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报道介绍

新闻媒体报道介绍

一、新闻媒体报道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指出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申思奇[2](2021)在《中国大熊猫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呈现与演变(1978-2020) ——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为例》文中认为

梁妙华[3](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真理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文中指出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发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国际形象构建过程中遭遇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和建构上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因此,及时了解疫情期间外媒报道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是迎接这次重大考验的前提。当下,我国实施“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让对外传播对象国都能详细地了解和看清真实而复杂的中国。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多次强调“17+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是多边主义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赢。在欧盟成员国中,斯洛伐克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排在联盟第4。据斯洛伐克统计局初步数据,2020年斯中贸易额69.1亿欧元,同比增长2.5%。中国是斯全球第六大、亚洲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第三大进口来源国。斯洛伐克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重点国家,在“17+1”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然而,与紧密的经贸合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斯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的缺乏,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西方媒体的操纵使斯洛伐克人民对中国产生了很多误解,这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影响到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有必要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真理报》是斯洛伐克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报纸,在斯洛伐克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广泛的受众群体。《真理报》创刊于1920年,对中国进行了不少的报道,是斯洛伐克人民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主流媒体仍然是新闻生产的主体,特别是国际新闻是一国民众形成对他国整体印象、认知、判断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形象在《真理报》中的呈现形式,对我国完善“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消除疫情下的误解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为以下问题寻求答案:(1)相较于英美等国,国人甚少了解的斯洛伐克媒体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中国国家形象的正负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形象?(2)斯洛伐克媒体报道中国时最关注的话题是什么?(3)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国家形象为切入点,本文对《真理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新冠肺炎大流行至今)的涉华报道进行量化和质化分析,并对该媒体涉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进行了专门审视,解答了论文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总得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真理报》塑造了一个正负面并存的中国形象,但由于文化等形象的缺失,这个形象是片面的、不平衡、不完整的,无法反映出一个全面、真实、客观的中国形象。政治立场、报道来源、跨文化语言障碍、刻板印象和报纸的商业运作都影响着中国形象的建构。其次,斯洛伐克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更关注政治经济属性,这也与紧密的经济合作现实有关。最后,本文探究了《真理报》涉华报道反映出目前我国对斯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如何落实好“一国一策”,对斯进行精准传播的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是,这是一篇致力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媒体中中国形象的论文,它能够提供最新数据,为中国在研究斯洛伐克媒体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上提供了一手资料。

梁译方[4](2021)在《“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媒介的产业化、市场化,人人从“受众”变成了“传播主体”。新闻源、新闻信息以及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标志着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新时代。在这种急剧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下,对流量的追逐成为主导,这就加剧了媒体对新闻伦理的背离。尤其在2016年英国宣布脱欧,特朗普爆冷当选美国总统,新闻伦理失范的现象愈演愈烈,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这就意味着,情感优先凌驾于第一位,而事实则排在情感之后。新闻中爆发出来的违反传播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现象爆炸式增长。因此,对新闻伦理的探讨研究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对“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并制定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可以维护新闻伦理的可操作措施。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用理论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并界定了研究对象,即新闻伦理和新闻伦理失范。继而从新闻传播行业的现实出发,用案例分析法来总结并概况了在“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即虚假新闻、新闻寻租、人文关怀缺失、媒介审判、新闻侵权以及新闻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差、引发了群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本文在对上述案例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媒介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分析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继而从媒体自律和政府他律、社会监督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维护新闻伦理,丰富新闻伦理的理论内涵并帮助新闻重塑真实性。

王爽[5](2021)在《四川观察抖音号传播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短视频来获取信息。社交短视频平台“抖音”日活跃用户已达到6亿,是目前最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应用。短视频也将直接受益于5G的正式商用,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主流媒体想要继续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占据舆论宣传制高点,就需要积极踏入短视频平台,积极加快深度融合。目前,在抖音平台中,央级媒体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占据主导地位。省级媒体中,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四川观察”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突出重围增长两千多万粉丝,成为粉丝最多的省级媒体抖音号。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四川观察抖音号的传播特征、当下四川观察抖音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为四川观察抖音号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也希望能为地方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本论文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选取一年的视频样本进行抽样,得到1000条以上有效样本,对四川观察抖音号的传播特征进行研究。传播主体方面,四川观察打造网感团队以更好的适应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和抖音平台用户的偏好;传播内容上,分析了内容的主题特征、来源、表现形态和叙事模式等,发现四川观察内容丰富但偏向社会软新闻的报道,善于利用受众情绪并能与受众及时互动。形态上以时长短、注重竖屏、善用音乐为特征,叙事上视角平民化、风格情感化;传播渠道上,内容的分发以平台算法推荐为主;在受众方面,对用户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在传播效果方面,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于视频数据情况及受众的转化行为进行效果分析。根据四川观察抖音号传播特征分析,发现其体现出的如立人设、有网感,重视与用户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并重点将四川观察抖音号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其存在审核不到位导致内容失实、泛娱乐化等方面的不足。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善和优化的方法,根据其他媒体账号的优质案例,提出应重视挖掘本地新闻、深耕垂直内容使报道更具新闻价值等建议。

王洪娟[6](2021)在《《新闻联播》在我国新媒体平台中的短视频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经成为用户的普遍选择,传统媒体想要抓住用户注意力,需要在新一轮的革新中引入多种表现形式,短视频就是其中的一种。《新闻联播》对短视频的良好利用有助于提升其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总结其传播风格可为《新闻联播》接下来的短视频传播提供建议。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定性研究方面,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联播的短视频进行基本处理,得到联播短视频在时长、推送时间和主要涉及人物等方面的基本状况,结合修辞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作品选题和标题进行分析。其次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各平台间短视频呈现出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比如时长、音频等方面。在定量研究方面,首先对《新闻联播》在微博、微信、抖音和快手平台中的可见数据进行基本分析,发现用户参与热情较高的短视频大多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其次使用Python对《新闻联播》在微博中发布的短视频作品的评论进行抓取,并且结合百度AI对获取的76903条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发现联播在微博平台的短视频作品引发的情感值处于动态变化中,多为正向,出现负向情感占比较大的局面时也能够迅速调整。分析得出,暂时没有妥善方法处理的民生事件容易引发负向评论,节日类、典型人物或典型人物群体类、大国重器研发类以及展现正面情感类的短视频能够引发较多正向评论。最后使用SPSS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四个假设进行验证,发现网络用语使用状况、作品选题、出镜主持人状况和视频内涉及到的人物状况对传播效果均存在影响。通过对《新闻联播》发布的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和效果分析,总结出了联播短视频的传播风格,在定位维度表现为提升《新闻联播》已有品牌价值,倾听网民诉求进行内容生产;在内容维度表现为革新选材逻辑,聚焦多方主体;在叙述维度表现为弥合“官”“民”间隙,塑造“交谈”氛围;在宣传维度表现为挖掘核心特色,整合传播渠道。研究者基于《新闻联播》短视频作品的现状,预测其在未来的短视频发布中将逐渐走向平稳期并且持续布局新媒体传播渠道。因此,在未来的短视频发布中可以利用好用户信息获取习惯和渠道的“碎片化”特性,合理利用情感传播,在与用户的互动中提升短视频传播效果。

刘静涵[7](2021)在《网络游戏玩家的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网2012-2020年相关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网络游戏行业掀起发展新浪潮。行业的飞速发展及其全球性的席卷,使网络游戏玩家群体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同时,信息革命带来传播模式的不断更迭,主流媒体以其权威性在众多媒介中仍保持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媒体所呈现出的关于网络游戏玩家的报道,不仅代表着社会意识对于玩家群体的媒介感知,其呈现出的“象征性现实”也会“培养”社会大众对于网络游戏玩家的看法。本文从新闻报道角度出发,选取人民网2012年至2020年关于网络游戏玩家的报道为样本,使用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共同研究,对于网络游戏玩家群体在人民网中的媒介形象呈现进行分析。同时,本文梳理网络游戏玩家媒介形象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呈现出的形象变化,分析形象嬗变的动因,阐述多种因素与媒介互动导致的结果,对媒体在网络游戏玩家的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与反思。研究发现,媒体在网络游戏发展不同历程中,总体由单一形象向多元形象转变,媒介形象趋于丰富,报道的玩家群体年龄层级不断降低。在政治、市场、科技、文化等多重力量与媒介不断互动过程中,网络游戏玩家的媒介形象也在博弈中达到相对多元化的平衡。然而处于各种场域之中的媒体,在面对网游玩家这类亚文化群体时,仍呈现出一定的迷失与不足。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更突出警示性、教育性,而常常忽略网络游戏玩家的个性、人性。网络游戏玩家的“失语”、被“凝视”、被“标签化”,则会导致媒介形象呈现的模糊与不当,也会使公众对于网络游戏玩家产生认知偏差。媒介形象不仅会导致社会主流意识对网络游戏玩家产生刻板印象,玩家“自我”也会向媒体报道中呈现出的“他我”靠近,形成能动性的“自我实现预言”。随着社会及行业发展,网络游戏玩家愈发受到聚焦与瞩目。人民网作为一众主流媒体中的最强音,更要承担起自身的媒介责任,保持媒介自律,提升报道温度,帮助社会公众更清晰地感知网络游戏玩家这一新生代文化群体。

冯艳娇[8](2021)在《融媒体背景下“爱上内蒙古”中的内蒙古形象传播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形象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彰显了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塑造区域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媒体的日渐发展,大众媒体在对区域形象的塑造与呈现中更加突出。在传统媒体时代中,由于技术的有限性,媒体的传播不到位导致受众对于内蒙古的形象依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起的主题宣传活动,所以其对内蒙古形象的呈现具有可研究性。本文自此背景下,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在相关报纸、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客户端中以“爱上内蒙古”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重复样本,将有效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臧国仁老师的高中低框架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的内容,总结“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的框架特点及框架成因,并总结其对内蒙古形象的呈现;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调查受众认知情况,分析“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的传播情况。结合前三部分的研究成果,发现“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中在塑造内蒙古形象众存在的一些传播局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未来内蒙古形象的传播提供实用的参考,扩充内蒙形象的研究视野。

石德馨[9](2021)在《智媒时代新闻个性化推荐的把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革新推动传媒业的一次次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从新媒体时代过渡到智媒时代。新闻生产自动化给智能媒体带来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加速了信息爆炸的挑战。面对海量的新闻资讯,用户如何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成为一大难题。为解决受众信息焦虑的困扰,新闻个性化推荐系统应运而生。新闻把关是新闻分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智媒时代,算法分发冲击原有的分发模式,给新闻把关带来了挑战。新闻个性化推荐是智能媒体把关方式的一种。由于其被广泛应用且具有高度代表性,本文选取新闻个性化推荐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研究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把关机制。通过分析新闻个性化推荐的发展现状,探索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行为。从把关对象的主要特征、把关主体的构成、把关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闻个性化推荐的把关机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目前学术界关于智能媒体的研究存在学科分化的特点。新闻传播学者更关注其运营模式和新闻伦理角度,计算机领域的学者则更关注其技术实现方面。本文站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融合了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技术理解与传播策略的改良具有创新意义;第二,个性化推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本文从新闻传播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算法为主导的推荐模式上的不足并合理地提出一些建议。

张娜[10](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微博功能研究 ——以新冠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媒体传播出现了新的、更良好的生态景观,微博作为新兴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构建了重要的民间舆论场之一,其新闻化与功能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成为了重要的信息集散平台和舆论阵地。《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最权威的代表声音之一,其官方微博在疫情期间,承担起社会责任,肩负起媒体担当,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媒体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探索主流媒体微博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实现其自身功能的路径并挖掘更大的价值。通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疫情爆发到解封离汉通道期间所发布的微博进行内容和受众分析,发现其分别从三个角度构建了四种社会角色,即政府喉舌、抗疫主体、社会公器和对话窗口,在信息纽带、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和国家形象传播方面成功实现了主流媒体微博平台的功能。在趋势预警与预判、视频内容二次创作、信息表层化和应急机制体系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成长空间,未来应该在创新生产和交互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和新环境的要求;用理性监督推动体系改革、防范次生事件,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持续深耕视频原创和二次创作,深化媒介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要加快应急机制建设的步伐,从此次疫情的淬炼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序展开应急工作等方面不断优化改进。

二、新闻媒体报道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媒体报道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真理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
    2.1 国家形象
        2.1.1 国家形象的内涵
        2.1.2 国家形象的功能
    2.2 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建构
        2.2.1 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2.2.2 大众媒体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真理报》涉华报道分析
    3.1 斯洛伐克《真理报》
        3.1.1 斯洛伐克报刊业发展及现状
        3.1.2 《真理报》概况
    3.2 《真理报》的涉华报道
        3.2.1 报道数量
        3.2.2 报道内容
        3.2.3 报道倾向
        3.2.4 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报道
    3.3 本章小结
4 《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及成因分析
    4.1 《真理报》中的中国政治形象
        4.1.1 国内视角: “专制”的政府和对少数民族、民主人士人权的“压迫”
        4.1.2 国际视角: 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政治强国和潜在的“地缘政治威胁”
    4.2 《真理报》中的中国经济形象
        4.2.1 国内视角: 经济增速放缓和积极复工复产
        4.2.2 国际视角: 强大的贸易伙伴、世界经济引擎以及“知识产权和数据窃取者”
    4.3 《真理报》中的中国军事形象
        4.3.1 积极视角: 雄厚的军备力量和军事实力
        4.3.2 消极视角: 频繁的边境冲突和“侵犯他国主权者”
    4.4 《真理报》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科技形象
        4.4.1 社会视角: “多灾多难”、“治安混乱”
        4.4.2 文化视角: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4.4.3 科技视角: 技术先进、成就斐然
    4.5 《真理报》中的中国抗疫形象
        4.5.1 积极视角: 积极抗疫、有效率、负责任的大国
        4.5.2 消极视角: “隐瞒疫情”、“数据造假”、“病毒起源地”
    4.6 《真理报》涉华报道中中国形象成因
        4.6.1 政治立场: 亲欧亲美的外交政策
        4.6.2 经济合作: 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4.6.3 国际话语权: 西方主流媒体的“软霸权”
        4.6.4 跨文化传播: 语言、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
        4.6.5 受众心理: 更青睐负面信息
    4.7 本章小结
5 对斯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对斯传播存在的问题
        5.1.1 视域狭窄
        5.1.2 缺少报道主动权
        5.1.3 重政经轻人文
        5.1.4 报道视角失衡
        5.1.5 把“中国思维”作为“受众思维”
    5.2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5.2.1 利用“一带一路”和“17+1”合作契机
        5.2.2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5.2.3 以人为本
        5.2.4 真实、立体、全面的具体要求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020.1-2021.2《真理报》270篇涉华报道

(4)“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后真相”时代
        2.1.2 新闻伦理
        2.1.3 新闻伦理失范
    2.2 理论基础
        2.2.1 把关人理论
        2.2.2 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2.2.3 新闻专业主义
第3章 新闻伦理失范案例研究与分析
    3.1 案例搜集与分析
        3.1.1 案例搜集方法阐述
        3.1.2 案例分析方法阐述
    3.2 新闻伦理失范案例分析
        3.2.1 虚假新闻
        3.2.2 新闻寻租
        3.2.3 人文关怀的缺失
        3.2.4 新闻侵权
        3.2.5 媒介审判
        3.2.6 新闻娱乐化
第4章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
    4.1 新闻生产过程缺乏行业自律
        4.1.1 “注意力”经济使得信源疏于核实
        4.1.2 强调“实效性”省略采访
        4.1.3 新闻写作环节加入过多主观情绪
        4.1.4 新闻编辑核查不严
        4.1.5 “把关人”身份下放
    4.2 社会他律机制缺位
        4.2.1 我国缺少健全的新闻立法
        4.2.2 社会对新闻的监督尚不能展开
    4.3 外部环境影响媒体责任履行
        4.3.1 媒体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4.3.2 受众心理机制成为新闻失范的推手
第5章 治理新闻伦理失范的应对策略
    5.1 强化新闻行业自律
        5.1.1 优化新闻生产方式
        5.1.2 细化新闻内部行业规范
        5.1.3 设立新闻内部监管机构
        5.1.4 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
        5.1.5 利用技术手段防止新闻失范
    5.2 强化社会他律机制
        5.2.1 加速新闻立法
        5.2.2 引导社会共同监督
    5.3 优化外部环境
        5.3.1 统一媒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3.2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四川观察抖音号传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5W传播模式
        1.5.2 使用与满足理论
    1.6 创新性
第2章 四川观察抖音号发展概况
    2.1 媒体抖音号发展现状
    2.2 四川观察抖音号发展历程及动因
        2.2.1 四川观察抖音号发展历程
        2.2.2 四川观察抖音号发展动因
第3章 四川观察抖音号的传播特征
    3.1 四川观察抖音号传播主体
        3.1.1 专业团队支撑
        3.1.2 “网感”团队运营
    3.2 四川观察抖音号内容特征
        3.2.1 样本选取说明
        3.2.2 主题类型
        3.2.3 标题词频
        3.2.4 素材来源
        3.2.5 形态特征
        3.2.6 叙事特征
        3.2.7 24 小时不间断慢直播
    3.3 四川观察抖音号传播渠道
        3.3.1 抖音平台算法推荐
        3.3.2 社交分发
        3.3.3 “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3.4 四川观察抖音号用户分析
        3.4.1 男性占主体
        3.4.2 粉丝年轻化
        3.4.3 本土粉丝多
        3.4.4 粉丝粘性较强
    3.5 四川观察抖音号传播效果
        3.5.1 爆款内容促进用户增长
        3.5.2 满足心理需求,用户行为转化
        3.5.3 带来人际传播现象
第4章 四川观察抖音号存在的问题
    4.1 存在部分内容失实,价值观引导出现偏差
    4.2 热点事件追踪不到位,影响受众体验
    4.3 内容泛娱乐化,缺乏深度及引导
    4.4 平台审核机制导致传播受阻
    4.5 社交分发不通畅
    4.6 自采内容不足,同质化倾向严重
第5章 四川观察抖音号发展对策
    5.1 加强新闻自律,提升专业素养
    5.2 坚持对热点事件的追踪报道
    5.3 增加新闻深度报道,注重新闻价值
    5.4 适应平台审核机制,注意文案表述
    5.5 重视公共议题,加强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5.6 挖掘本地题材,深耕垂直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新闻联播》在我国新媒体平台中的短视频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新闻联播》研究综述
        2.传统媒体应用短视频研究综述
        3.《新闻联播》与短视频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内容分析法
        5.情感分析法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概念界定
        2.研究范围界定及选取原因
第1章:《新闻联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概况
    1.1 《新闻联播》的历史溯源
    1.2 《新闻联播》短视频的发展概述
        1.2.1 蓄势期(2016 年 4 月-2019 年 7 月)
        1.2.2 爆发期(2019 年 8 月-2020 年 12 月)
        1.2.3 小结
    1.3 《新闻联播》的短视频作品分类
        1.3.1 资讯类
        1.3.2 评论类
        1.3.3 宣传类
第2章 《新闻联播》短视频作品分析
    2.1 《新闻联播》短视频作品的样本构成及统计
        2.1.1 样本构成
        2.1.2 样本统计
    2.2 《新闻联播》短视频作品基本状况分析
        2.2.1 推送时间分析
        2.2.2 视频时长分析
        2.2.3 屏幕状态分析
        2.2.4 电视新闻平移状况分析
        2.2.5 评论、资讯及宣传占比分析
        2.2.6 音频分析
        2.2.7 主要涉及人物分析
    2.3 《新闻联播》短视频作品标题分析
    2.4 《新闻联播》短视频作品选题分析
第3章 《新闻联播》短视频传播效果分析
    3.1 平台可见数据分析
        3.1.1 平台可见数据基本状况
        3.1.2 用户参与行为积极与错位的短视频类型分析
        3.1.3 小结
    3.2 基于Python和百度AI的情感分析
        3.2.1 基于Python的数据获取
        3.2.2 基于百度AI的情感分析
        3.2.3 小结
    3.3 基于SPSS的短视频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3.1 《新闻联播》短视频传播效果及其衡量
        3.3.2 《新闻联播》短视频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3.3 小结
第4章 《新闻联播》短视频传播风格及反思
    4.1 《新闻联播》短视频传播风格
        4.1.1 定位维度:提升品牌价值,倾听网民诉求
        4.1.2 内容维度:革新选材逻辑,聚焦多方主体
        4.1.3 叙述维度:弥合“官”“民”间隙,塑造“交谈”氛围
        4.1.4 推广维度:挖掘核心特色,整合传播渠道
    4.2 《新闻联播》短视频传播的反思
        4.2.1 合理利用“碎片化”特性
        4.2.2 适当使用情感传播及网络用语
        4.2.3 高度重视与用户的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网络游戏玩家的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网2012-2020年相关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游戏概念界定
        (二)玩家概念界定
    四、研究现状
        (一)媒介形象的研究
        (二)网络游戏的研究
        (三)网络游戏玩家媒介形象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述评
    五、研究样本
        (一)研究样本采集
        (二)类目构建
    六、研究方法
第1章 人民网网络游戏玩家的报道内容分析(2012—2020 年)
    1.1 报道数量:整体涨幅较大,特定节点转折
    1.2 报道体裁:通讯消息占比重大
    1.3 报道主题:主题丰富,多元构成
    1.4 报道信源:多种信源,游戏玩家自身较少
    1.5 报道对象:个体男性为主,群体形象集中
    1.6 报道倾向性:总体负面为主,逐年趋于中性
第2章 网络游戏玩家的媒介形象及嬗变动因
    2.1 不同时期报道中网络游戏玩家形象的发展
        2.1.1 网络游戏崛起初期(2012-2014)
        (一)违法犯罪的网瘾青年
        (二)穷困潦倒的追梦者
        2.1.2 网络游戏掀起热潮时期(2015-2017)
        (一)高额收入的明星玩家
        (二)网络成瘾的青少年
        (三)专业独立的女性玩家
        2.1.3 网络游戏繁荣时期(2018-2020)
        (一)大放异彩的网游从业者
        (二)巨额消费的儿童玩家
    2.2 网络游戏玩家媒介形象嬗变的多元力量互动
        2.2.1 政治话语指引:“警惕”与“发展”
        2.2.2 市场话语互动:“穷困”与“暴富”
        2.2.3 科技话语赋权:“直播”与“消费”
        2.2.4 文化话语增色:“孤僻”与“社交”
第3章 网络游戏玩家媒介形象呈现的评价与批判
    3.1 网络游戏玩家形象极化
    3.2 他者形塑,玩家“失语”
    3.3 报道滞后,时效性不足
    3.4 对女性玩家的外貌“凝视”
第4章 网络游戏玩家媒介形象呈现的思考
    4.1 媒介形象对网络游戏玩家的影响
        4.1.1 玩家承受的刻板印象加深
        4.1.2 玩家自我认知向媒介形象趋同
    4.2 对于媒体在亚文化群体报道中的建议
        4.2.1 关于媒体机构的思考
        (一)谨防单一渠道平衡报道信源
        (二)均衡多元力量承担媒体责任
        4.2.2 关于媒体从业者的思考
        (一)保持媒介自律慎用煽情手法
        (二)提升报道温度展现人文关怀
        (三)慎重使用标签拒绝模式化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民网关于网络游戏玩家报道样本
附录2 访谈样本
作者简介
致谢

(8)融媒体背景下“爱上内蒙古”中的内蒙古形象传播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高层次框架中的内蒙古形象
        1.报道主题
        2.报道议题
        3.消息来源
    (二)中层次框架中的内蒙古形象
        1.文本内容
        2.报道形式
        3.报道篇幅
    (三)低层次框架中的内蒙古形象
        1.报道基调
        2.关键词
        3.新闻标题
    (四)本章小结
二、“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的框架特征及成因
    (一)“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框架的结构特点
        1.新闻框架的高层次结构特点
        2.新闻框架的中层次结构特点
        3.新闻框架的低层次结构特点
    (二)“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框架的成因分析
        1.政治因素引导价值
        2.主流媒体自身属性
        3.市场因素作为导向
    (三)本章小结
三、“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所呈现的内蒙古形象
    (一)以人为本的政治形象
    (二)飞速发展的经济形象
    (三)兼容并包的文化形象
    (四)绿水青山的生态形象
四、“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的受众认知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
        2.受众基本信息说明
        3.对“爱上内蒙古”的了解情况分析
        4.对“爱上内蒙古”的传播内容偏好分析
        5.对“爱上内蒙古”的认知情况分析
        6.受众对“爱上内蒙古”的期望
    (二)访谈法
        1.访谈设计
        2.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受众关注的内容
        4.受众互动分析
        5.对内蒙古形象的呈现
五、“爱上内蒙古”中内蒙古形象的传播局限与提升思考
    (一)“爱上内蒙古”中内蒙古形象的传播局限
        1.报道议题失衡,加深刻板印象
        2.消息来源单一,内容同质化严重
        3.呈现形式陈旧,可视化传播不足
        4.受众互动性差,二次传播力减弱
    (二)内蒙古形象塑造提升的思考
        1.平衡报道议题,丰富报道内容
        2.增强内容原创性,挖掘文章深度
        3.丰富呈现形式,增强可视化传播
        4.注重受众反馈机制,提升传播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2:“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传播效果访谈纲要
致谢

(9)智媒时代新闻个性化推荐的把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个案研究法
        1.3.3 数据分析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阐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把关人理论
        2.1.2 信息茧房
        2.1.3 拟态环境
    2.2 相关概念
        2.2.1 智媒时代
        2.2.2 新闻个性化推荐
第3章 新闻个性化推荐的应用与前景
    3.1 新闻个性化推荐的案例分析
        3.1.1 今日头条
        3.1.2 一点资讯
    3.2 新闻个性化推荐的广泛应用
        3.2.1 多平台应用
        3.2.2 多场景应用
    3.3 新闻个性化推荐的盈利模式
        3.3.1 盈利渠道
        3.3.2 收益分配
第4章 新闻个性化推荐把关机制的现状分析
    4.1 新闻个性化推荐把关对象的主要特征
        4.1.1 依靠网络爬虫的多元化内容来源
        4.1.2 新闻资讯的标签化分类处理
        4.1.3 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把关标准
    4.2 新闻个性化推荐把关主体的构成
        4.2.1 新闻内容生产者
        4.2.2 新闻审核编辑
        4.2.3 个性化推荐算法
        4.2.4 基于内容消费的受众
    4.3 新闻个性化推荐把关的实现路径
        4.3.1 新闻生产环节的把关
        4.3.2 新闻分发环节的把关
        4.3.3 新闻反馈环节的把关
第5章 新闻个性化推荐把关机制的不足分析
    5.1 新闻生产环节配比失衡
        5.1.1 平台纵容信息偏食造成新闻配比不均
        5.1.2 失衡的拟态环境使信息茧房效应增强
    5.2 新闻分发环节标准偏移
        5.2.1 算法匹配推荐颠覆原有把关标准
        5.2.2 把关权力分散冲击新闻专业主义
    5.3 新闻反馈环节责任模糊
        5.3.1 源头新闻要素缺失导致追责困难
        5.3.2 权责分配不均导致纠纷频出
第6章 新闻个性化推荐把关机制的改进建议
    6.1 新闻生产配比合理化
        6.1.1 平台深入调查分析用户的隐性需求
        6.1.2 算法把关中引入“意外”变量
    6.2 新闻分发标准规范化
        6.2.1 人工审核高效融入到算法分发中
        6.2.2 算法把关机制中重塑新闻专业主义
    6.3 新闻反馈追责明确化
        6.3.1 添加新闻要素鉴别程序
        6.3.2 建立权责分配归属协议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微博功能研究 ——以新冠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1.新媒体功能研究
        2.传统媒体功能研究
        3.公共卫生事件研究
        4.外文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
    (五)背景概述
        1.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新冠肺炎疫情概述
        2.新冠肺炎疫情在微博的传播概况
        3.新浪微博及官方主流媒体微博概述
        4.《人民日报》及其微博情况概述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的社会角色分析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分析
        1.研究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特征分析
        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报道个案分析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的受众认知分析
        1.问卷说明
        2.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众信息接触情况的分析
        3.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众对《人民日报》微博满意度的分析
        4.受众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改进建议的分析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的社会角色构建
        1.政府喉舌:信息供求、识别谣言、监督舆情
        2.抗疫主体:防控救治、科学科普、引导共情
        3.社会公器:情感动员、调配资源、应对影响
        4.对话窗口:展现优势、回应质疑、内外兼顾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功能的成功之处
    (一)信息纽带功能
    (二)疫情防控功能
    (三)社会治理功能
    (四)国家形象传播功能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功能的成长空间
    (一)趋势预警与预判功能薄弱
    (二)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不足
    (三)信息表层化带来内容同质
    (四)媒体应急机制建设不成熟
四、关于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微博功能的几点思考
    (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官方主流媒体微博的功能
    (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官方主流媒体微博功能的优化
        1.创新信息生产交互模式
        2.理性监督推动体系改革
        3.持续深耕视频内容制作
        4.加快建设应急机制步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新闻媒体报道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大熊猫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呈现与演变(1978-2020) ——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为例[D]. 申思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新冠肺炎疫情下斯洛伐克《真理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D]. 梁妙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研究[D]. 梁译方.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四川观察抖音号传播特征研究[D]. 王爽.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新闻联播》在我国新媒体平台中的短视频传播研究[D]. 王洪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7]网络游戏玩家的媒介形象研究 ——以人民网2012-2020年相关报道为例[D]. 刘静涵. 吉林大学, 2021(01)
  • [8]融媒体背景下“爱上内蒙古”中的内蒙古形象传播分析研究[D]. 冯艳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智媒时代新闻个性化推荐的把关机制研究[D]. 石德馨.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微博功能研究 ——以新冠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博为例[D]. 张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新闻媒体报道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