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款13.8V 30A通信开关电源

介绍一款13.8V 30A通信开关电源

一、介绍一款13.8V 30A通信开关稳压电源(论文文献综述)

苏友鹏[1](2021)在《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态微波功率器件因其优良特性,有着广泛应用,既在促进各种电子设备实现小型化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也开拓了军事民用仪器、信号与图像处理、测量设备研制等领域的新的发展方向。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反映了器件实际使用性能,因此对其直流参数进行测量有着迫切需求。本文鉴于国内外对于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的研究现状,从夹断电压、泄漏电流、饱和漏极电流和跨导四个方面对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技术展开系统研究。基于实际直流参数测量需求,本文研制了一套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其中研制了栅极双极性电压源、漏极电压电流源,购置了高压电压源组成测量电源模块,以提供直流参数测量所需要的测量条件,模拟固态微波功率器件实际工作中所处的工作环境。研制了直流参数同轴测量夹具,测量夹具是被测器件与测量源连接的载体,解决因固态微波功率器件封装不同所造成的测量困难。研制了漏极电流测量单元,测量漏极与源极之间的漏源电流,用以计算具体直流参数。开发了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软件,测量系统软件可以连接测量设备,进行设备输出测量的调试,直流参数测量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测量结果的列表输出。依据国家通行的校准规范对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通过实验验证说明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满足课题要求。文本设计的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创新性的实现了测量系统设备的小型化,改进了直流参数测量方法,测量过程中增加BIAS TEE器件模拟固态微波功率器件工作环境,减少测量源与采集设备对测量过程的干扰。测量系统还实现自动化测量被测器件的直流参数,相较于手动测量,效率更高,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通过评定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达到验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目的,使测量系统能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宗沙沙[2](2021)在《基于SiC逆变器的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电动汽车将逐渐取代燃油机汽车,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通出行工具。电机驱动器作为电动汽车三大核心之一,其逐渐向着高能效、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逆变器中传统的硅基(Si)功率器件由于其本身材料特性的限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型电动汽车电机驱动器的需求。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因为其耐高压、耐高温、低损耗的特性可以有效替代硅基功率器件,将其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器中能够明显提高控制器的功率密度,降低控制器的体积,达到小型化、轻量化的要求。然而SiC MOSFET应用在电机控制系统会出现难以避免的桥臂串扰、共模干扰等问题,影响控制系统的可靠工作。因此分析和研究SiC器件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对电机驱动器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SiC MOSFET的桥臂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所用SiC MOSFET功率器件进行了静态、动态工作特性的研究与分析,对SiC器件出现的桥臂串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串扰电压的极值公式,并分析了几种常见的串扰抑制电路,提出了一种新型串扰抑制电路,通过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新型抑制电路的有效性。本文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上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分析了其数学模型。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对几种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理论推导在Matlab/Simulink上搭建了算法仿真模型,并仿真验证了控制算法的可行性。本文针对高频条件下SiC逆变器电磁干扰及母线电压利用率低的问题,对逆变器的矢量调制策略进行了改进研究。分析了导致逆变器共模干扰的共模电压产生的原因,并在抑制共模电压的矢量调制策略基础上加入了一种电压重构型过调制策略,提高了调制范围。此外,分析了抑制共模电压策略在低速区域因死区所导致的负面效应,并对其进行了死区补偿。在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仿真模型,验证了改进型逆变器调制策略的优越性。本文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SiC逆变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及软件的设计。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主控系统电路、SiC功率器件的驱动电路、逆变器主电路及采样调理电路。在硬件电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软件控制程序的设计,主要介绍了主程序流程、主中断控制及逆变器矢量调制策略流程。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电路的调试,对以上理论研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证明了新型驱动电路及改进型逆变器调制策略的可行性。

赵越[3](2021)在《单光子测距激光雷达接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激光测距在测量精度、速度、范围等方面都有显着优势。单光子激光雷达测量距离可达15km以上,在航空航天、导航制导、自动驾驶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单光子激光测距法设计一套单光子接收系统,配合发射器可实现20km内目标测距,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测距范围1~20km、分辨率0.6m的研究目标选择基于伪随机码的单光子测距方式,完成单光子测距激光雷达整体方案设计,根据测量距离和分辨率要求确定激光波段和脉冲信号频率,选择合适的APD种类,并完成APD选型。(2)为了完成单光子接收,实现测距目标,完成了单光子激光雷达接收系统原理设计,包括60~85V(分辨率0.195V)可调偏置电压电路、500MHz(10Vp-p)正弦门控淬灭电路、500MHz差分输出APD输出信号整形电路、温控模块、电源模块。根据APD型号和参数确定反偏电压范围和温度控制范围,完成升压电路、温控模块器件选型和电路设计;根据测距目标分析要达到0.6m测距分辨率需500MHz脉冲频率,由测距频率确定淬灭电路、整形电路芯片选型并完成电路设计;根据接收系统电路供电要求和雷达其它系统供电要求设计电源模块,为整个单光子雷达系统提供干净、稳定的电源。(3)通过仿真或计算验证各电路原理设计,将电路原理图转换成实物,完成各模块印制电路板设计,保证大电流路径承载能力及传输信号完整性。将两个滤波器替换为100MHz系统滤波器,组成了100MHz系统原理样机。最后,对各模块进行测试后将模块连接整合,构建100MHz雷达整体系统原理样机。对100MHz雷达系统进行测试,测距距离达到20km,分辨率3m。通过100MHz系统原理样机说明文中设计的500MHz单光子接收系统最远探测距离可达20km,测距分辨率达到0.6m。

韩森[4](2021)在《采用直线式电磁作动器的多功能馈能悬架控制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悬架系统是汽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影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的安全性,而传统液压悬架的性能由于无法根据汽车行驶条件自动调节,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主动悬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是最理想的减振器,可以大幅度提升悬架动态性能,但是存在能量消耗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关于能够实现能量回收并且控制性能可调的综合性悬架,成为了当前悬架控制器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基于直线电机和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设计了一款多功能馈能减振器,并研究了该减振器控制性能以及能量回收效果。本文在分析多功能馈能悬架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组成基础上,建立了直线电机等效数学模型、汽车二自由度悬架模型和路面输入模型,研究了直线电机作为馈能减振器的回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馈能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为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悬架在主动模式和馈能模式下直线电机两端感应电动势与控制电流的大小范围,确定了电机驱动器的整体设计设计方案,包含具有整流和逆变功能的H桥系统、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以及储能元件。通过研究控制电路在不同模式下的运行状态,分析了电路元件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控制器系统能够实现电机、蓄电池和超级电容三者之间的能量流动,为相应的控制策略设计提供物理条件;直线电机的内阻和控制电路电阻对等效阻尼系数和能量利用率有较大的影响,其他参数只影响控制电流的品质。基于电机的工作特点设计了电流控制策略和悬架控制策略,结合驱动电路系统搭建了直线式多功能馈能悬架的仿真模型,并利用相关评价指标对悬架动态性能和能量使用效率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在模糊PID电流控制策略下,该直线电机驱动系统能够实现控制效果;耗能全主动控制的乘坐舒适性比被动悬架提高了26%左右;在馈能半主动控制下,能量回收效率能够达到20%左右;混合控制策略通过模式切换判据调节电机运行状态,可以根据驾驶需求在减振性能和能耗之间调节,不仅提高悬架的综合性能,还弥补了传统的单一性能优化策略的不足,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论文最后分别搭建了DC/DC功率转换器物理样机、PWM控制验证试验系统和硬件在环试验对所提出的控制器和控制策略进行了部分原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基于直线电机和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设计的多功能馈能减振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所提出的新结构及控制方法可以为车辆振动的主动控制和能量回收提供新途径,也为未来电动汽车悬架系统的电动化提供了必要的设计依据。

马宁宇[5](2021)在《光纤布里渊传感器采集控制硬件设计》文中指出光纤传感器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自诞生以来就是光学、电子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由于其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在线检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重要用途,各国都在研制成本更低、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光纤传感器系统。本项目研究的光纤传感器基于光纤布里渊散射,相比于其他光纤传感器,具有测量距离长、空间分辨率高、测温精度高的特点。同时,布里渊光纤传感器的系统复杂,需要硬件、软件光学系统和算法的支撑才能达到最佳表现。在硬件系统中,模数转换系统和FPGA承担了系统中最关键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角色,直接关系到分辨率、精度、性能等最重要的参数,在整个系统中成本最高。论文以FPGA为核心,开发了光纤布里渊传感器采集控制模块,设计了4路250Mbps、14bit模数转换的软件和硬件,在FPGA中通过仿真单片机实现对高速AD芯片的配置和监控,实现了对传感信号的高速实时采集。

任江航[6](2020)在《发动机试验台测控与诊断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

刘宇[7](2020)在《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许多地区面临较为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缺水。核磁共振技术找水是最全面、最有效、最经济的找水技术,与以往探测技术不同,它是当前唯一非侵入式探水的方法。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核磁共振找水仪是迄今为止性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测量参数最多的电法找水领域专用设备,它灵活方便,且集接收、发射于一体。作为核磁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装置不仅为仪器的发射装置提供发射激发脉冲所需的能量,还为其它装置提供工作时所需的电能。传统的供电装置存在许多设计缺陷,如结构分散、体积较大、协同困难、充电速度慢、电压检测精度低、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存在安全隐、容易对接收信号造成EMI。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套新版的供电装置,本设计的供电装置主要由24V铅酸电池、DC/DC开关电源和储能电容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以全桥逆变电路和全桥高压整流电路作为DC/DC转换电路的主要结构,PMOS开关电路控制DC/DC转换电路的开通与关闭;设计恒流放电电路使储能电容中的电能以恒流的模式释放,并增加滤波电容快速放电电路;采用PWM控制技术控制24V铅酸电池对储能电容恒流充电,同时也控制充电电压;设计电压检测电路和温度测量电路,对供电装置的24V铅酸电池电压、储能电容电压和上内胆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接口电路控制和保护24V铅酸电池电压的接入,同时设计多个电源模块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通过MCU+CPLD构成的控制电路,控制整个供电装置各部分的协调工作,并以485通讯方式与上位机建立网络连接,实现上位机对供电装置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主带N从的并联充电技术,可以大幅度增加充电电流,从而缩短充电时间。对供电装置的各部分电路分别进行室内和野外的软硬件测试,结果显示:输出电压为0-450V(可调),充电电流为1.75±0.05A的整数倍,充电效率不低于75%,储能电容放电电流恒为200±10mA,滤波电容的放电时间不超过100ms,高压和低压测量精度均不高于1%,可以实现手动开关和上位机前面板的两种充电控制,手动放电、程控放电和关机后自动放电的三种放电控制,过压、过流和过热的保护功能,以及远端20-30m的485通讯控制。各部分电路均可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技术参数,并能够与其它装置协调工作,使核磁共振找水仪探测到核磁信号,可以实现核磁共振找水仪对供电装置准、小、快、好、高的设计要求,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

胡定一[8](2020)在《基于STM32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来源于课题组承担的“全向重载移动机器人平台”项目,该移动机器人平台需要对驱动轮轴电机和转向电机进行精确控制,而电机控制性能对移动机器人平台有着较大影响,为此,通过伺服驱动器设计,以验证移动机器人平台拟采用的电机驱动控制技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完成了伺服驱动器的软硬件设计。其中,主回路将工频交流输入整流成直流的母线电压,通过三相逆变电路将直流母线电压再次逆变为三相交流电压,通入电机定子三相绕组以驱动其运转。利用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实现永磁同步电机的驱动控制,将逆变电路和电机定子绕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通过控制逆变电路中IGBT开关管的通断,使得逆变电路的三相输出在三相定子绕组上形成一个圆形旋转的磁场,该磁场作用在转子永磁体上,驱动电机转子旋转。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由电流环、速度环和位置环构成的三闭环反馈控制技术。利用SIMULINK工具箱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且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伺服驱动器,完成了主控制电路和功率驱动电路的设计,以及相应的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此外,搭建了伺服电机转矩控制实验台,该实验台采用伺服电机拖动磁粉制动器的形式。通过本文的工作,完成了一款伺服驱动器原理样机的设计,验证了“全向重载移动机器人平台”项目的实现方案,为该全向移动平台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李小彬[9](2020)在《高效率高功率密度1kW隔离AC-DC电源模块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防工业的不断发展,不但AC-DC变换器的需求指数增长,而且技术指标也越来越高。相较于AC-DC变换器的定制开发,模块化开发具有开发周期短、通用性强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AC-DC供电系统的构建中。集成PFC和隔离DC-DC于一体的大功率隔离AC-DC电源模块不但可以解决传统PFC电源模块级联隔离DC-DC电源模块中因工作时序造成的控制复杂问题,而且具有模块数量少、成本低、可靠性高的优点。另一方面,调研发现单级隔离AC-DC电源模块虽然器件数目少,但是功率传输容量有限,难以满足高功率应用。相较而言,两级式隔离AC-DC电源模块架构在大功率场合更具优势。然而,当前集成PFC与隔离DC-DC于一体的隔离AC-DC电源模块主要存在:(1)前级PFC通常采用有桥Boost PFC变换器,低压输入时效率不高;(2)后级隔离DC-DC变换器开关频率多为100k Hz左右,限制了电源模块功率密度的提高;(3)普遍采用Si MOSFET,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Si器件已逐渐接近其理论极限,阻碍了电源模块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以隔离AC-DC电源模块高效率、高功率因数和高功率密度为目标,从电源架构、变换器拓扑、参数优化和数字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首先,论文从转换效率、EMI特性、功率密度、成本等角度,对各种PFC变换器进行了综合考量,最终确定Dual-boost无桥PFC变换器作为前级PFC部分的技术方案。在详细分析了Dual-boost无桥PF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态的基础上,基于分解的前级PFC变换器的技术指标和尺寸限制,进行了电感优化、器件选型以及启动浪涌抑制电路的设计。接着针对后级隔离DC-DC变换器高压输入、低压大电流输出的特点,以实现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为目标,通过对常用拓扑的对比分析,选择主次侧二极管箝位移相全桥ZVS变换器作为后级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在分析了Si MOSFET移相全桥ZVS变换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GaN HEMT的移相全桥ZVS变换器的技术方案。分析GaN HEMT的移相全桥ZVS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模态,设计了功率级电路参数、高频GaN HEMT驱动电路和数字控制算法。最后,在实验室构建了1kW隔离AC-DC电源模块样机。实验结果表明:1)前级PFC变换器额定220V输入、满载输出条件下能够获得97%的转换效率和0.993的PF值,功率密度高达205.85W/in3,且在85-265V输入、半载以上能够获得大于94%的转换效率和大于0.95的PF值;2)后级基于GaN HEMT的移相全桥ZVS变换器在额定400V输入、半载以上样机转换效率高于95%,满载转换效率95.1%;3)两级工作时,额定220V输入、满载输出条件下转换效率达92.1%,相较于同功率密度、相同输出/功率等级的工业界成熟的产品PFE1000FA-28,效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

朱彬[10](2019)在《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的主流战斗机大多采用交流直流混合供电系统为机载设备供电,而静止变流器通常是在发电机停发的情况下作为机载二次电源(备用电源)为飞机供电,它的供电质量直接影响到飞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飞机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是为飞机二次电源系统的地面测试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测试飞机电源系统的供电品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从而为电源系统的检修和维护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型机载三相静止变流器的装备,急需研制相应的测试设备对其装机前各参数校验、装机后的故障诊断和修理维护工作提供保障。为解决此问题,本文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能够对三相静止变流器的各项参数和控制信号进行检查,帮助查找与排除故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三相静止变流器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对测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方案。2.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对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电路设计和功能测试。3.结合模块化设计思想,设计了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结构,实现了LabWindows/CVI编程,通过了软件功能测试,同时对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测试和用户使用,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能顺利完成对三相静止变流器的全面检测,并能通过检查各种控制信号,帮助查找与排除故障。系统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检测效率,能为相关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介绍一款13.8V 30A通信开关稳压电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款13.8V 30A通信开关稳压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1)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制的主要指标要求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整体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2.1 测量系统设计分析和研制方案
        §2.1.1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工作原理
        §2.1.2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的直流参数
    §2.2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方案
        §2.2.1 夹断电压V_p测量方案
        §2.2.2 饱和漏极电流I_(dss)测量方案
        §2.2.3 泄漏电流I_(gss)测量方案
        §2.2.4 跨导g_m测量方案
    §2.3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测量源与测量夹具设计
    §3.1 栅极双极性电压源研制
        §3.1.1 栅极双极性电压源的设计方案
        §3.1.2 控制电路
        §3.1.3 数模转换电路
        §3.1.4 通信
        §3.1.5 软件控制逻辑
        §3.1.6 栅极双极性电压源指标验证
    §3.2 漏极电压电流源研制
        §3.2.1 整体方案
        §3.2.2 模拟电路
        §3.2.3 采样保护电路
        §3.2.4 软件控制逻辑
        §3.2.5 漏极电压电流源指标验证
    §3.3 漏极电流测量单元研制
        §3.3.1 总体方案
        §3.3.2 电流测量模块
        §3.3.3 高压模块单元控制电路
        §3.3.4 漏极电流测量单元指标验证
        §3.3.5 高压模块电源分析
    §3.4 测量夹具的研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4.1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软件的结构设计
        §4.1.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1.2 数据处理设计
        §4.1.3 自动化直流参数测量
    §4.2 测量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4.2.1 夹断电压测量程序工作流程
        §4.2.2 泄漏电流测量程序工作流程
        §4.2.3 饱和漏极电流测量程序工作流程
        §4.2.4 跨导测量程序工作流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系统结果验证
    §5.1 测量系统运行情况
    §5.2 主要测试参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1 夹断电压V_p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2 泄漏电流I_(gss)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3 饱和漏极电流I_(dss)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4 跨导g_m测量不确定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SiC逆变器的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iC功率器件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2 SiC控制器研究现状
        1.2.3 逆变器调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SiC MOSFET驱动特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SiC MOSFET器件特性分析
        2.2.1 SiC MOSFET静态特性分析
        2.2.2 SiC MOSFET动态特性分析
    2.3 高频开关下桥臂串扰及其抑制方法研究
        2.3.1 SiC MOSFET桥臂串扰理论分析
        2.3.2 桥臂串扰抑制措施
        2.3.3 新型串扰抑制电路
        2.3.4 新型串扰抑制电路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3.1 引言
    3.2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数学模型
        3.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及分类
        3.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3.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研究
        3.3.1 矢量控制理论
        3.3.2 弱磁控制原理
        3.3.3 直接弱磁控制策略
        3.3.4 弱磁控制仿真实现
    3.4 逆变器矢量调制策略分析
        3.4.1 SVPWM矢量调制原理分析
        3.4.2 抑制共模电压矢量调制原理分析
        3.4.3 TSPWM建模实现
    3.5 改进型TSPWM调制策略研究
        3.5.1 电压重构型TSPWM过调制技术原理
        3.5.2 低压调制区死区补偿方法研究
        3.5.3 改进型调制策略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
    4.1 引言
    4.2 电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的系统构成
        4.2.2 DSP主控电路板设计
        4.2.3 驱动电路设计
        4.2.4 功率电路设计
    4.3 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1 电机控制主程序设计
        4.3.2 主控系统中断程序设计
    4.4 系统实验验证
        4.4.1 驱动电路实验波形
        4.4.2 电机系统实验波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单光子测距激光雷达接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2.单光子激光雷达接收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2.1 测距方式对比
        2.1.1 激光连续波测距
        2.1.2 脉冲波测距
    2.2 单光子探测器选择
    2.3 单光子激光雷达接收系统设计方案
    2.4 SPAD器件原理
        2.4.1 APD分类
        2.4.2 APD等效模型
        2.4.3 APD性能参数
    2.5 SPAD淬灭原理
        2.5.1 被动淬灭
        2.5.2 主动淬灭
        2.5.3 门控淬灭
    2.6 本章小结
3.单光子激光雷达接收电路设计
    3.1 SPAD外围电路要求
        3.1.1 SPAD外围电路整体要求
        3.1.2 APD选型和参数
        3.1.3 升压电路设计要求
        3.1.4 淬灭电路设计要求
        3.1.5 温控模块设计要求
        3.1.6 信号整形电路设计要求
        3.1.7 电源设计要求
    3.2 SPAD外围电路原理设计
        3.2.1 升压电路设计
        3.2.2 淬灭电路设计
        3.2.3 温控模块设计
        3.2.4 信号整形电路设计
        3.2.5 电源设计
    3.3 本章小结
4.单光子激光雷达接收系统功能测试
    4.1 升压电路硬件测试
    4.2 温控模块硬件测试
    4.3 淬灭电路硬件测试
    4.4 电源测试
        4.4.1 整流滤波电路仿真
        4.4.2 大功率直流电源仿真
        4.4.3 电源PCB硬件测试
    4.5 整形电路测试
    4.6 接收系统测距验证
        4.6.1 接收系统软件设计
        4.6.2 测距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采用直线式电磁作动器的多功能馈能悬架控制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馈能悬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馈能悬架结构分析
        1.2.2 电磁馈能悬架控制策略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级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直线式馈能悬架动力学建模
    2.1 直线式多功能馈能悬架原理
    2.2 直线电机作动器模型的建立
        2.2.1 直线作动器工作原理
        2.2.2 直线作动器数学模型
    2.3 电磁悬架动力学模型
        2.3.1 麦弗逊独立悬架模型
        2.3.2 二自由度悬架模型
    2.4 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
    2.5 馈能悬架性能评价指标
        2.5.1 悬架平顺性评价指标
        2.5.2 馈能悬架能量利用率评价方法
    2.6 直线式馈能悬架回收能量潜力及控制性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线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3.1 驱动控制系统的工作要求及组成结构
        3.1.1 工作要求
        3.1.2 组成结构
    3.2 驱动控制系统元件选择与建模
        3.2.1 双向升降压变换器的选择
        3.2.2 逆变器/整流器
        3.2.3 储能元件
        3.2.4 控制器建模
    3.3 驱动电路运行状态分析
        3.3.1 发电机状态
        3.3.2 电机状态
        3.3.3 能量转换状态
    3.4 控制电路参数分析与设计
        3.4.1 参数影响分析
        3.4.2 电路元件参数设计
    3.5 仿真分析
        3.5.1 驱动电路控制性能分析
        3.5.2 馈能模式下直线作动器系统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线式多功能悬架控制策略研究
    4.1 电流控制策略
        4.1.1 PID控制策略
        4.1.2 模糊PID参数自整定
    4.2 电磁悬架控制策略设计
        4.2.1 能量回收策略
        4.2.2 耗能控制策略
        4.2.3 可调式混合控制策略
    4.3 结果分析
        4.3.1 直线电机控制器性能研究
        4.3.2 混合控制策略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直线电机控制器系统实验研究与验证
    5.1 硬件选型与设计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软件系统主程序设计
        5.2.2 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5.3 电机驱动器原理性试验验证
        5.3.1 DC/DC功率变换器试验验证
        5.3.2 PWM驱动控制试验验证
        5.3.3 悬架控制策略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光纤布里渊传感器采集控制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简介
    1.2 发展趋势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架构
    2.1 采集板硬件架构
    2.2 采集板可编程逻辑和软件架构
    2.3 软硬件开发环境
        2.3.1. Vivado
        2.3.2.Vitis IDE
第三章 系统FPGA部分设计
    3.1. PL(可编程逻辑)部分
        3.1.1. JESD204B协议
        3.1.2. JESD204 IP Core
        3.1.3. JESD204B链路调试
        3.1.4. 时钟树
        3.1.5. AXI总线
        3.1.6. MicroBlaze
        3.1.7.IO 约束
        3.1.8. 时序约束
        3.1.9.AXI GPIO
        3.1.10. ILA
        3.1.11.Buffer
    3.2.PS(处理器)部分
        3.2.1 Zynq 简介
        3.2.2. SMP
        3.2.3. 外设
        3.2.4. FPGA功能模块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高速模数采集
        4.1.1. 项目ADC需求分析
        4.1.2. ADC分类
        4.1.3. ADC供电设计
        4.1.4. ADC误差分析
        4.1.5. ADC误差测量
        4.1.6. ADC信号输入
        4.1.7. ADC抗混叠设计
        4.1.8. ADC的输入保护
    4.2. 高速模数转换时钟分配
        4.2.1 JESD204B链路的时钟
        4.2.2 时钟抖动对ADC SNR的影响
        4.2.3 高速时钟信号的布线
        4.2.4 时钟芯片的选择
    4.3. 核心板
    4.4. 电源设计
        4.4.1.LDO和开关
        4.4.2. 电源层
    4.5. 高速信号及其完整性
        4.5.1. 串扰
        4.5.2. 损耗
        4.5.3. 反射和阻抗控制
        4.5.4. 差分信号电路设计
        4.5.5. PCB层叠结构
        4.5.6. 保证信号完整性的布线原则
    4.6. 辅助电路
        4.6.1.TF卡
        4.6.2.HDMI
        4.6.3.USB HUB
        4.6.4. 千兆以太网
        4.6.5. RS485
        4.6.6. 串口
        4.6.7. LED和复位
        4.6.8.SPI、I2C和JTAG
    4.7. 原理图设计
        4.7.1. 层次式原理图
        4.7.2. 多通道
        4.7.3. 部分原理图展示
    4.8. PCB布线
        4.8.1. 布局布线
        4.8.2. PCB设计成品
    4.9. 硬件设计制作过程及成品
    4.10. 系统测试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原理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核磁共振技术找水的基本方法
    2.2 核磁共振找水仪的工作原理
    2.3 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并联充电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24V铅酸电池设计
    3.2 电源电路设计
        3.2.1 B24V转 B5V电源电路设计
        3.2.2 B24V转 H12V/D5V电源电路设计
        3.2.3 D5V转 D3.3V电源电路设计
        3.2.4 B24V转 B15V/B12V电源电路设计
        3.2.5 高压线性稳压电源电路设计
    3.3 接口电路设计
        3.3.1 防反接电路设计
        3.3.2 低功率开关电路设计
    3.4 转换电路设计
        3.4.1 逆变电路设计
        3.4.2 PWM控制电路设计
        3.4.3 驱动电路设计
        3.4.4 高压整流电路设计
    3.5 快速切换电路设计
    3.6 恒流放电电路设计
    3.7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3.8 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3.9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9.1 微处理器电路设计
        3.9.2 通讯电路设计
        3.9.3 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
    3.10 储能电容设计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软件设计
    4.1 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1.1 MCU软件设计
        4.1.2 CPLD软件设计
    4.2 Modbus通讯协议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及野外测试
    5.1 室内测试
        5.1.1 硬件电路测试
        5.1.2 软件测试
        5.1.3 整机测试
    5.2 野外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STM32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发展及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
        1.2.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1.2.3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1.3 以太网技术
    1.4 本文工作
2 永磁同步电机的磁场定向控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三种坐标系及其转换
    2.2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3 三闭环控制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驱动器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3.2 主电路硬件设计
        3.2.1 集成功率模块(PIM)
        3.2.2 软启动电路以及电容滤波电路
        3.2.3 制动电路
    3.3 IGBT门极驱动电路
        3.3.1光电耦合器HCPL-3120
        3.3.2 下桥臂IGBT驱动电路分析
        3.3.3 上桥臂IGBT驱动电路分析
    3.4 输出相电流检测电路
    3.5 直流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3.5.1 隔离线性放大HCPL-7520 及轨到轨运算放大器LMV358
        3.5.2 电压检测
    3.6 编码器接口电路
        3.6.1 增量式编码器接口电路
        3.6.2 绝对值编码器接口电路
    3.7 以太网接口电路
    3.8 EtherCAT接口电路
    3.9 RS485通信接口电路
    3.10 控制回路电源电路
    3.11 本章小结
4 驱动器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
    4.2 TIM8更新事件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4.2.1 坐标变换模块
        4.2.2 伺服电机转速检测模块
        4.2.3 PI调节模块
        4.2.4 SVPWM调制输出模块
    4.3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仿真及实验台搭建
    5.1 SVPWM产生及三闭环控制仿真
        5.1.1 永磁同步电机三闭环控制仿真模型搭建
        5.1.2 仿真验证
    5.2 恒转矩控制实验台搭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效率高功率密度1kW隔离AC-DC电源模块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隔离AC-DC电源模块的研究现状
        1.2.1 前级PFC变换器研究现状
        1.2.2 后级隔离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3 氮化镓(GaN)器件带来的新机遇
    1.4 AC-DC电源模块的工业界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前级PF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2.1 引言
    2.2 Dual-Boost无桥PFC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2.2.1 等效电路
        2.2.2 工作模态
    2.3 PFC电感优化设计
    2.4 电路关键参数设计
        2.4.1 主要功率器件的选型
        2.4.2 输出电容C_(Bus)
        2.4.3 电流采样设计
    2.5 启动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2.5.1 常用的启动浪涌电流抑制电路分析
        2.5.2 启动浪涌抑制电路控制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级隔离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3.1 引言
    3.2 Si MOSFET的移相全桥ZVS变换器问题分析
    3.3 GaN HEMT移相全桥ZVS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3.4 变换器关键参数设计
        3.4.1变压器T_1
        3.4.2 输出滤波电感L_f
        3.4.3 谐振电感L_r
        3.4.4输出电容C_0
        3.4.5 主要功率器件的选型
        3.4.6 GaN HEMT驱动电路设计
    3.5 变换器控制算法实现
        3.5.1 基于移相控制的算法实现
        3.5.2 变换器算法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引言
    4.2 前级PFC变换器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样机参数
        4.2.2 实验结果
        4.2.3 浪涌抑制电路工作实验结果
        4.2.4 PF值、THDi及效率曲线
        4.2.5 与TDK-Lambda的效率对比
    4.3 后级隔离DC-DC变换器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样机参数
        4.3.2 实验结果
        4.3.3 效率对比
    4.4 整机效率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10)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1.2.1 静止变流器的研究现状
        1.2.2 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测试系统总体测试方案设计
    2.1 三相静止变流器主要参数
        2.1.1 输入特性
        2.1.2 输出特性
    2.2 测试系统原理及主要测试方案
        2.2.1 测试系统原理
        2.2.2 主要测试方案
        2.2.3 测试系统组成
        2.2.4 测试精度与校验方案
    2.3 测试系统主要测试方法分析
        2.3.1 系统整体测试思路
        2.3.2 主要信号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3.1.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3.1.2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3.1.3 测试系统主要硬件组成表
    3.2 测试系统设计的特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测试
    4.1 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4.1.1 测试系统的主面板设计过程
        4.1.2 软件编程时使用的主要API函数
        4.1.3 软件工程思想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4.2 软件主要模块设计流程框图
        4.2.1 系统主控模块
        4.2.2 数据采集模块
        4.2.3 输出控制模块
        4.2.4 自检/校验模块
        4.2.5 打印输出模块
        4.2.6 显示模块
        4.2.7 人机交互模块
    4.3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整体测试验证
        4.3.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功能实现
        4.3.2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检验测试
    4.4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
        4.4.1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4.4.2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步骤
        4.4.3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思路
        4.4.4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规则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实验与分析
    5.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实验流程
        5.1.1 测试系统的连接
        5.1.2 测试系统的实验流程
    5.2 检测效率及实际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LabWindows/CVI编程关键程序段

四、介绍一款13.8V 30A通信开关稳压电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固态微波功率器件直流参数测量技术研究[D]. 苏友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SiC逆变器的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宗沙沙. 山东大学, 2021(12)
  • [3]单光子测距激光雷达接收系统设计[D]. 赵越. 中北大学, 2021(09)
  • [4]采用直线式电磁作动器的多功能馈能悬架控制器系统研究[D]. 韩森.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光纤布里渊传感器采集控制硬件设计[D]. 马宁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发动机试验台测控与诊断系统设计[D]. 任江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7]核磁仪器供电装置的设计[D]. 刘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8]基于STM32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器设计[D]. 胡定一.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高效率高功率密度1kW隔离AC-DC电源模块的研究与设计[D]. 李小彬.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设计[D]. 朱彬.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介绍一款13.8V 30A通信开关电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