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好声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翱翔

《台湾好声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翱翔

一、《台声》:插上网络翅膀翱翔(论文文献综述)

贺娟[1](2020)在《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绘本在儿童的早期阅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更是包含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能助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绘本创作教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的课程教学,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也是一个新兴的课题。为了将该课程更好地实施和推广下去,我们需要作出更多教学实践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本论文以多年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对小学绘本创作教学展开了研究。本论文除了导论和结语以外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绘本的分析与理论研究,从绘本所具有的有趣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和有趣的内容等三个方面对儿童绘本的特点和教育价值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和教学观察探讨了小学绘本创作教学的意义,主要从绘本教学能让儿童爱上观察与阅读,能让儿童爱上表达与创意、能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审美情趣、能培养学生做事的毅力和耐力、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对小学绘本创作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绘本创作教学是一个新兴课题,在课内实施存在了这一定的困难,但可以通过课外社团活动展开。第四部分从绘本阅读与原创空间和时间的保障、绘本工具及电教设备的保障、美术教师绘本创作指导素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绘本创作教学实施的条件。第五部分对小学绘本创作教师展开的实践探索,主要对绘本赏析与临摹、从经典童话的插画到原创、从现实到想象的绘本创作等循序渐进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论述。第六部分对小学绘本创作教学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绘本创作教学的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阶段绘本创作教学有效实施的途径,进而为小学美术教师的绘本创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沙建华[2](2020)在《彝族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民族教育实践研究 ——以西南民族大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文中指出

邹雅艳[3](2012)在《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新兴学科,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顾名思义,形象学就是研究形象问题,但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并不是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个或某一类型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而是考察文学作品中对异域或异族形象的塑造和描述。虽然中国学者接触这一领域较西方晚了近半个世纪,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的初始,有关形象学的话题就已经通过一些西方译着进入了中国。特别是近10年以来,无论是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实践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异国文学、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形象学研究的热点,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观念领域、不同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也在不断地演绎变化着,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周宁先生将1298年《马可波罗行纪》的问世作为西方中国形象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国就已经为西方所知了,因而将西方中国形象的起点设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但无论从何时算起,有一点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西方中国形象自诞生之日起,至18世纪后期以前一直处于被西方不断理想化的上升阶段,而自18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大逆转,从美化转为丑化,从爱慕转为憎恶,从理想化转为妖魔化。对于后一阶段的西方中国形象,自近、现代至当代已经有大量中外学者进行了研究剖析并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而本文所选取的是目前较少人关注的前一阶段,即中国形象的从上升到逆转的变化。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本文试图通过对13-18世纪不同历史时期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些文本或媒介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归类,从多个视角考察中国形象在西方由美到丑演变历程及其产生这种变化的历史文化语境。全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绪论,对形象学以及西方中国形象研究的理论和范畴进行了界定,同时概述了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13世纪,蒙古人的征服使欧亚大陆的交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通畅阶段,也使中西有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圣方济各会修士柏郎嘉宾和鲁布鲁克第一次在游记中提到了“契丹”,并断定它就是古代的“丝人国”。而此后的200年中,西方不同类型的文本中都出现了对“契丹”和“蛮子”的描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可波罗行纪》和《曼德维尔游记》。特别是前者,创造了最早的西方人集体想象中集财富、权力与世俗享乐于一体的中国形象。第三部分分析了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它被视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起点,而激起他冒险远航的灵感则是来自马可·波罗所打造的充斥着财富和世俗享乐的“中国神话”。到东方去,获取财富。在重商主义和自由精神的感召下,商人和冒险家们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西方的对外扩张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征服,同时也体现为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而这项使命则是由传教士们担负的。如果说马可·波罗为欧洲人塑造了一个物质层面的中国形象,那么,传教士们则将其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在延续前者关于王权、财富与世俗享乐的“中国神话”的基础上,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使之成为了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起点。第四部分描述的是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7、18世纪之交,继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西方又迎来了文化大发现的时代。1687年,柏应理编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在巴黎出版,它是欧洲第一部全面介绍孔子思想及其着述的作品,让西方人第一次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而启蒙主义者们则率先从中发掘出了其所蕴含的可利用的文化启蒙价值。对于欧洲人来说,此时的中国已不再仅意味着发现土地和获取财富的机会,而是代表着一种以理性和道德为基础的、独特的、优越的政治制度和伦理文化。它表现为开明君主政治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它为欧洲提供了一种改造社会的动力和一个创新与超越的楷模。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生活中也普遍出现了一股中国崇拜的热潮,所谓的“中国情调”成了人们竞相追慕模仿的对象,此时的西方中国形象也达到了其演变过程中辉煌的顶点。第五部分剖析了18世纪中后期西方中国形象在经历了近五个世纪不断被美化的上升阶段后急转直下的逆转过程及其发生转变的原因。进入18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疯狂的殖民扩张,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领域的霸权也逐渐形成。于是,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对于西方的文化利用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不可能再成为飞速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的楷模。作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反面映衬物,一个精神愚昧、道德堕落、专制和停滞的中国形象由此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语,总结了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发展演变的轨迹,进一步探讨了西方中国形象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在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西方的中国形象并不都是对中国完全真实、完整、客观的反映,它同时也是西方不同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掺杂着知识与想象的对中国的“再现”。因此,透过西方人的视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在其自身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作为“文化的他者”的中国形象,同时也可以从多侧面的独特视角反观中国文化,对自身有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

刘开斌[4](2008)在《扬起你的笑脸 ——解析中国儿童电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儿童电影在上世纪也曾经辉煌,但时至今日,中国儿童电影已经在市场经济和数字技术的冲击中,陷入困境,尤其在儿童电影的创作上,中国儿童电影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快乐原则。本文从今日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出发,通过对中国优秀的儿童电影进行文本研究,以及通过与外国儿童电影的对比与分析,解析儿童电影本身的依附和独立性,给儿童电影真切的人文关怀,真正实现儿童电影的寓教于乐。本文首先从纵向上对中国儿童电影现状进行探索;第二部分结合中国优秀儿童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并由此管窥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创作模式;第三部分为比较研究,就中外儿童电影做详细和客观的比较分析;最后从儿童电影的本质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解析真正的儿童电影需要的并不是“教”,而是“快乐”,儿童电影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吴彤[5](2003)在《《台声》:插上网络翅膀翱翔》文中研究指明

二、《台声》:插上网络翅膀翱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声》:插上网络翅膀翱翔(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创新
一、儿童绘本的特点和教育价值
    (一) 有趣的语言尊重儿童的内心世界
    (二) 有趣的形式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 有趣的内容助力儿童的身心成长
二、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的意义
    (一) 让儿童爱上观察与阅读
    (二) 让儿童爱上表达和创意
    (三) 激发生活热情与审美情趣
    (四) 培养做事的毅力和耐力
    (五) 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现状
    (一) 绘本创作是一个新兴课题
    (二) 绘本创作在课内实施的困难
    (三) 绘本创作在课外社团实施的可能性
四、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实施的条件
    (一) 绘本阅读与创作空间的保障
    (二) 绘本阅读与创作时间的保障
    (三) 绘画工具及教学设备的保障
    (四) 美术教师绘本创作指导素养
五、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实践与案例
    (一) 绘本赏析与临摹
        1. 文字与图画
        2. 造型与色彩
        3. 构图与形式
        4. 风格与趣味
        5. 装帧与特效
    (二) 从经典童话的插画到原创
        1. 经典童话的再现与改编
        2. 形象的提取与角色设计
        3. 单幅插画到多幅绘本创作
    (三) 从现实到想象的绘本创作
        1. 表达心情与趣事的绘本创作
        2. 科幻与梦幻故事的绘本创作
    (四) 绘本的制作与成果展示
        1. 绘本的手工制作
        2. 绘本的设计印刷
        3. 绘本的展示
六、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 对教师的挑战
    (二) 对学生的挑战
    (三) 作品展示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绘本角色创作》单元教学设计
    《绘本场景创作》教学设计
    《绘本的色彩运用》单元教学设计
致谢

(3)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在中国
        1.2.1 形象学理论研究
        1.2.2 异国文学、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1.2.3 中国文学、文化中的异国、异域形象研究
    第三节 中外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1 国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2 国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4.2 本文采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拟采用的基本篇章结构
        1.5.1 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13 世纪—15 世纪):
        1.5.2 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5 世纪—17 世纪):
        1.5.3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8 世纪—18 世纪中叶):
        1.5.4 “中国神话”的幻灭:18 世纪中后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第二章 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中世纪晚期中国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
        2.2.1 《柏郎嘉宾蒙古行纪》(Histoire des Mongols)
        2.2.2 《鲁布鲁克东行纪》(The Journey of Villiam of Rubruk to the Eastern Parts, 1253-1255)
        2.2.3 孟德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ecorvino,1247-1328)书简
        2.2.4 《玛黎诺里游记》(Der Reisebericht des Johannes Marignolla)
    第三节 旅行者眼中的中国形象
        2.3.1 《马可波罗行纪》
        2.3.2 《鄂多立克东游记》(The Eastern Parts of World)
    第四节 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2.4.1 契丹与蛮子国——神奇富足的国度
        2.4.2 大汗的传奇
        2.4.3 长老约翰和东方的伊甸园
        2.4.4 中世纪晚期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节 对财富、王权与世俗享乐的渴求——中国形象的象征意义
        2.5.1 信仰的衰落——渴望突破宗教禁锢
        2.5.2 王权的衰微——渴望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
        2.5.3 经济的发展——渴望财富与世俗享乐
第三章 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时期中国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去东方——获取财富:使节、商人、冒险家眼中的中国形象
        3.2.1 托梅·皮雷斯(Tomé Pires)《东方概要》(SumaOriental)
        3.2.2 克里斯托旺·维埃拉(Crist0’vao Vieira)《广州来信》(Carte de Cantao)
        3.2.3 盖略特·伯来拉(Galiote Periera)《中国报道》(Albumas Coisas Sabidas Da China)
    第三节 去东方——收获灵魂: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
        3.3.1 加斯帕·达·克路士(Gaspar da Cruz)《中国志》(Tratado das Coisas da China)
        3.3.2 马丁·德·拉达(Martin de Rada)《出使福建记》和《记大明的中国事情》
        3.3.3 门多萨(Juan Gonzales De Mendoza)的《中华大帝国史》(Historia de Las Cosas mas Noto-bles Ritos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yno de la China)
        3.3.4 利玛窦(Matteo Ricci)、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的《利玛窦中国札记》(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 ab Societate Iesu)
    第四节 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3.4.1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 Ariosto,1474—1533)的《疯狂的奥兰多》
        3.4.2 佛朗索瓦·拉伯雷(Fran ois Rabelais,1494—1553)的《巨人传》
        3.4.3 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 o Mendes Pinto,1509—1583)的《游记》
        3.4.4 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1577-1640)的《忧郁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第五节 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典范——中国形象的象征意义
        3.5.1 对中国广大富饶的渲染——渴望土地与财富
        3.5.2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钦羡——渴望社会变革
        3.5.3 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敬仰——渴望思想的解放
第四章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
        4.2.1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4.2.2 法国的“国王数学家”
        4.2.3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的《中国图说》(China Illustrata)
        4.2.4 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第三节 哲学家眼中的中国形象
        4.3.1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中国近事》(Novissima Sinica: Historiam nostri temporis illustratura)、《论中国哲学》
        4.3.2 伏尔泰(Voltaire)的《风俗论》
        4.3.3 魁奈(Francois Quesnay)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
    第四节 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4.4.1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4.4.2 德·阿尔让斯侯爵(Marqius d’Argens)的《中国人信札》(Les Lettres Chinoises)
        4.4.3 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的《世界公民》(Citizen of the World)
    第五节 现实中的理想国、精神上的乌托邦——中国形象的象征意义
        4.5.1 追求“中国情调”——艺术和审美风格的重塑
        4.5.2 道德与政治结合的完美政体——现实中理想国的政治期盼
        4.5.3 自然神学与理性哲学——挑战基督教权威的有力武器
第五章 “中国神话”的幻灭
    第一节 批评的声音
    第二节 中国形象彻底的逆转——马尔嘎尼使团访华
    第三节 中国神话幻灭的历史文化语境
        5.3.1 礼仪之争”导致的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全面衰落
        5.3.2 清帝国自身的衰落
        5.3.3 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期待视野的转变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论文类
        着作类
    西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扬起你的笑脸 ——解析中国儿童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看上去很美”:探索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
    1.1 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素描
        1.1.1 内容:从刻板到新颖
        1.1.2 视野:从历史到现实
        1.1.3 题材:从狭窄到广阔
    1.2 中国儿童电影问题探析
        1.2.1 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儿童电影
        1.2.2 数字技术冲击中的儿童电影
        1.2.3 创作观念塑造上的儿童电影
第2章 “和爱一起长大”:探讨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模式
    2.1 解析中国优秀儿童电影的经典人物形象和题材
        2.1.1 《草房子》、《我的九月》:儿童视角创造辉煌
        2.1.2 《小兵张嘎》:经典人物,经典张嘎
        2.1.3 《霹雳贝贝》:成功来自快乐、深刻源于想象
    2.2 探讨今日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规律
        2.2.1 “蹲下身”是创作儿童电影的态度
        2.2.2 快乐是儿童电影的本性
        2.2.3 想象力是儿童电影飞翔的翅膀
第3章 “一样的天空”:我们为什么落后了
    3.1 伊朗儿童电影:西亚奇迹之花
    3.2 中外儿童电影比较
        3.2.1 影片内容的差异
        3.2.2 叙事策略的差异
        3.2.3 风格特征的差异
        3.2.4 接受心理的差异
        3.2.5 平台意识的差异
第4章 “我们手拉手”:把儿童电影还给儿童
    4.1 儿童电影需要解放
        4.1.1 在依附中寻求独立
        4.1.2 在复杂中读出单纯
    4.2 儿童电影需要关怀
    4.3 儿童电影需要真正的快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台声》:插上网络翅膀翱翔(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美术绘本创作教学研究[D]. 贺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彝族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民族教育实践研究 ——以西南民族大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D]. 沙建华.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3]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D]. 邹雅艳. 南开大学, 2012(06)
  • [4]扬起你的笑脸 ——解析中国儿童电影[D]. 刘开斌. 南昌大学, 2008(06)
  • [5]《台声》:插上网络翅膀翱翔[J]. 吴彤. 台声, 2003(01)

标签:;  ;  ;  ;  ;  

《台湾好声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翱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