智能电网以及动态监测控制等发展方面都有较理想的利用价值。当前,包括110k V在内的高压变电站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数字化方案,而对于35k V变电站的设计很少采用这一智能化方案;同时,现在许多常见35k V变电站都面临一个问题-数字化改造。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本文设计了一座35k V常规变电站,而后进行数字智能化升级改造,对于现有35k V规模的许多常规数字化变电站改造给出依据和模板;上述变电站的主要组成以及理论进行研究,标注下需要留意之处,归纳总结其优缺点,对于未来的变电站实现全面数字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及其进一步的改造工作给予相应参考。研究后期阶段使用Sketch Up这一操作环境给出我们理想中的电站的结构设计,对于将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点参考建议。

二、GIS在电站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S在电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GIS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交付平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交付
    2.1 抽水蓄能电站交付现状
    2.2 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交付范围
3 BIM与GIS的应用现状
4 BIM+GIS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交付平台功能设计
    4.1 三维模型浏览
        (1)坐标定位。
        (2)实时监测。
        (3)测量工具。
        (4)交互浏览。
        (5)剖切查看。
        (6)显示隐藏。
        (7)透明显示。
        (8)属性查看。
        (9)文档查看。
        (10)课件查看。
        (11)文档搜索。
    4.2 进度可视化
    4.3 文档管理
        (1)节点管理。
        (2)文档管理。
    4.4 文档关联
    4.5 系统管理
        (1)定位管理。
        (2)导航管理。
        (3)人员管理。
        (4)权限管理。
5 系统应用
6 结论

(2)巴西LOT Q输变电项目的跨文化沟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案例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论文内容结构与安排
2 案例正文
    2.1 企业背景
    2.2 巴西电力行业背景
    2.3 项目背景
        2.3.1 项目简介
        2.3.2 项目组织架构
    2.4 项目沟通问题描述
        2.4.1 巴西工人现场罢工事件
        2.4.2 管理团队内部矛盾问题
        2.4.3 GIS设备试验击穿事故
        2.4.4 项目延期交付
3 案例分析
    3.1 理论依据
        3.1.1 项目沟通管理理论
        3.1.2 跨文化管理理论
    3.2 巴西项目的问题识别
    3.3 管理问题分析
        3.3.1 中国与巴西文化差异
        3.3.2 语言沟通障碍
        3.3.3 不对称信息的过程管理与控制的缺失
        3.3.4 组织结构混乱造成的沟通繁杂
4 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处理文化冲突
        4.1.1 有效识别双方文化差异
        4.1.2 实施跨文化培训措施的落实
    4.2 统一工作语言
        4.2.1 整合工作语言及资料
        4.2.2 建立葡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措施
    4.3 构建沟通过程管理体系
        4.3.1 构建沟通过程跟踪管理
        4.3.2 沟通过程管理体系的实施落实
    4.4 优化组织架构
        4.4.1 构建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4.4.2 组织结构调整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GIS调试事故调查报告书
附录 B 访谈沟通记录
致谢

(3)基于SF6动态击穿特性的GIS壳体暂态环流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英文缩写及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FT研究现状
        1.2.2 壳体暂态环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壳体暂态环流产生机理及其等效电路分析
    2.1 壳体暂态环流产生机理分析
        2.1.1 GIS设备简介
        2.1.2 壳体暂态环流的产生机理
    2.2 壳体暂态环流等效电路的建立
        2.2.1 传输线理论
        2.2.2 高频耦合分析及等值电路的建立
    2.3 壳体暂态环流计算难点分析
        2.3.1 壳体暂态环流的计算思路分析
        2.3.2 SF_6动态击穿特性的求解
        2.3.3 高频壳体阻抗的精确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隔离开关操作条件下SF_6动态击穿特性研究
    3.1 开关操作条件下SF_6击穿过程分析
        3.1.1 击穿过程分析
        3.1.2 SF_6击穿判据
    3.2 多物理场耦合的SF_6击穿模型的建立
        3.2.1 损耗计算
        3.2.2 气室流场计算模型
        3.2.3 动态过程的模拟
        3.2.4 电场计算模型
    3.3 动态击穿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计算结果分析
        3.3.2 基于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的拟合处理
        3.3.3 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IS壳体高频暂态阻抗计算
    4.1 GIS壳体阻抗特性分析
        4.1.1 阻抗特性的表征
        4.1.2 多导体的电容系数与部分电容
        4.1.3 多导体的自电感与互电感
    4.2 GIS壳体高频阻抗的计算
        4.2.1 电容计算静电场原理
        4.2.2 电感计算电磁场原理
        4.2.3 壳体阻抗计算模型建立
    4.3 GIS壳体阻抗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壳体暂态环流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壳体暂态环流仿真模型建立
        5.1.1 母线的等效
        5.1.2 隔离开关模型的等效
        5.1.3 接地装置模型的等效
        5.1.4 VFTO波等效处理
        5.1.5 其他元件模型等效参数
        5.1.6 壳体环流计算模型建立
    5.2 壳体暂态环流计算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5.2.1 壳体暂态环流计算结果
        5.2.2 壳体暂态环流计算结果分析
    5.3 壳体暂态环流影响因素分析
        5.3.1 外壳半径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
        5.3.2 壳体距地高度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
        5.3.3 接地电阻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
        5.3.4 接地点距离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
        5.3.5 相间距离对壳体暂态环流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附录

(4)基于GIS的太阳能光伏能源电站选址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知识及应用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
        2.1.1 GIS的定义
        2.1.2 GIS的类型
        2.1.3 GIS的组成
        2.1.4 GIS的功能
    2.2 GIS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2.2.1 GIS的发展
        2.2.2 GIS的未来发展趋势
    2.3 GIS在空间选址中的应用
        2.3.1 GIS在空间选址中应用现状
        2.3.2 GIS空间选址的应用模式
        2.3.3 GIS空间选址的步骤
        2.3.4 GIS空间选址的数据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的理论概述
    3.1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的概述
        3.1.1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的理论原则与目标
        3.1.2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的一般思路
    3.2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宏观影响因素
        3.2.2 微观影响因素
    3.3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相关准则及权重的确定
    4.1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相关准则的确定
        4.1.1 太阳能辐射强度相关准则
        4.1.2 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准则
        4.1.3 地表温度相关准则
        4.1.4 坡度相关准则
        4.1.5 坡向相关准则
        4.1.6 高程相关准则
        4.1.7 交通运输环境相关准则
        4.1.8 居民区环境相关准则
    4.2 相关因素对应准则标准权重的计算
        4.2.1 权重确定的相关方法
        4.2.2 层次分析法介绍
        4.2.3 运用成对比较法确定准则权重
    4.3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各准则评价及权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光伏电站选址相关数据的获取
    5.1 数字高程模型分析
        5.1.1 数字高程模型简介
        5.1.2 坡度和坡向模型简介
        5.1.3 太阳能辐射数据的获取
    5.2 地表温度分析
    5.3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4 缓冲区分析
        5.4.1 交通运输环境分析
        5.4.2 居民区环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雅砻江流域区域光伏电站选址分析
    6.1 叠加分析法
        6.1.1 叠置分析法介绍
        6.1.2 基于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法介绍
    6.2 综合分析
    6.3 选址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槽式集热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太阳能光热发电背景
        1.1.2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1.1.3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
    1.2 槽式集热器研究现状
        1.2.1 槽式真空集热管国外研究现状
        1.2.2 槽式真空集热管国内研究现状
        1.2.3 槽式集热器出口的热工参数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槽式集热器热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真空集热管的一维传热模型
        2.2.1 吸收管内部的热传导
        2.2.2 吸收管外壁向玻璃管内壁的辐射传热
        2.2.3 吸收管外壁和玻璃管内壁之间的对流传热
        2.2.4 玻璃管内部的热传导
        2.2.5 玻璃管外壁向天空的热辐射
        2.2.6 玻璃管外壁与外界环境的对流传热
        2.2.7 空气热物性参数的拟合曲线
    2.3 集热管的散热损失
        2.3.1 散热损失计算方法
        2.3.2 真空集热管热性能计算界面
        2.3.3 一维稳态损失模型的验证
        2.3.4 热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2.4 集热器出口温度和集热效率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RNSYS的槽式集热系统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槽式集热系统建模
        3.2.1 TRNSYS简介
        3.2.2 模型搭建
    3.3 槽式集热系统稳态性能分析
        3.3.1 太阳直射辐射强度的影响
        3.3.2 入口温度的影响
        3.3.3 导热油流速的影响
        3.3.4 环境因素的影响
    3.4 集热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3.4.1 集热系统的阶跃响应
        3.4.2 集热系统动态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槽式集热器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目的及原理
    4.3 实验器材
        4.3.1 槽式集热器
        4.3.2 测量仪器和数据采集仪器
    4.4 实验方法及步骤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PID的导热油出口温度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模糊PID控制理论
        5.2.1 PID控制原理
        5.2.2 模糊PID控制原理
    5.3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5.3.1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5.3.2 确定语言变量和隶属度函数
        5.3.3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表
        5.3.4 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的确定
        5.3.5 模糊推理
        5.3.6 清晰化
    5.4 槽式集热器出口温度数学模型
    5.5 槽式集热器出口温度的模糊PID控制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金沙江奔子栏水电站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工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发育特征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
    2.6 地震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人类活动
第3章 坝址区泥石流形成条件与特征分析
    3.1 坝址区泥石流形成条件
        3.1.1 研究区地形及沟道条件
        3.1.2 研究区物源分布特征
        3.1.3 研究区气象水文条件
    3.2 泥石流活动发育特征分析
        3.2.1 泥石流活动历史
        3.2.2 泥石流沟形成模式和启动特征
    3.3 泥石流基本特征
        3.3.1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3.3.2 泥石流易发性分析
        3.3.3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第4章 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2 基本方法与步骤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险性评价
        4.3.1 建立层次模型
        4.3.2 单准则下判断矩阵的构造与计算
        4.3.3 各层元素对目标层合成权重向量的计算
        4.3.4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
    4.4 其他方法危险性评价
        4.4.1 刘希林模型计算分析
        4.4.2 灰色关联分析
    4.5 结果分析与比较
        4.5.1 结果比较
        4.5.2 方法比较
第5章 基于FLO-2D数值模拟的危险分区
    5.1 FLO-2D模拟泥石流原理
    5.2 研究区模拟参数取值
        5.2.1 地形数据处理
        5.2.2 数值模拟参数选择
        5.2.3 集水点的选取
        5.2.4 流量过程线的确定
    5.3 研究区运动数值模拟结果
    5.4 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5.5 坝址区危险性分区
        5.5.1 泥石流影响强度划分
        5.5.2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第6章 泥石流对水电工程影响研究
    6.1 泥石流对水电站工程影响分析
    6.2 泥石流对库容影响分析
    6.3 泥石流防治措施及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现状
        1.2.2 危险源防范管理现状
        1.2.3 现状综合阐述与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2 电站危险源特性分析
    2.1 危险源定义及构成要素
        2.1.1 危险源定义
        2.1.2 危险源构成要素
    2.2 电站危险源分类与辨识
        2.2.1 危险源分类方法
        2.2.2 危险源辨识基本理论
        2.2.3 电站危险源分类辨识结果
    2.3 电站危险源管理与评价
        2.3.1 危险源管理
        2.3.2 危险源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平台设计
    3.1 PL电站“五系统一中心”系统框架
    3.2 系统平台结构设计
        3.2.1 网络及硬件设计
        3.2.2 软件结构设计
        3.2.3 通讯设计
    3.3 数据组织管理设计
        3.3.1 结构性数据关联关系设计
        3.3.2 非结构性数据存储策略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功能设计
        4.1.1 信息集成与安全监测功能
        4.1.2 关联分析与联动操作功能
        4.1.3 紧急处理与应急指挥功能
    4.2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功能实现
        4.2.1 登录及主页
        4.2.2 专项管控系统
        4.2.3 综合信息服务
        4.2.4 系统配置
        4.2.5 应急指挥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电力设备状态人工巡检感知信息数字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意义
2 电力设备状态评测方法
    2.1 概述
    2.2 基于设备结构的状态评测方法分析
    2.3 评测知识库
3 设备状态规范化描述方法
    3.1 规范化描述框架
    3.2 精确数值状态量及其规范化方法
    3.3 描述类型状态量
    3.4 规范化设备状态描述构建实例
4 电力设备状态评测数据结构化编码
    4.1 评测数据结构化需求分析
    4.2 设备——状态关联编码
    4.3 设备——状态关联编码设计
5 电力设备状态数字评测系统
    5.1 数字评测系统设计
    5.2 数字评测方法在评测系统中的应用
    5.3 评测质量鉴定与系统改进方案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Cesium的电站倾斜摄影模型Web发布与三维浏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3d tiles模型格式
    1.1 3d tiles组织结构
    1.2 b3dm模型文件
2 模型数据生产与发布
3 网络模型浏览与交互
    3.1 模型Web浏览
    3.2 模型三维交互
4 应用实例
5 结语

(10)35kV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变电站研究与进展
        1.2.2 国内变电站研究与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35kV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前设计方案和基本特征
    2.1 分析原始数据
        2.1.1 35kV变电站的建设
        2.1.2 所址概况
        2.1.3 气候条件
        2.1.4 规模与范围
        2.1.5 并入电网的设计方法
    2.2 主变压器的型号与容量选择
        2.2.1 主变压器的设计方案
        2.2.2 选取主变压器的数量
        2.2.3 主变压器的容量选择
    2.3 变电站的电气设备主接线
        2.3.1 系统的电气设备主接线的准则
        2.3.2 设计方案
        2.3.3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方案
    2.4 计算对应的短路电流
    2.5 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取
        2.5.1 主要电气设备的应满足以下条件
        2.5.2 35kV低压配电侧电气设备的选择方法
        2.5.3 有关10kV侧电气设备的选择
        2.5.4 母线的选取
        2.5.5 支柱绝缘子选择
    2.6 接地防雷系统的方案设计
        2.6.1 避雷器的选择、校验
        2.6.2 避雷针的配置原则
    2.7 接地装置的选择
    2.8 主要电气设备的设置及配电装置选择
        2.8.1 配电侧装置的选取
        2.8.2 屋内、屋外配电装置
        2.8.3 35kV侧配电设备的选择
        2.8.4 10kV侧配电装置的布局
        2.8.5 动力照明装置的选择
        2.8.6 电缆设施与防火
    2.9 电气设备的二次部分
        2.9.1 继电保护的配置
        2.9.2 主变保护
        2.9.3 35kV进线保护
        2.9.4 10kV出线保护和电容器保护
        2.9.5 二次侧电气设备的布置原则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5kV数字化变电站升级改造
    3.1 传统模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劣势
    3.2 智能化变电站的优点
        3.2.1 新技术对传统变电站系统的影响
        3.2.2 数字化变电站的诸多优点
    3.3 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3.4 数字化变电站的广泛应用
    3.5 35kV变电站数字化的改造原因
    3.6 35kV变电站一次侧电气设备设备的升级改造
        3.6.1 组成数字化变电站的一次设备
        3.6.2 智能断路器特点与构造
        3.6.3 拼合单元
        3.6.4 交换机
    3.7 二次系统的数字化
        3.7.1 非常规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系统的影响
        3.7.2 非常规互感器对保护的接口技术技保护配置方案
    3.8 发电厂周围变电系统的继电保护
        3.8.1 对于母线差动保护
        3.8.2 主变保护
        3.8.3 输电线路的保护
        3.8.4 发生故障时的测距
        3.8.5 计量系统
    3.9 本项目二次部分的改进
        3.9.1 二次设备室组屏
        3.9.2 网络化备自投
        3.9.3 小电流接地线优化
        3.9.4 优化微机五防系统
        3.9.5 110V直流电源的使用
        3.9.6 数字化低周保护
    3.10 数字化变电站的不同组网方案
        3.10.1 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3.10.2 变电站总线的组网方案
        3.10.3 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的系统的共存
    3.11 数字化变电站设备的信息管理和安全考虑
        3.11.1 变电站中用于数字化信息管理的数据库
        3.11.2 数字化变电站的检测系统
        3.11.3 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2 数字化改造前后的性能对比
    3.1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GIS在电站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GIS抽水蓄能电站数字化交付平台应用研究[J]. 肖凯,季怀杰. 水利技术监督, 2021(10)
  • [2]巴西LOT Q输变电项目的跨文化沟通案例研究[D]. 张硕.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SF6动态击穿特性的GIS壳体暂态环流特性的研究[D]. 杨芷宁.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基于GIS的太阳能光伏能源电站选址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马翼飞. 北方民族大学, 2020(04)
  • [5]槽式集热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D]. 宋鹏飞. 东南大学, 2019(06)
  • [6]金沙江奔子栏水电站坝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工程影响研究[D]. 孙长瑞.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电力设备状态人工巡检感知信息数字化方法研究[D]. 刘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Cesium的电站倾斜摄影模型Web发布与三维浏览[J]. 周文辉,徐景涛,单英娜,张恒宇,骆旭佳. 大坝与安全, 2019(02)
  • [10]35kV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的研究[D]. 汤思涵.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GIS在电站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